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发展带来的弊端

经济发展带来的弊端

发布时间:2021-02-13 12:32:01

A. 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为人类带来哪些好处或坏处

好处是物质生活质量会提高 坏处是人们的距离会变大~~~~

B. 市场经济的弊端是什么

一.市场经济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

单纯的市场调节只能解决市场微观平衡问题而不能解决宏观经回济答的平衡问题。由社会总供求失衡引起的经济衰退、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单纯靠市场机制难题以很好解决。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波动来实现的,这种调节是种事后调节,弊端明显。

二.市场机制只能反映现有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而不能有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的目标和结构。分散决策的商品生产者依据市场价格进行自主决策,而市场价格反映的供求关系 主要是短期的供求关系,由此形成的经济结构可能并不是有利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最佳结构。

拓展资料: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称为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以买者、卖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活动中不仅有买卖双方的关系,还会有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考虑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体系中有两个部门,一个是公众(消费者),一个是企业(厂商)。两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明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

参考链接:市场经济



C. 我国经济存在哪些弊端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正朝着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到2000年底GDP突破10000亿美元的大关。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全国贫困人口逐年下降,人民正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从宏观经济管理的条件和能力看,中国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对外贸易显著回升,人民币币值稳定,国家外汇储备逐年增加,粮食储备充足,内外债均处在安全警戒线以下,债务结构合理,短期债务所占比重较小,仅为10%。从短期看,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风险不大。但从长期运行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安全还存在不少隐患,消除这些隐患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概括起来,影响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风险问题。 中国的金融风险,首先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由于金融体制和国企改革取得的进展相对滞后,使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逐年增加,有些已成为呆坏帐,而国有企业效益不好,有些多年累积的不良贷款估计很难偿还。目前全国各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量约为17万亿元,若按8%的不良资产计算,不良资产绝对数约为13600亿元,这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给4家新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14000亿元的不良资产大体相当。不少人认为,8%的不良资产率并不能真实反映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有人认为,不良资产的比率可能高达25%以上,若如此,则不良资产绝对数可能高达42500亿元,超过了全国居民存款总额的70%。显然,或迟或早,居民存款总是要还本付息的,如果经济稳定,社会政治安全,国家信用可靠,则大规模全面挤提的可能性甚微,但也不能排除局部的挤提风险。加上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违规操作,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兑付困难,引发局部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增大。这种金融系统风险对个人和家庭经济安全的潜在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金融安全的第二个威胁来源于股市。目前全国上市公司已超过1000家,市值约为26000亿元,登记股民超过4000万,涉及家庭人口超1亿人,由于股市上成熟规范的机构投资者不多,散户占很大比重,且由于市场建设时间不长,法律尚不健全,管理也不规范,因此,股市大幅波动的潜在威胁也是存在的。这些也会直接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更值得担忧的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破坏性,则不仅使相关个人和家庭直接受损,也会使国家经济和全体人民的经济安全问题受到影响。 第二,债务风险。 近年来,为了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扭转通货紧缩的趋势,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这无疑是必要和正确的。但由此引起的财政债务负担的迅速增加和尚需继续增加的趋势是值得关注的,据统计,1999年底,国债余额为10542亿元人民币,财政债务负担率按广义口径为65.9%,如按中央财政的债务负担率计算,则高达189%。应该说债务负担是非常重的。如果考虑到国家对国有企业老职工的养老保险方面的欠帐,则债务负担更重。欠债总是要还的,国债必须通过人民创造财富来归还,尽管代际之间可以转移,但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国家的债务负担越重,意味着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性越低,风险越大。 第三,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 当前我国就业面临着多重压力,一是适龄劳动人口的迅速增长。1999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净增1075万人,2000年的增长水平与1999年基本相当,按85%的参与率计算,2000年需安排920万左右的新增劳动力,其中城镇约264万人。加上1999年城镇登记失业结转人员600万人,到年底共达860万人;二是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企业的富余人员将逐步分离,1999年全国下岗职工1174万人,进入再就业中心524万人,年底下岗为650万人。2000年新下岗人员约300万人,共850万人;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可避免要向城市转移,这些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廉,对城镇就业形成很大压力;四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与分流人员,多重压力综合在一起,加上人口规模和增长趋势,使就业压力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影响经济安全的潜在危险因素。 伴随就业压力的是社会保障问题。多年来,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制度,原有积累都投入了建设,既没有健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制,也没有预留足够的社会保险基金,寅吃卯粮。截至1999年底,全国累计有2900万离退休人员,预计2000年新增200万人,合计3100万人。职工个人养老保险基金帐户空帐规模,仅地方统筹部分,1999年已超过1000亿元。有人估计,补充和还清社会保障的欠帐,大约需要20000亿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不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制,这种亏空和窟窿还会越来越大,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今后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第四,外部冲击。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随着开放的扩大,中国已经逐步融入这一潮流之中,加入WTO则是适应全球化的重要步骤。这就必然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在看到全球化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挑战,包括对部分个人、家庭经济安全所带来的潜在风险。随着农产品和部分制成品关税的逐年降低,非关税保护的逐步消除,显然,以农户为经营单位的农业部门和农民在与美欧国家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长期高度保护的制造业也会受到大的冲击。另外,国内市场的开放,也将使银行、保险、电信等国有垄断性服务行业的竞争加剧。在一定的时期内,这些处于竞争劣势的行业中的部分个人和家庭利益就可能受到直接损害。伴随外部冲击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受损群体的经济安全下降,可能会形成全局性的经济和社会的风险。 第五,重要战略物资短缺。 粮食、石油、水资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多年前就有人担心中国的粮食问题,引发了谁来养活中国的争论。从中短期看,中国的粮食供给是有保障的,但从长远看,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过程中耕地的减少,土壤的退化,环境的恶化等等,粮食问题不容盲目乐观。历史的经验表明,每次中国进口粮食的增长都伴随着国际市场粮价的大幅度攀升。 从1993年起,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1999年石油净进口达4000万吨,已占全国石油消费的20%。若没有大的发现和重大技术突破,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可能高达消费总量的40%,这就使我国对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据估计,世界石油单价每桶提高5美元,将引起经济增长率下降0.2%。石油供给不足无疑会影响到经济安全。 此外,我国北方地区和部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十分严重。从总体上看,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北方大部分地区人均水资源更低。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这使可利用的水尤显不足。在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已成为影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

D. 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有哪些

科学发展不一定符合科学精神,而实践中科学的发展往往颠覆了科学精内神。


一,科学容发展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二,科学发展存在夸大和信仰误区。

三,科学发展与人类的幸福的反比关系。

四,科学的高速发展是导致地球不能承受之重的主要原因。用科学发展来解决人类的几何级发展是饮鸩止渴。

E.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利与弊

第一,面对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我国现身处发展中国家阶段,的确有必要选择正确的角度与方式迎接挑战。在国际竞争的大形势中,发达国家在贸易过程中不断交流会带给我国第三产业不小的冲击。当我国的产业基础不足以面临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时,回避与逃避是无用之功。当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内容主要表现在国际经济一体化,通过上文中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特征的分析,我们对当今国际经济形式已有所了解。简单来说,我们应该从利与弊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
第二,正如笔者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小的机遇与挑战。国际经济一体化给予我国很大的经济发展机遇。(1)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明显有所差距,经济发展的阶段也并不成熟。国际经济一体化帮助我国从国外引入新型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经济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不足以满足投资需求时,跨国公司可帮助引进外资,帮助资金流动,满足我国的投资发展需要。(2)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动下,我国学习了众多的优秀产业模式,优化了资源配置,有效调配人才。在社会的大分工中进行不断的细化与协作。二十一世纪之前,我国因地广物博的优势人口众多且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结构,众多优秀人才不能得以合理的安排与利用。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渐渐接收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讯息与促进,不断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减少农业在经济生产中的比例,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与资本进行有效分工,加强推进科技的进步进而减少劳动力负担,使得我国多余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在我国不断融入国际市场大趋势时,分工协作的方针得已广泛应用,不仅学习了他国生产的分工方式与生产技术,亦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我国已学习运用他国的先进的知识技术,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3)在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加速的过程中,对外贸易成为国家交流的主要手段。我国的开放程度随之逐渐提高,有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就处于对外贸易之中。目前,我国保持7%-8%的GDP增长,其中对外贸易占有两个百分点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对外贸易有效积极的带动了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进而再次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F. 作为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哪些弊病

梳理复杂的利益关系,深化体制创新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市场化改革的过程,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的过程,因而也是造成多元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的过程,通过适宜的体制,兼顾多元利益主体合理的利益关系,是改革的要求所在,也是改革的难点所在。深化改革,要求我们认真梳理复杂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一些影响新体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难题。这样的难题很多,我试着提出其中的一些方面。 (一)建立健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体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经历了几起几落的过程,去年农民收入增长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达到6.8%。但是应该看到,这一高增长相当程度来自于强力的扶助政策或优惠性改革措施。再继续采取大力度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已没有太大空间,关键是要真正建立起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 而要做到这一点,这样几方面的改革相当重要:一是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机构改革,38000多个乡镇的120多万吃财政饭的各类乡镇人员的庞大公务支出,形成了对农民增收的沉重压力。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要从实际出发,探索搞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途径,推动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三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以财政、金融、科技、社会保障为重点,建立为农民提供的公平、优质、快捷和价格相对低廉的公共服务体系。四是继续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体制环境。通过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等有力措施,探索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使农民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享受平等的待遇,这包括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户籍管理制度,就业与转移流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政、税收制度,金融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服务制度等等。 但是,这一改革至少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政府以财力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能力的制约;二是城市容纳能力的制约,即便是城市本身和城市群体的不断发展,也有一个承受能力问题。显然,必须把握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创新又必须从国情和区情出发。 从体制建设的角度说,有几点值得高度重视:其一,在沿着给农民平等待遇的方向改革现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时,对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应分清轻重缓急;其二,改革不可以一蹴而就,在程度把握上宜由低到高,分步提升;其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要同社会稳定有机衔接;其四,坚持试点先行,在充分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开。 (三)产权多元化格局下保持国有经济控制力 从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出发,这些年国有经济领域的改革沿着两个途径不断向前推进:一是结构调整,即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适当收缩国有投资的分布面,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二是制度创新,即按照股份制的方向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国有经济的分布面总体收缩和国有独资企业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给国有企业带来的新面貌和高效率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同样,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效率和控制力,也要求我们更加科学规范地推进国有经济改革。第一,完善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通过市场公平竞争灵活进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既不能给予优惠政策予以保护,也不宜发布行政命令要求全部退出,其进退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第二,保持国有资本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企业中的控制地位,视情况实行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其他控制形式。第三,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的责任制度和约束机制。通过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的市场遴选和强有力的激励与处罚制度,促使其对国有股权的维护和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切实负起责任。 (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无形障碍的克服与有形监督的体系建设 经过这些年的艰苦工作,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大体说已经建立起来。但不少非公有制企业仍然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障碍,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具体的制度安排;二是没能在操作层面落到实处。因此,关键是把党和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现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规制和社会管理的各项措施中。 从现实看,还有两个薄弱环节值得高度重视:第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形障碍往往受到关注从而被着力排解,但有规不依、滥用职权和敷衍拖沓等无形障碍在很多地方严重存在,这种无形障碍往往比有形障碍危害更大;第二,在经历了长期的不平等境遇后,寻求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平等权利往往受到高度重视,但对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的制度和管理缺陷,如损害劳工权益、缺乏诚实信用等,往往监督、约束和引导不力。有鉴于此,必须加大相关配套改革的力度,建立起有效排解无形障碍和积极实行指导监督的制度体系。 (五)地区发展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是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但这些年全国统一市场的建设效果并不显著。一些地区为求自身的发展,往往设置行政壁垒、实行行业垄断、实施地区封锁。其结果是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巨大、假冒伪劣盛行、市场分割加剧。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处罚、法律惩治、行政干预都是必要的,但根本的是要理顺体制机制。追求地区发展而不惜妨碍全国大市场的建设,从体制上说主要根源于当前与职务升迁密切相联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与地方事权不对称的财政税收体制。没有地区的发展,难有全国的发展。全国统一的发展,能够使市场资源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不仅能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地区的协调发展。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以并行不悖,必须加快相关体制的改革。 (六)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协调 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已影响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但是,收入分配问题牵扯面广,其体制创新必须统筹兼顾社会各个方面群体的利益,必须考虑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同时要在公平和效率间寻求合理的协调。 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紧紧抓住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着眼,我们仍然要高度重视效率。但当前我们要把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从现实出发,在体制建设上,有必要把握这样几点: 第一,对大多数人说,目前条件下的收入差距悬殊主要是过程不公或机会不公造成的,注重公平从总体上说应把重点放在维护过程公平和机会公平上,同时兼顾结果公平。即坚持机会公平优先,兼顾结果公平。而机会不公主要是行业垄断、岗位垄断、身份垄断等体制性障碍造成的,因而,应把重点放在打破这些垄断上。 第二,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把控制的重点放在运用公权、动用公共财力提高部分人群、部分行业、部分地区收入水平方面。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运用公权把整体利益和公众利益合法却不合理地转化为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问题。 第三,应该把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关注与关怀的重点始终放在农民和城镇贫困人口身上。对这两类人群,既要重视机会公平,又要重视结果公平,要建立起稳定的支持、扶助机制。 第四,始终把尽可能实现劳动者就业作为解决收入差别和推进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相应地,在城市要不断改善创业和就业的制度环境;在农村必须重视对农民土地的保障,通过维护农民对最必要土地的经营权,保障农民的就业和维持基本生活的收益。

G.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弊端

当前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1)它是一种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赶超型发展模式。
(2)它是一种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实施的发展模式。
(3)它是一种经济结构倾斜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实质上是以农业、轻工业等产业部门的缓慢发展为代价的。
(4)它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追求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方式,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来不断增加产品数量。
(5)它是一种封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弊端:
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日益显露。例如,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高积累、高投入与低效益、低产出相联系,区域发展失衡,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呈大起大落格局等。这种发展模式与市场经济存在内在的冲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地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已势在必行。

改变措施:
不单纯讲究量的变化而更强调质的提升。囊括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科学技术的进步、体制因素的变革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领域的变化。它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发展可持续性、结构的协调以及社会和谐等等。

H. 科技发展带来了哪些弊端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蒸汽动力技术达到实用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的技术体系。使得人类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农业革命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化技术为主导技术,推动了工业的电气化进程,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极其产业为标志。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二战后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产大发展时期。
从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地、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一些学者竭力赞美科学技术,认为科技进步毫无疑义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甚至消除了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和痛苦。培根曾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我发觉,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和新发明更加伟大的了。”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这些变化不都是朝着好方向发展的。
一、环境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业生产的急剧增长,环境污染日益显出全球性,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核放射污染是具体的一些环境问题。
二、生态危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特别是利用科学技术向自然无限索取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和瓦解,从而危害人类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森林毁坏、物种灭绝加快、土地荒漠化是具体的一些生态问题。
三、战争和恐怖活动及犯罪活动。战争中,交战双方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各种武器,人类之间互相残杀。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恐怖分子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恐怖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社会动荡。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时下的新科技相关,如短信诈骗、电话诈骗,网上诈骗等。
四、资源短缺。长期以来,人类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随者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已经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局面,如矿产资源匮乏、能源危机、水资源精湛等。联合国有关机构已发出警告:“不要认为水是无穷无尽的天授之物,事实上世界上的水荒正在不断地加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五、人口和健康问题。人口问题好似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恶果之一,它又为成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粮食紧张等全球问题的重要根源。其中人口膨胀、人口老龄化、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六、科学技术还带来伦理问题,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社会、伦理与法律问题。

I. 经济发展过快!有哪些好处有那些坏处

发展过快,中和国力上升,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但是发展过快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也许会成为金融危机的诱因,经济发展过快以中国情况看,
贫富差距
会拉的很大

J. 经济增长过快的弊端

1、资源的透支与过耗

在城市规模、人口数量、使用工具、能源利用等等层面发展至空前的规模下,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利用也相应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虽然在短期内不会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但在地球有限的生态环境下任何资源显然也是有其自身限度的。

要认清对资源利用的效率提高、人们相应由贫至富本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社会发展方式,而集中的高效发展本身是一种透支未来支付现代的手段。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遵循和学习的经济学理论却只强调了通过促进效率获得自身利益,却并未正视过度透支未来的现状。

所以快速发展虽然得以让人们由极贫到至富,让国家由积弱走向强大。但对于国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势必将面临一个必要的取舍。

而在当今各国党派间恶性竞争严重、领袖频繁更迭,仅仅以经济发展数据比拼政绩的发展现状下。对于目前资源过耗和透支形式的经济发展策略显然也没有得到足够正视。这也势必会形成对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缺失,以及对社会纲纪长期缺乏节制。

2、社会资源的过度集中

在由乱生治、由对峙趋于和谐的全球环境尚未完全明朗之前,全球经济发展的策略都是本着一种此消彼长的、相互竞争的前提下的。所以在强调发展的伊始对外都以通过金融、贸易手段鼓励竞争,对国内则要求以市场化来促进、刺激效率。

并且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忽视和放纵一些不良的竞争手段,当然这种发展策略本身是一种建立在非常环境下的非常之举。

而目前缺乏对国家、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全球环境,显然并没有足够认识到这种非常之举将随着社会关系的趋于和谐而自然向互帮互助、协作共存转化的社会规律。

所以对于由此导致的社会纲纪败坏也自然没有进行足够节制,使得原本的非常态反而在近数十载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

同样这也使得举国的社会资源往往过度集中于一代缺乏纲纪,成长、教育环境较差的群体身上。而在历经数十载的发展后,这种原本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俨然已经被社会完全常态化,并且人们还将曾经所用卑劣手段、恶性竞争方式,总结出了所谓的“生存法则”、“社会经验”。

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断档、青年人不得不服从一些“行业潜规则”,发展创新的举步维艰。更有甚者民谚称“小孩分对错、成人看利弊”,简直荒谬至极。

最后引用蜀汉前人谯周《仇国论》中的内容:“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

众所周知人类的进衍来自于环境的压力,而一旦完全摆脱这种压力过度奢靡,则类似今日企业家挥金如土、偶像艺人天价收益、权钱交易缺乏监督,各行业纷纷以市场名义中饱私囊的社会乱象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前人在两千余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的。

(10)经济发展带来的弊端扩展阅读:

解决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方法:

1、积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

第一是要解决地方政府的发展动力问题。追求GDP曾经是地方政、府的动力,不再以GDP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之后,就必须确定新的政绩考核制度。新的政绩考核制度应当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

第二是要解决国有企业经理层的发展动力问题。过去是以普遍高薪以及高水平的职务消费作为动力,今后必须建立新的动力机制。新的动力机制应该是差别性的、以经营绩效为核心考核标准的薪酬和奖励机制,对经理层的贡献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三是要解决民营企业的发展动力问题。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民营企业对投资环境的担忧,对此,政策上要给予民营企业合法财产和收入以充分的保护,同时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促使民营企业积极投资。

第四是要解决劳动者的激励问题。应根据劳动贡献提高劳动报酬,同时减轻劳动收入所得税负担。

2、尽快建立新的经济循环体系。

过去的经济循环体系实际上是以政府投资驱动为主,形成了以政府高消费、单位高福利为重要推动力的高公共消费,以高补贴、低劳动力成本为主要竞争优势的高出口来提供市场的循环体系。

进入新阶段以后,这一循环体系不能继续运行,如果不能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循环体系,经济增长将难以持续。高投资、高消费和高出口本身依然是增长所需要的,所要解决的是如何能继续实现高投资、高消费和高出口。

第一是要在政府投资驱动减弱之后,大力驱动民间投资增长。这需要大力推进投资管制体制和融资体制改革,特别是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加强产权保护,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第二是要大力促进居民消费增长。这需要推进税收体制改革,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增加居民消费。同时政府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外包。

第三是要大力促进职工收入增长。这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职工薪酬收入、股权收入等,努力增加居民消费。

第四是要在出口增长下降以后,大力促进内需增长。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投资需求,加大惠农政策增加农村消费,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城镇化拉动内需的全面增长,同时通过改善出口环境等措施促进出口需求增长。

3、努力解决比较成本优势下降的问题。

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等造成的比较优势下降业已造成相关资本外流、产业外迁,部分地区和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必须迅速解决由此造成的损失。

第一是要实施政策优惠,加大中西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比较优势下降的产业内迁(东部地区迁移到中西部地区);

第二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和促进竞争推动比较优势下降的产业的快速升级;

第三是要形成和努力提高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模仿赶超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4、迅速扭转“脱实向虚”的格局。

资本、人力资源等大量涌入虚拟经济,产业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行业投向虚拟经济行业已经严重损害了经济增长。“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行业的利润率远低于虚拟经济行业,实体经济行业职工的收入水平远低于虚拟经济行业。

利润率和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则主要是金融管制和税负结构造成的,一方面金融管制造成金融垄断,引起利润“脱实向虚”,另一方面有利于虚拟经济行业的税负制度安排造成了实体经济行业利润空间小、职工收入水平低。

因此,必须尽快有序推进金融改革,深化税收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实体经济行业和虚拟经济行业协调发展的金融制度和税收制度。

阅读全文

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弊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