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级数发展

经济级数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13 16:22:17

① 经济翻番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翻番
翻一来“番”,就是指自增加百分之一百,也就是增加了一倍。但翻两“番”及其以上就不能等同于倍数。“番”按几何级数计算,“倍”按算术级数计算。翻番的计算公式为:n=lg〔(报告期数÷基期数)〕÷lg2,式中n表示翻番数,lg是常用对数符号。

经济增长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它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

② 中国经济为何5年持续下滑

要从全球变革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的此轮下行,国际环境共同的外部性、周期性问题不可忽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内部动力主要在扩大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
林毅夫认为,世界经济整体下行是导致这轮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
他列举了金砖国家、东南亚国家、发达国家三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中国2010年时GDP增长速度是10.6%,2015年时下降至6.9%。但巴西在2010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7.5%,2015年增长速度是-3.8%。俄罗斯2010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4.5%,2015年增长速度-3.7%。东南亚地区中,新加坡2010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15.2%,2015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2%。中国台湾2010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10.8%,2015年的增长速度只有0.7%。韩国2010年的增长速度6.5%,2015年的增长速度是2.6%。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经济表现似乎比较好,但2015年的时候他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只有2.4%。
林毅夫强调,“这些是所谓高收入高表现经济体,我们一般讲的内部存在的这些体制机制问题他们都没有,但表现完全一样,并且比我们还增。分析下来肯定是共同的外部性的因素,共同的周期性因素。”
林毅夫表示,世界经济的整体疲软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从1979年到2014年,我们的出口增长每年是达到16.4%,2015年的时候我们的出口不仅没增长,而且还下滑了2.8%。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出口增长下滑了7.7%。这种状况下当然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增长。”
林毅夫总结,中国经济连续6年持续下滑,今年经济从6.9%降到6.7%,有相当大的因素是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引起的。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复苏时,林毅夫强调要考察世界整体经济是否复苏以及中国国内经济内部的增长动力。“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总体来讲外部环境会相当不好。”林毅夫说。
林毅夫认为国内增长动力在于扩大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以及投资需求。“有了投资增长率就会创造就业,就业就会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就业好的状况,家庭收入的增长也会比较快,有了比较快的收入增长就支撑消费增长会比较好。那么投资跟消费都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我相信我们可以达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平均每年6.5%以上的增长。”
以下为林毅夫演讲全文:
老师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作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一员,参加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国家发展论坛,那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作为经济学家,我想跟各位谈的是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谈中国经济发展,那不管是在国内还是海外,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题目是我们能不能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在2016年到2020年间,每年平均增长6.5%以上。那6.5%以上的增长对中国来讲非常重要,这是关系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国内生产总值能不能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我们的城乡居民收入到2020年的时候能不能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那对世界来讲也非常重要,因为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以后,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那现在全球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中国是不是还可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6.5%这个指标非常关心的原因。
那么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增长6.5%,跟我们改革开放以后,从1979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增长9.7%来比,已经向下调整了30%。那照理说这个调整的幅度也不小,应该余地还是比较大,实现起来照理说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可是大家为什么心里还没底。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从2010年以后,每年逐年下滑。大家知道2015年的增长速度是6.9%,这是从1990年以来最低的增长速度。而且这也是从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连续六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过去讲说平均每年9.7%的增长,当然每年之间都有波动,但是一般说经济下滑两年,最多三年,经济增长就会回升。那么从2010年到2015年已经连续下滑了六年,大家知道今年2016年前三季度的增长速度是6.7%,比6.9%又下滑了0.2个百分点。2016年现在看来增长的速度也就是在6.7%,还是继续下滑。

③ 经济学的历史阶段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或主要人物贡献

1. 古典学派(The Classical School)--受重农学派“自由放任”思想影响。
A. 时间:大约起自1776年至1848年止
B. 创始学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
C. 学派精神:
a) 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涉
b) 人类皆有“利己心”,经济体系自动会达成均衡
c) 充份就业是社会常态,失业是短暂社会现象
D. 代表人物有:
a) 亚当斯密:
1) 出版“国富论”,为经济学奠定基础,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后人尊称为“经济学之父”
2) 提出“价格机能”,即“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人类“利己心”的催使下可解决人类基本的经济问题
3) 提出“绝对利益法则”,主张国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强调自由贸易。
b) 马尔萨斯(T.R.Malthus):1798年《人口论》,提出悲观的经济学论调,即粮食以等差级数增加,出生率以等比级数增加,所以人类终会有粮食不足的惨象,可喜的是其预测与现况差距颇大。
c) 赛伊(J.B.Say):1803年《经济学泛论》,提出“赛伊法则”(Say’s Law)─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充分就业是常态。与现今“消费者导向”的时代亦背道而驰。
d) 李嘉图(David Richard):1817年《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提出边际报酬递减法则、差额地价说、比较利益法则及生存费用说。
e) 约翰密尔(John S.Mill) 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

④ 经济学发展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1. 古典学派(The Classical School)--受重农学派“自由放任”思想影响。
A. 时间:大约起自1776年至1848年止
B. 创始学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
C. 学派精神:
a) 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涉
b) 人类皆有“利己心”,经济体系自动会达成均衡
c) 充份就业是社会常态,失业是短暂社会现象
D. 代表人物有:
a) 亚当斯密:
1) 出版“国富论”,为经济学奠定基础,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后人尊称为“经济学之父”
2) 提出“价格机能”,即“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人类“利己心”的催使下可解决人类基本的经济问题
3) 提出“绝对利益法则”,主张国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强调自由贸易。
b) 马尔萨斯(T.R.Malthus):1798年《人口论》,提出悲观的经济学论调,即粮食以等差级数增加,出生率以等比级数增加,所以人类终会有粮食不足的惨象,可喜的是其预测与现况差距颇大。
c) 赛伊(J.B.Say):1803年《经济学泛论》,提出“赛伊法则”(Say’s Law)─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充分就业是常态。与现今“消费者导向”的时代亦背道而驰。
d) 李嘉图(David Richard):1817年《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提出边际报酬递减法则、差额地价说、比较利益法则及生存费用说。
e) 约翰密尔(John S.Mill) 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

⑤ 货币的价值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关系

只有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浅析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但从投资的角度分析,有一种新颖的观点,
即认为通货膨胀和本币贬值可以刺激投资与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下面我将浅析这一观
点。
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至少是不完整的。先让我简要复述一下这个观点的主要内容,
即认为通货膨胀能缩小贫富差距,抑制储蓄,从而刺激投资与消费。为了论证这一观点,老
师还给了我们一个例子,即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比较:
假设穷人没有储蓄,而富人在银行有十万元的储蓄,无通货膨胀时,十万元可以买一套
楼,即穷人与富人的实际差距是一套楼;现在通货膨胀开始了,假设为200%的通胀率,即
一套楼现在值二十万元了,而贫富差距体现为货币仍然是十万元,体现为实物就是半套楼了,
即实际差距缩小了,若通胀进一步加大,则两人实际差距会进一步缩小,从而深入浅出的说
明了通胀对穷人是有利的,而且富人也会因为产生“既然钱在银行里只会使价值越变越少,
不如花掉买来实物以保值”的想法,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生产,拉动经济发展。
初看起来这套说法似乎无懈可击,但若进行更深一层的考虑就会发现,它存在着以下几
个问题:
首先,上面的例子只是分析了储蓄,而贫富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储蓄上,比如说穷人每月
收入为一百元,而富人每月收入为一万元,通胀开始后,物价的上涨给双方都带来了损失,
他们所实际能够得的物都减少了,但富人因为拥有更多的资金,可以通过投资来弥补损失,
所以实际的贫富差距有可能扩大,而不是像例子里通过假设所得到贫富差距缩小的结论,这
个例子只能说明通胀能使储蓄得到抑制,降低储蓄的增值作用。
其次,通胀对经济的作用应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它对经济是有损害的,因为物价上涨
会使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减少需求,损害生产,使经济陷入停滞;其二,它使储蓄成本提高,
从而刺激生产与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对经济也有一定的帮助。而到底它对经济有正面还是
负面的影响,要看这两方面作用谁占主导。
再次,通货膨胀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机理与银行降息的机理是一致的,都是降低储蓄倾向,
使人们相对于持有货币,更倾向于持有实物,从而拉动消费。但与降息不同的是,通胀有一
个程度问题,若是适度通胀,则人们有可能增加投资和消费,而若通胀程度过重,导致物价
飞涨,则人们的收入根本不足以购买生活必需品,更别提投资与消费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1999 年国家为拉动内需,采用了
银行降息和涨工资等办法,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分析表明,这是因为我国的消费弹性
偏低,人们持有更多货币,但消费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对通胀产生的积极效应来说,同样存
在着如上问题,有可能因此而降低通胀对消费的刺激作用。
最后,从货币角度分析,本币的轻度贬值,有利于吸引投资,因为减低了劳动力相对成
本。但如果本币持续走低,则会使货币持有者因为不再信任本币而大量抛出,造成本币进一
步走低,导致经济遭受损失,甚至停滞。而且本币的过度贬值还会使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回报
减少,进而亏本,导致投资减少。
例如:有一投资者带一万美元到中国投资,按当时汇率换成八万人民币,设中国的年投
资收益率为100%,一年后他赚了十六万人民币,但由于本币过度贬值,一美元可兑换六十
四元人民币,此时他的所有收益只有两千五百美元,等于损失了七千五百美元,这种投资损
失是惊人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完整地说,在其他情况配合的情况下(如消费弹性大等),适度的通
货膨胀和本币贬值有利于刺激投资与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严重的通胀和贬值则会给经
济带来无法估量的重大损失,如萧条和滞胀等。
谈到适度与过度的判断标准,我认为应该是看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之比的变化,即工资
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之比,如果工资的增长幅度能赶上物价的增长幅度,则这种通胀对经济
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若工资的增长水平赶不上物价增长水平,则这种通胀对经济是有
危害的。(准确地说应该看收入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之比,但考虑到对大多数人来说,工资
是主要收入,故采用工资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之比)(2003年)

⑥ 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那4个阶段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围绕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这条主线,可以把这段历史粗略概括为头4年、中间两个10年和最近6年,这样4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2年,是“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四年”。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是农村经济活跃起来,短短三到四年就初步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第二阶段:从1982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是“开始全面改革,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道路、基本路线并大胆探索改革目标的十年”。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是出现了“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式的加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活跃起来,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这时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又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前,是“经受住政治和金融风波考验而更加坚定奋进,有系统地确立指导理论、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的十年”。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是在1992年到1996年年均增长12 . 1%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内需,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同时使国家计划管理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集中到一点,就是经过这一段落的持续改革和发展,中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第四阶段:也就是从2002年以来这最近6年以至今后,乃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明确界定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年”。其在“解放生产力” 上的显著成效,就是21世纪头7年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稳定增长,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国有经济重大项目上了新的大台阶,人民生活也上了新的大台阶,并且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公平正义,进入了一个以更高自觉致力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同时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更加协调推进的崭新阶段。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是怎样做到30年一以贯之、旗帜鲜明地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这样一种境界的呢?我认为,这里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获得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新觉醒。也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获得新觉醒而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到新的境界。直到党的十七大,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一”的统一认识: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为我们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和认识道路。

⑦ 经济常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转型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产生再生生产力。
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实践模式的转型。两种转型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使后者得到充实,前者得到升华。中国改革开放,是两种转型的历史契合。转型经济最重要的是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结构从不对称向对称、消极对称向积极对称转化。对称结构,是转型经济的最深层机制。知识经济使经济全球化、生产社会化程度得以按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按几何级数扩大的生产社会化本身就可以使价值得以扩大、提升、再生。因此,知识经济以放大的形式,使资源的再生优于资源的配置、资源的配置从属资源的再生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展示和充分发挥。转型经济不但表现为经济活动中知识运营、生产社会化所带来的资源再生,而且表现为思维结构、社会结构、企业结构、生产结构的对称、有序、优化组合所带来的资源的裂变、再生与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增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二:转型对人的主体性的解放。
经济结构中,人的要素是首要的要素。改革开放意味着以往建立在经济、超经济强制基础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摆脱。人的主体性,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标准与动力。改革开放以前生产力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超经济强制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体性的解放。团队主体性、企业主体性、区域主体性、政府主体性、国家主体性,是逐步放大了的人的主体性。总体上国民整体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起点平等,大大提高人的主体性,对人的行为从质和量两方面作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导向。制度高于技术,结构对要素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度(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产权制度只是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私有制是产权制度的必要环节,而非必要条件)对人的主体性的导向、催化和提高来实现的。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三:转型使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创业潮。
人的主体性的解放是创业的前提,人的主体性的提高通过创业来实现,国民主体性的提高通过创业潮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潮:民营企业的一次创业、二次创业与国有企业的二次创业。在创业潮中,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二次创业,使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实现主观与客观、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统一,从而使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政策环境对称、和社会法制环境对称、和社会信息环境对称、和社会心理环境对称、和市场竞争环境对称,摆脱经济运行的困境,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使企业和社会协调有序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四:转型中的制度融合。
以创业潮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就是民主与法制对称、公平与效率对称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就是在宏观与微观、自由与法制、价格与价值、公平与效率、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中,用宏观去规范微观、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经济运动。在市场经济有机体的各要素之间,虽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它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改革实质上是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有序化过程。整个社会系统是否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经济系统,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对称,从而发挥出最佳的生产力功能。与生产社会化相对称的,是经济的宏观化。在经济全球化、宏观化时代,政府宏观调控更显重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绝不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有先天的优势。

⑧ 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级在哪

如果打开中国经济版图,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版图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珠专三角属、长三角和环渤海三个经济增长“极”。不难理解,“极差效应”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吸引众多资本和机遇的聚集,必然带来区域投资呈几何级数的大幅增长。故此,关于中国经济增长 “第四极”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谁都不愿放弃对这一名号的争夺,为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的明争暗斗已悄然展开,而抢占先机舆论的“第四极”争夺战也早已狼烟四起。
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一个是以沈阳为核心的大东北,一个是以武汉为核心的大中南,一个是以重庆为核心的大西南,还有一个东盟联合中心的北部湾。不过后来国家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后,“大关中”也提出要做“第四极”;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从区域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关于海西经济区成为 “第四增长极”的说法也又一次屡见于报端。
第四极的选择最终应该落到两个关键点上,一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区域的外向性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此极对其他内陆地区的带动能力。二是如何重新建立地理中心的影响力,顺应地理中心城市的发展特点培养该增长极的核心竞争力。

⑨ 未来经济社会的运行体系靠什么支撑

国际上连续40年保持%以上增长的地区只有3个,且大的经济体尚无前例,能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经济体更是凤毛麟角。中国近30年来,经济一直保持将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是什么力量支撑了中国30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呢?而这种趋势还能延续多久呢?有没有办法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避免经济陷入衰退和萧条呢?
一、 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转型
(一)转型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产生再生生产力。
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实践模式的转型。两种转型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使后者得到充实,前者得到升华。中国改革开放,是两种转型的历史契合。转型经济最重要的是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结构从不对称向对称、消极对称向积极对称转化。对称结构,是转型经济的最深层机制。知识经济使经济全球化、生产社会化程度得以按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按几何级数扩大的生产社会化本身就可以使价值得以扩大、提升、再生。因此,知识经济以放大的形式,使资源的再生优于资源的配置、资源的配置从属资源的再生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展示和充分发挥。转型经济不但表现为经济活动中知识运营、生产社会化所带来的资源再生,而且表现为思维结构、社会结构、企业结构、生产结构的对称、有序、优化组合所带来的资源的裂变、再生与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增长。
(二)转型对人的主体性的解放。
经济结构中,人的要素是首要的要素。改革开放意味着以往建立在经济、超经济强制基础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摆脱。人的主体性,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标准与动力。改革开放以前生产力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超经济强制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体性的解放。团队主体性、企业主体性、区域主体性、政府主体性、国家主体性,是逐步放大了的人的主体性。总体上国民整体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起点平等,大大提高人的主体性,对人的行为从质和量两方面作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导向。制度高于技术,结构对要素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度(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产权制度只是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私有制是产权制度的必要环节,而非必要条件)对人的主体性的导向、催化和提高来实现的。

⑩ 为什么说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带来消费,会带动一系列行业如建材钢铁等等,其次提供了很多就业,最重要的如公路的改善使得交通更便利跟迅捷,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运行效率,实际上是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再比如通讯设施的改善,使得信息的沟通更快捷,以前传递一个信息要么人去要么信件,很慢很费时间,现在一个电话几秒就解决,因此上,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经济是几何级数的效应

阅读全文

与经济级数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