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3年4月22日)
今天是第34个“世界地球日”。确立“世界地球日”,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珍惜和保护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我国将“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确定为今年纪念活动的主题,就是要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地球的不堪重负和矿产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善待地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保护资源是倡导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内容;明确提出了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写进了《党章》。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1/6,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在全国处于前列,但适宜人类活动的绿洲面积却很少,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由于气候干旱、生态脆弱、森林植被稀少、风沙活动频繁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造成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面积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一度盲目和无序开发,又诱发土地荒漠化程度的加剧。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国土资源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兼顾生态”的原则,采取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占补平衡等治本之策,扭转在人口继续增加、建设用地不断上升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激励机制,为耕地保护提供更大的潜力空间,为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提供切实保障。要按照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加强耕地保护,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调整和划定。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逐步建立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确保自治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并逐年增加总目标的实现。要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农用地与非农用地的用途管制制度,尽可能使各类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外延式扩展占用耕地。落实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搞好小城镇用地管理,控制村镇建设占用耕地。要按照“以水定地、节水增地”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在做好保护耕地、节约耕地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土地市场建设,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二、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西部大开发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实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新疆是个资源型省区,矿产资源具有分布广、矿种齐全、配套程度较高、部分矿种储量大、质量较好以及拥有少数特色矿产等特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但新疆也是全国地质矿产勘查程度最低的省区之一,全区整体上矿产资源“家底”不清,资源保证程度低,探明储量不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矿山普遍开采规模小、布局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较低、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仍很严重,大部分矿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尾矿综合利用、矿物原料的深加工和资源的二次利用水平较低。
江泽民同志视察新疆时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央认为,新疆已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下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新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了保障新疆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实施的需要,必须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矿产资源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集约利用,加强管理。要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采矿权人的教育,使大家充分了解矿产资源的紧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提高对矿产资源严峻形势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念、保护地质环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依法办矿、依法采矿、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自觉性。要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通过引进国内外地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快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地质矿产勘查成果质量、科技含量和找矿水平,提高自治区矿产资源储备。坚持依法管理,从严治矿,管好用好有限的矿产资源,要从矿山建设项目的审查入手,对采矿权申请人的办矿技术条件、开采方案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方面严格把关,实行采矿权总量控制,制止低水平矿山重复建设,从源头上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充分利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杜绝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现象的发生,坚决防止开采矿产资源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靠掠夺式开采来求得一时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总体水平的提高。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解决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中的技术难点问题,提高新疆矿业开发科技水平。通过吸收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先进的采、选、冶工艺和技术,改造传统的开采、选冶工艺和技术装备,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三、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地区,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自然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诱发了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煤层自燃等地质灾害;在开发建设活动中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部分地区水资源无序超常开发,不断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污染、水源衰减、土地荒漠化等许多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给新疆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央已明确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其中一项根本任务。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如何处理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如何降低在资源开发中所付出的环境代价问题就成为需要尽快研究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
地质环境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贯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加强对地质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要求,积极探索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的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中长期保护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最大限度地减轻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要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在区域开发和工程建设前期,要做好相应的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提前采取措施,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和预防地质灾害。要在查明全区地质遗迹的基础上,加大对珍贵的地质自然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在自治区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为促进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要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尽快制定和建立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督促采矿权人及时对矿产资源开发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恢复,逐步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统一。
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希望全社会重视,各界支持,共同来完成这项事业,努力开创新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纪念第34个“世界地球日”而作,原载《新疆日报》)
B. 国外资源合理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有哪些
李桂君
姓 名:
李桂君
性 别:
男
出生日期:
1973年4月
工作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
职务职称:
处长/教授
邮 箱:
教育背景:
2000.9—2003.7 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管理学博士
1998.9—2000.6 黑龙江商学院 经济贸易系 产业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硕士
1993.9—1996.6 黑龙江矿业学院 贸易经济系 审计学专业
工作情况:
2010.6—至今 中央财经大学 科研处 副处长/处长/教授
2006.7—2010.5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副教授
2003.7—2006.7 中央财经大学 投资经济系 讲师
授课情况:
讲授的主要课程包括“投资与经济专题”(博士生)、“运营管理”(IMBA/MBA)、“项目管理”(MBA/本科)、“项目评估”(本科)。
社会兼职情况: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投资协会理事、中华建设管理研究会理事。
《中国管理科学》、《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建筑经济》、《Journal of Cleaner
Proction》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建筑经济》期刊的编委。
研究方向:
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资源系统工程、基础设施投融资
发表论文:
李桂君,黄道涵,李玉龙,中国不同地区水-能源-粮食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3/15/138-149
李慧嘉,严冠,刘志东,李桂君,章祥荪,基于动态系统的网络社团线性探测算法,中国科学:数学,2017/2/1/241-256
李桂君,黄道涵,李玉龙,水-能源-粮食关联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视角,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12/76-90
李桂君,李玉龙,贾晓菁,杜磊,黄道涵,北京市水-能源-粮食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仿真,管理评论,2016,第28卷第10期
Li Guijun,Huang Daohan,Li Yulong,China's input-output efficiency of
water-energy-food nexus based on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model,Sustainability(SCI检索),2016,8(9),927
黄志烨,李桂君,李玉龙,常远,基于DPSIR模型的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9/20-24
宋砚秋,高婷,李桂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偏好研究——基于北京市4家企业的多案例探索性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6,30(9):157-164
黄志烨,李桂君,汪涛,双边道德风险下中小节能服务企业与银行关系契约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16,24/8/10-17
Wang Tao,Li Yulong,Limao Zhang,Li Guijun,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prefab
accommodations system for migrant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ers in China,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cation and Practice(SCI检索),2016
Chang Yuan,Li Guijun,Yuan Yao,Lixiao Zhang,Chang Yu,Quantifying the
water-energy-food nexus: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s,Energies(SCI检索),2016,9/2/65
李玉龙,朱羽丰,宋砚秋,李桂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土地流转成熟度评价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9):63-70
汪涛,李桂君,王硕,余薇,住宅产业化与传统建设方式成本比较研究,工程管理学报,2015/04/15
Gao Ting,Song Yanqiu,Wang Yaoqi,Li Guijun,Financing Preferences of High
Technology Startups in China: An Explorative Study,Global Economy and
Governance,2015,ISSN 2392-6740
Li Yulong,Wang Tao,Xinyi Song,Li Guijun,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nti-terrorism in Protecting Overpass Bridge Based on AHP Risk Assessment
Model,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SCI检索),2015/03/02
王玺,李桂君,政策创新驱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关于中国风电产业税收政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14,12/170-178
宋砚秋,李玉龙,李桂君,贾传亮,复杂产品系统项目的治理结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技术经济,2014/06/01
李桂君,杜磊,李玉龙,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小城镇发展协同度测度模型,工程管理学报,2014/04/20
李桂君,杜磊,李玉龙,小城镇发展系统结构及其支持政策选择,小城镇建设,2013/10/07
李玉龙,宋砚秋,李桂君,石晓航,基于最小费用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优化配置:一个二阶段规划方法,工程管理学报,2012/12/31
李桂君,王楚,北京市实体书店的分布现状与问题研究,出版发行研究,2011/08/15
李桂君,王瑶琪,江俊龙,刘静琳,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特征的案例研究,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1/04/30
李桂君,李琳,实体书店发展的政策支持方式选择,出版发行研究,2011/03/15
李桂君,黄志烨,图书出版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矩阵分类法研究,出版发行研究,2010(3)
李桂君,王瑶琪,林则夫,中国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6)
Meng Zhaoli,Gong Jiong,Li Guijun,Competition and Adoption of Search Engine
Softwa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and e-Service and Technology,2009(2)
李桂君,孙成双,建设项目贷后风险监控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土木工程学报,2008(12)
贾传亮,池宏,孙颖,李桂君,基于QSIM算法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模拟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7(10)
C. 关于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小论文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劳力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力资源的占有来进行,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相对于农业经济时期。自然经济传统经济学往往把农业经济叫做自然经济。从资源学的角度,所谓自然经济就是指工业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使得大多数可认识资源都成为短缺资源。尽管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完成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铁矿石和煤、石油等发展机器生产的主要资源很快成为短缺资源,开始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生产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资源的占有来进行。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产业为基础产业的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资源的能力、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因此,自然资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征服论等多种认识阶段与相应的处理方式,才进入到协调论的现代,即人、自然和技术这个大系统应该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工业时代,人类对资源采取耗竭式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不断使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产生强大震动。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使得经济不能持续发展,不断出现能源危机,导致人类生活不能稳步提高,时常出现巨幅涨落。进入到现代,人们逐渐悟出,人类只不过是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必须和其它要素协调发展,力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经济的关系。以新的资源观看待资源问题时,人们应当正确处理几个重要的资源矛盾关系:1.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自然资源就其物质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类认识、利用资源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片面的悲观和盲目乐观都是不正确的。2.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问题分析一国的资源情况既要看到宏观上综合经济潜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微观上人均可利用资源限度的现实问题。3.资源的有用性与有害性问题。4.资源的量与质问题。
D. 论文 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急!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发展和变化的焦点和结晶, 城市可持续发展构筑了国家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在经济方面,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城市的潜力,在资源最小利用的前提下,使城市经济朝着稳健、高效、高质、创新的方向演进。 一、我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经济在国家宏观经济和企业微观经济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宏观经济的支点,又是微观经济的向导,因此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城市经贸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逐步趋于协调;城市能源利用、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等方面均成效显著。 尽管如此,我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仍很多,集中表现在:行政干预较多,不能充分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资源配置效率较差;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障碍重重;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经济结构不合理;人口规模过大,人口素质偏低;规划思想落后、规划内容片面等。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妥善解决,将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深度推进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我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全民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勇于承担责任义务是我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措施的思想基础。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社会风气,才能从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去全方位地考虑问题并勇于承担自己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全面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广大公众需要积极参与、加强监督的领域主要有:城市经济规划的制定、落实和实施;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城市土地等各种资源的使用;对城市大型经济项目的立项、建设、使用、定价等进行 听证与监督;对城市管理者、干部、交警、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及尽责情况进行监督。广大公众可以身体力行的事情比如简朴节约文明消费、养花种树美化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等,这些事情似乎微不足道,实则作用重大。 (二)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机制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方面,政府的主要精力需放在宏观调控上,通过制定宏观政策和法规,培育规范的市场体系,维护企业发展和有序竞争。同时,政府还要发挥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投资等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调节和调控,创造良好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维护城市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依靠科技进步,变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为技术导向型发展模式,建立一个低耗高产的节约型城市经济体系。城郊农业以推广产业化为主,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基地化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工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扶持环保工业以减少能耗、提升层次、降低污染、改善环境。第三产业以信息化为先导,以建设和完善高级化、网络化、法制化市场体系为基础,提升城市大生产、大市场、大服务综合功能,带动和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从产业结构来看,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代表生产力层次的产业结构按一、二、三产业顺序比重不断升级的过程,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几乎捆绑于自身产业结构的科学程度上。因此我国城市的产业发展要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重视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城市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方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尽量形成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城市经济中公共经济和非公共经济的情况而言,公共经济的管理和运营需要在机制上、效率上有大的突破,要不断调整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以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五)注重人才培养,倡导科技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注重、培养、挖掘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已刻不容缓。首先,文化知识是提高居民素质的基础,为此,要在城市居民中普及高中文化基础教育。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专业人才,特别是鼓励产、学、研有机结合,大力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保证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在条件许可的城市,要发展知识经济,形成知识经济产业。与此同时,要完善相关制度、创造有利条件广纳贤才共同投入到我国的城市经济建设中。 做好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工作,就为坚持科技创新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50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的稳健发展无不得益于科技创新。今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继续提高技术、工艺、管理等知识型要素的含量和比重,要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的先导性作用,使科技进步真正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使科学技术尽可能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六)制定科学规划,加强交流合作 以规划为先导,从规划入手,把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区域经济规划和国家经济规划之中,通过统筹规划对城市进行科学定位,从城市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反映城市特色、发挥城市优势,力求上下结合、相互协调,避免城市内部和区域之间项目重复建设、经济结构趋同和区域恶性竞争。 在实施规划、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矫枉过正,乐于和善于吸收和借鉴市外、区外、国外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要加强城市、区域与国际的广泛交流和友好合作。 此外,要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妥善处理好环境与发展、公平和效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城市发展和区域进步、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等关系都是决策者和实施者需要深思熟虑
E. 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资源型城市1. 发生学原则。即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讲,根据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即在资源开发之前已有城市存在,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如大同、邯郸等。
2. 动态原则。即考察资源型城市必须关注它的全过程,既要看它的过去,更要看它的现在。因为有些城市曾经是资源型城市,但通过若干年的经济转型后,资源性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了,城市经济对资源性产业的依赖度不大或者说很低了,这类城市在过去某个时段可以叫资源型城市,但转型后已不再是资源型城市了,它的本质特征已与资源型城市相距甚远了。
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仅从定性角度去确定资源型城市,主观因素太多,难以做到科学、准确;同理,仅从定量角度去确定资源型城市,过于机械,难以将很多不宜用数据表示的复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难免偏离现实。因此,科学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二) 确定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步骤
1. 第一步:根据资料可获得性,我们依据下面四个指标初步界定资源型城市。A. 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取10%这一临界值是基于如下考虑:第一,全国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6%~7%,而中国所有城市这一比值平均为4%~5%,如1996年的这一数值为4.3%。第二,在研究地区支柱工业时,其最低要求是其产值比重大于5%。第三,陈耀博士在确定中国煤炭城市时,所设定的标准为7%,其结论与不少专家的结论不谋而合。B. 采掘业产值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l亿元,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亿元。C. 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确定这一标准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城市中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平均为2%~3%,如1996年为2.9%。而如果这一数值大于5%,则该产业对城市的就业稳定将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D. 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l万人,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万人。
原则上,上述四个指标要同时满足才可确定为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91年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性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在1992年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与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
世界银行在199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称,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政策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的《里约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在1993年所著的《世界无末日》一书中提出了以经济学语言表达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F.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 研究方向是什么就业方向又如何
看专业介绍啊,出来以后 什么经济研究院,咨询公司都可以做的吧,估计宏观经济分析师也可以做
G.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怎么讲
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教学要求是“1.以某区域为例,利用区域资源分布图,了解该区域的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类型及分布状况;2.根据资料分析该区域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开发的区位优势与劣势;3.通过资料分析,说出该区域在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教学目标是“1、学会根据资料分析资源型工业区(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和不足;2、根据资料分析资源开发利用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3、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4、明确分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
实行问题驱动,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的好处显而易见。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让学生自己看书、讨论问题、动手画图,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课堂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整个教学过程体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先预习,自主填写预习案,教师收交后批阅,根据学生预习过程种出现的问题及疑惑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预习案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主,部分学生可以正确填写,后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应用,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如《鲁尔区》设计几个基础问题:鲁尔区繁荣发展的优势区位,衰落的原因,再发展的措施,学生通过预习课本总结答案。教学以鲁尔区繁荣-衰落-再繁荣的发展变化过程为引展开。学生根据问题小组讨论总结,繁荣阶段就铁矿来源、发展的工业部门几个问题讨论加深理解。衰落的原因以一组图片、资料、表格学生自主分析。整治措施学生就衰落原因总结,在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布局调整等几个点以图片展示加以理解。
H.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高建明,)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转型,不应局限于一种模式,而应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尤其是要考虑区位、资源、人才、技术等条件,以及产业基础、政策导向、承载能力、发展环境等因素,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城市与乡村、现实与可能,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转型战略,实现多路径转型。
3.2.1 推进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做优做强矿产资源型产业
一要规划、整合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推进矿产资源的优化重组和集约化经营,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二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尽快实现矿产资源型产业的产品和技术结构转型。三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和工艺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矿产资源型产业的综合效益。四要延伸矿产资源产业链条,形成综合的矿产资源型产业体系,增强矿产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五要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3.2.2 推进产业集群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循环发展
建立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产业聚集,形成矿产资源型产业集群,增强矿产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作为矿产资源型区域经济,围绕着建立矿产资源型产业集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依据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基础,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市集中的原则,规划建设高标准的产业集聚区或称工业园区。二是依托当地富集度高的矿产资源,以大企业为核心,围绕大企业的核心产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促使形成产业集群。三是政府必须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制定完整配套的政策体系,以市场为媒介促进企业合作实施循环经济。
3.2.3 发展新兴产业,建立新型工业体系
积极扶持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一是运用政策、制度等手段,选择1~2个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非矿产资源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扶持和培育,支持和帮助其尽快做大做强,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二是采用植入方式,引进和扶持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使其尽快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3.2.4 采用绿色技术,发展环境友好型矿产资源型产业
大力发展和应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各种绿色技术、工艺和设备。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及早修复矿产采选和初加工对山体、植被、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尽快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2.5 以城镇化建设带动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转型
要做好县域城镇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县城定位,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把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为产业发展与城市扩容的良性互动打下规划基础。按照园区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思路,在县城与中心城镇建立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型工业园区。
3.2.6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是推进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在发展重点上,以现代物流业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教育业、文化和旅游业等。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培育绿色经济的增长点。
I. 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在开发资源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生产力会出现大量过剩,人们把这类城市称做资源枯竭型城市。素有“煤城”之称的河南省焦作,因煤而兴,留给人们的曾是“黑色印象”,灰暗的天空、黑色的煤山、撒满了煤灰的道路……而今的焦作,“黑色印象”已被“绿色主题”逐步取代,正在走出一条成功的转型之路。
组织实施战略性转移
随资源利用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败,这几乎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个规律。从1956年建市之初,焦作就以煤炭工业为基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95年,资源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90%以上。“九五”后期,随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加之企业设备老化、技术更新缓慢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全市资源型企业效益下滑,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到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了13%,财政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下降了24%和12.2%。整个“九五”期间,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焦作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仅为3.5%。
如何摆脱因资源枯竭而衰的厄运?从1999年开始,焦作以“第三次创业”为标志,做出了战略调整:做强做大铝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焦作先后投资30多亿元,对现有的能源、化工、机电、建材等工业进行高新技术的全面改造,强有力地实施了“四个战略性转移”,即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转移;原料化工向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转移;煤矿机械向环保机械、粮食机械、汽车机械转移;水泥建材向新型建材、环保建材转移。全市18家重点骨干企业通过科技嫁接,销售收入绝大多数较5年前翻了一番。2002年,18家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36.9%。100余个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开发,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了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3.7%。
目光由地下转向地上
“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是焦作推进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一环。“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独特的区位优势、地质构造以及气候条件,造就了焦作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这是大自然对焦作的厚爱”。
从1999年开始,焦作开始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先后投资5亿多元,开发建设焦作山水峡谷极品景观,形成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四大景区和十大景点的大旅游格局。焦作通过旅游大蓬车、国标太极拳年会、山水旅游节、红叶节等多种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引来国内外的百万游客。2001年、2002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等主要指标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在旅游黄金周,全市旅游综合收入11.3亿元,居河南省首位。全市旅游业收入由3年前不足国内生产总值的1%增长到目前的6.4%。
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农产品资源却取之不竭。焦作是粮食高产地区,几年来,焦作按照“突出特色、建立支柱、扶持龙头”的思路、大力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截至2002年年底,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小麦、玉米和“四大怀药”(菊花、牛膝、山药、地黄)的年加工能力已分别达110万吨、95万吨和8000吨,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的问题,而且发展形成了一个新型资源产业。
城市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焦作城市的转型使经济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2001年、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1.4%和12.1%。在2003年年初河南省公布的全省城镇综合发展水平排名中,焦作居第二位。煤炭工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由过去的90%以上下降至目前的3.6%。2003年前三季度,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
城市经济的转型,使焦作的城市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30余家重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笼罩城市几十年的烟尘散去了,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市区北部太行山的大规模绿化,使城市有了绿色屏障和绿色背景;中心城区的拆旧建绿、拆墙透绿、园林绿地建设,使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7.9%和44.1%。如今的焦作已经和“煤城”渐行渐远,绿色成了这个城市的主题。思考从河南省焦作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中,你能概括出哪些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有什么借鉴?
复习题1.什么是资源型地区?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通常面临哪些问题?
2.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课题2 检查进度
此时你应该了解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的问题及其主要对策了。在你笔记上的表格中可以总结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