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一、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经济得以持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也采取了措施,如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标准,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有助于推动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实现200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总需求拉动的情况。消费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也受到一定抑制不能期望过高,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减慢,可是我国进出口增势良好,但进口与出口相抵的净出口估计不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因此,投资的增长对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而投资增长主要靠政策因素,尚未形成良性的需求持续增长态势,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主要受到需求约束,所以说启动内需仍是2003年以及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2001年、200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支援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由于投资体制不健全,促进投资正常增长的体系尚不完善,投资增长主要靠国家国债项目投资拉动,投资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还没有形成,投资增长缺乏持久动力。“三农”问题解决还需要一个过程,保持农村消费市场稳定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城镇就业压力仍然突出,城镇低收入人群体呈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保险制度等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使居民消费预期支出增加,储蓄倾向上升,限制了即期消费增长。尽管这些都给扩大内需带来难度,可是扩大内需是政策选择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启动
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2000年国民生产总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准,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从新世纪我国开始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程即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水准,这是很宏伟的目标。近期中央又把这五十年分成三个阶段,在这期间人民生活目标怎么体现是重要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关注人民生活,第一步到温饱;第二步到小康,这个战略转变有重要意义,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人类生活发展阶段来看,大体上经历了贫寒、温饱、小康、富裕四个阶段。小康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描述,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活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处于温饱和富裕之间。我们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所达到的只是小康阶段的起点标准,从小康的起点标准进入富裕阶段,中间还需要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从人民生活--最终需求的角度启动中国经济,建立长期支援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如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消费信贷政策等的支援。
现以房地产为例,根据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的研究,2001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245亿元,比上年新增1261亿元,综合考虑直接和间接因素,在2001年7.3%的经济增长中,来自房地产的贡献率达1.6个百分点,占当年经济增长率的22%。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基于住房的商品化、市场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成为推动房地产发展的主要力量,要进一步推动住房产业发展必须加快住宅金融创新步伐。如通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推进住房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在完善新房抵押贷款政策的基础上,推动二手房市场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采取房贷利息冲抵所得税,养老金、公积金融通等手段,鼓励居民购房置业以扩大内需。
三、调整财政政策支援改革和发展
积极财政政策,如果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一直都是存在的,是根据经济周期波动的情况,短期调整总需求的政策,都是从积极的意义上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没有什么淡出的问题。近年所提的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是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它与发行国债拉动经济增长是相关联的,从这个意义来说,似乎有“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问题。从这两年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所谓“积极财政政策立即淡出”有难度,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相机抉择”,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发挥财政政策作为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的功能可能是适宜的选择。
四、推进金融改革,强化货币政策
在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中更多强调和和关注的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这可能与我国有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的相关经验有关,也与中国改革的程度有关。其实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同样重要。在我国储蓄主体以居民为主,企业负债率普遍较高,四大商业银行都是国有的,这些情况使得金融活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大,货币政策的松与紧直接关系我国经济运行的态势。从经济发展需要来看,推进金融改革强化货币政策是非常重要的,要形成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市场是基础,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适宜的货币政策是前提。
目前,非国有经济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已经超过国有经济,其对金融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尽管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国债投资使国有经济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曾有小幅度回升,但未能扭转下降趋势。非国有经济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国有经济发展不快给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留出了空间,国有经济的非国有化推进加大了非国有经济的实力,同时,战略的推动和法律上的支援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国有经济仍占有我国的大部分资源和资金,非国有经济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政策对非国有经济存有不平等待遇,金融改革应该为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创造平等的金融环境,中国资源配置的水准才有可能提高。
近年来从物价水准下降,全球经济增速减缓,支援经济增长的动力需加强等经济运行的态势看,货币政策显得偏紧。年中以来,货币供应量M0、M1和M2增幅提高。从今年以来的变化趋势看,M0的增速在波动地缓慢回升,M1的增速有所回升,M2增速则变动不大。贷款的力度略有增大,总的看货币政策有点松动,金融运行情况稍有改善。应根据经济运行情况不断把握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并与财政政策配合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在市场中形成和发展的,不是政府指定的,但国家的战略引导和政策支援也发挥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长期支援国民经济增长的产业往往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为了满足新的消费需求的产业,有的是为了抓住机遇创造需求的产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和机会既要考虑本国的需求(这是基本的)又要考虑世界的需求,从两个角度抓住机遇满足和创造需求。从制造业来看既有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所带动的制造业又有国际分工形成的制造业。同时应关注住宅、生命健康、服务业和文化产业。
六、推进改革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党的十六大为新阶段改革指出方向,2003年新一届政府也会对经济改革和发展做全面的部署,预计2003年会是改革全面推进的年份。
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是2003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与兑现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有关,本项工作2002年已经开始,法规制度的清理和政策透明化进程已经开始,在2003年需要有实质性推进,特别是在减少行政审批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上。
企业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依然是关系到中国经济今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几年国有企业改革仍在向前推进,破产重组步伐加快、减员增效进展明显,电信、电力、民航等垄断行业改革也有了一定进展,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在制度创新上已做了有益的探索。进入2003年国企改革的形势越来越紧迫,改革步伐会加快。党的十六大决议将使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国企改革的理论上进行提升,有利于推动一些行业调整,垄断行业改革可能会有大的进展,国有资产战略重组可能会出现新的局面。为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在体制上可能会有大的突破,同时社会保障的改革步伐要加快。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如开始着手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为了支援中小企业发展央行松动了政策,允许新增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建立小型企业投资公司。配合反贪污央行成立“反洗钱处”等等。2003年需要在推进的是加速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减少银行呆坏帐支援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以及降低金融业风险上有突破性进展。
在财政改革上将会有重要推进,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在2002年已进行准备,2003年有望出台,具体进展要根据相关条件和基础性工作进展的情况。如个人所得税等改为综合税制,建立个人税务号码和相应的资讯及信用系统。
七、在政策措施中关注解决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深入,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中国渐近式改革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总结渐近式改革成就的同时应关注渐近式改革的特点。在改革初期,基于解决生产力增加经济活力的改革,人民特别是农民普遍受益;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大发展,同时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地区原有的不平衡在新形势下形成地区差距问题,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使城乡差距相当突出;农村大量劳动力需要转移,新生劳动力需要就业而减员增效,又使一些工人下岗,使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这些问题集中的地区甚至可能出现群体性的突发事件,值得认真关注。
当前社会问题出现的特点有三,一是社会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部分人群生活困难确实存在,但更多是因为差距扩大,特别是不合法不合理形成的收入差距扩大;二是社会保障不健全,遇到困难的劳动者难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三是渐近式改革到现阶段,进入难度较大的攻坚阶段,有些改革对国家的未来有利却影响现有居民的利益,如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的负担,退休养老与原有的国家都包下来比保障程度下降。有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改制上市造成上市部分和存续部分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如果处理不当,群体性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就大,可是如果我们能正视和正确处理这些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是可能化解的。
八、2003年是我国完善经济发展政策体系的新开端
近年我国经济出现了若干具有中长期意义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政策调整提出了要求。这些影响在上述的政策选择中已经涉及到,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因素的影响要在今后几年中发挥作用,而不仅是2003年。
一是:通过市场形成了支援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升的产业,主要是资讯产业(装备业与服务业)住宅业、医药业、汽车业、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可能起重要的支援作用。政策的调整方向是如何有利于为这些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二是:连续几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带动使我国基础设施的发展很快,有利于企业扩大资源配置的空间,改善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
三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基于国际分工的甚至于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制造业在我国发展很快,逐步形成着世界制造业中心,在经济增长和出口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借鉴这些制造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准,并发展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都是相当重要的事情,需要政策的引导。
四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在改制、改造和加强管理方面取得了成效,在从一般性竞争性企业退出方面,有些进展较大的成功案例开始进入良性回圈。民营企业发展有新的突破,有些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作用正在持续增大。但发展是不平衡的,东南沿海几个省进展快,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需要战略、制度和政策引导。
五是:金融改革有所松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有望出台,对垄断性产业,如电力、电信等行业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推进过程中的政策引导也急需出台。
六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政府经济职能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行加快,规范行业行政审批制度,缩小审批范围的改革正在进行。但政策透明度方面的进展还跟不上需要。
七是: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由于政策限制或是战略引导不利而发展受到限制。如教育产业,我国出国留学生的年龄愈来愈小,每年因出国留学而流出的费用据估计约有数百亿美元之多,但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却跟不上需要。
八是: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旧体制的弊端和原有的发展不平衡特点及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以社会矛盾的形式显现,给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增加了难度。要求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必须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作为重要任务。
以上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有些本身正在发挥积极作用,有些需要政策引导转变为积极因素。当然有关政策的完善是今后几年的任务,不是2003年一年的事,可是在研究2003年政策选择时,应该把握上述情况。我们应根据党的十六大决议的精神把2003年作为完善和规范中国经济发展政策体系的新开端。
⑵ 什么是经济结构
你可以讲是一般 但不要选择非原创就行了经济结构Economic Structure
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它有多重含义:(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一定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观制约性,不是随意建立任何一种经济结构都是合理的。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实际情况;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因素;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能否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能否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否既有利于促进近期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
所谓经济结构调整,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进行调整,藉以改善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比例关系,利用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促使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推动整个国发经济向前发展。当前我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技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
经济结构对商业银行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从间接角度来看,经济结构会通过影响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来影响商业银行.从直接的角度来看,经济结构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商业银行服务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在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投资结构中对商业银行是有影响的.
满意请采纳。
⑶ 经济新常态,对银行究竟有什么影响
经济';新常态';对银行业提出新要求
新常态对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新要求。以往我国一些金融机构没有完全摆正服务实体经济和追求自身利益的关系,过于强调经营利润,攀比盈利规模和盈利增速的倾向较为明显。不少银行通过快速做大理财、同业等影子银行业务拓宽收入来源,通过不规范收费和不合理定价扩张收入规模,以保持盈利的高速增长。虽然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接近GDP的3倍,但由于影子银行过度膨胀、信贷资金内部';空转';,金融';浮沙指数';(业务规模与实际效果之比)偏大,金融运行与实体经济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加剧了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新常态之下,国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需要用金融的活水来浇灌实体经济之树。这就要求银行业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平衡好追求经济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
新常态对把握增长速度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下,过去30年间我国银行业实现了年均22%的信贷增速,过去10年间银行业资产规模年均增速超过18%,过去5年间新增贷款远超过去60年贷款增量的总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本质上是经济高增长在金融领域的反映,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水涨船高现象。
新常态之下,受经济放缓、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多重因素的冲击,商业银行业务增速的下降和盈利增长的放缓也将成为常态,以往两位数的高增长已难以为继。2010~2013年,上市银行的总资产增速分别为18.2%、16.7%、14.8%和9.3%,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3.3%、28.9%、17.4%和12.8%,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就要求银行业不能延续过去的思维模式,而应主动适应经济增速的新常态,既要避免过于追求过快增长,又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新常态对优化业务结构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依靠大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弱化,民营经济和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新兴区域、新兴产业和新兴客户的活力进一步显现,涌现出多方面的';结构性机遇';。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相应调整客户结构、区域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实现业务、渠道、市场和盈利来源的多元化,更好地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新常态对管控资产质量提出了新要求。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十分有利,普遍能够实现盈利,居民收入也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整个社会的资金流量较为充沛,偿债能力也较强。在这样的环境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能够实现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另一方面还能够保持较高的资产质量。再加上前些年股改上市时,大幅度剥离不良资产,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一度降至1%以下,远低于欧美银行业3%~4%的不良贷款率。
新常态之下,经济增速趋缓,同时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客户经营出现困难,前期隐藏的部分风险也容易暴露出来。2014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6944亿元,比2013年末增加1023亿元;不良率为1.0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今后一段时间,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两高一剩';、房地产、影子银行等领域的金融风险可能会继续发酵,银行业资产质量将承受较大压力,守住风险底线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
新常态对推动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常态之下,中央将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适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活力竞相迸发,让动力充分涌流,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银行业而言,告别高增长时代后,内涵式增长的';新常态';也已来临。商业银行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努力向管理变革要红利、向技术创新要红利。
⑷ 为什么经济学十分关注经济结构特征,这对分析市场资源配置有什么作用
在自然科学里面,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推广到社会科学领域,也能成立。专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往往会导致属一些必然的结果,只有搞透一个社会的 经济结构,才能把握这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可能出现的结果,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并且避免恶果。例如宋鸿兵上次预测的华尔街的金融海啸一样。可以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⑸ 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因为银行是经济发展中内资本提供最重要的一容部分,由于经济的发展,所需资金将更多,也从根本上促使银行进行发展,银行发展了,自然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个本身就如同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在市场经济中,需求将排在第一位。毋庸置疑,银行有这种被他人、乃至国家的需求,所以也将促使整个产业集群进行长期的良性规划与发展。
⑹ 如何理解商业银行四大职能,哪个职能对经济影响最大
商业银行的职能是就其本身性质而言的功能,强调商业银行发挥作用的内政性能。大体有以下四方面的职能。
第一、 信用中介职能。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借贷双方的“中介人”,通过负债业务(集中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和资产业务(将集中的闲散资金投放到需要资金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资本的融通,对经济结构和运行过程进行调节。这是商业银行的最基本职能,最能反映其基本特征。
第二、 支付中介职能。商业银行作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货币保管、出纳和支付代理者,通过帐户上存款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基于储户存款,为储户兑付现款等,减少现金使用,节约流通费用,加速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扩大再生产。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两种职能相互推进,构成商业银行借贷资本的整体运作。
第三、 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把负债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转化为存款,在存款不提或不完全提现时,专家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信用创造的实质是流通工具的创造,而不是资本的创造。
第四、金融服务职能。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迈组可户要求,不但开拓金融服务领域,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实现资产负债业务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如代发工资、提供信用证服务、代付其它费用、办理信用卡等。金融服务职能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⑺ 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的经营有比较大的影响,主要是在经营策略方面的,如果宏观经济向好,银行可能会增加储蓄的揽存力度。
⑻ 哪一项不构成经济结构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是否出现顺差。
经济结构会通过影响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内来影响商业银行:经容济结构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商业银行服务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D属于国际贸易状况,不属于经济结构对商业银行影响。
⑼ 现代经济中,银行有多重要呢
进入现代社会后,现代金融对于经济的发展作用愈发明显,甚至未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银行的地位将直接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越来越进入以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下,银行的金融政策对人们的消费、日常生活等影响越来越大。借此机会简单谈谈我的观察。
社会越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越深入,未来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的概率越大,那么对于银行金融政策的依赖度就越高
最明显的就是如今的欧美发达国家,多数已经步入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以美国为例,依靠美元霸权,采取“剪刀差”的金融手段开始向全世界收割利益,而美国只需要每年印刷大量的美金就可以还债过日子。用财经界的朋友一句话来形容“欧美国家是用别人的钱,自己享受”,这就是现代经济发展到极致后的体现。
第二、未来经济危机爆发的源头大多数会是银行,银行最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最近的例子就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其实就是一场金融风险的爆发。用新概念包装旧概念,用新的债券来包装垃圾债券等行为最后就是风险几何倍的累计,最后到无法收拾。可以肯定是,未来经济危机爆发的源头多数都会是银行。
综上,现代经济中银行的地位需要得以明确,在欧美国家中德国的金融秩序的建立是最值得大家学习的。区别于美国银行为金融服务不同,德国银行更多的是为制造业服务,这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象。各位觉得呢?
⑽ 经济结构是指什么,怎么样突出公司的经营模式。
一、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新特点、新趋势
1997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处在适度范围内,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合理性是多年来所未有过的。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强,企业产销率上升,效益状况有一定好转,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某些多年来我们所追求的积极变化。但是,长期以来累积的体制和结构矛盾依然存在,有的变得较为突出,如部分企业困难加大,下岗职工增多等。我们认为,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确定下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应特别重视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
第一,短缺经济在大多数领域基本结束,部分行业出现相对生产过剩,同时存在结构性的需求实现障碍。由短缺导致的通胀压力将明显减小。一般工业消费品在9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80年代呈“瓶颈”状态的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近几年已有很大缓解;生产资料产品也大都供过于求;农业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供给稳中趋升。总体上看,在竞争性领域,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一些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能力过剩。但在某些仍然存在行政性垄断的领域,短缺情况还是有的。此外,还存在着结构性的需求实现障碍,如城市居民住房紧张与商品住宅大量积压并存。随着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通胀的压力将会有所缓解。
第二,城乡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增加。制约经济稳定发展的将不再主要是基础产业滞后而形成的“瓶颈”,而很可能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经过80年代以来几轮大的消费热潮后,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家庭消费能力正在进入由万元左右向数万元以上消费额的“升级”,其主要目标是住宅。但由于体制和政策上的原因,升级正面临着较大的实现障碍,从而使城市居民消费行为被扭曲。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要更为合理,多数居民家庭对中高档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需求尚处在上升期,但需求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不仅仅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而且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起着始发性、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基础产业和部分基础设施供求关系的改善,传统的“瓶颈”制约引起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将显著减小而结构升级的实现障碍可能成为扭曲消费结构,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以至主要因素。
第三,市场推动下的企业结构调整加快,特别是竞争性领域的产品和企业分化突出。总体上的较快增长与相当多的企业亏损并存。生产和销售向行业前几名企业集中的速度加快,规模经济开始出现,以往小型、分散、低效、过度重复的状况有好转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占行业多数的企业陷入困境,亏损居高不下,产品积压,隐蔽和公开的失业增加。这种情况在竞争较为充分、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行业都已出现,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行业,汽车、钢铁等行业也有所表现。
第四,国有企业长期累积的矛盾和困难未得到根本缓解,有些方面还进一步加剧,矛盾后推的余地减小。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问题突出而集中。除了为数不多的转轨较快、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外,多数国有企业未能摆脱困境。从经营上看,企业的困难即与众所周知的体制问题有关,也与行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有关。企业走出困境,必须经历一个面宽、量大且较为集中的存量资源调整期。存量资产将主要通过兼并、收购、破产等方式进行重组,而最棘手的是调整期的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问题。随着不良债务的增加和银行的商业化改造,以前通过银行“政策性”贷款缓解企业困难的做法余地越来越小。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已经刻不容缓。
第五,国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显著提高,资本市场开始对宏观经济运行发生直接影响。经济中的诸多矛盾向银行集中,金融风险增大。我国的货币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证券化程度虽然较低,但提高较快,以证券市场为主的资本市场不仅对资源配置,而且对宏观经济流程开始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经济转轨中形成的以银行为主渠道的融资体制没有大的改变,银行在发挥动员、分配资金作用的同时,也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和风险向自己集中。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中的死帐乱帐问题,国有经济的欠帐亏损问题,以及前些年一度出现的“泡沫”破碎后的沉淀问题如某些高档房地产积压,都集中反映到了银行,直接表现为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一方面,过度依赖银行的融资体系在结构上不易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在金融多元化的改革和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也在增加。这就使得金融改革常常处于进退维谷之间,金融监管的难度随之增大。
第六,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近年来出口已成为GDP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中国际大跨国公司的战略性投资比重增长,成为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因素之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外汇储备对经济稳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但外汇结汇占款的增长相应缩小了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余地。
以上这些重要变化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与以往显著不同的新阶段。鉴于此,可以考虑作出这样的判断:以最近一次的经济“软着陆”为标志,短缺经济和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国民经济开始进入以结构优化和升级、整体经济素质提高为特征的新阶段。
二、从新的角度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明确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上述新特点、新趋势,将有助于对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1.如何认识低通胀
1997年1月至10月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处在多年来的最低水平。通货膨胀率持续回落,从宏观上看,归结于坚持不懈地实行了“适度从紧”的政策;从微观上说,大多数领域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和基础产业等原有“瓶颈”问题的缓解,不仅减弱了通胀压力,也降低了经济大起大落的可能性。如果能保持并加强已形成的供给态势,特别在农业上不出大的问题,同时坚持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对服务类价格有所控制,很有希望出现一个相当长的低通胀比如通胀率在5%以下、低波动的稳定增长时期。有一种观点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适度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利大于弊。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接受的。现在的低通胀来之不易。过去十几年经验表明,通货膨胀导致的经济大起大落、大上大下对资源配置的浪费是惊人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后果以及1993年出现的经济泡沫,影响至今还没完全消除。从指导思想上决不能放松总量平衡,搞所谓适度通货膨胀。
2.如何看待企业亏损
近年来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多数企业还不适应改革的要求和市场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后市场竞争加剧而推动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有关。从改革的方向和结构调整的要求看,这种变化对改变以往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重复布点状况,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大企业的成长是利大于弊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过程中不能不付出的代价。但必须充分重视、切实解决企业重组中表现突出的矛盾和困难。
3.关于就业问题
就业压力增大是近期和今后较长时间内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较大面积企业亏损而企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下岗职工增多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使就业问题的解决面临更多的困难。在国有企业转轨、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叠加”的地区和企业,就业压力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如何广开就业渠道,妥善安置失业人员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4.关于增长热点
“市场无热点”、“投资无热点”也是近期反映较多的问题。如果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说到底是因为“消费无热点”。由于体制和政策原因引致的消费结构升级实现障碍,事实上已经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了制约,如不尽早解决体制和政策上的问题,今后这种制约作用还可能进一步加强。因此,要保持消费的合理增长,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城市,加快改革住房制度,校正居民扭曲的消费作为,使消费结构合理化;在农村,切实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总体上说,国民经济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在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市场竞争推动的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国有企业中的深层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背景下出现的,而不是宏观经济政策过紧造成的。从宏观层面看,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9%左右,速度是不低的,估计四季度的增幅还将略有提高。从货币供给看,MO、M1、M2的增幅均高于同期GDP和物价上涨率之和。金融机构的存贷差持续扩大。应该说今年的货币供给是相对宽松的。从实际情况看,在相当多的地方,银行有贷款额度也有资金,就是找不到好的项目。总体上说企业资金并不紧张。有些企业反映缺少奖金,主要与企业的两极分化有关。好的企业和项目资金是充裕的,差的企业和项目得不到资金也是正常的,与过去相比是一种进步。即便放松银根,资金也不会主要流向落后企业。总之,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明,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是由总需求不足和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政策过紧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放松银根很难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而且可能延缓已经开始的结构调整进程,造成新的不合理重复建设,或者形成股市上新的“泡沫”成分。
三、明年及更长一个时期应重点考虑解决的若干问题
在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的新形势下,1998年的经济工作基本思路应是“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稳中有进,提高素质”。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明年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应继续把适度从紧、稳中求进作为基本的政策取向。这一点不能因为一些短期问题而动摇。在基本政策取向确定的前提下,宏观政策的运用应保持必要的灵活性。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客观存在,旨在减少这种波动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具有相机抉择的特点,以使在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短期内尚难解决的情况下,现有生产能力得到尽可能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从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宏观政策过松固然不利,过紧可能使某些矛盾短期内变得尖锐甚至激化,同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对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既不能回避矛盾,采取放松银根,延缓结构调整的办法;也不能“用药太猛”,忽视经济和社会的承受能力。
在此基础上,要把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加快调整,提高素质”上,争取在若干全局性的关键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使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发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转变。要坚决贯彻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方针,“抓大放小”,解决好“退出”和“集中”两个问题。在放开、放活国有中小企业同时,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总体上走出困境,建立起名符其实的现代公司制度上迈出决定性步伐。特别要做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抓好再就业培训和基本生活保障。
——推进已经开始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进程,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主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企业重组,推动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成长。同时要重视小企业的发展,逐步在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形成新型的分工协作关系。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以便有效解决企业转轨和结构调整中人员的“安全退出”问题。
——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改革与发展,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在形成安全、高效,能够对实物经济提供可靠支持的现代金融体系方面取得决定性进展。
——把搞活住宅产业作为稳定和带动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使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升级,消除导致结构升级实现障碍的体制、政策因素,使消费结构变化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继续坚持党在农村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以形成稳定、合理的农产品供求机制。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继续吸引并用好外资。通过适当增加出口信贷,增加科技含量较高的设备进口,提前偿还部分债务等,一方面减少贸易顺差,增强出口潜力,另一方面也可使外汇储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合理水平。
总之,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我们正面临着很好的内外环境和发展机遇。十五大已经确定了大政方针,现在关键是要抓落实。但抓落实不能鼓“虚劲”,要鼓实劲;不能“刮风”,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再像过去“大干快上”,搞数量扩张,而要把着眼点放到体制转轨、结构调整上来。这样努力几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就会再上一个大的台阶。
*选自《人民日报》1997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