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谈谈你的西藏经济发展战略构思。
西藏小城镇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对城乡建设进行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指导思想,理清发展思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战略高度,突破常规,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立足我区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的新模式。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完善功能、拓宽空间”的发展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反对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反对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坚持突出特色、与众不同,反对模仿趋同、千篇一律的建设原则。
二、认真抓好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维护小城镇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城镇规划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庞大系统工程,是城镇建设发展的“龙头”,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上讲,一是要具有超前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小城镇规划做到高起点、阔视野,留有余地、实有弹性;二是要具有科学性,根据小城镇自身环境,科学界定小城镇的性质、规模、功能定位;三是要具有综合性,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与经济社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协调,城乡结合,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四是要具有开放性,小城镇规划编制应该博采众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开扩视野,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吸百家之长,补自身之短;五是要具有特色性,充分挖掘西藏小城镇的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优势,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体现民族本色魅力;六是具有协调性,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的规模、速度同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相适应。从小城镇规划的实话上讲,一是树立权威,强化学习规划、宣传规划、执行规划的意识,牢固树立法治观念,维护小城镇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二是强调强制作用,对小城镇规划的实施实行强制性管理,对违反小城镇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三是注意连续性,小城镇建设发展它是一个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不懈努力的发展过程。因此小城镇规划作为特殊的政府行为,一经批准,就必须严格执行,要坚持一张草图干到底的原则,保持小城镇规划的连续性,杜绝前人建、后人拆的浪费现象;四是注重社会性。小城镇规划要实行“阳光规划”,让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对小城镇规划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准则,建立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
三、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梯次推进,整体发展。西藏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小城镇之间的差异性大,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不能搞“一刀切”和“大一同”,不以固定一种模式,走同一条道路,用同一种速度,而是区别对待,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即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梯次推进,整体发展。一是把地(市)所在地城镇,青藏铁路沿线、国道线、省道线及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列为优先建设发展的重点,集中内外力量,实施重点突破,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二是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小康示范工程建设和借助民房改造、牧民定居、扶贫开发等,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社会局势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科学的行政区划调整,使居住分散的农牧民形成合理集居,扩大小城镇规模。
四、树立经营理念,加强小城镇管理,提高小城镇质量和品位。经营小城镇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运用市场机制,对小城镇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作,以实现小城镇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最大化、最优化、增强小城镇的竞争力,促进小城镇发展。一是盘活土地资本,发挥“源头”效应。政府应在经营小城镇土地上找着力点,打破各自为阵,多方售地的格局,由政府掌握小城镇土地的统一收购权、垄断供应权和用地审批权,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收购、统一整理、统一规划、统一供地、统一调控小城镇土地的市场;二是盘活房产资本,发挥“吸纳”效应。对机构改革、企业改制中调剂出来的房产和土地,采取招商引资、出租出售、公开拍卖等方式,吸纳聚集新的生产要素,使其尽快盘活,发挥应有的效益;三是盘活公共资产,发挥“自养”效应。对广场、公园、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采取托管经营、授权经营、卖断经营等形式转让经营权,其收益用于自我养护,自我发展;四是盘活“无形”资产,发挥“有形”效应。对冠名权、广告牌位使用权等无形资产实行有偿使用,公开拍卖,发挥其有形价值。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小城镇规划的再好,建设的再好,如果小城镇管理跟不上,小城镇的整体形象就树立不起来,小城镇的品位和档次就会大打折扣。
五、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小城镇自我发展能力。小城镇建设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来支撑,发展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农牧区稳定、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可靠保证。立足当地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地域特色,加快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增强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是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当务之急。发展小城镇经济,要立足于小城镇的性质和功能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分析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特色上寻找突破口,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形式多样化、产业多元化的小城镇经济发展新路子,培养壮大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使小城镇活起来,强起来,富起来,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小城镇市场,坚持以市活镇,促使和形成小城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相互交汇激荡的兴旺局,实现小城镇建设与其它相关产业的联动效应,产业发展了,市场繁荣了,效益提高了,小城镇建设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小城镇建设才会生机盎然。
六、坚持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小城镇。一个城镇,如果失去了个性和特色,就失去了其品位和活力,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人气,特色不仅是城镇的形象,而且更是城镇的生命。西藏小城镇建设格局和建筑风格,必须立足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体和历史积淀这一母体,把小城镇的民族特色、历史特色、乡土特色、风俗民性和小城镇的自然灵气有机地融合起来,充分体现小城镇的独特魅力。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是西藏经济发展的最大历史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投人西部大开发,为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为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西藏小城镇的建设现状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西藏目前已有拉萨、日喀则两市,71个县城,112个建制镇。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全国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援助下,西藏城镇的规划建设已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地(市)所在地城镇的道路骨架、等级路面、上下水管网已基本形成,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7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6.65亿元,1998年底已达91.18亿元,20年时间增长了13.7倍。全区年末城镇人口为438544人,城市化水平也由1959年民改时的1.9%增加到9.8%,初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各地市为次中心,以“一江两河”和藏东“三江”流域的市镇和川藏、青藏公路沿线县城为主体,以边境县、口岸为外围次中心的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城镇的功能日益完善,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据统计,1978年,在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中,第一产业为50.7%:第二产业为27.7%:第三产业仅占21.6%。随着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全区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得到快速发展,到1998年底,全区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三产业一跃成为首位,占43.5%:第一产业从“霸主”地位退居二位,仅占34.3%,第二产业名列第三,占22.2% 。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西藏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但与全国平均30%的城市化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总的看,西藏小城镇建设还严重滞后。城市化发展水平低、质量不高,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中心城市发育不足,城镇集聚辐射功能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影响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也带来或加剧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71个县城中,除地区所在地县城外,基本没有等级道路和城镇道路骨架:61个县城无排水、防洪设施:琼结、拉孜、巴青等16个县县城无供水设施:全区人均居住面积虽然达到了12.71平方米(其中七地、市所在地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 12.44平方米,建制镇人均居住面积为13.70平方米,农牧区人均居住面积12.70平方米)。但多数县城镇的住房为60-70年代所修建,建制镇和农牧区许多住房的墙体均为干打垒土墙,无法满足抗震的要求。70%以上的县城镇还使用木材、牛粪、燃油为生活或取暖燃料。城镇相距远、交通不便,致使一些小城镇相对孤立,造成了农牧民收人难提高、内需难扩大、就业难增加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难题。
二、发展小城镇建设是西藏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西藏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小城镇也多分布在沿江、河谷地带,受山区、江河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多样、多变与复杂性的影响,小城镇建设发展缓慢。像城里人一样工作、生活,是西藏农牧民世世代代的梦想。小城镇作为城市之末,农村之首,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农牧区,为乡镇企业升级提供了载体,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阵地,为启动内需优化结构找到了拉力,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找到了场所。小城镇建设也决定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加速发展小城镇建设,首先可为解决农牧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找到根本出路:其次,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三是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主要保证。
总之,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西藏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难题,实现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从现在起到2010年民族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目标的重要措施。
三、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
西藏自然条件艰苦,属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加快西藏发展的最大历史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是推动和促进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1999年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座谈会上陈奎元指出:我区地广人稀,人们的生产、生活、流通不可能集中到少数城市,而人口分布过于分散,像现在这样的状况又不利于发展。我们应该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发展小城镇。并强调:我区发展小城镇不能遍地开花,布点过多。主要以拉萨以及各地区所在地为中心,以70多个县城所在地和部分交通枢纽,还有像樟木这样的口岸先作为重点,总数大约建成100个左右的小城镇。要努力将小城镇建设成商品集散、交通枢纽,可以吸纳流动人口、吸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集合点,把它发展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这一思路,对全区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并努力强化大城市功能,重点培育地市城镇,积极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逐步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整体协同的发展格局,建立大中小城市并举,规模等级合理,布局和结构有序的城镇体系,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西藏经济社会一定会实现全面快速的发展。
四、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构想
西藏小城镇建设,应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西藏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多样、多变、复杂,小城镇相互交通不畅,城镇之间功能互补性差的实际,应建立以拉萨市、日喀则、山南地区泽当镇、林芝地区八一镇为中心的沿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流域及相关区域共计43个县城以及79个建制镇组成的以发展农、林、牧为基础,生态文化旅游、民族工业、矿业、边贸为主体,商品流通和综合交通枢纽为纽带的城镇发展体系:建立以昌都镇为中心,沿澜沧江、怒江、金沙江源头流域及相关区域,11个县城及24个县属建制镇和一个独立工矿区组成的以发展农、牧林为基础,矿业为龙头,交通、能源、通信为先导,加工业、商贸、旅游为补充的城镇发展体系:建立以那曲镇为中心,沿青藏、黑昌公路,形成10县一区以及2个县属建制镇组成的以发展畜牧业综合开发为基础,内外交通、矿业为重点,旅游、药材采集加工、商品物质流通、仓储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为纽带的城镇发展体系:建立以狮泉河镇为中心,沿新藏公路、安狮公路形成7县组成的以发展农牧业为基础,开发能源、交通、通信建设以及边贸、旅游为主体,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第三产业的城镇发展体系。此外,还应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宏观调控
西藏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发展小城镇,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树立小城镇建设也是生产力的观点,把小城镇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互促互动的良性循环。二是打破完全依靠国家投资的观点,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齐抓共促的良好格局。三是加强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调控、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更应加强政府的干预和引导,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成立有权威性、有代表性、高层次的城乡一体化领导机构,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中的职能作用。
(二)合理布局,重点突破,制定与完善县城城镇体系规划
西藏小城镇规划起步晚,进度慢。为避免小城镇建设中的盲目性,首先应抓紧编制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通过规划,明确发展的重点。同时,安排好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上下水、通信、供电等。并通过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小城镇建设。二是小城镇建设要布局合理,科学设镇。小城镇建设,要特别注意解决以下问题:第一,要集中紧凑,合理布局,以便于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第三,要注意民族特色,科学设计。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艺术地体现地方民间建筑特色民族风格,按照“一镇一格调,一镇一特色”的要求,避免把小城镇都建成“千城一面”的商、住房:第四,要注意环境保护,乡镇企业集中后,要有环境保护措施:第五,注意各类市场建设,包括各类专业市场建设。三是强化县城城镇体系规划的权威性,建立部门间的综合协调、制约、监督机制:四是小城镇建设,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近期应抓好}o多个县城及部分交通枢纽和重点边贸“口子镇”的建设,在全区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和边贸“口子镇”。
(三)运用市场经济原则建设与发展小城镇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的扶持必不可少。但在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大开发战略中光靠国家的投资扶持,是不现实的。在小城镇建设中,首先要在投资方式上实现新的突破。既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扶持,又要克服等待国家投资的思想。内引外联、多途径、多渠道、多方位地吸纳投资,寻求扶持,解决小城建设中资金困难的“瓶颈”。二是要实现从单纯资金投人的方式到科技投人、人才投入、知识投入多种投入方式的转变。小城镇建设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离不开科技创新。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抗御自然灾害和新型能源,新型建筑材料利用及方便人民生活等问题,在小城镇建设中积极推广应用一批适合农村牧区特点的新技术、新材料,增加科技含量,才能提高建设水平。
小城镇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在于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传播和应用。西藏人才匾乏,加快小城镇建设,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小城镇从事建设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构筑完善、高效的实现机制。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既有的约束条件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技术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技术创新只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全面的结构优化主要包括: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推进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结构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下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构优化。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知识经济成为一个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独立经济形态,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这是当今经济结构诸多变化中最根本性、最基础性的变化,它的发展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二元经济的发展方式。这具体表现在:一、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民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并不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培训,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产业工人还是农民转向新经济部门都需要经过教育和培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来,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都需要给予重新认识,这正是需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所在。二、资本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资本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待工业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流向农业,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着工业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这就需要资本在两个部门间实施合理的配置。应选择的正确战略是: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互动。三、市场实现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工业化的发展依赖于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扩张,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由于知识经济部门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和知识,它的应用将主要取决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需求,这就需要在知识经济部门与传统经济部门之间构建共生共荣的关系。
『叁』 报考西藏公务员,林芝、山南、昌都 阿里、那曲、日喀则这几个地方,排在前面经济发展好,气候好的地方是
拉萨经济基础和发展最好,气候较干燥,分数线也是最高的。林芝和昌都气候不错冷暖适宜。尤其是林芝有西藏江南之称。林芝镇的生活条件和经济基础在西藏里面算排在第二位。但是你如果被分到林芝比较落后的地区。那就只能用崇山峻岭、与世隔绝来形容了。(昌都地区除了昌都镇也适用以上条件)林芝分数较拉萨低而昌都分数线垫底。 然后就是山南,山南的话和拉萨很近、泽当镇离拉萨有两小时的车程,气候较好经济基础还过得去。日喀则地区有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以后还会修建铁路。如果考拉萨没把握也可以考虑。 如果你是土生土长的内地人、剩下的那曲和阿里地区因为海拔较高到时候你可能吃不消,所以不推荐你考。 注: 西藏公务员考试你没有关系的话基本是要下基层的。基层的情况请参考电视里面云贵高原的一些贫苦地区的情况。
『肆』 立足村情!对接市发展思路,谈谈您所在村的发展思路和对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立足村情,对接河源发展新座标,谈谈你所在村的新时代发展思路以及对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伍』 分析经济发展问题应采取怎样的思路
你这个问题这么复杂,不同地区城市有不同的发展政策的
『陆』 日喀则的地理环境
日喀则市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南与尼泊尔、不丹、印度三国接壤,西衔阿里地区,北靠那曲地区,东邻拉萨市与山南地区。经纬跨度在东经82°00′至90°20′和北纬27°23′至31°49′之间。全市国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20公里。
日喀则大体处于喜马拉雅山系中段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间,南北地势较高,其间为藏南高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日喀则地形复杂多样,基本上由高山、宽谷和湖盆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横亘全境南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高峰林立,万山丛生。在日喀则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即珠穆朗玛峰、洛子峰(8516米)、马卡鲁峰(8463米)、卓奥友峰(8201米)、希夏邦玛峰(8012米)。其中位于日喀则与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雄居世界之巅,昂首俯视群山,还有7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此外,还有卡如拉、加措拉、马拉、仲拉、拉吉、马热拉等众多高山。
藏南谷地上段的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的河谷平原,主要由拉孜——仁布宽谷和江孜——日喀则平原组成。另有喜玛拉雅山脉北侧、藏南高原上的朋曲河谷平原以及其一些零星的河谷平原。这些谷地坡度平缓,土层深厚,气候宜人,水源较充足。 日喀则共发现矿床、矿(化)点及找矿线索234处,有金、银、锌、铅、锂、锑、汞、铜、铁、锰、铯、铬、硼、云母、砷、食盐、芒硝、钾、水晶、硫、磷、明矾石、煤、泥炭、油页岩、菱镁石、瓷土、石膏、石墨、石灰石、仁布玉石等46种,其中硼砂储量较大。
主要开采的矿种有金、铜、铅、锌、铬、锑、玉、硼、矿泉水、花岗岩等。
金矿:日喀则采金历史悠久,储量颇丰,岩金开采所在地为谢通门县荣玛乡。砂金矿有南木林县达孜金矿、昂仁阿木雄金矿。
锂、硼矿:锂资源量达153万吨,三氧化硼资源量达3220万吨,钾为3590万吨,按1990年币值和三分之一可采比计算,潜在价值在1500亿人民币以上。秋里南木湖硼砂矿,伴生有部分芒硝,硼砂储量86万吨,品位达到28%以上。
矿泉水:矿泉水有岗巴曲登尼玛矿泉水和江孜龙玛矿泉水。主要生产曲登尼玛矿泉水。曲登尼玛矿泉水泉口海拔512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矿泉水水源,日出水量800吨左右。
建筑材料:砂石料主要在“雅江”及“年河”一带开采;花岗石主要在康玛县、谢通门县、拉孜县均有开采 农牧业是日喀则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日喀则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牧业的发展快慢。日喀则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面积125万亩,占西藏自治区的1/3,粮油产量占西藏自治区的40%左右,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占西藏自治区的50-70%,粮油生产总量居西藏自治区第一位。畜牧业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年牲畜饲养量达550余万头(只、匹),折合800余万个绵羊单位,居西藏自治区第二位。
日喀则不仅是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大地区,也是盛产农畜土特产品的地区之一。据统计,畜土特产品有十几种。其中,亚东鱼、帕里牦牛、岗巴羊、桑桑酥油、霍尔巴羊、江孜大蒜、“联嘎姆”高级糌粑、日喀则荞麦、艾玛岗马铃薯、拉孜优质油菜籽等。
1989年日喀则农牧业总产值达18777.30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31.46%。其中,农业产值占49.40%,牧业产值占42.14%。
1999年粮油总产达到35.2万吨,比1994年增产7.2万吨,增长25.7%;农业总产值达87545.06万元,比1994年增加47381.59 万元,增长54.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270元,比1994年增加249.88元,增长24.5%;1999年牧业产值达42111.08万元,比1994年增加15291.88万元,增长36.3%,成畜死亡率仅为2%左右。
2002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8.4亿元,占总收入的65%。农牧民人均收入1690元,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长了65.7%和33.1%。日喀则粮油总产达到78091万斤,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产21925万斤和3550万斤,增长28.1%和4.5%。其中,粮食产量73984万斤,油菜籽产量4107万斤,蔬菜产量1.58亿斤。日喀则年末牲畜存栏控制在570万头(只、匹)。肉类总产量2.71万吨,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长57.6%和19.9%。奶类总产量5.72万吨,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长60.7%和21.7%。
2013年,日喀则推广“藏青2000”良种8.5万亩,占全区推广任务的80%,推广“喜马拉22号”2.06万亩;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成为第二批中国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分别在江孜、拉孜等10县落实农机示范村10个;新续建青稞生产基地、退牧还草工程等农牧业项目19类186个,完成国家投资3.91亿元。2013年,日喀则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76亿元,同比增长3.7%。 日喀则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所辖18个区、县中共有9个边境县,与尼泊尔、不丹、印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1573公里,约占全区边境线长的一半。有4个开放口岸,29个互市贸易点。
1984年,由国家投资组建了日喀则首家专业外贸企业,2002年,日喀则共有各类外贸企业7家,有国有的、集体的、私营的和股份制的。
2002年日喀则口岸对外贸易进出口交易额达5亿元人民币(不包括互市交易额),比1987年的约7000万元人民币增长6倍多。
1984年至2000年,日喀则外贸公司累计出口活羊近10万只、出口羊毛4000余吨、出口油菜籽1500多吨、出口牛羊绒近1000吨、出口青稞约1.3万吨,累计出口创汇2193万美元,年均为农牧民转换现金收入约1000万元人民币。2002年,外贸公司实现出口创汇近500万美元,对外出口市场除传统的尼泊尔王国外,还开拓了印度、日本等国和欧美地区市场,对外出口产品除传统的羊毛、绸缎等外还开发了纺织品、机电品、玩具等。
2002年,日喀则共出口油菜籽2005吨,出口羊毛200吨,比2001年整整多了3倍。2001年日喀则互市贸易额为7890万元人民币,其中,出口5130万元、进口2760万元,2002年日喀则互市贸易额为8640万元,同比增长9.5%,其中出口7106万元,同比增长约38.5%。
2013年,日喀则共有3个已开放口岸,1个待恢复开放口岸,28个互市贸易点。西藏自治区有90%的边境贸易在日喀则的各大口岸进行。樟木口岸的边境小额贸易额达到20.44亿元,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 日喀则地区邮电局,建于1952年6月,当时的组成人员10余人,大部分人员均来自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八军官兵。同年10月1日,日喀则地区邮电局正式挂牌营业。当时的邮电局尤为困窘,只有几间破旧的房屋和落后的通信设备,业务仅有电报、电报汇款、信函、包裹等。邮政运输工具有解放牌汽车,马步班,邮路也开辟较少。1969年12月。邮电根据政府的需求,对邮、电进行分营,历时四年的分营,又于1973年8月,邮电开始合并,随后一直并肩到1998年。1998年9月10日,邮、电分营后,日喀则地区邮政局开始独立运行,下辖17个县(口岸)邮政局。日喀则自办局支局、所27个,拥有邮路6条,邮路总长单程2822公里,贯穿日喀则17个县(口岸)邮政局,其中国家一级邮路2条。2002年底,业务收入已达到958万元,业务总量961元,人均劳动生产率为53519.55元。
日喀则电信分公司于2000年7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下设18个县(口岸)电信局和4个电信支局所。截止2002年底,日喀则18县(口岸)已开通17个县的光缆并进入本地网,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43248门,交换机实用容量已达28162门;通信光缆线路总长1878.37公里;长途业务电路总数达4910条、电话普及率由2002年的3.33%提高到4.41%,日喀则市城镇电话普及率每百人28.82部,日喀则电信通信收入4824万元,劳动生产率达24.49元。
日喀则移动通信分公司于2000年7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并独立运营,单独核算,隶属于中国移动集团西藏自治区移动通信公司,2000年底网上用户2134户,业务收入750万元,固定资产334万元。
中国联通日喀则分公司是2000年8月11日,经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批准,在日喀则国信寻呼有限公司的基础上进行筹备组建,2001年3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日喀则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仅有骡马驿道,货物运输靠人背畜驮来完成。旧西藏日喀则地区有通往印度噶伦堡和尼泊尔的古道,日喀则通往印度的道路是由拉孜往西南经协噶尔、定日、聂拉木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至印度。1951年3月动工修筑了拉日公路,1955年10月20日竣工通车。结束了日喀则地区无“一条公路”的历史,开辟了日喀则地区公路建设的新纪元。1955年以工代赈动工修筑了日喀则至江孜的公路,1955年10月通车,全线长90公里,1956年修筑了拉亚公路,全长547公里。1958年修筑了日定公路,1960年修筑了拉孜至普兰的拉普公路,1962年日定公路作为中尼公路的一部分路段,进一步进行了改建,1962年动工修筑了中尼公路,1962年7月10日通车。1991年4月20日动工改建中尼公路大竹卡至日喀则路段,1992年11月通车;1993年4月1日动工改建中尼公路柳区至中贝乡路段,1994年11月通车。1960年动工修筑了加加至吉隆的加吉公路,1963年通车。1960年修筑了定日至吉隆的公路,全长190公里。1960年修筑了日喀则至南木林的公路,全线长60公里,1960年日喀则地区所属的十一个县中除聂拉木和谢通门两县外,实现了县县通车。1967年4 月日喀则专署交建局对日喀则至谢通门公路进行了测设,1967年5月动工修筑。
七十年代日喀则县乡公路全长6153公里,81个区(乡)、336个公社、1338个生产队通公路或简易公路,不通公路的区14个、公社141个,生产队854个,通车率区占85.9%,公社占70.3%,生产队61%,11个县区区通公路,2个县社社通公路。
八十年代,日喀则地区十八个县均已通公路。99个区社中的92个区社已通车,475个公社中的365个已通公路,通车率达76.8%,2192个生产队中的2093个已通公路,通车率达95.4%,日喀则县乡公路通车里程达1716公里。
至2002年,已形成日喀则市中心,通往拉萨、山南、阿里、邻国尼泊尔、印度以及地区十八个县市;以G318、G219为主干线,以省道为骨干,以县乡公路、专用公路、边防公路为基础的公路交通网络。截止2002年日喀则公路通车里程为12242.691公里,日喀则2条国道 1240.625公里,6条省道871.096公里,14条县道1847.29公里,65条乡道3686.66公里,328条村道及边防公路(含专用公路)4597.02公里。日喀则无一条二级及二级以上等级公路;日喀则203个乡镇中,198个乡镇通公路,占乡镇总数的97.54%,5 个乡镇不通公路,占乡镇总数的2.46%,1751个行政村中的1433个行政村通公路,占行政村总数的81.84%,318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占行政村总数的18.16.%;公路密度为6.7243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1962.685公里,等外公路10280.006公里。
2011年7月8日,日喀则和平机场正式开航。
2013年,日喀则市区共有公交车辆89辆,市区公交线路9条,市周边公交线路11条。 2001年日喀则市18个区、县的建城区面积达26.44平方公里,比1996年增长45%。其中,桑珠孜区建城区面积达17.59平方公里,比1996年增长50%。2001年日喀则城市化水平为9.7%,比1994年增长0.5个百分点。其中日喀则市的城市化水平为35%,比1994年增长5个百分点。1994年至2000年,日喀则固定资产累计完成20.37亿元。
2000年,日喀则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亿元,比1959年增长676.85倍,比1994年增长4.67倍,各区、县仅在1994年至2000年间,多方筹措资金5.02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和修建;其中仅桑珠孜区在这期间投资1.36亿元。截止到2002年底,日喀则市桑珠孜区道路长度达39.1公里,面积 98.53万平方米,市区人均道路面积30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9平方米。
2002年,日喀则市内液化石油气充装站月售量890吨,日供应量达74.17吨。市区新老水厂的年实际供水量达438万吨,其中新水厂是1995年由上海市投资4500万元修建的。邮电业务也比1959年增长313倍,比1994年增长13.5倍。城镇绿化方面,九五期间也有一定的提高,市区公共绿地面积为33公顷,园林面积48公顷,按日喀则市区常驻人口计算人均绿地面积近70平方米。 2008年至2011年,日喀则共完成60737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为此共投入资金46多亿元。2012年,日喀则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为18806户,自治区投入补助资金3.12多亿元已全部到位。在财政支持下,2008年—2010年日喀则完成142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2010年—2011年完成378个村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008年至2011年,日喀则投入农林水事务资金60多亿元,落实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城乡居民和僧尼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老人员、孤儿生活补助等各项社会保障资金预计达19多亿元,落实教育“三包”经费预计达8.5多亿元。
2013年,日喀则投资5.01亿元,完成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327个、农牧民安居工程11904户、30多个村整村推进工程,投资1.74亿元,解决5.32万人、293座寺庙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3.23亿元,电力入户4338户;解决33个乡镇、148个建制村的通畅和58个建制村、120座寺庙的通达问题;建成农村户用沼气9221座;完成各类造林22.7万亩。日喀则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快实施,完成任务2.66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94%、96.09%。 2002年底,日喀则市18个县(市)共有中学23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纯高中2所;县(市)、乡镇小学217所,教学点729个,中等专业学校1所,幼儿园1所,社会力量办学(园)2所。日喀则小学在校人数85936人,初中在校生18481人,高中在校生3443人。幼儿园在园750人,社会力量办学在校生32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0.42%,初中入学率达到34%。日喀则有中学教职工1440人,小学教职工3304人,中小学教职工中藏族教师占总数的90%以上。截止2002年底,日喀则已经有13个县(市)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目标,“普六”人口覆盖率达到78%。
2007年和2008年,日喀则已全面完成“扫盲”、“普九”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到2009年底,日喀则已配备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建立收视点235个,计算机教室78个,“班班通”教学资源系统111个,44%的乡(镇)完小实现了教学资源“班班通”。 1955年10月,日喀则人民医院正式成立,建院初期仅有45名医务人员,12张床位,设有内、外等九个科室,这是日喀则第一所正规性医院。1959年10月以来各县(市)医院也相续成立,1972年地区卫生学校成立,设有护士、医士、药剂、藏医等专业,成为我地区第一所培养医药专业人员的学校。1974年地区防疫站又宣告成立,并逐步开展地甲、麻疹等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麻风病医院,继面开展了计划免疫和综合防治工作。
1959年日喀则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个,其中地市2个,县级3个,床位55张,其中地市45张,县级10张,卫技人员82名,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0.18张,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0.11人,而此时的医疗卫生水平仅处于低级阶段,仅能开展一些常规的医疗诊治工作。
1982年日喀则藏医院成立,之后开办聂拉木藏药厂,成立瑞士红十字会援助的边雄藏医学校,为发展民族医药事业,解决农牧区缺医少药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1983年,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开始起步。1986年,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又开始起步,并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人口基金会的援助下,逐步在江孜等七县开展了基层妇幼卫生保健项目工作。
2002年日喀则合作医疗以县、乡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与95%,参加农牧民占日喀则农牧区总人口的78.08%;有19家防疫机构,有8家妇幼机构,有3家医院被评为“爱婴医院”,孕产妇死亡率从解放初期的502/万下降到2002年的38.37/万,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初期的430‰下降到2002年的25.49‰,人均期望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提高到67岁,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8.59‰;共有藏医院2家,藏药生产厂家1个,17个县(市)均设有藏医科,形成了藏医药的医、教、研和藏药生产体系。2002年日喀则拥有各级卫生机构245个,床位1271张,卫生技术人员1614名,分别比1959年高出卫生机构240个,床位1216张、人员1532名。
2013年,日喀则实行农牧民及僧尼免费健康体检和儿童先心病医疗救治,完成农牧民体检61.51万人、僧尼体检4360人,筛查先心病儿童8.91万人,确诊129例,免费手术116例。 藏历年: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日喀则既过藏历12月1日的“农民年”,又过藏历1月1日的藏历年。
林卡节:逛林卡是藏族群众根据高原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的一种民族习惯。以前,每年藏历5月1日至15日这半个月里,人们走出庭院,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游玩,逐步成为林卡节。
达玛节:藏语为跑马射箭。最初流行在江孜,其他许多地方也有举行。过去江孜达玛节于每年藏历4月19日左右举行。有赛马、比试骑术、角力等活动,但主要是搞展佛、跳神、祭祀等宗教活动。现达玛节时间多在农闲的6月份举行。
沐浴节:“天上闪现太白星,人间河须请郎中”这句人人皆知的话,指的是藏历7月中旬,太白金星在湛兰的天空出现一周,经星光照射的江河、泉水、溪水随之聚变而具有水之八德。当太白金星闪烁的七天中,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牧区,家家户户扶老携幼,提酒带餐到江河、去泉边尽情地饮水、游泳、沐浴、洗衣。
望果节:望果源于古代,盛于近代,是祈盼丰收而举行的活动。虽然各地的望果繁简不一,但其形式和内涵大同小异。开镰之前农事稍闲时,全村男女着上新装和僧侣一道列队转游庄稼地。队伍由持柱香、经幡、经书、宝伞、宝瓶、手鼓、锣钹、法号、彩箭的善男善女引路,全村人跟在后面。队伍按东南西北方向转游,每至一方祭此方神。在行进的途中不断地吹号、摇鼓、诵经、挥舞彩箭呼喊:“恰也怙秀,央也怙秀”(德福来吧,吉祥也来吧),烧香敬供村神,祈求丰收。转完了庄稼地便在荫凉处,进餐饮酒。过后进行赛马、赛牦牛、唱藏戏、跳舞等娱乐项目。
斗牛节:白朗县斗牛节在8月份举行,届时各乡村农牧民汇集一起,带着自家的公牛,进入指定的斗牛场,而后进行每乡、每村的斗牛比赛。比赛时二牛相斗难分难解,其场面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最终弱者被顶倒或落荒逃去,才可结束二牛之间的恶战。
『柒』 西藏日喀则和山南哪个地方经济好
根据2017年两地政府工作报告,如果光从经济总量来讲的话是日喀则,内2017年日喀则GDP达到容215亿左右,而山南GDP达到145亿左右,值得一说的的日喀则的人口是山南的两倍之多,还有一个就是从历年经济发展增速看用不了多长时间山南经济总量也将超过日喀则
『捌』 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开放并举转变。13年来,武汉经协区成绩显著:①区内联台协作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进一步扩大了各地市的对内开放;⑦跨地区资产重组力度加强,提升了区域经济协作的层次;⑧各地市在资源优势方面实现了互补,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④区内建立了工作网络,联合、协作正在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方向发展。据统计,13年来武汉经协区共完成双边、多边经协项目8万多项,总金额3000多亿元。目前,武汉经协区成员已发展到湘、鄂、赣、豫4省28个地市,拥有口1.∞亿,土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二、展苴未来.武汉经协区面临新的发展态势会议认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是我们发展经济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方针。党的XUEXIYUSItlJIAⅣ十五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地区经济技术台作”,表明了在新世纪加强经济技术台作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所有国家都感受到由此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压力。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区域经济组织也力求通过联手台作保护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即将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经济加快融经济全球化进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国内各城市、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联合发展、共同繁荣”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武汉经协区成员单位信阳、成宁、周口、十堰、黄冈、武汉等市的领导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他们从多方面探讨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共同繁荣的途径。三、加强联台。促进武汉经协区共同繁荣会议提出,面向新世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运用新的观念和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武汉经协区的联合协作,促进各地市的共同繁荣。①联台编制区域协作发展的总体规划,找好区域整体开发,共同发展的基础。按照实事求是精神,分期实施,抓好协作区。十五”期间联合协作发展规划。把区域发展规划与各地市重点项目规划有机衔接,联合创办一些跨地市、跨行业的项目和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的项目。⑦发挥各地科技优势,尽.54∞∞年第n靴快形成新型的科技产业群体。湘、鄂、豫、赣四省以及与会的城市在科技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很好的合作基础,还有一批很有发展前途的项目。可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培育、形成强大的产业集团和新的经济增长点。③进一步推动资产跨地区流动和重组,并在流动中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技术层次。鼓励强强联台,在区内的重要产业领域培育出跨地区大型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名特优新产品。④进一步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协作,提升经协区的辐射和集散功能。尽快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覆盖经协区、辐射全国的物流中心;加快城市间的公路建设,早日形成区内城市问的高速公路网;加强水路建设.尤其要重视长江航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争尽早实现江海联运;加强航空、邮政、电信的合作.尽快形成区内快捷、便利的航空、邮政、电信大通道。⑤进一步加强商贸、金融的合作。争取尽快培育出一批如金融市场、劳务市场、科教市场、信息市场、人才市场等区域性大市场。加快金融业的联合协作,发展电算业务,形成资金融通体系。④大力推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优势。长江中游地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十分丰富的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利用,经济效益将是可观的。要通过联合协作,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扩大旅游景点的知名度.重组优势,形成多种形式的旅游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