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14 02:13:05

『壹』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投资,并且进一步推进它的本土化战略,在多角度,多领域,全方位的推进本土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包括百事公司在内,很早进入了中国的市场,在中国本土化进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的未来发展趋势会怎么样,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怎么样去判断那样一个趋势,怎么样面对这样一个趋势,这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那么,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只有我们能够清楚的判断中外双方的利益,才能够制定未来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一些政策和规则,也才能够去判断本土化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那么,从利益关系角度来看,经济学上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很多经济活动都有外部性的影响,那么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也不例外,它同样存在着外部性的影响。那么,外部性影响就分为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两个方面。 从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好的方面影响来说,很多专家都做了分析,那么百事公司在上午介绍百事公司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它给中国带来的多方面利益。比如说增加了中国的就业,直接就业人口已经超过一万人,带来间接就业效应已经超过了十五万人,增加了中国的税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培植了碳酸饮料的市场,这样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另外,在推销本土化战略过程当中,也实行了原材料的本土化。那么,在原材料本土化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设立了马铃薯的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本来是为了原材料本土化服务的,但是后来又有了出口,已经不完全是局限于本土化。那么,这反过来也增加了出口创汇,所以从就业、税收、经济增长、出口创汇等多个角度都可以看到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宏观的经济利益是有着直接好的影响。那么,我这里面想补充一点的就是谈到好的外部性影响的时候,跨国公司本土化还和中国特定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关系。它不仅仅是在这些宏观经济指标上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其实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它面对着很多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是制度的矛盾,我们也通常称它是体制矛盾,另一个是结构矛盾,中国必须突破体制和结构的双重矛盾,中国经济才能取得持续高效率的发展。可是,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它在制度变迁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比如说我们谈了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和国内现在所适应的某些法律和规则可能会有一些冲突。那么,这就迫使我们政府去思考,如何适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要求,去修改原来的规则,也推动着我们政策的变动,法律的完善。另外,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它也往往会出现与中国内资企业的全面竞争。拿碳酸饮料行业来说,上午中国工业饮料协会秘书长已经谈到很多资料,从那些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判断,在中国碳酸饮料行业当中已经形成一种寡头竞争的格局,几个大的公司占有了市场大部分的份额,寡头竞争本身比完全竞争是有效氯的。那么,寡头竞争向前再发展,会不会形成一种市场垄断,这是人们关注的,所以也迫使我们政府必须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反垄断。当然,我这里不是说百事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上有垄断的行为,或者是形成了市场的垄断。另外,为了推进跨国公司本土化,政府也必须改变职能,特别是加强监管和服务,这些在二十年前也许中国政府并不没有仔细去考虑,但是在今天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另外,在本土化过程当中,和内资企业的竞争,通过一些并购、合资等方式,来展开的投资行为,也推动着内资企业发展,推动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它全方位的推动着中国的政策、法规、体制的变革,制度变迁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另外,就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不合理性,我们通过说我们中国经济技术结构不合理,企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存在着缺陷,不加快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即便我们经济体制改革建成了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中国经济发展同样会遇到很多障碍。所以,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我们首先面对着资金的问题,人才的问题,技术的问题等等,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有效的推动了中国资本积累。那么,由于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很多内资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也导致很多员工就业并不稳定,所以他们预期风险在上升。 预期风险在上升的时候,防范风险的储蓄行为变得非常重要。因而,储蓄率居于世界前列,也和中国市场上竞争加剧,和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的一些行为有着一定的关系。另外,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生产着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它替代了大量的进口品,也节约了我们的外汇,这反过来也增加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因而,我们的储蓄外汇在增长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资本积累的源泉,这样对于缓解中国资本短缺是有重要贡献的。另外,跨国公司,包括百事公司在内,他们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才的本土化,包括管理人员,员工,全方位的本土化。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花了很多的资金进行管理人员和劳动力的培训,对于中国合格的劳动力形成,人力资源培养是有着帮助的。另外,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外因效应。这些都为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缓解一些结构调整上的困难,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所以,我想补充的就是从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于中国经济好的影响来说,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一些内容之外,还应该再考虑特定的转轨时期和经济结构调整,矛盾加重,这样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它所带来的影响。当然,跨国公司本土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谈它好处的时候比较多,其实它有好多坏的现象,或者叫做内敛效应。 这里想简单的说几点,就是针对刚才好的方面来说,它实际上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其它的内敛的效应。比如说对于跨国公司这些外溢效应到底有多大,我们现在很难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因为跨国公司本土化所产生的外溢效应不仅受到我们政策法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资企业水平的影响。如果中资企业的水平不能够与跨国公司本土化要求相配套,那么即便它实行了原材料本土化,实行了原料的本土化,我们也很难吸收到它的技术、知识、管理的外溢效应。另外,还有和外资企业战略相关,和现在技术研发的特性有关系。比如当今的技术研发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系数,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性,不能分开,无法转让,难以靠简单的学习全面的掌握。所以,即便你知道百事可乐的配方,你也不能完全套用百事公司的模式,重建一个类似百事公司这样一个中国内资的企业。这些都影响到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当中技术外溢的效应。另外,它也会产生人才的内敛效应,比如跨国公司在推动人才本土化过程当中,它依靠先进的分配制度,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再加上良好的培训制度,更多的发展机会,吸引大量优秀员工的加盟,它也使得很多内资企业优秀劳动力,优秀人才纷纷转投跨国公司,这样对于内资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再一个就是知识的内敛效应,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没有忘记内部化的策略,包括像特许经营这种方式,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内部化策略的反映。在实现内部化策略过程当中,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非常注重知识和管理模式扩散的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创造知识产权企业,提升它的积极性,另外也阻碍了技术的传播。当然,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企业自身,这是一个竞争策略的问题。另外,现在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更青睐于建独资企业,而不是在中国建合资企业,这样也使得中国通过合资的方法,去吸收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技术支持,这条途径受到了影响。总之,跨国公司在进入本土化的时候,它的内敛效应,或者叫做挤出效应,事实上是存在的。那么,面对着这种双重影响,我想我们阻断跨国公司本土化进程的所有做法,自然无法使中国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本土化所带来的外溢效应。那么,反过来完全依赖跨国公司本土化完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积极推动跨国公司本土化,同时应该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应该在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当中,全方位的加入到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这样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贰』 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加剧的中国市场的竞争,国内各个行业产品质量都不让人放心,一旦跨国公司进入,会大量冲击中国公司的市场,这是ZF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现在一直在保护中国企业,你可以看到很多关键的的东西在中国都是央企垄断的,这是在国外,哪怕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都没不能想象的。
当然,有竞争就会有进步,将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使中国大陆诞生第一个跨国公司。在大量接触外国跨国公司,如果能吸取经验,不单单是山寨,就能激发中国企业的创新意识,是中国由大国蜕变为强国。

『叁』 试述跨国公司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变化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1)加强了国际贸易中的垄断程度。

(2)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影响了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3/4集中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实际上主要是促进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4)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制成品贸易的比重上升,初级产品贸易的比重下降。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弥补了资金不足、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就业、培养了新型人才、带动了经济贸易增长、提升了贸易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了体制转轨过程、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等。然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也给我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市场受控、转让低技术、转移污染企业、国内企业受压制、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控制难度增加等。

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1 增加了资本形成数量,提高了资产质量

改革开放初期,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国内积累能力有限,储蓄严重不足,而投资需求却逐年扩大,导致储蓄缺口逐年增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进口需求迅速增长,但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大,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创汇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进口的需求,因而导致外汇缺口也逐年增大。而外资的进入有效地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1979~198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578亿美元,而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企业50多万家,实际使用外资存量超过27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不仅增加了我国资本形成的数量,而且改善了资本质量。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值/投资比率明显高于国内企业,其资产质量高于我国工业整体资产质量和国有资产质量。

2 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缩短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差距,获得了技术扩散的积极效应。有关数据表明,外商在一些行业关联效应比较大的行业投资,推动了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例如,跨国公司在汽车业的投资使我国汽车产品技术水平在短短的几年里,从20世纪50年代跨入80年代水平;机械工业通过吸收外资,使大批企业技术由20世纪70年代一步跨入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水平;化工外资企业的高新技术项目近年来明显增多,已有一批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经验,同时造就了一批新型管理人才,使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国内企业通过与外商举办合资、合作企业,加速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资产重组,形成了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名牌企业,如上海贝尔、上海大众、康佳、TCL等。

3 带动我国产业发展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带来了资金,而且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产业带动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化了产业结构。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变,可通过三次产业间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来,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这一趋势,而这一趋势的形成和加强,与外资的加速进入及其产业分布保持了一致。其次,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2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使我国出现了一批现代新兴科技企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的步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第三,带动零部件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大型跨国公司都是生产全球化程度很高的公司,在全球有多家协作企业,当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本地化程度,就会带动国外协作企业到我国进行投资。

4 增加就业,造就新兴人才

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我国一部分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贸易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外商投资企业还提高了我国的就业质量。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使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跨国公司为了长久占领我国市场,采用多种形式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如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设立技术开发中心等。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在华外商投资企业都建立了规范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特别是大公司,其培训体系往往是国际化的。例如上海贝尔公司从1986年开始已累计培训万人次以上,其中还派往国外培训,并在比利时建立了培训和开发中心。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对新录用的国内技术人员经常性地派往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总部受训,并定期轮换安排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到世界各地的半导体企业接受培训。

5.增加财政收入和平衡国际收支

在外商企业开业初期,政府从外资企业得到的税收收入有限,当企业逐步发展,利润增加时,政府税收收入也显著提高。1989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税收入不足10亿元人民币,到十五期间涉外企业缴税收入达22385.10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20.9%。可以预期,随着外资企业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我国涉外税收管制措施的进一步完善,外资企业上缴税金将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1992年以来,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曾长期存在的外汇收支矛盾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中央银行外汇储备逐年增加,从1994年的516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8189亿美元。对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这种实质性改善,外商投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具体表现:首先,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资本项目的顺差做出了较大贡献。其次,外商投资促进出口、改善出口结构,致使外资企业的贸易平衡状况长期保持顺差。外商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是正面的,外商投资对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发挥了明显积极的作用。

6 推进体制转轨的过程,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对外商直接投资推进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意义值得特别强调。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改革和开放政策以后,最早制定的一批尝试与市场经济法律框架接轨的法律和法规,就是与外商直接投资有关的法律文件。197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法》经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人大通过的第一部法律文件,以后又陆续制定了许多部涉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后来构成通用于国内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的基础,并推动着相关法律建设的开展,加快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在微观层次上,通过举办合资企业,有利地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举办中外合资企业,实际上也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进行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重塑市场行为主体的过程,中外合资企业的举办为推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

1 对我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冲击和影响

经济自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核心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只有独立自主地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产业,有效地抵御外部不良势力的干扰和侵蚀,才能对国家利益做到真正的维护。跨国公司对一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冲击和影响的基础是对该国进行市场垄断和产业控制。市场垄断和产业控制程度自身,对该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很大。1992年以来,外商投资的大量进入以及我国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其商品内销的种种限制,许多国内著名品牌被外商收购、控制,外国投资企业冲击和抢占我国国内市场,使国内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威胁,在外来投资企业的强大冲击下,国内企业纷纷败下阵来。这需要引起我们关注和警觉。

2 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扩大了我国区域间和产业间发展的不平衡

一是地区分布不平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大部分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较少;二是产业分布不平衡,较多集中于第二产业,而第一、第三产业分布较少。地区分布不平衡使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目标要服从其全球战略目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对华投资的基本动力。因此,它必然要选择投资条件好、资本收益率高的产业和项目投资,从而必然带来投资地区和投资产业的不平衡性。

3 产业转移中,污染产业进入我国

根据1995年普查资料统计,在华跨国公司中投资于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16998家,工业产值4153亿元,从业人数295.5万人,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相应指标的0.23%、5.05%和2.01%,其中投资于严重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7487家,工业产值1984亿元,从业人数118.6万,分别占全国的0.10%、2.41%和0.81%。这些污染产业,破坏环境,影响生态平衡,直接危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同时加大了我国环境保护成本。

4 对我国企业产生压制效应

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道国生产经营中,凭借其资本、技术、规模和经营优势,挤压同行企业,对当地企业形成压制效应。这种压制体现在股权控制、技术控制、品牌控制上。例如,在我国电子行业中,外商控股比例最高的是集成电路生产和通讯设备行业,外方平均控股权比例在60%以上,形成了全行业控制状态;家电制造业的合资项目中,75%为外方控股,10%为双方各占50%;在洗涤用品行业中,跨国公司已形成对我国国内市场的控制

『肆』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利弊的简要分析

在今以经济发展为首位的国家几乎是覆盖了这个蓝色星球的情况下,接受经济全球化并去伪存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由的之路。
世界经济在二战后的高新科技推动下,通过全球性的跨国直接投资和世界性金融市场的作用,不断实现一体化,这一过程被称为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世界经济在生产、金融乃至知识等深层次经济结构上的不断一体化,因此,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一体化的世界经济行为对国际政治体系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同时,后者又反过来对前者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全球的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生活都深受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而同样显示出一体化的倾向。具体而言,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跨越了政治上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家和地区的边界,超越了自资本来到世间后所形成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制的控制,从而使世界市场不断地在深层次上整合,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一体化市场。在不断整合的世界市场中,全球的产品、服务和资本不仅通过国际贸易、更重要的是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化生产高速度大容量地跨国界流动,各种资源的利用和配置也因此而大大地越出民族国家的疆界。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过程,它是一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巨大的历史潮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经济全球化借助世界市场的力量在全球性生产结构和世界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展中日益增大,以致极大地降低了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使得建立有效的贸易壁垒成为过去式,而新的技术和新的金融手段使各国政府难以控制金融的跨国流通。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之下,经济资源不再被限于国界之内流动,而是冲破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世界经济因此得以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因为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给整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资金、更低的成本、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广阔的市场。正因为如此,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是,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空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市场的力量日益强大,而国家对世界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则往往力不从心,由此,世界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对介入世界经济的国家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底子薄,国家的经济调控能力本来就弱于发达国家,因此,在全球化条件下,每当世界市场失灵,受其负面影响最重的无疑是参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家,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性的贫富差距拉大。由于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场革命,而是世界经济在国际经济秩序不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下的某种新发展,因此,由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所造成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和机会的不均等等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继续存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所加强。由于经济全球化通过对世界市场的深层次整合而加强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因此,全球性的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和机会的不均不仅主要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利,而且对发达国家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以至最终会影响全球的发展进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而现有的国际政治体系却依然是分裂的民族国家体系,国家依然是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主要行为者,国际体系在总体上仍是无序的,因此,全球性问题往往因得不到权威性的全球性机构的处理而恶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毒品问题,以及难民问题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单个的民族国家实际上很难独自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然而,迄今为止,建立超越国家,面向世界市场经济机制的全球性权威政治机构依然只是某种理想境界,世界政治体系从本质上而言仍然是分裂而无序的体系,由此,问题的全球化而解决问题的机制依然分裂化对人类构成巨大的挑战。
面临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客观现实,我们应该作何反应和选择呢?躲避肯定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客观历史潮流。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已成不可逆转之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市场的日益整合,使世界经济从更深的层次上相互联结,而科学技术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又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完全超乎于个人乃至国家控制的。经济全球化存在客观的基本动力,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市场经济体制已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各国经济接轨的可行性大大提高。二、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网际网络如雨后春笋,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的传递,缩短了经济活动所需的时间,却扩大了其空间。三、发达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已呈现超饱和状态,而其本国的跨国公司又不断膨胀,所以不断向全球寻找新市场,全球化就成为它们的主要出路。
由此可见,面对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客观过程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一过程绝对不可能。实际上,现在我们要问的问题不应该是要不要介入经济全球化,而应该是如何介入经济全球化。这也就是说,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实际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方法和手段去抓住经济全球化所给予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注意到,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所面临的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也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更为严峻。
首先,在不断介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受世界市场不确定和不稳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这一是因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会随着融入世界市场程度的加深而日益困难,而由于中国的经济总量要远远超过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一旦世界市场失灵,中国所可能受到的影响必然要更大。二是因为中国目前并不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地位。虽然中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力却仍然不足。中国至今没有能够参与对世界经济运作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七国中的加拿大;尽管目前低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总产值为4500亿美元的俄罗斯却能参与其中。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既有分量又影响力不足的实际地位决定了世界经济在全球化过程所发生的震荡会更严重地影响中国。三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虽然从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就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且最终已经确定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是,应当承认我们的市场化程度迄今依然不高,尤其是与世界市场的接轨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由于中国介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恰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同步,因此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乃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等对我们的挑战就更大,因为自身机制的不完善会极大地影响处理这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其次,但并不是次要的严峻挑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和机会的不均等等都有可能拉大和加强,而且具有因赶不上经济全球化不断变化的节奏而被抛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边缘的可能。由于在现存的国际经济体系中中国并不处于有利的地位,加之中国是在改革的同时实施开放的,也就是中国是在建立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因此,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往往会导致国内机制变革的某种停顿。然而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形势是,任何国家,尤其是处于世界体系边缘和半边缘地区的国家,只有不停顿地不断地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市场,才有可能抓住机遇,跟上潮流。否则中心和边缘、半边缘的差距只会拉得更大。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跨国公司通常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设置工厂,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和进行全球化的经营和管理的。跨国公司的这种以全世界为“工厂”,以各民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车间”的经营行为需要各接受直接投资的国家通过不断改善本国的市场经济机制相配合的。对那些市场经济机制比较完备的国家而言,适应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行为并不难,这也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点依然在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然而,对市场机制不完备,或正在不断完备自身市场机制的国家而言,对跨国公司的适应性就比较差,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生动荡的时候就更不易于适应,有时甚至会走向极端,即停止对自身内在经济机制实行调整,拒绝走经济国际化的道路,乃至最终彻底排斥跨国公司的投资。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不断地失去经济全球化所给予的机遇,以至被完全甩出世界经济的主流。实际上目前一些处于世界体系边缘中的国家已经几乎完全被逐出国际经济循环圈而成为赤贫国家。就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程度而言,我们似乎不太可能陷入如此可怕的境地,但是,这样的威胁并非完全不存在。
显然,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洞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国情,把握轻重缓急的不同节奏,处理好改革、开放、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坦率地说,这是十分艰巨的使命,既要有深远的战略思考,又要有高超的操作艺术;既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也需要坚强奋发的全民族的凝聚力。
一是要把中国经济发展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20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互为促进的。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待开发市场的对外开放,正改变着国际资本和商品的流向,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潜力。经济全球化则为中国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批准设立的外资企业已近50多万家,实际利用外资3200多亿美元,外国资本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中国经济加入世界市场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过程。市场的资源配置和竞争机制,正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已经确定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20个年头。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雏形已基本显现,长期困扰我们的物资短缺已基本消失。片面追求产量扩张的增长受到抑制。银行与企业之间正在形成以效益为基础的商业关系。投资主体正在从政府转向多元化的资产市场。同时,由于改革的纵深推进,各种福利保障转向社会化。市场机制已在商品和劳务交易、资源配置等经济领域起着广泛的调节作用。
二是做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经济转型。当前我们面临着两个重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经济结构由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式经营。与这两个转变相一致,我们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从未遇见过的问题。其中包括: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并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改造和重建金融体制并发展资本市场;扩充和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并开拓人力资本;加强民主与法制,抵制社会的腐败现象等等。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显示出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姿态。但关键要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要加快推进与加入世贸组织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这是更好地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需要,更好地保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必须抓紧做好清理、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审慎做好对服务业等重要敏感领域的开放和监管,建立产业安全保障体系,合理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要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时间比较短,所以,从总体上看,我们的企业与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的商品和服务与国际上同类品牌相比还缺乏竞争力。我们只能在竞争中学会竞争,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商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精心打造优秀品牌,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是加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笔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重要推动手段。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质上属于各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进一步互相开放,是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因为区域成员之间互相给予的优惠高于其他域外成员,这就给域内成员之间带来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大效应,大大促进了区域内成员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上述特点,使得过往以地缘因素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区划进一步转化为具有强大的对外张力和一定程度排斥力的世界经济板块结构。被称为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北美、西欧和东亚三个地区中,西欧地区早已成立了欧洲联盟,北美地区也建立了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内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并正在努力扩大到南美,建立整个美洲自由贸易区。只有东亚地区至今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制度化安排的经济组织。东亚地区经贸合作制度安排上的滞后,与区域内经济贸易互相依存度较高的现状呈现出巨大的反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亚洲各国,尤其是中日两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这个领域的合作。
当然,国体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一大支点。
近年来,长三角的超速崛起,和同时暴漏出来的问题,也提醒了人们,经济全球化,并不像读起来的那么好听。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目前被列入“长三角”都市圈的共有16座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这16座城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8.7%,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2%和全国出口总额的28.4%。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区域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典范,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长三角无疑为全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不但人均GDP全国第一,而且开放度、创新能力也是名列前茅,表明这一区域经济实力强劲,基础扎实,发展潜力雄厚
但是,其中中型城市资源短时间被大量利用,也造成了一些隐患,追求产值也带来了错误的政策模式。兴建高楼大厦、机场、高速公路和发电站就是经济增长的观点对中国微观竞争力的危害非常大。在中国,这种观点导致了大规模的强迫征地、功能仍完善的房屋遭拆毁和耕地的减少。这些做法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毁灭性的,自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之后一直脆弱的财产安全感进一步丧失。这种破坏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尤其严重。我自己进行的研究显示,上世纪80年代时,中国部分最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但到了90年代,融资变得越来越困难,根据中国教育学家的研究,农村的基础教育也受到了冲击。以常州为例,改革开放初期,该城依靠外资迅速发展,与苏州无锡共得个苏锡常的美名,由于大量的土地等资源被征用,使得其长期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以至其为保住经济强市之称,无视国家法规,更无视已经极度匮乏的资源,弄出个全国闻名的 铁本 事件。
如果我们以这一战略视角来审视我国目前正在展开的区域经济协作和都市圈建设状况,那么我们的有些做法和认识是有缺陷的,是比较短视的,缺乏一种战略性的考虑和长远发展思路。特别是对推进各区域经济协作联动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城市来说,提高这方面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区域的中心城市目前的状况似乎都在考虑如何在自身狭窄的范围内建设全面的产业体系。但是,区域经济协作不是一种简单的地方经济的叠加凑合,不是地方经济总量的加总。这种认识和做法有害于区域范围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有害于产业分工协作深化,更无法创造出区域明显的产业优势和突出区域的经济功能。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竞争力提高是不利的。并且从长远的角度看,对中心城市的加快发展同样是有害的。在一个恶性竞争、各自为战的区域内,所谓的区域中心城市是缺乏基础的,站不住的。区域协作的低水平将无法烘托中心城市的高度。
区域经济协作的导向是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加快发展服务的。区域经济协作首先应形成更为有效的区域性产业结构。即在区域范围内资源要素整合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较以前更合理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和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对外辐射拓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前提下,进一步突出区域范围内资源要素及产业的组合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功能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国民经济中寻找自己区域的正确定位,为国民经济结构优化贡献区域的力量,为区域对特定的资源要素和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创造更为有利的状况;第三,区域经济通过协作联动及整体优势的进一步营造和发挥,并通过对全球资源要素及产业的集聚和辐射,从而使得这一优势体现在全球性的市场竞争中。
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政策开放,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东亚金融危机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政企需要分开,产权应当透明,政府的作用是纠正市场失灵,维护公正,间接调控,而不能包办代替。1998年以来,中国的政策事实上始终遵循了这个原则,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仅是帮助启动经济,而不是代替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政府机构的改革为政企分开创造了条件,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正稳步进行.清理整顿金融机构,关闭了一些有问题的机构,党政军机关与所办的企业脱钩,加强法制建设,培育基层民主有长足的进步等。这些都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条件,也使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展望未来,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的改革开放战略将得到坚持,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方向不会改变。一方面,开放国内市场还大有潜力,中国的庞大市场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始终存在。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地区间的经济技术转移与开发将为国际产业转移提供巨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竞争的局面正在出现,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和机制已经展现,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初步奠定,它构成了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根据世界市场的不断变化而保持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不仅是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运作是以价值规律为决定性因素的,因此获取利润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任何企业的不二法门。为了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为了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公司企业不论大小往往都以眼前利益为重而不重视全球的长远利益,其中特别是不重视全球长远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由于不论世界市场如何在深度和广度上整合都不可能自动地节制企业追逐利润的行为而使之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因此,市场机制本身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平衡遭破坏的问题。更有甚者,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对全球环境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为了利润的最大化,跨国公司常常将在发达国家中受限制的污染企业原封不动地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持续性遭到严重的影响,同时全球的环境和生态则继续整体性地恶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运用市场之外的政治力量来调控企业的行为,通过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和生态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在融入世界市场中所必须十分注意的。

作为新兴市场的一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因此,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正在上升,经济全球化少了中国的参与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反之作为新兴市场中的大国,中国也必然要参与经济全球化。然而,由于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因此迄今并不处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的核心,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自然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实力尚未达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的程度。客观的现实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实际上处在“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甚至“不若则能避之”的地位。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一面是利,一面是弊;一面有机遇,一面有风险。利要兴,机遇要抓住;弊要除,风险要化解。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有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艰巨的。经济全球化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道路更需要时间。人类不会畏惧路途遥远而止步,更不会因为道路曲折而茫然。让我们细心大胆的走向经济全球化,共创美好的明天

『伍』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外资对我国经济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我国的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短缺,外商直接投资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而且间接推动了我国企业扩大投资规模,从而明显增大整个社会的资本规模。同时,也促进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起到了一定作用。据资料显示,外资中的近70%投向第二产业,近30%投向第三产业,投向第一产业的比重尚不足2%。这大体符合我国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从而促进了我国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的发展。
3.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4.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不少较为先进和适用的技术,促进了我国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通过与外商的合资与合作,我国许多产品的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从间接效应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示范作用,促使我国企业或通过技术贸易的形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或通过自主创新来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
5.增加就业总量。
6.推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通过吸收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借鉴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制度,推动了我国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二)消极影响
1.形成对某些行业和市场的垄断,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一是外商在我国幼稚产业抢先建立大企业。二是外商在我国某些盈利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实行垄断。外商凭借其品牌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优势,加之我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与我国内资企业进行激烈竞争,将我国一些民族品牌产品淘汰出局,或是通过合资收购中方的名牌商标,导致中方的名牌产品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2.削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我国企业明显处于劣势。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企业R&D费用只占销售收入的0.39%,即使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也只占销售收入的0.6%。我国许多企业还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实施本地化战略,低价竞销,打垮内资企业;遏制合资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与内资企业争夺人才,导致内资企业和国内相关单位自主研发力量受到削弱。
3.通过不正当经营或转移定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外商在与国有企业进行合资或对国有企业进行并购的过程中,往往低估国有资产,特别是漏估国有企业的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从而使国有资产蒙受损失。而且许多外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偷、漏、逃、骗税问题。特别是不少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在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方式偷逃税款,给我国每年造成大量税收损失。
4.加剧资源短缺,恶化生态环境。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有一部分是属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这给我国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外商在华设立这些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实际上是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某些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不仅加剧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恶化我国的生态和社会环境,而且也严重危害企业职工和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加剧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征。这种非均衡格局的出现,加剧了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且也促使西部、中部地区的一些人才和资金向东部地区“倒流”。
6.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地方政府在引资中出现重复引资问题。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体系,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现象比较严重。
价格转移问题。跨国公司普遍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利用其全球网络,转移价格或者利润是跨国公司的普遍现象。对此,政府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防止。
技术转移问题。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动机是追求利润,技术的转移和采用,主要基于市场竞争状况,这里的竞争不仅仅是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事实上,跨国公司已经逐步向我国转移先进技术。因为中国市场国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使得跨国公司必须向中国转移新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也迫使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新技术,如手机产业。一个完全、开放、竞争的市场,有利于跨国公司面向国内研究开发和转移新技术。技术转移问题本质是跨国公司的微观行为,我们不能要求跨国公司使用、转移何种技术,不能因为跨国公司使用了落后的技术或不转移技术而将其看作是跨国公司的负面效应。
跨国公司存在的限制性商业措施,滥用市场垄断力量,出现一些反竞争行为,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制定《反垄断法》是一个有效方法。
引资成本过高。现在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吸引外资的竞争力,过度给予外商优惠措施,导致大量土地浪费,投资密度不高,税收减免过多,甚至降低环境保护标准,导致引资成本过高,这种状况不是外资企业的问题,而是地方政府无序竞争的结果。
环境污染问题。有些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竞争吸引政策的机会,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东道国,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降低环保标准。但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环保标准普遍高于国内企业。而且,东道国政府完全有能力控制类似问题。

『陆』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我听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发言,很受启发。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投资,并且进一步推进它的本土化战略,在多角度,多领域,全方位的推进本土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包括百事公司在内,很早进入了中国的市场,在中国本土化进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的未来发展趋势会怎么样,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怎么样去判断那样一个趋势,怎么样面对这样一个趋势,这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那么,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只有我们能够清楚的判断中外双方的利益,才能够制定未来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一些政策和规则,也才能够去判断本土化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那么,从利益关系角度来看,经济学上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很多经济活动都有外部性的影响,那么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也不例外,它同样存在着外部性的影响。那么,外部性影响就分为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两个方面。 从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好的方面影响来说,很多专家都做了分析,那么百事公司在上午介绍百事公司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它给中国带来的多方面利益。比如说增加了中国的就业,直接就业人口已经超过一万人,带来间接就业效应已经超过了十五万人,增加了中国的税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培植了碳酸饮料的市场,这样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另外,在推销本土化战略过程当中,也实行了原材料的本土化。那么,在原材料本土化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设立了马铃薯的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本来是为了原材料本土化服务的,但是后来又有了出口,已经不完全是局限于本土化。那么,这反过来也增加了出口创汇,所以从就业、税收、经济增长、出口创汇等多个角度都可以看到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宏观的经济利益是有着直接好的影响。那么,我这里面想补充一点的就是谈到好的外部性影响的时候,跨国公司本土化还和中国特定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关系。它不仅仅是在这些宏观经济指标上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其实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它面对着很多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是制度的矛盾,我们也通常称它是体制矛盾,另一个是结构矛盾,中国必须突破体制和结构的双重矛盾,中国经济才能取得持续高效率的发展。可是,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它在制度变迁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比如说我们谈了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和国内现在所适应的某些法律和规则可能会有一些冲突。那么,这就迫使我们政府去思考,如何适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要求,去修改原来的规则,也推动着我们政策的变动,法律的完善。另外,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它也往往会出现与中国内资企业的全面竞争。拿碳酸饮料行业来说,上午中国工业饮料协会秘书长已经谈到很多资料,从那些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判断,在中国碳酸饮料行业当中已经形成一种寡头竞争的格局,几个大的公司占有了市场大部分的份额,寡头竞争本身比完全竞争是有效氯的。那么,寡头竞争向前再发展,会不会形成一种市场垄断,这是人们关注的,所以也迫使我们政府必须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反垄断。当然,我这里不是说百事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上有垄断的行为,或者是形成了市场的垄断。另外,为了推进跨国公司本土化,政府也必须改变职能,特别是加强监管和服务,这些在二十年前也许中国政府并不没有仔细去考虑,但是在今天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另外,在本土化过程当中,和内资企业的竞争,通过一些并购、合资等方式,来展开的投资行为,也推动着内资企业发展,推动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它全方位的推动着中国的政策、法规、体制的变革,制度变迁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另外,就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不合理性,我们通过说我们中国经济技术结构不合理,企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存在着缺陷,不加快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即便我们经济体制改革建成了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中国经济发展同样会遇到很多障碍。所以,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我们首先面对着资金的问题,人才的问题,技术的问题等等,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有效的推动了中国资本积累。那么,由于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很多内资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也导致很多员工就业并不稳定,所以他们预期风险在上升。 预期风险在上升的时候,防范风险的储蓄行为变得非常重要。因而,储蓄率居于世界前列,也和中国市场上竞争加剧,和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的一些行为有着一定的关系。另外,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生产着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它替代了大量的进口品,也节约了我们的外汇,这反过来也增加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因而,我们的储蓄外汇在增长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资本积累的源泉,这样对于缓解中国资本短缺是有重要贡献的。另外,跨国公司,包括百事公司在内,他们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才的本土化,包括管理人员,员工,全方位的本土化。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花了很多的资金进行管理人员和劳动力的培训,对于中国合格的劳动力形成,人力资源培养是有着帮助的。另外,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外因效应。这些都为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缓解一些结构调整上的困难,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所以,我想补充的就是从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于中国经济好的影响来说,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一些内容之外,还应该再考虑特定的转轨时期和经济结构调整,矛盾加重,这样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它所带来的影响。当然,跨国公司本土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谈它好处的时候比较多,其实它有好多坏的现象,或者叫做内敛效应。 这里想简单的说几点,就是针对刚才好的方面来说,它实际上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其它的内敛的效应。比如说对于跨国公司这些外溢效应到底有多大,我们现在很难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因为跨国公司本土化所产生的外溢效应不仅受到我们政策法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资企业水平的影响。如果中资企业的水平不能够与跨国公司本土化要求相配套,那么即便它实行了原材料本土化,实行了原料的本土化,我们也很难吸收到它的技术、知识、管理的外溢效应。另外,还有和外资企业战略相关,和现在技术研发的特性有关系。比如当今的技术研发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系数,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性,不能分开,无法转让,难以靠简单的学习全面的掌握。所以,即便你知道百事可乐的配方,你也不能完全套用百事公司的模式,重建一个类似百事公司这样一个中国内资的企业。这些都影响到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当中技术外溢的效应。另外,它也会产生人才的内敛效应,比如跨国公司在推动人才本土化过程当中,它依靠先进的分配制度,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再加上良好的培训制度,更多的发展机会,吸引大量优秀员工的加盟,它也使得很多内资企业优秀劳动力,优秀人才纷纷转投跨国公司,这样对于内资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再一个就是知识的内敛效应,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没有忘记内部化的策略,包括像特许经营这种方式,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内部化策略的反映。在实现内部化策略过程当中,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非常注重知识和管理模式扩散的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创造知识产权企业,提升它的积极性,另外也阻碍了技术的传播。当然,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企业自身,这是一个竞争策略的问题。另外,现在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更青睐于建独资企业,而不是在中国建合资企业,这样也使得中国通过合资的方法,去吸收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技术支持,这条途径受到了影响。总之,跨国公司在进入本土化的时候,它的内敛效应,或者叫做挤出效应,事实上是存在的。那么,面对着这种双重影响,我想我们阻断跨国公司本土化进程的所有做法,自然无法使中国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本土化所带来的外溢效应。那么,反过来完全依赖跨国公司本土化完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积极推动跨国公司本土化,同时应该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应该在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当中,全方位的加入到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这样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柒』 跨国公司发展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听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发言,很受启发。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投资,并且进一步推进它的本土化战略,在多角度,多领域,全方位的推进本土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包括百事公司在内,很早进入了中国的市场,在中国本土化进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的未来发展趋势会怎么样,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怎么样去判断那样一个趋势,怎么样面对这样一个趋势,这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那么,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只有我们能够清楚的判断中外双方的利益,才能够制定未来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一些政策和规则,也才能够去判断本土化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那么,从利益关系角度来看,经济学上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很多经济活动都有外部性的影响,那么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也不例外,它同样存在着外部性的影响。那么,外部性影响就分为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两个方面。

从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好的方面影响来说,很多专家都做了分析,那么百事公司在上午介绍百事公司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它给中国带来的多方面利益。比如说增加了中国的就业,直接就业人口已经超过一万人,带来间接就业效应已经超过了十五万人,增加了中国的税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培植了碳酸饮料的市场,这样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另外,在推销本土化战略过程当中,也实行了原材料的本土化。那么,在原材料本土化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设立了马铃薯的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本来是为了原材料本土化服务的,但是后来又有了出口,已经不完全是局限于本土化。那么,这反过来也增加了出口创汇,所以从就业、税收、经济增长、出口创汇等多个角度都可以看到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宏观的经济利益是有着直接好的影响。那么,我这里面想补充一点的就是谈到好的外部性影响的时候,跨国公司本土化还和中国特定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关系。它不仅仅是在这些宏观经济指标上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其实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它面对着很多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是制度的矛盾,我们也通常称它是体制矛盾,另一个是结构矛盾,中国必须突破体制和结构的双重矛盾,中国经济才能取得持续高效率的发展。可是,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它在制度变迁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比如说我们谈了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和国内现在所适应的某些法律和规则可能会有一些冲突。那么,这就迫使我们政府去思考,如何适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要求,去修改原来的规则,也推动着我们政策的变动,法律的完善。另外,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它也往往会出现与中国内资企业的全面竞争。拿碳酸饮料行业来说,上午中国工业饮料协会秘书长已经谈到很多资料,从那些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判断,在中国碳酸饮料行业当中已经形成一种寡头竞争的格局,几个大的公司占有了市场大部分的份额,寡头竞争本身比完全竞争是有效氯的。那么,寡头竞争向前再发展,会不会形成一种市场垄断,这是人们关注的,所以也迫使我们政府必须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反垄断。当然,我这里不是说百事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上有垄断的行为,或者是形成了市场的垄断。另外,为了推进跨国公司本土化,政府也必须改变职能,特别是加强监管和服务,这些在二十年前也许中国政府并不没有仔细去考虑,但是在今天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另外,在本土化过程当中,和内资企业的竞争,通过一些并购、合资等方式,来展开的投资行为,也推动着内资企业发展,推动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它全方位的推动着中国的政策、法规、体制的变革,制度变迁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另外,就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不合理性,我们通过说我们中国经济技术结构不合理,企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存在着缺陷,不加快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即便我们经济体制改革建成了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中国经济发展同样会遇到很多障碍。所以,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我们首先面对着资金的问题,人才的问题,技术的问题等等,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有效的推动了中国资本积累。那么,由于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很多内资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也导致很多员工就业并不稳定,所以他们预期风险在上升。

预期风险在上升的时候,防范风险的储蓄行为变得非常重要。因而,储蓄率居于世界前列,也和中国市场上竞争加剧,和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的一些行为有着一定的关系。另外,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生产着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它替代了大量的进口品,也节约了我们的外汇,这反过来也增加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因而,我们的储蓄外汇在增长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资本积累的源泉,这样对于缓解中国资本短缺是有重要贡献的。另外,跨国公司,包括百事公司在内,他们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才的本土化,包括管理人员,员工,全方位的本土化。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花了很多的资金进行管理人员和劳动力的培训,对于中国合格的劳动力形成,人力资源培养是有着帮助的。另外,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外因效应。这些都为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缓解一些结构调整上的困难,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所以,我想补充的就是从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于中国经济好的影响来说,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一些内容之外,还应该再考虑特定的转轨时期和经济结构调整,矛盾加重,这样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它所带来的影响。当然,跨国公司本土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谈它好处的时候比较多,其实它有好多坏的现象,或者叫做内敛效应。

这里想简单的说几点,就是针对刚才好的方面来说,它实际上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其它的内敛的效应。比如说对于跨国公司这些外溢效应到底有多大,我们现在很难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因为跨国公司本土化所产生的外溢效应不仅受到我们政策法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资企业水平的影响。如果中资企业的水平不能够与跨国公司本土化要求相配套,那么即便它实行了原材料本土化,实行了原料的本土化,我们也很难吸收到它的技术、知识、管理的外溢效应。另外,还有和外资企业战略相关,和现在技术研发的特性有关系。比如当今的技术研发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系数,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性,不能分开,无法转让,难以靠简单的学习全面的掌握。所以,即便你知道百事可乐的配方,你也不能完全套用百事公司的模式,重建一个类似百事公司这样一个中国内资的企业。这些都影响到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当中技术外溢的效应。另外,它也会产生人才的内敛效应,比如跨国公司在推动人才本土化过程当中,它依靠先进的分配制度,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再加上良好的培训制度,更多的发展机会,吸引大量优秀员工的加盟,它也使得很多内资企业优秀劳动力,优秀人才纷纷转投跨国公司,这样对于内资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再一个就是知识的内敛效应,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没有忘记内部化的策略,包括像特许经营这种方式,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内部化策略的反映。在实现内部化策略过程当中,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非常注重知识和管理模式扩散的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创造知识产权企业,提升它的积极性,另外也阻碍了技术的传播。当然,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企业自身,这是一个竞争策略的问题。另外,现在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更青睐于建独资企业,而不是在中国建合资企业,这样也使得中国通过合资的方法,去吸收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技术支持,这条途径受到了影响。总之,跨国公司在进入本土化的时候,它的内敛效应,或者叫做挤出效应,事实上是存在的。那么,面对着这种双重影响,我想我们阻断跨国公司本土化进程的所有做法,自然无法使中国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本土化所带来的外溢效应。那么,反过来完全依赖跨国公司本土化完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积极推动跨国公司本土化,同时应该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应该在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当中,全方位的加入到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这样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捌』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是影响东道国的企业发展,与本土的企业形成竞争,其次是文化的渗透,跨国公司的发展必然将其本国的文化带入东道国,从而影响东道国文化!

『玖』 外资经济的对我国经济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规模巨大。特别是1993年后,连续9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吸收外资的国家,2002年以来我国吸收外资更是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外资的大量流入,为我国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长期存在的“技术缺口”和“管理缺口”,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从总体看,外资对我国经济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1.形成对某些行业和市场的垄断 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一是外商在我国幼稚产业抢先建立大企业。二是外商在我国某些盈利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实行垄断。外商凭借其品牌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优势,加之我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与我国内资企业进行激烈竞争,将我国一些民族品牌产品淘汰出局,或是通过合资收购中方的名牌商标,导致中方的名牌产品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2.削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我国企业明显处于劣势。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企业R&D费用只占销售收入的0.39%,即使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也只占销售收入的0.6%。我国许多企业还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实施本地化战略,低价竞销,打垮内资企业;遏制合资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与内资企业争夺人才,导致内资企业和国内相关单位自主研发力量受到削弱。 3.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通过不正当经营或转移定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外商在与国有企业进行合资或对国有企业进行并购的过程中,往往低估国有资产,特别是漏估国有企业的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从而使国有资产蒙受损失。而且许多外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偷、漏、逃、骗税问题。特别是不少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在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方式偷逃税款,给我国每年造成大量税收损失。 4.加剧资源短缺,恶化生态环境 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有一部分是属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这给我国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外商在华设立这些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实际上是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某些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不仅加剧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恶化我国的生态和社会环境,而且也严重危害企业职工和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加剧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征。截止2004年,我国东部地区累计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和、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和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全国的82.43%、86.78%和86.25%;中部地区分别为11.04%、 7.69%和9.16%;西部地区分别为6.53%、5.53%和4.59%。这种非均衡格局的出现,加剧了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且也促使西部、中部地区的一些人才和资金向东部地区“倒流”。 6.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 许多地方政府在引资中出现重复引资问题。以长三角为例,据统计资料显示,在长三角区域内15个城市的“十五”计划中,12个城市把电子通信业列为支柱产业,11个城市把汽车零配件制造业列为支柱产业,8个城市把石化工业列为支柱产业。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体系,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现象比较严重。这样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其难以发挥整体竞争优势。

『拾』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经济造成哪些负面影响

跨过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跨国公司来华投资重点仍在制造业,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是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入,不利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产业结构畸形,产业发展不平衡,对外贸易依赖度过大。外资进入中国,技术的溢出效应偏低,并没有直接带动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
2、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普遍运用转移价格获利,严重损害了我国的经济利益。特别在珠三角,一大批外资企业出现长亏不倒,越亏越投资的现象。它们往往运用关联交易,高进低出以及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布来避税或少交企业所得税等目的。据国家统计局估计,六成以上外资企业存在避税行为,致使中国每年税收损失严重,相当于每年中国财政收入的1/30。
3、跨国公司长期以来利用其产品优势地位怠于处理消费者投诉和长期隐瞒事实真相。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频频遭遇投诉和质疑,包括日航班机事件、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松下手机事件、奔驰轿车、高露洁牙膏可能含有致癌物质事件等,这些事件都表明跨国公司的服务不周以及产品也存在致命缺陷。随着中国消费者维权意识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法律不断完善的进程下这些问题才暴露出来。跨国公司在母国和投资国实行双从标准。由于我国监督体系不完备,相关法律滞后,才使得这些问题存在的时间积蓄很久。不少跨国公司也存在此类违反商业伦理的行为,踩红线等事件时常发生。西门子在华行贿案的再次曝光,并且涉及多个权利部门。丰田汽车在中国的环境信息空白,但在欧洲的报告中,公开欧洲五家工厂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浓度与总量、能源消耗量、用水量、废弃物排放总量等信息。
4、 跨国公司的投资中国的高污染企业只要集中在橡胶、塑料、印染、制革、电镀、造纸、电池、制鞋及五金矿产等行业。一些地方政府不惜成本吸引外资,给予土地、税收等超国民待遇,在项目审批时的急功近利,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崇拜GDP,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如果这种只注重外资项目,不考虑环境问题,对于中国长期经济健康和环境治理危害极大。
5、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的动荡,全球经济的衰退,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悄悄收缩投资规模,转移投资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税收更加优惠的东南亚国家;一些外企因自身投资计划调整或者经营亏损,无法履行出资义务或者维持经营活动。

阅读全文

与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