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发展带动工业发展

经济发展带动工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14 08:42:10

⑴ 怎样才能带动经济发展

捞钱。钱滚钱。劳动力的提供。人人都不消费。上面的吃什么。专还有军事需求。这些没钱属玩不转。根源就为了国家强盛。带经济就投资促消费,这样能提高财政收入。没钱就印,印多东西就涨。或劳动力不均衡时。通过投资改善。怎样带动经济。。关键一点是交通发达。其它的都可由他自己运作。除国家有特殊需求外。

经济学问题,如果一个产业发展能带动其他产业一起发展,叫什么效应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⑶ 经济是怎样带动市场的发展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运作,也付出了很大成本。以土地的资本积累为例,其后遗症就非常突出。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重大群体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普遍低价征地行为引起的。同时,当前中国工业化发展开始进入新的阶段,一方面从全国总体看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已出现向后工业化阶段发展的势头,工业化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趋势逐步扩展。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就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集中表现在两个问题上。 国有垄断经济部门的发展和民营经济部门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出现某些逆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倾向 改革开放30年,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国有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的发展更为迅速。根据2007年5月国资委网站公布的数据,仅国有重点企业的资产已达到16.0748万亿元,加上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22.5万亿元,总量为38.57万亿元,相当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6倍。如果把金融、电力、电信、铁路、航空、石油、烟草、盐业等29个政府垄断行业的资产统统算上,这个总量还要大得多。中国民营经济的资本总量到底有多大,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权威统计,在2007年企业实收注册资本中,国有企业资本占48.1%,国内私人企业、港澳台企业和外商企业的资本分别占28%、7.3%和8.7%。如果这个统计数据是真实的,那么可以判断,我们今天的所有制经济主体仍然是国有制。 伴随国有制经济重新日渐强大,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对市场资源吸纳程度的差别越来越大。以投融资为例,根据2007年的研究分析,城乡居民储蓄的92%以上进入国有银行账户,民营企业仅能获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5%,而国有商业银行投向中小个体私营企业的贷款只占全部贷款总额的1%。民营企业的大量投融资行为只能倚赖高息运作的地下金融。 这里更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在每一轮经济波动和政府宏观调控过程中,国有垄断部门的企业由于资金和资本实力比较雄厚,经济活动受到的影响较小,行业萎缩和企业倒闭的现象非常罕见,而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日子则特别难过,企业倒闭相当普遍。这样一轮一轮下来,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实力比较就越来越不平衡。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1991年-1998年,我国个体工商户的年均增长率为11.3%,但1999年只比1998年增长了1.28%。从2000年开始出现绝对量下降,1999年-2004年减少了810万户。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的国进民退的状况,对当前的社会就业与创业、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等许多方面,正在产生深刻影响。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经济的真实市场化程度,可能远不像许多研究报告讲的那样高。 毫无疑问,国有制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很大的。2002年-2006年,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从3786亿元增长到12242亿元,年均增长34.1%;上缴税金从6794亿元上升到13937亿元,年均增长19.7%。但是另一个统计分析数据也告诉了我们另外的情况。1998年-2005年,大型国有企业的年均利润和年均上缴税金分别增长了30%和20.1%;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年均增长分别为18.6%和16.6%;城镇单位劳动报酬、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长分别为9.9%、8.7%和4.6%。这就是说,国有企业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很大,对中央政府税收的贡献也很大(约为30%左右),对国民收入水平增长的贡献却十分有限。这种增长方式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国有资产增值和资产收入会越来越大,政府的财政收入会越来越多,国家会越来越富,但大多数老百姓却没有足够地分享到这种增长成果。

⑷ 是什么产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帮助。旅游业所需的人才类型是多样的,大多数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较低,培训掌握难度比较容易。因此,就能为一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⑸ 怎样推动工业经济的绿色发展

“一个驱动”即创新驱动。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必须探索全方位的创新道路,从理念、技术和制度3个层面开展创新。理念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经济正在加速迈向低碳化和绿色化,绿色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将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大跨越。这势必改变工业发展的传统模式,工业生产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提出并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技术创新是工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绿色技术涉及诸多学科和领域,前沿性强,需要持续地大规模研发投入,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这就要求政府加强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资金供给。与此同时,工业技术的绿色创新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和新兴绿色产业,也要高度重视对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制度创新是工业绿色发展的保障。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培育壮大新兴绿色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则在战略规划、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环境规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给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个转变”即要素投入、主导能源、制造方式、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的转变。在要素投入转变方面,从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劳动力、土地、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知识、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在主导能源转变方面,从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转变。在制造方式转变方面,从传统的材料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的减材制造、非智能制造,向新型的材料集约利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增材制造、智能制造转变。在发展模式转变方面,从传统的要素投入型、规模扩充型的发展模式,向新型的集约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模式转型。在治理体系转变方面,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政府、产业、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业绿色治理体系转变。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制定国家工业绿色发展战略,科学制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度指标,形成中长期目标约束和政策诱导。制定国家工业绿色发展战略,并根据各行业特点制定行动路线图。根据各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因地适宜,分类施策,建立以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污染物排放为核心的约束性指标体系,完善相关奖惩问责机制,倒逼地方政府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完善节能环保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和双向激励机制,促进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质回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其次,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加大绿色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在保持国家工业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积极化解产能过剩,淘汰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大投资支持力度,打通传统产业与绿色技术之间的通道,将绿色技术、绿色工艺渗透应用到传统产业各环节。大力发展新兴绿色技术和产业,将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加快工业绿色转型的突破口,加大对新兴绿色产业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加强对新兴绿色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
第三,对接三大战略,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工业布局。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通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转移部分产能,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同时,降低我国东部地区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分布密度和排放强度。落实“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完善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各项沿海、区域开发战略的配套政策,优化国内工业布局,协调地区之间的绿色转型进程,缩小转型成果分配的差距,缓解工业绿色转型中的地区不平衡矛盾。
第四,提升绿色供给,培育绿色需求,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步牵引工业绿色转型。积极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要素创新和配置方式上的作用,提升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效益。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面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推进产业绿色协同链接,培育再制造产业。引导社会公众形成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的理念和文化,实施绿色政府采购计划,利用市场机制创造更多的绿色需求。
第五,重点推进政绩评价考核、资源品价格、环境生态补偿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评制度,加强环境污染损失核算,建立并完善基于SEEA(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资源条件适度发展。打破资源型行业垄断,推进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渠道,鼓励探索资源交易等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鼓励异地开发等新型区域生态补偿方式。

⑹ 那些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我国做得怎么样

生态文明、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健康安居,是国家、民族、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念。对个人而言,这种理念应当成为每一个公民的积极态度和自觉行为,落实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具体行动之中;对组织而言,推崇低碳生活方式、引领健康城市发展,应当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其成效是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直接考验。 中央已经决定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战略举措,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可以说绘就了“绿色发展”的路线图,而这张路线图的核心就是低碳经济。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因此,政府不仅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推动者,也应是节能减排的主导者,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政府必须发挥好决策作用。低碳发展迫在眉睫,当务之急就是理清低碳经济的本质和思路,对低碳发展作出清晰解释和明确规划。从理念上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紧迫性和方向性,将低碳经济由概念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再由战略层面深入细化到技术层面,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技术改造进行深入对接,增强可操作性。唯有如此,才能让个人和组织由被动推行转变为主动靠拢,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真正迎来低碳时代,实现绿色发展。此外,在城市建设中,要进一步创新决策思维,提高决策能力,切实避免重复建设、滞后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要将低碳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途径贯穿于“十二五”规划始终,突出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为适应以绿色经济为特征的全球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政府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行为具有很强大的导向作用。在推崇低碳生活方式、引领健康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这种导向作用更加直接和突出。首先,要制定低碳发展规划。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应遵循“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借鉴、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其次,要完善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的法律法规,在规划、项目审批、战略环境评价的技术准则中加入气候影响的评估,逐步建立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体系;完善建筑控制加热和冷却的温度标准,健全主要耗能工业的节能设计规范和建筑节能标准,修订风机、水泵、变压器、电动机和其他主要工业耗能设备以及家用电器,照明电器、办公设备和机动车辆的能源效率标准。再次,要强化法律法规与能效标准的执行。对于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应进行能源效率特别评估,确认全部达到强制性标准,否则一律不准审批、核准,争取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量。 政府必须发挥好示范作用。在当前,我国政府不仅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更是一个强力领导型的管理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走向,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政府和官员必须充分展示良好的自身形象,在低碳生活方式的推行中以身作则,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比如,自奔驰、宝马进入2009~2010年政府公务车采购清单以来,公车市场一直饱受非议。2009年,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已经占了三分之一强,但在各地公车采购清单上,却难觅自主品牌的踪影。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汽车排量的要求也渐渐降低了标准,1.6L以下排量汽车的购置税减半政策,让小排量车迎来了家轿市场的春天,却难以打入崇尚大排量的公车市场。在国家倡导小排量及新能源汽车、整个社会崇尚低碳经济的今天,公务用车也应该与时俱进。政府部门要优先采购小排量汽车,拒绝使用高耗能的产品,在群众中起到表率作用,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净化社会风气,节省社会资源。 政府必须发挥好宣传作用。推行低碳生活方式,首先要摒弃高耗能的“便利消费”嗜好,避免很多人在无意的消费中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其次要摒弃“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引导公众意识到改变“一次性”商品的消费习惯即为节能减排。再次,公民应使用小排量汽车、小型汽车,控制私家车无节制的使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能源动力系统的发展程度。凡此种种,都需要政府发挥好宣传作用。 要积极响应最近国家相关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倡运用社区和企业宣传、学校教育的手段,同时也鼓励家庭教育的方式,提高绿色消费意识。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宣传节能减排知识,介绍节能减排科研最新成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在节能减排科技宣传和普及方面的作用,让节能减排融入政府的执政理念,融入企业的发展道路,融入群众的具体行动。要实施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让企业能自觉遵照节能减排的要求,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大力进行法制宣传和公益广告,提高企业、公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在每个行业中树立一家或少数几家节能减排的典范,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政府必须发挥好保障作用。推崇低碳生活方式、引领健康城市发展,不仅要以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更要以方便群众生活、推动城市发展为前提,否则就难以持久。 首先要改变能源结构。不断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改变过去单一的碳基能源结构,形成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减缓温室效应。 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旅游、文化产业等。 再次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政府要深化改革,消除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为城市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节能减排营造良好氛围。最后要提升城市功能。 发展节能建筑,完善节能建筑政策法规和标准,大力推广节能建材和设计,减少建筑物建造、装修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推行绿色交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争取相应的国际支持和援助。倡导低碳化生活,通过宣传教育和经济激励,引导低碳消费行为,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习惯。 低碳经济,只要上下一致,大家动手,假以时日,就一定能够做到。

⑺ 旅游业和工业哪个更快带动经济的发展

这个问题,没有实质意义!地区发展离不开,1'2'3'产业的支持!对地区发展,应回以农业为答基础!工业为发展点!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为目标!形成链式发展模式!农业,可以发展为地域特色农业,并依靠工业发展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带动产业发展引入资金以及人员从而推动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有这样政府才可以有足够的资金发展第三产业以及改善环境民生!并最后通过改善企业管理体制及要求!淘汰低效,高污染的企业!并进行工业园区式的集中化园区!最后,凭借,一开始,就发展的特色农业,及当地特色地域文化,来发展旅游等,新兴产业!实现战略转型!

⑻ 从某个产业或者行业举列说明中国如何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

高铁 基建............

⑼ 工业革命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1)对生产力的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这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也说明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2)对资产阶级的影响: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资产阶级专政建筑在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和物质财富空前丰富的基础上,使资本主义方式扩展至世界各地,保证了资本主义完全战胜封建主义。
(3)对阶级结构的影响:工业革命使得使用机器生产和现代大工业(工厂制度)逐步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普遍建立起来,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最终形成。资本家用种种手段,如设法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压低工人的工资、大量使用廉价的女工和童工,使工人们用自己的劳动和发明所创造的巨大财富,落到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却日益贫困,这就使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逐渐明显和尖锐化了。
(4)对全球交通和市场的影响:欧美国家为了促进商品交流,大规模从事交通运输建设,为了扩大海外殖民掠夺和市场,致力于远洋运输网的开拓,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网络,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这些影响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经济发展带动工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