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该提什么样的建议
一、强化精细化管理。
1、关于干部管理。
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含职能部门负责人)de4 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克服目前部分干部忙于事务,应付被动,凡事都要问一把手,自己没有主见的现象。两周一次的行政会例是很好的,是不是可以改进一下,简化工作汇报(因为所做工作计划和周工作安排中都有),而要看重谈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和改进设想,另外是否可以增加两个内容:提建议性意见,蹲点领导交流所蹲年级的情况。这可以克服目前蹲点领导“点而不蹲”的现象,履行好领导的职责,有利加强年级组建设。
对每个干部(含年级组长)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凡有什么工作有什么问题要请示领导(含一把手和蹲点领导)时,必须先谈自己的意见(自己设想如何进行,如何解决‥‥‥)然后领导再给予指导、不能养成他们什么事都等领导意见,靠领导解决。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干部都动脑思维,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对干部是否需要进行培训。可以每学期一次,就干部职责、工作方法、如何进行创造性工作等等方面进行研讨。干部,使用必须培养,培养是为了更好地使用。
2、关于工作作风
凡工作必须抓彻、抓实、抓紧。这一点分管领导和职能干部尤为重要。
任何一项工作的发展,都必须有布置、有要求、有指导、有检查、有总结分析、有评价,才能使每项工作落实到实处,见到成效。
以前,校长多次提出要求,要强化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要强化学习习惯的培养‥‥‥但效果如何?有多少教师当回事来抓的,而且抓到低的,抓出成效来的?关键是抓些工作部门负责人抓得不彻不实不紧,停留在口头上。长此下去,就会产生一种负面效应:对校长的话也可以听而不行的,导致惰性的蔓延。
3、关于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少先队负有主要责任。对小学生来说,德育即养成教育。少先队主管人员克服艰难情绪(如认为班主任很忙,少先队活动难的开展,时代不同了‥‥‥)正因为时代不同了,少先队才更应该创造性开展工作。如何把养成教育纳入到日常生活中去,除职能部门和班级要抓细抓实以外,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就显得很有必要。要让队员们动起来,做好小主人,决不能单靠搞几次活动解决问题。根据我校学生多,目前范围还比较窄小的情况,是否可以设立“红领巾岗哨”,组织“小小志愿者”,然后开展教育工作。各班级(中队)是否可以组织队员讨论提出自己的班风口号,是否考虑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传统教育的问题。无疑,传统教育被淡化了,战争年代的英雄先烈的故事听不到了,艰难岁月的斗争故事也听不到了,主观的学生对过去知之太少了,是否可以乘建国之东风。深入进行系列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祖国,我爱您”,“我们缅怀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先烈” ‥‥‥等活动,给学生补上传统教育这一课。
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任该是认真考虑一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事事皆德育,处处有德育,人人抓德育”的问题了。
养成教育,目前是否可以从出操集合的队伍抓起,现在的队伍比较懒散,队形不齐,步伐零乱,说话声不断。要大力培训学生做到精神饱满,队形整齐,挺胸阔步,双臂有节奏地摆动,在领队人的口令下进行。也可以有秩序的呼喊简短口号(班风),各班可发动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班风,要简短有力,富于鼓动性,激励性。这是学校的教师风貌,每当出操、升旗时,围墙外围有不少群众驻足观赏,所以抓好这一工作,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展示学校的一个窗口。(也符合“干好中走好路”的要求)。
二、关于理念、目标和要求
前三年,“营造书香校园,促进和谐发展”,取得了进展。为促进教师的提高,本学期提出开展评比“十个优秀团队,十个优秀师得标兵,十个感动任务”的活动。开学初,校长又向学生提出“十好”的要求。无疑,这些有力举措会提升学校品味和师生素养。我有个想法,对这些要求是否可以细化一下,对每一项应该有明细的要求。比如,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优秀团队、师得标兵、感动人物要求达到怎样的标准?“十好”的每一好有些什么的具体要求等等,是否应该请有关职能部门或发动教师、学生讨论提出来。这样做既能使各项要求明细化,评有依据,又能让广大师生参与,自己教育自己,凸现过程管理。
三、 关于教师。
A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校教师的文化学历和职称都大大超过了教师法的要求,达到了“双高”,可教师的实际水平是否与“双高”适应,有些教师本科文凭到手,小中高到手,产生了船到码头与车到站的思想。于是马放南山,刀楦入库,不思进步了。业务真正过得硬的为数并不多,象我们这样一个有规模有一定的知名度的学校,需要有大批业务上硬的教师。办好学校靠教师,所以我觉得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除了加强学习以外,还应有一些举措(当然在过去的三年中采取了不少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这是不可否能的,应该坚持)。如:
(1)、开展常态课评比。以往评课多有集体智慧,事先充分准备。至于常规课则是面广量大,经常上的,进行这方面的评比,可看出真正水平。如何进行,是否可以这样:a、组织2~3人(评议组)在不作任何通知或暗示的前提下,铃响入室听课。b、听课后检查备课,是否做到备为教,备为学。c、听完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课进行评议,分出等次。为避免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有预感,可采取异年级交叉进行。对常态课采取听查结合的方式,我想效果可能会好些。
(2)、进行封闭式的说课、备课评比。
(3)、进行专业性论文评比(封闭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进行教师书写评比(含坐势、握笔姿势)。
(5)、进行命题试卷评比,封闭式独立命题。
这些命题不必统一、集中进行,可以分年级、批次有重点进行。
(6)校长提出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对教师的建议的一书,很有必要,是否可以在面读的基础上选定诺干篇建议精读,联系实际,学心致用,写心得笔记,定期沙龙交流,也可以进行读书笔记评比评优印成册子,作为读书成效交流存档。
B、进一步健全完美制度。我校一套规章制度,但有些时候日子久,有些分教分散,近几年新进来的教师也不甚了解,是否可以大这些制度全拿出来,分门别类,交有关部门再审视,修改不适应新形势的有关条文,适当补充心的内容,然后由校长室或行办组织专业人员统一审核,然后印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手册,发给教师。
C、改善和加强教师的思想工作。要使全体教师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在以校长为核心的校行政班领导下齐心协力,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这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所在。
(1)、加强党员的教育。现党员约占学校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如何发挥他们的先进性、模范性和带头作用,至关重要。
(2)、加强对各类先进人物和各类学科带头人的教育,通过座谈、汇报、交流沟通等方式了解思想动态,征求他们的意见,提出要求,是他们认识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的位置所在,引导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
(3)、加强对年级组长以上干部的教育,运用各种形式沟通引导,提要求,明责任,教方法。
(4)、关心每位教师,让他们感受学校的温暖,是否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教师过生日,生日那天,校长、书记送上一束鲜花或一句生日的祝福语,或个别谈心以示关爱。在教师“整十”生日时,召开同年级祝寿座谈会,对少数工作不尽人意的教师要更多谈心多交流,多具体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并不嫌弃他们,而是真心关心他们,从而树立自信,努力向上。
e、进一步形成特色关。
(1)、原有的科技特色取得了很大荣誉,省市有名。现主要总结反思,做强做大,现就是缺乏统盘打算,目标不明,处于零打碎敲状态。我觉得应向有系列有普及有重点的方向发展,抓几个项目搞出成绩,尽管目前活动场所没有,但综合楼竣工在即,主管人员应早作思考。
(2)、在减负增效的形势下,可以考虑在开展兴趣活动方向形成特色。
(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向。我觉得原有基础不错,应再采取一些举措,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持之以恒,做出成效,也能形成特色。
⑵ 学校发展的未来靠哪些因素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一所好学校应当将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其根本
一所好的学校,仅有优美的校园环境与先进的教学生活设施是远远不够的,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所好的学校,人是管理中的核心要素,事在人为,
1 好学校的五大核心要素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优良的业务素质、学校优良的物质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人本化的学校管理模式、积极的校风、学风及好的校长是广大被调查者认同的好学校的核心要素。这也正是目前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重要问题。这几个要素对学校产生的正面影响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受到校长、教师、中层干部、家长和学生的重视。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教师优良的业务素质是校长、教师、中层干部和学生家长、学生都认同的首要核心要素,位居各要素之首,认同率为66%。其中,校长对这一要素的认同高达100%,学校中层干部的认同率达78%,学生家长的认同率为64%,学生的认同率达67%,教师对这一要素的认同达64%。
优良的物质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被调查样本认同的第二大要素,达62%。对这一要素的认同存有明显的差异,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同率都在50%左右,而校长和中层干部的认同率较低,校长不足10%,中层干部仅为20%。
人本管理是被调查样本认同的第三大要素,达51%。教师对这一要素的认同率最高,为54%;校长和中层干部的认同没有很大的差异,均在40%左右;而家长和学生对此的认同却不足10%。
好的校风、学风是被调查样本关注的第四大要素,达44%。家长对这一要素的认同率最高,为68%,是家长认同的第一大核心要素。
好校长是样本总体认同的第五大要素,为41%,但对这一要素的认同有较大差异。校长的认同率最高为88%,在校长样本中为第二大要素。中层干部的认同为40%,家长的认同率为43%,教师的认同率为51%,学生的认同率仅为38%。
2 不同等级学校认同有差异
我们发现,各级学校调查样本总体对教师优良的业务素质、校风的认同没有很大差异。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小学认同率为52%,初中为65%,高中为73%;对“校风、学风”,小学认同率为38%,初中为44%,高中为52%。但对“物质环境与教学设施”和“升学率”、“校长”,及“人本化管理”的认同却存在明显差异。
对于“物质环境与教学设施”,小学认同率为69%,初中为52%,高中仅为48%;对“升学率”,小学为0.08%,初中为33%,而高中高达55%;对“校长”的认同,小学仅为27%,初中为39%,高中则为67%;对“人本化管理”的认同,小学为58%,初中为52%,高中为37%。
从纵向来看,小学调查样本总体对物质环境和教学设施、人本管理和教师业务素质的认同最高,分别为69%、58%和52%;初中调查样本总体对物质环境和教学设施、人本管理和教师业务素质的认同分别为52%、52%和65%,同时对校长、升学率、和校风也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分别为39%、33%和44%;高中调查样本总体对教师业务素质、校长、升学率和校风、物质环境和教学设施表现出极高的认同。
3 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人群认同差异明显
首先是重点校和非重点校对上述各要素的认同具有明显差异。重点校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认同为62%,非重点校为89%;对“校风”的认同,重点校为43%,非重点校为20%;对“物质环境与教学设施”的认同,重点校为56%,非重点校为100%;对“升学率”的认同,重点校为21%,非重点校为77%;对“校长”的认同,重点校为38%,非重点校为60%;对“人本管理”的认同,重点校为54%,非重点校为31%。
其次,是在不同人群中,校长和中层干部对学校核心要素的认同有很大的一致性,除了上述要素外,他们对好的学校领导班子也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校长为65%,中层干部为52%,在他们的认同中分别位列第三和第二大要素;而家长则对升学率有较高的认同,与良好的教师素质的认同相近,是他们认同的重要核心要素。
同时,统计数据表明,校长、中层干部和学生家长、学生、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关注极为不够,仅为0.5%,为最低水平。
讨论和建议
1 核心要素的强化和建设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通过研究发现,教师优良的业务素质是广大被调查者认同的好学校的首要因素。潍坊市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中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撑点,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不可忽视的第一要素。教师作为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组织者、实践者,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促进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我们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将教师教育工作提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学校优良的物质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潍坊加大了对学校物质建设的投入。通过调查发现,这一要素在对推动学校发展方面正日益发挥出积极效能,并被公众所认同,尤其被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人们所高度认同。对非重点学校来说,优良的物质环境和教学设施则更是他们认同和关注的第一要素。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学校(尤其是非重点校)由于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如操场、实验设备等)而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这一方面反映出他们立足自身实际,期望优良的物质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推动学校发展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优良的物质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这一重要因素在影响学校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和地位。说明优良的硬件在推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保障作用。
人本化的管理模式是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主流。
人本化的学校管理模式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人本化的学校管理成为了人们尤其是广大教师所认同的重要因素。这说明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行为指南。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着靠传统的刚性制度单一模式管理学校的现实。人们对学校管理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对人本化管理的呼唤和对传统的刚性制度管理模式的批判。尤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现有刚性管理的反叛心理较重,因此人本化管理受到人们的期待;高中学校则由于突出了应试升学功能,因此对人本化管理的呼唤显得并不迫切和重视。
校风学风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必须重视。
良好的校风、学风是又一个影响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研究表明,尤其是广大的教师、学生、家长非常关心学校的校风、学风。校风、学风作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种核心力量,在学校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行为,因而深受人们的重视。尤其在家长中,这一要素成了家长衡量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调查显示,很多高中学生的家长将校风、学风作为择校的一个重要参考方面,他们认为孩子已开始步入青年,已有了基本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好的校风、学风是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自觉提高。当然,调查中也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校(尤其是新建学校)对学校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校风、学风建设仅仅停留在“口号”的浅显层次。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进一步完善校长职级制管理。
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的认同显然没有以上要素那样受到重视,这与以往很多首先认同校长作用的观点略有不同,但正是这种不同,表现出校长在学校发展中作用发挥的差异。
潍坊学校教育有着良好的基础,这种基础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学校教育传统文化和师资、教育技术等层面的积淀,因此,相比之下校长的作用并不突出。同时,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校长是上级指派的行政领导干部,一方面缺乏一定的学校工作经验和群众认同基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师生中后现代思潮对权威中心的解构和反叛。通过调查还发现,校长本身素质及作用发挥也存在不少问题,没有得到教师、中层干部及家长、学生的认同,也就没有被作为一个首要因素来对待。这显示出学校管理中的一个深层问题,即校长素质与学校发展的关系问题,折射出人们对校长的批判和对提高校长素质的呼唤。但是,在高中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人们对校长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这说明校长在高中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中的作用被广泛认同;而在广大小学和初中,一方面人们对校长的认同趋于多元,甚至怀疑;另一方面,由于上级行政部门对广大小学、初中校长的关注没有上升到高中校长的重要地位,因此,人们对小学、初中校长的认同并不凸显,需引起高度重视。校长是学校管理的主要责任者和实施者,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还发现,尽管实行了校长职级制,但其职能的发挥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得到教师、中层干部及家长、学生的充分认同,为此,管理部门应将校级领导干部的管理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去研究,进一步完善校长职级制,使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2 学校教育科研期待价值重建
通过研究发现,对教育科研的关注度并不高,从一定意义上暴露出当前一些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存在问题。这一方面说明教育科研成果在学校发展中转化为实际的推动力的影响、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说明教育科研过程本身存在着与实践、与教师、家长和学生脱节的问题,得不到他们的广泛认同。
时下,许多学校的课题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了,可为什么很多教师在精神上总会感到一种说不清的痛苦?课题研究越来越红红火火,可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教师感到课题研究成了一种苦不堪言的负担?课题研究催生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先进了,可为什么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总是少得可怜?课题研究方式、方法日趋成熟有效,可为什么一旦离开一定的资源支持条件,就寸步难行,风光不再?课题研究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为什么培育出的专家却寥寥无几?如此等等一系列的追问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和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科研。新课改推进中,教育科研被简单化为“出书”等所谓的“成果”,一些偏执的、片面的、简单的观点与做法,以及主观臆断的“美丽口号”,甚至占据着相当的主导地位。当它们进入到教师的实践中,存在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目前教育面临的险境之一。因此,学校的发展一方面要重视抓住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教师素质、学校物质环境、学校文化、学校领导队伍素质者几大方面的因素,总结成功的经验,并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价值定位和过程方法等问题。
⑶ 武昌的经济主要靠学生拉动起来的吧。建这么多学校,拉动经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模式
武昌的主要经济来源属于学生?你觉得可能?
目前武昌在整个武汉属于新区,也是比较繁华的地区,消费水平低于汉口大于汉阳,那么来源是?学生?
武昌的人最多?错,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是汉口。
武昌的学生都是富二代?错,富二代绝大多数集中在汉口。
武昌的学校收费很高?错,武昌的学校大多数属于一本。例如:武大,华科,华师,中南财政。(都明白现在大学的收费模式吧?越好的学校收费越低,且奖学金也高,学校越差收费反而越高,并且没什么用,混文凭的;即便是个富二代,那些一本学校他们也是进不去的。)
为何武昌那么多学校?这个问题得问问你的长辈,因为这些学校并非新建的,而是在很早就建成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你的问题好比问北京为何那么多名胜古迹,难道北京是靠旅游发展的.?而且旅游城市北京并不排在首位。所以,你只看到了表象。
个人认为武昌学校多的原因:武昌处于的环境非常适合建立高校,东湖,植物园,森林公园全部在武昌,给武昌一个清静,自然的学习环境。
你可以试想假设那么多高校全部在喧闹的汉口商区,或是在满处是工厂的汉阳?整天都是周围吵闹,车辆奔驰,花天酒地的娱乐,酒吧,KTV,重机械的“叮咚”能学习吗?
而武昌的绿化,原生,清静非常适合建立高校;你有见过什么一本高校建在繁华的商区吗或是喧闹的城市中心?还是重工业区?答案很明显:几乎所有的高校周围环境都是清静,自然,和谐,无喧闹的,那就是武昌。
这都是环境位置决定的。
而武昌的经济来源他是个新区(例如:光谷和沿江的经融中心等等)和旅游(例如:黄鹤楼,东湖,森林公园,植物园,磨山景区等等),不单单是学生。
当然对于高校来说,收入不单单是学生的学费,还有科研经费等等。
⑷ 学生如何增强学校发展建设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进入了一个误区。本来应该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教育变成了条块分割、相互推委、相互埋怨。我们认为,对于青少年教育来讲,学校教育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指导家庭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完成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
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方面,最大的困难是:学校教育是相对独立的,但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基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学校很难因地制宜地给予指导和帮助;社会教育是非常综合和复杂的,学校有时无能为力。在我校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尝试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社会实践的中介作用,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整体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自管自育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校最大的教育资源。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高境界。
1.建立三级学生干部体系,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
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非常繁杂,教师经常陷入管理的事物而不能自拔,学生常常因为不能主体参与而失去动力。我校建立了一套以学生发展处为龙头,以年级为中心,辐射到每个班级和每一位学生的,以学生干部为管理主体,以定量评价为重要管理手段,以常规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系统。完成学校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管理,实现学校的有序、和谐、健康发展。
为使三级管理系统能够自动有效运转,我校建立了三级学生干部体系。校学生会负责全校的社团及活动管理,年级学生会负责年级活动的组织和年级常规管理工作,班委会负责班级工作、班集体建设和小组合作管理。该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德育管理的效能。由于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了,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成长起来了,学生自管自育的文化状态逐步形成了。
2.搭建多种个性发展平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学生个性发展平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学校专门成立了体育、艺术和科技俱乐部,下设学校各类运动队、艺术团和金鹏科集团,每年通过体育节、艺术节和科技节把学生的体育、美育和科技活动推向高潮。
学校始终把学生健康放在首位,积极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多种体育课程菜单供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利用每周一次拓展课时间为学生开设100多门拓展性课程,学生按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上课;学校鼓励学生自主申报成立社团和参加社团活动,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交往和发展特长;学校每周开设午间论坛,师生都可以走上讲台,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活动。
学校还经常积极开展“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弘扬民族精神”、“三礼教育”、“奥运文化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校园百名学生标兵评选活动,通过大量的正面教育,让中华民族精神占领学生的心灵。通过青春校园建设、和谐集体建设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尊重教育等,推动深层次德育,促进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和谐发展。
3.全面建设“八好班集体”,让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
班集体是学校最基本的教育单位,学校通过以“学生出勤好、仪容仪表好、师生和谐好、公物维护好、教室整洁好、参加活动好、行为习惯好、课堂秩序好。”为主要内容的“八好班集体”建设,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同学自觉成为集体的一员和集体的主人,每一位同学都处在集体的互感互喻场之中。
学校还将各种常规管理内容量化,组织分层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为学校、年级和班级进行集体教育提供抓手。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在集体中利用集体进行集体教育”,通过学校对年级评价,年级对班级评价,班级对学生个人评价,将学生个体置于集体之中,学生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集体的荣誉,学生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集体负责,学生成为集体的真正主人,教育效果明显提高。
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社会处处充满爱
爱是人类共同的需要和教育永恒的话题。学校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探索志愿服务的新途径和新基地,把志愿服务的范围从社区拓展的家庭、班级、学校、社区和社会等方方面面,通过志愿服务奉献,通过爱的奉献传递爱,通过爱的传递学会爱,实现“以爱育爱”的教育效果,让世界处处充满爱。
1.开展家庭志愿服务,实现小手拉大手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我校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家庭志愿服务活动,自己动手洗衣服、做饭、干家务,自己主动为父母洗脚和做一些服务性工作,自己向家长宣传奥运和文明礼仪知识……通过家庭志愿服务活动,学生服务自己、服务家长,发展自己,带动家长,实现爱心传递和小手拉大手,促进家庭和社会文明。
2.开展学校志愿服务,校园涌动小红帽
学校是一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场。为解决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场所和管理问题,我们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班集体内的同学互帮互助、学习上的小组合作,食堂内同学们宣传自觉排队和清扫桌面,办公室内卫生清扫,图书馆内整理图书,校园内的护草小分队,网络上的文明卫队……志愿服务的同学多数戴上小红帽,穿上志愿者服务服装,服务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3.开展社区志愿服务,让社会处处充满爱
社区是学生教育的重要资源。我校和几个社区居委会建立合同关系,使社区成为学校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我们还主动和养老院、临终关怀医院、自然博物馆、海洋馆、科技馆、蓝岛商厦等联系,为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场所和机会,学生利用活动奉献劳动和爱心,也通过活动体验社会,学会关爱。
家庭、班级、学校、社区、社会志愿服务相互补充,互相完善,并通过星级评定形成动力,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活动,解决了志愿服务场所不足、时间不够、管理不便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实现了爱满天下,而且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真正融为一体。
三、开展人生远足活动,有效开发社会资源
社会环境是把双刃剑,道德沦丧、诚信缺失、黄毒泛滥等不良环境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但社会中也蕴涵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我校通过开展人生远足活动,有效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程中感受文化与文明、感悟博大与秀美、体验开放与交流。
1.开展市内远足活动,感受文化与文明
感受文化与文明是“人生远足”市内课程的主旨。通过市内远足活动,把北京丰富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及其他文化场所,北京的历史、地理、文物、自然、山川、草木等都纳入学校教育资源的视野,用文化培育文明。让同学们通过感悟北京文化、感受现代文明、践行礼仪礼节,成为有“文化”、懂“文明”、讲“礼仪”的高素质的北京人。
2.开展省外远足活动,感悟博大与秀美
感悟博大与秀美是“人生远足”省外课程的主旨。通过省外远足活动,把社会教育资源的外延进一步扩大,为有教育需求和支付能力的学生和家庭拓展更为广阔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把同学的视野从北京扩大到全国,使同学们在参观和游历中体验生活的艰辛与同学的关怀,感悟祖国的博大与秀美,进而激发同学的爱国情怀,让同学们自觉地成长为自豪的中国人。
3.开展国外远足活动,体验开放与交流
体验开放与交流是“人生远足”国外课程的主旨。通过国外远足活动,打破国家之间科学、教育、文化之间的界限和篱笆,进行跨国文化的开放与交流,实现国际理解教育,把同学的视野由中国拓展到世界,使同学们能够在“地球村”内放眼世界、展望未来,逐步成为有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能够适应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卓越人才。
学校德育的最大困惑是德育实效性问题,而德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德育缺乏魅力。我们认为,只有凸显主体性,实现学生自管自育的德育;凸显实践性,强化学生道德体验的德育;凸显自主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和选择空间的德育;坚持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德育,才可能是有魅力的德育。为此,学校设计了自管自育、志愿服务、人生远足三个教育系统解决德育主体严重缺失、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德育活动远离社会等问题,提高德育的魅力和实效。自管自育、志愿服务和人生远足活动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实践为媒介把学校、家庭和社会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大德育。
⑸ 教育对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第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2000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教育发展对饮食业、运输旅游业、文化用品制造和印刷业、基础设施等相关行业最终需求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仅从文化用品业来看,我国2010年与2000年相比,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增加了1305.7万人,如果每生每年平均消费的文化用品按百元计算,新增学生能带动我国文化用品业产值增加130570万元。
第二,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可以延缓低级教育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问,起到“蓄水池”作用。此外,发展教育还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一些优秀的高校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不仅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职位,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第三,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能够传播知识,提高人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劳动者承担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生产率。从生产领域看,与小学没毕业的劳动者相比,小学毕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43%;
与小学毕业的劳动者相比,中学毕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1.1倍;与中学毕业的劳动者相比,大学毕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3倍。
第四,通过加速科技进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提高了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技术力量成长提供广阔的基础和保证,优化人才结构,传播科学知识,使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学校建设带动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影响整个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整体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1999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作出了高等教育大扩容的重大决策。
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现代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可以增加劳动力价值,还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
⑹ 对学校发展有什么建议
1、 我们学校是一所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相对薄弱,教师年龄偏大,新的教育手段没有合理利用,新因此建议招录新教师,强化教师队伍,改变教师年龄偏大,新的教育手段没有合理利用的局面,从而推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2、 多关注培养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个人情况有意向培养各岗位管理人员。
二、切实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队伍素质
1、切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师德师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和品行操守,学校结合实际、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2、切实加强教师业务学习。一是落实好教师的培训;二是落实好教研学习制度,做到业务学习有计划、有专题发言人、有专题发言稿存档、有记载;三是落实好教师自学,每位教师建立业务学习摘记本,并注重实用、真实,克服流于形式现象。
3、切实加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4、切实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
5、切实抓好教学管理人员和体、音、美等专任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提高专业水平。
三、落实管理制度,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1、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全体教职员工要尽心尽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切实加强责任意识。责任是做好工作的一种动力,同时也是一种良心,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3、提高能力。能力即具备做好工作的技能和本领,全体党员干部要不断地学习提高,促使管理工作上水平。
4、加强制度建设。要按照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调整、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狠抓落实
5、提高创新意识。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改革管理方式,增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