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国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全国所占的地位
就其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按顺序排列应该是:南方、北方、西北、青藏。
B. 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条件
有利条件:1,有广阔的天然牧场,发展畜牧业;2,太阳能丰富,有利于农专作物生长;3,矿属产丰富(地热,太阳能等);4,边疆线绵长,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5,西部大开发政策。
不利条件:1,环境条件恶劣;2,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3,生态脆弱;4,经济落后。
C. 制约青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
交通是最重要的,要想富,先修路,沿海之所以比内地发展快,就是因为沿海交通便利,比内地多了海运,是内地无法比拟的。
D. 青藏高寒区区域产业与经济发展特点
优势抄:青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袭区,农牧产品丰富,发展加工业有充足原料;
该地区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资源等新能源非常丰富,工业发展有充足的动力;
青藏地区地广人稀,土地廉价,可减少工业区建设成本;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该区工业发展有资金、技术、政策等支持。
劣势:人口稀少,远离市场;海拔高,空气稀薄,外来人才难以适应;地形较为闭塞,交通不便。
E. 在经济发展中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以什么为主导产业
西北地区发展灌溉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石油天然气工业。青藏地区发展河谷农业,高寒畜牧业,也可以发展资源开采工业。
F. 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工业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
北方、南方工业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南矮北高:
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些。
南轻北重:
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是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南经北政:
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南繁北齐:
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 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出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台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南涝北旱:
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异的词汇还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甜北咸等等。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G. 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对本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专脊"之称。有"高"随之属而来的另一个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寒"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山峰之间高差不大,地形相对山区较为平坦,"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主要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征
高原山地气候。
冬季严寒,夏季温暖,全年干旱少雨,辐射强烈,植被较少。(除雅鲁藏布江峡谷极少数地区)
河流分布
这里是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黄河 长江 澜沧江(湄公河)都发源在这里。还有许多的大江大河也在此地,如: 怒江(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恒河 印度河等等。
H. 青藏铁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青藏铁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
西藏自治区是目前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交通运输设施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运往西藏的物资大幅度增加,西藏原有的以青藏公路为主体的运输通道无论从运能、运量上,还是从运输的快捷、方便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建设青藏铁路,是克服目前的交通“瓶颈”,加快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客观需要,修建青藏铁路已是势在必行.
铁路的运输能力是任何一种交通方式都无法比拟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运营十多年来,已成为开发青海柴达木盆地及推动青、藏两省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线路.它促进了青海钾肥厂、锡铁山铅锌矿、青海铝厂、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茫崖石棉矿和龙羊峡、李家峡两座大型水电站等一大批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为青海460万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西藏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进藏物资的85%以上都要通过格尔木来转运.续建青藏铁路,将极大地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从根本上改善两省区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
建设青藏铁路,将完善路网布局,并一举实现西藏自治区的立体化交通.从路网布局看,西藏是一片空白,不仅如此,西藏与青海、青海与新疆均无铁路相连,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是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通道,也是西部腹地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今后建设区内路网的骨干铁路.同时,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形成铁路、公路和航空的立体化交通,彻底解决“进藏难”的问题.
建设青藏铁路,将对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使其优势资源得以更充分发展.同时,无论是国家巨额的投资,还是建设铁路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都将直接拉动青海、西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并促进其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建设青藏铁路,也是加强国内其他广大地区与西藏联系,促进藏族与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的需要.
建设青藏铁路,还是开发青海、西藏两省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两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青藏铁路沿线的旅游资源是世界独一无二的,1991年至1998年,进藏旅游的客运量增长率平均高达18.7%,而且仍在高速增长之中,但目前落后的交通状况已严重制约了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铁路的修建,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促进青海、西藏两省区的旅游事业飞速发展,使之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有可能成为两省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建设青藏铁路,更是改变目前西藏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从根本上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长远需要.
I. 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整个青藏高原面积约290×104km2[188]。其中大部分在中国境内,少部分涉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领土。其地理位置尤其特殊,面临南亚各国和西亚的部分国家,是世界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因此,不仅是地质学家、生态学家等关注的地区,也是军事学家关注的重地,近来也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中心之一。该地区在中国境内大约有240×104km2[188],其中蕴藏着大量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如铜、铅锌、金、银、铂等金属矿产资源,硼等非金属矿产,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其经济地位越发显得重要。
1.研究地区范围界定
青藏高原所指范围,不同研究者的划分有着明显不同,尤其是不同行业差别更大。本次研究按照青藏高原自然界的地形,北以阶地海拔4000m为界,南为中国国界,其间区域界定为研究范围。因此,所涉及的行政省、自治区和相关县等情况见表8-1。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其中,t=0,1,2,3,4,…,13。并带入公式(8—1),进行模型检验。计算预测模型的误差检验值(表8-4)。由表8-4中数据可以得到GDP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值为0.0026,该值小于0.05,则模型满足预测精度要求。
表8-4 误差值统计表
进行后验差检验计算C和小误差概率P检验,得到CGDP=0.0018,PGDP=1.0000。表明青藏高原地区GDP预测模型的精度均为一级。因此,利用预测公式(8—1)可以得到该地区2011年至2020年间的GDP可能的发展状况趋势(表8-5)。同理可以得到其人口变化预测值(表8-5)。
根据预测,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该地区到2013人均GDP为21999.58元,经济水平大约是2009年全国的平均水平(25575 元)。到2020年该地区的GDP 水平接近北京2005年的状态(6969.52×108元)。
表8-5 青藏高原地区GDP和人口预测值
由此可见,青藏高原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人民生活还是经济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源配置,能源资源的消耗速度快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一次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致使战略能源储备要求必然到来。
J. 青藏高原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
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建设一批支柱性产业。由表8-18数据内显示,容青藏高原地区近10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同时第二产业的增速快于其他产业,所占总经济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因此,随着第二产业比例的上升,对能源的消耗需求将不断提升,建立国家的能源勘查储备基地也为今后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保障。
而且随着青藏高原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需求量也将会不断增加。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中“坚持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和外地输入优质能源并举”的工作,也需要大力开展摸清青藏高原能源资源的基本情况,以备待条件成熟时开发利用。
表8-20 青藏高原地区各产业对总 GDP 的贡献度
注:GDP总值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和。数据来源:云南年鉴,2009;迪庆年鉴,2001-2012;四川年鉴,1999—2009;四川统计年鉴,2006、2008-2012;阿坝州年鉴,1998—2000;青海年鉴,2008;青海统计年鉴,1999—2012;甘肃年鉴,1999—2012;新疆统计年鉴,1999—2009;西藏统计年鉴,1999—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