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15 19:42:33

㈠ 深圳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中国的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很多改革项目需要先在局部地区进行试验,取得经验之后再进行推广。深圳承担了改革“试验场”这一历史重任,在近20年的改革历程中,既创造了一系列的成功经验,也有一些教训和不足。这些经验、教训对全国来讲,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为全国的改革提供了启迪,作出了示范。 25年前,深圳还只是一个人口3万人的海边鱼村,但是今天,它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800亿元,排名全国第四,人口超过700万元的现代化大都市。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当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深圳速度一直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写照。到2003年,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86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88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000元,两项指标位居全国各大城市排名榜首位。 目前,深圳已在加拿大、巴西、南非、新加坡、和波兰建立了5家海外贸易中心。连续9年出口总额居全国内地大中城市首位。据不完全统计,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深圳投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落户的已有80多家。沃尔玛、麦当劳、松下等都争相在深圳设立采购中心。 在深圳的发展战略中,“港口经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2003年,全市港区的集装箱吞吐量达760.68万标箱,一举成为全球第六大集装箱干线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准箱居全国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深圳改革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敢闯敢试敢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在改革方面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扬敢闯敢试敢探索的精神,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深圳对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是充分发扬敢闯精神的一个典型范例。特区创办初期,借鉴香港的经验,在人们还不能接受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也有价格和地租的情况下,大胆提出了国有土地使用费的概念,向外商收取土地使用费。1987年又以公开拍卖、招标和协议出让三种方式,进行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的改革试验。 (二)排除各种干扰,始终不渝地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深圳在改革之初,就遇到了选择什么改革目标模式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认识与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深圳从经济结构以外资和外向型为主的实际出发,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改革试验权,一开始就确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模式。在十几年的改革过程中,深圳虽然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干扰和困难,但始终坚持了改革的市场取向没有动摇。 (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大胆地、成功地利用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的管理经验。深圳在改革过程中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成功地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合理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企业制度改革方面,深圳大胆进行股份制改造,试行员工持股制度,使国有企业初步具备了比较灵活的运行机制;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先后建立了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等。通过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增强了深圳经济体制的活力,促进了深圳的经济发展。 (四)把香港作为改革开放的参照系,大胆借鉴香港的先进经验。深圳在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学习香港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和做法,并大胆吸收和借鉴,从而解决了改革中碰到的许多难题。如引进建筑工程招标、实行土地批租等具体做法,促进了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引进国际通行的会计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加强特区的立法,规范了市场行为,改善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等等。 (五)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以发展为中心,以改革促发展,以稳定保证改革和发展。深圳从解决土地使用、投资体制、企业发展、劳动力、价格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入手,进行大胆的改革探索,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又加快了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深圳较早地进行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了失业保险,实施了“再就业工程”,并实行了常住人口按比例就业制度,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下岗员工的安置问题,保证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六)利用好中央赋予深圳的改革试验权,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大胆先行先试。深圳在全国率先放开物价,第一次试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试办国内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较早地在企业中打破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行工资制度改革,并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国内最早建立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并对金融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等等。由于深圳改革具有超前性,在改革过程中,也经常遇到与国家有关部门的现行规定相矛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深圳的态度不是回避矛盾,而是积极地作工作,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七)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支持和推动改革。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圳市委、市政府作为改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十分注意尊重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积极性和创造性,及时总结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改革经验,将其上升为政府决策进行推广。每当一项改革措施出台时,市政府都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以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这样,在深圳形成了政府、企业、群众一起改革的合力,上下结合共同推进改革。 (八)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改革,用改革统揽全局;注意搞好改革规划,使改革协调配套,整体推进。深圳市历届党政主要领导都强调“改革是特区的生命线”,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深圳注意做到:制定好改革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注意抓好配套改革;注意抓好试点。深圳的改革实践对我国改革的全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圳的改革探索和成功经验,由局部向全国推广;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深圳能够在实践中先行一步,对全国起示范作用;深圳在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降低了全国的改革成本;最后,在全国的改革遇到困难时,深圳的改革突破对推动全国的改革起着推动作用

㈡ 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经济特区
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从特征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从功能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这既是对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特殊体制、特殊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经济特区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实际作用的概括和总结。
国家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实际上现在各个省、各个市都还有自己的开发区之类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经济特区,只不过没有正式的国家级名义而已。
我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是:
1.特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
2.特区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对前来投资的客商给予特殊优惠和便利;
4.国家给特区较多经济自主权。
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在于: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
5.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㈢ 深圳改革开放后的巨变是什么

经济年均增速高于世界同期6.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贸易总额由世界第29位跃居第3位,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27日公布“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的开篇,以一连串数据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GDP从占世界1.8%升至6%综合国力由弱到强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核心指标,是综合国力的体现。1978年,我国GDP只有3645亿元,而2007年上升至24.95万亿元,年均增长9.8%,而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只有3.0%。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9.8%的增速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6.1%的速度,而且与日本、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年均增速不相上下。

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国2007年GDP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从1132亿到5.1万亿元财政家底愈发厚实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国家财力的迅速增加。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1979年至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1%。其中,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1993年再翻一番;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2003年超过2万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51322亿元。

国家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

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3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实际提高7.2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就业持续增加,扶贫取得巨大进展。30年来,我国就业人员年均增加1270万人,累计创造并实现就业岗位3.7亿个。到2007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为1479万人。

㈣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有什么变化

深圳变好了``但为了深圳的繁荣而建设的外来工们却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
悲哀```

㈤ 深圳改革开放后有什么变化

改革开发以来,深圳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使深圳的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极大地促进了深圳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期,深圳市一个只有两条半街,2万人口的边陲小镇。街道两旁基本是旧式平房,一座五层的旅馆楼旧式全镇最高的建筑。1980年,深圳常住人口33.3万,人均年收入只有400元。

2003年,深圳常住人口已有557.4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居全国首位。市内高楼林立,气势宏伟。高速公路,立交桥,高架桥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深圳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44%,正在建设成为园林式,花园式,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深圳20多年来的巨变,创造了“东方奇迹”,“世界奇迹”。外国朋友称赞“深圳是中华人名共和国胸前的一枚耀眼的勋章”。

㈥ 深圳改革开放的变化

深圳充满改革和创新的激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在短短的27年里,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过去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这首民谣,是对改革开放前的深圳的真实写照。当时,深圳没有大学,没有自己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仅有的文化设施是一个新华书店和一家五十年代盖的剧院。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还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上世纪70年代初期温州人 还不得不在它乡偷偷摸摸做小工匠。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资本主义地界上去打工,据一位姓潘的先生回忆说,当时只有18000人的沙井镇,逃港就达10000人,蛇口海岸线上每天可见数百具尸首。就是因为穷,老一辈农村人在逃到香港后,拼命工作、赚钱。有个叫陈生的本地人,逃到香港后在一家建筑工地打工,由于没有户口,他只能白天在山上睡觉,晚上才去工地上干活,干了两三年,总算有了七万元的收入,他回到沙井镇开了一家杂货铺。
今天的深圳,拥有430多万人口,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中国大陆城市的前4名,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首位,已初步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生态优良、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深圳的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实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与生动反映,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在新时期紧跟世界文明进步潮流、大步发展的进程。其中深圳金融仍将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新时期“带头”作用,在金融体制、机制、组织结构、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保持在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方面的全国领先地位,使深圳金融成为全国最有创新能力、市场化水准最高、开放度最大市场。

㈦ 改革开放40年深圳市经济飞速发展主要原因包括资源丰富吗

不包括,主要是政策因素,国家大力支持深圳特区经济发展,
把深圳特区发展成社会主义特色经济特区,
望采纳点赞

㈧ 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发生的变化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巨变历程。深圳所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时光回溯4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向中央打报告要求“第一个吃螃蟹”,提出创办对外加工贸易区的设想。1979年,小渔村深圳获批立市,第二年又被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8)改革开放后的深圳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38年荆棘路,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多项奇迹。

巨变首先体现在经济的跨越式增长。1979年,深圳GDP仅1.97亿元(人民币,下同),人均GDP606元;2017年,深圳GDP2.24万亿元,人均GDP18.31万元,GDP年均增速达23%,创造了世界罕见的“深圳速度”。

深圳创新走在了世界前沿。建市之初,深圳科研院所为“零”。如今,创新已成为深圳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尤其是在产学研融合方面,深圳又走在了中国城市前列,已经建立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到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韩国、以色列水平;PCT国际专利2.04万件,占全国的43.1%,连续14年居全国城市第1位;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8%,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接轨国际拥抱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济全球化时代,只有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按照国际规则“打篮球”,聚全球资源为己所用,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㈨ 深圳改革开放后的基本发展策略有那些

深圳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建设,国民经济实力快速增加,已形成我国区域性的金融、贸易、运输。信息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雏形。伴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生产、生产资料的流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纽带。为保持深圳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密切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联系,使物流产业与工业生产规模以及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同步,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需要把深圳健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之一。

一、深圳建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基本目标

深圳市在跨世纪发展过程中,应把现代物流业列为战略性产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应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

l、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转口贸易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深圳也连续多年在国内进出口贸易中位居全国之首。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应继续发挥深圳在全国国际贸易中形成的有利地位和各种优势,借助毗邻香港这一国际转口贸易中心的有利条件,力争把深圳建成与香港互补的面向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转日贸易中心。近期应立足华南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使深圳成为东南亚货物转运的分流中心。

2、面向珠江三角洲和京九地区的商业批发配送中心

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综合经济实力,为深幼怖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的配送中心奠定了基础,而京九铁路的开通为深圳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因此,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时,深圳应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九地区为基础,重点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保税生产资料市场。日用消费品批发市场,使深圳成为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九地区的商业批发配送中心。

3、南中国地区的远洋、航空运输中心

两港起飞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同样应当坚持这一发展战略,力争使深圳成为面向南中国地区的远洋运输和航空运输中心。在远洋运输方面,利用东西港口群的优势,特别是盐田港作为我国四大国际集装箱中转港的有利地位,大力发展远洋运输,使深圳成为华南地区的远洋运输中心。在航空运输方面,利用深圳空港列为华南地区货物运输机场的有利条件,依托深圳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中心、海外市场开拓及先进技术吸收的优势,把深圳建成为面向全国的高科技新产品开发、生产的配送空运中心。

4、具有全国影响的物流信息中心

利用毗邻香港这一国际信息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借助深圳信息网络开发与建设的优势,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过程中,深圳应力争成为全国物流信息中心,在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物流信息、产品开发、物流信息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二、深圳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必要性

加快发展物流业,把深圳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是保持深圳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深圳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理选择。

l、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域市,是深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创新优势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以后,全国改革开放进人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新形势下率先改革物流产业的管理体制,探索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模式,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是深圳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试验场”作用的要求,也是深圳市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深圳促进第三产业增长,建成一流国际性城市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深圳市物流产业滞后发展影响到区域性商贸、运输以及信息、金融中心的建设。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过程中,以物流产业发展做为牵引力,形成区域性的物资交易体系,进而带动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推动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顺利建成。

3、发展物流产业可以有效地提高深圳市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深圳市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以商业企业为代表的深圳物流企业近年来出现了销售成本增加。流动资金短缺、资产负债率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下滑的趋势。要解决商贸企业面临的困难,需要有效地降低商业企业的经营成本,改变深圳市场上商品价格偏高的现状。积极发展现代化的物流产业,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改变目前商流环节过多和物流配送体系落后的局面,提高深圳市场对国内外需求的吸引力。

4、大力发展深圳现代物流产业,可以进一步维护香港国际贸易、金融、信息和运输中心地位,提高深港两地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既定国策。为了维护香港国际商贸、金融、信息和运输中心地位,需要寻找香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降低经营成本的有效办法。在这方面,深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香港不失时机地利用国际经济中心的优势,通过与深圳港口和京九铁路联运,从而形成深港物流产业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香港与深圳的国际竞争力。

三、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可行性

1、深圳具有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墓础条件

深圳既是内地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同时也是港澳走向内地的桥梁,具有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良好区位条件。同时深圳目前基本具备了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各种基础条件,包括基本形成的四通八达的货物集散运输网络,正在完善各大型运输结点的物流服务功能,国际性港口城市的有利条件,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口岸城市特点,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

2、深圳具有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体制环境

经过十八年体制创新的探索和实践,深圳旧经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这就为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提供了必要的体制条件。

3、深圳基本具备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商业环境

深圳市商贸企业配送中心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现有数万平方米的商贸企业配送场地,配送的商品品种数千种。同时以加快商品流通和扩大规模为核心,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化配送中心也正在计划建设之中。因此,利用深圳现有的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深圳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九沿线地区和广阔内地提供面向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双向物流服务。

4、深圳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具备了由生产服务型域市向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转型的条件

深圳传统加工工业已经完成了起动深圳地方国民经济的历史任务,带动了与之相关的房地产业、商贸服务、金融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生产服务型城市。随着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以高附加价值产业的快速增长为标志,深圳经济已经进人了经济功能转型的转折点。从深圳经济转型的外部环境看,随着内地经济开放度不断加大和国际贸易业务不断增加,需要深圳为内地进人国际市场提供服务,向内地输入国外的先进产品,这为深圳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㈩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1、1978-1985年,初创奠基和改革开放局部推进阶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2、1986-1992年,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探索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全面进行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深圳经济开始起飞,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1987年突破50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

3、1993-2002年,增创新优势与跨越式发展阶段。深圳经济特区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过去主要依赖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素质,增创新优势。

4、2003年-至今,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0)改革开放后的深圳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背景:

中国从1956年选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党的八大对于如何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从1957年开始,我们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开始了‘长达二十年左的错误’。

1978年7月6日至9月9日,国务院召开务虚会。会议开了两个月零3天,提出的新办法、新路子,集中起来,就是一条:改革开放。这次务虚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央决策层唯一一次用如此长的时间集中地、大规模地深入研究改革开放的会议,对改革开放决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全文

与改革开放后的深圳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