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青云谱区经济社会发展回眸

青云谱区经济社会发展回眸

发布时间:2021-02-16 08:14:45

1. 南昌主要是靠什么专业经济发展

1978年以来的3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的30年,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宏观经济指标强劲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南昌依托全国经济腾飞的东风,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经济在总量突破的同时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结构调整的同时实现了全面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实现了效益的提升,走出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南昌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市委、市政府带领南昌人民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平稳的发展。2007年,南昌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389.89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9.5倍,年均递增12.5%。2007年南昌只要用三天半时间就可以创造1978年一年的GDP。年人均GDP达到30460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9.6倍,年均递增11.0%。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已越过了4000美元。
(二)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在经济总量成倍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南昌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显著成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格局,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9.3:49.2:21.5“二一三”,转变为2007年6.2:54.3:39.5“二三一”。与1978年相比,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3.4%,比重上升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9%,比重上升18.0个百分点。同时,南昌第一产业正走上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之路,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3.4亿元,比1978年增长4.1倍。
产业内部结构日益合理。工业结构由“轻轻重重”转变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1979—2007年,轻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6%,重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0%。轻重工业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各占一半转变为2007年的54.3%和45.7%。农业结构由“以粮为纲”转变为农经并举、各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07年纯农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85.4%下降为39.9%,牧渔业比重则由11.8%和1.4%上升为33.7%和23.2%。
所有制结构稳步调整。改革开放使南昌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得到彻底改变,逐步剪除了所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形成了国有经济继续壮大、个私经济迅速崛起、外资经济日益增多的形势。1978年,在南昌的GDP中,公有制经济比重达95%以上。至2007年,公有制经济比重降至45.1%。非公有制经济对南昌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县域经济特色鲜明。南昌县、新建县和青山湖区已逐步建设成为以工业化为基础,内需及外向经济两轮共同驱动的综合强县。东湖区和西湖区作为老城区,消费品市场占有量达到南昌市一半以上,正进一步强化南昌市“商贸中心”地位。青云谱区楼宇经济、旅游经济和物流集群快速发展,将成为南昌市商业副中心。进贤县、安义县和湾里区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已成为南昌市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南昌市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支柱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空调、造纸、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持产业。红谷滩新区利用山水优势,已初步建成以行政办公和居住为主,融文化、商务、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新区。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产业基地雏形初现。英雄经济开发区正向休闲度假、科技展示、生物科技、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发展。
(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南昌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储蓄连年上升,生活由温饱跨入小康,正迈向富裕。2007年南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76元,比1980年增长37.6倍;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34元,比1978年增长39.9倍。收入提高使居民的家庭财产持续增加。200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44.5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额从1978年的29元提高到1.6万元。
居民家庭各项消费支出大幅度上升。2007年,城市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10064元,比1981年增长26.2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72元,比1978年增长26.5倍。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45台,电冰箱102台,空调115.33台,电脑51.33台,电话87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0台,电冰箱45台,空调25台,摩托车40辆,电话72台。
居民生活环境日益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降低,是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1980年南昌市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分别为59.6%、63.0%,2007年已下降到39.9%、50.2%,分别下降了19.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2007年底,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4.88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7.2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也由1978年的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42.32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978年的0.6人提高到2007年的51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财政金融日益壮大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南昌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南昌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90.61亿元,比1978年增长76.2倍,年均递增16.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7.22亿元,比1978年增长33.2倍,年均递增13.0%。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区达到6个。收入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1978的79.2%提高到91.7%。金融事业快速发展,存贷款余额迅速攀升。2007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763.2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742.33亿元,而1978年银行存贷余额仅为2.75亿元和9.92亿元。
(五)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工业从独立自主自我发展的封闭体系,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初步形成汽车、空调、医药等十大产品制造业基地,光电子、新材料、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速崛起,方兴未艾。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32.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3.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占达到2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3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71.80亿元,比1978年增长68.5倍,年均增长15.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2007年和1978年相比,钢材增长40.2倍,年均增长13.7%;汽车增长70.4倍,年均增长15.9%;发电量增长4.6倍,年均增长6.1%;卷烟增长3.1倍,年均增长5.0%;水泥增长50.7倍,年均增长14.6%。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南昌万元产值GDP能耗为0.955吨标准煤/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8.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3.28,实现利润53.23亿元,实现税金74.46亿元。
(六)投资规模空前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将扩大有效投入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水平、提高竞争实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手段,重点加大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生产性项目投入,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原材料等“瓶颈”制约得到缓解,投资规模空前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南昌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9.89亿元,比1978年增长670.5倍,年均增长25.2%,其中非国有投资完成531.5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4.8%,比1978年的4.8%提高了60个百分点;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4.12亿元,其中非国有投资达到495.44亿元,占城镇以上投资的比重达到64.0%;在非国有投资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15.59亿元,个体投资11.20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已调整为0.1:39.6:60.3。
(七)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2007年,南昌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1.9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3.36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197倍。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招商引资为南昌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南昌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使南昌成为了国际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热地。30年里,南昌市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886个,合同外资79.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15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占南昌主要经济指标的比重逐年加大,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推动南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外商投资企业完成264.38亿元,占全市的20.8%;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14.9%。南昌对外旅游事业也迅速发展。2007年南昌市接待海外旅游者8.91万人次,比1983年增长14.8倍;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555万美元,比1983年增长172倍。
(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市围绕建设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和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这“两篇文章”,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大批交通、通讯、能源、市政和环境工程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南昌承载功能显著增强。公路已经形成了以南昌为中心,5小时通达周边省会的“5小时经济圈”。城乡路网四通八达,实现村村通公路。
城市功能布局不断优化。老城区、新城区、拓展区、生态区规划建设齐头并进,拉开了南昌“一江两岸,双城拥江”的城市框架;建设了南昌大桥、新八一大桥、生米大桥、环城高速、“八湖两河”改造美化等一大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一个集历史名城、山水都城、现代新城为一体的新南昌已经显现。仅十五期间,南昌就完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178.4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6.8倍;2007年,南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达到106.4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3.0%;道路总长度从1980年的261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917公里;道路总面积从1980年的208万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96万平方米;城市桥梁从1980年的24座增加到2007年的133座。三环十一射的城市立体交通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路灯从1980年的5357盏增加到2007年的45763盏;邮电通讯快速发展,2007年,南昌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21万门,移动通讯交换机容量达413万门,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469万元提高到2007年的437184万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加强,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到141万立方米,管道煤气日供应量达到20.6万立方米,公共汽车由1980年的246辆增加到2007年的2448辆。
2007年,南昌市公园面积已达736公顷,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712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8平方米。
二、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1978年恰好把新中国建国以来的50多年划分为大致相同长度的两个时段,两个时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差异巨大,差异产生的原因非常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都可以得出有说服力的注释,但根本性的原因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践表明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态势正是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极大地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为南昌带来了勃勃生机,通过对中央体制改革措施的配套落实,经济社会运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效能不断提高,市场机制与政府管理机制得到有效的融合;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各种要素在市场竞争中提升效率;通过非公有制经济的从无到有;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建立极具地方特色,洋溢着赣鄱文化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南昌逐步建立了全新的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支撑体系。
(二)惠及百姓为经济发展提供无尽动力
人是生产力组成要素中最革命的决定因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当更多的百姓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当百姓能更多地获得实惠,人们就能自觉地、全身心地投身到经济建设之中,从而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提供无尽动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南昌市的广大人民通过诚实劳动获得了巨大现实利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人民投入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热情不断提高。今后我们仍需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制定方针政策时更多考虑惠及百姓,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伟大力量。
(三)加大投入为经济腾飞提供充分的保障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10年来,南昌各项经济技术投入加速增加,大投入产生了大产出,经济腾飞动力基础得到充分的保障。客观地讲,目前我市仍属投资拉动型经济,投入增加在经济增长中仍将发挥主导作用。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1978年以来,南昌的投资增长不断加速,投资规模不断跃上新台阶,1978年南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1.2亿元;1995年突破50亿元;2000年不到80亿元;2005年超过500亿元,2007年完成819.89亿元。
巨大的投资为改变南昌的面貌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南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居民生活环境、市容市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市主要设施水平跃起上新的台阶,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城市投资环境,为国内外投资者来南昌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居民居住条件也在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中得到较大的改善。在农业方面,开展了以大江大河、门塘水库的治理、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为重点的水利建设,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工业投资一直是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2007年南昌工业投资300多亿元。通过加大投入,南昌工业经济不断转型调优,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一批工业园区脱颖而出,成为南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是南昌加速发展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之初,南昌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支柱产业偏少,工业总量规模相对较小,工业是南昌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一直把壮大工业作为加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以重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全面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2007年南昌工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日显突出,2007年工业占GDP的比重达38.3%,居各行业之首。加快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进程,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是实现南昌在中部崛起的基本途径。
(五)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南昌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方略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服务业得到飞速发展,1978-2007年南昌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14.9%,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为549亿元。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传统行业的比重逐步降低,新兴产业占比快速上升。南昌服务业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而且在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就业压力、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整体经济增添无限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支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非公经济为南昌发展增添无限活力。2007年在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为61.37万人,股份合作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等其他经济单位就业人员达15.42万人,非公经济成为南昌就业的主体;2007年南昌规模以上工业有939家,其中非公有经济的私营企业有340家,外商及港澳台企业有134家,加上340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相当数量的为非公有制企业,非公工业已成南昌工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市场批发、零售方面,除石油制品等少量商品的销售以公有经济为主承担以外,其他由非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在投资领域,民间投资比重2007年占49.2%;在服务业领域,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南昌服务业法人单位中,国有集体单位426家,占服务业单位总数的22.8%,私营、港澳台、外商企业家,占比达77.2%,另有9.26万户服务业个体经营户。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经济是整体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公经济紧贴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非公经济竞相发展就是一个明证。南昌应抓住契机,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社会生产要素,加速经济发展。
(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是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外开放,扩大进出口业务,加大引进内外资力度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的外经外贸事业几乎是从无到有,稳步发展,2007年南昌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为31.9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3.36亿美元,进口总额8.59亿美元。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12.31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内资323亿元。
通过对外开放,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理念、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极大地加快了南昌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外向型经济的地位已经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南昌必须不断解放思想,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外开放的吸引力。

2. 南昌行政区划图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务院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辖三县(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六区(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新建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红谷滩新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总面积7402平方公里,总人口530万。

(2)青云谱区经济社会发展回眸扩展阅读:

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考虑打造核心增长极基本成型和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开拓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六个南昌”:

1、实力南昌。城市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在提前实现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舒适度明显改善,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创新南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中领先领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3、开放南昌。以国际思维、开放眼光,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区域竞合发展,全面融入国家和省级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联动的大开放格局,拓宽文化、教育、旅游等国际交流渠道,增强国际影响力,努力把南昌建设成为中部内陆开放新高地。

4、智慧南昌。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和大数据基础设施,构建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智慧化城市管理。加快发展智慧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智慧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5、美丽南昌。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建管水平不断提升,“两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树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广,

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文明指数在全国城市居上游水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典范。

6、文明南昌。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市文明持续提升;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基本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等不断进步;

社会稳定大局持续保持,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平安南昌、法治南昌建设深入推进,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文明成果。

3. 南昌市青云谱区迎宾北大道666号2区9栋在哪地图上没有。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务院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辖三县(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六区(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新建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红谷滩新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总面积7402平方公里,总人口530万。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务院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辖三县(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六区(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新建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红谷滩新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总面积7402平方公里,总人口530万。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务院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辖三县(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六区(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新建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红谷滩新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总面积7402平方公里,总人口530万。

4. 南昌所有大学

1、南昌大学(一本)

南昌大学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和抚州5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520亩,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学校设有人文社科学部、理工学部和医学部和5所附属医院;化学、临床医学、农业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2、华东交通大学(一本)

华东交通大学(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位于江西省会南昌,是一所以工为主,经、管、文、理、法、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江西省属重点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江西财经大学(一本)

江西财经大学(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坐落于英雄城南昌市,是一所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农、教育、哲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

2008年2月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学校师生共度除夕,并称赞说:“你们学校是所很好的学校”。江西省委书记鹿心社指出:“扎根红土地,培育栋梁材。江西财经大学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南昌航空大学(二本)

南昌航空大学(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位于有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英雄城市南昌,是一所省部共建,工、理、文、管、经、法、教等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原隶属于航空航天部六所高等院校之一,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具有鲜明航空、国防特色的高等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计划,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5、江西农业大学(二本)

江西农业大学(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江西省省会——英雄城南昌市,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是中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962年开展研究生教育,是江西省最早进行研究生培养的高等学府,拥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其他学校:

6、江西师范大学(二本)

7、江西中医药大学(二本)

8、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二本)

9、南昌工程学院(二本)

10、江西警察学院(二本)

11、南昌师范学院(二本)

12、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三本)

13、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三本)

14、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三本)

15、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三本)

16、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三本)

17、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三本)

18、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三本)

19、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三本)

20、江西科技学院(民办三本)

21、南昌理工学院(民办三本)

22、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民办三本)

23、江西服装学院(民办三本)

24、南昌工学院(民办三本)

25、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26、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专科)

27、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专科)

28、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29、江西艺术职业学院(专科)

30、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31、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32、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33、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34、江西科技职业学院(专科)

35、南昌职业学院(专科)

36、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专科)

37、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38、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专科)

39、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40、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科)

41、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42、江西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专科)

43、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44、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专科)

45、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专科)

46、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47、江西卫生职业学院(专科)

48、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专科)

49、江西管理职业学院(专科)

50、江西传媒职业学院(专科)

51、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52、江西水利职业学院(专科)

5. 下月起,工资上调,快来看看新干的工资涨了多少

综合考虑江西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业状况、物价指数、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和区域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等因素,将最低工资标准原四类区缩减为三类区域。
第一类区域
南昌市的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红谷滩新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最低工资:由1530元/月调整为1680元/月
, G* ?, u8 F$ Z2 m+ P, }+ G8 s/ l9 P

第二类区域
南昌市:新建区、南昌县。
九江市:浔阳区、濂溪区、庐山管理局、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景德镇市:珠山区。
萍乡市:安源区、湘东区、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余市:渝水区。
鹰潭市:月湖区、贵溪市。
赣州市:章贡区、南康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宜春市:袁州区、宜阳新区、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
上饶市:信州区。
吉安市:吉州区。
抚州市:临川区、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 南昌市青云谱区经济怎么样

不怎么样,那是跟东湖西湖比,青云谱打造的是生态旅游区。本区内有大型国有企业洪都机械厂。
一个离市中心不到10公里的旅游地也不错,如果洪都搬走的话,青云谱会发展得很好的。

7. 南昌保险学校怎么样

简介:南昌保险学校于1986年经国家教育部和江西省政府批准成立,隶属于世界500强之一的版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权是一所面向全国培养保险业人才的公办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坐落在江西省会南昌青云谱区,历经几代师生员工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南昌保险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唯一一所保险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学校。 南昌保险学校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注册资本:2242万人民币

8. 青云谱区的经济发展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亿元,同比增长14%;财政总收入净增1.63亿元,达到9.01亿元,同比增长2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23%(以上两项指标增幅均位列全市四县五区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95元,同比增长8%;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08.41亿元,同比增长40%(为全市唯一荣获“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先进县区”称号的县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40.35亿元,同比增长26%;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6亿元,同比增长12%;实际利用内资预计完成11.52亿元,同比增长4.5%;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完成5750万美元,同比增长7.5%;全区产业比例由2008年的0.8:67.5:31.7调整为0.5:65.5:34,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青云谱区,地处南昌市南端,全区农业所辖一镇一农场,九个村委会,2005年底农业人口18529人。
有耕地面积4500亩,水面4340亩。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变,由养殖业向加工业转变。200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2485吨,蔬菜产量2364吨,生猪出栏数28740头,家禽出笼数130万羽,肉类总产量4824吨、禽蛋产量12500吨,农业总产值430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 青云谱区是一个工业城区,境内有20多家大中型中央、省、市属企业,其中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江铃汽车集团公司为全国500强工业企业。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和第一辆摩托车的诞生地,江铃汽车集团公司出品的“江铃”、“全顺”、“宝典”、“陆风”汽车享誉海内外。区街工业现已形成以汽车和摩托车配件、纺织服装、饲料加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精细化工、装潢印刷为主的工业体系。
青云谱区工业基础雄厚,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轮式拖拉机、第一辆摩托车和第一枚海防导弹的诞生地。境内以国内200强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江铃汽车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央、省、市所属大中型企业。200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75亿元,列全省各县(区)前茅。基本形成了飞机、汽车、摩托车制造和汽车及摩托车配件、纺织服装、饮料加工、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电子仪表、食品添加剂、精细化工,以及商贸物流、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格局。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入园企业初具规模,正成为青云谱区建设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的主战场。
工业生产:2009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95183万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4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46317万元,同比增长14.93%;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48866万元,同比增长0.11%。
从行业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36.41亿元,同比增长14.35%,占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6.34%,贡献率高达55.97%,拉动规模工业经济增长8.36个百分点,是全区重要的工业支柱行业。其他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纺织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等7个行业平分秋色,占比均在5%左右,剩余的9个行业则占比在8.6%左右。
从经济效益看,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8.03亿元,同比增长16.68%,增速比上年提高9.18个百分点,比年初提高了21.5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0.06亿元,同比增长34.3%,增速比上年提高38.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0.06亿元,同比增长32.5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4.6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9家,比上年同期减少1家,亏损总额仅有0.16亿元。
建筑业:2009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实现300199万元。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65家,其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8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2.9亿元,同比增长33.59%,完成出省施工产值639204万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48.1%,比上年同期增长29.21%。全年签订工程合同额251.61亿元,建筑业竣工产值72.3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5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8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达28.55% 青云谱区坚持“三产兴区”战略,北京华联、香港百汇一家、阳光等大型超市已确立了其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唐人街海洋主题餐厅、盼盼山庄、新向塘酒店、红瓦房等大酒家在中国(南昌)第十三届厨师节上均被评为“名餐企业”;全市重点项目象湖景区的建成以及梅湖景区规划建设为该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青云谱道院、朱姑桥梅村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古韵犹在,吸引了无数来昌观光的游客;象湖威尼斯国际水岸名宅、象湖源等住宅区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城区品味,改善了城区居住环境;锦城商贸广场、何坊西路商贸城、时代商贸广场、三店商贸大厦、百货大楼京山分店、百城大卖场都获得了市政府正式批准,即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洪都大道、朱桥东路两条商贸特色街开建在即;南昌梦幻世界娱乐休闲度假中心、南昌深圳农产品昌南物流中心等区重点项目也即将上马。届时,青云谱区将以三产业发达、城区面貌一新的姿态打亮南昌的南大门。
固定资产投资
50万元以上投资:全年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4.76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2.31亿元,增长34.88%;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9亿元,增长5.8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96亿元,增长34.62%。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60.04亿元,同比增长16.5%;第三产业投资94.72亿元,同比增长46.8%。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0:38.8:61.2。
房地产开发: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259551万元,比上年增长34.6%。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84.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4%;竣工面积35.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9.5%;商品房销售面积75.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1.8%;完成商品房销售额224519万元,比上年增长17.8%。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46027万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 1.61个百分点。分规模看,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465237万元,同比增长33.3%;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80790万元,同比增长12.8%。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 516420万元,同比增长30.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9607万元,同比增长22.98%。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完成零售额330320万元,比上年增长33.91%,占限额以上企业的份额高达71%;粮油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0.76%、28.37%、83.05%、71.02%,服装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均为负增长,分别比上年下降51.48%、63.7%。
亿元市场:全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5个,成交总额达16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7%。其中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年交易额104.56亿元,同比增长22.06%;江西省装潢建材大市场年交易额41.03亿元,同比增长21.43%。该两家交易额占全区交易额的90%。
对外经济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7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9%;实际利用内资1457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8%;出口总额335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7.8%。
个私
青云谱区位于南昌市的“南大门”,面积37.22平方公里,人口25.52万,交通便利,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高度重视发展个私民营经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把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全区经济增长的突破点和搞活区域经济的重中之重,个体私营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至2006年3月,我区共有个私民营企业4015家,其中私营企业458家,个体工商户3557户;完成个私民营经济总产值5043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实现个私经济增加值1217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1%,占年计划的50.03%。上交税金1614万元,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2119万元。个私民营经济已初步形成以摩托车汽车配件制造、化工原料、机械加工、医疗器材、针织服装、饲料加工、禽蛋加工为主体,“多路并进、多业并举、多点延伸”的产业发展格局,并涌现出一批在国内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产品占领市场大部分份额的企业,如:“阳光乳业”、“梅氏禽蛋”、“洪都试剂化工厂”等,同时发展出一批具有较强出口创汇能力的企业,如:“山农制衣”、“华兴针织”等。

9. 南昌改革开放31年来的经济发展

1978年以来的3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的30年,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宏观经济指标强劲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南昌依托全国经济腾飞的东风,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经济在总量突破的同时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结构调整的同时实现了全面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实现了效益的提升,走出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南昌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市委、市政府带领南昌人民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平稳的发展。2007年,南昌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389.89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9.5倍,年均递增12.5%。2007年南昌只要用三天半时间就可以创造1978年一年的GDP。年人均GDP达到30460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9.6倍,年均递增11.0%。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已越过了4000美元。
(二)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在经济总量成倍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南昌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显著成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格局,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9.3:49.2:21.5“二一三”,转变为2007年6.2:54.3:39.5“二三一”。与1978年相比,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3.4%,比重上升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9%,比重上升18.0个百分点。同时,南昌第一产业正走上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之路,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3.4亿元,比1978年增长4.1倍。
产业内部结构日益合理。工业结构由“轻轻重重”转变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1979—2007年,轻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6%,重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0%。轻重工业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各占一半转变为2007年的54.3%和45.7%。农业结构由“以粮为纲”转变为农经并举、各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07年纯农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85.4%下降为39.9%,牧渔业比重则由11.8%和1.4%上升为33.7%和23.2%。
所有制结构稳步调整。改革开放使南昌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得到彻底改变,逐步剪除了所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形成了国有经济继续壮大、个私经济迅速崛起、外资经济日益增多的形势。1978年,在南昌的GDP中,公有制经济比重达95%以上。至2007年,公有制经济比重降至45.1%。非公有制经济对南昌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县域经济特色鲜明。南昌县、新建县和青山湖区已逐步建设成为以工业化为基础,内需及外向经济两轮共同驱动的综合强县。东湖区和西湖区作为老城区,消费品市场占有量达到南昌市一半以上,正进一步强化南昌市“商贸中心”地位。青云谱区楼宇经济、旅游经济和物流集群快速发展,将成为南昌市商业副中心。进贤县、安义县和湾里区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已成为南昌市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南昌市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支柱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空调、造纸、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持产业。红谷滩新区利用山水优势,已初步建成以行政办公和居住为主,融文化、商务、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新区。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产业基地雏形初现。英雄经济开发区正向休闲度假、科技展示、生物科技、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发展。
(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南昌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储蓄连年上升,生活由温饱跨入小康,正迈向富裕。2007年南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76元,比1980年增长37.6倍;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34元,比1978年增长39.9倍。收入提高使居民的家庭财产持续增加。200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44.5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额从1978年的29元提高到1.6万元。
居民家庭各项消费支出大幅度上升。2007年,城市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10064元,比1981年增长26.2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72元,比1978年增长26.5倍。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45台,电冰箱102台,空调115.33台,电脑51.33台,电话87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0台,电冰箱45台,空调25台,摩托车40辆,电话72台。
居民生活环境日益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降低,是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1980年南昌市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分别为59.6%、63.0%,2007年已下降到39.9%、50.2%,分别下降了19.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2007年底,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4.88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7.2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也由1978年的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42.32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978年的0.6人提高到2007年的51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财政金融日益壮大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南昌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南昌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90.61亿元,比1978年增长76.2倍,年均递增16.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7.22亿元,比1978年增长33.2倍,年均递增13.0%。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区达到6个。收入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1978的79.2%提高到91.7%。金融事业快速发展,存贷款余额迅速攀升。2007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763.2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742.33亿元,而1978年银行存贷余额仅为2.75亿元和9.92亿元。
(五)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工业从独立自主自我发展的封闭体系,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初步形成汽车、空调、医药等十大产品制造业基地,光电子、新材料、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速崛起,方兴未艾。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32.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3.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占达到2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3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71.80亿元,比1978年增长68.5倍,年均增长15.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2007年和1978年相比,钢材增长40.2倍,年均增长13.7%;汽车增长70.4倍,年均增长15.9%;发电量增长4.6倍,年均增长6.1%;卷烟增长3.1倍,年均增长5.0%;水泥增长50.7倍,年均增长14.6%。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南昌万元产值GDP能耗为0.955吨标准煤/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8.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3.28,实现利润53.23亿元,实现税金74.46亿元。
(六)投资规模空前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将扩大有效投入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水平、提高竞争实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手段,重点加大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生产性项目投入,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原材料等“瓶颈”制约得到缓解,投资规模空前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南昌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9.89亿元,比1978年增长670.5倍,年均增长25.2%,其中非国有投资完成531.5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4.8%,比1978年的4.8%提高了60个百分点;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4.12亿元,其中非国有投资达到495.44亿元,占城镇以上投资的比重达到64.0%;在非国有投资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15.59亿元,个体投资11.20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已调整为0.1:39.6:60.3。
(七)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2007年,南昌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1.9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3.36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197倍。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招商引资为南昌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南昌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使南昌成为了国际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热地。30年里,南昌市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886个,合同外资79.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15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占南昌主要经济指标的比重逐年加大,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推动南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外商投资企业完成264.38亿元,占全市的20.8%;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14.9%。南昌对外旅游事业也迅速发展。2007年南昌市接待海外旅游者8.91万人次,比1983年增长14.8倍;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555万美元,比1983年增长172倍。
(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市围绕建设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和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这“两篇文章”,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大批交通、通讯、能源、市政和环境工程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南昌承载功能显著增强。公路已经形成了以南昌为中心,5小时通达周边省会的“5小时经济圈”。城乡路网四通八达,实现村村通公路。
城市功能布局不断优化。老城区、新城区、拓展区、生态区规划建设齐头并进,拉开了南昌“一江两岸,双城拥江”的城市框架;建设了南昌大桥、新八一大桥、生米大桥、环城高速、“八湖两河”改造美化等一大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一个集历史名城、山水都城、现代新城为一体的新南昌已经显现。仅十五期间,南昌就完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178.4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6.8倍;2007年,南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达到106.4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3.0%;道路总长度从1980年的261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917公里;道路总面积从1980年的208万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96万平方米;城市桥梁从1980年的24座增加到2007年的133座。三环十一射的城市立体交通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路灯从1980年的5357盏增加到2007年的45763盏;邮电通讯快速发展,2007年,南昌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21万门,移动通讯交换机容量达413万门,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469万元提高到2007年的437184万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加强,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到141万立方米,管道煤气日供应量达到20.6万立方米,公共汽车由1980年的246辆增加到2007年的2448辆。
2007年,南昌市公园面积已达736公顷,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712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8平方米。
二、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1978年恰好把新中国建国以来的50多年划分为大致相同长度的两个时段,两个时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差异巨大,差异产生的原因非常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都可以得出有说服力的注释,但根本性的原因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践表明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态势正是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极大地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为南昌带来了勃勃生机,通过对中央体制改革措施的配套落实,经济社会运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效能不断提高,市场机制与政府管理机制得到有效的融合;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各种要素在市场竞争中提升效率;通过非公有制经济的从无到有;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建立极具地方特色,洋溢着赣鄱文化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南昌逐步建立了全新的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支撑体系。
(二)惠及百姓为经济发展提供无尽动力
人是生产力组成要素中最革命的决定因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当更多的百姓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当百姓能更多地获得实惠,人们就能自觉地、全身心地投身到经济建设之中,从而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提供无尽动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南昌市的广大人民通过诚实劳动获得了巨大现实利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人民投入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热情不断提高。今后我们仍需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制定方针政策时更多考虑惠及百姓,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伟大力量。
(三)加大投入为经济腾飞提供充分的保障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10年来,南昌各项经济技术投入加速增加,大投入产生了大产出,经济腾飞动力基础得到充分的保障。客观地讲,目前我市仍属投资拉动型经济,投入增加在经济增长中仍将发挥主导作用。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1978年以来,南昌的投资增长不断加速,投资规模不断跃上新台阶,1978年南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1.2亿元;1995年突破50亿元;2000年不到80亿元;2005年超过500亿元,2007年完成819.89亿元。
巨大的投资为改变南昌的面貌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南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居民生活环境、市容市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市主要设施水平跃起上新的台阶,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城市投资环境,为国内外投资者来南昌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居民居住条件也在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中得到较大的改善。在农业方面,开展了以大江大河、门塘水库的治理、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为重点的水利建设,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工业投资一直是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2007年南昌工业投资300多亿元。通过加大投入,南昌工业经济不断转型调优,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一批工业园区脱颖而出,成为南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是南昌加速发展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之初,南昌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支柱产业偏少,工业总量规模相对较小,工业是南昌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一直把壮大工业作为加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以重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全面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2007年南昌工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日显突出,2007年工业占GDP的比重达38.3%,居各行业之首。加快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进程,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是实现南昌在中部崛起的基本途径。
(五)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南昌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方略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服务业得到飞速发展,1978-2007年南昌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14.9%,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为549亿元。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传统行业的比重逐步降低,新兴产业占比快速上升。南昌服务业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而且在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就业压力、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整体经济增添无限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支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非公经济为南昌发展增添无限活力。2007年在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为61.37万人,股份合作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等其他经济单位就业人员达15.42万人,非公经济成为南昌就业的主体;2007年南昌规模以上工业有939家,其中非公有经济的私营企业有340家,外商及港澳台企业有134家,加上340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相当数量的为非公有制企业,非公工业已成南昌工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市场批发、零售方面,除石油制品等少量商品的销售以公有经济为主承担以外,其他由非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在投资领域,民间投资比重2007年占49.2%;在服务业领域,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南昌服务业法人单位中,国有集体单位426家,占服务业单位总数的22.8%,私营、港澳台、外商企业家,占比达77.2%,另有9.26万户服务业个体经营户。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经济是整体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公经济紧贴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非公经济竞相发展就是一个明证。南昌应抓住契机,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社会生产要素,加速经济发展。
(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是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外开放,扩大进出口业务,加大引进内外资力度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的外经外贸事业几乎是从无到有,稳步发展,2007年南昌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为31.9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3.36亿美元,进口总额8.59亿美元。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12.31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内资323亿元。
通过对外开放,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理念、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极大地加快了南昌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外向型经济的地位已经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南昌必须不断解放思想,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外开放的吸引力。

阅读全文

与青云谱区经济社会发展回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