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3年4月22日)
今天是第34个“世界地球日”。确立“世界地球日”,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珍惜和保护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我国将“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确定为今年纪念活动的主题,就是要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地球的不堪重负和矿产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善待地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保护资源是倡导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内容;明确提出了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写进了《党章》。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1/6,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在全国处于前列,但适宜人类活动的绿洲面积却很少,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由于气候干旱、生态脆弱、森林植被稀少、风沙活动频繁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造成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面积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一度盲目和无序开发,又诱发土地荒漠化程度的加剧。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国土资源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兼顾生态”的原则,采取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占补平衡等治本之策,扭转在人口继续增加、建设用地不断上升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激励机制,为耕地保护提供更大的潜力空间,为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提供切实保障。要按照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加强耕地保护,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调整和划定。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逐步建立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确保自治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并逐年增加总目标的实现。要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农用地与非农用地的用途管制制度,尽可能使各类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外延式扩展占用耕地。落实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搞好小城镇用地管理,控制村镇建设占用耕地。要按照“以水定地、节水增地”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在做好保护耕地、节约耕地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土地市场建设,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二、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西部大开发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实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新疆是个资源型省区,矿产资源具有分布广、矿种齐全、配套程度较高、部分矿种储量大、质量较好以及拥有少数特色矿产等特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但新疆也是全国地质矿产勘查程度最低的省区之一,全区整体上矿产资源“家底”不清,资源保证程度低,探明储量不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矿山普遍开采规模小、布局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较低、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仍很严重,大部分矿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尾矿综合利用、矿物原料的深加工和资源的二次利用水平较低。
江泽民同志视察新疆时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央认为,新疆已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下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新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了保障新疆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实施的需要,必须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矿产资源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集约利用,加强管理。要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采矿权人的教育,使大家充分了解矿产资源的紧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提高对矿产资源严峻形势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念、保护地质环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依法办矿、依法采矿、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自觉性。要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通过引进国内外地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快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地质矿产勘查成果质量、科技含量和找矿水平,提高自治区矿产资源储备。坚持依法管理,从严治矿,管好用好有限的矿产资源,要从矿山建设项目的审查入手,对采矿权申请人的办矿技术条件、开采方案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方面严格把关,实行采矿权总量控制,制止低水平矿山重复建设,从源头上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充分利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杜绝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现象的发生,坚决防止开采矿产资源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靠掠夺式开采来求得一时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总体水平的提高。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解决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中的技术难点问题,提高新疆矿业开发科技水平。通过吸收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先进的采、选、冶工艺和技术,改造传统的开采、选冶工艺和技术装备,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三、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地区,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自然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诱发了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煤层自燃等地质灾害;在开发建设活动中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部分地区水资源无序超常开发,不断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污染、水源衰减、土地荒漠化等许多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给新疆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央已明确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其中一项根本任务。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如何处理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如何降低在资源开发中所付出的环境代价问题就成为需要尽快研究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
地质环境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贯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加强对地质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要求,积极探索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的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中长期保护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最大限度地减轻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要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在区域开发和工程建设前期,要做好相应的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提前采取措施,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和预防地质灾害。要在查明全区地质遗迹的基础上,加大对珍贵的地质自然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在自治区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为促进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要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尽快制定和建立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督促采矿权人及时对矿产资源开发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恢复,逐步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统一。
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希望全社会重视,各界支持,共同来完成这项事业,努力开创新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纪念第34个“世界地球日”而作,原载《新疆日报》)
⑵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大学生发展提出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各个方面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跟上毕业生将成为城镇新增 劳动力的主要成分的现实,缺乏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社会就业主要 矛盾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
二是在政府促进就业政策安排上存在缺位。例如,在中央政府每年投 入的上百亿元就业工作经费中,长期没 有安排用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专项经费;出台的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政 策与再就业的创业优惠基本相似,不能满足和适应毕业生创业的需要
三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阶段性滞后与毕业生高速增长的阶段性不匹配,以及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变革的滞后, 增加了就业岗位与毕业生需求之间的错位。
四是劳动力管理、社会保障体系和户籍制度改革没有到位,分割的劳 动力市场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劳动力的自由流 动和就业。
五是教育费用分担机制设计上存在缺失,政府对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不足。例如, 高职、二级学院的高收费与学生毕业后低回报的矛盾,违背了高投入、 高回报的普遍认知和经济规律,造成就业欲望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错 位,促使有业不就状况的增加。 面对这些问题,首先,社会各个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 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增强对就业形势变化的心理承受的准 备,形成良好的社会主流舆论环境。政府要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重 要目标,加快社会、经济转型改革的步伐,完善促进创业的环境,提供更多的 就业岗位。其次,坚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方向,完善和发挥政府主导毕 业生就业改革的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环境和效益;完善国家的公共 事业财政政策,调整教育费用分担比例;调整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重 心,建立适应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主要竞争者的就业政 策体系、就业服务的组织构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方面 要有保障和倾斜性的安排。第三,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规范就业,防范毕业生大 高回报的普遍认知和经济规律,造成就业欲望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错 位,促使有业不就状况的增加。 面对这些问题,首先,社会各个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 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增强对就业形势变化的心理承受的准 备,形成良好的社会主流舆论环境。政府要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重 要目标,加快社会、经济转型改革的步伐,完善促进创业的环境,提供更多的 就业岗位。其次,坚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方向,完善和发挥政府主导毕 业生就业改革的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环境和效益;完善国家的公共 事业财政政策,调整教育费用分担比例;调整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重 心,建立适应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主要竞争者的就业政 策体系、就业服务的组织构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方面 要有保障和倾斜性的安排。第三,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规范就业,防范毕业生大 量出现体制外就业。制定促进各种所有制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相应 优惠政策;加强劳动执法,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在 体制内就业。如果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在体制外就业,失去了社会保障, 很容易成为边缘人群,必然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和谐社会的 建立。
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寻求四个突破: 第一,大学生就业应在就业观念上求突破。一是大学毕业生要明确 就业的目的。二是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大学生要摆正心态, 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 考研的学生也要处理好考研与就业的关系,不要轻易错过难得的就业 机会。 第二,大学生就业应在技能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上求突破。一是要 建立完善的“预备就业”机制。 “预备就业”是大学生在 “学校待 业”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学生根据企业工种需求再学另一种 职业技能的过渡阶段。在校学习有余力的大学生,也应多学一门应用 技能,以增加就业机会。二是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实施和完善毕业 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第三,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型就业方式转变中求突 破。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创业培训,结合自己所学知 识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由“找饭碗”向“造饭碗”模式转变,以创业 促就业,通过成功创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 第四,大学生就业应在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上求突破。一是高校应建 立人才库,对最优秀的人才向企业等用人单位输送,进行重点培养。 二是企业和学校实行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和造就适用人才。三是利 用并进一步完善现有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 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 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四是通过与更多的国家的合作,拓宽大 学生出国深造和工作的渠道,让越来越多的学子在全球范围内择业。
⑶ 大学在学期间创业有何优势专家观点
正方立论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在此与大家进行”在校大学创业是利大还是弊大”的探讨.我方观点是在校大学
生创业利大于弊
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在高等院校存有学籍的学生.创业,即创立
事业.和其他活动一样,创业始终是部分人的行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选择的发长道路.
因此,我方认为此辩题应以正在从事创业活动的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通过证明其创业活动利大
于弊,向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但要注意的是利大于弊.并不代表着利益
最大化.例如苹果好吃,但并不说明苹果一定是最好吃的水果.
其次,我们来看看在校大学生的特性.一,在校大学生已经接受过12年的基础教育,有相对完善
的基础知识和人格.二,他们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人群之一.三,,大学校园内资源整合的优势是
完全走入社会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由此特性,我将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
从个人角度.首先:专业知识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互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充实自我的
必由之路.将所有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意识不到不足之后的有的放矢的学习.二者结合起来恰
是练就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修行!其次,在校大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校园资源整合的优势.三个
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将学习各门专业的人有机地聚在一起就是一组 黄金搭档 ,更何况知识
渊博的教授近在眼前,对于他们的创业我们翘首以待!
即使创业失败了,丧失了金钱,花费了精力,受到了创伤!正所谓吃一X,长一智,他们从创业过
程,创业失败中所学的,将是他们受用终生啊!
第二,从国家层面上说,创业成功当然好,促进经济发展.即使失败了,也能给其它企业提供经
验 教训,不致重蹈覆辙,提高创业质量,这对国家经济不也是一种促进吗?
第三,最有竞争力的民族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不应在别人的民族大力创新进取的时
候,悠然地坐在红木椅上闻着茶香.中华民族需要我们的创新.我们的努力,将推动了中华民族
创新精神的发扬!
综上所述: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
反方立论陈词
主席,评委,大家好:
首先声明我方观点: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何谓在校大学生?根据国际惯例,就是在大学上课继续学业的学生,否则一个离开学校十几年而保留学籍的人是否仍是在校大学生呢?
什么是创业?创业具有怎样的特性呢?创业,创办事业,既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他的特性包括:1创新性 2目的性 3系统性 4风险性 5延续性、经常性——需要较长时间和经常活动 6规模性——包括事业规模和投入的时间精力的规模。由此可见,创业必须投入的时间精力非常大,绝非对方辩友所说的一小部分,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同时对创业者的性格、人格、心智、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又具有怎样特性呢?
首先,在校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促进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和完善,包括人格的完善、心智的成熟以及人文素养的积累,而不仅是为了毕业后有出路;
其次,大学为实现这种成长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大学生有必要在这最合适的时间,做与之相适应的事,否则就是资源的浪费了;
再次,多数大学生的性格、心智、人文素养、创业的知识和能力都没有达到创业相应的标准;
第四,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对于正在为自身素质提高而努力的大学生而言,学习本身就需要极大时间和精力,如果再加上创业,那绝大多数大学生会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
综合在校大学生和创业这两者的特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弊皆有,但是弊大于利。
诚然,创业机遇难得,合适的机会降临时确实不该放弃;创业活动可以提高创业能力;也有利于提升社会创新力,是为利。
但是这些利都是创业之利,如果放在大学阶段可就不同了。
其一,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个人的成长这一根本任务,因为学习和创业都要倾注极大的时间和精力,而这很难做到兼顾。
其二,大学生在没有全面成长,心智、品格不成熟,人文素养不深厚,只是不完备,能力有欠缺的情况下贸然创业,那不仅注定了失败,还会给未来人生带来阴影。
其三,这样一批素质不高的创业者会导致创业的低水准,影响未来商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所以我方认为评判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弊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在校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否有利于创业成功,是否有利于未来商业的高水平发展。
创业本身没有错,一个在校大学生如果同时具备了知识、经验、心态、创新这四个条件,在遇上一个合适的机会,那么他当然也应该去创业。但是,对于广大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还不具备上述条件。所以,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
正方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开门见山,有错必纠。
首先请允许我指出对方辨友的几点美中不足:
(1)对方曲解辩题,还一笑而过。本次辩论的主体是正在创业的在校大学生,
你对一个不吃雪梨的人说雪梨好不好吃纯属对牛弹琴,创业如是,我们要讨论的就是
社会应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这个新生事物的态度!
(2)对方割离了创业与学业,其实啊他们是统一的,是知与行,是理论与实践
的统一,创业是学习的一部分,大学生创业指南说“创业是创新教育的实践课堂”古
语格物致知也与此暗暗相符!所以根本不存在兼不兼得的问题!同时孟子曾说:鱼我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可见不可兼得是指水火不
融,两者只可选其一,而学业,学习绝非水火不融!
(3)对方辩友类比不当,说打工好,毕业后创业好就能否定在校大学生创业好
啊?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利大于弊,而不是最优化选择,比如说喝牛奶对人体是利大于
弊,至于是否最有利,最优化不是今天的讨论的范围!
(4)对方说大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经验不够,那我就不明白了,那什么时候是
足呢?农民叔叔没有读过大学去创业是不是就该千刀万剐,比尔。盖兹错了,应该考
上博士才去创业呢?其实啊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已比一般人多些准备了,遇到机遇创业
也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终止,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社会也是最好的大学!
我方整场比赛论证了在校大学生创业仔个人。国家。民族的利与弊,有利于个人素质
全面提高,推动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多元化,民族创新精神的发扬。
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激情与创新,知识与勇气,自强不息,躬行实践
的骄子,他们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是不够的,但他们整合起来就是一个无穷潜力与创造力
的团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箐箐校园,许多人
忙东忙西不知忙什么东西,走来走去不知何去何从。创业就像一面鲜艳的旗帜,
在学业之中指引年轻人不断从辉煌走向辉煌。人生能有几个20岁,只因年轻人不寂寞,
青春不甘寂寞!!!
反方辩词:
沾衣提供(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辩论队许可)
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一辩稿)
每个大学生都曾有创业的憧憬和冲动,但请冷静想想,什么是创业?它不是打辩论或是兼职打工这样简单,而是创立事业的过程。对于“大学在校”这一特定的人生阶段,对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角色定位来说,不论是从个人价值实现还是社会良性发展的角度看,在校大学生创业均弊大于利。
首先,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实现。一方面,大学生个人特殊阶段的任务要求与创业本身是矛盾的。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备,社会化进程不充分,社会实践的时间精力等无形资本匮乏,而这些缺憾正是大学阶段所要提升与完善的,又是与创业所需难以匹配的。诚然,大学生需要人生历练,需要社会会经验。我们主张通过拓宽当前的教育手段,增加在学期间的社会实践和兼职打工来有益地补充。但这与盲目鼓励创业并不等同。创业与在校的必然冲突,是不可调和的。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巨大。人生的每个选择都意味着得失,但今天的大学生应该理性的权衡。大学生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是学习能力最强,可塑性最佳的时期。而大学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在知识获得的基础上,完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提升人格品质。指望创业来获得社会经验,并非大过,却不明智。以功利思想荒废学业,以浮躁氛围浸染学术,将物质的追求置于品格培养之上——从根本上讲,这与大学的超功利性取向是相背离的。打着“磨砺人生”的旗号鼓吹创业,以放弃学业为代价也只能换来失败,积累经验的初衷也只能导致抱憾终生。
其次,从社会良性发展的需求和现实来看。一方面,人才培育模式本身就考虑了人的发展阶段性特点,才组织对这一年龄段的人进行高等教育。个别令人尊重的成功案例不能掩盖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低成功率预期。当前大学生创业的市场机制不健全,信用体系亟待完善,这些都加大了大学生有形无形资本的无效投入。这在客观上闲置了教育资源的同时,又浪费了社会资本,可谓双失的下策。另一方面,在校创业这种单一的甚至是偏激的人才锻炼模式势必造成知识结构的单一匮乏,无法为社会发展提供多元的知识结构体系,使社会进步失去持续的智力支持。
利弊比较,是要以普遍性为基础进行衡量,在校大学生创业必然对个人、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然是弊大于利的。
⑷ 辩论赛的问题,高手进!!!!1
我方观点是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
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在高等院校存有学籍的学生.创业,即创立
事业.和其他活动一样,创业始终是部分人的行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选择的发长道路.
因此,我方认为此辩题应以正在从事创业活动的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通过证明其创业活动利大
于弊,向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但要注意的是利大于弊.并不代表着利益
最大化.例如苹果好吃,但并不说明苹果一定是最好吃的水果.
其次,我们来看看在校大学生的特性.一,在校大学生已经接受过12年的基础教育,有相对完善
的基础知识和人格.二,他们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人群之一.三,,大学校园内资源整合的优势是
完全走入社会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由此特性,我将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 从个人角度.首先:专业知识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互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充实自我的必由之路.将所有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意识不到不足之后的有的放矢的学习.二者结合起来恰
是练就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修行!其次,在校大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校园资源整合的优势.三个
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将学习各门专业的人有机地聚在一起就是一组 黄金搭档 ,更何况知识
渊博的教授近在眼前,对于他们的创业我们翘首以待!
即使创业失败了,丧失了金钱,花费了精力,受到了创伤!正所谓吃一x,长一智,他们从创业过
程,创业失败中所学的,将是他们受用终生啊!
第二,从国家层面上说,创业成功当然好,促进经济发展.即使失败了,也能给其它企业提供经
验 教训,不致重蹈覆辙,提高创业质量,这对国家经济不也是一种促进吗?
第三,最有竞争力的民族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不应在别人的民族大力创新进取的时
候,悠然地坐在红木椅上闻着茶香.中华民族需要我们的创新.我们的努力,将推动了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发扬!
综上所述: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
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在高等院校存有学籍的学生.创业,即创立
事业.和其他活动一样,创业始终是部分人的行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选择的发长道路.
因此,我方认为此辩题应以正在从事创业活动的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通过证明其创业活动利大
于弊,向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但要注意的是利大于弊.并不代表着利益
最大化.例如苹果好吃,但并不说明苹果一定是最好吃的水果.
其次,我们来看看在校大学生的特性.一,在校大学生已经接受过12年的基础教育,有相对完善
的基础知识和人格.二,他们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人群之一.三,,大学校园内资源整合的优势是
完全走入社会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由此特性,我将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
从个人角度.首先:专业知识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互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充实自我的
必由之路.将所有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意识不到不足之后的有的放矢的学习.二者结合起来恰
是练就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修行!其次,在校大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校园资源整合的优势.三个
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将学习各门专业的人有机地聚在一起就是一组 黄金搭档 ,更何况知识
渊博的教授近在眼前,对于他们的创业我们翘首以待!
即使创业失败了,丧失了金钱,花费了精力,受到了创伤!正所谓吃一x,长一智,他们从创业过
程,创业失败中所学的,将是他们受用终生啊!
第二,从国家层面上说,创业成功当然好,促进经济发展.即使失败了,也能给其它企业提供经
验 教训,不致重蹈覆辙,提高创业质量,这对国家经济不也是一种促进吗?
第三,最有竞争力的民族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不应在别人的民族大力创新进取的时
候,悠然地坐在红木椅上闻着茶香.中华民族需要我们的创新.我们的努力,将推动了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发扬!
综上所述: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 反方立论陈词
主席,评委,大家好:
首先声明我方观点: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何谓在校大学生?根据国际惯例,就是在大学上课继续学业的学生,否则一个离开学校十几年而保留学籍的人是否仍是在校大学生呢?
什么是创业?创业具有怎样的特性呢?创业,创办事业,既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他的特性包括:1创新性 2目的性 3系统性 4风险性 5延续性、经常性——需要较长时间和经常活动 6规模性——包括事业规模和投入的时间精力的规模。由此可见,创业必须投入的时间精力非常大,绝非对方辩友所说的一小部分,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同时对创业者的性格、人格、心智、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又具有怎样特性呢?
首先,在校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促进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和完善,包括人格的完善、心智的成熟以及人文素养的积累,而不仅是为了毕业后有出路;
其次,大学为实现这种成长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大学生有必要在这最合适的时间,做与之相适应的事,否则就是资源的浪费了;
再次,多数大学生的性格、心智、人文素养、创业的知识和能力都没有达到创业相应的标准;
第四,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对于正在为自身素质提高而努力的大学生而言,学习本身就需要极大时间和精力,如果再加上创业,那绝大多数大学生会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
综合在校大学生和创业这两者的特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弊皆有,但是弊大于利。
诚然,创业机遇难得,合适的机会降临时确实不该放弃;创业活动可以提高创业能力;也有利于提升社会创新力,是为利。
但是这些利都是创业之利,如果放在大学阶段可就不同了。
其一,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个人的成长这一根本任务,因为学习和创业都要倾注极大的时间和精力,而这很难做到兼顾。
其二,大学生在没有全面成长,心智、品格不成熟,人文素养不深厚,只是不完备,能力有欠缺的情况下贸然创业,那不仅注定了失败,还会给未来人生带来阴影。
其三,这样一批素质不高的创业者会导致创业的低水准,影响未来商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所以我方认为评判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弊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在校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否有利于创业成功,是否有利于未来商业的高水平发展。
创业本身没有错,一个在校大学生如果同时具备了知识、经验、心态、创新这四个条件,在遇上一个合适的机会,那么他当然也应该去创业。但是,对于广大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还不具备上述条件。所以,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 正方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开门见山,有错必纠。
首先请允许我指出对方辨友的几点美中不足:
(1)对方曲解辩题,还一笑而过。本次辩论的主体是正在创业的在校大学生,
你对一个不吃雪梨的人说雪梨好不好吃纯属对牛弹琴,创业如是,我们要讨论的就是
社会应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这个新生事物的态度!
(2)对方割离了创业与学业,其实啊他们是统一的,是知与行,是理论与实践
的统一,创业是学习的一部分,大学生创业指南说“创业是创新教育的实践课堂”古
语格物致知也与此暗暗相符!所以根本不存在兼不兼得的问题!同时孟子曾说:鱼我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可见不可兼得是指水火不
融,两者只可选其一,而学业,学习绝非水火不融!
(3)对方辩友类比不当,说打工好,毕业后创业好就能否定在校大学生创业好
啊?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利大于弊,而不是最优化选择,比如说喝牛奶对人体是利大于
弊,至于是否最有利,最优化不是今天的讨论的范围!
(4)对方说大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经验不够,那我就不明白了,那什么时候是
足呢?农民叔叔没有读过大学去创业是不是就该千刀万剐,比尔。盖兹错了,应该考
上博士才去创业呢?其实啊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已比一般人多些准备了,遇到机遇创业
也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终止,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社会也是最好的大学!
我方整场比赛论证了在校大学生创业仔个人。国家。民族的利与弊,有利于个人素质
全面提高,推动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多元化,民族创新精神的发扬。
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激情与创新,知识与勇气,自强不息,躬行实践
的骄子,他们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是不够的,但他们整合起来就是一个无穷潜力与创造力的团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箐箐校园,许多人
忙东忙西不知忙什么东西,走来走去不知何去何从。创业就像一面鲜艳的旗帜,
在学业之中指引年轻人不断从辉煌走向辉煌。人生能有几个20岁,只因年轻人不寂寞,
青春不甘寂寞!!!
⑸ 国家在利用高校赚钱,推动经济发展吗
不至于吧。
⑹ 大学专业 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特长,具有较强的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环境资源管理部门、农林牧渔各业和各类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等部门工作的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在环境资源管理及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发展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兼有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与资源技术科学的交叉优势;
2.掌握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环境资源管理;
3.熟悉重要的国际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方面的经典文献,掌握国家环境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政策与法规;
4.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
5.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环境生态与自然资源概论,环境资源经济学,环境资源法学,环境资源管理,产业生态学等。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招生科类:文理兼招。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为国家严格控制的专业,目前全国只有北京大学和山东财政学院设置此专业。我也是文科生,这个是经济学类的,当然适合文科生了。不过学这个专业的人数很少。
我是这界的考生,我报考了山东财政学院的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学,因为北大读不上,而且我是广西的,北大在广西不招收这个专业的学生,只有山东财政学院。而且只在广西招2个这个专业的学生。
就我看,这个专业适合国家发展,又受国家控制,我看他的前景是很好。他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所以就现在来讲,我也查了很久,对于着个专业的资料是很少的。什么新事物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也是有一定风险的。这要看个人眼光了。现在对这个专业有认识的人很少,我问了很多朋友,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过这个专业,包括问山东财政学院以前毕业的学生。所以这个专业很新,发展空间很大。就现在来说,因为刚刚出来,知道的人少,所以就读的人也少,竞争会小些,如果发展热了,以后报的人数会很多,竞争就会很大了。如果你看好这个专业,你至少还有一年的观察时间。我是已经报读被录取了。要进山东财政学院,也是需要本地一批分数线以上的,所以好好努力吧
2010年,教育部批准安徽理工大学开设本专业并招生,至此全国有三所高校开设本专业:北京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我个人建议你重点关注山东财政学院。。
⑺ 如何利用高校资源为文化系统服务
、农业高校毕业生可丰富新农村建设的科技与人力资源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 低。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轻视人力资源开发。在 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和农业投入较低的情况下,对农村人力资本 投资非常有限。由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我国人口以低级 劳动力为主体,低素质人口中90%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受教育 程度普遍较低。由于文化素质低,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少, 接受现代生产技术和知识的欲望不高。在20世纪90 年代,我 国每年有7000 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只有30%-40% 得到 推广,10% 得到广泛应用。这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 业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有 重点地引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是丰富农村科技与人力资源 的重要途径。当前农村严重短缺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中小学及职业教育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急需大量补充人员充 实教师队伍;农村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外向 农业等需要的专业人才;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需要的专 业人才;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新农村建设 需要的环保、建设、规划、文化等技术人才;乡镇、行政村的 管理人才等等。 1、农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有助于改善农村基层干 部队伍结构 目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年龄结构普遍偏 大,知识结构普遍偏低。为改变这种弱势状况,中共北京市委 组织部面向2006 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发出招聘村党支部书记助 理、村主任助理的公告。采取这项举措,把高校毕业生推向村 级领导班子岗位,使其为村级组织出谋划策、搞好协调服务、施 展才华搭建平台,同时为充实镇、村两级干部队伍培育了后备 力量。 2、农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有助于丰富农村科技人 力资源 农业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 较新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把这些新生力量充实到农村,发 挥其知识、才能优势,有计划地向村干部、生产骨干和广大农 民群众开展科技知识讲座式生产、管理等方面培训,以便把先 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善用技术、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现代生 活方式带到农村,有助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加速农村生产力 的发展。除此,还可利用毕业生的外界关系,引导人才、科技、 信息、项目、资金、文化向农村涌流,从多层面促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四、农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现状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是一个涉及全 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 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 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 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 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积极引 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 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农业院校不仅要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为新 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技 术信息咨询服务等,更要承担我国农业高级人才的培育任务。 根据农博网人才频道联合东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 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8所重点农业高校进行的 全国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随机调查显示,男生的就业比 例达36%,女生达到30%,男生比女生高出6 个百分点。在就 业群体当中,因为大部分招聘单位首先要求到一线或下基层去 锻炼,在这个问题上男生广泛的适应性略显优势。毕业生中有 29% 的认为农业行业前景非常好,10% 的人认为很差,61% 的 人认为一般。目前正处于全国大农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部 分学生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看不到农业行业的美好前景(付春 杰,2006)。 根据某农业高校200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来看,到农村 建制村去就业的人数为0,到城镇社区就业的只有3人,到县以 下机关单位就业的只有2人,到县以下事业单位就业的只有61 人。也就是说这所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中没有一个到农村就业的, 虽然到农村就业不能涵盖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但新农村建 设的主战场还是在农村,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新 农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五、促进农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和农业科技教育。几十年来,农业院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农业 科研人才,也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做 出了突出贡献。在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院校 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创造条件,发挥农业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业高校毕业生 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落实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 专业技术人员到山区县、贫困县和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各项 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高校毕业生采取科技承包等形式,参与农 业开发。乡镇事业单位要结合机构改革,有计划地分流非专业 人员,今后的自然减员空缺岗位和增编补员原则上用于吸收专 业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 2 、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振兴农村经济,必须 靠新思路、新举措,只有创业型人才才能担负起时代重任。针 对“三农”问题,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农 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创业型人才,才能带动广大农民 克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大力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 农业、生态农业等,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从 而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 目前,广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等方 面的人才极其短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是促进 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重视加强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和动物防疫 体系的建设,搭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舞台,既有利于高校毕业 生就业,又有利于推动“三农”工作。国家从2005 年起连续5 年,每年招募2 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开展支 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时间一般为2 到3 年,工作期间给 予一定生活补贴。这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 一个具体行动,也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支撑的具体行动, 具有农业科技优势的农业高校更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个计划。 4 、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和人 才开发机制 农村人才市场是沟通城乡人才交流的枢纽,是优化人才资 源结构、配置各类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 步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拓宽人才市场服务领 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人才流动创造良 好的条件。采取优惠措施,提供宽松条件和待遇,吸引农业高 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出力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