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
中国近代商品经济发展,从而逐渐瓦解自然经济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促使中国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对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国自然经济逐步加深分解,但始终有很大的局限性。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 在中国小农经济家庭内部,农业与手工业以及手工业各生产工序长期紧密结合着。鸦片战争前,在农民家庭手工业中,棉纺织业占最主要的地位。中国的小农经济是由植棉与纺纱即“棉与纺”的结合,纺纱与织布即“纺与织”的结合,以及农耕与纺织即“耕与织”的结合构成的,而这三者的分解,就反映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鸦片战争前,国内棉花已有不小的商品市场,亦有相当数量的印度棉花自广州进口。除棉絮等其他用途外,在福建、广东、四川和云南等地出现了部分非植棉纺织户,他们购商品棉纺纱织布。这表明“棉与纺”已部分分离,但在全国棉纺织农户中,仅占少数。棉纱的商品量极低,“纺与织”几乎全盘联结在小农家内的生产过程中。鸦片战争后,特别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洋纱洋布的进口,逐渐破坏了这种结合。但在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还只是一个序幕。据估计,洋纱(包括少量国内产机纱)在1894年只占全国土布用纱总量的1/4,这些洋纱又集中行销在福建、广东等地,在植棉纺织区销售极少。这些非植棉纺织户原来在“棉与纺”上已经分离,现在“纺与织”的分离,只是以商品纱来替代商品棉。至于进口洋布(包括少量国内产机布)数量,估计仅占国内棉布消费总量的 1/7,并主销城镇,只是挤代了土布的部分商品布,一般尚未触动农家自给布。所以对分解农村自然经济的意义不大。
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进口洋纱数量大增,同时,国内机器纺织业有了初步发展。这一方面把棉区棉花大批吸纳上市,有利于割断“棉与纺”的结合。另一方面,洋(机)纱楔入到小农棉纺织业主要阵地即植棉纺织户中,使土纱的生产迅速没落。估计到1913年,洋(机)纱已占土布用纱总量的70%强。这就在颇大程度上造成“纺与织”的分离,同时也造成“棉与纺”的分离。这时洋(机)布也已大量销往农村。估计1913年,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洋(机)布约占1/3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两年,洋纱布进口锐减,农村土纱土布生产暂时回升,纱布生产的自给性重新抬头。但1921年以后,国内机器棉纺织业(包括日本、英国在华纱厂)有了发展,其产品已代替进口洋纱布成为排挤农村土纱布的主力,再加上城镇上发展了手工布厂生产的改良土布,这就不仅排挤了农村生产的商品土布,也排挤着自给土布的生产。估计在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农村土布总产量较1840年削减了四成多,已占不到国内棉布总消费量的一半(这期间棉布总消费量有所增长)。而在这剩余的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量达3/4以上,土纱量已不及1/4。这说明,已有相当多的农户放弃了棉纺织业,因而不仅是“纺与织”,在“耕与织”的结合上也已有颇大一部分分离了。不过,原来中国农村生产的土布中约有半数是商品布,这时土布生产的大量削减,主要仍是压缩了商品土布,自给土布减少数量并不很大;残余的土纱生产也集中保留在植棉纺织户的自给布生产中。从这方面说,小农经济的自给性生产还是很顽强的,三个结合的分离都还很不彻底,并且三个结合的状况在抗日战争时期又有些回复。
农产品的商品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某些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已有一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的加速主要是由对外贸易的扩大引起的。中国出口以农产加工品为主,茶和丝占一半以上。1894年较1840年,茶出口量增加3.3倍,丝增加8.2倍,按价值计共增5600余万两。而内销市场增长不大,但因厂丝出口,出现茧市场,蚕茧商品化。基本上内销的棉花,受进口纱布压力,商品量增长有限。这期间又受鸦片进口的刺激,突出地发展了罂粟生产,市场价值估计超过9000万两,但纯属破坏性商品生产。
甲午战争后,农产品的商品化继续发展。1894~1919年间,出口贸易总值增长近四倍,但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茶出口衰退,丝亦不振,而新发展起来大豆、豆饼和其他油料作物,以及蛋类、禽畜类等产品出口。这期间,国内市场发展颇快,棉花、蚕茧、烟叶等商品量增长迅速,这主要是国内工业发展的结果。这种情况,加以城市的发展,使得粮食的商品率有了提高,估计1894年为16%,1919年增为22%。但从1919年到抗日战争前,出口值没有明显增长,按金价计却一直是下跌的,丝茶老产品出口更大为衰落,仅有桐油、猪鬃、花生等出口有一定发展,其他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不景气。在这期间,中国农村经历了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内农村经济危机的双重袭击。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到30年代反而减慢下来。抗日战争时期,交通阻塞,通货膨胀,许多地方的农村又有返回自然经济的倾向。
总的来看,在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体制下,农民首先要解决的是衣食的自给问题,有限的耕地主要为粮食以及棉花占据着,经济作物的发展受到了抑制。而小农经济产品的出口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国内市场又备受城乡剥削阶级的盘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结构,加剧城乡矛盾,阻碍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尽管农民依赖市场的程度日深,而农村购买力枯竭,广大小农极端贫困,只能勉强维持自给。所以就农产品商品化来看,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很不充分,这亦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
⑵ 1840年后中国自然经济发生了那些变化及其影响
经济上,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更加明显。
1、中国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它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活生存条件,抵制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虽在明朝中后期就已产生,但受到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发展极其缓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侵略特权,通过掠夺赔款和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控制操纵中国市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外国廉价的棉布、棉纱充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使中国东南沿海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逐渐破产,造成耕与织开始分离;由于列强对原料的掠夺收购和农民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中国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开始提高,但中国的出口贸易几乎全部为外商所操纵,使中国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在市场、技术、劳动力等方面准备了条件。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入侵中国,直接剥削中国人民,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第一、总体特点:以商品输出为主,其它如资本输出、野蛮掠夺为辅;以攫取经济特权开路。
第二、攫取经济特权:开埠通商,关税协商,控制中国海关,视察商务,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公使进驻北京等等。
第三、侵略方式:鸦片贸易(走私、输入“洋药”);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贩卖华工;掠夺赔款;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输出技术,控制洋务。
3、中国开始出现近代企业,中国经济的半封建性加强。
第一、外资企业:鸦片战争后出现,以后日益增多,直接掠夺中国资源和廉价劳动力。
第二、洋务企业: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举办,包括近代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民营近代企业为标志。具有分布不合理(地区集中,与原材料产地脱节,行业不齐全、以轻工业为主);实力弱(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一开始就分为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和中小资本主义两部分等等特点。
4、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国的社会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合资企业。
⑶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及特点。
解体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还是完整的封建社会。那时,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破坏自然经济的因素,并且已经有自然经济解体的现象发生。但是,那时候自然经济的解体,还只是局部的解体,不成其为重大的经济现象,也没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深远影响。当时,还是自然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中国自然经济的大规模迅速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甲午战争以前,自然经济已经初步解体。甲午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又进一步解体,解体的范围扩大,解体的速度加快,解体的程度提高。主要原因表现为:
第一、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经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第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第三、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第四、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第五、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虽然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自然经济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即:鸦片战争前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
第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原因。明清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关系的萌芽,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缓慢地侵蚀着封建经济的躯体,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到了近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及民族资本的不断发展,逐步受到冲击而逐渐解体。
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时起就具有中国特色。它出现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其发展过程举步维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模式。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为以后的中国社会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1)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
(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自然经济较早解体,同时这些地区便于利用外来技术,引进机器,利用廉价的劳动力。
(4)民族资本所经营的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这种情况,使得民族工业的产品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它发展的办法就是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力求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他们的资本是地租转化而来的,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兼有资本家和地主的两重身份。
⑷ “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
“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表现:
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破产及其与农业分离
农产品商品化的发版展。权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还从中国大量收购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的生产发展。
⑸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影响
这个在我国明清时期发生过,因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⑹ 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⑺ 自然经济最终解体是何时最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各国的时间不同
欧洲国家在14,15世纪时自然经济就开始解体了,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专.
再此推动属下,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新航路随之开辟。这又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17,18世纪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自然经济在一些国家如英国,美国彻底解体。但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些法令,包括后来的拿破仑法典,都承认了小农经济。
再如19世纪的资产阶级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实际上确立了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也是自然经济。
亚非拉的国家近代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其自然经济的是伴随着西方的侵略而解体的。
⑻ 自然经济解体后是什么经济
自然经济就是自抄给自足的袭,没有市场,没有商品交换的一种经济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产生就是自然经济的解体,当然是变成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反映着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自身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从经济体制上划分的.
2、商品经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要经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关系的存在为基础,随着商品经济关系不断发展并覆盖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过程,商品经济就发展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由市场体制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起基础调节作用.
⑼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因素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原因。明清时期回在中国封建社会内答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关系的萌芽,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缓慢地侵蚀着封建经济的躯体,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其次,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再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比例加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
另外,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三大改造,使小农经济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