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发展的三个层次的含义是什么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而发展较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产出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经济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强调经济“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日益面临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方面的约束,面临“三农”问题和西部发展问题等难题,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符合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2. 经济发展 含义
经济发展的含义
2001年09月03日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人人都希望发展,每个国家都在为发展而奋斗。但什么是发展?存在着众说纷纭的解释。
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说,发展一直是意味着一个原来或多或少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国民经济,具有能够产生和支持每年5%~7%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能力。另外一种常用的发展指标是人均GNP的增长,这意味着发展是指快于人口增长率的产量增长。在广义上,人均实际GNP(水平或增长率)被用来衡量一国人民的经济福利水平。
一些理论也强调发展中国家与国民经济结构变动的关系,也就是说,发展是指在生产和就业中,农业部门份额减少,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升的现象和过程。工业化是这一结构变动过程的核心。当然,经济学家们也并非都忽视了非经济方面。一些“社会指标”,如识字率、教育、卫生保健条件等因素也为人们谈论。但总的说来,在20世纪50—60年代,发展基本上被视为一种经济现象,人均GNP的增长或GNP总量的增长会为国家带来好处,这些好处会通过创造就业和其他经济机会的形成使国民自然受惠。
虽然许多国家在20世纪50和60年代出现了增长,但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70年代,对发展的不同解释出现了。发展不仅仅是增长,在一个增长着的经济中,贫困、不平等和失业的减少或根除也是发展的重要内容。西尔斯指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提出的问题是:贫困发生了什么变化?失业发生了什么变化?(收入)不平等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这三方面都从原来的高水平下降了,这个国家无疑正经历着发展时期。如果这天项中的一种或两种,甚至全部三项都在恶化,即使这个国家人均收入翻了番,也不能说它在发展。这样一种对发展含义的界定已较传统的定义更为广泛和深刻,然而它们仍然局限于纯粹的经济学范围。不发达不仅仅是国家贫困问题,它也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在疾病与死亡面前一种个人的和社会的软弱无力感,是当一个人摸索着理解变动不定时的困惑和无知,是对控制事态进程起决定作用的人物的屈从,是面对饥饿和自然灾害时的绝望。不发达状态是一个整体,发展因此也必须理解为整体,它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既包括经济增长,不平等和贫困的减少或消除,也包括社会结构的变迁,大众心态和国家制度的改变。缪尔达尔曾将发展定义为“全部社会体系的向上运动”,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在制订第二个十年(1970—1980)国际发展战略时,将发展概括为“经济增长+社会变革”,正是反映了对发展作为一个多方面变化过程的认识。
托达罗(M.P.TM)在其《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一书中,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美好需要定义,人道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以下三个基本方面或核心观念还是可以作为讨论的基础的。首先,人类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这些需要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护。这些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可以称为“绝对不发达”。全部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无非是向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
其次,美好生活第二个公认的基本元素是自尊——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感觉,一种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他人实现其目的的工具的感觉。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社会都在寻求某种基本形式的自尊。这种自尊的性质和形式可能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一旦社会流行的观念将物质福利当作美好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质上欠发达的人们要感到有尊严就变得困难了。发展因此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获得尊严的途径。
第三,发展的含义中还应包括自由的概念。这里的自由并不是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而是一种更基本意义上的自由,是指摆脱异化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束缚,摆脱自然界、愚昧、他人、苦难、风俗习惯和教条主义的奴役。刘易斯曾强调指出:“经济增长的好处不在于财富增进幸福,而在于财富扩大了人类选择的范围。”财富能使人获得他在贫困中所不具有的对自然环境的更大控制能力。财富也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闲暇,拥有更多的产品和劳务,或者使人否定这些物质需要的重耍性,过一种沉思冥想的生活。
概括起来说,发展是改进入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满足基本需要、提高人类尊严、扩大选择自由。(《发展经济学》)
3. 经济的含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因为有“十二五”规划内容,所以无论在体例结构上,还是在政策表述上,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其中有些重要数据,需要综合起来,仔细分析研究。比如,有两个数字就特别引人关注,一个是关于经济增速的指标,一个是关于物价的指标。 关于经济增速,有两个表述。一是“十二五”期间的增速,报告称,“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一个是今年的增速,报告表述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关于物价指标,报告称,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而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到去年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39.8万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经初步计算,去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10.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约在3.3%。 怎么来看这一组数据呢?尤其是8%和7%的未来经济增速,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这意味着什么?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一是这些数字的政策指向,二是在这些数字下面蕴藏的挑战。 首先,从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看,“十一五”期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速为11.2%。这是一个超出潜在增长速度近1.7个百分点的高速度,这个速度本身是不能持续的。所以去年的经济增速在10.3%,便是一种回归的反映。而今年的GDP增速定在8%,未来五年定在7%,也是顺应这种内在趋势的要求。 所以,现在提出这样的增速是有道理的。而一旦政策有了调降的取向,它的经济含义就值得品味了。 从国际层面看,来自中国的经济增速略有调降,意味着中国对外部资源的需求会与以往有所不同,这将对资源及大宗商品市场有降温作用,使扭曲的资源市场有所清醒。比如,以往铁矿石谈判都是一年一谈,但最近听说,现在只能随行就市了,没有年度谈判了。这种用卖“时鲜货”的做法卖铁矿石真是少见。现在降一点温,有好处。 因为中国现在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需求量依然很大。而由于中国经济的基数大,一旦降温将会对大宗商品市场以及工业品和消费品市场都有影响。这样一来,就会抽掉市场中一块最热的炒作铁板,让价格回归到合理区间。从长期来看,这样做对中国也有利。 从国内层面看,这种主动性调降,一方面是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让经济增速回到更稳健、更合理的区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各地对于经济增速的压力,让经济增长从快向好转化,同时也更加注重质量、注重长远效益,而不是眼前利益。这实际上也是为各地的经济转型争取时间与空间。 比如,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等,现在经济基数已经很大,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地区水平,再要提10%左右的经济增速,除了搞形象工程,没别的出路。尤其是在这些地区转型还没有完成,还没有新的、可持续增长点出来的时候,提出过高增速,只能是勉为其难。所以今年北京、上海的两会,把当地的GDP降下来,是有道理的。 但从全国的情况看,事情没那么简单。中西部地区及东北老工业区的发展还在提速阶段,基数比较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换句话说,中国的潜在增长力还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中国经济的未来实际增长情况,恐怕要比8%和7%高一点,比如,高出1到2个百分点。而这种高一点也不是冒进,也是有现实依据的。 比如,去年经济增速设为8%,实际执行下来是10.3%。今年预设为8%左右,实际执行下来,可能也在9%到10%。如果考虑价格上涨4%的因素,经济增速肯定不能太低。比如,如果增速是8%或7%,扣除价格因素,就可能低于这个速度。这显然也不符合经济运行的现实要求。因为如果出现较高通胀、较低增长,就有可能陷入滞胀的困境。而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好的结果。 由此观之,在这8%、7%和4%后面,还真有着不小的挑战呢。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是:
5. 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与壮大有什么意义
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与壮大有什么意义,新兴的市场一般来说很多地方都是有新的发现,或者新的一些技术与发展中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区别。
6. 如何理解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发展注重的是经济体整个的趋势或倾向,经济增长则可以用GDP等量化指标进行描述分析。
7. 世界上三大经济体是哪三个国家,为啥能进前三经济体是咋个意思
美 国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全年JDP为12.95万亿美元,人均超过4.4万美元。
日 本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年为4.9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85万美元。
中 国为第三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30年来,中 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一个复杂的世界也喊出了复杂的声音,表现在世界上不时出现多种"中国论"
但是,按照人均GDP计算,中 国在世界的排名还很靠后,和西 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因此,过分夸大和强调中 国在世界中的分量和责任不符合事实,唱多中 国不可取。
与此同时,贬低中 国经济成就及其对世界经济所做出的积极贡献,也不符合事实,唱衰中 国也不可取。特别是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化的世界使各国经济紧密相连,各国无法"脱钩"。此时此刻,西方一些人士唱衰中国,对西方没有任何好处。根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今年全球经济增幅将只有1%,而中国仍是"亮点",即中国有望保持8%的速度增长,将给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一半的力量。
在历史上,中 国曾长期是世界最大经济体。按照西 方的普遍预测和看法,中 国还将逐步超越日 本和美 国,重登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宝座"。
经济体”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若干个国家为了达到优惠的贸易政策从而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组建的经济共同体,可以简称为经济体,目前全球比较知名而且具有相当规模的三大经济体分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亚太经和组织和北美共同贸易区
8. 经济体系是什么含义
经济体系:一群经济个体之间具有相互联系关系,个体间的通货可以互相版兑换,任权一个体的变动都会对总体造成影响,如欧盟即是一个经济体系。这个地区性组织在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以及在维护拉美国家的合法利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它反对美国对拉美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和制裁,要求美国取消对古巴的经济和贸易封锁,并谴责美国旨在惩罚同古巴进行贸易、投资的国家和企业的赫尔姆斯—伯顿法。该组织同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发展顺利。
(8)发展中经济体含义扩展阅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进而在一般垄断基础上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先后出现了自由竞争型、垄断竞争型 和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型三种模式。
9. 真正的世界经济的含义
世界经济从出现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时期。这个时期,一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用其殖民地、半殖民地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明显地表现为未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存在极度不平等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
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初期俄国十月革命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出现了新社会主义经济,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打破,世界经济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对立的经济体系。在这不到100年间,世界经济的前后经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并存、相互斗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在此期间,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大批新兴的民族国家经济开始兴起,它们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相互渗透,相互斗争,世界经济关系错综复杂。
第三个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之后,世界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和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各国经济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向全球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初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