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上世纪香港经济发展

上世纪香港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17 16:51:23

⑴ 香港回归前后的经济发展情况

李秀恒:回归十年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http://news.QQ.com 2007年06月12日15:21 中广网 评论0条
作者:李秀恒 全国政协委员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香港回归祖国已经十周年。十年来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精神下,《基本法》在香港顺利贯彻实施。在中央政府和香港广大市民支持下,香港保持了过去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维持不变,实现了平稳过渡,经济和社会保持繁荣稳定。

回归十年来,香港经历了一系列风风雨雨,尤其是经历了「金融风暴」和「沙士」两大冲击,克服了经济低迷的沉重压力,在特区政府和全体港人的努力下,在中央一系列挺港政策的扶持下,香港经济已走出低谷,逐步复苏,社会走向稳定和谐,同内地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并迈上新的合作台阶。

香港回归祖国的十年,是香港历史发展进程的辉煌十年,是两地经贸关系不断发展的十年,也是不断加深港人对国家归属、对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凝聚的十年。回顾香港已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展望未来,港人对香港前途,对国家的发展,对和平统一大业充满信心。香港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进程中,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国两制」深入人心

香港回归前的一段过渡期内,由于中英出现政制争拗,国际反华势力兴风作浪,以至部份港人对香港前途信心不足,香港曾一度出现「移民潮」。而有些市民对回归后的香港能否真正做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的社会制度是否真的可以五十年不变,也抱怀疑、观望态度。

十年后的今天,港人对「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信心已大大增强。十年来,中央政府严格遵守中英联合声明及《基本法》,不干预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内部的事务,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经济渡过难关及迈向复苏,再加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都给港人莫大信心。

今天,港人对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已大大增强。中国成功加入世贸;中国申奥成功和2008年北京奥运的举行;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升空;中国运动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性灾情中对海外侨胞的援助与关怀,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提高,都不断加深港人作为中国人的光荣感、自豪感。今天,香港人自觉学习普通话,关心内地发生的事情,愈来愈多的港人到内地投资、置业、观光、旅游,愈来愈多港人把自己子女送回内地升学、就业、发展。不少港人还担任内地各类职务,在各级建制架构中参政议政,或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做出贡献。港人已感觉实实在在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在香港经济最低迷的时候,中央政府接二连三出手相助,颁布一系列措施,力挺香港经济复苏。中央政府同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让香港产品得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增强了港产品在内地市场的竞争力;中央又以多种形式开放多个服务业领域,让香港各类专业人士及商家,以至个体工商者得以广泛在内地经营发展;中央政府从2004年开始实施「自由行」政策,先在沿海城市推出,现已扩展至全国近100个城市,每年从内地来港的游客超过3000万人,为香港每年带来数千亿元的消费,对香港经济的复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贸关系走过三阶段

香港回归祖国前后,两地的经贸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香港同内地经济的经贸关系走过了三个不寻常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回归前,尤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是内地主要的外商投资者。当时,香港制造业正值北移,大量生产工序转移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港企在那里投资建厂,发展加工贸易,大量雇聘工人,带动了华南地区经济的腾飞。到了90年代,长三角地区及上海浦东崛起,港企也到华东地区发展,带动了当地基建、交通、物流、以及服务业的兴旺,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消费的畅旺,推动了房地产、旅游、装修、家具、家电等行业的发展,使这两个地区在内地发展中最早富裕起来。

第二阶段是回归初期,两地经济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内地经济在对外开放和中国入世的推动下,不断扩张发展,而外商愈来愈多进入内地市场并大展拳脚,对已进入内地市场的港企增加了压力,促进了港资与内地企业的合作发展。这段时间内,香港企业在内地与当地企业的差距逐渐拉平,而民营企业通过向港企学习与合作,逐渐掌握了国际市场的信息,有些民营企业更成功「出洋」发展,与港企携手拓展国际市场,或在香港建立营销中心或融资平台。而「自由行」的实施在促进香港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促成了「民企自由行」的发展,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民企赴港考察、参展和洽商,不少民企更在港成立公司及注册商标。令香港同内地的经贸关系不断密切,也不断强化。

近年来,两地经贸关系到了第三阶段,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和经济全面振兴下,中国经济已步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中国作为一个高度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巨大经济体,正在全球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香港作为一个地区性的商贸金融中心,与中国这样庞大经济体的合作,其模式及定位正发出根本变化,由以前的投资者、合作者角色,转为服务者角色。因为中国这样一个庞大、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在国际化、市场化进程中,需要商贸服务业的支持,以及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的协助,香港作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贸易中心,可以从资金、人才、信息、市场、物流、法律、会计等方面提供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香港经济也可以在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中,得到自身的发展。香港特区政府和工商界要认清自己未来的定位,在两地经济融合及互动的新进程中,真正做好「服务者」的角色,与内地工商界及民营企业携手合作,把中国和香港经济高度结合,推展上新台阶。

⑵ 香港百年来经济文化的发展希望细一点:)

在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中,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1950年以前香港经济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从50年代起香港开始工业化,到1970年,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标志著香港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实现了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香港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从80年代始,内地因素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实现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第二次经济转型。

* 香港经济的发展历程

今天的香港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2717亿港元,贸易总额达到32307亿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实体,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10万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银行机腹,拥有外资银行数量居世界第三位;2000年末香港股市总市值达48625亿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汇市场每日成交额达790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汇储备高达1075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 香港经济发展的优势

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属国际化的城市,拥有便利的营商环境、完备的法律体制、自由贸易政策和资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争,以及金融网络、通讯基建网络等便利因素。此外,香港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等优势条件,使得香港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 香港的经济结构

随著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规模不断扩大,香港的公司逐步演变成负责集资、采购、设计、推销、货物中转的生产控制中心和服务中心,香港服务业逐渐由为本地制造业服务转而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服务。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的67%上升至1999年的85.4%。香港的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对外贸易、饮食及酒店业、运输及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业,以及法律财会等专业服务行业。在各服务行业中,金融保险、地产和商用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当地生产总值的26%;其次是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占3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20%;而运输仓储及通讯业则占9%。

香港的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住,素以灵活应变见称。制造业目前仍以纺织业和制衣业为主,其它还包括玩具业和电子业、印刷和出版业、机械、金属制造、塑胶以及珠宝钟表等行业。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1999年为5.7%。

* 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

70年代末,内地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地经济合作逐渐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目前香港绝大部分制造业都已转入内地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香港的服务业则为两地间的投资和贸易活动提供各项服务,迅速增长。大量的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筹资,促进了香港金融证券业的发展。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香港的转口贸易主要围绕内地进行,20年来,香港对外贸易额成倍增长。同样,多年来,香港充当了内地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的重要对外窗口和中介,对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两地经济在相互促进中得到了共同发展。

随著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阻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进行西部大开发,将给香港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其桥头堡的作用会更加重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信息中心的地位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两地经济一体化趋势会不断加强。

香港经济形势

2000年,香港经济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本地生产总值增长10.5%,是1987年以来的最高增长率。金融市场总体平稳,政府财政状况稳健,进出口贸易增长强劲,航运业表现优异,旅游业畅旺,失业率下降,通缩明显收窄,表明香港整体经济已经恢复正常。展望2001年,香港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由于经济总量已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加上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因而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

* 2000年香港经济形势

2000年,香港经济承接上年复苏势头,实现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基本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活动已经恢复正常。

* 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强劲

2000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以现价计算为12717 亿港元,以1990年固定价格计算为8937 亿港元。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1997年比较,分别减少522亿港元和增加647亿港元。

香港经济第一季度增长14.1%,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增幅均为10.8%,第四季度增长6.8%。全年经济实质增长10.5%,是1987年以来的最大增长幅度。从形成本地生产总值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消费需求回升力度加大。2000年,政府消费实质增长2.1%,私人消费实质增长5.4%。私人消费增加较多,主要是经济明显好转及失业率下降,消费者信心增强。同时,旅游业兴旺,也刺激了消费需求的上涨。

投资止跌回升。2000年,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3278亿港元,增长8.8% ,在1999年下降17.4%的基础上止跌回升。其中私人投资增长12.7%。私人投资回升,主要是企业赢利增加和营商前景看好,机器和设备购置增加较多。

对外贸易增长强劲。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在外部需求增加的带动下出现强劲增长。有形贸易方面,全年进出口总额为32307亿港元,增长17.8%。整体出口15727亿港元,增长16.6%;进口16580亿港元,增长19%。?统计,香港对主要贸易伙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的货物出口分别增长14%、15%、23%、17%和19%。内地是香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达12580亿港元,增长18.9%。

无形贸易方面,服务输入为1855亿港元,服务输出达3340亿港元,盈余1485亿港元。抵消有形贸易赤字后,综合盈余632亿港元。

* 政府财政稳健

香港的财政年度为当年4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1999/2000年度,财政收入2329亿港元,支出2230亿港元,赤字99亿港元,财政储备4443亿港元。

2000/2001年度,财政预算收入2442亿港元,预算支出2504亿港元,预算赤字62亿港元。由于外汇基金及卖地收益减少、地铁上市集资额低于预期等因素,预计财政赤字将扩大到114亿港元。

为了刺激经济、巩固经济复苏成果,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例如∶拨专款支持多项培训和再培训计划,提升市民就业能力;调低股票交易印花税10%,维持金融市场的吸引力,提高香港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延长柴油税减税期限,降低税负;将豁免电动汽车首次登记税期限再延长三年等。积极的财政政策为香港经济全面复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虽然出现少量财政赤字,但政府财政状况总体看是稳健的。

* 金融市场基本稳定

2000年,香港金融市场基本稳定,主要表现在∶

* 联系汇率机制运行正常。市场港元对美元的即期汇率从1月份的7.778微升到12月份的7.798。全年港元汇率紧贴美元的走势,对所有主要货币均增强。受美国加息的推动,银行公会三次加息0.75个百分点。为了降低货币结算风险,启动了美元结算系统,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

* 银行业经营稳健。至2000年末,银行业总资产为66592亿港元,轻微下降1.9%;银行存款为34823亿港元,增长9.6%;但银行贷款24626亿港元,下降12.5%,已连续26个月下跌。银行贷款下降,主要是在经济转型时期,地产市场不活跃,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银行贷款较为谨慎所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所好转,呆坏帐比例趋于下降,第一季度为9.3%,到四季度已降至7.3%。主要银行的盈利水平普遍良好,增长幅度均在20%左右。

* 股市运行基本正常。2000年,香港股市虽出现较大起伏,但运行基本正常。在香港经济向好、外部经济增长、预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美国股市下挫、本地利率较高、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等因素交叉影响下,恒生指数呈波浪走向,在13700点至18400点区间波动。3月28日 升到18302点的历史最高点。其后因美国加息、美股下调的影响,恒生指数反复下挫,5月26日,跌至当年最低13723点。虽然夏季出现反弹,但在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美股再次暴跌等因素影响下,恒生指数再告下跌,年末收市报15096点,下降11%。但股市总市值达48625亿港元,增长2.7%;全年总成交额31319亿港元,增长63.2%;日均成交额127亿港元,增长65.4%。

* 股市集资功能进一步增强。2000年,上市公司在香港股市集资总额达4483亿港元,其中香港中资企业集资2909亿港元,内地国有企业集资518亿港元。

* 债券市场发展健康。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香港的债券市场呈现出发展趋势,2000年债券发行量达4556亿港元,比上年增加391亿港元,增长9%。

* 通缩压力减缓

自1998年12月以来,综合消费物价指数持续25个月下跌。但在2000年跌幅呈逐月收窄趋势,1月份跌幅为5.3%,12月份跌幅收窄至1.8%。全年跌幅为3.7%,虽然通缩状况难以改变,但跌幅已比上年缩小。

* 失业率逐步下降

2000年,香港的失业率虽然较高,但有所缓和。1月份,失业率由上年6.2%的高位下降到5.7%,以后逐月降低,12月份为4.5%,失业人数由年初的20.9丌人减少到15.1丌人,各主要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均明显上升。香港的失业人群,集中在建造业和制造业,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由传统制造业向以资讯科技产业转型,传统行业中不断有劳动人口被淘汰出来。

* 主要行业发展健康

2000年,香港主要行业的表现良好,发展健康。

* 房地产业 2000年香港房地产业继续调整。前七个月楼宇买卖价格平稳,但成交合约宗数和金额持续下降;八月份以后,市场状况有所改善,楼宇买卖价格轻微回升,成交合约宗数和金额增加。全年楼宇买卖合约宗数和金额分别为85744宗和2225亿港元,下降12.9%和13.3%。

* 旅游业 2000年,香港旅游业再创佳绩。访港旅客人次创历史新高,达1306丌人次,增长15.3%,高于10.8%的世界平均水平;旅游收益在持续三年下降后出现增长,达615亿港元,增长16%,高出世界平均增幅9个百分点。根?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以旅客人数计算,香港全球排名14位,在亚洲仅次于内地。

* 零售业 2000年,香港零售业转好,量值齐升。?统计,全年零售业总销售价值达1867亿港元,增长3.8%,销货数量则上升8.1%。零售业在经济复苏和旅游业增长的带动下,几乎所有主要零售类别商品的零售量均告上升,升幅较大的类别依次是汽车及汽车零件、其他耐用消费品、家具及固定装置、鞋类及有关制品和服装。

* 航运业 在香港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香港航运业表现优异,国际航运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在港注册的船舶总种位达到1071丌种的历史新高,显示投资者对香港充满信心。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近1810丌标准箱,增长11.7%。航空客、货运量均创新记录,其中,货运量为224丌公种,居全球第一,增长13.5%;客运量为2300丌人次,增长8%。

* 建诛业 2000年,香港主要承建商完成的工程名义总值为1218亿港元,下降3.6%。主要是一些大型住宅楼宇发展项目已经完成,新的项目工程进度仍然缓慢。其中,公营地盘完成工程比较稳定,私人地盘完成工程下降幅度较大。建诛市场仍未走出困境。

* 电讯业 2000年,香港电讯业日新月异。在有线电话服务方面,固定电话线数达390丌条,增长3%;其中,商业用户增加5%,住宅用户增加1%。人均电话密度约为每100人拥有58条电话线,是亚洲电话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图文传真线有40多丌条,增长5%,占商业电话线的23%。随著香港大力发展资讯科技,互联网用户大增,使用量达11亿分钟,增长1%。无线电话服务方面,用户数量为520丌,增长31%;流动电话渗透率达77%,为全球最高地区之一。

2000年香港经济增长强劲,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经济结构性调整任重道远。创新科技产业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尚需要时日。二是失业率仍然较高,通货紧缩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的内力还不足。此外,2000年香港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基数较低、并主要依靠外部需求带动取得的。就经济总量而言,还刚刚达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因而经济强劲增长是伴随著经济结构调整的恢复性增长。

* 2001年香港经济展望

* 世界经济环境 200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减缓。美国经济在持续10年高速增长后,已开始放缓。2000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低于第二季度5.6%的增长幅度,第四季度更跌落至1.1%。2001年1月份,制造业活动状况指数为41.2%,降至10年来的最低点;企业盈利警告不断,企业破产和倒闭现象增多;2月份,消费者意见指数为87.6%,是7年来最低点。但由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仍保持增长,美联储在1月份和3月份三次调减利率,布什政府又将采取减税政策刺激经济,因而美国经济前景仍不明朗。

* 欧洲经济发展势头趋于好转。由于欧洲经济对美国的依赖较少,受美国经济的拖累不大。随著主要国家减税及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欧元回稳资本流入增加,石油价格下降、通胀压力减缓并得到控制等有利因素的推动,消费和投资出现了良性循环。欧盟委员会预测,欧洲经济将增长3.2%。

* 日本经济复苏放缓。日本经济在经历10年经济衰退后,2000年首两季出现复苏迹象。但是,第三季度,经济重新调头向下出现负增长。2001年1月份又出现4年来首次贸易赤字。显示日本经济复苏阻力较大。同时,日本政局不稳和巨额企业坏帐无法消除,也将阻碍经济增长。目前,日本经济正处于复苏和衰退的十字路口,前景还不明朗。

*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2000年普遍走出了金融危机的低谷,逐渐复苏。但由于受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菲律宾、印尼等国政局不稳,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对香港的需求减少。

* 中国内地将继续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将使企业充满活力;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贸组织将带来无限商机。虽然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将可能会放缓,但是,内地经济仍将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长。内地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将为香港带来多方面好处,是保证香港经济稳定增长的最大动力。

* 全球贸易环境 总体看,2001年世界贸易环境将逊于上年,全球贸易增长趋缓。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放缓,日本经济停滞不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减速,消费需求相对减少。作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内地也难以保持2000年的贸易增长速度。但是,欧洲经济向好,内地经济持续增长,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等,将使内地对外贸易保持较高水平,这有利于香港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

* 国际金融市场 2001年,国际金融市场存在动荡因素。股市方面,随著经济明显放缓,美国股市将持续调整。如果下调幅度过大,可能引发全球大部分股市剧烈动荡,香港股市也不能幸免。汇率方面,由于美国新政府仍然维持强美元政策,美元汇价基本稳定;欧元区经济好转,欧元将回归高位;日元受日本经济拖累,将在低位徘徊。由于港元实行联系汇率,汇率走势与2000年相若。利率方面,由于经济放缓,美国将进入减息周期,香港将会追随美国减息。

* 总之,由于内地以及与香港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美国、欧洲等地经济保持增长,会相应带动香港出口贸易、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增长。

* 本地因素 香港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将会好于去年,并呈现健康稳定的成长。联系汇率制度下,在美联储三次降低利率后,香港高利率压力开始减缓,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内地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外资流入香港。在特区政府一系列稳定楼市政策出台后,消费者信心增强,楼市已渐趋活跃,逐步显现复苏迹象。随著香港经济的稳定增长,就业状况有望持续改善,通缩会逐步消失,消费物价将温和回升。伴随著企业效益的好转,已冻结2年的薪金开始解冻,大企业普遍加薪,将有效刺激内部消费需求。在上述一系列内外部有利因素的促进下,香港经济将出现稳定增长。

* 经济增长趋势预测

* 本地生产总值 2001年的经济在上年基数较高和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下,增长将放缓。由于内部因素好转,如果外部因素不出现重大变化,香港经济会出现4%左右稳定增长。

* 金融市场 由于美国股市不稳,2001年香港股市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但总体发展应该保持正常。香港的债券市场将继续健康发展,并保持稳定。利率在美国减息的带动下,可望继续下降约1个百分点。汇率可望保持稳定。

* 物价 随著经济持续好转,消费者信心增强,物价将止跌回稳,并出现小幅增长。

* 失业率 随著经济稳定增长和政府再培训计划的实施,失业率将趋稳。

* 主要行业 房地产业将趋于稳定,并有一定程度回升;旅游业在香港和内地双方共同推动下,将会保持增长;零售业随著经济稳定发展,会出现温和增长;航运业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不会有大的增加;建诛业在建诛工程没有明显增加、建诛市场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会有大的起色。

香港对外贸易形势

由于世界经济贸易增速加快,香港内外部经济环境显著改善,香港对外贸易在1999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2000年出现多年来少有的高增长态势,成为2000年香港经济强劲增长的主要动力。2001年香港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将会减低。

* 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增长强劲

* 商品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

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总额为32307亿港元,增长17.8%,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7年增长5.2%。其中出口15727亿港元,增长16.6%;进口16580亿港元,增长19%。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是进口、转口和港产品出口全面大幅增长,基本上都是过去七年来的最高增幅,说明已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进入实质性增长。特别是港产品出口一改过去4年大幅滑落的局面,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 转口贸易增长强劲 香港的整体出口由转口和港产品出口两部分组成,其中转口额约占88.5%,港产品出口占11.5%。转口贸易主要是将中国内地商品转口至世界各国和将世界各国商品转入内地。由于外部市场环境改善和中国内地经济、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2000年香港转口贸易强劲增长,总额达13917亿港元,增长18.1%,这是自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比1999年增幅高出16.4个百分点。转口贸易额占香港整体出口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由1999年的87.4%上升到2000年的88.5%。

* 港产品出口止跌回升,

2000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扭转了自1996年以来的下滑局面,全年出口1810亿港元,实现了6.1%的增长,与1999年下降9.5%形成鲜明对比,但数量上仍仅相当于1995年的78%。香港本地制造业绝大多数已转移到内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转移还将继续进行,因此,香港本地产品出口下降趋势将会是长期的。

??港产品的出口结构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成衣、轻工和电子电器产品为主。其中出口额较大的商品有纺织及成衣866亿港元、电子电器433亿港元、首饰57亿港元、印刷品46亿港元、钟表57亿港元、塑料制品28亿港元,金属制品15亿港元。增长较快的有金属制品(81.8%)、电动机械(19.9%)、塑料制品(13.9%)。

* 外发加工贸易快速增长

香港的外发加工业务即港商在内地的加工贸易,是两地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2000年香港外发加工贸易快速增长,1-9月底,香港输往内地的外发加工估计货值为2052亿港元,比上年增长20.7%,占输往内地总货值的51.7%;由中国内地进口的外发加工制成品估计值为4158亿港元,增长19%,占从内地进口总货值的79.1%。

香港外发加工贸易额占到两地贸易总额的67.6%。这是多年来香港制造业大量迁移内地的结果。内地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对香港外发加工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 对主要国家地区出口全面增长

中国内地为香港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地间的贸易额占香港贸易总额的38.9%。2000年,香港与内地贸易额达12580亿港元,增长19%。其中香港对内地出口5430亿港元,增长20.8%,高于香港整体出口增幅4.2个百分点;自内地进口7150亿港元,增长17.7%。

2000年,香港对亚洲、西欧、北美洲和大洋洲等传统出口市场全面增长。其中对亚洲出口增长20.4%,西欧增长10.4%,北美洲增长13.8%,大洋洲增长16.6%。

从国别和地区看,香港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出口分别增长了23.2%、19.4%、12.7%、13.7%、20.8%和13.4%,增幅比上年均有大幅提高。

* 进口增长迅猛

2000年,香港实现进口16580亿港元,增长19%,而1999年则是下降3%。从地区结构看,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进口货品供应地,占进口总值的43%,其他主要供应地依次为日本、台湾、美国、韩国和新加坡,分别占12%、7.5%、6.8%、4.9%和4.5%。进口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转口增长加快和本地经济恢复增长、本地销售扩大。

* 2001年香港对外贸易将继续增长

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是中国内地对外贸易的重要桥梁,其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既取决于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又取决于中国内地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展望2001年,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发展,中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在这一大环境下,预计香港对外贸易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发展,香港对外贸易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带动了全球贸易的增长,是近10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但仍会保持在4.2%的较高增长速度,有利于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

2000年美国经济强劲增长,但第四季度已明显开始放慢。目前美国通货膨胀率仍被有效地控制,美国大公司并无出现严重亏损,联邦储备局已连续降息,调节宏观经济的利率杠杆正在发挥作用。一般的估计,美国经济将会实现软著陆,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下半年有望恢复增长。美国经济放缓虽对消费开支会有影响,但预计只是消费开支增速减慢,对香港、内地价廉物美商品的进口需求影响较小。

2000年欧盟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欧元区内出口旺盛,内需活跃,长期困扰欧盟的失业率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欧盟委员会预测,2000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3.5%,预计2001年欧盟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略为降低。

2000年日本经济复苏力度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支出继续带动经济增长,消费者信心增强,企业收益有所恢复,投资有所增加,经济增长率实现1.5%的正增长。但日本经济中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2001年只会是一个温和的复苏年份,经济增长率可望维持1%-1.5%。

东亚经济已摆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外需旺盛,内需逐渐扩大的带动下,2000年亚洲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保持良好的势头,韩国、印尼、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外贸易呈现大量盈余。东亚国家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性较强,个别国家政局不够稳定。展望2001年,东亚经济可望继续今年的走势平稳增长,但增速会略为回落。

* 中国内地经济持续增长,是香港外贸增长的重要保障

2000年,中国内地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丌亿美元大关,增长8%;进出口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增长31.5%,其中出口增长27.8%。2001年是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保持7%的增长,对外贸易增幅将有所回落,预计目标为8%。

中国内地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投资和消费的进一步增长。2001年1月中国内地再次降低进口关税,平均税率从16.4%降至15.3%,同时继续完善各项鼓励出口的措施,有利于内地和香港对外贸易的增长。随著内地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实施,内地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将给港商带来更多的商机。

* 香港经济的实质增长,是香港外贸增长的重要内因

香港经济自1999年第二季度开始恢复正增长,2000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更取得10.5%高增长,是自1987年以来的最大增幅。本地消费开支增长5.4%,投资增长8.8%,通货紧缩遂步好转,综合物价指数降幅明显收窄,失业率亦从1998年的6.3%降至2001年1月的4.3%,这表明香港经济已恢复正常发展。本地投资、消费趋旺,是香港进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2001年香港经济会继续保持增长,但升幅将放缓。预计本地生产总值增长4%,出口增长5.5%,香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香港外贸增长的重要内因。

* 制约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不能忽视

世界经济增长中存在著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将直接影响香港对外贸易的发展。美国经济增长的走势还不明朗;世界石油价格还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局部地区金融领域中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区域贸易协定带来的贸易分流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扭曲正常贸易,都可能影响香港的贸易增长速度。

⑶ 求香港近50年经济发展史资料

序言
香 港 , 一 个 面 积 只 有 一 千 一 百 平 方 公 里 、 人 口 少 於 七 百 万 的 城 市 , 却 有 著 影 响 世 界 的 非 凡 能 力 。
於 短 短 数 十 年 间 , 香 港 人 齐 心 合 力 写 下 了 一 段 传 奇 经 历 , 令 香 港 由 一 个 寂 寂 无 名 的 小 渔 港 转 变 成 今 天 的 国 际 大 都 会 , 亚 洲 最 重 要 的 城 市 。
我 们 的 港 口 是 全 球 最 繁 忙 港 口 之 一 , 而 高 效 率 的 空 运 服 务 亦 承 担 了 全 球 最 大 的 空 中 货 运 量 , 令 香 港 成 为 亚 洲 举 足 轻 重 的 货 运 中 心 。 我 们 完 善 的 经 济 体 系 吸 引 世 界 各 地 大 小 企 业 在 港 投 资 , 单 是 香 港 联 交 所 上 市 公 司 的 总 市 值 就 名 列 亚 洲 第 二 , 足 以 让 我 们 掌 握 亚 洲 之 经 济 命 脉 。 我 们 的 工 业 制 品 行 销 世 界 各 地 , 不 论 纺 织 品 、 电 子 零 件 、 钟 表 或 塑 胶 制 品 的 质 素 均 享 誉 全 球 。 这 一 切 一 切 , 全 赖 多 年 来 每 个 香 港 人 的 努 力 耕 耘 , 才 能 令 香 港 於 短 短 数 十 年 间 斐 声 国 际 , 创 下 惊 人 的 成 就 。
时 代 的 巨 轮 每 天 都 在 转 动 。 在 一 个 世 纪 前 , 相 隔 千 里 的 人 只 能 靠 电 话 及 书 信 联 系 , 但 今 时 今 日 我 们 足 不 出 护 就 可 以 通 过 互 联 网 和 远 在 美 国 的 朋 友 见 面 。 随 著 时 代 的 变 更 , 整 个 社 会 都 出 现 了 翻 天 覆 地 的 变 化 , 而 这 些 变 化 , 足 以 令 我 们 的 优 势 在 瞬 间 逆 转 。 正 如 美 国 哲 学 家 埃 里 克 . 霍 佛 所 说 : 「 要 预 测 未 来 , 唯 一 方 法 是 具 备 创 造 未 来 的 能 力 」 , 要 巩 固 香 港 的 枢 纽 地 位 , 紧 贴 世 界 的 脉 搏 继 续 发 展 , 我 们 必 需 打 好 坚 固 基 础 , 掌 握 跨 越 未 来 之 钥 匙 , 才 能 长 出 强 壮 丰 厚 的 羽 翼 , 跳 上 世 界 的 枝 头 上 振 翅 高 飞 。
在 踏 入 新 世 纪 前 , 且 让 我 们 看 看 香 港 的 发 展 史 , 了 解 多 年 来 香 港 作 为 枢 纽 角 色 的 转 变 。 只 有 抓 紧 历 史 给 我 们 的 启 示 , 才 能 承 先 启 后 , 让 香 港 继 续 肩 负 亚 洲 枢 纽 的 重 任 , 在 各 个 范 畴 上 领 导 亚 洲 各 地 , 甚 至 领 导 世 界 , 写 下 另 一 段 不 朽 的 传 奇 。
凭 著 香 港 人 的 努 力 , 加 上 我 们 拥 有 的 优 秀 条 件 , 香 港 , 一 定 会 成 为 廿 一 世 纪 亚 洲 最 瞩 目 的 都 市 。
香港经济发展史
香 港 是 世 界 经 济 发 展 史 上 一 个 奇 特 的 例 子 。 在 殖 民 地 的 背 景 下 , 加 上 中 港 之 密 切 联 系 , 形 成 了 香 港 特 有 的 中 西 交 融 文 化 。 因 此 , 香 港 在 过 去 数 十 年 的 发 展 历 程 中 , 不 仅 受 到 西 方 经 济 的 影 响 , 亦 同 时 受 到 内 地 的 因 素 的 影 响 。 是 故 , 香 港 的 经 济 增 长 模 式 ( Growth Model ) 也 异 於 世 界 其 他 国 家 。 以 下 , 我 们 会 先 回 顾 历 史 , 看 看 香 港 如 何 在 独 特 的 环 境 下 发 展 成 一 个 亚 洲 的 枢 纽 城 市 。
战 前 的 香 港
香 港 在 南 京 条 约 签 订 后 被 割 让 予 英 国 , 随 后 , 英 国 宣 布 香 港 为 自 由 港 , 由 此 时 起 , 世 界 各 地 的 货 物 及 资 金 开 始 在 港 聚 集 。 凭 著 水 深 港 阔 的 天 然 港 , 英 国 开 始 在 本 地 建 设 货 仓 、 码 头 等 海 港 设 备 , 令 香 港 踏 上 了 转 口 贸 易 的 路 。
1896 年 , 苏 伊 士 运 河 通 航 , 大 大 缩 短 了 由 欧 洲 到 香 港 之 航 程 。 而 到 了 1911 年 , 来 往 香 港 至 广 州 的 九 广 铁 路 亦 正 式 通 车 。 此 两 项 建 设 加 速 了 香 港 发 展 成 转 口 港 之 步 伐 , 令 香 港 在 20 世 纪 50 年 代 前 在 转 口 贸 易 方 面 独 领 风 骚 。
过人之处
地 理 位 置
香 港 位 处 亚 热 带 , 气 候 温 和 , 终 年 不 结 冰 。 海 港 总 面 积 达 5,200 公 顷 , 吃 水 深 处 最 深 达 14.6 米 , 水 深 港 阔 , 适 合 大 型 轮 船 停 舶 。
香 港 是 欧 亚 航 线 必 经 之 地 , 而 且 背 靠 中 国 , 是 外 商 进 入 南 中 国 的 重 要 通 道 。 另 外 由 於 香 港 的 时 区 介 乎 欧 美 之 间 , 足 以 填 补 世 界 金 融 市 场 的 运 作 时 间 , 作 二 十 四 小 时 交 易 。
人 力 资 源
人 口 : 6,974,800
教 育 : 香 港 实 施 九 年 免 费 教 育 政 策 , 市 民 普 遍 教 育 水 平 不 低 , 识 字 率 达 九 成 。 本 港 有 八 间 大 学 , 每 年 提 供 15,000 个 学 位 课 程 , 为 专 业 领 域 培 训 人 材 。
基 础 建 设
海 港 : 香 港 是 世 界 上 第 二 繁 忙 的 港 口 , 每 年 处 理 的 标 准 集 装 箱 达 一 千 四 百 万 个 。 1998 年 , 《 亚 洲 货 运 新 闻 》 ( CargonewsAsia ) 选 出 香 港 为 亚 洲 最 佳 港 口 。
机 场 : 每 星 期 有 超 过 3,000 班 航 机 来 往 香 港 及 世 界 一 百 二 十 多 个 城 市 , 每 年 处 理 二 千 多 万 乘 客 及 一 百 六 十 多 万 吨 货 物 , 是 全 球 排 名 第 一 的 国 际 货 物 空 运 中 心 , 客 运 服 务 亦 名 列 世 界 第 五 。 由 香 港 飞 往 亚 洲 大 部 份 城 市 需 时 少 於 六 小 时 , 快 捷 方 便 。
通 讯 : 香 港 是 世 界 上 首 个 建 立 互 动 电 视 网 络 的 地 区 , 并 拥 有 世 界 上 密 度 最 高 及 最 复 杂 的 城 市 光 纤 网 络 。 我 们 亦 是 按 人 口 计 算 平 均 拥 有 流 动 电 话 最 多 的 地 区 之 一 。
政 府 政 策
自 由 港 : 香 港 自 19 世 纪 末 起 成 为 自 由 港 , 容 许 企 业 自 由 经 营 投 资 , 货 物 、 货 币 均 可 自 由 进 出 。
积 极 不 干 预 政 策 : 香 港 政 府 奉 行 自 由 之 经 济 政 策 , 不 干 涉 私 人 企 业 及 市 场 之 运 作 。
低 税 制 : 香 港 税 制 简 单 , 税 率 低 而 且 稳 定 , 吸 引 外 来 投 资 者 到 港 投 资 。
金 融 服 务
香 港 是 世 界 第 四 大 国 际 银 行 中 心 , 亦 是 世 界 排 名 第 五 的 外 汇 交 易 中 心 , 全 球 100 间 大 银 行 中 有 八 成 在 港 设 有 分 行 。 而 在 黄 金 市 场 方 面 , 香 港 是 亚 洲 区 最 繁 忙 的 黄 金 交 易 中 心 。 在 专 业 服 务 方 面 , 香 港 是 亚 洲 拥 有 最 多 认 可 保 险 公 司 及 合 资 格 精 算 师 的 城 市 , 全 球 五 大 会 计 师 事 务 所 均 有 在 港 开 设 办 事 处 。
被动型经济
在 这 里 我 们 要 集 中 分 析 香 港 经 济 的 一 个 特 质 — 极 度 被 动 性 。
香 港 在 发 展 初 期 是 以 转 口 贸 易 为 主 。 除 了 因 为 香 港 拥 有 水 深 港 阔 的 先 天 优 势 , 当 时 的 英 国 政 府 亦 是 大 力 促 成 者 之 一 。 欧 洲 国 家 一 直 寻 求 打 入 中 国 市 场 之 据 点 , 但 当 时 之 清 政 府 对 外 商 限 制 甚 大 , 於 是 香 港 这 个 英 国 殖 民 地 就 成 了 这 些 国 家 的 理 想 据 点 。 可 以 说 , 把 香 港 宣 布 为 自 由 港 是 英 国 政 府 推 动 贸 易 的 重 要 一 步 。
到 了 20 世 纪 50 年 代 , 香 港 出 现 了 第 一 次 经 济 结 构 转 型 , 以 工 业 为 主 导 , 而 这 次 转 型 亦 是 在 外 围 因 素 影 响 下 促 成 的 。 当 时 联 合 国 宣 布 对 华 禁 运 , 加 上 世 界 市 场 对 劳 动 密 集 型 工 业 的 需 求 , 香 港 投 入 了 工 业 化 的 转 变 中 。
70 年 代 , 香 港 开 始 经 济 多 元 化 , 以 减 轻 受 石 油 危 机 、 保 护 主 义 加 强 及 竞 争 对 手 林 立 的 影 响 。 金 融 、 服 务 业 及 房 地 产 迅 速 发 展 , 为 本 港 经 济 注 入 新 动 力 。
历 史 证 明 , 香 港 的 每 一 次 经 济 结 构 转 型 都 是 由 外 围 因 素 诱 发 的 。 香 港 就 像 是 急 流 中 的 小 舟 一 样 随 波 逐 流 。
资 金
和 亚 洲 其 他 国 家 比 较 , 本 地 资 金 在 香 港 的 作 用 相 对 地 较 外 来 资 金 为 小 , 这 种 情 况 并 不 多 见 。 香 港 的 外 资 银 行 无 论 在 数 目 或 实 力 上 都 压 倒 性 超 越 华 资 银 行 , 而 英 资 在 电 讯 、 航 空 及 其 他 公 共 事 业 方 面 均 有 垄 断 地 位 , 这 和 香 港 的 殖 民 地 历 史 不 无 关 系 。 假 如 外 资 大 举 撤 离 , 将 对 本 港 经 济 造 成 严 重 损 害 。
原 料 、 生 产 、 市 场
香 港 的 工 业 是 以 「 三 头 向 外 」 的 形 式 建 立 起 来 的 。 天 然 资 源 的 贫 乏 、 人 力 及 租 金 成 本 之 高 涨 和 本 土 市 场 之 细 小 并 不 足 以 支 持 工 业 完 全 依 靠 本 土 , 於 是 我 们 被 逼 发 展 极 度 依 赖 外 地 的 进 口 加 工 工 业 。
三 头 向 外
由 於 香 港 缺 乏 天 然 资 源 , 因 此 必 需 从 外 地 输 入 工 业 原 料 , 如 棉 花 及 金 属 。 而 本 地 人 口 不 足 七 百 万 , 市 场 空 间 不 大 , 所 以 工 业 制 品 主 要 为 外 销 。
另 外 , 由 於 成 本 不 断 上 涨 , 由 八 十 年 代 内 地 改 革 开 放 开 始 , 本 地 厂 商 就 纷 纷 把 工 厂 北 移 往 生 产 成 本 较 低 的 珠 江 三 角 洲 , 因 而 造 成 原 料 、 生 产 及 市 场 三 头 向 外 的 奇 特 模 式 。
无 可 否 认 , 香 港 之 经 济 发 展 是 非 常 被 动 的 , 而 由 於 条 件 所 限 , 预 期 我 们 将 继 续 受 外 围 因 素 影 响 。 如 何 在 此 情 况 下 发 展 本 地 经 济 , 减 低 被 动 性 所 带 来 的 危 机 , 将 会 是 21 世 纪 香 港 人 面 对 的 一 大 难 题 。

⑷ 20世纪7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独特现象是什么

1973年的大股灾,一直延续至1974年年底才有所回升,原因是世界性经济衰退,本港股灾使不少地产商和投资者受损,造成地产低潮。“股拉地扯”,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独特现象。

⑸ 为什么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未香港的经济要比中国大陆发展的要好呀!好有为什么在那个时间里面

因为那里是英租界,发达城市,在那里做事赚的钱要比大陆的多。

⑹ 话说上个世纪香港人是怎么发展经济的 为什么香港人当时比大陆人要有钱 以前当时还有些人夸张的说 只要

这和上个世纪国内的实际情况有关,在1997年7月1日以前,香港被满清政府租借给了英国,因此,香回港的发展一直答有比较深刻的英国资本主义烙印,在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老牌资本主义拥有相当多的非常投机的致富方式,其实现在也会在一些国内市场中看到。在具有巨大投机性和巨大金融泡沫堆积的前提下,香港的经济发展,加上他巨大的港口作用,一直领先于国内的各大城市。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国际性都市,其实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变得更加繁华。因为有足够的经济资本,因此香港在当时也会有非常大的资本发展 娱乐业。其实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良好,国内的电影势头远远超过香港,而香港自从无间道之后,真的很难拿出同时具有口碑和票房的好电影。而香港艺人也逐步往内地发展,也证明了目前内地经济更好一点。所以,香港之所以看起来还不错,只是占了一个时间和英国的优势而已。但是97年香港遭遇索罗斯,如果没有内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撑,也许香港会变成另外一个泰国。从经济角度来看,一个地方的经济好坏取决于市场的大小,当内地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逐步拥有巨大的购买力的时候,我们的发展其实会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⑺ 为何香港可以在60到70年代过得经济腾飞

①外部世界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上世纪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版展,为亚洲的出口导权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科学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亚洲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东亚地区的稳定也使它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
②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台湾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政策,采用货币贬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并刺激居民储蓄以增加投资来源等政策。韩国也仿效中国台湾货币贬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则抓住有利时机,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
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亚洲政府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予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
④优良的文化传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了注重教育、甘于吃苦、勤俭节约等传统。
⑤西方价值观影响:香港地区与新加坡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在法律、教育、经济各方面都深受影响;而台湾地区和韩国则是在1950年代以后深受美国影响,能够和西方价值体系及经济体系接轨。

⑻ 香港历史上gdp最好的时期

香港历史上经济最好的时期应该是回归前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香港GDP曾经是中国的四分之一,但是到如今,不到中国的百分之三。自然,香港回归祖国,祖国的发展,邻居广东的发展,对于香港来说,也是值得骄傲之事,但是,细想一下,香港如果能够努力一点,能够和内地融合得更好一点,也不至于落后的这么多。 虽然,香港还有人均GDP可以自傲。但是yao思考方向,应该是“查找不足”。香港人均GDP是3万6000多美元,广东2012年的人均GDP是接近9000美元,韩国同年的人均GDP接近2万2600美元,远高于广东。广东的“查找不足”对象是韩国。韩国常住人口只有广东的一半,各区域有各自经济特色,较为领先的增长点令经济发展有后劲。况且近年韩国政局稳定,发展旅游业广受欢迎,赴韩旅游亦是港人大热之选。第三产业的不断进步,令韩国国民人人受惠。广东南发达北落后的状况尚无明显改善,南部靠外资投资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北部则主要靠第一产业带来经济收入,两者都不足以稳定维持增长,稳坐万亿俱乐部。广东必须学习韩国的经验,继续打造自己拳头产业,寻找新经济增长点。那么,对于香港来说,恐怕现在追赶的对象应该是广东。虽然,邻省曾被某些香港人称为“阿灿”,但是如今香港若有不耻向过去的“阿灿”学习的精神,这是重新起飞的一步。

⑼ 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怎样

香港回归20年的经济发展情况


1、跨越香港回归的浩大工程——香港新机场启用

耗资1550亿港币的香港国际机场总面积达1248公顷,在弹丸之地的香港是个奇迹;单是客运大楼就占51万平方米,相当于86个足球场,是世界最大的建筑物之一。

这一跨越香港回归的浩大工程,在经过几年运行之后,新机场迎来黄金发展时期,连续4年被评为世界最佳机场,航空货运量稳居世界首位。

2、金融保卫战:击退“金融大鳄”索罗斯

1998年“闪袭”香港金融市场是索罗斯为数不多的败仗之一。在香港遭到国际金融炒家的狙击之前,东南亚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的袭击,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索罗斯的一连串狙击,令港币遭到大量投机性的抛售,汇率受到冲击,一路下滑,香港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港币多年来首度告急,保卫香港货币稳定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战。香港特区政府动用外汇基金合法地干预香港股市,与国际炒家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殊死拼杀。

中国政府强调,将会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捍卫港币稳定。必要时,中国银行将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联手打击索罗斯的投机活动,这对香港无疑是一种强心剂。一连串的反击,使索罗斯的香港征战未能讨到任何便宜,损失惨重。

3、CEPA出世

2003年,在香港回归六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回应特区政府的提议,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稳定了香港商界对香港经济的信心,香港经济开始明显复苏。

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CEPA,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紧紧维系在一起。CEPA自签署后,香港GDP增速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都保持在高速发展的态势,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发展速度的一倍多,使得香港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拓展内地与亚洲业务的首选之地。

4、香港自由行开放

中央政府于2003年7月28日起,放宽了内地居民往来香港的签证政策,先后允许内地49个城市居民申请来港“个人游”(自由行)。作为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之一的旅游业,自由行由2002年的638万人次逐年递增,至2014年达至最高峰,有近4725万人次,占整体旅客量逾77%,增幅逾七倍,带动的行业每年可吸引30多万香港劳动人口就业。

5、“沪港通”“深港通”相继问世

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开通,开通以来,南向交易(从内地到香港)日益受到欢迎,两年间南向交易占香港主板成交量的比重由1%-2%上升至12%。

从“沪港通”到“深港通”,迈出这一步耗时七百多个日夜。在“沪港通”成功运行两周年,“深港通”也正式启动。启动“深港通”,全面实现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是中国必须寻求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强国之路。从长期来看,“沪港通”和“深港通”对吸引外国资金进入中国股市意义深远,它们的开通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里程碑。

6、获评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

在国际知名机构的评选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最自由的经济体、亚洲最具活力的城市。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在其调查评估的全球63个经济体中,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瑞士、新加坡和美国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此外,据统计,到2017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7、“债券通”获批

2017年5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联合公告称,决定同意开展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债券通”),正式启动时间将另行公告。这是继“沪港通”、“深港通”之后,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发展、推动内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多家机构纷纷表示,“债券通”的获批是一份迎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特别礼物,意义重大,而这对于国内和香港乃至全球投资者和债券市场参与者都是一条通往更大业务机会的“快车道”,且将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8、亚投行首位非主权经济体新成员

2017年6月13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香港已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新成员,成为亚投行首个吸收的非主权意义的经济体,既体现了亚投行的成员组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为后续其他非主权经济体的加入做出了成功示范。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成熟稳健和流动性充裕的金融市场、以及大量具国际经验的顶尖金融人才,这些优势可以协助亚投行筹集资金,为其不同基建项目融资。

⑽ 介绍一下香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时代背景。

香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时代背景:

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1982年9月,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因香港前途问题与其进行谈判。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

邓小平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中国将于1997年收回香港。”双方最后达成共识,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于1984年签署协议。

(10)上世纪香港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曾为英国殖民地。

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跻身“亚洲四小龙”行列,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阅读全文

与上世纪香港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