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浦东在上海重要地位
外高桥保税区
金桥经济开发区
张江高科技园区
Ⅱ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成后带动了哪一经济开放区的发展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成后带动了哪一经济开放区的发展?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成后带动了哪一经济开放区的发展?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成后带动了哪一经济开放区的发展?
Ⅲ 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给上海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呢
(一)奠定了城市功能拓展的重要基础
浦东开发开放之初上海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的比重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趋势不明显。19年来,浦东开发开放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积极推动功能拓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先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为全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了先导作用,逐步形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先进创造业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的格局。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开发初期的20.1%上升到2007年的52.3%,产业亮点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业、会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等产业,2007年底,中外金融机构总数已达493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80.52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1254个,吸引合同外资49.49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1/3;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大量外资外技的进入,促进了上海的工业结构向高级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带动汽车、通信和精细化工等行业的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包括高技术产业、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在内的创新经济迅速发展,2007年,总量达到2700亿元,研发机构迅速集聚,已达到223家,市高新技术企业624家。2007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96家,总量占全市一半以上。开发开放为浦东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以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为基础的都市型第一产业初具规模,乡镇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效,农村经济总量在市郊区县名列前茅。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4个国家级重点小区的建设不断推进,为上海城市功能的拓展发挥了核心功能的作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已成为上海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象征。陆家嘴作为国内金融机构最密集、金融要素市场最完备的地区之一,金融贸易区流量经济涵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物流网络遍布165个国家和地区,集聚着证券、期货、钻石、产权、石油等10多个国家级要素市场,以股票、货币、债券、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日渐成熟,基本确立了国内金融市场中心的地位。张江高科技园区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拥有多模式、多类型的孵化器,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国内一大批科研教育机构入驻,支持以企业体的产学研联盟实施重大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张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基地;科技创业人才、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的集聚基地;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改革的试验基地,已吸引15家研究机构和70多家创新型企业落户,成为上海技术创新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平台。外高桥保税区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3大功能逐步拓展,引进了2000多家贸易公司和60多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物流分拨中心,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物流分拨功能进一步增强,现代海运和港口经济稳步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保税区和新兴港口。18年来,外高桥保税区累计批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950个项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0多家入驻保税区。区内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4838亿元,占全国保税区的55%,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贸易中心,来自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众多进出口企业从中获益。保税区的加工贸易、仓储分拨、商品展示和运输等多种功能已得到发挥。金桥出口加工区已成为上海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吸引340多家中外资企业落户,150个现代制造业项目相继投产,其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在全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70%。先进制造业引领效应明显,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51家在金桥投资79个项目。
浦西以浦东为“龙头”推动产业的调整,取得互相促进,加速发展的效应。一批国有老企业和集体企业在浦东投资与外商投资经济嫁接,提升了产业能级,成为上海工业新高地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募集发展资金,改善资本结构,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造;一批国有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进行了多方面整合,规范了市场进退行为,逐步强化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一批国有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开始了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构建了支柱工业的生产集群,各产业间技术进步的相互溢出效应,推动了工业整体进步。同时,一大批混合经济和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调整提供了包括资本嫁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良好社会条件。通过浦东的辐射效应,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创造国内技术领先产品,并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上海的产业水平特别是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随着金融保险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强化,上海金融信息化进程加快,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继续发展。
通过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城市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从相对单一的工业生产基地转变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多功能中心。上海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整体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进而全面提升了上海整个城市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浦东高起点、高强度、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为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彻底改变了城市空间的布局
从传统上海工业的空间布局看,工业企业主要分散于市区,这既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整体开发,也不利于工业企业及产品的配套和规模化。浦东开发开放提供了发展新空间。上海不仅按照科学规划把浦东新区建设成有合理的发展布局结构、先进的综合交通网络、完整的市政公用设施、便捷的通信系统,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新区,而且按照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对上海6300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间作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约5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为城市核心层,主要发展金融、贸易、信息和管理等高层次第三产业;第二层为约30平方公里的中心商业区,成为汇集全国名、特、优商品的主要商业区;第三层为约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以第三产业和居住为主,并保留一部分无污染的城市型工业;第四层约1000平方公里的辅城,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集中建设了9个市级工业区和一批大型居民住宅区;第五层约5000平方公里的郊区,主要发展第一产业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并形成若干个工业园区和旅游度假区,初步形成了支持多功能、高端化发展的城市形态布局。
浦东开发开放以相对自由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以及完备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连接的重要纽带。利用外资不仅成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要杠杆,也成为城市建设和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在上海90年代的城市建设资金中,有1/6来源于外资,浦东更高达70%以上。上海旧区改造按以往政府正常拨款需100年左右时间才能完成,土地批租利用外资后10年基本完成。按照“延伸周边、辐射江浙、服务全国”的要求,上海抓紧建设航空港、深水港和信息港,加快建设城市高速公路网和轨道交通网,进一步密切浦东新区与周边区县及长江三角洲的联系,进一步强化浦东交通信息枢纽的地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洋山深水港区一、二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跻身世界第三。一批高速公路和黄浦江越江通道等重要交通设施相继建成。快速干道、轻轨等现代化交通动脉和密布新区的不同等级道路相连,形成便捷、畅通的网络,并和空港、海港、铁路、内河航道及黄浦江越江工程(大桥、隧道、地铁等)共同组成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由内环线、外环线、郊区干线公路、东西发展轴线等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将浦东与浦西连成一片,真正成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功能载体。
(三)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功能
开发开放浦东后,按照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要求,上海制定了“开发浦东、服务全国、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协作政策,提出让兄弟省市共享浦东开发开放资源,要“打长江牌”、“中华牌”、“世界牌”,要在为全国服务中加快发展自己等思路。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吸引外省市企业到上海发展的政策。对凡是到上海落户的外资或外地企业,均一视同仁,给予“国民待遇”,并在投资计划、进出口、财税、户籍、土地使用、融资等方面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内开放,积极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市的企业共同参与浦东开发。这些项目绝大多数已成为各地对外联系的“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内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嫁接的基地,从而带动和促进了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发挥浦东和上海在全国经济的辐射作用,上海不断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拓展上海和浦东交通、通信、信息等方面的枢纽口岸功能;充分发挥浦东证券、金融、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兴办钻石交易和黄金交易等新兴的要素市场,形成上海和浦东在资金、项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努力完善浦东在人才引进培训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全国面向市场经济的人才基地和科技产业化基地。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上海的振兴,而且对长江流域和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上海初步成为全国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交汇枢纽。
浦东的开发开放给周边省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共中央赋予浦东开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将投资的方向选到浦东及其周边地区,浦东在奉行重点吸收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投资策略的同时,使一些中小资本将投资的方向选向了邻近浦东的省市,从而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苏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中国逐步形成沿海、沿江、沿边、沿路和内地省会城市全方位大开放的格局。到上世纪末,长江三角洲已崛起了迅速发展的城市群,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都跨入了高速增长的行列,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浦东作为上海“四个中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域,为提升上海对全国的服务功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大浦东建设对上海城市发展影响力的前瞻
对浦东开发开放,中共中央曾明确提出分“三步走”。第一步,“八五”时期为开发起步阶段,主要编制规划、整治环境和积极为吸引外资创造条件。第二步,“九五”期间为重点开发阶段,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比较配套的浦东新区大格局。第三步,2000年后的二三十年或更长一些时间,为全面建设阶段,使浦东成为21世纪上海现代化的象征,成为适应国际性城市及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区。经过19年的开发开放,浦东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领先的产业集群。但同时,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等资源日益紧张,地区综合商务成本不断提升,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正成为影响浦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Ⅳ 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对上海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福的真谛在于发现大大小小的美好,感情的汪洋在于包容深深浅浅的缘分。
Ⅳ 开发开放浦东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4、浦东的开发开放使上海的城市影响力、城市辐射力、城市带动力为之一振。,90年前后,在中国的台湾海峡两岸,各有一个梦想,当时在中国的台湾地区的梦想是建设高雄亚太营运中心,意图打造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航运枢纽港,可以说高雄的地理位置确实具备实现这一梦想的条件;同时,在中国的大陆地区的梦想就是小平同志倡导的“开发开放浦东”,因为从孙中山时代就曾经谋划在浦东外高桥地区建设东方大港,那么我们这代人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上海建设航运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经济中心奠定基础?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梦想。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眼前的上海浦东已成为呈现在世人面前一个活生生的城市最佳实践的样板,而高雄的亚太营运中心则停滞不前。80年代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部队和发动机主要是珠三角地区,当时在春节晚会上最时髦的语言就是广东话,讲广东话代表时尚、代表前卫,因为珠三角地区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经过18年的努力,我们长三角地区不仅可以说和珠三角媲美,甚至有一些专家认为现在长三角的实力已经超过珠三角。这说明,上海浦东的开发带动了整个长三角流域经济板块的崛起,使得我们国家的发展至少是两个轮子驱动,当然未来如果滨海新区可以带动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那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就是三足鼎立。浦东开发开放是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所以把这次世博会的选址定在浦东,主场馆放在浦东,在整个5.28平凡公里的世博区域,浦东新区占3.93平方公里,占整个区域场馆面积的75%,我觉得这就是历史给出的答案,就是浦东的改革开放使上海这座城市更加美好,从而让上海敢于承担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的召开。
Ⅵ 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浦东开发开放,也谱写了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作为创造昨日辉煌的老工业基地,浦东开发开放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浦东开发为契机,通过东西联动,加快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的整体性调整,全面促进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再创上海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一、浦东开发开放及自身产业演变轨迹
经过十年的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综合经济实力方面看:1999年,浦东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00.5亿元,比1990年的60亿元增长13.3倍,十年平均增长21.3%。浦东新区占全市GDP总比重也上升到19.8%。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浦东的经济和产业形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经济形态从以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元经济,转变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框架、以多元投资为基础、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繁荣发展的多元经济。
——经济结构从以市郊农业和配套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转变为以金融贸易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工业为支撑的现代经济。
——产业结构从主要靠二产拉动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二产、三产共同拉动的多元结构。
——浦东功能辐射从上海市内东西联动,转变为与长江流域、与国内其他地区、与国际市场互动,浦东开发已进入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进的新阶段,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雏形已经在黄浦江东岸初步建成。
二、浦东开发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
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与“孤岛式”发展模式不同,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一直与整个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连。在“依托浦西、以东带西、东西联动”方针的指导下,浦东依托上海产业基础推进自身产业升级,上海也以浦东为“龙头”推动产业的调整,取得了互相促进,加速发展的效应。可以说,浦东开发开放十年间的过程,就是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过程,就是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高速到战略性调整的过程。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如下作用:
1、大力利用外资,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浦东开发开放十年间,正值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十年来,通过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浦东吸引外资的水平不断提高。至1999年末,已有来自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外商在浦东投资企业5942家,总投资294.43亿美元,合同外资115.68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8家公司在浦东投资1818个项目,总投资达86亿美元;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479个,总投资256亿美元。浦东新区已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28.8%,项目总数的30%。通过与外商资本的嫁接,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信息产业、现代生物医药工业、家电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也构筑上海一批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和企业。通过这些产业和企业的建立,使上海企业和产品参与全球分工体系,也提升了上海出口商品的结构。上海市外贸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53.17亿美元迅速提高到1999年的187.85亿美元,增长达3.5倍。从出口企业构成上看,“三资”企业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66%;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去年上海机电产品已占出口总额的43.75%;“双高”产品的含量也已近40%,这表明上海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正迅速增强。
2、带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合理化
作为老的工业基地,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的上海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的比重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趋势不明显。因此,在上海发展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总目标下,浦东的发展战略定位为“金融、贸易、高新技术先行”,两者的方向保持一致。十年来,上海市在浦东开发开放中,坚持优化市场配置的原则,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第二产业升级换代,并为整个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了先导作用。浦东以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代表的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汇农业快速增长;金桥现代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和支柱工业形成规模,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经济初具特色,外高桥保税区加工贸易功能开始凸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功能建设,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辐射效应开始发挥,金融保险业已经成为浦东新区第三产业的支柱。由于1999年浦东第在产业迅速发展,去年占浦东GDP的比例已达44.1%,以此推动上海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年均递增1.7个百分点,开始形成三产与二产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从上海二产发展的情况看,处于调整期的上海工业,十年“关、停、并、转”的破产1028家,下岗分流150万人次,传统工业如纺织、轻工、有色工业等生产下降,而同期上海工业十年却平均每年增长14.5%。这一下一上反映了浦东的二产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增长点,一个极为重要的孵化器,一个极为重要的蓄水池。
3、适庆科技发展趋势,促进产业高技术化
作为对外开放开发区,浦东机关报区在吸纳外资进入的同时,关键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上海产业向高技术化发展。十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上海借助浦东新区兴建“一江三桥”(即张江、金桥、外高桥、孙桥)高新技术产业带,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张江高科技园区着力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上海软件园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到1999年末,张江园区已引进中外项目67个,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金桥出口加工区以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现代家电和生物医药为主体的四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互为依托,牵引和辐射的集群效应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带还辟通了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通道”,形成了上海贝尔、上海日立两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和40多个层次较高的企业研发中心。通过浦东的辐射效应,上海工业系统已累计建立70个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23个,市级47个。通过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创造国内技术领先产品,并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上海的产业水平特别是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1999年,汽车、通讯设备等六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近60%,上海正不断构筑新的产业高地。
4、提供发展新空间,促进上海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从传统上海工业的空间布局看,工业企业主要分散于市区,这既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整体开发,也不利于工业企业及产品的配套和规模化。按照把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根据“市区体现上海的繁荣和繁华,郊区体现上海工业的实力和水平”的指导思想,上海作出了“退二进三”的调整决策,即以市中心内环线为界,内环线以内发展都市型工业为主,内环线之间发展都市型工业、高科技产业及配套工业,外环线以外发展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为主。至1998年,内环线内106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相继有500多家工厂(车间)迁出,腾出了350万平方米的场地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在这新一轮的大调整中,一方面,通过浦东开发有关政策的波及效应,推动上海市区金融、贸易、信息等服务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实现市区经济的服务化;另一方面,清东新区作为上海1+3+9工业区系列组合的“龙头”,通过一批新的工业区如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高桥工业区等工业区的建设,使浦东崛起了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及通讯设备产业,体现了上海产业和工业布局的新态势。
5、发挥调整新优势,推动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
浦东开发开放的十年中,上海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为适时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上海充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综合功能,为企业制度创新提供舞台。通过以证券、期化、产权、人才、房地产等要素市场为第一层面,石油、汽车、钢铁等生产资料市场体系的建立,为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批国有老企业和集体企业在浦东投资与外商投资经济嫁接,提升了产业能级,成为上海工业新高地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募集发展资金,改善资本结构,实现了多坏分子化投资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造;一批国有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进行了多方面整合,规范了市场进退行为,逐步强化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一批国有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开始了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构建了支柱工业的生产集群,各产业间技术进步的相互溢出效应,推动了工业整体进步。同时,一大批混合经济和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调整提供了包括资本嫁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良好社会条件。据统计,十年来,上海工业企业破产兼并和资产重组活动有近30%是依托浦东实现的。
三、进一步发挥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思考
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浦东开发开放发挥了先导、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经过十年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当前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浦东开发开放将面临新阶段的新情况,面临我国加入WTO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浦东新区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上海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以金融、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体系,如何推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都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和探索。在此,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增强东西产业互动,在上海产业大格局中明确定位。
浦东参与的产业体系可以分为三个环,即以浦东自身产业空间为第一环,浦东融入浦西形成上海产业空间为第二环,上海产业进入全国和全球产业体系为第三环。在这三环中,关键是做好作为中观层面的第二环开发。总体上,浦东自身产业要进行相应调整并得到发展,但同时要与上海整体的产业政策保持一致相互协调。因此,在上海整体产业升级中应引导浦东产业定位,发挥其综合试验区的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信息、通讯、电子及服务贸易等产业,增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上海经济总量中的比例。由于浦东开发是在人口相对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展的,对浦东自身产业中尚有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竞争力较差的传统工业企业,要加大调整和技术改造,迅速提高产业和产品等级,解决浦东浦西仍存在的产业趋同化问题。同时,应加强对浦东产业联动、产业政策方面的规划,提供利用外资、产业服务等方面的良好环境,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浦东与上海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现象,发挥浦东新区在产业调整中的带动作用。
第二,面临加入WTO新形势,积有汇入国际产业大格局。
作为我国市场准入程度最高和对外开放上,并率先汇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流。结合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浦东继续发挥综合试验区的作用,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为吸引外资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应继续做好直接利用外资工作,重点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鼓励外商资本进入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引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重点行业和项目。同时,对间接利用外资这一国际主要融资形式及时研究,积极吸引国际投资进入金融、贸易、保险等领域,吸纳外资参与浦东和上海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加大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在加入WTO“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情况下,浦东开发开放不仅要大胆“引进来”,还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走出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为此,应积极推动借助浦东政策的1000余家外贸公司,进一步开辟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推动落户浦东的各类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兴办技术中心,进行产业转移,推动上海企业和产品,利用浦东的信息优势,为上海积极培训“走出去”的各类人才,了解和掌握国际通行的商务、法律和规则。
第三、面向全国加强服务,发挥经济发展的“桥梁”、“枢纽”的作用。
为适应上海沿长江中下游和全国进行产业调整和延伸的需要,必须突出浦东为工江三角洲服务、为全国服务的功能,完善“延伸周边、辐射江浙、服务全国”的城市形态布局,形成浦东服务全国的“窗口”、“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前,国家提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这对上海既是挑战,也是千载难适的机遇。为发挥浦东和上海在全世国经济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应进一步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拓展上海和浦东交通、通讯、信息等方面的枢纽口岸功能;要充分发挥浦东证券、金融、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兴办钻石交易和黄金交易等新兴的要素市场,形成上海和浦东在资金、项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应努力完善浦东在人才引进培训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全国面向市场经济的人才基地和科技产业化基地。应积极挖掘浦东在承办展览、会议、咨询、旅游等方面的功能,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国内外商品、文化、信息的交汇点和“窗口”,同时,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环境,做好吸引国内企业和大集团总部落户浦东的工作,使浦东成为全国的浦东,使上海企业成为全国的企业。
第四,面向未来产业竞争趋势,使浦东成为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热土。
从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完成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后,工业结构应向高技术化演变,高科技的不断产业化是重点追求的目标。
结合上海经济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应充分利用浦东的特有优势,率先使浦东从以技术引进为主向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转变,使浦东成为上海工业和科技创新的“龙头”。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方面,要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先导,推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全面渗透,努力培育优势产业群,构筑由战略产业、支柱产业、都市型产业和知识型产业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使浦东在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应形成“内、外、民、小”等四种科技创机关报大军汇集的局面,全面营造“科技浦东”概念。积极吸引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落户浦东,鼓励国内企业在浦东兴办研发中心;积极吸引外资在浦东设立地区研发中心,鼓励外资参股企业研发机构;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条件,形成合伙、股份等所有制形式的高科技企业群;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员和青年科技人员到浦东创业,形成一批科技型、哑铃型、头脑型的科技企业。
为提供对以上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撑,浦东和上海将集中力量抓好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努力拓展张江高科技园区在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和机制创新方面的功能,使浦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地。
Ⅶ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浦东的开发对我国有什么深远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这么多年了,在这许多年中,我国的许多城市崛起。涌现出了一批批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名声的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也有一些城市发展的更加快速,比如上海的浦东。上海浦东位于我国东海岸,天生就拥有改革开放的地理优势。这不,就在新闻上传出浦东开发开放已经30周年了,那么浦东的开发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首先,浦东的开发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模板。其次,浦东的开发会直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Ⅷ 浦东新区的开发对上海市的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浦东开发开放,也谱写了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作为创造昨日辉煌的老工业基地,浦东开发开放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浦东开发为契机,通过东西联动,加快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的整体性调整,全面促进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再创上海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一、浦东开发开放及自身产业演变轨迹
经过十年的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综合经济实力方面看:1999年,浦东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00.5亿元,比1990年的60亿元增长13.3倍,十年平均增长21.3%。浦东新区占全市GDP总比重也上升到19.8%。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浦东的经济和产业形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经济形态从以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元经济,转变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框架、以多元投资为基础、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繁荣发展的多元经济。
——经济结构从以市郊农业和配套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转变为以金融贸易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工业为支撑的现代经济。
——产业结构从主要靠二产拉动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二产、三产共同拉动的多元结构。
——浦东功能辐射从上海市内东西联动,转变为与长江流域、与国内其他地区、与国际市场互动,浦东开发已进入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进的新阶段,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雏形已经在黄浦江东岸初步建成。
二、浦东开发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
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与“孤岛式”发展模式不同,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一直与整个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连。在“依托浦西、以东带西、东西联动”方针的指导下,浦东依托上海产业基础推进自身产业升级,上海也以浦东为“龙头”推动产业的调整,取得了互相促进,加速发展的效应。可以说,浦东开发开放十年间的过程,就是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过程,就是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高速到战略性调整的过程。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如下作用:
1、大力利用外资,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浦东开发开放十年间,正值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十年来,通过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浦东吸引外资的水平不断提高。至1999年末,已有来自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外商在浦东投资企业5942家,总投资294.43亿美元,合同外资115.68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8家公司在浦东投资1818个项目,总投资达86亿美元;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479个,总投资256亿美元。浦东新区已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28.8%,项目总数的30%。通过与外商资本的嫁接,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信息产业、现代生物医药工业、家电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也构筑上海一批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和企业。通过这些产业和企业的建立,使上海企业和产品参与全球分工体系,也提升了上海出口商品的结构。上海市外贸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53.17亿美元迅速提高到1999年的187.85亿美元,增长达3.5倍。从出口企业构成上看,“三资”企业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66%;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去年上海机电产品已占出口总额的43.75%;“双高”产品的含量也已近40%,这表明上海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正迅速增强。
2、带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合理化
作为老的工业基地,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的上海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的比重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趋势不明显。因此,在上海发展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总目标下,浦东的发展战略定位为“金融、贸易、高新技术先行”,两者的方向保持一致。十年来,上海市在浦东开发开放中,坚持优化市场配置的原则,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第二产业升级换代,并为整个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了先导作用。浦东以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代表的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汇农业快速增长;金桥现代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和支柱工业形成规模,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经济初具特色,外高桥保税区加工贸易功能开始凸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功能建设,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辐射效应开始发挥,金融保险业已经成为浦东新区第三产业的支柱。由于1999年浦东第在产业迅速发展,去年占浦东GDP的比例已达44.1%,以此推动上海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年均递增1.7个百分点,开始形成三产与二产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从上海二产发展的情况看,处于调整期的上海工业,十年“关、停、并、转”的破产1028家,下岗分流150万人次,传统工业如纺织、轻工、有色工业等生产下降,而同期上海工业十年却平均每年增长14.5%。这一下一上反映了浦东的二产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增长点,一个极为重要的孵化器,一个极为重要的蓄水池。
3、适庆科技发展趋势,促进产业高技术化
作为对外开放开发区,浦东机关报区在吸纳外资进入的同时,关键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上海产业向高技术化发展。十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上海借助浦东新区兴建“一江三桥”(即张江、金桥、外高桥、孙桥)高新技术产业带,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张江高科技园区着力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上海软件园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到1999年末,张江园区已引进中外项目67个,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金桥出口加工区以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现代家电和生物医药为主体的四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互为依托,牵引和辐射的集群效应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带还辟通了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通道”,形成了上海贝尔、上海日立两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和40多个层次较高的企业研发中心。通过浦东的辐射效应,上海工业系统已累计建立70个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23个,市级47个。通过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创造国内技术领先产品,并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上海的产业水平特别是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1999年,汽车、通讯设备等六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近60%,上海正不断构筑新的产业高地。
4、提供发展新空间,促进上海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从传统上海工业的空间布局看,工业企业主要分散于市区,这既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整体开发,也不利于工业企业及产品的配套和规模化。按照把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根据“市区体现上海的繁荣和繁华,郊区体现上海工业的实力和水平”的指导思想,上海作出了“退二进三”的调整决策,即以市中心内环线为界,内环线以内发展都市型工业为主,内环线之间发展都市型工业、高科技产业及配套工业,外环线以外发展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为主。至1998年,内环线内106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相继有500多家工厂(车间)迁出,腾出了350万平方米的场地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在这新一轮的大调整中,一方面,通过浦东开发有关政策的波及效应,推动上海市区金融、贸易、信息等服务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实现市区经济的服务化;另一方面,清东新区作为上海1+3+9工业区系列组合的“龙头”,通过一批新的工业区如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高桥工业区等工业区的建设,使浦东崛起了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及通讯设备产业,体现了上海产业和工业布局的新态势。
5、发挥调整新优势,推动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
浦东开发开放的十年中,上海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为适时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上海充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综合功能,为企业制度创新提供舞台。通过以证券、期化、产权、人才、房地产等要素市场为第一层面,石油、汽车、钢铁等生产资料市场体系的建立,为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批国有老企业和集体企业在浦东投资与外商投资经济嫁接,提升了产业能级,成为上海工业新高地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募集发展资金,改善资本结构,实现了多坏分子化投资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造;一批国有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进行了多方面整合,规范了市场进退行为,逐步强化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一批国有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开始了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构建了支柱工业的生产集群,各产业间技术进步的相互溢出效应,推动了工业整体进步。同时,一大批混合经济和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调整提供了包括资本嫁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良好社会条件。据统计,十年来,上海工业企业破产兼并和资产重组活动有近30%是依托浦东实现的。
三、进一步发挥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思考
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浦东开发开放发挥了先导、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经过十年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当前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浦东开发开放将面临新阶段的新情况,面临我国加入WTO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浦东新区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上海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以金融、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体系,如何推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都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和探索。在此,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增强东西产业互动,在上海产业大格局中明确定位。
浦东参与的产业体系可以分为三个环,即以浦东自身产业空间为第一环,浦东融入浦西形成上海产业空间为第二环,上海产业进入全国和全球产业体系为第三环。在这三环中,关键是做好作为中观层面的第二环开发。总体上,浦东自身产业要进行相应调整并得到发展,但同时要与上海整体的产业政策保持一致相互协调。因此,在上海整体产业升级中应引导浦东产业定位,发挥其综合试验区的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信息、通讯、电子及服务贸易等产业,增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上海经济总量中的比例。由于浦东开发是在人口相对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展的,对浦东自身产业中尚有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竞争力较差的传统工业企业,要加大调整和技术改造,迅速提高产业和产品等级,解决浦东浦西仍存在的产业趋同化问题。同时,应加强对浦东产业联动、产业政策方面的规划,提供利用外资、产业服务等方面的良好环境,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浦东与上海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现象,发挥浦东新区在产业调整中的带动作用。
第二,面临加入WTO新形势,积有汇入国际产业大格局。
作为我国市场准入程度最高和对外开放上,并率先汇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流。结合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浦东继续发挥综合试验区的作用,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为吸引外资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应继续做好直接利用外资工作,重点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鼓励外商资本进入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引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重点行业和项目。同时,对间接利用外资这一国际主要融资形式及时研究,积极吸引国际投资进入金融、贸易、保险等领域,吸纳外资参与浦东和上海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加大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在加入WTO“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情况下,浦东开发开放不仅要大胆“引进来”,还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走出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为此,应积极推动借助浦东政策的1000余家外贸公司,进一步开辟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推动落户浦东的各类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兴办技术中心,进行产业转移,推动上海企业和产品,利用浦东的信息优势,为上海积极培训“走出去”的各类人才,了解和掌握国际通行的商务、法律和规则。
第三、面向全国加强服务,发挥经济发展的“桥梁”、“枢纽”的作用。
为适应上海沿长江中下游和全国进行产业调整和延伸的需要,必须突出浦东为工江三角洲服务、为全国服务的功能,完善“延伸周边、辐射江浙、服务全国”的城市形态布局,形成浦东服务全国的“窗口”、“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前,国家提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这对上海既是挑战,也是千载难适的机遇。为发挥浦东和上海在全世国经济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应进一步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拓展上海和浦东交通、通讯、信息等方面的枢纽口岸功能;要充分发挥浦东证券、金融、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兴办钻石交易和黄金交易等新兴的要素市场,形成上海和浦东在资金、项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应努力完善浦东在人才引进培训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全国面向市场经济的人才基地和科技产业化基地。应积极挖掘浦东在承办展览、会议、咨询、旅游等方面的功能,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国内外商品、文化、信息的交汇点和“窗口”,同时,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环境,做好吸引国内企业和大集团总部落户浦东的工作,使浦东成为全国的浦东,使上海企业成为全国的企业。
第四,面向未来产业竞争趋势,使浦东成为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热土。
从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完成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后,工业结构应向高技术化演变,高科技的不断产业化是重点追求的目标。
结合上海经济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应充分利用浦东的特有优势,率先使浦东从以技术引进为主向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转变,使浦东成为上海工业和科技创新的“龙头”。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方面,要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先导,推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全面渗透,努力培育优势产业群,构筑由战略产业、支柱产业、都市型产业和知识型产业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使浦东在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应形成“内、外、民、小”等四种科技创机关报大军汇集的局面,全面营造“科技浦东”概念。积极吸引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落户浦东,鼓励国内企业在浦东兴办研发中心;积极吸引外资在浦东设立地区研发中心,鼓励外资参股企业研发机构;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条件,形成合伙、股份等所有制形式的高科技企业群;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员和青年科技人员到浦东创业,形成一批科技型、哑铃型、头脑型的科技企业。
为提供对以上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撑,浦东和上海将集中力量抓好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努力拓展张江高科技园区在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和机制创新方面的功能,使浦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地。
Ⅸ 浦东新区开发对上海的影响
(一)奠定了城市功能拓展的重要基础
浦东开发开放之初上海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的比重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趋势不明显。19年来,浦东开发开放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积极推动功能拓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先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为全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了先导作用,逐步形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先进创造业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的格局。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开发初期的20.1%上升到2007年的52.3%,产业亮点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业、会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等产业,2007年底,中外金融机构总数已达493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80.52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1254个,吸引合同外资49.49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1/3;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大量外资外技的进入,促进了上海的工业结构向高级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带动汽车、通信和精细化工等行业的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包括高技术产业、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在内的创新经济迅速发展,2007年,总量达到2700亿元,研发机构迅速集聚,已达到223家,市高新技术企业624家。2007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96家,总量占全市一半以上。开发开放为浦东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以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为基础的都市型第一产业初具规模,乡镇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效,农村经济总量在市郊区县名列前茅。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4个国家级重点小区的建设不断推进,为上海城市功能的拓展发挥了核心功能的作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已成为上海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象征。陆家嘴作为国内金融机构最密集、金融要素市场最完备的地区之一,金融贸易区流量经济涵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物流网络遍布165个国家和地区,集聚着证券、期货、钻石、产权、石油等10多个国家级要素市场,以股票、货币、债券、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日渐成熟,基本确立了国内金融市场中心的地位。张江高科技园区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拥有多模式、多类型的孵化器,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国内一大批科研教育机构入驻,支持以企业体的产学研联盟实施重大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张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基地;科技创业人才、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的集聚基地;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改革的试验基地,已吸引15家研究机构和70多家创新型企业落户,成为上海技术创新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平台。外高桥保税区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3大功能逐步拓展,引进了2000多家贸易公司和60多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物流分拨中心,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物流分拨功能进一步增强,现代海运和港口经济稳步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保税区和新兴港口。18年来,外高桥保税区累计批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950个项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0多家入驻保税区。区内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4838亿元,占全国保税区的55%,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贸易中心,来自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众多进出口企业从中获益。保税区的加工贸易、仓储分拨、商品展示和运输等多种功能已得到发挥。金桥出口加工区已成为上海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吸引340多家中外资企业落户,150个现代制造业项目相继投产,其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在全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70%。先进制造业引领效应明显,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51家在金桥投资79个项目。
浦西以浦东为“龙头”推动产业的调整,取得互相促进,加速发展的效应。一批国有老企业和集体企业在浦东投资与外商投资经济嫁接,提升了产业能级,成为上海工业新高地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募集发展资金,改善资本结构,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造;一批国有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进行了多方面整合,规范了市场进退行为,逐步强化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一批国有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开始了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构建了支柱工业的生产集群,各产业间技术进步的相互溢出效应,推动了工业整体进步。同时,一大批混合经济和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调整提供了包括资本嫁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良好社会条件。通过浦东的辐射效应,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创造国内技术领先产品,并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上海的产业水平特别是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随着金融保险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强化,上海金融信息化进程加快,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继续发展。
通过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城市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从相对单一的工业生产基地转变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多功能中心。上海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整体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进而全面提升了上海整个城市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浦东高起点、高强度、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为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彻底改变了城市空间的布局
从传统上海工业的空间布局看,工业企业主要分散于市区,这既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整体开发,也不利于工业企业及产品的配套和规模化。浦东开发开放提供了发展新空间。上海不仅按照科学规划把浦东新区建设成有合理的发展布局结构、先进的综合交通网络、完整的市政公用设施、便捷的通信系统,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新区,而且按照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对上海6300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间作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约5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为城市核心层,主要发展金融、贸易、信息和管理等高层次第三产业;第二层为约30平方公里的中心商业区,成为汇集全国名、特、优商品的主要商业区;第三层为约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以第三产业和居住为主,并保留一部分无污染的城市型工业;第四层约1000平方公里的辅城,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集中建设了9个市级工业区和一批大型居民住宅区;第五层约5000平方公里的郊区,主要发展第一产业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并形成若干个工业园区和旅游度假区,初步形成了支持多功能、高端化发展的城市形态布局。
浦东开发开放以相对自由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以及完备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连接的重要纽带。利用外资不仅成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要杠杆,也成为城市建设和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在上海90年代的城市建设资金中,有1/6来源于外资,浦东更高达70%以上。上海旧区改造按以往政府正常拨款需100年左右时间才能完成,土地批租利用外资后10年基本完成。按照“延伸周边、辐射江浙、服务全国”的要求,上海抓紧建设航空港、深水港和信息港,加快建设城市高速公路网和轨道交通网,进一步密切浦东新区与周边区县及长江三角洲的联系,进一步强化浦东交通信息枢纽的地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洋山深水港区一、二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跻身世界第三。一批高速公路和黄浦江越江通道等重要交通设施相继建成。快速干道、轻轨等现代化交通动脉和密布新区的不同等级道路相连,形成便捷、畅通的网络,并和空港、海港、铁路、内河航道及黄浦江越江工程(大桥、隧道、地铁等)共同组成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由内环线、外环线、郊区干线公路、东西发展轴线等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将浦东与浦西连成一片,真正成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功能载体。
(三)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功能
开发开放浦东后,按照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要求,上海制定了“开发浦东、服务全国、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协作政策,提出让兄弟省市共享浦东开发开放资源,要“打长江牌”、“中华牌”、“世界牌”,要在为全国服务中加快发展自己等思路。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吸引外省市企业到上海发展的政策。对凡是到上海落户的外资或外地企业,均一视同仁,给予“国民待遇”,并在投资计划、进出口、财税、户籍、土地使用、融资等方面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内开放,积极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市的企业共同参与浦东开发。这些项目绝大多数已成为各地对外联系的“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内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嫁接的基地,从而带动和促进了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发挥浦东和上海在全国经济的辐射作用,上海不断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拓展上海和浦东交通、通信、信息等方面的枢纽口岸功能;充分发挥浦东证券、金融、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兴办钻石交易和黄金交易等新兴的要素市场,形成上海和浦东在资金、项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努力完善浦东在人才引进培训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全国面向市场经济的人才基地和科技产业化基地。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上海的振兴,而且对长江流域和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上海初步成为全国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交汇枢纽。
浦东的开发开放给周边省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共中央赋予浦东开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将投资的方向选到浦东及其周边地区,浦东在奉行重点吸收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投资策略的同时,使一些中小资本将投资的方向选向了邻近浦东的省市,从而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苏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中国逐步形成沿海、沿江、沿边、沿路和内地省会城市全方位大开放的格局。到上世纪末,长江三角洲已崛起了迅速发展的城市群,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都跨入了高速增长的行列,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浦东作为上海“四个中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域,为提升上海对全国的服务功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