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化的含义的特征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结果也不一样。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远的社会现象,给人们不及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与工业化
(1)变化:农业人口逐渐减少。(3分) 原因:英国农村开展了圈地运动,大量的农版民丧失了土地,被迫进权入城市沦为自由劳动力,大量的农业人口转为了城市人口。(4分) 关系: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1840年前后基本完成,实现了工业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化得到了发展;(4分)反过来城市化的发展又促进了工业化必须进一步发展,进而又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4分) (2)1870年前后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4分)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由于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4分) (3)特点:1978年之前城市化进程缓慢,1978年后进程加快;(4分) 原因:1978年之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不高,国内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发展受阻;(6分)1978年后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4分) 3.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9. (1) 关系: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长的同时GDP亦在增长,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原因:一方面,城市化促进人口和生产力高度集中,集聚效应好,带动产业结构向现代化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辐射能力增强,吸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 城市各类用地规模扩大;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布局;原来的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和办公用地或居住用地;城市交通线路不断扩大,日趋便捷。 (3) 该市工业区不断 向城市外缘布局,沿主要交通线布局,主要分布在市中心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这有利于因地制宜利用不同区域的空间位置、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条件,因此其变化是合理的。 (4) 城市化的发展会将部分原来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地面大面积硬化,导致地表水下渗减弱,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水汽输送环节:城市下垫面粗糙,阻碍了降水云系的移动,延长了降水时间,增大了城市降水的不均匀性。 解析:(1) GDP增长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在 髙,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基本与GDP增长成正相关,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城市经济发展吸引人口流入城市,使城镇化水平提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城市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人才。 (2) 从图2中可以直观看出该城市的发展变化,包括城市面积、工业区位置及面积、交通线密度等。 (3) 城市土 地利用空间结构原理: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应该是从城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出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城市环境,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区外围,且沿交通线布局。 (4)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主要从对地表径流、下渗、地下 径流、蒸发、降水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来分析。 4.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