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增长的迷思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发展

增长的迷思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18 00:00:36

1. 怎么找外国学者评论中国经济的文章

如果是要中文,目前比较好的一个地方是新加坡的联合早报网络版。直接在百回度里搜《联合早报》就可答以找到,里面有很多关于评论中国时事的文章。如果不在乎外文,当然可以直接看外刊的网络版。比如《时代周刊》的网络版,就是www.time.com,而《经济学人》的地址,就是www.economist.com(这期经济学人的封面文章,就是关于中国的,Population control in Baijing

2. 各国学者对中国的经济前景有何预测

1.美国经济学家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尽管对当前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是否真正复苏看法不一,但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四位来京出席明天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美国经济学家则一致看好,所用的判断词有“前景乐观”、也有“ 谨慎乐观”。
在今天下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四位美国经济学家就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经济咨询委员会主席的斯坦福大学迈克
尔·伯斯金教授说,过去十年,在世界经济和亚洲经济遭遇不少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中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加入世贸组织,从经济角度看是深谋远虑的举动,并有着极大的勇气。他认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将进一步涌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会加大,只要中国认真处理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银行呆坏账等问题,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中国经济研究专家、美国布鲁金斯学院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认为,中国政府决定加入世贸组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将使中国在今后更加开放,改革的步子更大。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德怀特·帕金斯教授在发言中说,中国要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公司管理体系,这一点对于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是同样重要的。好的公司管理的标志是对股东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对弱势股东的保护。他指出,一个好的公司管理对任何社会都是困难的,美国不也出了安然事件吗?要使中国公司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独立的司法系统和监管机构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
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师斯蒂芬·罗奇说,在刚刚过去的2001年,中国经济又出色地度过了另一次严峻的考验,这是4年来中国第二次面对较大的外部冲击。第一次是1997年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一次是罕见的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罗奇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持积极乐观的看法。他认为只要中国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世界上最大的国内需求,那么中国的经济一定会保持强劲的增长,也能够抵御外来的巨大压力。
2.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还需要什么?(作者为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尽管官员腐败与社会诚信在中国越来越成问题,为社会各界所深恶痛绝,但是关于这方面的很多报道在中国往往还要受到限制。主管媒体工作的宣传部门经常会下发一些文件或者通过电话口头“打招呼”,要求媒体不准报道某些“敏感”的或者“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件。新闻审查的加强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换句话说,我们能从新闻自由中获得什么经济好处?新闻自由值几个钱?当然,在我们都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可能很难让人听得进“开放新闻媒体对中国经济是多么多么重要”的话。的确,几百年来,新闻自由一直被看成是一项纯粹的政治制度,只是对当权者的监督、对政府权力的制衡能够起到关键作用;一提新闻自由就让人感觉又要谈政治了,等等。其实,不用这么怕,新闻自由对中国经济的深化发展、矫正经济腐败、促进市场交易具有同样关键的作用,开放新闻媒体也恰恰是为了增加中国的就业机会所必需迈开的一步。遗憾的是,这一点至今还被人们所忽视。
过去二十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故事从许多方面都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人均GDP(按真实购买力算)从338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约5000美元,超过两亿人口因而脱离了贫困线。中国的城市化程度也从1978年的16%上升到目前的41.8%。就在全球经济因互联网泡沫破灭而放慢增长的这几年里,中国经济不但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而且也带动了许多其它国家的经济增长。这样的成就不胜枚举。
中国的非凡经历也令众多学者和评论家迷惑不解:法学界和经济学界广泛接受“法律对发展至关重要”和“制度对发展至关重要”这两项命题,而且制度经济学的这些结论也是“华盛顿共识”所依赖的核心理念基础。但众所周知的是,中国虽然缺乏一个可靠的市场制度架构,既没有可靠的法治又没有自由的新闻媒体,可是其经济却仍在继续快速增长。特别是与印度或新近转型后的东欧国家相比,中国的现象更显得像个悖论。与中国不同,印度拥有相对齐备的现代制度,既有民主与法治又有新闻自由,但其人均GDP却仅从1978年的560美元(当年中国为338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2358美元(那年中国为3976美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在产业结构里
原因是中国这些年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制造业和住房基建业,这种产业结构对制度的依赖度较低。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来自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和建筑业(住房与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服务业的繁荣,但后者并没能充分发挥工业增长所提供的发展潜力。以2004年为例,中国GDP有15.4%来自农业,51.1%来自工业,33.5%来自服务业。而印度的服务业占GDP之比为51%,美国的服务业则更是高达79.4%。实际上,在所有人口超过100万的国家中,中国的服务业水平最低,位于最不发达的行列。由于中国经济严重依赖“重型”工业,其增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这种产业结构也当然让中国经济可以在不作政治改革、不开放媒体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增长。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将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制造业与金融服务业作一下比较。以玩具制造业为例,它用来交易的产品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购买者可以检查玩具车的样式、风格和颜色,从而确定其质量和价值。买者还可以在购买之前进行多次试车检验。制造商(或销售商)与购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虽然存在,但却是很有限,买方较不容易受骗。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增强产品责任的法律保护与司法独立是合乎人们需要的。然而,即使没有这种可靠的司法制度,可能也还行,购买方顶多是在买之前多花些时间检查、多试该产品几次,由此来克服法律上的缺陷。除此之外,就算买者在买货之后发现产品有瑕疵,或许只要该产品“还能用”,他也可能就接受了,就“将就将就了”。因此,制造品的“看得见摸得着”这一特点足以帮助购买方规避其在信息方面的不利局面,从而降低他的交易风险。这样一来,即使在不可靠的市场制度下,制造业也能发展,只要有很多很便宜的劳动力即行。
相比之下,在股票等证券交易中交易的则是金融契约,或说对未来现金流的收益权。第一,契约本身就是一种法律构建的“东西”或说概念,如果没有相应的证券法以及独立有效的司法制度,这种金融契约就没有任何意义,就一文不值。第二,恰恰由于金融契约“看不见摸不着”这一隐蔽性特点,使其购买者在信息方面处于一种非常严重的不利:被交易的金融契约无色无味、也无形状,购买方无从检验它。他们不得不依靠证券发行方披露的数据和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来评估证券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畅通无阻的媒体信息流动、自由的新闻调查报道以及有关证券发行人和其相关实体的评价意见就变得非常关键,这些独立的信息和评价可大大增加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培养市场交易中的诚信基础。
与无形的“服务”市场相比,“实物”市场对法治环境和新闻制度的依赖性要小得多,特别跟金融服务业比更是如此。因此,那些不具备“对市场发展友善的制度”的国家也许只能集中精力发展其制造业和其它实物业,当然也可侧重农业,但不能对服务业有太多指望。而那些有新闻自由以及可靠法治制度的国家则既可选择专注于工业,也可发展服务业,专挑在价值链中利润最高、最赚钱的行业去做,把“苦力活”留给那些制度欠缺的国家去做。
我们也可从跨国数据中看看这一结论是否离谱。为了证明这一点,根据Freedom House在1990年对106个国家新闻自由程度的评分,我把这些国家分为三等份组,然后计算出每组国家中服务业占GDP的份额。结果显示,在2002年,服务业份额在有新闻自由的国家中平均为62.4%,在中等新闻自由的国家中为57.1%,在新闻不自由的国家中为48.5%。当我用各国的人均服务业经济增加值来取代服务业占GDP份额,以此来衡量一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那么得出的结论基本不变。看来,新闻自由确实可减少市场交易两方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参与者对市场交易的对象——“服务品”的信心,减少“服务”市场上的交易风险,从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公正、完整的信息和知识可以增加市场交易中的诚信,而诚信又更是服务业市场发展和深化的基础。
在理解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制度机制有着不同的依赖度之后,我们现在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故事并不能否定制度经济学的命题,而是跟后者非常一致。中国的故事是:在不进行实质性政治改革的情况下,凭借其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重点发展其制造业、建筑业等“重型”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对新闻媒体和法治环境的依赖度低,所以到目前为止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还可以成功。然而,这一“重型”发展模式是不能持久的,今天的中国经济现实实际上已在挑战这一模式。

新闻自由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必要基础
对这种“重型”发展模式的挑战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种以高能耗、高自然资源消耗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不但抬升了世界能源价格,促使许多人预言地球能源供应危机即将到来,而且已经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生态环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是有代价的,环境与资源遭受重大损耗,河流与湖泊也遭到重度污染。
第二,作为纺织品、服装、机械和电子产品的出口大国,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贸易壁垒挑战,这会使中国难以进一步扩大其在众多制造品市场中的份额。贸易问题已是近几个月来报纸头版报道最多的问题。
第三,制造业已不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中国只能靠服务业来增加新的就业。举例来说,虽然制造业产值自1978年以来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但在1995年时制造业从业人数达到9800万的顶峰,到2002年制造业就业数已减少到8300万人。随着效率的提高和技术革新,制造业的生产力将得到提高,而这只会进一步减少其从业人数。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中国农村有大约两亿闲置农民,他们都需要工作。官方的城市人口失业率多年来维持在3.6%左右,真实的失业率我们不得而知。不管怎么说,每年新增的可就业人数为1500万(包括350万大学毕业生),但每年新增的就业机会目前是800万,这就意味着每年新增的失业人口是700万(这还不包括新的失业人数)。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最后,中国长期以来希望改进在价值链的产业地位,慢慢减少对低经济增加值的制造业的依赖度,而服务业的经济增加值普遍较高,可取得更多的利润。
从上述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中国必须进一步发展其服务业。确实,既然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份额是世界最低的,这同时也意味着它蕴涵着最大的发展潜力。在有13亿人需要服务的情况下,这种潜力尤其巨大。但是,正如上面讲到的,发展服务业需要法治,需要独立的司法,需要新闻自由。在近些年里,这些制度机制已经得到了改进,但还是远远不够。
以上海为例,在1949年前,上海是中国甚至亚洲的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其服务业十分兴隆。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决定将上海重新塑造为未来亚洲的金融中心。十多年来,政府把相当多的金融业务都安排到上海,以此来重点把上海发展为服务业中心。比如,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是1990年12月在上海建立的。过去几年里,证监会把新公司股票上市都安排到上海证券交易所,而不放到深圳证交所。在官方的鼓励下,外国银行和金融公司也陆续落户上海。然而,虽然这只“看得见的手”多么偏重上海,给它提供最好的服务业发展机会,但结果如何?上海服务业在其2004年GDP中所占份额只有47.5%。而且,服务业份额在过去两年里每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实际上,过去几年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红火给了其服务业不少推动,但它的服务业还是连续两年在衰退。1995年,上海金融服务业的经济附加值占其GDP的10%。在2000年,这一份额创下15%的新高。但在2004年,金融服务业的份额又降回到10%。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之一是自2001年夏天以来股价一直在下跌。因此,在未能改进新闻媒体和法治环境的情况下,连具备最好的服务业发展机会的上海也无法提高其服务业水平,其47.5%的服务业GDP份额甚至低于印度全国的水平。

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过去多年,政府将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分开。政治性的刊物受到严格审查,而财经类报刊则“在一定的模糊范围之内”享受一定的自由。但是,在一个以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为主导的经济社会里,其政府对经济的行政管制又不受到民选议会的制约,那么经济和政治实际上很难分开,因此财经类报刊实际上难以有真正的自由空间。
比如说,国有商业银行的董事长和行长都是由中央组织部任命的副部级干部,对他们的工作言行的追踪报道常常就与政治性新闻沾边,因而属于政治新闻审查的范围。虽然关于金融风险和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多年来讨论得非常热烈,各界也一再呼唤着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但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到底有多少,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一个机密。在“安然事件”发生之后,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开始受到重视。但是,1300多家上市公司又多数为国有控股,其最高管理层又大部分由相关行政部门任命。因此,如果记者敢于调查报道这些公司的负面消息,他们将面临着工作被炒甚或吃到官司的危险。在股市价格走低之时,财经新闻编辑会受命只刊登正面报道,不登负面新闻,以此塑造出一个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积极景象。新闻审查限制了有用信息的供应,扭曲了市场中的真实信息,从而阻碍了市场尤其是对信息依赖度极高的金融市场的发展。
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不同,中国现在有了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这些运输网将各个地区整合成了一个全国统一市场。货物和服务的交易已跨越了地域的界限。股票、债券、保险和其它金融产品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交易。在这么广泛的市场经济里,如果公司管理层行害,或者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商行害、行骗,那么他们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潜在损害都会是极为广泛和深远的。这种复杂市场里,信息的自由流通涉及到太大的公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个政府能雇佣足够多的管理员、监督员来监督、揭露并矫正市场中的不良行为,即使政府能雇佣很多很多的市场与企业监察员,他们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激励把监督做好,或许由此带来的反而是新的寻租与腐败机会。一个自由的、不加审查的新闻媒体则不仅可以独立地提供完整的、公正的市场信息,而且他们能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纠错机制,我们知道“阳光是最好的杀菌剂”,由媒体将公司作假与商业腐败曝光,这本身就可起到对商业和市场纠错的效果,也是一种最自然的规避金融风险的手段。因此,新闻自由不仅对政治民主十分必要,而且可以对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为题目的经济学论文,3000字,有重谢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经济方面的知识涉及到很多方面。具体的要求

4. 一、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你认为其增长原因是什么呢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增长原因是:科学技术冲击、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制度冲击、金融冲击

1、科学技术冲击。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由此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缓慢。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一战二战的爆发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后科技革命,大大刺激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战后美国利用二战所积累和德国获得的科学技术,长期增长了一段时间,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放缓。

2、供给冲击。古典经济学认为,供给冲击才影响产出,导致经济的波动。实际上古代产出往往不能满足需求,总供给往往占主导。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以之为基础,继承了供给冲击巨大作用的观点,认为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变动、生产要素供给变动等供给方面的冲击。

3、需求冲击。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总需求是短期中经济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也把需求纳入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不但把供给方面的冲击纳入,还把个人需求偏好变化、政府需求变化等需求方面的冲击也纳入到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全球市场,以前特别是巨大的美国消费市场需求,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4、制度冲击。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改革这种积极的制度冲击已经明显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能反作用于经济,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制度本身。 在中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5、金融冲击。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与经济中其他部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金融市场往往是极具波动性。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往往引起经济的波动,如1929年金融危机和2007年次贷危机都引发了经济的下滑,损害了经济增长。

5. 国外经济学家如何看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和背后隐藏的问题

导言:本人一直都对经济发展以及以经济相联的社会学很感兴趣
曾有朋友版问我,难道权你不爱国吗?错!就是因为我爱国,所以不忍看到今天世人如此麻木。有时在国外很有一种忍辱负重的感觉,中国经济发展话题很敏感,有一群中国人和法国人在一起的时候不宜多谈,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和物质观都不太一样,加上教育背景以及传媒的差异,因此造成考虑问题方式的分歧。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按道理来说每个人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都应该持不同的见解。包括政治,经济,个人等等话题
,可悲的是这不是我们所能关注的问题
,几乎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觉得自己只要能赚到钱,吃饱喝足,自己就没有权利,义务和兴趣发表其他的看法。包括中国今天经济超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的一些骇人惊闻的问题
,都不是我们平民百姓所应关注的。真的不应关注吗?其实不然,都在提倡爱国呢~~怎能如此麻木?经济学家,国内的也好,国外的也罢,都明白一个道理:所谓的超音速经济发展的背后,一定是存在某种原因,甚至是有害因素,这样下去就会导致整个经济的坍塌。中国的谚语说嘛: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啊!

6. 外国专家学者如何看待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采矿、建筑、制造业,现代经济出现服版务、金权融、技术业,科学知识为其发展提供支撑。美国经济面临一个问题:“百分之一的人掌握百分之九十九的财富”,并且有观点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方法和结果。在这种观点中,百分之一的人被比作引擎,解释其对经济的推动力,带动财富较少的人变得更加富有。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经济发展的看法,建立在各自的文化特点和集体运作方式上。中国经济的发展结果,很大程度上来自对西方资本运转模式的复制。
富人的生存标准是赚更多的钱,穷人的生存标准是呼吸,两者面对面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行人面对劫匪的时候,行人面临两个选择:放弃钱或降低生存的几率。劫匪有两个选择:降低对面的人的生存几率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或放弃自己的生存。当发达国家面临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可能会说:这样不对。
当教化面对本能时,也这样说。

7. 修改病句:这篇论文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世界经济走势作了深入探讨,令人耳目一新.

1.这篇论文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世界经济走势作了深入探讨,令人耳目一新.
2.这篇论文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世界经济走势作了深入探讨,令人耳目一新.

8. 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经验是

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被称为奇迹,在这个奇迹背后人们普遍回认为存在着一种“答中国模式”,这一模式是类似于“华盛顿共识”一样存在着。因此,有学者总结出中国特有的一些优势:第一,拥有大量廉价且具有吃苦耐劳的劳动力即人口红利,他们为企业提供源源不绝的劳动力。第二,极高的国内储蓄率,这一点为工业投资提供资金。第三,全球化红利,是指中国进入全球化市场进行贸易。第四,对原有计划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造而释放出的高效率。这四大要素自1980年以来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良多。

9. 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增长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中国经济增长这么快,对以后中国的发展会怎样

很难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中国现有经济状况,西方经济学理论多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模型下,中国现有市场环境不具有与西方市场的可比性.中国历来喜欢创造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市场也不例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速度以一句流行的话说"一切皆有可能”.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受益于全球化进程带动的,中国经济发展是由外向型产业化带动地,因为出口收益在中国GDP增长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国际市场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日异增大.政府的宏观调整不断出台,但对国内的许多行业的影响力不断下降,有也是短期的,只要有利可图行业组织总能有对策,调整方案多成为形像工程.中国经济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中发展的,它的预期也因该有自己的特色.

阅读全文

与增长的迷思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