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江西经济发展的前景如何
大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南昌分行已经在我省试营业三个月。大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十分看好江西经济环境和发展前景。请听南昌台记者汪丽婷发回的报道: 大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经理晏小江告诉记者大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南昌分行运营情况十分良好,因为有“事实在说话”。晏小江(出录音:我们这个南昌分行虽然开业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是确实经营的业绩都做的很好,无论是在存款或者贷款,或者是在其他业务的增长方面比我们预期的要好,所以我们相信南昌分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运行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副省长熊盛文(出录音:一个大幅增长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六点三,在全国排第七位,在中部地区排第一位。六个位置前移,一是生产总值增幅比全国高三点二个百分点,二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百分之十四点八,在全国排第七位。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在全国排第十二位。四是工业用电量增幅在全国排第六位。五是外贸出口总额在全国降幅最小,出口总额居全国第十八位,中部第四位。六是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在全国排第六位。) 大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经理晏小江希望把南昌分行打造成为内陆中部地区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区域性金融服务机构。晏小江(出录音:目前来说我们还没有打算在其他地方继续开设分行,我们希望南昌分行能够辐射到整个中部的地区,不仅是江西省)
Ⅱ 为什么江西的经济发展不起来
我们的江西曾是开国时代最为富有的省份,在五六十年代,国家各省以我省为榜样………首先在改革开放进期我省没有抓住机遇,所以在新时代就落后于其他省份,其次我省以前的省长胡长清在任期间的种种作为,也为我省的经济不振埋下了伏笔,再次,我省地处内陆,平原只占到我省总面积的十分这一,不利于我省的经济发展……
Ⅲ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省积极抓住发展机遇,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坚持以加快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工业现代化,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建筑业规模不断壮大,生产效益同步增长;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百姓居住水平明显提高;各项建设事业形势喜人,推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向前发展。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30年间,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1978年至1987年的第一个1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6.39亿元;1988年至1997年第二个10年为1885.85亿元,是第一个10年的6.4倍;1998年至2007第三个10年为14433.66亿元,是第二个10年的7.7倍。投资规模成倍增长,投资增速不断加快,投资规模已从1978年的8.02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3301.94亿元。1997年、1998年世界金融剧烈动荡,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大调整时期。十六大以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迅速。2002—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27.8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33.5%,2002—2007六年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2.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增长的贡献率为78.0%,成为支撑经济加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工业投资实现历史性跨越,工业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以工业的崛起加速江西崛起,以工业的振兴强省富民”以来,江西工业投资大踏步前进。2007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8.67亿元,比1978年增长269.4倍。十六大以后,工业投资高速增长,2002、2003、2004年工业投资增速均超过50%,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工业投资分别增长41.3%、35.6%和43.1%,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个、11.9个和20.1个百分点。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2001—2007年,江西省城市建设投资503.90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投资比重3.9%,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建成投产的重点项目有:景德镇第四水厂、南康第二水厂、南昌城南排水管网改造工程、青山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等。
城市建设投入的加大,有力地推进了全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全省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533.1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738.63万人,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6.75%提高到2007年的39.8%,提高23.0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7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带来了环境的改观。2007年,全省建成区面积800.67万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长度4630公里,城市道路面积767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面积33759公顷,分别比2000年增长47.5%、52.7%、132.9%和68.4%。
社会事业投资大步迈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实施“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战略,加大了对农林水利、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社会事业投资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社会事业投资404.83亿元,是1978年的225.7倍。今年以来,社会事业投资进一步加强,各月增幅基本保持在40%左右,且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长速度。今年1—8月,全省社会事业投资完成309.94亿元,增长48.9%,高于全省投资增幅8.3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投资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切实体现在居民收入增加上。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2元,比1978年增加10917元,增长35.8倍,年均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比1978年增加3957元,增长28.1倍,年均增长12.3%。城乡居民生活已经超越了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高达7746元,比 1978年增长590.3倍。
答案补充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增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30年来,全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大批涉及基础设施的项目相继开工兴建并投入运营。
——农业基础投资力度不断加强。2007年,全省用于农业和水利的投资52.91亿元,比1978年增长46.3倍。 ——铁路建设、航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京九铁路行经九省,全长2381公里,在江西境内705公里,是全国铁路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建设线路最长的铁路干线,它的成功运营使南昌铁路局管内运营里程达到2480公里。1995—2007年13年间,全省铁路建设投资126.68亿元。铁路营运能力空前提高。1995—2007年13年间,全省航空运输建设投资22.58亿元。
答案补充 ——高速公路建设空前发展。1996年,昌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江西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4年,赣粤高速赣州段建成通车,江西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成为全国16个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的省市之一。2007年,江西高速公路突破2000公里,达2206公里,进入全国前十位。2007年全省农村公路硬化总里程达12700公里。
——邮电通讯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邮电通讯事业建设投资52.41亿元,比1978年增长928.3倍。2007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达到407.35亿元,是1978年的442.8倍。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从登记注册类型看,2007年全省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57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68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69.0倍和10.9倍。从资金来源看,2007年全省利用外资101.21亿元,比1995年增长3.95倍。
Ⅳ 江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什么偏低
我个人的看法
1国家没有给江西省特别的照顾,就是没有什么政策!
2人才不太多,专大部分高中生都希望通属过高考出省,而且没有外面的人愿意来江西省!
3城市发展不均匀,江西省居全省之力只发展南昌市,而对其他市投没有太多精力!
希望江西能靠自己发展起来!
最后献上南昌市夜景一张
Ⅳ 现在江西的经济发展的怎么样
有潜力的城市
Ⅵ 共有多少个经济体利用后发优势加速经济增长 尔雅
【答案】C 【答案解析抄】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后发优势主要包括要素性后发优势、技术性后发优势和制度性后发优势。要素性后发优势不是指后发国家要素拥有的绝对量、相对量或要素禀赋条件的好坏优劣方面的优势,而是在于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后开发以及资本相对稀缺而形成的后发优势,这是一种后发性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劳动成本低和资本相对稀缺。技术性后发优势的产生则源于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后发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差距,通过技术引进和学习,从而推动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制度性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可通过学习、模仿和借鉴先发国家的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制度,进行制度改进,从而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Ⅶ 江西为什么经济发展变落后了
1、人才流失
2、知名度高的搞笑缺失
3、交通仍旧滞后于隔壁省,相对优势不明显;
4、商业氛围差,农业思想仍旧较为浓厚
5、历史原因,工业一直薄弱
6、革命老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7、近些年的经济发展大环境
Ⅷ 如何运用后发优势发展地区经济
在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贫困地区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老路已不可行。实际上,只要跳出传统工业化发展思维,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和“绿水青山”等绿色资源优势,贫困地区反而有可能加快发展,“蛙跳式”地走出一条基于互联网的绿色发展新路。
贫困地区走绿色发展道路具有新的后发优势
随着发展理念和互联网等技术条件的变化,加之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很多传统约束,包括地理偏僻、本地市场狭小、资本缺乏、人口素质差、资源匮乏等,均已被大大突破,而一些新的后发优势则正在出现。
第一,发展理念变化带来的新优势。沿海地区经济起飞时,还没有绿色发展的概念,经济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贫困地区由于“欠发展”,反而幸运地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方文化。在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主导的今天,贫困地区的绿色优势就凸显出来。
第二,贫困地区不再需要像过去沿海地区那样过于依赖远距离的海外市场,目前国内发达地区已足以为其提供市场、资金、人才等支持。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信息通讯技术、电子商务、快速交通和物流等的兴起,贫困地区不仅可以便捷地依托国内市场,而且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低成本地同发达地区共享教育、医疗、信息等服务。
第三,乡村价值被重新认识带来新的资源优势。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对乡村资源的认识更多局限于传统“三农”概念,即有形的农产品和劳动力,忽视乡村各种无形的绿色“新”资源,如生态环境、休闲、健康、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体验、情感等。只要跳出传统“三农”概念,则乡村就到处都是沉睡的财富。
第四,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时代进入新的互联网数字时代,从资源的概念到时空概念,从生产、生活、交易的内容与方式到商业模式,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贫困地区有可能跃过传统工业化阶段直接发展数字经济。
贫困地区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体制和政策障碍
只要利用好这些新优势,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条件和新兴商业模式,在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和“绿水青山”等无形绿色资源基础之上,就可以发展出旅游、体验、休闲、健康、体育、会议、特色农业、加工等庞大的绿色产业链条,从而将这些无形的绿色资源转化为有形的财富。但是,这种转化还面临一些突出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第一,农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城市资源向乡村流动。要充分挖掘贫困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附加价值,建设现代乡村,仅仅靠留守在农村的当地人将非常困难,必须将城市的人才、资本、管理和知识等吸引到乡村,形成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
第二,金融滞后是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国有银行、民营金融、小额金融、互联网金融、绿色保险等,在农村的发展均滞后,不仅各类有关生态和环境的绿色产业难以得到足够的金融支持,农民的很多传统经济活动,也都难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
第三,在以增值税等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下,地方政府缺少足够的绿色发展激励。因为走“重生产、轻消费”、“重工业、轻服务”的传统发展道路,可以为当地产生更多的税收,而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绿色发展,则较难为当地产生足够的税收。通过将消费税改造为销售税、改革资源税和财产税、建立跨地区生态环境税收分享机制等措施,为地方提供稳定的税源,就可以为地方政府走绿色发展道路提供财税激励。
第四,现有官员绩效考核制度难以为绿色发展提供足够的激励。如果考核过于重视GDP,则地方政府就会按熟悉的以工业项目为主的老套路发展经济,没有足够地激励探索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具有“自我实现”的特点,在没有GDP考核的压力下,地方探索绿色发展的积极性更容易调动,反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增长效果。
第五,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节能减排地区合作机制,贫困地区的生态碳汇和盈余排放空间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如果按照人均或某一标准给各地区分配碳排放额度,则排放少的贫困地区,就可以通过出卖盈余指标直接获得收入。
第六,贫困地区大多处于生态上游,其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水库、森林、退耕还林等)虽然使下游地区直接受益,但自身却难以得到足够回报。目前的普遍思路,是试图测算下游生态受益的价值以进行补偿。这种做法在政策操作层面上有较大难度,不妨尝试采用简单的“倒推法”,即以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为参照,对上游生态服务主体进行经济补偿。
若干政策建议
将贫困地区大量沉睡的绿色财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和资源观,具备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可以重点将以下方面作为突破口。
第一,着力消除阻碍城市人才、知识、资金、管理等资源向乡村流动的体制壁垒,形成市场引导下的“新下乡潮”,避免在观念和政策上有意无意地将城市力量视为乡村发展的对立面,而要通过农村合作社等形式引导城市力量成为农民共同富裕的推动力。其中,加快探索有效的农村土地制度,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的关键。
第二,将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等基础设施作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着眼于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经济,为其发挥后来居上的优势创造条件。在贫困地区进行互联网基础设施投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突破贫困地区绿色发展的体制瓶颈。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鼓励贫困地区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就农村土地、干部绩效考核、财税、农村金融、生态补偿制度、地区节能减排合作等几大类改革进行大胆探索。
第四,赋予贫困地区一些特殊的开放和产业政策。大力简化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国际人才、各类非盈利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体育博彩等到贫困地区落地的审批手续,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第五,探索建立一套市场化的环境补偿机制,并设立专门针对贫困地区的绿色发展引导基金。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创造出一个环境补偿市场,设计出不同的环境交易产品。不同地区、企业或个人,无论是为了完成环境补偿任务,还是自愿尽社会责任,均可以购买该基金;而提供生态服务的贫困地区,则按照评估标准,持续地从基金中得到补偿。
第六,选择若干代表性的贫困地区进行绿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允许这些地区大胆试验,突破绿色发展的各种体制和政策障碍,结合自身条件探索不同的绿色发展模式,然后再进行总结推广。
我们同大别山连片贫困地区六安市一起做的一些初步尝试表明,上述发展愿景是可以实现的。比如,我们曾在六安一个贫困农户家中,通过互联网同远在欧洲和美国两个会场的专家召开跨洲视频研讨会。既然能够在农户家中通过互联网成功召开这样一个跨洲会议,那就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在贫困地区发展各种互联网绿色经济。比如,绿色电子商务、3D制造、智慧农业、会议经济、网络教育培训、远程医疗、新型健康养老、远程专家服务等,并运用互联网和新型商业模式对其传统经济进行改造升级。
中国贫困地区进行的这种探索,具有全球性意义。
Ⅸ 发展经济学 后发优势是什么意思
后发优势:
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专而获得的较先动企属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例如:研发成本优势、行业风险把握优势等。在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市场进入次序优势,包括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先动优势是指企业比竞争对手抢先一步进入市场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或竞争优势。
Ⅹ 江西今后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大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质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沿海地区群众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当前,尤其要紧紧抓住发达国家部分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紧紧抓住中央大型企业向地方拓展发展空间的机遇,充分发挥江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低成本优势,努力创造区域综合优势,争取更多更好的项目和产业到江西省落户,既扩大江西省经济总量,又促进江西省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层次的提升。要在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更大作为,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又要继续虚心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新鲜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把扩大开放与发展内源型经济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符合江西省情的发展路子。 今天的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中要有更大作为,必须实现五个新突破: 首先要在推动全民创业上实现新突破 要加快富民兴赣,必须紧紧抓住全民创业这个抓手,突出抓好着力引导、鼓励农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做优做强国有经济三个环节,在江西全省初步形成全民创业热潮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添油加力,把全民创业的火烧得更旺,开创江西省「创业经济」的新时代。 第二,要在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上实现新突破特色就是优势,个性就是竞争力。各地要进一步分析自身的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提高工业园区的建设水平。要从江西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着力构建符合江西省情、具有明显优势、市场潜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格局。要不失时机地在有优势的领域重点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并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要重视发挥江西省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发展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发展精深加工,培育和壮大矿业经济。 第三,要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不懈地积极推进城镇化,做到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积极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发展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等,努力形成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格局。始终把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实现江西崛起的重中之重来抓。要统筹抓好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稳步推进以「四个全覆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四,要在建设绿色生态江西上实现新突破江西最宝贵的资源是生态资源,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是生态优势。要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坚持在集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努力实现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积极探索工业化、城镇化较快推进、环境又得到很好保护的经济发展路子。 第五,要在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市场竞争,最根本的不在于区位的优劣、资源的丰歉,而在于投资发展环境的好坏。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投资发展环境是软实力的战略思想,持之以恒地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形成真正的区域优势。(根据2007年5月14日在江西省党代会上的讲话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