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回水平,但是也出现了答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和贫富分化现象。各区域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平衡,给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查找根源,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对于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Ⅱ 请问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哪些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Ⅲ 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
1、要素配置失衡和政策惯性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原因主要指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要素配置失衡。首先,在自然因素方面,城镇和农村都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但农村受到的影响要多于城镇,自然条件对农村的诸多生产、生活要素(地、气候、粮食、森林等)都有直接或决定性的影响。
而城镇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程度要少一点,具有夭然整合自然优势、规避劣势、为我所用的优越条件。农村的产业基础是以农业为主,农业发展的基础仍然是自然条件,而城镇的产业基础是第二、第三产业,其受技术、资金、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影响更大,某些行业已经突破了自然因素的限制。
其次,在历史方面,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发展薄弱的地区,与城镇有着显著的发展差距,即使富庶的江南地区城镇发展水平和质量均优于其农村地区。城镇作为囯家政治、经济、文化统治中心,具有天然的发展要素吸纳力和聚合力。
最后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后,尽管我囯农村地区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村、农业、农民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面仍然未能根本改变,农村吸引要素资源差、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状态未能根本扭转。而城镇的产业发展快速、产业体系健全、要素聚合和吸纳能力不断増强、其发展水平和速度不断提高。
政策惯性是城乡不平衡发展的主观原因。它是政府政策无法及时收敛和转向的表现,是已有政策的继续延伸。我国长期实行农村支持城镇、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使得城乡不平衡发展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即使实施了城镇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政策,但受政策惯性及其他因素影响,地方政府把发展的重心还是放在城镇,城镇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投入还是远高于农村地区,优势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仍以城镇为中心进行布局,农村地区投入虽高于政策转向之前,但仍然呈现要素供给短缺状态。
2、地域优劣势差异和政策引导效应差异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
无论是我囯东部、中部、西部的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还是以省域、市域、县域间的区际、区内发展不平衡都是地域城优劣势差异和政策力度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国各区域存在较大的地域优劣势差异,东部地区具有天然的市场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等众多优势,而劣势通过优势的带动和弥补呈现减弱的趋势。中部次之,而西部的发展优势更少,劣势更多。除具备自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外,其市场、产业、区位、人才、科技、堿市发展总体上处于劣势地位均与东、中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省域、市城、县域问区际、区内发展不平衡也是地域优劣势差异的结果。东部省、市、县与中、西部省、市、县相比,东部地域综合优势明显,以县域为例,2017年全国百强县前10强东部地区占据9席,中部地区1席,西部地区无一县市入围。
同一省域、市域、县域区内地域优劣势差异也十分明显,以山东省为例,2015年青岛市、烟台市、济南市GDP总量均在6000亿以上,位居前3甲,而莱芜还未突破1000亿,仅有755亿元。究其原因,青岛市、烟台市、济南市具有天然的区位、市场、人才、科技等优势。
仅以企业为例,海尔集团公司、海信集团有限公司、青建集团股份公司、中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华锦集团、青岛世纪瑞丰集团有限公司等全囯知名企业就位于青岛,这不仅为青岛市创造了可观的财政收入,而且让青岛具备了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这是莱芜市暂时无法具备和超越的。
其次,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政府引导效应差异。西部大开放战略实施之前,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力度重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支持东部发展是其区域发展政策核心。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囯家政策逐步往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倾斜,政策力度重心也发生了转移。
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岀台各种优惠政策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东部地区各类发展要素进入中、西部寻找发展机遇。然而中、西部社会生产、生活的要素资源仍然流向东部地区,使得中、西部省区、市、县的发展缺乏要素支撑,陷入了发展要素缺失与失衡的困境。
3、结构不合理和要素配置不合理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
产业发展不平衡的核心问题是结构及其要素配置问题,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及农业内部、工业内部、服务业内部结构及要素配置不合理,是产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首先,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以及农业内部、工业内部、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一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偏大、工业能力不强、服务业比重依然较低,还未形成“321”的产业结构,尤其作为现代化标志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问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仍需构建。
二是农业内部、工业内部、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内部不平衡体现在传统农业重,新型农业轻。全国农业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仍然弱小。农业科技贡献率在56.7%左右,低于发达国家水平70%的水平。
工业内部不平衡表现在传统工业重,新兴工业轻。传统工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仍占主体地位,新兴工业占比近年来虽有一定上升,但绝对值仍然偏低,全国大部分工业产能都集中在传统门类。而传统工业门类的产能又集中在煤炭、电力、钢铁等过剩领域。
服务业内部不平衡体现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占比过高、技术服务业占比过低。我囯正处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向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过渡时期,然而劳动密集型服务比重减少的同时,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并没有实现较快增长。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产业结构向高端进阶的保障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要素配置不合理也是产业结构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一是要素配置在产业间不合理。我国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主要配置在第二产业及社会高盈利行业,而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投入不足,尤其是对农业的要素配置一直处于低洼状态,农业发展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人才配置、农业现代信息化建设等要素配置不足,致使农业发展的压力都集中在农民以及县乡两级的政府身上。
二是要素配置在产业内部也不合理。农业内部要素资源集中于林牧渔业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新兴业态和新兴群体,而传统种植业要素投入下降,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难度加大。工业内部要素资源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及建筑业,新兴工业产业要素资源投入虽增长较快,但行业及地方差异较大。
服务业要素资源向垄断行业、新兴行业、盈利高的行业集中,传统行业由于其市场竟争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替代性高的影响,获得要素资源投入能力在下降。
4、市场体系不完善和利润差异导致行业发展不平衡
垄断行业与一般竟争性行业、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发展的不平衡,究其本质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完善和行业利润差异造成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完善,主要是指以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
以囯有企业为主体的垄断行业,依靠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垄断利润,而且使垄断收益部门化,这使得囯有企业的产权主体——人民不能和垄断部门人员样共享垄断成果。而且大量的要素资源集中配置在垄断行业,挤占了一般竞争性行业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空间,使得一般性竟争行业的投资、收益下降。
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由于行业利润的差异,要素资源也逐渐流向新兴行业,致使传统行业竞争压力増加,业务量萎缩,面临招工难、产品价值实现难、融资难等多重难。新兴行业、电子商务业给实体店带来的冲击有目共睹。
如今电子商务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全方位冲击实际门店。2017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23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0.4%;全囯网上零售额14045亿元,同比增长32.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较2016年的12.6%同比提高3.4%。
从2012年到2015年,全国有138家百货店关闭262家超市关闭6209家体育品牌店市场关闭。虽说电子商务不是传统实体店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但新兴行业对传统行业的挤压已经显现。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
1、城乡发展不平衡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突岀的表现。不仅我囯城镇发展的质量、速度、规模以及支撑城镇发展的诸多要素都与农村不平衡,而且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其他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均远高于农村居民。造成了我国城镇及城镇居民的获得感高于农村和农村居民。
首先,城乡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以2016年为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72。这充分说明我囯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差距仍然较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总收入中比重越来越大的住房补贴、福利、红利、兼职收入,以及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城市交通等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等隐性收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是较大。
其次,城乡发展不平衡也表现在产业发展上。当前我国的优势产业大多都集中在城镇,而农业、工业、服务业在农村发展质量低、速度慢,农业发展缓慢、科技水平不高,工业占比小而且以地域性的资源性、能源性的初级产品开发为主,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环境污染严重,第三产业一直发展滞后供给短缺或质量较低的状态未能得到根本扭转。
最后,城乡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公共服务不平衡。公务服务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不平衡。城镇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设施、各类市场、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服务设施齐全,而农村地区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短缺。
城镇政府有较强的公共服务财政能力、技术能力、人才服务能力、社会保障能力。而乡镇政府、农村村委会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保障能力差。
2、区域发展不平衡
空间地域区际、区内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又一表现。首先,空间地域区际不平衡表现东、中、西部和省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总量大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在市场、产业、人才、科技、制度等方面均优于中西部地区。虽近几年,以西藏、重庆、江西和贵州等中西部省区市持续发力,GDP增速分别为11.5%、10.7%和10.5%,继续以两位数领跑,然而GDP总量仍在全国15位之后。
省区间发展不平衡是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化。2016年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仍保持中国经济总量前三的强势地位,而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垫底。
其次,空间区内发展不平衡表现同一区域内各部分发展不协调或失衡的现象。这不仅包括东部内、中部内、西部内各组成省份之间不平衡,而且还表现在省域内、市区内、县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同的不平衡。
以省域内不平衡为例,2016年东部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GDP总量占据前三,均在8000亿上。而河源市、汕尾市、云浮市GDP总量还未突破千亿大关。
中部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常德市经济总量在3000亿以上,而湘西州、张家界市CDP总量还未突破600亿。西部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GDP总量排名前三,均在1600亿以上,而黔西南州、铜仁市、安顺市还未突破千亿大关。
3、产业发展不平衡
产业发展不平衡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发屐不协调或者失衡的现象。表现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同以及农业内部、工业内部、第三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首先,全囯产业结枃仍呈现出农业偏大、工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不平衡矛盾,还未形成“321”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和困难较大。
农业发展不充分,机械化发展和应用缓慢;农业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工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工业产品仍以初加工为主,电子信息产业、新型建材业、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育不全。以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规模不大。
其次,农业内部、工业内部、第三产业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在农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产值与地位不平衡。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逐渐上升,但仍然偏低,其中林业产值甚至呈下降趋势。经济作物的产值还只占30%左右。
而工业内部,轻工业与重工业之同、基础工业与高科技工业之间均不平衡,我国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出口工业产品仍以服装、玩具、手表、鞋帽等日用品为主,不仅附加值低,国际市场上竟争力也不强。而以精密电子仪器、机床、石油化工、汽车等重工业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不高,不能成为“拳头”产品,难以形成出口优势。
以冶金、石油、煤炭、电力、化学、材料、机械工业的基本生产资料部门水平薄弱,不仅产能过剩、产品质量低,而且面临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双重”困难。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由于基础工业薄弱、人才不足、系统性的创新和关键技术难以突破,一时还难以占领工业部门的制高点。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也不平衡,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和以互联网、金融、房地产为代表的新兴部门在产值比重、就业比重、投资比重呈现不平衡加深的趋势,传统服务业部门产值比重和就业吸纳能力、投资比重降低,产品价值实现难度加大,而新兴产业产值比重和投资比重增大,但就业吸纳能力波动较大、稳定性较差。
4、行业发展不平衡
垄断行业与一般竟争性行业、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之间以及垄断行业内部、传统行业内部、新兴行业内部发展不协调是行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首先,垄断行业与一般竟争性行业发展不平衡是我国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国有商业银行、石油、移动通讯、电力、烟草、航空运输为代表的垄断行业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自1996年以来,中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趋势明显,平均年均扩张速度达到43%。银行业、航空运输、石油、天然气开采、烟草的行业工资极值是农林牧渔业、餐饮业、纺织业的6倍左右。
其次,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之间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传统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以棉纺织、制鞋、制衣、光学、机械制造业等为代表。当前,传统行业处于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调整的过渡时期,面临人才流失、设施设备老化、企业负担重、市场竟争加剧等多重风险,不仅发展缓慢,而且举步维艰。
而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部门和行业。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兴部门为主。具有科技含量髙、信息化程度高、发展精细化的特征,是技术革命的典型代表。
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具有巨大可观的市场效益。对传统行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挤占了传统行业及其劳动者的市场、就业空间,加剧了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矛盾,形成了传统行业与新兴产业的不平衡状态。
最后,垄断行业内部、传统行业内部、新兴行业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的发展,是行业内各企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或失衡现象。以垄断行业——银行业为例,2016年末,中国工商银行资产总额241372.65亿元,实现净利润2791.06亿元。
同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81.7万亿元,实现净利润16490亿元,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银行100强第1名。其利润占银行业总利润的16.9%。中国建设银行、中囯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紧随其后,利润占银行业总利润的比重分别为13.8%、11.2%、11.2%,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利润总额已占据银行业利润的半壁江山。
Ⅳ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1.历史原因.
2.传统工业依赖能源和资源,能源和资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区域差异.
3.进出口贸易的因素导版致的海陆权交通枢纽地区的发达.
4.产业主导因素的转移也可以导致地域发展水平的变化,从而使得一些地区和城市建立比较优势,比如现代的金融、软件、生物科技。以上都是不依赖传统区域发展因素的产业,这些产业主导的区域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行优势。
二
我国商业地理的现状从来都被认为是狭长的,一直有5个发动机之说: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东北、成都重庆地区,这些地区都是区域发展的重心。国家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很明显的,沿海好于中部,东北好于西北。
三
消除的方法重要的就是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要素转移和现有的资源及基础条件结合,使用人口转移、政策支持、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或者新兴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Ⅳ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什么
一
1.历史原因.
2.传统工业依赖能源和资源,能源和资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区域差异专.
3.进出口贸易的因素导属致的海陆交通枢纽地区的发达.
4.产业主导因素的转移也可以导致地域发展水平的变化,从而使得一些地区和城市建立比较优势,比如现代的金融、软件、生物科技。以上都是不依赖传统区域发展因素的产业,这些产业主导的区域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行优势。
二
我国商业地理的现状从来都被认为是狭长的,一直有5个发动机之说: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东北、成都重庆地区,这些地区都是区域发展的重心。国家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很明显的,沿海好于中部,东北好于西北。
三
消除的方法重要的就是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要素转移和现有的资源及基础条件结合,使用人口转移、政策支持、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或者新兴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Ⅵ 怎么从人力资源方面来论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建议论述的提来纲如下:
一、人力资源状源况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概述在普遍理论下,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人力资源汇集优势;
2.人力资源汇集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3.人力资源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滞后效应;
4.区域经济发展除人力资源因素,还有地缘、文化等其他因素,不能过份夸大人力资源的作用。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1.东西、南北区域性经济总体状况的不平衡;
2.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状况;
3.未来发展趋势的不平衡。
三、对应上述经济发展不平衡体现出的人力资源状况特征
1.不平衡造成缺乏吸引力;
2.不平衡造成的人力资源流失;
3.不平衡造成的教育力量弱化,进一步减少未来人力资源供给。
四、如何打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力资源状况恶性循环
这部分论述解决措施,从地区经济发展特殊优势入手,创造人才吸引点,打破恶性循环中吸引力缺乏这一环节,逐步由点带面,增大经济总产出中用于吸引人才投入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的人力资源成长环境。当然是“十年育林、百年育人”的浩大工程。
Ⅶ 如何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就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把优惠政策都放到了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专三角,就有珠三角的属繁荣。九十年代初,国家主要优惠政策投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长三角也迅速富裕了。二十世纪初,国家政策移到了环渤海地区,环渤海地区也快速崛起了。
Ⅷ 怎样解决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是极其迅猛的,达到。在此过程中,一些区域经济在年实现了战略性发展,但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区域经济是区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其综合集群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水平的明显提高。
首先是经济水平。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先富起来再富起来”的经济发展路线,逐渐将中国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随着不断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社会因素,略次于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