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财政政策总是从( )角度影响经济运行的
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实现同比增长19.6%,如果今年后几个月数据与此相当,财政收入增长9.8%的年度预算将不至于落空,而这正是财政部一直最担心的问题。
困难显然还很大。
“近期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升,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成品油税费改革后转移性消费税增加较多以及一些一次性收入增加的影响。”财政部6月份收支报告指出,全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而支出势头不减。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告诉本报记者,如果考虑到大量的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财政压力已经非常明显,如果经济没有明显起色,那么未来的财政状况将令人担忧,财政空间也将变得越来越狭窄。
对此,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开会议强调,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
从近来高层反复强调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看,积极财政政策远没到功成身退之时。而积极财政政策如何继续则成为摆在决策者眼前的难题。
“积极财政政策方向不变,但会致力于结构调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等多位专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救急式”保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下一步重点将从“救急”调整为“养生”。
收支矛盾尖锐
税收收入的负增长局面从2008年7月一直延续到今年5月。
时至6月,在经济刺激政策带动下,增值税、营业税实现正增长,带动税收才首次实现正增长12.2%。
而整个上半年,受税收收入持续负增长拖累,在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1.4%补充下,全国财政收入仍然同比下降了2.4%。
收入下降的同时,财政支出却在大量增加。
去年第四季度已安排新增投资1040亿元,2009年共安排新增投资4875亿元。截至6月25日,1.18万亿元新增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已安排资金5915亿元。
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财政盈余5073.5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约57.5%,其中,支出则同比大幅增长26.3%。
事实上,企业所得税等与生产相关税种的大幅减收,还反映出实体经济依然不容乐观。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指出,特别是企业经济形势依然没有走出困境。
“目前,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王雍君直言,即使“保八”成功,财政收入依然很难乐观,历来财政收入的波动幅度都远大于经济增速。
而财政压力还不止如此。
在王雍君看来,9500亿财政赤字在3%的警戒线范围内,但若加上规模巨大的隐性债务,财政压力就非常大了。据他分析,公开官方数据并不包括那些通常不透明、数额巨大的政府隐性债务,如财政担保和财政支持的政策性银行均发放了大量高风险贷款,一旦出现问题,这些负债的还本付息将不得不由政府承担。
税改进退两难
严峻的财政形势下,既定的税制改革则走向了两难路口。
5月25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其中物业税、环境税、个税、资源税等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被再次提及。
但是,记者一直跟踪采访获悉,这些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并没有进一步的实质进展。最典型的是资源税改革,这个早在2007年底就已经确定要出台的改革方案,至今难产。
《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公布之时,曾有专家分析,为增加提振经济的财力保证,以增加财政收入,一系列税制改革提速可能成为选择,不过到目前为止,税制改革提速迹象并没有显现。
有财政部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出台税改方案将更加谨慎、难度也更大。
现在的问题是,增加企业税负的税改将增加企业负担,对实现经济复苏不利;而有利于企业的减税政策则会造成财政进一步减收,加剧财政困难局面。
事实上,此前公布的高达5000亿规模的减税方案,已然加剧了财政收入的困难局面。财政部上半年税收收入分析明确指出,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较大。
记者了解到,受减税政策影响,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车辆购置税在股票、汽车成交额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依然减收,出口退税大幅增加也相应减少了税收收入。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胡少维则撰文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性风险依然较多,即使相关税制改革方案成熟,也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把握好出台时机。
取道结构调整
时至年中,收支困局背景下,下半年财政政策如何取舍?
“将致力于结构调整。”王雍君等接受本报采访的多位人士分析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方向时认为,大方向肯定不会变。
王雍君认为,国内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所以,结构性减税、停止或减少对产能过剩产业的补贴、优化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下一步重点。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救急式”的保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宏观政策重点将从“救急”调整为“养生”,调结构将成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祝宝良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下半年不宜再加大“保增长”方面的政策刺激力度,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政策上,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结构调整、科技支撑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
“启动内需的投入不能仅着眼于总量上的扩张,更应该基于未来发展的宏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胡少维称。
希望采纳
② 从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看,应包括哪些政策
财政政策的分类:
1.按照财政政策是否能够对商业周期产生重要影响作用,划分为自动的财政政策和审慎的财政政策:
自动的财政政策是指能够依据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而自动做出相应反应并产生稳定作用的财政政策,这种财政政策实际上是政府精心设计的规范化的特定财政活动安排。具体说来,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和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是平衡的,税率不变,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生产就要减少,这时税收收入就会自动下降,从而抑制社会购买力的过快、过猛下降,对经济在较短时期得到恢复是有利的;反之亦然。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对失业者的失业补助和对低收入者的生活开支补贴,只有符合规定条件的国民才能享受这一制度的“好处”。
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在经济繁荣时,人们收入普遍提高,领取政府补助的社会成员大为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开支便也减少,从而减少了对经济社会总需求扩大的压力;而在经济衰退时,人们收入普遍下降,领取政府补助的社会成员大为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便也增加,从而对提高经济社会总需求有利,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恢复。这种税收-转移支付机制本身具有自动调节经济社会总需求的作用,可以自发地配合政府“审慎财政政策”的实施。所以人们通常把所得税、社会保险与政府转移支付称为经济社会的“内在稳定器”(Build-in Stabilizer)。
需要提及的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使政府在经济社会出现过热或过冷的初期阶段,不用急于马上介入市场经济进行主动干预。内在稳定器也为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主动干预的时间选择作了规定:只有在市场经济运行失常,而内在稳定器又不能有效发挥其稳定作用的情况下,政府的主动干预才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只是缓和经济社会的供求矛盾,而不能改变供求趋势,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较大的经济调整还要依靠政府实施(前面提到过的)那些具有“逆商业周期而动”性质的政策安排。
2.在这种自动性失效的情况下,政府就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财政措施,来继续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这时的财政政策在制定与贯彻上均要求政府对现行的财政活动(预算安排)进行必要的调整,表现为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有意识的干预,被称为审慎的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它包括汲水政策(pump-priming policy) 和补偿政策(compensatory policy)。从字面上看,汲水政策就是水泵里缺水不能吸进地下水,需要注入少许引水,以恢复抽出地下水的能力。按照汉森的财政理论,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有四个特点:1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2 载体是公共投资;3 财政支出的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4 是一种短期的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可以看出,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一,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 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 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增加只能是在支出规模既定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支出结构来实现,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支出可以超额增长;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推行审慎财政政策可以给政府官员在稳定宏观经济过程中以更大的灵活性与自由度,这种财政政策具有最为明显的“逆商业周期而动”的作用。不过,也应该看到,如果政府官员在政策制定与贯彻上,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其可能产生的政策偏差、政策失误、政策失灵也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3.根据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变动所发生的不同影响,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经济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国民经济出现衰退情况下,政府往往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该种政策的载体通常有增加政府开支、扩大转移支付、降低税率或调整税收结构等。一般来说,减税可以增加民间的可支配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同时,减税的种类和方式不同,其扩张效应也不同。财政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构成因素,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会直接增加总需求。在减税与增加支出并举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导致财政赤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同于赤字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strict fiscal policy)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政策的载体有减少政府开支、减少转移支付、提高税率或调整税收结构等。增加税收可以减少民间的可支配收入,降低人们的消费需求;减少财政支出可以降低政府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以上两种财政政策实际上均是审慎财政政策的具体实施,是现代政府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卓有成效地制定、推行这两种财政政策,也是现代政府经济领导能力不断提高的集中表现。
所谓中性财政政策(neutral fiscal policy)则是指政府财政活动对经济社会总需求变动既不发生扩张效应,也不发生紧缩效应,而保持中性性质。中性财政政策和非中性财政政策(如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在外在表现上的区别是,前者通常与政府年度预算平衡相一致,而后者则允许年度预算不平衡,甚至发生较大规模的预算盈余或负盈余(赤字)。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认为,中性的财政政策不仅不能发挥“逆商业周期而动”的作用,而且带有加剧商业周期波动的负作用。所以,现代政府,只要把保持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视为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就很少有可能去积极推行中性财政政策。
在此应该指出,不同类型的财政政策所追求的社会经济目标在时限上是有区别的。分配性、调节性、再分配性财政政策往往追求的是社会公平、经济效率等长期目标,而审慎财政政策则既追求经济增长这样的长期目标,也追求宏观经济稳定的短期目标,但经常以实现短期目标为主。因此,财政政策就有了长期政策、短期政策之分。与长期政策相比,短期政策在制定上更为复杂,在贯彻上也更为困难,并且政府还会承担较大的政治风险。
③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有什么影响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於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宽松的经济环境
促进经济增长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经济增长率降低
④ 财政政策各种手段如何影响经济运行
也许我喜欢秋天的橙黄。
男人、女人,和孩童
她写信给我。
八月那些发霉的夜里受尽了煎熬.
在拥挤的街道我想停下
一么一把火的的的情哈哈
⑤ 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短中期的影响
我用IS-LM曲线来分析下,
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减税和增加政府购买,会使IS曲线右移,从而提高利率和总产出,由于现在提供高后的产出高于自然产出(是劳动力资本量生产技术的函数,一般认为短期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水平开始上涨,实际货币余额开始下降从而推动LM曲线左移,达到长期均衡点,总产出重新回到原来的产出,而利率却进一步提高
⑥ 财政政策总是以( )角度影响经济运行的
就财政政策总体来说,是以需求的角度影响经济运行的
分配只是影响着需求的
所以是需求
⑦ 我们近几年的财政政策对我们经济的影响
我过采用双宽松政策。即为货币政策宽松和财政政策宽松。目的在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货币政策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持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通货膨胀。尤其是在去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天量信贷的发出使得房价车价和各种人民生活必需品一起飞涨,CPI也在头几个月有负转正。在经济发展方面由于货币政策的宽松贷款十分容易,促进了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发展,出口创汇也增加了国家外汇储备。赚取外汇能力大了那么花外汇的能力也就大了,这就使得国民买得起外国货,外国厂商也愿意参加中国这个有前景的市场。财政政策方面的宽松主要是表现在国家大手笔的花钱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上。这个方面显而易见,中央电视台新楼,奥运各大场馆,北京的新的各种地铁火车站,飞机场等等。每个城市都在不断地建设,这都是国家出资放宽财政政策的表现。总而言之,双宽松政策最大的弱点就是会通胀但是换来的是经济发展。一国家要撵上发达国家肯定是要经历些痛苦的进步历程。名义工资没有通胀来的快,相反有很大的延迟,所以在通胀发生时,国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⑧ 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A C
⑨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
经济运行一般具有周期性,即繁荣与萧条交替。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会引回起就业和国答民收入等变量周期性波动,因此国家需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减少波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有扩张性的与收缩性的之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扩大支出,比如国家为应对危机而增加的4万亿投资,或者减少收入,比如减税,紧缩的财政政策正好相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准备金率或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措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正好相反。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均会引起经济增长,失业率降低,紧缩性政策则可以防止通胀和经济过热。 既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减少波动或者说烫平经济波动,则在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应该使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而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则使用扩张性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