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

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

发布时间:2021-02-19 08:35:47

1. 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在哪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将科学发展的理念体现在政府工作目标的确定上。对於经济工作而言,就是要努力实现由主要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目标向主要追求发展的质量效益目标的根本转变。在保持GDP平稳增长的同时,著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很难实现良性循环。但经济增长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政府保持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公平的能力,与财政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政府没有较强的可支配财力,就无法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无法真正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因此,对於地方政府来说,需要地关注和追求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水平的提高。应更加注重激发和保护群众创业致富的积极性,让潜在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使人民群众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发展致富﹔更加注重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把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坚持招商选资,著重发挥引进资本在促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坚决控制高消耗、重污染项目。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大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一些地方,尽管群众的收入增加了,但安全感和幸福感并没有相应增加,生活质量未能得到大的改善。应切实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幸福不幸福作为衡量政府经济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政府不仅要解决群众的经济富裕问题,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大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提高即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切实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经济增长的成本意识,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浙江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环境容量有限的省份,必须痛下决心,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和市场形成的倒逼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解决突出的行业性、区域性污染问题﹔强化资源环境保护和利用目标的硬约束,改变过去重产业规划、轻资源要素和环境容量的做法,切实按照资源要素供给情况和环境容量来制订和实施规划,分解落实年度目标任务和责任,并采取强有力措施,使之真正落到实处。把增长方式转变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粗放的增长方式是当前制约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能否在推动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实效,是衡量落实科学发展观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应把推动增长方式转变作为当前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提升转变。把推动结构优化作为关键环节。如何把握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之间的关系,是对政府驾驭经济能力的挑战与考验。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关键是把结构优化这个牛鼻子抓住抓好,特别是充分发挥优化投资结构这个杠杆,推动投资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平稳增长。这既可以为即期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又可以通过增量带存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需求稳定增长与结构优化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对於地方政府来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是在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转化创新成果等方面下功夫。应加快构筑集聚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有效平台和载体,把政府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资源向创新平台和载体倾斜,建设和发展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区域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依托平台的有效机制﹔努力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手段,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使集聚起来的创新要素发挥最大效能﹔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多形式推进产学研结合,健全技术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促进技术和资本有机融合,促使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硬性任务。“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降低能源消耗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目标要求,必须把这一要求作为硬任务抓实抓好。应逐年分解落实工作目标和责任,坚持节约为先、保护为本、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技术创新、强化管理和结构调整多管齐下,经济、法律、科技、行政手段综合运用,不断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工作,积极推进土地、水等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完善和实施行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污染物排放等标准,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执法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得益於改革开放。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其根源仍然是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推动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归根结底要靠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善於运用发展和改革的法破解制约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难题,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体制机制,使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政府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当前存在的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特别是引导和推动各类市场主体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的有效手段还不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缺位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面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等艰巨任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显得愈来愈迫切。应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要看审批事项缩减的数量多少,更要看审批效能是否有切实的提高、方式是否透明规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使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更严格更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的效率更高﹔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著力解决财政资金“用多少”、“用在哪”和“用得怎麼样”等问题,更好地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深化规划体制改革,提高规划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增强规划实施监督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更加重视构建有利於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在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著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做好“吸纳集聚”和“延伸覆盖”两篇文章,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城乡互动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农民收入,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快建立有利於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坚持基础设施、教育培训、生态经济先行,加大政策扶持,拓展区域合作,改善发展环境,推动异地脱贫,努力把欠发达地区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为民实事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层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就学就医难等热点问题。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建设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利益表达和协调保障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防控体系、安全生产监管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增强统筹协调能力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系,积极探索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完善保障决策贯彻落实的体制机制。坚决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区域统筹规划和协调,加快构建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行政监督和行政问责制度,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有利於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体制机制。近年来,随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实力较强的县和中心镇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其权责不对称的问题较为突出,出现了所谓“看得见、管不了”现象。应按照提高行政效能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管理重心下移,特别是增强乡镇政府在农村安全生产、土地监管、环境保护、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市场秩序、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管理职责和服务能力。

2.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人生产,使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要素有机结合,即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始终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 (一)科学技术的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提高认识能力,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从它诞生起,与迷信和愚昧就是不相容的。从近代欧洲支艺更兴起,自然科学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人们通过学习、掌握和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自己认识自然界的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探索新的认识领域.民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不断为教育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手段,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从而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了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晋级,对整个社会精神面貌和人们的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影响,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3. 如何做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2)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3)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选择。

(4)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5)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6)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7)积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以国内需求为主促进经济发展,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加快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潜力十分巨大。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8)我国正在实现工业化,又面临信息化的浪潮,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要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9)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结合,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0)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健体系和防疫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11)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扩大就业,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要关心和解决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国有企业要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员。国家要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下岗职工积极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提高下岗职工的素质和技能。引导下岗职工转变观念,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和基本养老金。

(12)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4)坚持搞好宏观调控,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4. 推动经济发展的三个利器

一、共享经济

而对于共享经济理念衍生出来的产品和服务,不用我说,大家都很清专楚了,包括酒属店、汽车、充电宝、雨伞等等。所以今天我们不来谈共享经济具体是啥,如何发展更好?我们剖析一把能让共享经济发展更繁荣的利器——IPFS。

二、创新

创新恰是目前促进经济和生产力所需的“利器”。

古里亚还声称世界的主要经济体已经着手讨论利用当前比较低的负债成本,扩大投资,从而促进当前乏力的经济增长。

“各国政府,比如说美国、中国、日本、加拿大等,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财政空间,这样他们才能共同发展,”他建议道。

三、绿色低碳

绿色低碳发展是一种理念,空谈无意义,必须将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与行业发展相结合、成为普遍形态,才能使行业效益最大化。

第二,政府和智库的关系。我认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着眼解决眼前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考虑未来,而是如果今天的问题解决不了,明天没有办法继续;智库则不同,智库的作用应当是为政府出谋划策,去考虑未来30、50年,如果有能力甚至可以是未来100年的事情。同样智库不能空谈,需要将未来与现实相结合。

5. 现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力量是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六成
四大动力助推中国经济增长

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严鹏程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指标好于预期,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来自于消费、创新等四个方面,同时,去产能、降成本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进展良好。

消费是主要增长动力

经济增长6.9%,城镇新增就业735万人,货物进出口额增长19.6%,服务进出口继续增长,外汇储备连续5个月增加……经济半年报令人振奋,国内外机构和专家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然而也有评论认为,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依然是靠基础设施等投资拉动的,严鹏程回应,从客观数据和实际掌握情况来看,这样的结论并不成立,中国经济结构正在不断调整优化,发展动能正有序转换,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从近三年的情况看,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8%、59.7%和64.6%,分别比投资贡献率高1.9个、18.1个和22.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3.4%,也比投资高30.7个百分点。

二是创新引领的作用日渐凸显,新动能正在加快成长。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2和4.6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并茁壮成长。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应逐步释放,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随着去产能的推进,一大批僵尸企业逐步退出,为行业内的其他优质企业发展腾出了空间,不仅优化了行业的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而且推动了行业供求结构的好转,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预期明显改善。今年上半年,工业企业效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2.7%。

四是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有效激发了微观主体活力。“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有效激活了创业创新的潜力和热情。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企业291万户,同比增长11.1%,日均新登记企业1.6万户。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开放程度继续提高,6月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此外,近几年来,我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1.5%、22.3%,生态环保、水利、交通、教育投资分别增长46%、17.5%、14.7%和17.8%。

煤炭去产能完成年度任务量74%

上半年去产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钢铁方面,截至6月末,“地条钢”按计划出清,相关督查即将开展;煤炭方面,上半年共退出煤炭产能1.11亿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量的74%。

严鹏程表示,去产能有力推动了煤炭行业健康发展: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12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00亿元;行业发展环境有所改善,违规新增产能、违法违规建设和超能力生产等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产业布局显著优化,一大批长期亏损、安全基础差的煤矿加快退出,为优质产能发展进一步腾出了空间;相关风险逐步缓解,一些不良或潜在不良煤炭企业资产转为优良,企业融资能力明显增强,银行欠债等矛盾和问题明显缓解。

近期煤炭价格持续上涨,有分析认为,煤炭去产能导致了供应偏紧。严鹏程回应,去产能主要去的是无效低效产能,这部分产能的退出,对煤炭实际产量影响较小,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能利用率。

他分析,阶段性供应偏紧和价格波动受几方面因素影响。首先,经济回暖带动煤电、钢铁、化工等主要耗煤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5月,全国火力发电同比增长6.4%,粗钢产量增长4.4%,带动电煤消耗同比增加6000万吨以上,增长10.3%。今年以来主要流域来水偏枯导致水电出力较大幅度负增长也导致电煤消耗增加。此外,一些煤炭调入省份产能退出力度超预期、主要产煤地区加强执法检查和整改,也对煤炭供应带来一定影响。

下一步如何平衡好去产能与稳供应?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加快优质产能释放、增加运力协调保障、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推动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制度,促进市场供需平衡,防范价格异常波动。

再推降成本新举措,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提升

今年,又有一揽子降成本新举措陆续推出,包括:简并增值税税率;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对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试点有关税收抵扣政策;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试点政策,推广至全国;将2016年底到期的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延长至2019年底;推出暂免征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费等一批降费措施;允许失业保险总费率为1.5%的22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总费率再降低0.5个百分点;明确年内实现跨省大件运输许可全国联网,一地办证、全线通行,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降成本效果不断显现。2017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0.3元,同比增加5.6元;主营业务利润率为6.0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45个百分点。

严鹏程表示,下一步,将从破解制约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税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具体措施包括编制投资核准事项清单向社会公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等。(记者 赵展慧)

6.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哈比森在《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一书中指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发展别的任何东西。”

人才和资金,一直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瓶颈因素。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是资金更重要,还是人才更重要?资本固然重要,但比起人才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没有人才,资本再多,也只是一推废料,没有人才的运作,再多的资本也将付之东流。

首先,就人才的本质与作用来说,人才是有知识、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它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大到一个国家的振兴进步,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小到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一个家庭的发家致富,人才都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古往今来,选贤任能,培育英才,一直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极为重视的问题。从先秦到近代,诸子百家,有识之士,都深刻论述了“国之兴亡,务在得人”的理念。管子指出:“得人者,厚功大业,显于天下;失人者,失国家、危社稷,灭于天下。”墨子曰:“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荀子》、《吕氏春秋》也都反复强调了“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的道理。说明人才问题直接关乎江山社稷,关系到国之兴亡。汉高祖刘邦深知人才的重要,更是善于选人用人的典范。他就是因为会用人,才使张良、萧何、韩信等超级人才汇集麾下,靠发挥他们智慧才能取得了天下。而项羽因为妒贤嫉能,目无他人,不信任别人的能力,最终导致惨败,自刎乌江。

当今社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的知识能力的竞争。当今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而其中的核心,还是人才的竞争。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主要源于第三次技术革命,不管是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还是管理技术,都是靠人的智慧和才能来实现的。

其次,就人才与资本的地位与关系来说,人才是本源,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而资本是派生的,从属性的,是服从于纯理性规律的。就本源讲,先有人才,是人才创造了资本。人力资源学者研究认为:物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是被动的,物理性的,硬性的,通俗地说,就是“死”的东西;而人力资源则是能动的,感性的,软性的,就是“活”的。人与资本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能动性,主导性,活跃性。毛泽东说过:“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

最早研究人力资源的经济学家奎奈认为:人是创造财富的第一因素,并说:“构成国家强大因素的是人。”古典经济学的鼻祖威廉。配弟首先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重商主义经济学派代表李嘉图认为:“人的劳动是创造价值以及使价值增值的源泉。”马歇尔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指出:“知识与组织是最有力的生产力。”马克思在研究了生产过程中人的主导地位与作用后指出:“人的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

这一切事实与理论都雄辩地证明: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其中的精华——人才,更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最关键因素。

第三,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人才问题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之所以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差距拉大,关键还在于人的因素,在于人们的思维观念的解放创新,在于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我们严重缺失高知识高技能人才——资料显示:我国西部占国土资源面积的71%,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为全国总量的15。5%;东部占总面积的11%,却集中着43。2%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现有的人才,或者说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发展经济的能力不足。相较于东部地区,我们西部,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无论干部,还是群众,无论行政管理者,还是企业经营者,大多数显得思想僵化、因循守旧、行动迟缓,不善于抓机遇,不敢闯,不敢干,等靠要思想严重,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和市场,等待观望,徘徊不前。

大家知道,大邱庄当初也是一片盐碱滩,不毛之地。改革开放之初,他们甚至比我们还要贫穷,还要落后,是有名的“光棍村”。正是因为他们有了禹作敏这一能人,带领大家艰苦创业,勇闯市场,敢为天下先,才创造了让世界称奇的“大邱庄神话”。同样,华西村如果不是吴仁宝,也许不可能成为中国“首富村”。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豪迈地讲过:即使你把我的厂房、设备、市场、资金全部拿走,四年后我仍是钢铁大王。这说明,环境、资本只是一种外在的因素,而作为世界主宰的人才,才是促使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会发挥作用。

第四,就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人才的争夺远胜过对于资本的需求。当今世界已经由资本化进入知本化社会,也就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新经济时代,掌握高端知识的人才是真正的掌权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舒尔茨说:“当代财富的构成,主要是人的能力。”西方发达国家新经济增长的事实证明,在知识被转化为主要生产力的新经济里,推动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人才。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靠能源资本成为千万富翁用了50年,而比尔。盖茨靠人才成为百亿富翁只用了十几年时间。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那里人才荟萃,那里就快速发展。东南沿海为什么发展比我们快,就是人家抢占了先机,网罗了全国各地的大批人才,就连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纷纷“孔雀东南飞”。

在知本化时代,我们如果再不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开发、引进,即使有再多的资金,就算有再多的资源,我们也将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被时代远远的摔在后头。

7. 如何推进经济发展

1)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2)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3)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选择。

(4)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5)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8. 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流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消费升级,现代流通体系在技术、商业模式、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在发生变革。为适应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需要大力发展更加开放、高效、智能的高质量现代流通体系,在消费端、供给端和流通环节做出全面升级,但在发展中仍面临以下问题:

阅读全文

与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