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是什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在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第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剧带来的商机。产业结构一直不尽合理,多年来钢铁、煤炭、水泥、纺织存量产能过剩,原因是缺少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甚至逆淘汰,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在目前大背景下,各类企业都现了原形,彼此彼此、好赖不分的假象暴露无遗,企业分化加剧,被迫退出市场的企业为急于进入的企业提供了绝好条件。这正是国内各个行业、有作为的企业收购兼并或强强联手(可降低风险)、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好时机。
第二,国际市场重新洗牌带来的商机。大批企业破产倒闭或陷入困境,让出了繁荣时期很难得到的极大市场空间,使得国际市场进入的门槛大为降低。而国际化的资源重组加快,能源、原材料价格下跌,基础行业及其把持企业大为弱化,这些也将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地位,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
中国应该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彻底结束在国际市场总是消极被动地被别人利用的时代,切实把讲了多年的“要有效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首先是利用好国际市场”这句话落到实处。一是应当抓住机遇大举采购原来拒绝转让的核心技术,引进高新技术和相关人才;二是大举采购储备大宗商品,例如石油、矿石、粮食,并巩固对国际市场价格的主导权、话语权;三是通过收购兼并跨国工商企业集团,加快在全球布点,建立粮食、原油、矿石等大宗产品的海外资源基地。
与此同时,要构筑中国主导的分销、采购网络渠道,推出中国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品牌,并将已有的自主知名品牌实现国际化延伸,扩大中国在全球经济影响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长期可靠的有利局面。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显示,自主采购分销渠道和自主品牌同样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只要掌握命脉就能把利益留住,把利润大头留住,把生态环境留住,而不再流失。当然,海外投资要认真研究所在国的投资环境、文化背景和本土化策略。
不能都拿危机说事儿。由于中国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准备不足,大危机带来的大转机、大商机,可能会与中国擦肩而过,例如商业资本、能源资源。这些是最让人放心不下的大事。
第三,产业影响力是最大的商机。对纺织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信心,国民经济和民生对纺织行业的高度依赖,这就是影响力。要保持冷静、保持信心,切忌慌乱和盲目跟风。纺织行业已进入了精耕细作的微利时代,要利用调整时期加快向以相对指标为主导的内含化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要停止内耗、联手闯关、共图大局,唱好主角,向主营业务回归。
改进流程、缩短流程,实行精准化战略。以信息化、精确化采购为主导,打造多方当事人参与的供应链,从粗放流程向精细化、精确化转变。企业在开展这项活动的过程中,需紧密结合实际,切实办好两件具体事。这两件事对企业具有普遍意义,只要当真去做都会有所收获。
一是流程创新。目前企业流程粗放、跑冒滴漏、周转缓慢、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情况十分普遍。对此,要做好“流程创新”这件具体事。即凭借信息技术,开展精确化采购、降低库存、科学促销、加快周转、降低成本的试验和调研。
二是细节创新。目前纺织行业要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关注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切实真正放下身段、做到换位思考。对此,要做好“细节创新”这件具体事,即认真全天候跟踪研究所有顾客群购物消费的行为、心理和缘由,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包括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询问、每一个抱怨等等。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每一个细节,切实把“转变服务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培训,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技能,讲求服务效果”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
三是应对严峻形势,要充分认识先行指数研究的重要性,采取领先一步的反周期措施,为后危机时代做好前瞻性的各项准备。目前各行各业的预测和宏观调控方式已经过时,所采用的“过去时数据”、“现在时数据”两类指标已经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必须将预测和调控建立在“将来时数据”指标的基础上,如国民经济PMI、本行业PMI、PPI等等。
我国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在相对较长的周期里,让国内实体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地增长,短期保持GDP增速在7.5 - 8.3%之间,因此无论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都是偏积极的。
过去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密集、低附加值并对生态破坏严重的低端产品出口等来拉动,而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同时推动企业不断进行产业、技术方面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水平,这样才能在中长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地增长。
总之,尽管有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气可鼓不可泄,一定要认清形势、树立信心、迎难而上、抓住机遇、不辱使命、有所作为。
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抄消费、投资、出口协调袭拉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和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众多领域和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先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即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
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㈢ 十八大指出什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科学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展缓慢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着力点。
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出发,深化改革的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改善需求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投资率持续上升,消费率持续下降,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更快。
2、提升产业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很快,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征。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密切相关。
㈣ 十八大指出什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十八大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科学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展缓慢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着力点。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深刻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
好的体制机制,就会有好的发展方式;反过来,体制机制不顺,发展方式也很难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制状况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导人们行为,人们的行为决定发展方式的取舍。
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展缓慢,究其原因,关键是相关领域改革滞后,经济体制不健全,科学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关知识扩展阅读:
深化改革的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善需求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投资率持续上升,消费率持续下降,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更快。
主要原因: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较强,储蓄率不断上升。
二是城镇化发展机制不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巨大需求潜力未能有效激活。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主导的投资范围过宽,宏观调控与监管的有效性较差。
四是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没有真正反映实际成本和供求关系,助长了投资需求过快、无序膨胀。
因此,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就必须深化投资、财税、价格、行政管理以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提升产业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很快,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我国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6.8%、43.1%,与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经济增长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拉动。
主要原因,一是资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环境补偿机制缺失,助长重化工业盲目扩张;
二是税制不够合理,服务业税负较重;
三是监管规则不合理,阻碍民营经济进入服务业。
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就必须深化要素价格、财税体制、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等方面改革。
第三,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征。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密切相关。
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现代企业制度所具有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还不完善;
二是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标准、法规和监管不健全;
三是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因此,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根本上说,必须深化企业制度、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
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
㈤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什么
十八大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深刻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好的体制机制,就会有好的发展方式;反过来,体制机制不顺,发展方式也很难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制状况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导人们行为,人们的行为决定发展方式的取舍。
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征。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密切相关。究其原因:
一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现代企业制度所具有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还不完善。
二是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标准、法规和监管不健全;三是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因此,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根本上说,必须深化企业制度、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
㈥ 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农业科技,高产业化,多了用机械功转变精食品。1是人民生活小康社会转换大康生活。2是工业同时进化食品造作…
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什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如下
第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第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㈧ (高中政治题)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