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目前中国的经济情况如何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会比一般的发达国家要快几倍以上。如小日专本的经济每年以属3%-4%左右发展,越往后发展越慢,甚至有倒退的趋势。而中国不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消费水平位世界前列,经济以几十%的速率增长,再加上中国也加入WTO,经会发展得更快。中国进入WTO对本国企业来说,外国企业来趋凶凶,不断抢占中国各种市场,对中国企业可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灾难,我相信没创新的企业会倒下一大批,有创新的企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甚至能冲出中国。
㈡ 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当于美国什么年代
这个没复法类比。
很多东制西一句话两句话根本说不清楚。
单从经济和军事上来讲,保守估计我们相差美国至少二十年。
但这种东西它不是守恒的递进关系。
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在前进。
美国的发展也不是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在前进。
国力的消长很难用“差多少年”来说清楚。
可以说任何一个细微的决策,突破,和失误,都会打破这一平衡。
平衡一旦被打破,中国就有可能在某一个时间段变成70公里/每小时。
美国就可能在某一时刻变成75公里/每小时。
简单来讲,就是中美双方并不是匀速前进的。
然后同时由于技术进步,社会板结等问题,双方还会各自爆发出自己的问题和矛盾。
或多或少走点弯路。
在某些领域,落后的一方还会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国家也一样。
所以不管相差多少年,它并不是不可逾越的。
㈢ 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处于什么水平
市场化经济,就来是尊自重市场规律的经济,中国目前属于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各地区发展也很不平衡,很难说是什么水平。
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主体,一切为资本服务,一切向钱看,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是金钱主义,高级阶段则是人本主义,以尊重和保障个体自由为首要。因为最大的资本是人,是能够创造、善于利用资本的人。
社会主义,以社会为主体,将社会建设成为一个能够让广大民众最有归属感、亲切感和舒适感的处所。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集体主义,这个阶段容易出现以集体名义抹杀个性的现象。当社会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个体的感受和尊严会被重新发现并受到重视。
总而言之,殊途同归,人类最终总会找到一条既保障公共利益,又适合个性发展的道路。但是,这个过程必将漫长,也不是我们这些普通公民所能左右的。
因此,做好自己,适应社会,善待身边的人,珍惜公共资源,是我们每个人容易做到而又应该做到的。
㈣ 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消费稳定增来长,投资增速略有回源落,净出口增速放慢,总体影响是社会总需求的强劲自发扩张势头稍稍减弱,如果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与目前的估计基本一致,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正常显现,将使得2008年经济增速呈现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GDP增速将从2007年的增长11.4%回落到2008年10.8%,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
人口问题:
劳动力过剩,人口素质的提高的比较慢, 人均GDP低,人均收入太低,人口增长快,使得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低!
人民币因为美圆贬值从而被动升值:
使得出口企业大多数陷入困境或是倒闭。
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得很多企业很难贷到款,大多陷入困境的出口企业就是因为很难贷到款而纷纷倒闭。
失业率升高:由于很多出口企业陷入困境或是已经倒闭,使得最近工人阶级日子有点难熬。
通货膨胀:由于人民币快速甚至是疯狂的升值和央行的高存款利率导致大量国际上的热钱大量流入中国引起通货膨胀最终导致物价升高
㈤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过半。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迈出新的步伐。
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要把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统一到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上,狠抓政策落实,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期完成,实现“十一五”顺利开局。
经济增长、百姓受惠,“三高一低”局面良好
进入“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出现一些新的积极变化,基本面是好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经济形势呈现“高增长、高效益、高就业、低通胀”的“三高一低”态势。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达10.9%,国内生产总值达9.4万多亿元。
效益的增加是经济形势良好的集中反映。上半年国家和群众的“钱袋子”都鼓起来了。财政增收3614亿元;企业利润大幅提高,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107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8.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
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问题在上半年也得到改善,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0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67%。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幅回落,继续保持低通胀态势。
更值得欣慰的是,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出现一些可喜的变化,企业自主创新取得进展,新产品产值增长28.5%;一些附加值高的行业如机械、电子增速加快,分别同比加快7个和6.5个百分点;水泥、电解铝、炼焦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开始有所下降。
作为经济发展“重中之重”的农业成为一大亮点。夏粮连续第三年获得丰收,总产量达1138亿公斤,增产74亿公斤。记者日前在河南孟津县、偃师市的粮站看到,农民开着装满粮食的拖拉机、三轮车排队售粮,这边小麦入库,那边就能拿到售粮款。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了11.9%。
与此同时,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有关配套措施陆续出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开始运行,西部地区4880万农村学生全部享受了免学杂费政策。全国有3.7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主要是由于中央科学判断形势,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同时也反映出在推动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在认识上有了新的提高,实践上有了新的进展。
审时度势、主动调控,经济航船平稳快速前行
新盘价格涨势趋缓,二手房交易有降温迹象。上半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涨幅回落3.3个百分点。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楼市的影响逐步显现。
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只是上半年众多调控政策中的一例。从财政支农资金的大量投放,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加强;从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到收紧土地闸门;从改善煤电运支撑条件,到加快调整产能过剩行业……中央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果断有力,直指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时而有效。
“多予、少取、放活”,3000多亿元“真金白银”在今年陆续兑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的第一步。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说,目前,中央财政为农村税费改革安排的782亿元转移支付资金已经拨付各地。
针对柴油等农资涨价问题,中央财政今年增加125亿元补贴资金,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综合直补,6月底前全部兑现到农民手中。针对小麦价格下降的趋势,国家还出台了《200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夏粮增产140多亿斤,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近12%。上半年农村经济的好形势,就是对中央惠农政策的现实回应。”农业部的专家说。
投资增长过快,是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年初的“两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就对防止投资反弹作出周密部署,新一轮调控立即启动。
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这是我国自2004年10月份加息以来首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对投资增长过快发出了鲜明的警示信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宪容说。
人们注意到,这一次央行仅上调了贷款利率,并没有调整存款利率。这可以既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又不会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调控的手法更加柔性、灵活。
根据形势的变化,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又决定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些政策正在发挥作用,6月份的贷款增加额就比去年同期少增了706亿元。”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司长郑京平说。
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银监会《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意见》。各地也从是否符合国家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等方面,对今年以来的新开工项目在自查基础上进行全面清理。国土资源部还下达了2006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继续坚持从严从紧安排用地的原则,总量维持2005年水平。
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是一个需要攻坚破难的任务。3月份,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之后,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陆续推出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煤炭等行业的调整政策,扶优汰劣。上半年,水泥、电解铝、炼焦、铁合金投资下降0.8%、1.8%、2.4%和20.9%。一些优势企业实现强强联合,一批落后生产能力被依法淘汰。
房价上涨过快,老百姓意见较多。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一些人买不起房、市场上又缺乏中小户型的情况有望得到改善;同时,盲目追求大面积住宅、消费过度的倾向也将受到一定的抑制。
解决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改革,也在奋力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摆上重要位置。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建立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适当补贴的机制。金融体制改革也取得新的进展。中国银行在香港和上海鸣锣挂牌。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资本市场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准确,对存在的问题及早发现,采取的措施切实有效。这些都成为推动经济既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保障。”郑京平说。
总结经验、抓住机遇,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
与以往经济加速伴随物价不断攀升和煤电油运全面绷紧不同的是,上半年经济较快增长而物价涨幅出现明显回落,煤电运瓶颈得到缓解,协调性进一步改善。
坚持科学发展,才能保证经济沿着又快又好的轨道前行。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加强农业不动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促进重点行业健康发展,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做好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这些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措施和做法确保了上半年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也为全年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时机和力度,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说,实践表明,中央在调控时机上,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审时度势,保证了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的平稳较快增长;在调控切入点上,根据经济“冷热”状况不同,采取不同对策;在调控节奏上,注重预调和微调;在调控实施原则上,不是全面扩张或紧缩,而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在调控手段上,既运用以往几次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又根据新的情况有所创新。
㈥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的猜想
近年来,中国四万亿促进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蓬勃发展、薪资水平上升等等。在这些乱象中有人痛斥政府乱花钱,如果把花在高铁、高速上的钱发给普通老百姓多好,这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然而本人从国家及未来的角度做出一些猜想,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个正确的决定。首先从中国从放开商品房开始说起,房地产从此一枝独秀,一飞冲天,飞涨的房价和稳如泰山的工资形成鲜明对比,老百姓却怨声载道,政府只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提高百姓收入,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用人成本的提升很快体现在物价上,物价也一路看涨。房价和物价的上涨又进一步刺激政府提高人民工资(这个提高当然是缓慢的),不断反复,可是这仅仅是国内的情势,从全球考虑,商品价格的提高使“中国制造”优势削弱,出口疲软。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GDP没有了出口的拉动就会增长放缓,为了保GDP(其实是保制造业)政府开始大力促进内需,四万亿投资(稍后再说)、家电下乡等等,家电下乡确实让老百姓掏出了更多的钱来购买商品,从而促进了内需、延缓了制造业的衰退,但是美国不会让你这么安生,从中国房地产起飞以来就一直伴随着美元的升值,在中国制造业开始衰退后更甚。内忧外患的中国制造业“飘摇欲坠”,政府采取的家电下乡等努力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汇率上涨相比显得不够“给力”,面对利润不断减少的企业家们唯有另谋出路——到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其他国家开厂,中国企业的出走必然使国内失业率大大增加,同时也会使国外投资者对中国投资环境更加不看好,这样一来中国经济发展就会很困难。四万亿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政府为了留住国内企业、吸引外资所做出的努力,不是乱花钱。下面说个情况,有的企业家也到国外考察过办厂的可能性,虽然当地劳动力成本很低廉,但是物流、交通、配套设施、产业链都相对缺乏,工作效率也不高,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还是在国内办厂更加合适。从而可以看出,在劳动力成本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状况、提高办厂环境也是留住企业、吸引外资的有效方式。看看现在的中国,高铁、高速快速建设,可以说四通八达,交通的改善也迅速的提高了物流的速度与质量,再加上中国产业链比较齐全,不用到处寻找原材料,这些才是中国留住企业的优势。返回开始的话题,中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虽然耗资巨大,但这是为了能够留住制造业企业,而对于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留住了制造业企业就相当于挽救了中国经济。(补充:中国各项政策中的贪污腐败现象不考虑在内)
希望采纳
㈦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到底怎么样
一般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良好的基本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改变,经济良好的韧性,潜力足够和大的回旋余地基本特征没有变,支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没有改变,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情况也没有改变。
稳定经济增长,当前7%的波动是一个合理的范围的增长速度并不是因为增长,向高收入国家在实现的过程中。重点群体的就业得到了更好的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水平稳步上升。自主创业、创业的大学生人数同比增长6.8%。农业生产稳定,去年同期夏季粮食产量基本持平,秋粮增长良好。物价稳定上涨,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为稳定物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几个稳,不仅稳定了经济、稳定了民生,也为稳定社会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面对问题,中国经济一直在增长。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的存在是转型的契机和改革的希望。只要坚定的信心,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就能反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㈧ 中国目前的经济情况如何
1,大而不强,人口占全人类1/5且其中八亿为农民。
2,全世界独一而二的二元社会(中国内有截然不同的两个社会)。
3,官本位,除浙江等沿海稍好点儿。
4, 1950年时,中国的GDP总量与日本几乎完全相等,当时人口是近5亿人,日本不到1亿人口。到1980年时,全中国的GDP总量不足日本的1/5(19.04%);人口达10亿,是日本的9倍,其中超过85%国民是农民。2008年,中国的GDP总量近4.5万亿美元,是日本的90.24%,根据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日本出口衰退,中国很有望在2010年内在GDP总量上赶上日本,人均GDP能排进全世界前100位(世界有近200个主权国家),但仍排在非洲安哥拉、太平洋岛国斐济等第三世界国家之后,不及全世界平均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中流水平。
5,“中国人从此站起来啦!”之后60年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所谓的那几位华裔诺奖得主全部是由全西方教育环境及工作条件下产生的,大多都不能完整的说一句中国话,而且普遍只认同自己为所在国籍),同样二战后成立的拥有10多亿人口且人均GDP只有中国1/3的印度已经培养出好几位诺奖得主,同为黄种人国家的日本就更甭说了(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0倍)。
6,中国制造基本就是廉价劳动力手工作坊。30年前定立“以市场换技术”战略,30年后除了极薄利润的低端市场外,全中国的大部分市场都没了,核心技术也基本没换着,全面成为最底层的廉价劳动力。同为上个世纪6、70年代起步的韩国制造业没有走“以市场换技术”,也不是直接买世界最主流的技术,更不是闭门造车从头傻赶,而是全世界购买将会成为主流技术,但还未成熟的技术,经自己改进推向世界,现在中国大街上很多韩国车,而韩国是才4000余万国民的市场。这种战略非常高明,把日本制造打的够呛(日本制造同样曾让美国及德国制造够呛),现在中国又自己推翻玩30年的“市场换技术”了,又回头整“自主”。
7,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一个词概括:三低三高,即高投资、高能耗;低工资、低利率……还有"一高一低"忘了~
8,一些战略资源丰富,如稀土和煤炭;但另一些战略资源越来越供不应求,如石油和铁矿石,必须高度依赖于从国外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