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怎么看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怎么看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1-02-20 14:06:23

A.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日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13)”,来自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的见解和思路。

我国经济短期“弱回升”,长期潜在增长率下移

与会者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弱回升”态势。2012年9月起,我国经济运行的多项重要指标结束了两年多的探底下滑,开始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但2013年头几个月,各项经济指标回升态势出现分化:一些指标在回升中出现轻微下滑;一些指标继续呈回升态势,但回升幅度不大。这说明,经济上行动力和下行压力相互交织,经济上行动力并不强劲,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

导致我国经济“弱回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首先,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大背景的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已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走势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危机的影响还在不断发酵,国际市场需求仍然低迷不振。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期进入潜在增长率下移的增长阶段转换期。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很难进入强回升状态。其次,宏观调控政策放松力度不大。本轮宏观调控没有采取大力度的刺激政策,而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考虑稳增长、控物价、防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另外,受居民消费价格和住房价格上涨压力的影响以及产能过剩的制约,目前宏观调控政策放松的空间较为有限。
3、各级领导班子处于换届期。各地、各部门要形成新的决策和规划,需要有一个调研、酝酿、决策及实施的过程,难以一下子形成助推经济迅速回升的力量。
4、经济周期波动处于低谷。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困难,生产经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期前景都不被看好,企业扩大生产以及银行放贷都非常谨慎,使得经济回升的启动比较困难。尤其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经济回升就更加乏力。

从长期经济增长态势看,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经济潜在增长率将逐步下降。2013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低于市场预期,也是自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4个季度低于8%,表明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这与发达国家和拉美国家工业化阶段向城镇化阶段转变期间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变化一致。
从目前出现的一些明显迹象诸如资本弹性下降和劳动弹性上升、人口转型加速、生产率提高放缓、碳排放限制更严、节能减排标准提高、资本效率递减来看,我国经济出现减速趋势是必然的,现有的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与会者认为,我国中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降为7%—8%符合经济规律。

工业化和城镇化潜力巨大,将推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经济增速下降引起了我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与会者认为,按照中央提出的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年均增长7.5%的预期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将超过1万美元,就会胜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7.5%的经济增速是有保障的,主要根据如下。

工业化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然偏低;从地区工业结构来看,各地区在技术水平、产品层次上存在同构性,这种雷同的工业结构有待优化。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化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极大提高我国工业化的水平和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57%,与发达国家70%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在这52.57%的城镇化水平中还包括2亿多没有真正成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工。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是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因此,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将持续较快发展,从而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从投资需求看,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继续扩大,房地产投资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资也会相应扩大。从消费需求看,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入城镇,连同其家属,将有三四亿人由农民变为市民,这必将显著扩大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经济增长。

面临诸多经济难题,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与会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巨大潜力,也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面临以下突出难题。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 政府干预替代市场机制的负效应显现。我国经济作为赶超型经济,在一些领域政府干预替代市场机制,在动员储蓄和投资、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了作用。但长期下来,市场择优机制被人为阻隔,导致低效率边缘企业不断增加,进而拉低了整体投资报酬率;还导致垄断现象广泛存在,尤其是服务业中的垄断问题比较突出,使得产业升级的高关联度、高劳动生产率准则难以发挥作用,因而市场对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城镇化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在过去30年中,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但占用的土地资源增长过快。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投资,但并未产出相应的GDP,城镇化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益不高。

消费体制有待完善。我国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不断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消费体制不完善。消费体制是消费领域中各种消费关系包括消费权益、消费组织、消费教育、消费信用、消费信息、消费安全以及消费运行机制和调控手段等的总称,其核心问题是消费权益。消费体制不完善,制约了居民消费,扭曲了收入、储蓄、消费三者的关系,导致内需难以扩大,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转型的微观基础还不健全。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具有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要素禀赋优势,企业通过增加要素投入进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仍然有利可图,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有一定发展空间;二是由于市场制度不完善,地方政府代替企业承担了相当多的经济职能,而地方政府受政绩目标的激励,具有推动经济粗放扩张的动力和条件,投资冲动比企业更为强烈。

后发优势空间缩小。发达国家为了实施再工业化,更加严格地控制高技术出口,我国靠引进高端技术发挥后发优势的空间趋于缩小,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加大。特别是一些中高端制造企业回流发达国家,使我国产业升级的道路更加艰难。

另外,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不仅对我国现有制造业发展构成巨大挑战,而且制约发达国家高端制造环节向我国转移。一些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近几年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就反映了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我国经济急需转型升级,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B. 你是如何看待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为何要把稳定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一、稳定较快地发展国民经济,有赖于处理好经济工作当中的各项关系,真抓实干。
要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地增长,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还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领导工作思路清晰,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上来,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不懈地做好各项工作。
要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努力缓解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状况。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推进城市建设要积极稳妥,注意节约用地,控制拆迁规模。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新型投资体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产业合理布局,提高投资效益。
生产企业要搞好工艺技术升级、产品开发升级、市场营销升级,提高产出效益,大力研发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价值,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与此同时,还要适时制定、运用好国家的各项投资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工资政策,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有序地平稳发展。
二、调整经济结构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等。
经济结构有多重含义:
(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
(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结构调整应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首先,要立足扩大消费调整结构。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等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为此,就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要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 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其次,加快推进致力于结构调整的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创新,就是找到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支点。如何贯彻以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都是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其三,尽快实现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经过统筹规划,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发展。发达地区可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拓展;欠发达地区可为发达地区提供广阔市场和发展支撑。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借机淘汰部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业,同时加强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既能够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又能够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我国现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明显失衡的问题体现在:
第一、产业结构的失衡。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导致了资源、能源的高消耗,温室气体的高排放,对环境造成了高污染。
第二、内需和外需的比例失调。在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下,外需高速增长、内需萎缩;而在内需中,又主要是依靠投资,造成了消费萎缩。就一个大的经济体制来讲,如果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诱发很多问题,比如说外部条件变化,一旦外部消费没法提供,经济就发展就会很困难。
支撑这种生产模式的生产要素有四个方面: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管理和技术创新。高资本投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技术创新不足,都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必须要转型的问题了,现在我们已经是被动式的了。在金融危机之后,出口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时有发生。欧美市场吸纳中国制造产品的能力下降了,出口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所以经济必须转向内需,这是被动式的。
第三,投资消费比重失调严重影响经济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的问题,计划经济时代就注意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解决,但不彻底。最近几年这一情况有所恶化。经济的重化工业化必然是投资高涨,消费受到挤压。从储蓄率来看,在政府、企业、居民当中,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增长得远比居民的储蓄率要快,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呈上升的态势,居民的储蓄呈下降的态势,这是高投资的来源,高储蓄才有高投资,高出口。
第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曲,各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倾向降低。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直接造成消费需求不足。
经济结构的失衡,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的发展,因此来说,对于这些结构失衡就必须扭转。
经济转型的阻力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点、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发达国家也经历过。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很难逾越重化工业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重工业化,“三高一资”产业处于主导地位,这个发展阶段所具备的特性我们难以避免。但是,中国的特点是,与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化和市场化程度发展不足,服务业严重滞后,重化工业比重畸高。
第二点、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个很早就存在,在内需中,投资的比重过高,消费的比重过低,而且消费比重处于一个持续下降的地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在内外需的关系上,我国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过度地依赖外需,这对于一个大国经济而言,显然是不可持续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很难再现危机之前出口高速增长的情景,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加强国内制度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出口部门的产品转向内需。
第三点、政策上的问题。我国一直以来鼓励出口,鼓励加工制造业。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过剩劳动力的就业,提高了从业者的收入,但也有很多负面效应。我们国家对出口部门的鼓励实际上是建立在比较低的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上,出现了为了出口而出口的现象,客观上就造成了政府鼓励经济结构畸形化的结果。
三、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发展,该如何控制好通货膨胀及其预期。
先分析通货膨胀的类型,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和国际输入型,还有就是混合型,对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宏观紧缩政策是有效的,而对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与国际输入型的通胀,紧缩政策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所以,政府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而不应仅仅依赖单纯的宏观紧缩政策。“一刀切”的紧缩政策在应对混合型的通胀预期,尤其是在应对成本推动型和国际输入型通胀时,不仅不利于稳定物价水平,还有可能减缓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即导致“滞胀”。
应对通货膨胀,尤其要预防“滞胀”的发生,不能单独采取宏观紧缩政策,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第一,有必要从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转为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并重。我国通过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政策以及调控信贷规模等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来应对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大。货币政策的结构化,会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第二,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分阶段推进,避免急转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采用“松紧搭配”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
通货膨胀预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很有可能使通货膨胀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稳定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就显得至关重要。政府近期的对策是采取结构性措施,增加市场上短缺商品的供给。供给的增加是稳定物价的迫切措施。当某些原材料和消费品国内产量短时期内无法增加更多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商品。只要供给增加了,企业和居民个人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趋于稳定。此外,政府采取打击商品炒作行为的措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抑制非正常的需求和有序地增加供给应当双管齐下,而且有序地增加供给相对更加重要。
但在现实情形中,控制通货膨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抑制物价上涨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主要作为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难以单独发挥有效作用,必须有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调控政策“适”字当头。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的功能,要从反经济周期转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00亿建设国债项目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发展倾斜,向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
其次,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货币政策作用相应上升、重要性加强,财政政策将不再担纲宏观调控主力。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导地位转换的背景下,为保证新一轮经济平稳增长,央行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增幅,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窗口指导,控制投资过快行业的信贷规模,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引导社会投资预期;必要时,小幅上调贷款利率,抑制投资过快增长。
第三,积极发挥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一是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二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粮油播种面积。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油供求。三是大力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项目建设应适度超前。四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投资权直接下放给企业,加强市场机制引导投资的作用;国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调控企业投资方向。

C.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新格局形成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原因是:美国是惟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但实力和地位相对下降,无力实施单极世界和“单边主义”;西欧、日本经济实力较强,但政治、军事实力有限,难以成为独立的一极;中国要成为独立的一极有待于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俄罗斯有成为独立一极的潜力和雄心,但目前处境仍很困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以渐进的方式逐步形成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聚少成多的过程。随着全球化的深人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从双边到多边、从地区到全球的各层次,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贸易、金融、科技等各领域综合推进。预计,一个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框架将会出现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1、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西欧经济被高失业率所困扰;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南北差距扩大;3、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平衡扩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使竞争更加激烈,并影响到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建立和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1、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使竞争更加激烈。2、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不利于世界经济多极格局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3、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不利于缩小南北之间的差距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世界政治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另一方面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作用增强,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政治发展趋势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日趋明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其根源是——经济结构的多极化。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②促进因素:美苏两国力量的相对衰落;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膨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其主要原因是:1,多极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种国际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在此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摆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因此,相互间利益的冲突与整合是必然的,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将充满矛盾和斗争。2,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美国的力量相对下降,但目前它毕竟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其绝对实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力是其他国家和力量所无法相比的。美国借助其强大实力谋求霸权、构建单极世界,逆时代潮流而动,为多极化进程增添了障碍。3,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
对世界多极化发展要有足够的认识。由于多极化进程中充满单极化与多极化的较量,而建立多极化格局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真正能对霸权主义形成制约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所以多极化发展过程有时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使单极化暂居上风。但多极化的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客观进程,因此,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其原因: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2、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3、反对和制止战争的力量在不断增强;4、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表现:1、新干涉主义盛行。2、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到处颠覆、侵略别国。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有: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自决和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如环境、人口、生态、资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一度得到加强。

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合作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集团都有排他性,对集团外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实行歧视政策,表明了集团化和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关系;另一方面,每个区域经济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体化政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同时,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国家间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过渡。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之间依存也越来越紧密。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使整个世界经济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结构变革,这种变革要求突破原有的国家间的阻碍,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更高层次的经济合作。这是世界经济的一个主流现象。这一趋势一方面带来了贸易的扩大、资本的流动,同时加快并推动了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的倾向。另一方面是原有的区域经济集团在扩大范围,消除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和歧视性经济政策,为最终实现区域经济集团化,形成扩大的统一市场。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形成。我们在讨论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不可否认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而且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明显带有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经济区域化不仅推动了各国间的经济技术的合作与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理解经济全球化可以从三方面来看: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理解经济全球化时也要看见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因素和风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严重挑战。正因为如此,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把全球化具有的两重性比喻为“一柄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特征和表现: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的内容:生产全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经济全球化的利1、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3、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随。4、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5、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6、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7、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8、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经济全球化的弊: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6、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对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国应该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所以,不管世界怎么变,我们都要先发展好自己,然后再谈其他。现在世界总体的局势对中国有利,正是我国崛起的好时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世界经济带来的机遇,从中谋得新的发展;同时,应积极参与有利于我国发展的世界的各个组织,坚持改革开放。辨清周边形势,政治上保持自己发展中国家位置不变,保持与传统友好国家关系,争取更多志同道合的盟友,努力改善与邻国关系;文化上,提高国家软实力,将中国特色推向世界;经济上,保持国家经济稳定高速发展,增加国际影响。

D. 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此时的经济全球化才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②世界贸易迅速增长和多边贸易体内制日趋完善。世界贸容易量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使全球贸易进入了一个更加法制化、更加秩序化的新阶段。③国家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④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 年代以来,涵盖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其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迅速;跨国公司的发展;资本在全球扩张;金融活动全球化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⑥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不断加强。具体的说是。西方八国首脑会议是发达国家经济协调的主要机构;世界银行:①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为主进入以水平分工为主的新阶段。⑤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即侧重于产品型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工艺流程的分工,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因此,才是“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

E.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1、安全挑战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传统安全的核心是军事安全,主要表现为战争及与之相关的军事活动和政治、外交斗争。非传统安全威胁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的范畴。通常情况下,非传统安全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其他国家甚至全人类利益的问题

从表现形式上看,非传统安全问题比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更强的社会性、跨国性和全球性。今天,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等,被提到空前的高度。传统战争边界的消失,意味着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变,国家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多样,国际斗争更需讲究策略和艺术。

2、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更加突显。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中国向世界提出了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

提出这个理念和构想,标志着中国同外部世界关系和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

3、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

世界发展到今天,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彼此取长补短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对于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逆全球化”是少数发达国家利己主义膨胀的表现。

有识之士深刻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所谓的“发达国家受害论”完全是个伪命题,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经济全球化依然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5)怎么看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扩展阅读:

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

F.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

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按照经济实力的不同而划分的两种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是与发展中国家相对而言的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包括欧洲的绝大部分国家,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这些国家经济一般都比较发达,也较富裕。不过在它们之间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美国和苏联是其中最突出的两个国家,它们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高,在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国占第一位,苏联居第二位(1979年美国约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近四分之一,苏联占十分之一强)。除美苏两国外,其它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也很雄厚,它们的领土面积共占世界有人定居的陆地面积的17%左右,人口约占全界15%,但却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二以上。不过这些国家大多数资源比较贫乏,原、燃料严重依赖进口,而工业产品又需依赖国际市场销售。

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但在历史上曾长时期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不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独立,经济发展较快,但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强,因此被称为发展中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也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别,既有高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万美元以上)的石油输出国;也有象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墨西哥、巴西以及新加坡等具有一定工业化水平的国家;还有居大多数的亚、非、拉和大洋洲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
“最不发达国家”一词最早出现在1967年“77国集团”通过的《阿尔及利亚宪章》中。联合国大会1971年确定了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并列出24个国家为最不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不断下降。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应主动参与

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就是企业不只在本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消费全球化则指消费者不只在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买东西。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贸易,也就必然有统一的全球规则,WTO是一种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是优于双边的,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解决反倾销和贸易纠纷。

人们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将给中国出口带来的利益,但中国的贸易得利还应反映在进口上,进口可以使消费者买到更多优质的东西,以更少的钱购买一些商品,消费者所得应是衡量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更重要的是,贸易和投资还带来许多外部效应,使中国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大大改善,这在经济学上叫做技术外溢,它不同于技术转让,是不用付费的所得。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须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必须开放市场。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第四,必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是实行对外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关系。我们必须按国际上共同的规则来办事,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的保护措施上,尽早参与全球化贸易,就是要逼着我们的企业改革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竞争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

第三是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内市场很大,要将扩大内需作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外贸的重要性。

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应考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G.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如何去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方面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因素和风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严重挑战。正因为如此,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把全球化具有的两重性比喻为“一柄双刃剑”。
一、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几百年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结果,世界经济发展的严峻现实是,南北之间即南半球广大发展中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与北半球发达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之间,也就是穷国和富国之间,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大。这是世界范围的一种不公平现象。资本主义殖民主义体系崩溃之后,南北差距并未缩小,其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国际经济旧秩序,垄断世界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通过压低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抬高发达国家制成品和高精尖产品的出口价格,进行不等价交换,同时并进一步加强了资本输出,从而使南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原来的几倍扩大到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经济全球化趋势仍然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各个方面都占有优势。目前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虽然其中有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面,但总体上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也都控制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他们利用这些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经济全球化由发达国家首先推动并在其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而发展中国家虽然是政治上独立的主权国家,但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带来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二、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命脉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是跨国公司。根据联合国《97年投资报告》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与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我国部分国内市场已经被跨国公司控制,轻工行业如洗涤用品、饮料等,外商投资企业在产量、销量上占了35—50%;移动通讯设备仅美国摩托罗拉天津独资企业一家已占国内市场的90%,国内企业彻底退出竞争,外商一统天下;德国西门子在华39个合资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的产品今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23%,全国程控交换机外商占70%的市场。
有的研究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一些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有的评论认为,从外部因素来说,西方国际垄断资本先是使短期资金大量涌入亚洲国家,使之看作是难得的融资而纷纷引进;而当这些国家将资金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时,西方金融投机家就利用短期资金进行套利,并把资金撤走;到了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需要国际援助时,他们又通过自己操纵的国际金融、经济组织提出种种损害受援国的条件,进一步控制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和经济命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今世界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日趋增多,比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他们对国家经济主权的渗透性越来越大,已成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强有力经济干预的机构。为了获得更大的国家利益,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让渡一部分国家经济主权。
三、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会日益尖锐。
经济全球化已经和正在导致一种崭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现: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除了继续作为原材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相对落后,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后发效应”。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的争夺上,这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将会进一步强化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本段]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的利:

1、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
3、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
4、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5、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6、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7、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
8、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经济全球化的弊: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
6、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H. 如何看待当今国内外的经济形势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金融危机后的国际经济形势。第二,
2010
年世界
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三,
2010
年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与政策展望。

大家之所以比较关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从
2001
年加入
WTO
以后,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大大加快,开放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
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综合
国力在融入经济全球化以后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下面这些数字,
大家可以有一个比较直接的
感受: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全世界第一;
2009
年中国的出口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
一;
2009
年中国的进口也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第一是美国;中国的经济规模在
2008
年已经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三,最晚到
2010
年底,我国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
界第二。
在这样一种状况下,
中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依赖依存关系会进一步加深,
因此
我们必须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盟、
美国、
日本这三大经济体)
的经济贸易发展情
况。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经济形势

首先我跟大家简单回顾一下,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情况。

金融危机在
2008

10
月中下旬全面爆发,
2008
年第四季度全球经济全面衰退,
2009
年上半年全球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是从
2009
年六月份以后
开始有所回暖,全球经济先行指标指数显示,
OECD
成员国经济先行指标从
2009

3
月的
92.7%
已经上升到
9
月的
100.6%
。搞经济的人普遍认为,只要先行指数超过
100%
,就说明
经济开始复苏了。从
GDP
增长方面来看,全球经济也基本呈现出好转的态势。主要发达国

GDP
基本停止下降,
美国、
欧元区和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在
2009
年第二季度实现止
跌反弹。
2009

10
月中下旬时
IMF
公布的全球经济增长情况显示,
2007
年全球经济增长

5.2%

2008
年迅速下降到
2.0%
,预测
2009
年的增长是
-1.1%

2010
年增长
3.1%


美国经济似乎不像我们想像得那么糟糕,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商务部
专门有一个局叫经济分析局)

2009
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实际增长是
3.5%
,不过后来美国
对自己公布的
3.5%
做了一个调整,表示只有
2.8%

第一季度是
-6%
,第二季度是
-1%
,第三
季度大致是
2.8%
。大家都知道在正常年份,第四季度是美国消费旺季,从目前我们掌握的
资料看,美国经济
10
月份、
11
月份的数据都比第三季度好,所以我们估计,
09
年第四季度
美国经济增长将在
3.8%
以上。
这样算起来,
2009
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会在
-0.5%
左右,
比预想

-3.4%
要好一些。

欧元区的经济增长也不像
IMF
预测的
-4.2%
那么低,无论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还
是西班牙,
从我们最近看到的这些国家本国实际公布的数字来看也不是很糟糕,
因此我们估
计欧元区经济
2009
年有可能是
-2.5%


日本国内预测
2009
年日本经济增长大致为
-4%

但我们估计,
日本应该是
-4.5%


国是
-2.5%
,俄罗斯是
-7.5%
,巴西是
-0.7%
。印度总理辛格在
2009

10
月底世界经济论坛
的一个峰会上宣称,
2009
年印度经济增长最起码是
6.5%

2009
年中国经济增长是
8.7%


IMF
对世界经济的预测总体上是偏低的。
我们认为
2010
年世界经济增长大致应该在
4%
以上,其中美国最起码在
2.5%
,美国学者更乐观,他们的预测是
3%

IMF
预测欧元区
2010
年增长
0.3%
,但欧盟对欧元区的预测是
1.5%
以上;
IMF
预测日本
2010
年增长
1.7%

但我们认为
2010
年日本还要衰退,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可能要负增长
1%

IMF
预测英国大
致正增长
1.5%
以上,俄罗斯正增长
2.5%
以上。印度
2010
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
7.5%
,中国
2010
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保守估计是
9.5%
,最乐观的预测是
11.5%


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似乎都比较乐观,
2001
年至
2008
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
大致是
9.8%
左右,全球的平均增长速度不超过
4.8%
,也就是说,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两
倍。
与此同时,
日本在相对低速增长,
我们认为
2009
年我国的经济规模可能逼近日本,
2010
年中国肯定可以超过日本。

重大政治事件对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9
·
11
”事件后全球贸易严
重下滑,中国加入
WTO
后全球贸易开始恢复性增长,
2001
年至
2008
年,全球贸易的平均
出口增长速度是
12%
,中国高达
22%
;全球进口增长速度平均达到
15%
,中国进口增长速
度达到
23%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时出口是
2600
多亿美元,
进口是
2400
多亿美元。
2008
年中国的出口已经达到
14200
多亿美元,进口达到
12000
多亿美元。
2008
年中国是世界第
二出口国,德国以
14300
多亿的出口额排在第一位。

2009
年受全球经济严重衰退的影响,我国出口估计可能负增长
19%
左右,进口负增

15%
左右。但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数据,德国的负增长比我国更严重,无论是出口还是进
口,
所以
2009
年我国超过德国的可能性相当大。
2008
年美国的进口规模是
21000
多亿美元,
2009
年美国的进口也衰退,我们估计
2009
年美国的进口可能还是在两万亿美元左右,仍处
于世界第一位,我国将超过一万亿美元,位居世界进口第二,德国应该是在九千多亿美元,
世界进口第三。

在世界贸易发展方面,
进入
2009
年以来,
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的复苏,

球贸易在第二季度开始反弹,其中全球货物出口增长额比第一季度增长
7.6%
,达到
2.88

亿美元,这是自
2008
年第三季度以来的首次增长。

全球金融市场逐渐恢复也是经济好转的一个很重要的信号。金融号称经济的命脉,
全球金融市场从
2009

3
月份开始反弹,到现在为止,包括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在
内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的金融指数基本上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

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
2009
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超过
10
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并购只

40
宗,与
2008
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2/3
以上。而且从
2008
年起,一些国家发生了大规模
的撤资活动,包括收回投资、公司内反向信贷和偿还母公司的债务。
2009
年第一季度,跨
国公司的撤资力度依然较大。不过自
2009


6
月以来,大规模的撤资活动基本停止,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全球直接投资的
低谷已经过去。尽管如此,
OECD
依然认为
2009
年全球并购额将比
2008
年下降
56%
,而
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南非的企业并购额将同比下降
62%
。从中期来
看,预计跨国公司其外国直接投资将于
2010

年逐步恢复,并于
2011

年开始增长,这对全球经济的恢复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很
重要的推动力,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
营销、
贸易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很重要的
因素。

此次金融危机之后,经过短短一年,经济就开始恢复了,我们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少有的。
2010
年,全球经济基本上能够实现比较好的恢复性的增长,达到
4.5%

这次金融危机致使全球经济衰退的水平、
规模不是特别大,
我们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世界各国采取的联合救市和刺激经济政策。

除了匈牙利和冰岛向
IMF
提出贷款以外,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两个最基本的政
策,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最主要有四个表现:降低利息,降低存款准备
金,向金融机构注资,制止买空。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利息水平都降到了二战以来的最低点。比如目前美国的联邦基
准利率就是零,英国、日本跟美国差不多。日本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但也只有
0.7%
。澳大

利亚的基准利率是
3%
多,我国的基本利率是
4%
多。降低利息,降低存款准备金,大量的
释放贷款是振兴经济的最重要的途径。另外,
我国还对少量的商业银行注资,澳大利亚、加
拿大、巴西就没采取这项措施,这说明他们的基本情况还算比较好。
2008

10
月份,几乎
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全面承诺对金融机构的存款进行担保,
也就是说,
如果银行没有钱了,

么百姓的存款由政府全面担保。

世界各国采取的财政政策主要有两项:
加大政府支出和产业振兴。
此外,
中国和其
他国家和地区一样采取了减税的政策。
匈牙利和冰岛没有采取减税政策,
因为他们没钱,

减税就更麻烦了。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对
世界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
20
国集团联手采取行动是世界经济
恢复和发展的很重要的制度保障。
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方面,恰恰也是因为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联合起来,共同遏制危机的蔓延。

历史的经验表明,每当发生全球经济危机,往往会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随
着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的萎缩,
虽然各国都表态要联合抵御贸易
保护主义,
然而在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却有不断加强的趋势。
中国没
有想到在加入
WTO
以后不到十年的时间,就从全球的第四、第五大贸易体迅速上升为第二
大贸易体、
第一大出口国。
毫无疑问,
欧美发达国家或者其他国家也没有做好接纳中国成为
全球出口第一国的心理准备,而另一方面我国也没有做好制度保障。这样一来,从
2008

金融危机开始,我国就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打击的头号对象了,
2009
年最突出。到现在
为止,我国遭受到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的调查案子已经达到了
110
多起,占全球的
45%
。美国反倾销案子
50%
以上针对中国,反补贴案子
70%
针对中国。欧
洲国家和地区反倾销案子
35%
以上针对中国,所以我国现在的的确确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
最大受害者。

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高失业率,可以说金融危机最突出的一
个表现就是导致全球失业人口剧增,
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都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的历史最高峰。美国
2009

10
月份的失业率居然达到了
4.2%

11
月份有所好转,也仅仅
降低了
0.2%
,达到
4%
。日本达到了创记录的
5.8%
,欧盟国家和地区达到了
9.3%
,西班牙
更是高达
19%
多。随着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欧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自然而然就高
涨起来,这是针对中国实施那么多贸易限制措施的主要原因。

2010
年世界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世界经济增长道路并不平坦,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
2010
年世界经济贸易
仍然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金融体系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尽管极端的系统性风险已经基本清除,但全球金融体系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和脆
弱性,这突出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金融体系可能无法提供足以支撑经济复苏所需的资金;
二是主权资产负债表蕴含的风险需引起重视;
三是金融机构尚需进一步重组以保证其发放贷
款和支持经济复苏的能力;四是新兴金融市场依然存在较大的脆弱性等。

奥巴马提出的二战以后美国从来没有过的严厉的金融监管措施,可能不符合共和党
的宗旨,不符合美国传统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些措施已经在国会通过了。
美国这个国家,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自我革命的精神,
美国自己有一个词叫
“创造性毁灭”

这种精神很厉害。美国金融体系在金融危机以后,不是彻底垮了而是更加坚强。

我一直对此次金融危机持比较积极乐观的态度,原因就在于我认为美国爆发的这次
金融危机主要是金融体系内部的危机,
不是美国经济全面的危机,
它并没有给美国经济带来
灾难性的、
根本性的打击,美国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崩溃,
只要金融体系做出适当的变革,美

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我刚才提到
2010
年保守估计中国也会超过日本,但我从来不预测
20
年以后中国会
超过美国。我个人认为,
20
年内中国超过美国的可能几乎不存在,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美国
的自我革命精神。大家很难想象,小布什在下台之前,搞了个
20
国集团峰会。在
10
月份的
时候,
还作了另外一个简直让人不敢相信的演讲,
他居然承认自己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错误
的。我相信只有美国、美国的政治家能做到这一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家很难做到。这
就是美国的自我革命精神,或者叫自我修复能力。

第二,大量中低收入国家面对融资困难。

由于世界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尚不确定,经济活动的减少加上流入发展中国家
的资本大大萎缩,
使大量中低收入国家出现严重的资金紧张。
尽管许多国家可以暂时利用景
气时期积累下来的外汇储备来弥补这个融资差额,
但该策略的可持续性并不确定。
另外,

然官方来源的资本流动可能弥补这一缺口,
但为获取外部融资所需进行的经济重新调整过程
将是十分艰难的。

有人可能会关心:中国那么多外汇储备为什么不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欧洲
想把他们的
IMF
投票权卖给其他国家和地区,
美国怕中国买,
让日本花了一千亿美元去买,
结果他们没想到中国根本就不买。
当时我们就建议中央不要买,
主要因为买了以后对我国意
义不大,
因为目前我国的投票权不到
4%

要想拥有
IMF
的投票权必须到
15%
以上。
目前欧
洲投票权是
35%
,美国是
18.5%
,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没有那么大的规模,日本也
就是
4.5%
左右。
我国要买的话最起码要拿出三四千亿美元才能买到超过
15%
以上的投票权,
而欧洲也不一定愿意出卖那么多,同时,我们也不知道金融危机会产生什么样深远的影响。

我们分析,
中低收入国家危机以后肯定面临融资困难,
不如我们到时候一对一救助,
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这些国家和地区可能更感激我们。
事实证明我国的策略是对的。
大量中
低收入国家需要资金,比如我国周边的外蒙古、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
也包括很多拉美国家和地区也大量需要资金。在这个时候,我国从双边关系的角度去支持、
援助对我国更加有利。

第三,经常账户和财政同时出现赤字。

经常账户和财政同时出现赤字,即所谓的“孪生赤字”问题,对于欧洲和中亚地区
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最为严峻的挑战。
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这些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
受到的经济衰退程度最为严重;
二是这些国家在危机到来时已经出现了两位数的经常账户赤
字和政府债务上升的压力。
“孪生赤字”对全球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值得
我们关注。

第四,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的威胁。

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就业蒙上巨大阴影
,
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在世界主
要国家和地区通货膨胀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
却产生了很强的通胀预期,
主要体现在反映投
资者通胀预期的美国普通国债与通胀挂钩债券收益率很差。
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向市场投入
的大量流动性资金若不能及时收回,则有可能引发破坏性的通货膨胀。

第五,多数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宏观经济政策挑战。

尽管多数国际经济组织都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相对乐观的估计,但在经济
危机转向经济复苏的过渡时期,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宏观经济政策挑战,
主要体
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如何制定结构调整与社会政策;
二是怎样对金融机构进行审慎改革;

是紧缩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推出时机选择等;
四是由于实施金融危机应对政策和财政刺激政
策,以及由于经济停滞而导致税收不足,进而引发主要发达国家财政的持续恶化。

第六,石油价格趋升导致中长期爆发能源危机的风险。

我们预测
2010
年石油价格将会攀升,尽管从全球经济基本面来看,
2009
年以来几

乎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处于严重衰退之中,
并不支持国际油价上涨,
但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
目前经济中仍存在支撑其持续上涨的主要因素,
包括全球超宽松货币政策所催生的流动性进
入商品市场,美元不断走低,商品期货市场监管不力及欧佩克限产等。

全球油价的飙升,
期货交易的投机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认为,
不排除中东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及主要产油国、石油主要出口国在炒油价。

第七,美元贬值。

我们判断
2010
年美元可能要持续贬值,特别是在
2010

9
月份以前。
2009

9

份到
12
月份,美元对英镑、日元贬值
15%
。我们估计
2010

9
月份以前,美元贬值
15%
的可能性还很大。
大家注意,
为什么美元贬值而美国经济又好转呢?很简单,
因为美元太多
了。

但长期来看,两三年以后,美元还是会升值的。我们研究发现,美国不同的政党对
美元的政策是不一样的:
共和党长期实行弱势美元政策,
民主党实行强势美元政策。
奥巴马
理论上是要实行强势美元的,但没办法,
现在美国预算太多,
严重贸易赤字,需要靠美元贬
值来促进出口。
一方面限制进口,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大家一听就明白了,
这样做的目的就
是减轻债务。

2010
年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与政策展望

我们估计,
2010
年全球经济增长应该在
4.0%
以上,比主要国际经济组织预测的
3%
要高一些。

一是各国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将会受到空前重视。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目前各个主权国家之间的经济贸
易往来变得空前密切,
这也使金融危机出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爆发之后,
卷入危机的国家有必要通过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总体需求、
对破产的金融
机构进行资产重组,
以及通过注入流动性的方式来恢复信贷市场的功能。
这一系列反危机的
政策措施发挥作用的基础必须是主要国家的政府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上达成广泛
共识。所以在经历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将会进一步深入开展。

二是全球货币政策或将步入趋于收紧的敏感期。

由于危机期间各国都采取了超乎寻常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各界对建立宽松货币政策

“退出策略”
已有普遍共识。
由于主要经济体在努力寻求经济复苏与通胀隐忧间的政策平
衡,
所以当前全球范围内货币政策正在进入一个趋于收紧的敏感期。
澳大利亚已经三次加息
了,
在发达国家里面,
澳大利亚的日子会相对好过一些,
因为澳大利亚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是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出口,
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
能源资源市场开始活跃。
澳大利亚第一个
加息,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了。

三是实施适当的财政紧缩以求重建财政的可持续能力。

鉴于高额财政赤字对财政可持续性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及带来利率上升导致的投资溢
出效应,
所以主要国家正考虑采取增收节支的审慎财政政策,
把财政收支控制在财政可持续
发展的约束条件内,
只有这样才能使刚刚开始复苏的世界经济走向良性发展。
现在很多国家
几乎就是通过实行赤字财政来推动经济增长和恢复的。
我们估计,
2010
年下半年到
2011
年,
绝大多数财政赤字的国家都会逐渐收紧。

四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将会继续存在但不会成为主流。

自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但由于国内
经济形势迅速恶化,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的举措,
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重创世界贸易。
但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形势下,
应对国际金融
危机需要世界各国的协调与合作,
贸易保护主义只会使各国合作效果大打折扣,
延缓世界经
济复苏,甚至加剧世界经济衰退。世界各国都认识到,贸易保护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经

I.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 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提出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

阅读全文

与怎么看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