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战时日本的经济状况如何
上一个回答过于差强人意吧? 其实,日本在二战前经济发展势头很猛,本土资源回的严重不足阻碍答了其发展势头。加上当时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影响很大,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日本的外侵原因主要是为弥补本土资源的严重不足,阻碍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日本参加轴心国加入战争还有其他原因。 顺便说一句:没看到有谁问过抗战前中国经济状况的。
❷ 二战时日本的经济状况
二战前的大正时期,日本利用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所获取的利益,大量进行国内建设,因此这个时期日本相对和平并且生活质量相对较高。
而到了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濒于崩溃,此时日本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尖锐,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军队,严重刺激了日本军队的畸形发展,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以及转移社会毛队矛盾,日本走上了战争的道路......
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大肆掠夺中国资源,国内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一般消费品的生产却开始放缓。
到了1941年,由于战争持续时间过长,日本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日本日益激增的经济需求,在北进苏联受挫后,日本把军事重点转向太平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通过先发制人,侵占东南亚大部,初步完成了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国内经济得到了短暂的发展,日本军方以此为契机,使日本工业经济从半战争状态彻底转型为战争状态!
到了二战的中后期,由于各大战场上日军主力相继被歼灭,战争主动权彻底丧失,再加上美国对日本的无差别轰炸和封锁,日本生活品生产基本进入了停止状态。至此,濒死的日本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彻底进入了穷兵黩武的发展模式。自明治时期以来所积累的财富消耗一空。
一个负责民生经济的日本将军曾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至日本投降时整个日本只剩下了两种人——死人和濒死的人,日本平面能吃进嘴里的就只有子弹啦。”
❸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我的补充:看到188052422的答复了吧!这就是中国某些人的特点。正事不干(体现在这里正事就是回答楼主的问题),专门吹着浮土找裂纹;我国有些人就擅长于扒别人的豁子、告别人的黑状,并以次作为升官发财的职业,看到这位老弟可谓“后生可畏”呀,日后必定前途无量。不过,他到没有说错,我这篇文章就是转载的,此文就来自于白度搜索,我看后感觉不错,先下到了我的文档,尔后又奉献给了楼主。至于是不是侵权我不如这位老弟学术渊博(建议他先搞清侵权的定义),我只能等着打官司了,不知道最后能判几年刑。可我现在吓的心脏病都犯了,事已如此,只能听天由命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建议楼主选择这位老弟为最佳答案。我要分也没用,我有8000多分了您说有什么用。按网络用语,我其实就是一个“菜鸟”是初学者,眼下打字还不熟练。再说,他说的也不全错。好了,反正是练打字,188052422别介意。
❹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❺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状况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我的补充:看到188052422的答复了吧!这就是中国某些人的特点。正事不干(体现在这里正事就是回答楼主的问题),专门吹着浮土找裂纹;我国有些人就擅长于扒别人的豁子、告别人的黑状,并以次作为升官发财的职业,看到这位老弟可谓“后生可畏”呀,日后必定前途无量。不过,他到没有说错,我这篇文章就是转载的,此文就来自于白度搜索,我看后感觉不错,先下到了我的文档,尔后又奉献给了楼主。至于是不是侵权我不如这位老弟学术渊博(建议他先搞清侵权的定义),我只能等着打官司了,不知道最后能判几年刑。可我现在吓的心脏病都犯了,事已如此,只能听天由命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建议楼主选择这位老弟为最佳答案。我要分也没用,我有8000多分了您说有什么用。按网络用语,我其实就是一个“菜鸟”是初学者,眼下打字还不熟练。再说,他说的也不全错。好了,反正是练打字,188052422别介意。
❻ 二战后日本国内经济发展呈什么趋势
一切工业基础都没有了,就只剩下活下来的人了。人才啊。
从头再来。
也曾经历GDP增长超过10%的飞速增长期,房产泡沫破灭,日元升值等等。80年代后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❼ 日本在二战时期国内的经济状况是否赶超中国的经济
1、美中日德四国经济总量的历史比较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即在1913年,美国GNP为1314亿美元,日本国民收入为43.54亿美元,德国GNP为306.2亿美元,中国GNP为167.7亿美元(中国为1914年数字),(按国民收入除以0.8等于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换算),这时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12.76%,或者相当于德国的54.77%,或者相当于日本的308%(都按GNP比较)。这表明,从上个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国经济相对于世界经济落后了许多。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即在1936年,美国GNP为1930亿美元,日本GNP为127.88亿美元(为1935年数字),德国GNP为417.6亿美元,中国GNP为230.57亿美元,此时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11.95%,或者相当于德国的55.21%,或者相当于日本的180%。可见,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经济相对于美国经济的比重略有下降,相对于德国经济则略有上升,而相对于日本经济则下降较快。所以,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经济相对于世界经济的比重又有所下降。
到1950年,美国GNP为3553亿美元,日本GNP为278.29亿美元,德国(指原联邦德国,即西德)GNP为536.2亿美元,中国国民收入为151.75亿美元,这时中国经济总量(折合成GNP以后的比较)相当于美国的5.34%,或者相当于日本的68.16%,或者相当于德国的35.38%。可见经过日本侵华战争、以及国共三年内战之后,中国经济相对于世界经济的比重更进一步地下降了,已经降至一百多年来的最低点。笔者虽未对世界近千年经济发展进行详细考察,但从有关资料来看,1949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经降至近千年来的最低点。二战前,中国经济总量还高于日本;二战后,即到1950年,中国经济总量竟比日本经济总量低出32个百分点。本文这个结论,与以往经济界的定论有很大不同。在过去,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普遍认为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经济总量还高于日本,经过三、四十年之后,中国经济总量反倒低于日本(过去国内外流传的这种论点给人的印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之后反而致使中国经济总量低于日本)。本文的研究结果却表明,中国经济总量在1950年以前就低于日本。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多年之后使中国生产力与日本生产力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而不是有所增大。
经过二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到1995年末,美国GNP为14960亿美元,中国GNP为5781.58亿美元,日本GNP为5044.48亿美元,德国(指全德,包括西德和东德两部分之和)GNP为3231.6亿美元。这时,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38.65%,或者相当于日本的114.61%,或者相当于德国的178.91%。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同美国的差距已经显著缩小,与建国初期相比,共缩小了33.3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成就非常显著,社会主义优越性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