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山东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山东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0 17:35:36

Ⅰ 从位置 资源 人口 交通等条件简要分析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位置:位于中抄国的东部,靠海,袭紧邻韩国和日本,有利于发展对外经济,北部又与河北相连,与辽宁大连隔海相望,南部连着江苏,有利于发展对内经济;资源:山东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既有黄金等贵重金属,也有煤和石油等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山东属于丘陵地带且又靠海,自然景观十分美丽,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人口:山东是人力资源的大省,青壮年劳动力比较充足,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帮助;交通:山东省便利的交通与他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山东靠海,以此山东省的海运十分发达,山东内的高速公路密布,公路运输十分便利,而且紧邻铁路交通最便利的河南,因此铁路运输也十分便利,山东省的机场建设十分迅速,因此空中运输也比较方便。

Ⅱ 论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李胜芬1,刘斐2
(1.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2.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天津300074)
摘要:文章首先回顾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提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内涵:一方面,要在
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社会经济,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要依靠社会经
济发展不断提高,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
内容,并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角度探讨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通过建立节约型
国民经济体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实现区域一体化,以保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关键词: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中,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认识和掌握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协调发展的机制
“经济增长决定论”过份强调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只认识到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作用,而忽视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反馈作用,对资源环境掠夺式开发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零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使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最终必将危及人类生存,而使人类免于灾难或毁灭的根本途径在于经济的“零增长”,即主张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必须停止增长[1]。“零增长理论”相对于无视环境影响的经济发展,把自然看作单纯索取对象的观点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却走向另一个极端———把自然当作简单保护对象。因而,“经济增长决定论”和“零增长理论”都人为地割裂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真正促进人类的发展。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是人类社会大系统中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体,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资源环境系统的物流、能流是社会经济系统物流、能流的来源,社会经济系统是资源环境系统物流、能流持续流动的保证。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发展以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开发资源、治理污染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要消耗资源,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会破坏资源环境系统的平衡,资源环境系统的失衡会削弱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资源环境有一定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在其承载力之内,超过这一阈值,会引发资源
短缺、环境恶化。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这种耦合作用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真正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耦合规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之内,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承载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并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达到最和谐、最优化和整体效益最大化。

2协调发展的内涵
2.1 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之内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某一资源环境状态和结构在对人类生存发展不发生不利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2]。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规模的扩大等都应遵循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使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之内。具体包括3个相辅相成的方面:(1)人类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能超过其再生能力。(2)人类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可再生替代物的开发速度。(3)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速度和数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2.2 在可持续基础上,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环境承受能力,要保

持可再生资源的的永续供给,不可再生资源的集约使用,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还要依靠科学技术。从理论上讲,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是有限的,而技术进步是无限的,科技进步可以使等量的资源投入产出更多[3]。因此,要在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阈值之内,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争取社会经济最大限度的发展。具体包括:(1)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积极开展产学研的联合与协作,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开发机构,推动全社会创新。(3)不断加大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努力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

2.3 依靠社会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实现持续的最大化发展,还要不断认识资源环境对发展的支持与约束规律,突破原有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承载能力。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1)可再生资源的承载力是其再生能力的极限。通过投入必要数量的活劳动及物化劳动来人工增殖生物资源,使再生资源的年更新总量增加,提高其承载力。
(2)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是在长期的生物地球大循环过程中形成的,其承载力由储量决定。在加大勘探力度、发现新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资源品位极限,扩大开发广度,加强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能力,使同样的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不断开发替代的可再生资源。
(3)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减少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增强环境净化能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3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
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除了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着手外,还要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控,协调两系统的相互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其机制良性运转,见图1。
3.1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符合国际通行的SNA模式,未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耗竭成本核算,制约了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加重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要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绿色GNP”取代传统的GNP[4],确保环境成本和资源内在化到使用者身上,促使他们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资源和环境财产。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主要包括:
(1)设计绿色GNP和绿色GNP核算指标,使有关统计指标和市场价格较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变化。
(2)在人口方面,完善人口政策,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生产和消费观念。
(3)产业结构方面,鼓励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大科技投入量,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
(4)大力发展资源和环境保护产业,加强资源的保护、再生和环境的治理、恢复。
3.2以经济手段为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
对资源环境管理,不论是市场手段还是政府措施,它们在资源环境配置中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存在着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只有市场与政府二者有机结合,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政府起主导性作用,它们互相补充才能使各自的“失灵”最小化,达到比较理想的配置效果。
(1) 建立有效的资源环境财产权制度。在资源环境管理中,强化资源环境立法和执法,以环境税、补贴、押金返还制度、人工市场方法等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法律手段为辅对资源环境的配置进行最恰当的干预,来补救因“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5]。
(2) 改变环保投资管理方式,由重视环保投资数量转变为同时重视环保投资质量;由重视运用行政手段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6]。环保工业要求高新技术,而技术开发有较大风险,一般投资主体对其投资热情不高,因此,在政府直接向环保工业投资的同时,财政进入政策要通过有力的税收、信贷和价格杠杆对多方面的投资行为加以调控,鼓励投资主体向环保工业投资。
(3) 大力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并不断完善的有关“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强调加强环境管理、预防污染、持续改善环境行为、减少资源浪费,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它的运行可以使环境管理更为科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节约资源、降低物耗、减轻污染,更好地发挥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
3.3区域一体化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必然是一定的区域。由于现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管理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所以,在具体操作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很难协调。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打破一行一业、一市一地的局限性,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关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管理的协调政策。
(1)成立全国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政策委员会,对全国范围内有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做出科学的决策。
(2)根据区域资源与环境特征在全国范围划分几大区,成立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管理委员会,进行区域管理。
(3)成立地方资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管理机构,运用有力的行政、经济、法律等调控手段,在合理保护利用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的最大化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宁.国外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8(2):66-72.
[2]崔凤军.环境承载力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1):76-80.
[3]胡皓.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42-375.
[4]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241-242.
[5]王铮.区域管理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5-199.
[6]马秀岩,武献华,钱勇.可持续发展战略:视角下的环保投资管理方式[J].财经问题研究,2000(4):35-40

Ⅲ 环境与经济如何协调发展

我国环境变化的趋势 1.由于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正在努力实现小康目标,这就使贫困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缩小,而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2.由于改革的逐步深入,产权明确化的资源系统的环境将趋于改善,而产权模糊的资源系统的环境将趋于恶化;

3.城市环境污染的相对强度将缓慢下降,而农村发育起来的乡镇企业和新城镇环境污染的相对强度将逐步提高。这样一来,一部分环境将改善,而另一部分环境将趋于恶化。同时,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将呈上升趋势。环境趋势的变动,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改革的力度、政府的环境战略和政策实施的有效程度。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一、实施持续发展战略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和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是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明智的选择。我国人均资源有限,人口不断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的情况,也要求必须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牢固树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意识 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绝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全国人民的事业。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公民,都应高度关切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充分了解人类活动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并对未来发展持积极负责的态度,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选择与建立非传统的现代化模式纵观已经或者大体工业化国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都是靠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面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只能选择与发达国家不同的人口、环境、资源组合方式。实际上意味着选择一种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坚决把保护环境当作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并通过把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把环保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大力宣传教育,把不断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任务。

五、建立科技“引推型”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战略要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建立科技引导和推动型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战略,推动经济与科技的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六、正确处理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的关系在今后几十年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始终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中国人口政策的着眼点应当是如何为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准备良好的人口条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全面发展,为了满足广大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和发展,才能根本改变传统的生育观,使我国人口健康发展,并与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改善协调起来。

七、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资源管理的关系 制定和实施包括自然资源因素在内的价格改革方案,并逐步修订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标准等内容,以期从根本上改变“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扭曲的价格体系,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环境质量改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实行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对资源使用部门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并建立资源核算制度,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强化资源产业地位,转变产业运行机制,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八、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应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是中国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有益尝试,应予以坚持和完善。

Ⅳ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内设处室

组织协调委机关日常工作;制定委机关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
承担委机关文电、会务、机要、档案、信息、督办、信访、财务、政务公开、安全保密、资产管理等工作。 组织起草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
组织研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承担有关政策性文件、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承担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
承担相关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
承担相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承担组织新闻宣传和信息发布的有关工作。 研究提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生产力布局的建议;提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政策;
编制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统筹协调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参与全省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等有关前期论证工作;
协调拟订全省综合性产业政策,监督产业政策落实情况。 分析研究全省及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对策建议;
组织拟订全省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年度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和重要商品平衡的目标及相关政策建议,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提出全省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等调控目标以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
拟订并协调省级重要物资储备计划。 研究协调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全省经济体制改革;
组织拟订全省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
参与研究衔接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推进专项经济体制改革;
组织实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和改革实验区的有关工作;
组织推进全省风险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组织研究全省非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承担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改革和小城镇综合改革的调研与指导工作;
协调指导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监测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提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政策;提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提出安排省级财政投资的基本建设资金和投资计划,协调指导专项建设资金和政策性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使用方向;承担省基本建设基金管理工作;
承担省重点项目建设调控资金、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管理的相关工作;
承担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审核、转报工作;
指导工程咨询业发展。 综合分析国际资本动态及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状况,提出全省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战略、规划、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政策,协调有关重大问题;承担全口径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
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备选项目;承担国外贷款、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审核、转报工作;
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省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编制全省对外招商项目名册;承担有关内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工作。 (挂应对气候变化处牌子)
综合分析全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推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组织拟订全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区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组织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组织协调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全省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协调国土整治、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政策,参与制定土地政策,参与编制水资源平衡与节约规划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防灾减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平衡并协调实施全省资源环境相关领域的规划;组织拟订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参与保税区和各类开发区设立的审核工作;承担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审核、转报工作。 研究提出全省能源、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政策和相关体制改革的建议;
监测和分析能源、交通发展建设状况,协调有关重大问题,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衔接平衡全省能源、交通发展规划,提出有关重点行业的专项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规划有关重大项目布局;
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全省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规划和政策措施;
承担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审核、转报工作。 (挂省稀土办公室牌子)
分析预测工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工业发展战略,提出相关体制改革的建议;衔接平衡、汇总编制全省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重大项目布局建议;协调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设;承担车用乙醇汽油推广、稀土管理的有关工作;承担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审核、转报工作。 综合分析全省高技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态势,组织拟订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相关高技术产业化工作;
统筹全省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
组织实施全省重大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成套装备的研制开发、工业性试验和产业化示范工程;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创新能力平台建设;
提出省级高技术产业化资金使用意见;
承担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审核、转报工作;推动国民经济新产业的形成。 研究提出全省社会发展战略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措施,提出有关体制改革建议;组织拟订和衔接平衡全省社会发展规划,汇总编制全省人口、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年度计划;协调人口和计划生育、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旅游、政法、民政、社会保障等发展政策;
牵头组织开展全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工作;
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推进全省社会事业发展;
承担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审核、转报工作。 承担全省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调控的相关工作;监测分析国内外市场状况,衔接平衡、汇总编制全省国内外贸易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组织实施国家下达的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进出口总量计划并监督执行;
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和管理省级粮食、棉花等重要商品储备计划,指导、监督采购、储备、轮换和投放;
组织拟订全省性重要市场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和调控市场;
协调全省流通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承担全省有关农业生产资料的协调工作;
参与拟订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政策;
承担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审核、转报工作。 研究分析我省全社会资金平衡状况;
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有关体制改革问题,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提出建议;提出全省直接融资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承担全省非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券的审核、上报工作;
参与全省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工作;
研究提出全省价格总水平的调控目标、调控政策和价格改革建议;
牵头推进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的发展及制度建设;
承担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有关监管工作。 拟订全省重点项目名单,参与项目前期研究和论证工作;
监督检查省重点项目、省级财政投资的重大项目的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以及投资概算控制;
指导协调全省招标投标工作,拟订必须招标项目的范围、规模和标准;
依法对省重点项目、国家和省政府出资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挂省援藏办公室牌子)
拟订全省对口支援工作的规划和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国家确定的我省对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和重点工程的对口支援工作;提出省对口支援项目并组织实施;承担省级对口支援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工作;承担援藏的有关工作。 拟订全省经济合作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政策措施;
承担省际间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工作;组织协调全省国内招商引资工作和重大经济技术洽谈工作;
负责省际间区域经济协作组织及友好关系单位的日常联络和协调工作;
承办外省(区、市)驻山东办事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 负责委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管理、机构编制等工作,指导本系统的教育培训工作;
承担组织实施相关职业资格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的有关工作。 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受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的申请;
承担相关行政审批事项的分办、协调、督办和办理结果的统一送达工作;
负责组织重要行政审批事项联审会议。 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
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关系,组织拟订全省国民经济动员规划和计划;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动员相关工作;对国民经济动员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协调相关重大问题;协调国民经济平战转换能力建设;承办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的有关工作。 组织拟订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研究提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改革方案和相关政策措施;承担经济强县与欠发达县对口帮扶工作;
承担组织实施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工作;承担加快菏泽发展的有关工作。 研究提出全省铁路建设发展战略和政策,编制铁路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协调解决全省铁路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提出省铁路建设资金的投向意见并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承担相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审核、转报工作。
离退休干部处
负责委机关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指导委直属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机关党委
负责委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日常工作由人事处承担。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
负责落实和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战略;承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综合协调、指导监督工作,组织编制并实施蓝色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提出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政策建议,审核规划区域内由省统筹安排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
承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规划建设推进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
山东省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
负责研究提出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政策建议,综合协调、指导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工作,承担山东省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山东省对口支援办公室
负责拟订全省对口支援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国家确定的我省对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和重点工程的对口支援工作;提出省对口支援项目并组织实施;承担省级对口支援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工作;承担省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我委设立对口支援西藏处(挂省援藏办公室牌子)、对口支援新疆处(挂省援疆办公室牌子)和对口支援协调处,承办省对口支援办公室的具体工作。
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委所属社会公益一类副厅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经济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主要职责是:调查研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及改革问题,为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Ⅳ 现阶段我国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状况;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经济总体水平高,总量世界第二,但人均很少,世界100左右。人口密度大,主要分布在专东南,中部等省份,以属河南江苏四川广东居多,要实现人口均衡化,主要是要坚持计划生育不动摇,抓好农村经济建设及西部大开发。资源和经济形势一样,总量大人均少,再加上浪费多,污染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很难,居于国情,政府采取的是将重度污染企业向内陆转移,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减少东部城市的人口压力,但也是治标不治本,个人认为政府应大力支持移民,大力发展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大力反腐,甚至搞多党执政。。。。。总之没什么好方法,船到桥头自然直!

Ⅵ 现阶段我国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

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同时这一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创新任务艰巨、深化改革必然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二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 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城镇化加快发展,同时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增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四是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五是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当数量,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在内的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全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任务繁重。六是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七是我国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求更高。八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化、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九是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网络信息的影响日益广泛,同时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时期,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十是社会总体安定团结,同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类犯罪活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依然严重存在,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

Ⅶ 朱庆华的研究成果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基金项目包括:
国家级基金5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1025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77208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70202006,2007年后评估为“特优,成果简介收录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年度报告》基金巡礼中);2009年度NSFC-JSPS协议项目;2003-2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才计划项目2项,分别为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霍英东教育基金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其他省部级项目6项,包括辽宁省社会发展攻关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和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4项,分别用于邀请美国、加拿大专家来华合作研究和到德国学术交流。
(1)基于外部动力和内部资源系统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2008年1月-2010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70772085);(2)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生态设计模型与方法研究(2003年1月-2005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70202006),后评估为“特优”(2007年7月20日),收录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年度报告》基金巡礼中;(3)中日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扩散模型实证研究(2009年4月1日-2011年12月31日),2009年度NSFC-JSPS协议项目;(4)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机制与绩效提升实现机理研究(2009年1月-2011年12月),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082)(5)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规划与对策研究(2003年7月-2005年6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CJY001);(6)基于博弈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与方法研究(2004年3月4日-2007年3月3日),霍英东教育基金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91082);(7)供应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2007年1-2008年12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06JHQYB0025);(8)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研究(2006年1月-2008年12月),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2180);(9)资源环境与辽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008年1月-2009年6月),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07CJL026);(10)绿色采购提高企业绩效的方法与应用研究(2002年1月-2004年12月),省博士启动基金(2002102090);(11)面向国际竞争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及应用研究(2004年1月-12月),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外司留[2003]406号);(12)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模型研究(2008年5月15日-6月1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70810107002);(13)绿色供应链管理与循环经济发展(2006年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70610107033);(14)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产品生态设计(2005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70510107030);(15)工业园可持续管理研讨会(2004年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7007028);承担的其他项目:(1)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态规划(2008年5-12月),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2)高速公路建设生态成本核算研究(2008年5-12月),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3)中-日环境管理比较研究(2008年1-6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4)大连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06年9-12月),大连市纵向课题(大发改投字[2006]588号,大财指建[2006]784号);(5)中国制造企业环境管理效率研究(2004年1-12月),日本绩优中心计划——环境管理和国际合作社会能力,日方负责单位为广岛大学国际开发与合作研究学院;(6)绿色供应链管理教材和教科书开发(2003年3-8月),CIDA Tier 1(加拿大国际发展署重大项目资助,S-61562)子课题;(7)大连高新技术园区七贤岭生态规划(2006年4-12月),副组长;(8)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2005年3-12月),执行负责人;(9)大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5年5月-2006年5月),执行负责人;(10)大连双D港生态工业园规划(2004年4月-2004年8月),副组长,主要负责一体化固体废物资源管理规划和生态产业链规划;(11)天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规划(2002年5月-2003年4月),副组长,主要负责一体化固体废物资源管理规划、企业生态设计指南和政策规划;(12)烟台开发区生态规划(2002年1月-6月),副组长,主要负责企业绿色供应链规划与设计;(13)绿色供应链评估方法研究(2000年10月-2001年4月),香港理工大学资助;(14)绿色供应链的建立、评估与管理(2000年9月-2001年8月),本校小额资助;(15)基于绿色供应链的产品生态设计评估方法研究(2001年9月-2002年8月),管理学院小额资助;(16)大连-香港环保人员环保意识比较研究(2000年6月-12月),香港理工大学资助;(17)大连-香港企业领导环保意识比较研究(2000年4月-9月),香港理工大学资助,第二负责人,主要负责大连市企业经理环境意识研究;(18)生态工业园运营管理模式研究(2000年7月-2001年6月),大连市科委项目,第二负责人。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的项目主要有:(1)基于GIS的大连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2005年7月-2007年6月),大连市留学回国启动基金(2005J22JH015),第二参与人;(2)碧流河流域GIS数字化管理中心示范工程(2005年7月-2007年6月),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第三参与人;(3)中国沿海社区生态规划与环境管理,CIDA Tier1(加拿大国际发展署重大项目,S-61562)(2002-2007),申请者为主要参加者,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等,总经费400万加元(约合人民币2600万元);(4)大连保税区生态规划(2005年6-12月);(5)黑龙江省甘南县富华国际生态产业园规划(2005年3-12月);(6)营口港A港池生态规划(2005年3-12月);(7)营口港仙人岛港区生态规划(2005年6月-2006年12月),排名第三;(8)大连开发区生态工业园规划(2002年3月-2003年1月),副组长,主要负责案例搜集、翻译和加入WTO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规划。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1)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2)企业环境管理(3)统计分析与实证研究(4)博弈论应用研究
作为第一参加人(合作单位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71033004)。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者副组长承担完成国际合作、政府委托和横向咨询课题18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各类课题8项。 国外学术期刊:
(1)朱庆华,柳卿,‘Eco-design planning in a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company: Benchmarking its parent company’, 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录用);(2)朱庆华,耿涌,Fujita Tsuyoshi,Shizuka Hashimoto (2010),‘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leading manufacturers: Case studies in Japanese large companies’,Management Research News,33(4),April 2010;(3)耿涌,朱庆华, Brent Doberstein,and Tsuyoshi Fujita (2009), ‘Implementing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Concept at the Regional Level: a review of progress in Dalian’, China, Waste Management,29,996-1002,SCI检索(影响因子2005年1.123,2006年1.223,2007年1.338)、EI检索,Available online 19 September 2008;(4)朱庆华, Jo Crotty and Joseph Sarkis(2008),‘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Automotive Instry’, 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 journal,7(4):467-488,SSCI检索;(5)朱庆华,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 (2008),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size in the adoption of GSCM practices in China’,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5(6):322-337,Published Online: 14 Feb 2008.(6)朱庆华,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 (2008), ‘Confirmation of a measurement model for GSCM implement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ction Economics,111:261-273,SCI检索(影响因子2005年1.008,2006年1.183,2007年0.995)、SSCI检索(检索号:260AK)、EI检索(检索号:075211002346),2008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2008-LN0164;(7)朱庆华, Joseph Sarkis,J.J.Cordeiro and Kee-hung Lai(2008), ‘Firm level predictors of Emergent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Ome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Volume 36, Issue 4, August 2008, Pages 577-591,SCI检索(影响因子2005年0.648,2006年0.663,2007年1.327)、SSCI检索(检索号228OY);(8)朱庆华,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 (2008),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Closing the Loop’,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Vol 44/1 pp 1-18,SCI检索(影响因子2005年0.904,2006年0.896,2007年1)、SSCI检索(检索号:231GG);(9)朱庆华, Joseph Sarkis(2007),‘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on emergent green supply chain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ction Research,45(18-19):4333-4355,SCI检索(2006年影响因子0.799,2007年0.56,检索号216DD)、SSCI检索(检索号:216DD)、EI检索(检索号073610804393,September,2007;(10)朱庆华,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2007), ‘Initiatives and outcomes of GSCM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85(1):179-189,SCI检索(影响因子2005年1.163,2006年1.477,2007年1.446)、SSCI检索(检索号:205UF);(11)耿勇,Murray Height,朱庆华(2007).‘Empirical Analysis of Eco-In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Sustainable Development,15,121-133,SSCI检索(检索号170NV);(12)朱庆华,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 (2007),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essure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within the Chinese Automobile Instry’,Journal of Cleaner Proction,15(11-12):1041-1052,SCI(影响因子2005年0.832,2006年0.762,2007年1.073,检索号165FD)、SSCI检索、EI检索(检索号071110486724);(13)耿勇,朱庆华,Murray Height(2007),‘Planning for Integrated Solid Waste Management at the Instrial Park Level: A Case of Tianjin, China’, Waste Management,27(1):141-150,SCI检索(影响因子2005年1.123,2006年1.223,2007年1.338,检索号115UZ)、EI检索(检索号064610234691),2008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2008-LN0022;(14)朱庆华, E. Lowe, Yuan-an Wei, Donald Barnes(2007), ‘Instrial Symbiosi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Guitang Group’, Journal of Instrial Ecology 11(1):31-42,SCI(2007年1.962,检索号139LP)和EI双检索(检索号070710426813);(15)朱庆华,Joseph Sarkis(2006), ‘An inter-sectoral comparison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Drivers and practices’, Journal of Cleaner Proction 14(5):472-486, SCI(影响因子2005年0.832,2006年0.762,2007年1.073,检索号015ZE)、SSCI检索和EI双检索(检索号06049662063),2007年大连市自然科学奖(论文类)二等奖(证书编号:2007-133);(16)朱庆华,Joseph Sarkis, 耿勇(2005),‘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pressure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ction Management, 25(5):449-468, SSCI检索(检索号946EC),影响因子2006年0.597;(17)朱庆华,耿勇(2005)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relations between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mong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Forum(in German), 13 (1): 65-70;(18)朱庆华,Raymond Cote (2004). ‘Integrating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o an embryonic eco-instri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Guitang Group’,Journal of Cleaner Proction, 12 (8-10): 1025-1035,SCI检索(2004年影响因子0.688;2005年影响因子0.832)、EI检索;(19)朱庆华,Joseph Sarkis (2004). ‘Relationships between operational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among early adopters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2(3):265-289,SCI检索(影响因子2004年1.955;2005年1.419;2006年2.042;2007年1.851)、EI检索,2004年期刊最优秀三篇论文之一;(20)朱庆华,J. Sarkis (2004). ‘The link betwee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firms of differing size: An analysis of different size organizations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 ,13(3): 53-64;(21)朱庆华,耿勇(2002).’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into supplier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Journal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Practice,2002年8月发表,Issue 35,PP27-40.发表录用中文期刊文章52篇。编著
(1)朱庆华、耿勇,《工业生态设计》(22.3万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2)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25.4万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2月。 2004年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三篇最优论文之一(2005年8月),Elsevier Science and Ecation and Research Foundation of APICS,2005年8月,JOM 2004 Finalist Paper Award。
2007年获得大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2008年获得辽宁省2005-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2008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
2009年获得AOM(Academy of Management)美国管理学会年会最优论文。
参与项目曾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Ⅷ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难题。山东省委、省政府为解决这一难题进行了长期探索,先后提

(1)①构想体源现了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②构想体现了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成优势互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③构想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统筹兼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2)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规划,促进山东省整体发展。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突出抓好“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合力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③辩证的否定观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一体两翼”构想突破了传统区域发展理论,是对全省区域发展思路的创新。

Ⅸ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的问题。包括七大核心理论,即环境经济手段理论,资源环境价值核算理论,绿色国民收入核算理论,自然资源经济理论,能源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国际环境经济理论,最后还有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参见沈满洪著《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Ⅹ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和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闲置废弃地,是一组地类的组合。耕地后备资源是补充耕地、实现“占补平衡”的主要潜力所在,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以及开发利用战略都对全省土地利用产生重要影响。山东省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东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实施了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这次调查评价所得数据较全面地反映了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为制定全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战略提供了基础、完整、现势的资料。

1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现状

1.1 总量与结构

根据调查,山东省全部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7590731.1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20%,其中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6484615.0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的85.43%;可复垦土地1106116.1亩,占14.57%。全部耕地后备资源中,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指相对集中连片面积大于600亩、单片面积大于100亩的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和相对集中连片面积大于300亩、单片面积大于50亩的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5486255.9亩,占全部耕地后备资源的72.28%;其中可开垦后备资源4573598.9亩,占全省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的83.36%;可复垦后备资源912657.0亩,占16.64%。具体见表1。

可见,山东省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是可开垦后备资源,以荒草地和盐碱地为主;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中的废弃压占地占有一定比重,主要是一些砖瓦窑场、村庄搬迁后的废弃地和工矿废弃地,塌陷地主要是采煤塌陷地。

1.2 空间分布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大部分优质的耕地后备资源富集于鲁北黄河三角洲冲积洪积平原区。该区的滨州、东营两市的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就占了全省的40%,两市耕地后备资源面积要占到各自土地总面积的近10%和15%,而且该区耕地后备资源大都集中连片,国家级的后备资源要占到全省的45%以上。全省其他地区的后备资源存量则较为贫乏。详见表2。

表1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及构成

表2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分布 单位:亩

1.3 权属构成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中集体所有6 577 553.3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86.7%;国家所有耕地后备资源1 013 177.8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13.3%。

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中集体所有477 3337.1亩,占全省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87.0%;国家所有712 918.8亩,占全省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13.0%。

1.4 质量分级

根据东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结合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实际情况,将评价指数大于80的作为易开发土地,50~80的为较易开发土地,小于50的为较难开发土地。

根据调查评价结果,全省易开垦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2 385 383.4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的31.4%;较易开垦后备资源3 312 586.4亩,占43.6%;较难开垦土地786 645.2亩,占10.4%。易复垦土地734 559.4亩,占全部后备资源的9.7%;较易复垦土地325 260.6亩,占4.3%;较难复垦土地46 296.1亩,占0.6%(图1)。

图1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质量构成

山东省后备资源以易开发和较易开发后备资源为主体。

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约束因素及潜力分析

2.1 主要耕地后备资源类型与开发约束因素

可开垦荒草地、可开垦盐碱地、可开垦苇地、可开垦滩涂、可复垦废弃压占地和可复垦塌陷地是山东省最主要的几种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六种类型面积总计达716.86万亩,占到全部耕地后备资源的94.45%,是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潜力所在。

2.1.1 可开垦荒草地

全省共有可开垦荒草地总面积2994301.5万亩,占全省全部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39.45%,占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46.18%。根据地表起伏程度的差异,又可以分为可开垦平原荒草地和可开垦山区荒草地两种,前者主要分布在鲁西和鲁北平原区,后者集中在半岛丘陵区和鲁中南山地区。

大部分可开垦平原荒草地为易开垦土地,其开发主要受水文和土壤条件的制约。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而且长期排水不畅,大部分土壤都有轻度盐碱化现象,影响农作物生长。其开发需要挖沟排水、深翻土地、建方田;盐碱较严重的地区可选种耐盐碱农作物,逐步改良土壤。平原荒草地开发的投入相对较少,特别是鲁北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可开发荒草地,单片面积大、分布广,便于集中大规模开发。通过完善的工程设施开发能保证所开发耕地的稳产高产。合理开发平原荒草地后备资源还可以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山区荒草地的制约因素较多,在评价结果中更多的属于较易和较难开垦土地。首先是地形坡度大,对其开发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一般情况下需要修筑梯田;其次山区荒草地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砾石含量高,开发为耕地的质量一般较差;另外,山区荒草地的灌溉水源保障程度普遍低,而且大都需要电力提灌,增加生产成本。可开发山区荒草地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地区和山东半岛丘陵区,单片面积小,分布零散,开发的组织和协调难度大。

2.1.2 可开垦盐碱地

可开垦盐碱地为山东省第二大后备资源类型,总量达2071101.2亩,主要分布在鲁北冲积平原区,相对集中。

盐碱地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土壤的化学性状,由于土壤中盐、碱等化学物质含量高,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另外,盐碱产生的原因一般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这也成为制约盐碱地开垦的因素。

可开垦盐碱地的开发必须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重,挖沟排水、灌水压碱等水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选种耐盐、耐碱物种也很重要,这是近年来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方向。鲁西北平原区“上粮下鱼”的模式比较成功。盐碱化程度不同,开发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开发为耕地的质量也不相同,一般轻度、中度盐碱化通过改良可以成为优质耕地,而重度盐碱化的改良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投入,直接开发为耕地的投入大,质量很难保证,一般先开发为园地和牧草地。

2.1.3 可开垦苇地和可开垦滩涂

根据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全省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苇地和滩涂1016739.5亩,占全部后备资源的13.4%,大部分为易开垦后备资源。苇地和滩涂的地形平坦、土壤性状好,只要采取一些工程措施,一般可以改良成优质耕地。但苇地和滩涂是地表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近年来国际上对滩涂、湿地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对可开垦苇地和滩涂的开发必须谨慎,提前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估。

2.1.4 可复垦废弃压占地

根据调查,全省共有可复垦废弃压占地842056.7亩,主要类型为废砖瓦窑场、村庄搬迁废弃地和工矿废弃地,广泛分布在全省各地。

可复垦废弃压占地的复垦条件与地表堆积物的厚度、有害物质含量、耕作层破坏程度、覆土来源等要素密切相关。从全省情况看,废弃压占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像多数砖瓦窑场,生产时只是利用了耕作层下的一定厚度的生土层,因此只要将生土深翻,并将原耕作层返还覆盖,同时大量施用有机肥料,一般可以复垦为优质耕地,而且出地率高。

2.1.5 可复垦塌陷地

全省共有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塌陷地244416.2亩,占全部耕地后备资源的3.2%,集中分布在枣庄、济宁等采煤塌陷区。塌陷地的复垦限制因素较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有些还没有沉稳,塌陷较严重地区积水较深,很难再全部复垦为耕地,而且复垦的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个人和一般组织没有能力复垦。塌陷地的复垦应坚持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不宜过分强调复垦为耕地和整理复垦的出地率,可以借鉴“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塌陷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在塌陷前一般都是优质耕地,塌陷地的复垦不仅是一个经济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引起重视。

2.2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

根据近年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验,按易开发后备资源开发净增耕地65%、较易开发后备资源开发净增耕地60%、较难开发后备资源开发净增耕地55%的保守数字估计,全部后备资源开发可净增耕地470万亩左右,其中国家级340万亩(表3)。

表3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估算 单位:万亩

3 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

3.1 对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3.1.1 关于山东省粮食生产目标

粮食生产不同于其他农产品,因为它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这也使它成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资源,从根源上讲,保护耕地就是为了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又与其他的商品不同,它的需求弹性低,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需求量不再有太大增长。因此确定一个合理的粮食生产目标是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

目前全国粮食供给已出现结构性过剩,粮食价格持续稳定在低水平,而且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比国内还要低,从这一角度看,再过分强调粮食生产似乎没有必要。但是我国作为一个近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需求基数大,农业基础仍然十分脆弱,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保证率和保障能力不够高,一旦发生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全球粮食市场都会造成巨大冲击;其次,我国目前的粮食过剩仅仅是结构性的,还面临提高粮食质量、丰富粮食结构的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用过多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也是不现实的。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和农业大省,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的省份,维持一定的粮食产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国家负责任的表现。但在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前提下,过分强调粮食生产,甚至把全省作为商品粮基地的设想是不利于全省经济发展的。

3.1.2 关于农业市场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后备资源开发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加快。山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各地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可以从近年来我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上反映出来。

关于农业市场化问题,现在普遍认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谷物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但在需投入较多劳动力的蔬菜、园艺、林果、畜禽以及中草药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方面有优势,这些产业是今后发展的重点,相应的土地资源配置也应向这些产业倾斜。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另一个重点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即由粮(食)经(济)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饲(料)三元结构转变,这已经取得广泛共识。传统的粮食生产,口粮与饲料不分,把人吃的粮食用作饲料粮,饲料生产完全依附于粮食生产,这既加剧了粮食供需结构的短缺,增加粮食压力,又制约了饲料产业的发展,致使畜牧业发展缓慢;既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益的提高,又制约了非粮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发展。据研究(梅方权,2001),在过去的20年中,粮食和食物的消费量和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预测到201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也就在400~420千克,其中口粮不到200千克;到203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在420~450千克,口粮下降到140千克,人均粮食需求量的30%~50%都是用作饲料,因此未来增加的主要是饲料用粮。

饲料除了包括一部分粮食类饲料(如玉米)外,还包括草类饲料,而后者的前景更为广泛。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世界范围内绿色饲料生产消费呈持续增加的态势,国际市场每年向我国求购草粉1000万吨,优质苜蓿干粉销价高出玉米20%,国内市场保持现有畜牧业水平每年草产品需求缺口达4500万吨,而且草地生态系统更接近自然生态系统,其生态意义要比耕地大的多。草类饲料的生产主要依靠牧草地,当然也可以在耕地上种植人工牧草,这就使得耕地和牧草地的界限趋于模糊,也对传统土地分类系统和耕地管制模式提出了挑战。

3.1.3 关于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发展

我国在对人口城镇化的认识上长期存在误区,实际上城镇,特别是城市是一种高度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一种现代化的人居方式,人口城镇化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必然现象。以山东省为例,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超过180平方米,而城市人均用地面积则不足120平方米。目前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约700~800万左右,向城市转移一个农村人口就相当于节省建设用地60平方米。如果能及时地通过土地整理和农村宅基地流转推进城镇化进程,减少建设占地的潜力是很大的,应该做好这篇大文章。

当前各级政府都已认识到城镇化的重要意义,相关的促进政策也逐步出台,而山东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39%,超过了城镇化加速的临界点。可以设想未来几年是山东省城镇加速发展期。鉴于城镇在空间分布上的连续性,城镇发展大量占用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会空闲出大量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因此农村居民点整理复垦是实现土地利用良性循环的重要步骤,也是今后土地管理工作重点。

3.2 未来10年山东省土地供需的总量平衡控制预测

土地供需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农用地和居民点建设用地这两个主要地类的用地问题,首要的是保障基本的粮食生产,其次是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农用地供需预测。根据有关机构的预测结果和山东省政府确定的人口控制目标,2010年全省人口总量达到9 500万人左右,粮食需求量按人均每年400千克计算,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共需要生产粮食380亿千克,粮食单产按435千克/亩计算,需粮食播种面积8 735.6万亩,粮食复种指数按1.75计算,粮食生产需要占用耕地4 991.8万亩。现有耕地总量11 400万亩,完全能够满足粮食需求量。

(2)居民点用地预测。据预测,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全省总人口9 500万人,城镇和农村人口各4 750万。城镇人均占地按110平方米估算,共需建设用地780万亩左右,比目前多出255万亩左右;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按150平方米计算,共需农村居民点用地1 080万亩左右,比目前少出750万亩左右;二者内部平衡减少居民点用地300~450万亩。

(3)其他用地预测。山东省现有林地、园地面积3 495万亩;尚有可造林地1 485万亩(荒山荒地508.5万亩,退耕还林地976.5万亩);加上农田林网、林粮间作、地堰开发和四旁树共折实1 605万亩;森林覆盖总面积可以达到6 600万亩左右;再加上可调整林地和园地,2010年左右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28%以上,超过省政府确定的25%的目标。随着全省地级市间高速公路贯通,交通建设将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交通用地的增长将放缓。

通过对耕地、林地、园地和居民点用地等几个主要用地方式的供需分析表明,只要合理利用,山东省现有的土地资源完全能够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3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时序和策略

3.3.1 从利用手段看,优先考虑复垦,谨慎开发

土地开垦受资源总量的限制,难以持续,土地复垦和整理才是实现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环和集约利用,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手段。

从生态效益的角度考虑,可开垦后备资源都是未利用地,它们目前的生态系统最接近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对其开发会或多或少地破坏这种自然生态环境,像苇地、滩涂、沼泽等地类都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应谨慎开发。而可复垦后备资源大部分地表裸露,有些积水,对其合理开发可以起到保护水土、改善环境的作用。综合考虑,山东省补充耕地应优先考虑复垦,谨慎开发。

3.3.2 从利用方式看,近期以开发为林地、园地和牧草地为主,以开发为耕地为辅

前面已对当前的粮食供需形势做了分析,耕地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低,有些地区农民自发将其转为林地、园地,在这种情况下再大规模投资开发耕地从经济效益上看是不合理的。较为现实的选择是先少量投入开发为林地、园地和牧草地,这样的投入产出效益会高一些,而且生态功能强于耕地;同时,通过种植林果、牧草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质量,为将来耕地开发奠定良好基础。

3.3.3 在改良方法上,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方向,它对生态环境和生产设施有严格的要求,未来的土地开发、土壤改良应优先考虑采取生物措施,在盐碱地开发上尤其如此。近年我国在耐盐、耐碱物种培育方面取得较大突破,这对盐碱地的开发非常有利,另外,近来在盐碱地种植水稻、棉花等试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这些经验和措施应充分推广利用。一些海拔较高的耕地后备资源,水分缺乏,又不具备灌溉条件,种植耐旱植物是必要的。大规模的工程措施投资大、周期长,对周围环境影响强烈,应充分论证。能用生物措施替代的,尽量采用生物措施。

4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和机制保障

4.1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前提

规划作为土地管理工作的龙头,是宏观调控土地配置的主要手段,也是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施强有力的规划管理。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合理定位,明确制定规划目标。在保障全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占补平衡”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把地方性的、阶段性的规划目标纳入总体规划、长远规划统筹考虑,以避免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不统一、不和谐。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把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优化、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等要素综合考虑,综合规划。山东省生态保护的重点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和生态条件恶化的部分山区。对这些地方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规划开发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反复研究、论证,不可盲目决策。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要强化公众参与意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作为一项法规性的文本,既要充分考虑到规划实施后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同时,要引入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失误和规划中强制性内容执行不严,要追究领导责任,建立规划行政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2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不断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4.2.1 开拓思路,改革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机制

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现在主要是政府投入。随着全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变化,要求加快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这种形势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因此,要大胆创新,开拓思路,改革和完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投入机制。这方面不少地方摸索出了成功的经验。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市,是耕地后备资源的富集区,近年来采取“借鸡生蛋”的做法,引进外地大企业、大财团进行集中连片、规模化、产业化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相对较小、开发难度不大、收益来得较快的地区,可以试行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鼓励、支持农民自主开发。经济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试行租赁承包制、风险投资制等,鼓励企业、社团等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开发。经济相对发达、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可以试行异地开发代理制,以商业化投入方式运作,加大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力度。

4.2.2 创新机制,实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运作

对于大面积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做到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高质量施工,开发一片成功一片,高效利用一片。列入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地区的工程项目、跨区域工程项目,可以采取招投标制。从规划设计、现场施工到质量监理、成果验收,形成产业链,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运作,使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效益产出的产业化运作目的。县域内相对集中的耕地后备资源,在开发难度相对不大又能够形成规模的地区,也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规模化、产业化运作。

4.2.3 统筹兼顾,实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过程中,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自觉服从、服务于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以取得最大综合效益为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种植粮食作物。滨州市无棣县的水湾镇形成了规模化的专业芦苇市场,辐射周边数省;淄博市博山区的东部山区,农民开发沙石薄岭、河滩荒地种植中药材,每亩收益2000元左右,效益高于种植粮食作物;聊城市莘县开发窑场废弃地种植高效林果树,成为山东农业大学高效林果种植的示范基地。各地这样的例子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

4.2.4 强化管理,实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健全领导和指挥、调度机构,制定全省统一的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市、县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应健全相应的领导和指挥、调度机构,制定相应的开发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管理,规范运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要充分运用成熟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将本次调查评价成果数字化,建立基础数据信息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造福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的民心工程,是一项保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工程。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山东省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保护战略,反复论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时序和策略,研究制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目标任务,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开发利用的道路,保证山东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阅读全文

与山东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