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简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性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衡量经济发展得好不好,要版看是否具有权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还是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低质量的增长,不是好的经济发展。二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只能是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好的发展。三是看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还是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扩大人民的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改善民生,这样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好的发展。
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是依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目前这种经济增长,已经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并且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威胁。
(一)经济社会情况
1、能源消耗过高,资源效率低下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我国的稀缺资源极不经济地被耗费。根据新公布的普查结果,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略有下降,但这并未改变当前我国能耗过高、资源效率低的总体现状。我国2004年调整后的GDP占世界的份额只有4.4%,而当年我国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分别占全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40%。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资源约束矛盾将更加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2、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加速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据有关方面报告,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0年的5.8亿吨上升到2000年的8.16亿吨;日污水排放量在1.3亿吨左右,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1.5万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每年新增3436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场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原2.5万公顷;北方河流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30%—40%),其中黄河、淮河、辽河达60%,海河达90%。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华北平原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据世界银行1997年统计,我国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相当于GDP的3%—8%。
3、重化工业发展,就业难度加大
我国农村有超过1.5亿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镇非农业中就业,城镇每年还有1500万以上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因此,增加就业是关系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由于集中力量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大企业,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大量占用耕地,每年增加成千上万失地农民。“近几年我国每年建设占用耕地250万亩到300万亩,如果按人均一亩地摊算,就意味着每年大致有250万到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所谓“失地农民”有相当数量的增加,这对于缩小城乡和贫富差别、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效率产生了消极影响。
③ 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人口多、家底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家底薄”,主要是指我国人均版拥有资源量少、生态权环境脆弱。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避免被动、争取主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2.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两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泛而深远,促使世界经济朝增速减缓、结构调整、制度重建时期过渡,国际市场需求相对收缩,世界经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它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显现。)
3.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4.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④ 谈一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性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
(1)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3)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⑤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向是什么
谈谈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经验,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明显进步,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并且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析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涵盖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同时还对经济发展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经济发展理念的新变化、经济发展道路的新拓展以及对于国际环境认识的新提升。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衡量经济发展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还是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低质量的增长,不是好的经济发展。二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只能是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好的发展。三是看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还是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扩大人民的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改善民生,这样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好的发展。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其中就包含着必须要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呈现的规律,就是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随经济增长而不断优化和升级,这些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也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离开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发展既好不起来,也快不起来。因此,我们要努力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主要方向: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转变;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⑥ 论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向。
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发 展阶段性新特征、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对 于顺利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存在的失衡问题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解决我 国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问题,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现阶段,我国经济失衡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储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2008 年,我国储蓄率为 51.4%,比世界平均储蓄率高 27.5 个百分点。从 1978 年到 2008 年, 我国储蓄率提高了 13.5 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 消费率大幅度下降。 1978 年我国消费率为 62.1%, 2008 年降为 48.6%, 下降 13.5 个百分点。消费率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下降造成的。我国内外需失衡,出口依存度过高,内需不足,其实质是居 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居民消费不足,使我国经济越来越走上为生产而生产的怪圈,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因此,强调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于依靠第二产业。我国人均 GDP 从 2002 年起超过 1000 美元,到 2009 年已达 3600 美元;但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并没有随着人均 GDP 成倍增长而提高,一直在 40%左右徘徊。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比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低十几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质 量和效益的提高,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制约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靠第二产业特 别是“两高一资”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今后,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快于 GDP 增长,从 而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投入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源消耗太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扩张,物质资源消耗大 而效率不高。2009 年,我国 GDP 占全球总量的 8%,但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量的 18%、钢铁的 44%、水泥的 53%。这样巨大的资源 消耗是不可持续的。我国一些主要矿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等)的对外依存度已从 1990 年的 5%上升到这几年的 50%以上。另一方 面,我国科技进步不够快,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低,技术对外依存度很高。我国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但 核心技术几乎都是外国的。我国号称“世界工厂”,但几乎没有世界名牌,出口商品中 90%是贴牌产品。今后,必须着力从“高 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 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人与自然关系不够和谐。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环境和生态恶化的原因在于各地 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十一五”规划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但完成这方面任务的难度是很大的。应 该看到,资源和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真正的硬约束。我们不能继续走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老路, 而要下决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例如,200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7175 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5153 元,后者不及前 者的 1/3。如果加上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城乡不平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也 不小,2007 年上海为 78225 元,而贵州为 10258 元,前者为后者的 7 倍多。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分割、行业 垄断、权钱交易、再分配调节不力等。注重公平分配,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 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扩展和丰富 1995 年制定“九五”计划时,我们首次提出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5 年中央关于制 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其内涵有所扩展,提出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 节约型增长方式一步丰富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内涵也从一个转变扩展为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 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 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010 年初以来,中央一直强调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 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竞争中 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 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转方式、调结构需要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才能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但过犹不及,连年追求超高 速经济增长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各地为了追求短期超高速经济增长,不断加大投资,而且大上工业特别是重 化工项目,挤压消费。投资增速过高,粗放扩张,必然要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为保经济增速,财政支出多用于基础设施 建设,而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的财力不足,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因此,为了缓解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当前需适当放缓经济增速, 从追求两位数增长逐步转为追求比如 8%左右的增速。 最近, 我们积极淘汰落后产能, 取消一部分“两 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控制银行放贷规模和增速,整顿地方融资平台,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以 及各地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都在使经济增速有所回调,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有人担心我国经济会因为采取这些措施而出现“二次探底”,不利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当前经济 增速一定程度的回调是宏观调控的要求,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并不是什么“二次探底”。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今年全年 的经济增速仍将在 9%以上。如果不能容忍一定程度的增速回调,还想保两位数增长,那么,转方式、调结构就会落空,甚至会 使结构失衡更加严重,最终走向“硬着陆”。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从追求两位数增长转变为追 求常态的中高速增长即 8%左右的增长,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比较好的环境和条件。其实,在目前的体 制和政策格局下,我们根本不必为经济探底发愁。现在各方面特别是地方政府仍具有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因此,目前最难的还是控制经济增速太快带来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通货膨胀、贫富悬殊等问题。这就对推动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 政府提出了紧迫要求。 着力通过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推动转方式、 着力通过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推动转方式、调结构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转方式、调结构需要综合施策,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节能减排等,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着力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 在深化改革方面,应以政府转型和财政转型为重点。 2005 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配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这表明,当时我们已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 须靠政府转型来推动和保证。“十二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应突出强调政府转型,即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政 府不能再把追求 GDP 的高速增长作为主要目标,而应把做好公共服务放在第一位。 在政府转型过程中,财政转型很重要。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这就要求财政从经 济建设型财政转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财政支出主要应用于公共服务而不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支出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外主要用 于“三农”,如兴修水利、改良品种、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种粮直补等。应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包括教育、医疗卫生、 就业培训与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建设等,从而有效提高公众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占 GDP 的 比重。 调整政策也很重要。比如,资源和生产要素长期实行低价政策,实际是鼓励粗放扩张。今后需作重大调整,主要是放松价 格管制,使各类资源和要素的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又如,调整经济结构,需要加快发 展服务业,但目前我国服务业的营业税实际税负高于第二产业增值税税负 2 个百分点左右,这显然不利于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各种限制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也不利于这些部门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亟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