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利用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合肥市主导产业集群升级的案例分析
1,与国际汽车企业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2,自己消化吸收。3,招商引资建立产业化集群。
『贰』 安徽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6年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国家和省重大工作部署,抓住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和行政效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
一、土地资源
坚持建设项目用地“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有力地保证了省“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用地的需求。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引导目光向内,尽可能使用已有建设用地。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严格执行有关用地定额和投资强度的规定,把好供地关。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省政府制订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开展占补平衡考核,建立完善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库。全年验收新增耕地项目2251个,确认新增耕地17.85万亩,连续8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一)土地资源状况
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省农用地11200504.02公顷(168007560.3亩),建设用地1639504.8公顷(24592572.0亩),未利用地1172570.36公顷(17588555.5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0.0%,11.6%,8.4%。在农用地中,耕地5728521.53公顷(85927823.0 亩),园地341812.75公顷(5127191.3亩),林地3598933.06公顷(53983995.9亩),牧草地28376.57公顷(425648.6亩),其他农用地1502860.1公顷(22542901.5亩),分别占农用地的51.1%,3.1%,32.1%,0.3%,13.4%。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315212.41公顷(19728186.2亩),交通运输用地 97377.26 公顷(1460659.0亩),水利设施用地226915.12公顷(3403726.8亩),分别占建设用地80.2%,6.0%,13.8%。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地319007.32公顷(4785109.8亩),其他土地853563.04公顷(12803445.7亩),分别占未利用地的27.2%,72.8%。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全省年初农用地面积11212106.86公顷(168181602.9亩),年内减少20247.9公顷(303718.6亩),年内增加8645.06公顷(129676.0亩),年末面积11200504.02公顷(168007560.3亩)。年内耕地减少18499.04公顷(277485.6亩),减少的去向主要为:各类建设占用14458.96公顷(216884.4亩)、农业结构调整1837.33公顷(27560.0亩)、生态退耕1007.74公顷(15116.1亩)、灾毁149.01公顷(2235.1亩)。新增耕地12433.73公顷(186506.0亩),其中开发、复垦、整理增加9937.9公顷(149068.5亩),农业结构调整增加952.4公顷(14286.0亩)。
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保持在5080456.44公顷。年初面积为5080405.92公顷,其中耕地5021844.10公顷,年末面积为5080456.44公顷,其中耕地4960070.19公顷。
2.建设用地
全年审批建设用地14357.76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7961.80公顷、耕地5970.53公顷,与2005年批准的建设用地基本持平。新批建设用地中,批次用地9181.08公顷,其中商服用地814.20公顷,工矿仓储用地4581.94公顷,公用设施用地1165.93公顷,公共建筑用地807.83公顷,住宅用地1538.99公顷。与2005年相比,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有较大增长,表明全省工业建设项目增加较快。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 5176.67 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2820.92公顷,水利设施用地69.3公顷,与2005年基本持平。
征收农民集体土地14104.09公顷,其中农用地7806.07公顷,耕地5857.82公顷,征地总费用605526.29万元,安置农业人口154352人。与2005年相比,多征收1000多公顷。合肥、芜湖、安庆市征收土地量都在1000公顷以上,表明上述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用地量增加较多。
3.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省共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172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44个,市级项目199个,县级项目1926个,总投资额为49334.80万元,与2005年比,项目略有增加,投资额相对减少。增加农用地总面积 13050.75 公顷,其中耕地11814.30公顷,农用地比2005年有所增加,而耕地略有减少。
土地开发投资额17201.48万元,增加农用地5188.95公顷,耕地4824.87公顷,比2005年均有所减少。
土地整理投资额14247.42万元,增加农用地1999.41公顷,耕地1646.82公顷,比2005年略有增加。
土地复垦投资额17885.90万元,增加农用地5862.39公顷,耕地5342.61公顷,比2005年略有减少。
全省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特点是以开发和复垦为主,开发和复垦增加农用地 11051.34 公顷,占总增加农用地的85%。投资比例占总投资的71%,比2005年有所减少,土地整理比例略有增加。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截至2006年底,全省发现矿产138种,已列入《安徽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种有82种。
在探明资源储量中,煤、铁、铜、硫铁矿、石灰岩、岩盐、石膏矿7种资源构成了全省矿产资源主体,用潜在价值衡量,约占比例的84.8%。凹凸棒石粘土、绢云母则为全省特色矿种。
探明资源储量在全国居前3位的主要矿种有:硫铁矿、方解石、明矾石、凹凸棒石粘土等。
探明资源储量在全国排第4~10位的主要矿种有:煤、铁、钒、铜、石膏、芒硝、长石、陶瓷土、膨润土等。
全省2006年资源储量总量与2005年相比,有一定的增加。煤、钒、铅、锌、钨、钼、锑、水泥用灰岩、电石用灰岩、制灰用灰岩、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均有所增加,资源储量减少较多的是玻璃用脉石英。
2006年新增大中型矿产地14处,其中煤炭4处,有色金属矿产3处,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5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1处,稀有及分散元素矿产1处。
(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6年地质勘查投入46751.56万元,与2005年持平。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858.00万元,地方财政拨款9000.32万元,比2005年有较大增长,企事业资金34823.20万元。地质勘查投入主要以企事业资金为主。
资金投向矿种主要是煤、铜、铁、金和多金属,占投资总额的75%,仍然是投资热点矿种。
新查明一批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金、石膏、钼、钨等矿产。
提交地质资料447份,其中,区域地质调查1份,固体矿产勘查410份,水文工程5份,环境8份,地质科研16份。提供查阅人次1389人次,查阅4104份次,比2005年略有增加。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全年有效勘查许可证1916个。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1300个,私营企业344个,股份有限公司42个,有限责任公司170个,集体企业10个,股份合作企业21个。国有和私营企业是勘查的主体。
全年有效采矿许可证4212个。按经济类型分,私营企业2697个,集体企业753个,国有企业144个,有限责任公司344个。这四类企业占了全部企业数的93%,其他经济类型只占7%。私营和集体企业占了81.9%的份额,已经成为资源开采的主体。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2006年底,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95种(含亚种),各种经济类型矿山6805个,矿业从业人员44.82万人,年产矿石量3.23亿吨,工业总产值425.9亿元,矿产品年销售收入396.00亿元,矿业利润24.73亿元。矿业产量、产值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利润有所下降。其中主要是煤炭行业有较大的增长,2006年煤炭产量达到7832.34万吨,创造工业总产值250.51亿元。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建立了基本覆盖全省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制订了《安徽省土地评估中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地价评估机构开展了资信等级评定,加强了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行为,与监察部门协同配合,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障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全省土地出让金达313.69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百亿。其中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收入225.71亿元,比2005年增加近百亿,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2.土地一级市场
国有土地以出让方式供应面积13329.42公顷,成交价款3136927.81万元,均较2005年大幅增加。其中招标出让面积85.90公顷,成交价款51905.05万元;拍卖478.82公顷,成交价款438233.37万元;挂牌3560.44公顷,成交价款1767058.15万元;协议9204.26公顷,成交价款879731.24万元。租赁面积74.73公顷,租金541.87万元。划拨方式供应2948.77公顷。土地供应主要以挂牌、协议、划拨为主。土地供应按用途为工矿仓储用地8662.06公顷,住宅用地2773.21公顷,商服用地1266.96公顷。此三项用地占供地总量的95%。
3.土地二级市场
土地二级市场发生土地使用权转让30143宗,面积1558.75公顷,转让金额 362491.34 万元,与2005年比均有大幅下降。
土地使用权出租3592宗,出租面积16.47公顷,租金325.36万元,与2005年相比大幅度下降。
土地使用权抵押9016宗,面积10698.38公顷,抵押价款3980357.97万元,贷款金额2213709.2万元,与2005年相比面积下降而贷款金额有所增长。
土地使用权转让按用途依次为工矿仓储用地820.26公顷,商服用地117.73公顷,住宅用地606.7公顷。三项占转让总数的99.1%。
出租用途主要是商服用地。
抵押按用途依次为工矿仓储用地7005.38公顷,住宅用地2509.15公顷,商服用地 1113.01 公顷。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1.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
出台了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实施意见,推进矿业权有偿和竞争出让,制订并实施了2006年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计划。加强了矿业权价款评估管理,改变了由矿业权人委托评估机构进行矿业权价款评估的做法,维护了国家权益。全年省级有偿出让矿业权(含有偿延续)125宗,价款4.77亿元,实际征收2.57亿元,为全年计划的202%。
2006年全省有偿出让矿业权1449宗,价款2.22亿元。市场化配置矿产资源既强化了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和有偿使用意识,显化了资源性资产,又促进了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招商引资。
2.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
全年探矿权出让14宗,其中,行政审批3宗,挂牌11宗。出让交易金额10350.88万元,比2005年大幅下降;出让的矿种达到9种,主要是铁矿5宗,出让金额9312.58万元;其次是锰矿2宗,出让金额704万元,铜矿1宗,出让金额125万元,水泥用灰岩矿1宗,出让金额120万元。这四种矿产的出让金额占总金额的99.1%。
采矿权出让1435宗。其中,行政审批1267宗,拍卖19宗,挂牌149宗。出让金额11832.33万元,相对2005年有较大变化。出让矿种达到41种之多,出让的主要矿种是砖瓦粘土604宗,建筑石料用灰岩397宗,建筑用砂88宗,建筑用安山岩86宗等。
3.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
探矿权转让85宗,转让价款17650.93万元。其中,出售82宗,价款17050.93万元;作价出资3宗,价款600万元。转让矿种达15种,主要是铁、铜、金、锰、铅锌等。
采矿权转让87宗,转让价款3182.61万元。其中,出售77宗,价款3009.01万元;作价出资8宗,价款153万元。转让矿种达12种,主要是水泥用灰岩、砖瓦粘土、建筑石料用灰岩、铁、铜、铅锌、矿泉水等。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1.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全年发现违法案件4279件,其中历年隐漏640件,2006年发生3639件。涉及土地面积2804.80公顷,其中耕地1538.00公顷。涉案主体是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分别为971件和3096件,涉及土地面积分别为1740.91公顷和324.21公顷,分别占涉及土地面积总数的62%和12%。
全年立案2469件,其中历年隐漏563件,2006年发生1906件。涉及土地面积 1855.96 公顷,耕地935.91公顷。其中未经批准占地1319件,涉及土地面积788.47公顷,占立案总数的53%。2006年结案2447件,处理历年隐漏案477件,共涉及土地面积1474.29公顷,耕地707.65公顷;处理2006年发生案1593件,涉及土地面积972.41公顷,耕地447.87公顷。通过依法处理收回土地196.74公顷,耕地57.11公顷,拆除构建物7865.22百平方米,没收构建物4101.5百平方米,罚没款2781.69万元。
2.地矿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全年发现违法案立案查处215件,其中无证勘查39件,无证开采115件,越界开采41件。2006年结案225件,处理2005年未结案33件,处理无证勘查31件,无证开采107件,越界开采34件,未结案24件,共吊销采矿许可证10件,罚没款147.5万元。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全省共有行政复议申请90件,2006年受理77件,审结68件。在审结案件中维持58件,撤销4件,撤回申请4件。与2005年相比行政复议申请数有所增加。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由于市、县级国土资源机构改革趋于完成,只有少数几个县正在改革之中,机构人员总数基本稳定。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人员3912人,比2005年有所减少。其中行政编制人员2012人,比2005年增加13人。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研究生71人,大学本科及大专2864人,高中及中专877人,初中及以下100人。年末平均从业人数3937人。经费收入86886.8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拨款69410.00万元,其他收入17356.86万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800万元。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直属机构530个,职工数7591人,机构和人员都比2005年增加。乡级土地所1428个,人员7315人,与2005年比略有增加。
2006年全省参加各种培训人数达696人次,参加党校学习220人次,行政学院学习16人次,参加其他院校培训460人次,学历教育418人,其中,硕士11人,大学本科170人,大专237人。参加培训和学习人次都有大幅增加,学习风气较好。
『叁』 以安徽省安庆市的经济状况看改革开放30年社会的变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多的野生动植物。文明遐迩的白山发电厂、省冶金夹皮沟黄金矿业总公司、省森工集团红石林业局就坐落在这里,是全国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县份
据了解,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家乡桦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怎么?你不相信?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首先说吃,民以食为天。30年前的大米.面粉一般价格在0.17元,而现在的价格在1.30元左右,上涨了接近8倍。副食价格就很惊人,蔬菜价格由平均5分钱一斤上涨到平均1.50元一斤,涨幅30倍。肉食价格,以猪肉为例从0.82元到现在的平均6元,上涨了7倍还多。牛羊肉的价格至少达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涨幅大概也有7倍多。想一想,真的是很吓人啊。
其次谈谈穿吧,现在一套象样的衣服怎么说也得一二百以上吧,30年以前,20元以内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衣服的价格相对于那个时代上涨了18倍。
依次类推,下面这个题目就是住。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都喜欢使用对大气没有污染的燃料。
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再下面的题目是行,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有人开私家轿车,当然,也有人爱坐出租车。这些都不具有代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车,30年前的车票5分钱,现在的车票是1元,整整上涨了20倍。
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分析完了,我们来谈谈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30年以前我们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工人看病都是单位报销,不用花钱,农民有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看病也基本不用花钱。那么,我们假定一个人没有单位,他看病是花钱的,进一次医院需要多少钱呢? 30年以前,感冒这种普通疾病块八毛的就解决问题了,即使打吊瓶最多10多块吧,现在呢?少说20到30元,如果输液了,100元根本不够。如果病大,就更麻烦了。医疗费用上涨了80倍!
现在,我们的收入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一个月几十元就能养活全家十几口人。而现在呢?上涨到了几百元甚至几千元,工资翻了十几倍到几十倍。
教育问题就更大了,过去的九年义务教育那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父母上学的时候全年学杂费也就5元左右,你小子有本事考上大学,1分钱都不用交,吃饭钱都是国家管着,没有读不起书的。现在,小学一年几百元,中学一年几千元,大学一年几万元,读不起书的人可就太多了!!教育费用上涨了300倍不算多吧??
是的,现在我们国家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小学初中的学费免了,但是我们没有赶上啊!真的是很可惜啊 ^-^
前几年,桦甸人吃自家的井水长出了大骨节。现在,人们吃的是自来水和矿泉水。就算是自来水也经过了处理
总之,改革卡放给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以及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那么,现在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呢?
2006年4月25日,吉林省和天津市各界人士在天津宾馆汇聚一堂,举行吉林——天津农业合作交流对接活动。副省长杨庆才参加签约仪式。
杨庆才介绍了吉林省的农业自然生态和经济情况。他说,吉林省和天津市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在两省市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大力推动下,经双方有关部门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两地农业互利合作已实现良好开局,并取得重要成果。欢迎天津企业界的朋友与我们携手开发建设吉林,共同开创吉林——天津农业互利合作的美好未来。
吉林省相关部门对重点领域和项目作了详细说明。吉林省政府与天津市政府签约,建立了长期农业合作关系;我省18个县(市)和天津市11个区(县)签约,建立两省市县区农业经贸长期合作关系;有关方面还达成10项劳务合作协议和意向.
在经贸合作签约仪式上,我省与天津市达成20项经贸合作项目,项目金额13.76亿元。双方领导还为“吉林劳动力转移天津工作站”揭牌。
此次活动中,我省集中展示了十大系列、百余种绿色特色优质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并重点推介了百个农业发展项目。
由此可见,我们的家乡越来越好了! 这全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啊!
『肆』 安徽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我可以,到文秘乐园去查
『伍』 安徽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我们抢抓机遇逆势而上、发展成就振奋人心的一年。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克难奋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有新提升,结构调整有新进展,改革开放有新突破,人民生活有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崛起信心。
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00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1551.2亿元,增长17%,其中地方收入863.9亿元,增长19.2%。粮食总产量61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87.9亿元,增长2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63.2亿元,增长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7.8亿元,增长19%。进出口总额156.4亿美元,下降22.5%,较上半年降幅收窄10.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6元,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4504元,增长7.2%。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9%。城镇新增就业5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1%。
过去的一年,我们主动强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举措,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密切关注形势变化,积极跟踪政策走向,主动作为,果断决策,深入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先后出台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较早地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牢牢把握国家扩内需的政策机遇,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干了一批我们多年想干而没有条件干的大事。合蚌客运专线、合福铁路安徽段、九华山机场、宣绩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马钢车轮扩能改造、新桥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江淮汽车年产20万辆乘用车、铜陵锐展发动机、国电蚌埠电厂二号机组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经过多年建设,总投资183.4亿元的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完成,标志着淮河中游骨干防洪体系基本建成。六潜高速、六武高速安徽段、阜周高速北段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302公里,通车总里程超过2800公里。千方百计保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出台减轻企业负担和金融支持小企业的多项举措,全年减免缓税费312亿元,在关键时刻提振了企业信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中部第一、全国前列。认真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工作,销售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等231.5万台(辆),销售额108亿元,家电下乡销售量居全国前列,补贴兑付率全国第一,200多万农户受益,同时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开展地产品销售对接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坚持把保市场、保份额作为外贸工作的重点,多措并举,有效遏制了进出口急速下滑的态势。把握宏观政策导向,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加大信贷投放,新增本外币贷款2406亿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年新增上市公司7家,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63亿元,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共234亿元,财政部代理发行我省地方政府债券77亿元。大力完善地方金融体系,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信用社专项票据兑付工作全部完成,新组建开业农村银行13家,新增担保机构25家,获准开业小额贷款公司123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17个市,中国进出口银行、民生银行、汇丰银行等14家境内外银行在我省新设23家分支行。
过去的一年,我们全面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眼增强创新能力,重点实施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和技术研发政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省呈现出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人才集聚、创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好势头。我省被批准为首批三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之一;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6386件和8594件,在全国位次分别提升2位和6位;13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1项首次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新增国家级创新型企业6家、试点企业10家,增量全国第一;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家;新增国家级质检中心2家,总量达到9个,居中部地区首位;新增两院院士4名。全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聚焦核心区域、核心企业和核心项目,狠抓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科技、产业、改革和人才成果加速涌现,试验区建设进入国家层面。科技研发实现新突破,建成世界首个量子通信网络,奇瑞混合动力轿车、科大讯飞畅言教学产品等成功面市。创新型产业加快发展,京东方液晶平板显示器、普乐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高新技术领域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9户。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推进,启动建设合肥创新服务平台,省及合芜蚌三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顺利运行,招募风险投资机构10家,募集资金30亿元以上。人才培养和引进取得新进展,与国家外专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实施引智项目237项,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落户合肥,中科大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和奇瑞公司成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制定实施钢铁、汽车等9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文化、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完成重点产业技改投资1800亿元,工业化率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产值增幅达30%以上,皖新传媒成功上市,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速。落实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推开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选择150个实力较强的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县域经济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扎实推进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建设,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继续深化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皖北地区呈现加速发展的可喜局面,合肥等市县与皖北三市六县结对合作进展顺利。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推进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环境整治,所有市县都建成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101.5万吨,新增燃煤机组脱硫设施496万千瓦,“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完成。
过去的一年,我们持续加强“三农”工作,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认真执行小麦、水稻等最低收购价,发放各类涉农补贴120.7亿元,比上年增加11.7亿元。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战胜皖北地区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夺得粮食丰收。扎实开展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畜牧水产业规模养殖比重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582.5亿元、增长29.7%,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115家、增加744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07个,完成新型农民培训59.8万人。成功举办首届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和第十届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新网工程”网点达3.8万个,比上年增加3296个。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708公里,新建改造排灌泵站11.8万千瓦,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30万亩、除涝面积80万亩,投入16.6亿元、新开工建设43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营造林195万亩,新增农村沼气用户近10万户,解决了316.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试点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取得新进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成效明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扩大省级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基本完成集体林权确权发证任务并开展配套改革试点。
过去的一年,我们积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切实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2502户,增长23.8%。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开,地方税制改革继续深化,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全部取消。经过周密部署精心实施,稳妥解决了工商系统市场办管脱钩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筹备组建省演艺集团、省广电传媒产业集团,172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转企。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选择32个县(市、区)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项工作受到广泛认可,人民群众普遍欢迎。全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动配合国家部委编制示范区规划,边规划边建设,边申报边推进,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示范区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层面战略规划,为加速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区域分工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交通、能源、科技、金融、旅游、质监等重点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积极谋划并大力推进与央企调整结构合作发展,在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签订合同项目77个、总投资1840.8亿元,已开工项目35个、投资额975.1亿元,开创了与央企战略合作的新局面,对推动我省长期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积极参与并主动对接上海世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取得了丰硕的经贸与合作成果,彰显了安徽优势,扩大了对外影响,提振了崛起信心。黄山航空口岸和马鞍山、池州水运口岸对外开放,全省口岸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对台经济合作加强,合肥至台北直航开通。全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640亿元、增长43.8%,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8亿美元、增长11.3%,新落户世界500强企业4家。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56.2万人次,增长18.2%。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33.4%,对外投资拓展到44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资源开发勘探迈出新步伐。国际友好城市新增3对,达到69对。
过去的一年,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民生为第一目标,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剧的情况下,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推进力度,实施项目由上年的18项拓展到28项,投入由176亿元增加到254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困难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1%,建成和在建农民工创业园253个,培训农民工52.8万人,返乡农民工中98%返城就业,全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26.8万人、1447万人和377.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2.5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廉租房保障。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首批项目进展顺利。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扶贫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大省建设,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和质量工程取得新进展。按照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全面排查鉴定中小学校舍,制定实施3年消除安全隐患工作方案,完成加固改造年度任务,努力将中小学校建成质量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场所。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话剧《万世根本》、黄梅戏《雷雨》等一批精品佳作获国家级奖项,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项目获第三届文化部科技创新奖唯一特等奖。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婚前医学检查和农村孕产妇保健,启动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社区卫生覆盖率达8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质量全国领先。 “全民健身、健康安徽”主题活动蓬勃开展,我省健儿在全运会上取得13金、12.5银、9铜的历史最好成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马鞍山市荣获中部地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外事、侨务、港澳、统计、文物、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工作继续加强,地震、气象、地质、测绘、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取得新进步。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局面继续巩固。
过去的一年,我们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认真落实稳定第一责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安保任务,全省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加强信访工作创新,建立下行接访、涉访特困救助、网友留言办理反馈等制度,加强积案化解,信访总量稳中有降。深入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顿,扎实推进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基本形成覆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落实法律援助政府责任,全省已建法律援助中心12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2060个。对口支援松潘县灾后重建工作加速推进,已完工和在建项目37个,占项目总数的80.5%,受到灾区群众的广泛好评。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取得新进步,驻皖部队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抗灾救灾、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的一年,也是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施政水平不断提高的一年。我们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完成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45件、政协委员提案815件。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规范执法行为,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2件,制定、发布省政府规章8件。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启动实施新科技成果、招商项目和就业劳务信息发布“三个窗口”建设,继续深化“一站式”服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八项要求,因公出国(境)、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比前三年平均数分别下降37.5%和20.6%,“小金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勤政廉政建设有新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差距。主要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仍比较困难,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居民消费后劲不足,外贸下降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一些长期制约我省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城镇化进程滞后,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难度加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职能转变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部门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陆』 安徽17个城市能源消耗的数据
你是学环境工程还是什么相关专业的 ?
毕业论文现在才弄吗??
说具体一点我给你 哪17个城市??????直接全省的数据不行吗?
能源消耗主要指什么 煤?石油年消耗量?
一、环境质量
(一)水环境
1、淮河流域
淮河干流水体污染依然严重。40%的断面水质较差(Ⅴ类)和很差(劣Ⅴ类),污染程度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主要污染物为氨氮。
淮河支流水体污染重于干流。水质较差(Ⅴ类)和很差(劣Ⅴ类)的断面达63%,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2、巢湖流域
巢湖湖区水体呈轻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物总磷和总氮年均浓度值超过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西半湖污染程度明显重于东半湖。近年来,巢湖湖区水体营养状态呈改善趋势,但污染程度依然较重。
巢湖9条出、入湖河流中有4条河流断面水质很差(劣Ⅴ类),其它5条河流断面水质尚可(Ⅳ类),污染程度与上年相比没有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
3、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水质仍保持优良(Ⅱ类)。
长江支流水体与上年相比污染有加重趋势,10条主要支流中,有8条支流水质较差(Ⅴ类)和很差(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4、新安江流域
新安江干流及支流水质仍保持全部优良(Ⅱ类)。
5、主要水库
全省主要水库水质良好(Ⅱ~Ⅲ类)。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6、地下水
全省8个主要地下水水位监测城市中,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阜阳市深层地下水第一含水层水位上升了0.3~0.5米。
全省大部分城市和区域地下水水质较好,但沿淮河污染河段及城市周围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氟化物超标现象比上年有所增加。
7、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
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41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有18个水源地出现监测指标超标。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超标污染物主要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粪大肠菌群和总磷;饮用水地下水源地超标污染物主要为氟化物和总大肠菌群。
(二)大气环境
1、城市空气
全省城市空气质量尚好,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5个,三级标准的城市9个,劣三级标准的城市2个。1个城市尚未开展监测。
2、酸雨
全省降水年均pH值在4.7~7.5之间,出现酸雨的城市有10个。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的城市有4个,铜陵市、池州市酸雨污染较重,酸雨频率分别达63%和58%。
(三)声环境
1、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全省城市道路声环境质量较差,较重污染(75~73分贝)的城市2个,中度污染(70~73分贝)的城市5个,轻度污染(67~70分贝)的城市7个,仅有3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较好(67分贝以下)。
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全省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差,较重污染(57~60分贝)的城市4个,中度污染(55~57分贝)的城市6个,轻度污染(53~55分贝)的城市3个,仅有4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53分贝以下)。
(四)生态环境
1.土地
2002年,全省主要地类面积为:耕地594.60万公顷,园地34.24万公顷,林地338.99万公顷。建设用地:城镇村及独立工矿用地122.46万公顷,交通用地27.62万公顷,水域(包括水利设施用地及水面)199.99万公顷。全省建设占用耕地5614.51公顷,同期全省土地整理补充耕地9215.63公顷。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8674.67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3600平方公里,中度为4300平方公里,强度为660平方公里,极强度为96平方公里,剧烈为18.67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主要集中在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丘区和江淮丘陵岗地。
2.森林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12667.4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7.95%。
3.生物多样性
物种:全省有高等植物4245种,维管束植物3645种。在维管束植物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0种。全省有陆栖脊椎动物557种,其中兽类96种,鸟类354种,爬行类68种,两栖类39种。全省野生脊椎动物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20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有71种。
湿地:全省湿地总面积284.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0.3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70.4万公顷,人工湿地面积213.9万公顷。
自然保护区: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1处,面积57.1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4.11%,其中按保护区级别划分:国家级保护区5处,面积13.65万公顷;省级保护区25处,面积42.85万公顷;县级保护区1处,面积0.67万公顷。按保护区类型划分: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21处,面积26.70万公顷;湿地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0处,面积30.47万公顷。
风景名胜区:全省共建立各类风景名胜区39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1处,总面积35.76万公顷。
森林公园:全省共建设森林公园38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25处,省级森林公园13处,总面积11.80万公顷。
4、地质灾害
全省发生重要地质灾害147处,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122处,伤7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000万元。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沿江丘陵地区。
二、污染物排放
(一)废水及主要污染物
2002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14.28亿吨,比上年增加0.7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6.46亿吨,占总量的45.24%,比上年增加0.14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7.82亿吨,占总量的54.76%,比上年增加0.56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1.36亿吨。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41.09万吨,比上年减少0.6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12.59万吨,占总量的30.64%,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28.50万吨,占总量的69.34%。
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5.04万吨,比上年减少0.05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排放2.04万吨,占总量的40.48%,生活废水中排放3.00万吨,占总量的59.52%。
(二)废气及主要污染物
2002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为5118.84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11.2亿标立方米。
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39.6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4.91万吨,生活及其他排放量为4.75万吨。
烟尘排放总量为24.31万吨,比上年减少2.11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20.70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3.61万吨。
工业粉尘排放量24.09万吨,比上年减少1.20万吨。
(三)工业固体废物
2002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414.69万吨,比上年增加152.8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607.79万吨,比上年增加63.55万吨。(四)污染事故
2002年,全省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58起,比上年增加5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2.9万元,农作物受害面积184.6公顷,污染鱼塘面积31.6公顷。
三、环境保护与建设
(一)“十五”环保计划实施
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是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项目125个,总投资202.2亿元。截止2002年底,已有108个项目立项,72个项目完成了可行性研究,31个项目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35.9亿元。明光市、固镇县等13个污水处理厂和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已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治理新开工项目计划,国债资金支持1.69亿元。
淮河、巢湖两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获得国务院批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项目83个,投资64.8亿元;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项目49个,投资48.7亿元,两流域项目均列入国家计划,为“十五”期间淮河、巢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巢湖流域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治理巢湖污染项目已全面建成。酸雨控制及环境改善项目已与亚洲开发银行正式签订协议, 共9个子项目,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1.47亿美元。
环境改善--天然气利用工程正式启动,其中8个市的子项目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签订了贷款协议,利用外资1.5亿美元。合肥、蚌埠、马鞍山市已率先开工建设。
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实施进展顺利,70%的治理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或完成。
2002年,新增“三废”设计处理能力:废水15.04万吨/日,废气548万标立方米/小时,固体废物5253吨/日。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进一步落实,除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外,化学需氧量、氨氮、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均比上年有所削减。
(二)工业污染防治
工业污染防治紧紧以工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为中心,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工作,倡导循环经济理念,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进一步控制。2002年,组织编制了清洁生产审计指南和技术要求,对70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进行了培训。截止到2002年底,全省共有120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32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
2002年,开展了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专项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基本摸清了全省危险废物和化学危险品的生产企业及其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营等情况。对收缴的"毒鼠强"等废弃危险化学品进行了安全处置。
2002年,全省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审批1120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3.6%。“三同时”执行率90.6%,在310个验收项目中,“三同时”合格率100%。为防止污染反弹,全省共检查企业8948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90起。同时,在淮河流域率先实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共向1050家企业发放了排污许可证,进一步巩固了“一控双达标”成果。(三)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2002年,全省大力实施“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6.02万公顷。其中成片造林15.35万公顷,平原绿化0.67万公顷。在成片造林中退耕还林9.99万公顷,长江防护林2.31万公顷。新增封山育林8.35万公顷。四旁植树完成1.03亿株。
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共安排水利投资107.7亿元,长江干流堤防得到加固。沿江排涝泵站、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治淮工程、城市防洪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
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管理日趋规范。沿淮调蓄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工作开始启动。两淮煤矿、马鞍山铁矿的矿区生态恢复和保护取得进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快速发展,生态示范区及试点单位22个,示范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1.06%。创建了100个省级生态村和10个环境保护先进城镇。蚌埠市新城综合开发区,芜湖市马塘区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第七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金寨县、涡阳县、马鞍山南山铁矿、黄山市黄山区作为第二批全国生态示范区,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命名。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共建设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3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点28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4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32个,全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95个,省级重点工程--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乡镇达到100个。2002年,全省使用氮、磷肥161.3万吨,比上年减少8.1%;农药使用总量7.43万吨,比上年增加1.7%。
2002年,完成了全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共获取数据52.6万个,摸清了我省生态家底,建立了安徽省生态环境查询系统。《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论证,达到了国内同类型研究的领先水平。
(四)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改善。2002年,全省设市城市完成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60亿元,其中:污水处理投资3.87亿元,园林绿化投资2.45亿元,市容环境卫生投资2.23亿元,燃气投资2.82亿元。新建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面积分别为37.9平方公里和22.8平方公里,新增自来水日生产能力8.51万立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35万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990吨。建成和在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20个,合肥市南淝河、马鞍山雨山湖、池州百荷公园等局部区域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2002年末,城市绿化覆盖面积39037公顷,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5008公顷,比上年增加1585公顷,建城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25.50%上升至25.63%;全省拥有城市公共绿地面积5021.10公顷,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4.48平方米。
2002年,人工煤气供应总量2477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61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总量46.4万吨,比上年增加8.8万吨,城市用气人口699.1万人,燃气普及率62.42%。
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全面启动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三市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作为"十五"环境保护工作的奋斗目标,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分别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模"领导小组和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专业工作组,一些重点工程项目正在实施。
(五)其他基础工作
环境监察手段正在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累计安装污染自动监控装置601台,共对475个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不同方式的自动监控。2002年征收排污费1.39亿元。环境监测能力得到改善,全省共建设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0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施了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明显,为全省环保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发挥了重要的舆论监督和推动作用。环境法制、科技、信息、环保产业工作逐步推进,重点城市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成效明显。环境国际合作在争取资金、培养人才、技术交流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17个省辖市、55个县(市)分别独立设置了环境保护局,全省环保系统人员总数达4388人。环境监察、监测机构建设进一步规范,人员素质及工作水平有所提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和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