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
美国经济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首先从50至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黄金时代”的时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一、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二、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三、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四、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五、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地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美国的西部和南部由于一没有传统工业的负担,二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兴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地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如次:一、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二、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高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19和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巨额的利润。
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至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
2. 请问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因
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世界大战的推动,军事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战争结束后,大量的军事科学技术被运用于民用生产,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此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推动下,航空运输业迅速发展、家用电器业异军突起、信息产业后来居上,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等等方兴未艾。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不断开发出巨大的新市场,给国民经济的发展以非常有力的推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而巨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战争与危机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矛盾,从而使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能够较为顺利地向前发展。
一、科技进步与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
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4%,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为3/4;同20世纪初相比,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生产率提高了约100倍。现代资本主义取得的成就及其优势地位,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的,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以来经济增长的70%~80%产生于科学技术创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强化军事和政治,发展经济和教育,争夺科技人才,抢占科技制高点,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变了生产力的规模和结构,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第二,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促使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出现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国际化、中产阶层队伍扩大、劳资关系缓和等一系列新现象、新特点。第三,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和作用下,在军事、国家职能、民主形式、阶级结构、政权结构及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第四,现代科技革命促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失业和经济危机等社会矛盾呈现出新特点和新形式。
二、 科技进步与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向当代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从而既向世界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之初,由于历史的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在了前头,社会主义国家暂时落后。但到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感受到了这次科技革命的挑战,纷纷发起“向科学进军”,进行改革调整的尝试,初期颇见成效。但在1957年以后,欧洲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领导人开始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中国等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一度忽视经济建设,特别是放松了科技的发展,而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结果走进了“左”倾教条主义甚至是“内乱”的死胡同。他们都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联盟。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再次掀起高潮。这场新技术革命,使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难以脱离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从军事对抗和较量转入经济领域,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和重要。面对这样的新挑战,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在80年代不仅没有找到加速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革命的路子,而且经济出现了全面衰退。80年代中期以后,在没有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又转而搞没有限度的“公开性”、“民主化”,以所谓的“政治改革”为中心,结果使加速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成为一句空话,从经济衰退发展到经济危机,又从经济危机发展到政治危机、政治动荡,最后导致社会危机的总爆发。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却一枝独秀,经受住狂风巨浪的吹打,而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世界新科技革命再次来潮的时代大机遇,进行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制度增添了活力和吸引力,而且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了青春。
三、国际关系与战后经济的发展
从50年代开始出现的地区性经济集团,现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这也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种调整和变革。最早建立的欧洲共同市场,现已变为欧洲联盟,不仅成员国由原来的6个国家发展到今天的15国,并拥有大量的联系国,而且还由最初的关税联盟变成了一个统一大市场,实现了商品、劳动力、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动。不仅如此,欧洲联盟开始推行欧洲统一货币计划。欧元正式发行,欧盟国家统一的中央银行也已建立。这使欧洲联盟成了世界上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地区性经济集团。现在世界上的地区性经济集团已达因五十个之多。它们对推动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加强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起了大小不等的积极作用。此外,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协调,如各种双边或多边的国际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的发达国家七国首脑会议等等,也对解决国际经济矛盾、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两极世界的解体以及世界多极化的快速发展使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虽然局部的动荡不断,但整体上还是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前进着。21世纪是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谁拥有高科技,谁就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也会在未来的国际关系中拥有更多的权利。因此我们应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以求得在新的世纪里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汤因比.杨辉译.展望21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2 陶承德.科技革命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 胡才珍.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进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新变化
1、最重要的变化,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内。
2、随着企业规模的越容来越大,对企业管理专业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在这各背景下,企业的所有者逐渐从经营管理一线上退下来,管理专业人才则担当管理重任,出现了“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人民资本主义”。
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4、美国出现了“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4.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美国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受此推动,美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增长期。2001年美经济陷入短暂衰退,之后逐步复苏。2004年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GDP全年增长4.4%。2004财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继续扩大,达4123亿美元。2004年外贸逆差为6171亿美元,创历史最高。 2008年,美国经济再次呈下滑趋势。
美国的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在全国各地区,经济活动重心不一。例如:纽约市是金融、出版、广播和广告等行业的中心;洛杉矶是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旧金山湾区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中西部是制造业和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游业和建材业为主要产业,并且由于其薪资成本低于其他地区,因此持续的吸引制造业的投资。
美国的服务业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力从事服务业。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了黄金、石油和铀,然而许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于外国进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糖和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惊人的农业产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国也有发达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美国也是飞机、钢铁、军火和电子器材的主要输出国。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毗邻的加拿大(19%),中国(12%)、墨西哥(11%)和日本(8%)紧随其后,每天大约有价值高达11亿美元的产品流经美加的国界。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自从1980年代隆纳·里根的总统任期以来,美国增加了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运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减少福利制度的规模,抛弃了自经济大恐慌以来长期实行的、偏向干涉主义的凯恩斯派经济政策。也因此,美国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务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要少,降低国内的税赋,并更依赖于自由市场和私营的慈善机构上。
5.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两大趋势。
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区域经济集团化,专二是经济全球化。属
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都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但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经济全球化是自然形成的,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为保护本地区的利益通过特殊安排实现的;目前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具体区域表现,其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虽然区域经济集团化具有排他性,但从总体上看也促进着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并没有遏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6.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发展不平衡】
1、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经过大力调整与重建,一些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美国、加拿大等国则将战时经济转为平时经济。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了5%。但是,在这段“黄金时期”过去以后,西方各主要国家都陷入了经济“滞胀”状态,1973—975年、1980—1982年连续爆发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整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虽摆脱了经济危机,其发展依然十分缓慢,各国平均增长率也只有3%。
2、不同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与欧盟经济好于美国。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明显好于日本、欧盟。日本经济自1993年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这段时期被日本国民称为“失去了的十年”。
3、经济运行模式不平衡。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微观的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与宏观的组织管理机制上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是不同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三种模式;一是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经济结构的特点是政府对经济只作智谋的干预,更多的是强调个人主义与市场自由竞争。二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强调个人自由与社会义务的结合,社会对利润的追求与向工人提供社会保障相结合,企业管理人员的决断与工人参与相结合。三是日本的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采取亲市场战略,即政府的干预遵循“充分的市场,必要的政府”原则,政府在财政、金融、贸易、产业、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调控作用突出。另外还有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7. 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与经济
二战后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发展经济
西欧各国:二战后回西欧各国 元气大伤答,为美国马首是瞻充分利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发展经济,此外还采用国建干预市场的行为,发展高新技术,促进经济的增长,到了20世纪70年代,组建欧盟前身 美国世界经济吧主的地位动摇了 但认识世界经济霸主
日本:利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加上国内的改革 发展高新技术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到了20世级70年代,一度超过美国的经济实力 但仅仅是那一年 但也足已见日本经济实力
第三世界国家 在获得民族独立后经济不断发展
苏联经济不断走向崩溃
,美国经济时好时坏 并且 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减缓,经济发展走向了下坡路、、
8. 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发展特点
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一、科技进步与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 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4%,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为3/4;同20世纪初相比,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生产率提高了约100倍。现代资本主义取得的成就及其优势地位,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的,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以来经济增长的70%~80%产生于科学技术创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强化军事和政治,发展经济和教育,争夺科技人才,抢占科技制高点,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变了生产力的规模和结构,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第二,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促使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出现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国际化、中产阶层队伍扩大、劳资关系缓和等一系列新现象、新特点。第三,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和作用下,在军事、国家职能、民主形式、阶级结构、政权结构及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第四,现代科技革命促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失业和经济危机等社会矛盾呈现出新特点和新形式。 二、 科技进步与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向当代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从而既向世界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之初,由于历史的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在了前头,社会主义国家暂时落后。但到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感受到了这次科技革命的挑战,纷纷发起“向科学进军”,进行改革调整的尝试,初期颇见成效。但在1957年以后,欧洲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领导人开始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中国等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一度忽视经济建设,特别是放松了科技的发展,而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结果走进了“左”倾教条主义甚至是“内乱”的死胡同。他们都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联盟。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再次掀起高潮。这场新技术革命,使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难以脱离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从军事对抗和较量转入经济领域,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和重要。面对这样的新挑战,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在80年代不仅没有找到加速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革命的路子,而且经济出现了全面衰退。80年代中期以后,在没有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又转而搞没有限度的“公开性”、“民主化”,以所谓的“政治改革”为中心,结果使加速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成为一句空话,从经济衰退发展到经济危机,又从经济危机发展到政治危机、政治动荡,最后导致社会危机的总爆发。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却一枝独秀,经受住狂风巨浪的吹打,而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世界新科技革命再次来潮的时代大机遇,进行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制度增添了活力和吸引力,而且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了青春。 三、国际关系与战后经济的发展 从50年代开始出现的地区性经济集团,现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这也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种调整和变革。最早建立的欧洲共同市场,现已变为欧洲联盟,不仅成员国由原来的6个国家发展到今天的15国,并拥有大量的联系国,而且还由最初的关税联盟变成了一个统一大市场,实现了商品、劳动力、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动。不仅如此,欧洲联盟开始推行欧洲统一货币计划。欧元正式发行,欧盟国家统一的中央银行也已建立。这使欧洲联盟成了世界上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地区性经济集团。现在世界上的地区性经济集团已达因五十个之多。它们对推动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加强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起了大小不等的积极作用。此外,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协调,如各种双边或多边的国际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的发达国家七国首脑会议等等,也对解决国际经济矛盾、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9. 二战之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策略说法有哪些·
1、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
(1)抓住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3)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劳动者素质。
2、从共性角度比较二战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方式。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成为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工业大国的典型,其共性有: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教育、科技,造就经济发展所需的后备人才;创造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3、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①面临的机遇:A、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道路;B、二战后,世界局势处于相对稳定时期。C、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发展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D、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面临的问题:A、人口多、基础差、各地发展不平衡,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B、长期的殖民统治,受西方列强控制较严重,易产生政治或经济的动荡;C、国际经济旧秩序、世界大国的影响和制约;D、亚洲国家差异大,内部矛盾复杂。
③中国的态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4、从历史机遇、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德、美、韩经济发展原因:
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美国则在原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稳定发展。韩国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并一跃实现了工业化。历史机遇:联邦德国利用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和马歇尔计划援助。美国则在战后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场。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开始工业化进程。
经济发展战略:联邦德国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美国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韩国政府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从发展密集型产业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实行不均衡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在经济领域推行出口主导型产业化战略,依靠“要素投入型发展模式”,经济在短期内迅速起飞。这种增长模式虽然在当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明显。90年代后期,“要素投入型发展模式”累积的弊病,包括增长里衰退、劳资纠纷等矛盾纷纷呈现,最终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政府调动资源集中开发首都圈的特定地区,不均衡的发展方向使得以汉城为中心的首都圈以11.8%的国土集中了全国人口的48.3%、税收的71%和韩国百强企业的91%。首都圈的人口、产业、经济、权力的过度集中,一方面以牺牲地方利益为代价,致使地方的发展潜力衰退和活力丧失,从而导致韩国出现
“高费用、低效率”的国土结构,最终造成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下降、社会的凝聚力削弱。另一方面,韩国的首都圈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首都圈作为韩国经济中心担负着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压力,同时又承受着诸如高地价、高利息、高物流费和交通、环保、教育和卫生压力。为了克服不均衡发展及其负面影响,自2003年卢武铉的国民参与政府上台以来,韩国一直致力于国家均衡发展战略的策划与实施,并且正计划以过去4年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为基础,布置与推行第二阶段的均衡发展政策,以克服地区间发展的差距,谋求韩国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强化韩国的国际竞争力。韩国政府正通过国家均衡发展战略,激发首都圈以外全国所有地区的发展潜力,确保新的增长动力,从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国家均衡发展战略以革新、均衡、产业、空间、质的发展五大政策为支撑,力图促进地区间互助发展,以“建立多核型、创造型均衡发展社会”为目标。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参与政府成立了国家均衡发展委员会作为推进战略的指导与研究机构,并制定了国家均衡发展特别法以保证战略的实施,同时制定了“五年发展计划”和“国家特别财政预算”,设立特别会计。具体说来,国家均衡发展战略包括五大主要政策:第一,革新政策。这项政策主要是要对以前地方政府、大学及企业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强制结构进行变革,创建地区创新体制。在这种新体制下,以地区政府革新体系为龙头,地方自治团体、企业、大学、研究所、NGO等之间建立各种形态的水平合作关系,相关主体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各个主体在发展中的优势。地区政府的革新体系与计划为各主体提供互联网络以及交流学习的平台,企业负责技术应用与商业,大学和研究所负责培养人才及研究开发,地方自治团体负责地区革新计划的推动和起到支援作用,民间团体和媒体参与革新成果的推广,从而形成产、学、研一体式项目。第二,均衡政策。该政策主要是针对不发达地区人口减少、教育医疗条件落后等问题而制定的政策。为了解决这些地区的问题,政府推出“新活力项目”,每年投入约2千亿韩元规模的财政援助,为不发达地区注入经济活力。第三,产业政策。参与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均衡发展的五年计划,并指定了8个革新示范地区,每个示范区重点扶植4个战略产业。从2004年起,该政策推行比较顺利。这些战略性产业从传统的产业部门开始转向最尖端的产业领域,形成文化、旅游、数字化传输等广泛的产业领域。在全部的64个战略产业中,其中21个产业在投资、就业、销售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该政策对于韩国启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空间政策,即分散政策。参与政府推出行政中心复合城市建设战略,将行政机关和公共机关部门向地方搬迁,从而形成多个小型的中心,并以此为基础,重构国家竞争力的新中心,而不是以首尔为唯一的中心。该政策计划在2008―2014年间完成政府12个中央部门、4个处、2个厅的迁移。行政中心复合城市可以将革新政策、均衡政策、产业政策和空间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加速发展与提升竞争力。第五,质的发展政策。这一项政策注重“创建适于生活的地区”,其目标在于改善居住环境、保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空间质量,创造地区特色文化品牌。参与政府的国家均衡发展战略从推出到现在,还只有短短的4年时间,对还处于实施阶段的战略进行定性的评价还为时尚早。但从相关研究资料可以看出,该战略的大部分政策已经开始启动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有些地区的产业政策也正在调整之中。据统计,韩国地方的生产总值比率已经由2002年的51.3%提高到2005年的52.6%,地方出口率也由2002年的60.9%增长到2005年的67.2%。2006年国家均衡发展委员会的问卷调查显示,大约63%的国民表示支持均衡发展战略,46%的表示赞成该战略,53%满意均衡发展战略及实践。可见,该战略的发展趋势是非常不错的。
10. 二战后,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