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宁发展的快吗
“西宁市近五年的发展足以令每个西宁人感到自豪,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前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比我们所期望的要快得多,用日新月异、天翻地覆来形容我市的发展一点也不过分。”11月3日,作为代表即将参加中共西宁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西宁七中副校长韩青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自豪地说。 韩青峰说,且不提我市“十五”期间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单从我市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就能看出我市在“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中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五年前,我市许多学校校舍、教研室紧张,危房抬头即见,学校没电脑或电脑太少。今天,各个校园新建教学楼、办公楼、塑胶操场、多媒体教室随处可见,学校教学基本实现现代化、信息化。 五年前,老师们鲜有人外出接受培训或观摩。“十五”期间,各学校教师频繁前往北京、上海、英国等地……我市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空前加大,“课改”在我市全面推行……五年的实践证明,我市的教学改革是十分成功的。 五年前,我市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交不起课本费等纷纷中途辍学,“十五”期间,“两免一补”政策、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在我市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孩子辍学现象被消除。五年前,老师们拿着少得可怜的工资,放假不敢探亲、旅游,一些老师因此争相跳槽或去了省外学校,“十五”期间,我市教师人均工资逐年递增……如今,教师成为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业。 韩青峰激动地对记者说,若不是我市“十五”期间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我市是无力花费巨额资金投资教育的,我市教育事业也不会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社会学家指出,从一个地区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就能准确判断出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换言之,我市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其实就是我市各项事业发展状况的缩影。眼下,我市各项事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我市所制定的“十一五”期间各项事业的发展计划足以令每个西宁人振奋,“十五”大大缩小了我市与外地许多城市的差距,作为西宁人,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政府在“十一五”期间会比“十五”期间做得更好,每个西宁人都会因此心生许多美好的期待和憧憬,当我市“十一五”的各项目标得以顺利完成之际,我们西宁人将不会再羡慕外地人。
来源于http://www.xining.gov.cn/html/95/20061106105849.html
2. 西宁未来会怎样能发展的快吗
难,周边被8个农业县包围着呢,假设以后西宁要发展首先扩充的应该是平安,后为湟中、三为湟源、吧这些当卫星城市是有可能的,但是这些地方基本都是靠农业为主,一般一个城市发展免不了外扩,拿上海为例周边苏杭、这些地区基本都是轻重工业或者电子产业为主的卫星城市,西宁未来发展首先被这个条件禁锢。不拿上海这么大的城市说咱们就说西北的西安。算是大的了吧,周边宝鸡这些都是原来国有大重工业基地后来大量南迁,现在西安也就那么个。衡量一个城市是大城市或者小城市的标准有很多包括:GDP,人口,城市面积,各个产业在一国的地位,教育的发达程度,科研水平,交通便捷程度和通行质量等等。附属指标很多,包括:金融市场的繁荣程度的发达等级,国际知名度,在区域或者全国内的地位等等 。还有文化积淀这些。换句话说西宁要发展就得把上面这些事情解决,但是按目前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哦。有人说我们物产丰富又柴达木盆地,地广人稀这些的,我们是物产丰富,但是我们的物产很多属于粗加工,真正被赚钱的是细加工和加工成品,这就和薯片值钱而土豆不值钱一个道理,经济上也有很长路走。科研上咱就啥话不说了你也知道。咱那三个高校联本省的学生都不考还说什么科研,虽然这几个高校有自己长处,但是都是文科方面,但是这个社会部缺乏理论人才而是缺乏实践人才。教育落后导致科研落后,这方面也是咱的弱势。唯一好点的是咱们是西北的交通咽喉北接新疆,南达四川,西藏、甘肃。战略位置重要。是国家的大后方。还有个衡量标准是人居问题,围绕方便否?适宜居住否?等咱们西宁还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打个出租都难。历史积淀咱是有但是宣传不够,不花钱搞宣传谁知道咱们,就搞个环湖赛啊郁金香什么的点的作用都没。产品有产品品牌的树立法地区有地区的,最好就是打文化牌。我到现在还没见西宁的宣传广告进中央电视台呢。还有一位继续提。
3. 青海省经济状况怎样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青海省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落后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地区间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
4. 青海西宁这个城市怎么样说一下气候,环境,会不会有高原反映,要具体的,经济怎么样
我可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哦!
西宁市青海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发展的还不错啦,西宁还是远近闻名的夏都,因为西宁夏天的平均温度在25-30摄氏度。而且只有6-8月天气良好,有时候5月份都下雪呢。
青海的紫外线很强,风沙也大,气候也干燥。所以这里的人们脸上都有“高原红”尤其州县的更为严重。青海的天气与外地不同,外地可能多半是多云天气,潮湿发闷,但是这里都是晴朗的蓝天白云,人长久的站在太阳下,会晒得“皮开肉绽”夸张了点,但是太阳确实很厉害,会晒得发疼。但是一到阴凉处或是房屋中,可能还会感到冷。遇到下雨天,那气温就骤降,一般都要穿外套才行。最重要的是这里早晚温差大,早晚是要穿外套的。
关于高原反应,就不知道你身体好不好,如果是林黛玉型的还是不要来了,一般是没有什么反应的,因为海拔也就2000多米。但是不能极限运动,因为高原,空气稀薄我们本地常住的人的肺要比外地人的大一些,适应这种坏境,不适应的人极限运动后最严重的就是出现休克,一般的也就是胸闷气短。
关于经济,消费水平很高哦,毕竟不是运输枢纽什么的,物价要比外地贵一些。
关于人,这里的人很好的(本地人)纯朴善良。重要的是少数民族多,他们都有一些忌讳的,比如不能在回族面前提猪。不能跟藏族开玩笑,后果很严重。
来旅游的话最好的季节是7月,不仅赛事活动多,攀岩赛、自行车环湖赛、黄河抢渡赛。。还有各种艺术节,藏毯节、油菜花节、民族文化节。。。欢迎你来西宁
5. 青海西宁的经济发展怎么样啊有谁知道告诉我………
楼上的你把青海说成什么了?现在西宁的发展很快!物价飞速上涨!我从外地回来的朋友门都说西宁的消费快赶上北京了。我一直在西宁也没感觉到什么!最好自已来考察一下!西宁人很好客哦'
6. 青海经济发展条件
青海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开发现成资源成为最便捷的致富手段,许多地方都是“因矿成企”,进而“因矿成城”,比如茫崖。如果有一天资源开发殆尽,这些企业或者城市的人口该如何生存?因此必须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青海的GDP增长速度为12%,靠的是什么?主要靠的是丰富的资源。各地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发展产业群,实现多个产业轮动发展,这样才能避免某一产业的兴衰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引导资源产业的良性发展,延长资源产业的寿命期。比如可以规定,资源型企业在开采的头几年可以不做深加工,在开采一定年份后,深加工矿产品在开采量中的比例必须逐年上升,避免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和浪费。怎样做到?只有一个办法,靠国家的产业、财政、税收政策来引导。
青海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有些资源开发难度很大,换句话说,青海的部分资源目前还不具备开发条件。比如,金瑞矿业(8.20,0.09,1.11%)的碳酸锶储量非常丰富,但面临电力成本高、交通运输成本高等一系列不利的外部条件。茫崖的石棉储量非常丰富,但由于气候和给养供应的困难,全年只有3—10月才能开工,其它时间无法工作。青海的部分资源型企业,也面临着总部和生产基地之间交通不便的困难。
高原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护坡护土已成为国家的大型研究课题,但这个课题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在南方一些省份,护坡护土可以成为研究课题是无法想象的。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就成为青海的现实选择,从执行的情况来看,效果是相当好的。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农牧民不光要吃饱饭还要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退耕和退牧相当于他们要少种地少放牧,政府还要引导农牧民拓宽致富路径。
由于高原气候的特殊性,植树造林的成本非常高。政府可以考虑搞活土地经营机制,将部分荒山荒地的永久经营权出让,激发经营者的改造和投资热情;也可以考虑在荒山荒地绿化后,向开发者溢价买回,使经营荒山荒地成为双赢之举。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陈耀教授:高载能产业是青海的重要发展途径
发展重化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但是重化工业应该在什么地方发展?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发展重化工业。两类地区适合发展重化工业,一类是资源富集地区,一类是交通便捷的沿海地区和内河港口城市。
工业布局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原材料加工失重大的行业适宜布局在资源产地,可以减少交通运输成本。青海资源富集并可以就地加工转化利用,在青海发展重化工业具有天然优势,当然也要注重资源的深加工,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如果这不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现在对所谓的“高耗能产业”有一个不恰当的认识,就是不应该提倡西部地区发展这些产业。应理性看待电解铝等耗能产业,如果在正常的技术条件下,企业的耗能没有超过行业一般标准,耗能是合理的正常的,就可以利用能源优势发展这些产业,同时注重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因此,可以把“高耗能产业”称作更为中性的“高载能产业”。当然在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
在少数情况下,种植业的发展并不一定和保护环境背道而驰,这方面可以借鉴内蒙古的经验。内蒙古阿拉善盟搞苁蓉养殖,由于苁蓉是寄生于梭梭林根系上的药材,要增加苁蓉产量就必须养护梭梭林,茂密的梭梭林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可谓典型的生态经济。
要按照青海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可以将重要的水源地和湿地比如三江源,列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地区,将人口迁移出来,或者利用转移支付补贴当地群众。
在西部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六大产业:能源化工、矿产开采及深加工、农产品(23.29,0.19,0.82%)及深加工、装备制造、高科技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由于青海资源富集,发展四大支柱产业是有优势有潜力的。
7. 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在经济发展上必须努力!!
为家乡祈福!祝福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8. 西宁市的经济发展如何
正在不断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步入了崭新阶段,西宁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9. 青海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中的新进展和主要成效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00年初开始启动的,但实际上是在“九五”时期的1998年,我国经济应对普遍性供大于求为特征的通货紧缩趋势下,中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为核心,拉动经济增长。按照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战略设想,“十五”初期,西部的投入重点仍是完善基础设施,以农村农电水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为核心。在城市以交通枢纽,周边高等级公路以及通信设施建设为核心。现在西部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有了清晰可见的变化。
目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和光缆通讯等信息化的建设以及水利资源大规模的开发,铁路、机场、高等级公路建设和一系列环保项目的上马已经进入大规模投入高潮,政策的效用开始显现,投资逐年增长,比东中部地区分别高出6和3个百分点。
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效应”明显加快。在我国实施的城市化进程中,西部地区普遍出现了以新城区建设和城市改造中心外移为特征的城市规模扩张建设,城市化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资源集聚特点,不仅基础设施投入呈现出向城市集中,而且新兴产业也向城市集中。
西部产业结构正处于转换而变动阶段,优势产业正在成长,各省区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目前实际发展态势来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外部竞争少,市场前景广,且市场需求具有持续性。如有特色的绿色畜牧农产品、稀有的矿产品及天然气水电、特殊自然地貌、民族风情的旅游业。这些资源的规模前景区外是无法竞争的。二是具有区域性垄断市场资源产业,由于地域辽阔特点,为其满足特定市场需求的一些产业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如西部的钢铁、水泥、建材等产业,由于运距使外部竞争者很难参与到某一区内竞争中来。同时区域内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大规模需求为这种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提供了长期的发展基础和本地性的区域垄断优势。这些都将成为西部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西部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自然禀赋和发展历史阶段的投资不平衡。在自然禀赋不平衡中,西南各省区域水资源极其丰富而土地资源利用少。西北各省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二是体制资源配置不平衡。如西部广大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城市经济、工业发展相脱离,地区城乡之间差距很大。三是历史投资发展的基础不平衡。如内蒙的钢铁、炼铝、军工、陕西的棉纺、甘肃的石化、军工、有色金属、棉毛纺、都是“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发展起来的。陕西、四川、贵州等省的电子、航空、汽车制造、家电都是“三线建设”时期而投资的。而青海、宁夏、云南、广西等地在那时几乎没有过战略性的投资。虽然这些工业的生产能力在过去的一些年内经过多次扩张改造,但根本的技术工艺未脱离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按照固定资产折旧寿命,企业经济寿命已经完结。因此还存在着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的更大的投资问题和面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和人才资源利用问题。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民族众多,教育机会不平等。成人文盲率高,成人文盲率与人均GDP水平呈负相关系,特别是广大贫困山区,人的科技知识文化素质太低,是贫困地区难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由于地、县、乡财政分灶吃饭,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在机构改革中,由于没有财政转移支付,许多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缩减,许多偏远居住人口的孩子不能得到完全义务教育,这将是影响西部农村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在西部许多老工业基地中,由于效益差、条件差、加之各级政府部门对落实人才的实质性问题重视不够,留不住已有的人才,更谈不上吸引外部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工业中的技术改造与创新还存着许多的问题。
3.以人为本的社会全面发展问题。
社会发展是指人类在生产能力增长的基础上,基本消除贫困实现充分就业,享受更好的卫生保健、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健康的精神生活,更好的工作环境。一切经济发展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而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问题,人均差距较大。目前尚存在的农村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西部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中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生态环境及人均居住条件、饮水问题的生存条件比较困难。
三、对未来发展中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西部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因此在开发中要和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发中不但要分阶段进行,更要注重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及未来的战略问题。
1.各省区要认真研究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消减劣势。
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是不平衡的,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才能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西部现处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工业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个百分点。而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0。西部地区的主要工业大多数都是围绕其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资源导向性的产业,在工业初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现代经济时代,自然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相对下降,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而技术、管理、信息、专利、品牌、网络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和创新人才的作用渐显其重要性。因此西部地区在工业发展中应培养和创造企业竞争优势,要改变过去那种对当地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从资源导向型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注重人才培育和引进。在企业投资中,加强技术开发,强化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加快西部人才战略的研究与开发。
在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瓶颈。在西部开发中要重新审视和谋划教育培训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把潜在优势变为巨大的现实优势。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先例来看,在世界发展史上曾经先后三次出现后进国家追赶先行国家发展的成功范例。如美国赶超英国,日本赶超美国,韩国追赶西欧国家,这些国家的发展不仅是人均GDP的高速增长,更主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加速积累。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确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并把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满足传统工业化需求向满足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求转变。实行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人才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应加快多层次培训和建立促进优秀人才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的政策机制。要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创造应用人才的良好环境。
3.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贫困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而没有就业机会或就业不充分又是贫困的主要根源。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西部地区,广大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脱贫问题。而过去在“一五”、“二五”、和“三线”期建设的企业以及城镇居民贫困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政府要尽快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建设。积极实施以工代赈,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政府要改善落后地区软硬投资环境,为落后地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有利条件,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地区居民生活福利差距,特别是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生活福利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4.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是政府的政策行为,而发展的手段要遵循市场化原则。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职责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政府的任务应做好开发中的制度环境改造,建立好法律基础,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保护自然环境。并制定好西部中长期及短期开发战略规划和优惠政策,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培育市场投资主体,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规范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和培养地方政府、企业及公民信用意识。建立维护地方形象与知名度吸引资本与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