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和欧洲将从中国双循环格局中学习到什么有什么帮助
德国和欧洲将从中国双循环格局中学习更多动能,相信能帮助中欧经济合作将在更好、更稳定的基础上扩大互利共赢。
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表示,中欧双方正加快投资协定谈判进程,努力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他表示,相信中欧经济合作将在更好、更稳定的基础上扩大互利共赢,德国和欧洲将从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汲取更多动能。吴恳当天在线出席了第七届“一带一路”中德经济对话会并作主旨发言。他在发言中作出上述表示。
中国将继续坚持扩大开放,这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不会改变。”吴恳表示,刚刚结束的第三届进口博览会是又一例证。尽管受疫情影响,但仍有近200家德国企业踊跃参展,彰显中德经贸合作的高水平。中方刚刚同东盟十国及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就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发出积极、明确信号。“中欧双方正加快投资协定谈判进程,努力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相信中欧经济合作将在更好、更稳定的基础上扩大互利共赢,德国和欧洲将从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汲取更多动能。”
2.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析中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马克思主义 } ?>
马克思主义,英文是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中文名
马克思主义
外文名
Marxism
诞生时间
1848年2月
提出人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内容划分
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政治经济学原理
快速
导航
理论来源
理论与宗教
发展历程
国外发展
历史变迁
经典著作
其中国化
理论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角度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基本概念
恩格斯
马克思列宁主义(俄语: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地说,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是什么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的表述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这是根据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提出来的,对我国经济发展必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 经济学家彭文生是如何从“小事”看“内外双循环”的
最近,针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了很多讨论。市场对这个新提法十分关注,但也存在诸多的认识分歧,譬如内、外循环的含义与两者之间如何互动?如何理解“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逻辑联系?彭文生是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他结合新冠疫情给经济带来的新挑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5. 如何打造“双循环”格局财富管理新生态
国内循环和与国际循环没有完全打通。内销、外贸的循环系统并不相同。外贸出口转内销,既没有销售渠道、销售网络,也没有品牌。内外循环不畅,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外资企业是双循环的结合部、推进双循环的枢纽。只要外资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中国的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性就会提高,内外循环会更加畅通。
中国证券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安青松表示,在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开放是对内放松管制、对外放开限制的更高水平开放,以健全具有更高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现代金融体系为目标。证券业应当发挥好投资银行促进“双循环”的作用,支持中资券商融入国际循环发展,支持外资券商融入国内循环发展。
安青松建议,支持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逐步放宽具备相应能力的证券公司直接参与国内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的限制。放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适当放宽证券公司境外发债在额度、结汇等方面的要求;允许境内证券公司利用更多手段管理跨境资金。支持证券公司开展海外并购,加快国际市场布局等。
6. 从当前经济形势看我国“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目前面临的形势。
这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出的两个循环的内容是什么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同时,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国内可循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其他的大国经济是一样的,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保证中国经济安全、确保突围成功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一方面,对一个大国来说,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作用,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对中国来说,加入WTO之后,我们对外竞争力的来源,越来越依赖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通过强大的国内市场,分摊较高的研发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使得规模经济产业更具出口优势。
此外,还要深入参与国际循环,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市场是全球的稀缺资源,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强大市场,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发展。
“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不是说层层要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
8.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扩大内需。
中国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解新发展格局,首先要看到格局中既有“国内大循环”,又有“国内国际双循环”,前者为“主体”,后者则要“相互促进”。不能片面理解,更不能把两个循环割裂开来。
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共赢的选择。
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论断。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
但这并不是说国际循环不重要,我们依然要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然要扩大开放、拥抱世界。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大约30%,在新发展格局下,一个依然开放、扩大开放的中国有望对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8)我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双循环扩展阅读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创新引领,实质在于均衡发展,战略基点在于扩大内需,战略方向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支撑在于以“一带一路”引领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突破在于打造区域性的新增长极和开放新高地,战略目标在于全面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内循环、双循环’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深层次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未来我国需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大对企业扶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扩大民众消费等综合措施,消除痛点、补齐短板,更好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畅通经济循环,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应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只有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效果。”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晓说,面向未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求由“门槛式”开放转向“规则式”开放,要着力增强我国在区域经济市场规则的兼容性,更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