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应如何调整

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应如何调整

发布时间:2021-02-21 15:08:27

㈠ 谁知道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话题缘起:令人瞩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实质上指明了我国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以及我国今后的发展战略。虽然我国、我省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基本过去,但回升的基础还有待巩固。面对政府投资高增长难以持续、消费还不足以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动力、外需低迷短期也难以改观的情况,后危机阶段,我省必须把应对经济短期波动与解决结构性矛盾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在政府高投入不可持续,出口严重受阻情况下,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注意发挥市场启动消费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以政府的高投入为主转向以依靠投入与扩大消费相结合上来 把推动经济增长的重心转到启动市场需求上来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处长、研究员 谭炳才 当前,我国以及我省经济已走过最困难时期,触底反弹,进入了后危机时代。但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存在政府主导力量下降、经济结构不协调、增长动力减弱、要素缺少互动性等突出问题。处在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关键时刻,要解决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除继续发挥政府在应对危机中的主导作用外,更需要建立多种动力机制,尤其是要发挥我省市场机制完善的制度优势,转变政策导向,从直接的政策刺激转向启动市场需求上来,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为此,关键是做到“三个及时三个转向”。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把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依靠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投入与消费并举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严重失衡,投资一家独大。今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贡献率迄今最高。预计全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会超过50%。我省情况与全国基本相似,估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18%,高于近年来的平均水平。投入高增长主要是基于去年底开始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支持,政府投资主导经济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发展经济学理论表明,长期依靠政府投资不可持续,再加上受金融危机影响,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财政的长期支撑也受到限制。与此同时,受出口大幅回落影响,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大大减弱,估计我省出口要在1-2年内恢复正常增长可能性不大。因此,在政府高投入不可持续,出口严重受阻情况下,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注意发挥市场启动消费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以政府的高投入为主转向依靠投入与扩大消费相结合上来。为确保这一宏观政策的顺利实施,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情况下,经济刺激政策短时期内不宜退出,但要注意防范预期通胀。及时启动市场需求,把拉动消费的模式从拓市场促内销转向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为重心扩大消费需求,通过拓市场促内销的做法无疑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去年以来,我省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保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仅靠这一手段远远不够。在我看来,启动消费需求的根本在于增加居民收入,就是让占绝大多数人的中间群体拥有购买商品的支付能力,即藏富于民。这迫切要求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实现的路径主要是提高两个比例:一是大幅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第一次分配中的比例———劳动报酬收入,这是扩大最终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二是适当提高民生支出在第二次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以健全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的形式,对贫困地区、弱势人群进行补贴,使这类人群获得隐性福利收入。提高这二个比例,无论是国家还是我省完全有能力做到。扩大消费需求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以市场化手段调动民间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扶持全民创业。启动内需还要从增加有效供给和实现最终消费上做文章,目前主要是通过政策杠杆有效地启动房地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的供给,使之成为推动消费转型升级的龙头。及时转变发展方式,把产业发展模式从以传统为主转向以现代为主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省开始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处于经济上升周期,政府、企业、村集体都缺乏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去年以来,我省借力世界金融危机,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和“双转移”,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淘汰了大批落后产能,建立起一批富有竞争力的高端产业,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应运而生,逐步取代传统经济,成为重点扶持发展的新的产业形态。我省发展方式初步转型成功的事实证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因此,加快推动经济结构从传统产业转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是我省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应对危机保增长、构建未来经济形态的大格局中,我省只要紧紧抓住市场取向不动摇、紧紧抓住转变发展方式不动摇、紧紧抓住发展现代产业不动摇,定能率先摆脱危机,率先转型升级,在争当全国改革发展排头兵方面再立新功! 继续实施刺激经济计划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永华市场机制的作用也会使产业结构缓慢地调整,但如果政府出手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度和速度。政府对产能明显过剩的产业要干预,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要运用财政手段和货币政策进行有力支持一年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保增长,实施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取得重大成效。在这样的形势下,有观点认为我们可以改变刺激经济的政策取向。我认为,不宜改变政策取向,需要继续实行适度的刺激经济政策。比如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实际上并没有完成,政府要继续大力推动并在其中发挥作用。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出口产业比重过大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教训,就是要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不但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重复建设,而且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出口产业比重过大。出口产业的比重过大,这在大国中是不多见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处于20%—45%之间,比如美国的贸易依存度很少超过25%,美国却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结论是,大国的贸易依存度不大,这是因为贸易依存度与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有关,它随一国人口的增大而下降。按照这样的理论,中国既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贸易依存度应该不会很大,但事实上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却在不断上升之中,从1978年的不到10%上升到2007年的近70%,其中原因是国内居民需求没有与经济增长一同上升。中国人口虽然很多,但是人均购买力有限,即内需不足。出口产业比重偏大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引致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为什么多年调整仍然严重不合理?这是中国产业结构受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约束所致。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靠国际市场刺激生产、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内需不足可以用消费率来表示,2007年我国消费率为35%,不到国际平均水平80%左右的一半)。内需不足实际上是外销过大的条件。中国出口产品的较大比例是制造业提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就是说,中国出口竞争力主要靠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因素。为了保住外销市场,并且能够不断增长,就压低劳动者的工资。所以低工资是支持外销的重要举措,是外销迅速增长的重要条件。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廉价劳动力,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中国就不可能有比较优势。这个看法是对的,问题是为了保持这样的外销市场,难道可以一直实行低工资制度?出口产业的比重偏大,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比如这次金融危机导致出口锐减,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虽然内销产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但是,出口产业的产能过剩与内销产业的产能过剩是有区别的。出口产业的产能过剩主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的,内销产业的产能过剩主要是内需不足造成的。政府刺激经济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政府需要继续实施刺激经济计划,推动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要继续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就目前的产业情况来看,相当数量产业的产品是没有市场或者说市场容量不大的,就是说存在着严重的设备闲置,这在出口产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只要拿不到订单,轰鸣的机器声立刻停下来。一部分产业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一部分产业处于产品供求大致相当的状态。如果政府不出手,市场机制的作用也会使产业结构缓慢地调整,但这样也许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政府出手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就会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强度和调整速度。政府对产能过剩十分明显的产业要进行干预,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要动用财政手段和货币政策进行有力支持。第二,政府要继续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金融危机面前的关键是要把企业救活,让它们能够活下来。有人说,从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得出的经验是“剩者为王”。外销企业在危机中能够活下来就有希望,危机过后就能发展,这是有道理的。第三,政府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配合投资政策的实施,政府可以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有一个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不能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我看最近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出现通胀,还可以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基调不能变 暨南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金山 当前的政策微调要尊重机理变化,熨平短期波动,服务长期发展,慎对外部冲击判断政策转向的关键点:经济运行的机理有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政策效应有没有充分显现、外部冲击发生什么变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关于明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尤其是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政策能否以及怎样“软着陆”的争论甚嚣尘上。其实,宏观调控,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种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一项政策的完美生命周期:通过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准确预判,出台相关政策,政策效应显现,政策目标实现,政策工具微调,政策实质淡出,政策取向转型,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出台新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经济政策。其关键在于三个阶段:微调,淡出,转向。回顾1993年以来几次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我们可以发现,实行政策转向的判断关键点在于:经济运行的机理有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这是根本;政策效应有没有充分显现,这是条件;外部冲击发生什么变化,这是约束。先微调,待经济成长的自主力量增强后再淡出,何时转向则要依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定基于此,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形势是:经济运行的机理有所变化,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复苏,但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基于市场力量的微观主体运营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政策力度大,政策效应初步显现,但政策退出后,谁来支撑经济复苏、会不会二次探底?都充满着不确定性;贸易摩擦加剧,外部需求的疲软状态还没有根本性改变,热钱加速流入释放的巨量货币又形成了通货膨胀压力。这意味着,下一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节奏、力度和取向的把握要慎之又慎。要先微调,待经济成长的自主力量增强后再淡出,至于何时转向,则要依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定。根据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短期与长期问题,“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基调不会变;根据近期物价上涨的新情况,防通胀(或防通胀预期)会在具体政策中有所体现。难点在于:怎样进行微调?扩内需重在居民消费,调结构的主体是企业,防通胀的重点在热钱流入形成的冲击扩内需,扩什么,靠什么?扩内需,平稳投资,缓解产能过剩压力;重在消费,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持续贡献至关重要。扩消费,重在居民消费。居民消费,一方面在于支付能力的持续增加,在于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在于拓展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完善消费环境与配套措施,便于消费升级。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及由此形成的制度预期密切相关。不同阶层间、地区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会抑制整体内需的持续增长,收入分配体制亟待完善。调结构,调什么,靠什么?理顺外需与内需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内需为主;理顺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消费变量要越来越独立;理顺项目投资与产能过剩的关系,资金预算硬约束一定要形成;理顺短期波动与长期发展的关系,短期行为要服务于长期发展;理顺城乡关系,城市化与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市民化需要持续推进;理顺地区关系,财政转移支付重要,地区间的产业联系与产业规划更重要。这一切的调整,靠什么?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企业是结构调整的自主力量,政府规划、构建平台、完善服务、信息预警等增进市场的工作必不可少。防通胀,防什么,靠什么?目前,基于稀缺性和供求关系变化而出现的水、电、煤、油、气、热等价格的上调,是防通胀时考虑的因素,但不是防通胀的重点,这些方面重要的是推进价格改革,建立和形成一套更能反映市场运行规则的价格机制与价格体系,旨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产业转型和消费行为模式转变。防通胀的重点在于热钱流入冲击产生的货币量对通货膨胀形成的压力。这需要一方面加强对非正常资金流入的监管,另一方面运用对冲手段化解这种货币冲击。此时,慎用加息政策,因为在进一步升值预期下加息会加剧热钱流入,反而不易于控制货币量,却抑制了企业的恢复性成长。

㈡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一政治题

1、把高新技术投入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迅速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2、把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

3、优化产业结构,就是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5、推进城镇化,就是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拓展资料: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如果说以前历次思想解放更多是寻求政策层面的突破,要求体制松绑,那么现在解放思想更多地需要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文化、教育素质,更快地适应科学发展。

思想的解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我们深入地刻苦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思想和观念决裂,特别是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及环境和社会代价的传统思想决裂。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如何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需要审慎处理,处理好了社会就稳定,处理不好就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泉,最终殃及全社会。

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将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又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命运,我们难以想象5年之后、10年之后、20年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第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多的是要解决人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文化等一系列各个层面的问题,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要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㈢ 试述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应如何转变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应该从单纯的追求GDP增长转向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这一目标并不否认促进GDP增长的必要性,因为一国GDP的增长是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必须考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否则就会陷入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经济发展的怪圈。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终需要反映为个人收入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如果说个人收入是一个流量的话,那么财富反映的则是存量。除了收入和财富的增加,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等。

为此,在国际经济领域,除了获取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以促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和引进外部资本之外,至少还必须关注下述目标:第一,贸易条件的改善。改善贸易条件意味着贸易所带来的直接收益增加。第二,获取先进的外部技术,并与自主创新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这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被“锁定”在国际分工低水平链条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第三,扩大对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过程的影响力。作为大国,中国具备参与影响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能力,同时中国也需要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维护自身利益。第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安全的衡量标准和实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国际范围内,大国与小国对经济安全的界定也有很大差异。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仍然是国际经济事务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维护我们的国家经济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一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种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某一个目标受到损害都会危及到根本目标的实现。

㈣ 结合当前经济形式,谈谈如何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已经开始见到成效。由于中央财政投资在带动银行贷款、带动社会投资、带动居民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是,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我国出口总额已接近国内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这种情况下,出口由前几年的年均增长20%左右转为大幅下降,对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造成了很大困难。预计年内发达国家经济难以复苏,我国全年出口将下降5%—10%。因此,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除了稳定出口,关键还在于扩大内需的力度能否弥补出口下降的影响。而扩大内需政策能否在近期和长远都发挥作用,财力支持和政策效能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则取决于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是说,只有扩大内需政策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真正实现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不仅在今年而且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保持下去。

调整需求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转变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转变发展方式中的第一个转变,就是调整需求结构,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比例严重失衡的局面提出来的。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出口大幅下降的局面,实现这一转变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居民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是我国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5.4%,与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相比,下降近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与低消费率相对应,2003年—2007年,投资率年均达到42.4%,是历史上最高的时期。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如果消费市场不能相应扩大,由此形成的无效投资和银行呆坏账必然增加,将直接影响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出口连年大幅增长带来的贸易摩擦增加、顺差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等,也影响着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的贡献率偏低,大量生产能力闲置,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提高居民消费率,降低投资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一项重大任务。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二是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三是扩大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征信体系,优化消费信贷市场环境。加快推进教育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减轻居民教育、医疗负担。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尽快解决农民工保险账户转移接续问题。四是围绕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投资结构,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建设以铁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建设,促进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大力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完善农村电网,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扩大“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品种。五是把促进房市、车市、股市联动发展作为扩大消费的战略重点。房市、车市在一定程度上受股市影响。为保持股市稳定健康发展,应在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同时,改善对股市供求总量的调控,避免大起大落。同时,通过资本市场的稳定和繁荣支撑房市、车市的持续繁荣,使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支柱产业。如果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费率分别提高10个和15个百分点,达到55%和50%,接近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1985年的56%和52%,就意味着每年将有5万亿元以上的商品由用于投资和出口转变为居民消费,不仅经济结构将得到改善,而且人民生活水平将有较大提高。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根本目的。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方式的第二个转变,就是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状况,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使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相协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产业结构中的突出问题。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0.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33.2%,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第三产业落后,造成就业矛盾突出,制约经济发展。

在第三产业中,严重落后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研发、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围绕科技研发形成了包括知识产权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风险投资市场、技术培训市场的技术进步服务体系,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我国技术市场尽管发展较快,但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要,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距甚远。同时,物流业发展落后,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造成物流成本较高。发达国家的流通成本一般占GDP10%以下,我国则高达18%。把相同的货物从成都运到上海,比从德国汉堡运到上海的成本还要高。扶持、壮大物流业,建立跨国、跨地域的现代物流体系,建立一批物流中心,发展一批物流企业,已成为当务之急。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监理、征信、认证、价格评估、招标投标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比较完善,从业人员众多,在许多方面代替了政府的一些职能,对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加剧美国金融危机的重大事件,信用等级被评为A+的雷曼兄弟公司瞬间倒闭,正是监管缺失、信用评级机构丧失职业道德的结果。我们应以此为反面教材,打破对国外市场中介机构的迷信,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中介服务体系,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三是社区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社区服务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社区服务的内容很广,包括教育、医疗、家政、体育、健身、心理咨询等。我国社区服务业刚刚起步,居民的许多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大量劳动力就业困难,这个矛盾可以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来解决。目前,不少城市已有一些办得很好的社区,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社区工作者,在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就业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优化要素结构,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发展方式的第三个转变,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地区和企业却能逆势而上,奥秘就在于它们注重技术研发投入,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提高了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比如,深圳市在全国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发展势头强劲,主要原因就在于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形成了鼓励技术研发的政策环境,培育起一批高技术企业,成功实现了由外资企业为主向内资高技术企业为主、由加工贸易为主向一般贸易为主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道路。又如,深圳华为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全公司近一半人员搞研发,去年申请国际专利数量在全球企业中跃居首位,合同销售额增长40%以上。我国不少城市的科技资源要优于深圳,许多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科技资源要优于华为,只要能像深圳和华为那样建立技术进步机制,把广大技术人员的创造智慧充分激发出来,就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推动自主创新,需要高度重视管理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与技术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应根据开展国际化经营和全球竞争的需要,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学校应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企业应建立和培养技术创新队伍,并为科技人员开展发明创造搭建良好平台。

创造出口需求,千方百计遏制出口下滑

在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进口需求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多种途径稳定和扩大出口需求,尽快扭转出口下降趋势,缓解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

当前,应利用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生产能力过剩的有利条件,通过资本输出创造出口需求。一是通过扩大海外能源、资源投资,带动设备和劳务出口。鼓励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取得较多的能源、资源勘探权、开发权。通过增加海外投资,带动地质勘探设备、资源开发设备和技术劳务出口。这也有利于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通过扩大政府对外援助贷款,带动相关物资和劳务出口。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非洲、拉美一些国家基础设施落后、能源供给不足,如能适当增加对这些国家的贷款援助,扩大货币互换规模,对扩大出口将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三是通过鼓励企业到海外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国内零部件和原材料出口。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轻纺工业、汽车工业等领域,已经具备在海外投资设厂的能力。通过海外投资,像当年外商在我国发展“三来一补”那样发展加工贸易,将能有效地拉动出口。四是通过提供人民币贷款,扩大海外经销商对我国商品的进口。国际金融危机使国外金融机构受到沉重打击,许多经营中国商品的经销商因缺乏流动资金而减少了进口。鼓励我国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海外中国商品进口商提供人民币贷款,可对我国商品出口起到支持作用。五是通过增加买方信贷,扩大电力设备、工程机械、机床、船舶、轻纺设备等机电产品出口。我国机电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明显的比较优势,机电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能过剩压力,企业有扩大出口的动力。通过买方信贷支持机电产品扩大出口,有助于缓解出口下滑趋势。

㈤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化,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资体制改革。明确界定政府投资的职责和范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政府投资加快从竞争领域退出,转为主要用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创新政府投资运作机制,积极推广"代建制"等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政府投资利用效率。二是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和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转为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一律不再审批,政府仅从外部性、公共性、合规性方面对企业投资项目予以核准或备案,履行好对重大项目规划协调、发布行业信息等服务职能。
二、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术进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载体。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动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经济要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深化铁路、邮政等垄断行业改革,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特许经营模式。加快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规范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体现政府的所有者权益。破除体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和改善融资条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动力。有效的科技体制将为科技进步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体制保障。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统筹不同所有制单位的科研投入,改变长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视和部门壁垒问题,支持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真正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创新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机制,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加强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环保,构建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机制,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取消垄断行业产品的行政定价机制,相应建立与完善价格调整听证制度。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着力推进建筑节能、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增强节能能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继续做好"三河三湖"和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报告、审计和能效标识工作,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建立节能减排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实现治污成本内部化。
五、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与政策环境。优化财税等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税制,逐步建立财力向基层倾斜的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引导地方政府由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项目向重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转变。继续运用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限制"两高一资"和相关资源性产品出口,推进资源税、燃油税改革,加快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方案,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税收环境。继续深化银行业改革,加快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完善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化运作的商业银行,切实提高银行自身经营效率,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㈥ (高中政治题)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 [2] [3] [4]

㈦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要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

第一,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必须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做到“四个着力”。

1、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只有企业充满活力,整个经济才会有勃勃生机。

2、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只有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3、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犹如一个国民经济有机体的躯干和骨架,躯干骨架搭建合理,有机体才坚实有力、健康发展。

4、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形成新优势,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四个着力”指明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明确了不断增强我国长期发展后劲的路径,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全方位的战略选择。

第三,“五个更多依靠”。

1、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依靠投资或者出口拉动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必须依赖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协同作用,特别是更多依靠和发挥内需,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

2、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不断升级和优化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发展的方向。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提升中国经济质量和后劲的必然选择。

3、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由于过度依赖生产要素数量投入,,各项要素的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贡献有限。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

4、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在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压力巨大,通过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成为必然要求。

5、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逐步改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阅读全文

与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应如何调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