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21 19:48:20

1.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分为哪三个时期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日本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伊奘诺景气:景气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实体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为4.4%。如此长时间连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三、经济低速增长阶段(1973-1990年)
在经济稳定发展特别是在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结果,从1983年贸易黑字超过西德、资本输出超过英国以来,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贸易黑字大国、经常收支黑字大国和资本输出大国。1987年,贸易黑字和经常收支黑字分别高达964亿美元和870亿美元;1986、1987和1988年,长期资本输出额连续3年超过了1300亿美元,分别为1315亿美元、1365亿美元和1309亿美元,都大大超过了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资本输出的总和。另外,从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国,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债权大国,而美国则开始沦为世界最大的海外债务大国。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而且还开始被称为“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这样,日本经济就达到了战后的顶点。
平成景气期间也是泡沫经济的发展期间。泡沫经济发展,虽然通过资产效果推动了平成景气的发展和扩大,但与此同时,也使日本经济孕育了深刻的矛盾,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日本资产的规模迅速膨胀了。

四、长期经济停滞阶段(1991- ) 1989年12月29日,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日经平均股价曾高达38915日元,而1990年10月1日却跌破了2万日元,为19781日元,跌幅达49%。由此,东京股票市场的时价总额就像泡沫一样消失了270万亿日元。这一天被称之为“黑色星期一”,也是泡沫经济开始崩溃的起点。
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及其后遗症的影响,
日本经济从1990年3月起,就陷入了泡沫经济崩溃萧条。泡沫经济崩溃萧条一直持续1993年10月,共持续了32个月。 1993年10月泡沫经济崩溃萧条下降到谷底以后,尽管景气停止了下滑
的势头,但复苏却十分乏力,到1997年5月,景气上升一共持续了43个月。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经济的优等生。然而,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却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都是负增长。由此可见,在这10年间,日本的企业生产能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什么提高,勉强实现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公共投资和出口的扩大。
2000年前后,受美国IT繁荣的影响,日本曾出现过暂短的IT景气。

2.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

战后日本经济一片凋敝,以往国家赖以为生的巨型多元化家族产业被美军强制拆分,加上麦克阿瑟决心让日本彻底去武装化,几乎完全消除了日本的重工业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似乎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了。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的打响,当时日本首相直接大呼:”日本有救了!“随着美军及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节节失利,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资本涌进了日本。更因为这场战争,美国重新评估了日本的作用,认为它是遏制赤色中国和俄罗斯的前哨站,是美国涉足东亚事务的极好立足点。进而发生的越南战争,更是巩固了美国的这一观点。为了确保其军事存在,美国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
当然,也并不排除日本这个民族本身的勤奋耐劳、好学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日本战后曾经有一段时间员工跳槽率居世界之最,而后松下幸之助提出了终身雇佣制,这种把企业变成家庭的做法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日本大受欢饮,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一种非常巨大的依赖和信任感,这是日本腾飞的重要原因。
再者,日本的政体虽然是民主制,但是其政-商-官的联系非常紧密,从体制上产生一种抱团一致对外的状态,所以外国竞争者和日本产品抗衡的时候相当于在和日本政府抗衡,其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3. 二战后日本经济怎样发展起来的

一、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经济体制的重要特点是政府一直重视和强调对经济的管理、干预。当代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独树一帜,这种模式的形成既与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所逐步建立的具有东亚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历史的联系,又是战后日本学习欧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并将其同本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日本的经济是在政府的直接扶植和保护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二次大战期间,日本实行“战时管制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完全置于政府的统一控制之下。二次大战结束后,一直到1952年基本实现经济复兴为止,在美国占领军控制下的日本政府仍然高度集中地控制国民经济,实行“统制经济体制”。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之后,日本才逐步确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是,政府并没有放松对宏观经济的干预,政府主导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 M一直延续到现在。只不过是政府控制宏观经济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行政手段为主改变为经济手段为主,从直接方式改变为间接方式。
正是这种历史导致日本的经济虽为市场经济,但有着远比欧美各国更广泛、更深入和更有成效的国家参与和干预。欧美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首先是市场制度自身的运动,政府干预只限于对市场制度自身运动的缺陷进行补充。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则不只限于此,这是由日本特殊的国情及其市场经济形成和建立时期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的。二战之后的日本经济要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同时要尽快赶超欧美经济水平,世界经济发展的压力和日本自身的国情都不容许它走英美模式发展的漫长道路。为实现超常的发展速度,日本选择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将过去那种政府与垄断资本的密切关系来了个变种,演变为一种新型的政府强有力的指导经济活动的关系。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由政府出面,积极主动而强烈地干预经济。这种干预不等于直接管制和行政强制,政府的计划是导向性的,主要通过产业政策有目标、有步骤地引导资源配置过程,推动经济发展。
日本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强有力的经济计划导向
(二)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调控
二、计划法和产业政策法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法
历来计划与法律,看起来毫无缘份,但两者间尚潜在着一种本质性的内在联系,同时在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中,计划在法律上的意义也更加明显起来。经济计划被直接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被赋予法律意义,或者以法律规范计划,还是二次战后的事。西方国家在二次大战以后,其计划与法律的关系就开始日益密切起来。它们往往根据国家计划制定经济政策,又根据经济政策制定有关法律。
经济计划在日本的宏观调控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期间就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但这些计划只属于经济政策的领域,在法律上并无任何规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渐出现了有关经济计划的法律。在战后粮食不足对策的《确保粮食临时措施法》中制定了《农业计划》;同时在《粮食管理法》修改时制定了《配给计划》。另外,这一时期许多有关物资供给的法律中都有对计划的要求,这些计划主要有:根据《稳定蔬菜生产交售安全法》制定的“生产交售现代化计划”;根据《甜味资源特别措施法》制定的“生产振兴计划”;根据《石油业法》制定的“石油供应调整计划”和根据《石油供求调整法》制定的“石油生产计划”等。
日本的产业政策法数量多、覆盖面广,可分为四类:一是基本的法律与法规。主要针对基本经济关系及各类产业,为各类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理顺关系,是具有综合性的法律与法规,如企业合理化法。中小企业法等。二是培育振兴的法律和法规。主要目的是扶持基础薄弱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如机械工业振兴措施法、汽车工业振兴法等。三是协调产业内部企业关系的法律与法规。四是调整援助的法律和法规。这类法律法规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产业和衰退产业的调整问题,如平稳调整产业法等。
日本产业政策法的基本特征是具体的产业政策立法都有相应的产业政策规划为依据,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规划为具体的产业政策立法提供了指南。在日本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产业政策法律,每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方向大体上也与产业政策所指的方向相吻合。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宏观调控法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密切联系,这种一致性绝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法律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和宏观调控法正代表着这样一种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这是二者之间存在的第一位的关系。虽然除去市场经济模式之外,社会政治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也是影响一国宏观调控法体系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基础性的关系来说,这种影响要弱的多。当然,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宏观调控法的影响是相互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日本之所以在战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除了经济和政治因素外,还与它的法律制度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它的法律制度有效地支撑了其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和完善。但宏观调控法对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相对两者的关系来说只是次要的、第二位的,一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对其宏观调控法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影响才是根本。只有真正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本末关系,才有助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4.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5.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状况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我的补充:看到188052422的答复了吧!这就是中国某些人的特点。正事不干(体现在这里正事就是回答楼主的问题),专门吹着浮土找裂纹;我国有些人就擅长于扒别人的豁子、告别人的黑状,并以次作为升官发财的职业,看到这位老弟可谓“后生可畏”呀,日后必定前途无量。不过,他到没有说错,我这篇文章就是转载的,此文就来自于白度搜索,我看后感觉不错,先下到了我的文档,尔后又奉献给了楼主。至于是不是侵权我不如这位老弟学术渊博(建议他先搞清侵权的定义),我只能等着打官司了,不知道最后能判几年刑。可我现在吓的心脏病都犯了,事已如此,只能听天由命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建议楼主选择这位老弟为最佳答案。我要分也没用,我有8000多分了您说有什么用。按网络用语,我其实就是一个“菜鸟”是初学者,眼下打字还不熟练。再说,他说的也不全错。好了,反正是练打字,188052422别介意。

6. 日本的战后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动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的国际形势是显而易见的原因,日本企业因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军需订单,从而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

二、出于抑制日本并与苏联对抗的考虑,美国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军、陆军保护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这意味着,日本得以将大量经费从高额国防开支中转移出来,为其工业和技术发展提供更多资源。

三、晚至经济早已“起飞”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年均国防开支仅116亿美元,而同一时期法国、英国、西德为210至240亿美元,美国更高达2390亿美元。按人均计算,1983年每个日本居民只需为防务支付98美元,而英国人为439美元,美国人为1023美元。

(6)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扩展阅读:

日本战后7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长,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稳定成长,以及90年代之后股票等泡沫崩溃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称为通货紧缩的低速增长。

而日本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起点是1956年。当时已超过了战前的经济规模,日本政府的经济白皮书中也记录到“已经不是战后”。冰箱、洗衣机和黑白电视这“三件神器”销量惊人,丰富的劳动力对生产和流通构成支撑。

在经济迅猛增长的背后,扭曲也出现扩大。大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由于增发国债,日本政府的债务出现膨胀。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经常陷入负增长。经济刺激的资金和债务不断增长,远远超过税收收入,加剧了财政的恶化。

7.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我的补充:看到188052422的答复了吧!这就是中国某些人的特点。正事不干(体现在这里正事就是回答楼主的问题),专门吹着浮土找裂纹;我国有些人就擅长于扒别人的豁子、告别人的黑状,并以次作为升官发财的职业,看到这位老弟可谓“后生可畏”呀,日后必定前途无量。不过,他到没有说错,我这篇文章就是转载的,此文就来自于白度搜索,我看后感觉不错,先下到了我的文档,尔后又奉献给了楼主。至于是不是侵权我不如这位老弟学术渊博(建议他先搞清侵权的定义),我只能等着打官司了,不知道最后能判几年刑。可我现在吓的心脏病都犯了,事已如此,只能听天由命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建议楼主选择这位老弟为最佳答案。我要分也没用,我有8000多分了您说有什么用。按网络用语,我其实就是一个“菜鸟”是初学者,眼下打字还不熟练。再说,他说的也不全错。好了,反正是练打字,188052422别介意。

8.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以下五点:

1、“冷战”背景下美国对日本的扶持。

战后,美国从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需要出发,把日本作为遏制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以扶持和改造。在美国的带动和影响下,日本上千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被免除。

美国在日本推进民主改革,其内容包括审判战犯、修改宪法、改君主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天皇制、控制发展武装力量、解散旧财阀集团、进行农地改革和建立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等。这些改革有利于消除生产关系中军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余的影响,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日本制定了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战略。

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确立了“贸易立国”方针,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促进出口,获得了大量外汇。

3、重视国民教育。

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很重视发展教育,战前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制教育。战后,到1950年,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完全普及,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99%。

1956至1978年间,日本的教育经费在行政费用中占比达20%—23%,名列资本主义国家之首。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的普及,为6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而为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使日本成为高学历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4、注重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战后初期,日本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政府确立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

1950至1977年,日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5066项,用十多年的时间吸收了世界各国用半个世纪开发的几乎全部的技术成果。可以说,日本赶超先进国家,走的是一条捷径。

5、良好的国民素质。

日本国民对国家热爱,做事严谨、认真,有奉献精神,他们全力投入国家建设,成为推动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内在动力。

9. 2战后日本经济发展 重大事件 (详细叙述 正史)

第一是对待战争赔款。你不要么?沙哟那拉,正好。日本国依靠掠夺起家,自然深深懂得战争赔款对于国家的意义。不要赔款,日本国的狂喜之情可想而知。精细与邪恶交织的日本人自然以为遇上了一个憨大,不欺负你岂非是暴殄天物?弱肉强食嘛,自古如此,这本来就是日本民族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性格。于是,日本的作为是,既不赞扬你大度宽宏,也不会因此而心生歉疚,甚至还要在世界面前做出“日本更文明”的姿态求求你不要战争赔款,沙哟那拉,我给你无代价政府援助贷款作为补偿。可是,且不说这种政府贷款的性质、数量与接受心理,都远远无法与战争赔款相比,就是在实施中,日本国也牢牢的将它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联系在一起。你还是纠缠我给你添的那次麻烦么,多多关照,贷款没有了,沙哟那拉。

第二是出口歧视政策。“日本制造”曾经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则完美的神话,中国人丝毫没有因为战争而影响日本的中国市场。可是,曾几何时,东芝笔记本计算机事件、丰田车安全事件等,终于使中国人知道了日本国的“政策”是一等产品销售本国,二等产品销售欧美,三等产品销售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出了问题可以大赔。出口中国的产品出了问题,对不起,你没有那样的法律,沙哟那拉。

第三是高技术封锁。1993年日本政府白皮书宣布,对中国的高技术转让必须与日本保持在二十年以上的距离。一位朋友说,中国外贸官员在中央党校大礼堂讲到这里时,礼堂里全体鸦雀无声,那位官员也沉默了好一会儿没说话。我们原本不指望别人恩赐而发展,中国人对待封锁还是有一套的,虽然肯定是苦一点儿。但是,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自己曾经血腥掠夺过的国家的经济政策,是可以看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本色的。

守定自己资源绝不触动的“保护”政策。人们普遍认为,日本国地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国的教材舆论也从来是这样宣传的。实际上,按照正常发展的需求说,日本绝不是资源匮乏国家。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日本森林覆盖率占66%,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在木材提炼为石油代用品即将成为现实的时代,这将是一笔何等丰富的能源!另外,日本周围的海域都发现了海底油气田(中国就惊喜的宣布过多次),偏偏地处茫茫太平洋的日本说自己海域没有石油。这可能么?日本多山,却宣布自己没有什么矿藏,于是各国也跟着这样说。真是这样么?中国人拼命在自己的土地上勘探资源,日本却笃定的依靠进口,而绝不花大力气去开发本土资源。但是,对于可以在海洋中流动的鱼类(包括保护类鲸鱼),日本的捕杀却是毫不留情极为积极的,捕鱼量世界第一!对鲸鱼的捕杀世界第一!绿色和平保护组织的强烈抗议也丝毫不能约束住日本。为什么?鱼是流动资源,我不捞别人捞完了怎么办?这就是日本民族的经济意识。五十年战争的资源是靠掠夺维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全面战争,日本也没有开发自己的资源(当然,也包括了来不及这一因素)。具有掠夺根性的民族,掠夺的原因绝不是自己没有自己匮乏,而是本能的要将全世界资源据为己有的掠夺本性。强盗富起来之后如果还要做强盗,你能说他是因为什么“匮乏”么?精明邪恶的日本民族明白,世界资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有普遍的资源危机。需要资源,一是战争掠夺,而是用加工品交换。等到世界资源耗到尽头的时候,日本人才会开始享用自己的存粮

阅读全文

与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