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何说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据报道,抄目前中国已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动力变革,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并成功完成全部预定科学目标、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研制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几年来,潘建伟团队不断刷新量子信息研究的世界纪录,成为重量级的领跑者。
中国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推动我国实现从跟跑为主到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历史性转变,越来越多像潘建伟这样的科学家成长起来,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知识产出国。
希望中国科学家可以不断开拓创新!
Ⅱ 什么是创新型经济
创新型经济是体来现资源节约源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作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的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作为标志的经济,现在谈经济转型升级。转型最重要的就是增长方式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经济转型,主要靠物质投入的推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这个创新型经济有三个特征,一是以创新知识密集产业和绿色技术产业作为标志,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结合,第三知识创新为主体,也就是大学、科研机构同技术创新主体紧密合作。 在领先发达的地区应该领先发展创新型经济,这里概括沿海过去两次机遇,第一次机遇是沿海经济发展乡镇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第二次机遇,开放型经济,实现经济的国际化。现在这两个发展经济的活力和动力在沿海地区充分释放,优势不再明显,因此创新型经济成为第三个发展机遇。
Ⅲ 如何通过创新引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布吉岛。。。
Ⅳ 创新如何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最好有案例
加强管理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这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转移到自主创新的轨道上。目前,各个城市将走自主创新道路视为自己发展的灵魂。特别是许多成功的企业,已将自主创新写入企业文化的信念中,无论是管理创新、业务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在加快脚步。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新的生机和活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经济领域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一、管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一,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信息高速公路、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程序式转输设备和监控仪器等,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力体系;自动化生产线、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自动化已成为企业的主旋律;自动柜员机、家庭影院、国际互联网络也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家庭办公、视频会议、遥控医疗、电子商务更成为人们生活中议论的热门话题。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正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知识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先导产业,以“知识密集”为主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今天,信息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被称为“世界经济的生命线”,当今时代也被人们称之为“信息经营”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大发展,向世界各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现代企业只有不断适应变化和发展了的形势以及适时作出管理变革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二,管理创新是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要求。“以产定销”的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信息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生产的基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比如,全球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和供应方面的地理概念与时间概念大大淡化,资金流通与商品流通日趋市场化、全球化。这些变化既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又给企业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上,商品已愈来愈趋于同质化,企业要想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只有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与企业策划,在质量、价格和服务上占有优势,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市场竞争已经明显地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综合经营力”。所谓“综合经营力”,是指企业从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营销策略、售后服务和顾客的信息反馈等全方位的系统经营能力。这说明,现代企业竞争成败不再是物力资源的拥有多寡而是智力资源利用强弱所决定。二是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企业形象。高新技术使生产过程更加灵活,同类产品的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大为加快。消费者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消费需求的单一性已向多样化转化,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为此,要构建不断适应市场的应变系统,企业的策划力与创新力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第三,管理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即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这些转变又表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是生产技术从“高耗型”(能源、原材料消耗高)向“节约型”转变;二是生产方式从“分散性、单向性、传统性”向“规模化、多元化、标准化”转变。因此,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走集约经营路子,发展规模经济;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的节约和优化组合,提高产品质量,少投入、多产出;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进行挖潜、革新、改造。所有这些,都要通过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来实现,而深化改革进一步要求和更加激活管理创新。
第四,管理创新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客观要求。人本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未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企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有些人把人本管理理解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这种认识没有把人真正视为企业的主体,没有把人和企业这两个利益主体统一起来。人本管理应具有以下二层含义:一是企业为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进行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切管理活动。目前,企业所进行的人本管理就属于这个层次,并且,企业大多以传统的物质和精神刺激手段进行激励,而且没有提高到以给职工更多的权力和责任来充分发挥员工潜力、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层次。二是企业为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即增强人的意志和体力,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健全人的心理,提高人的品格和思想等,为使人全面地、自由地发展所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也就是说,人本管理要体现出人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性。第二层含义才是人本管理的实质和目的,才是运用人本管理时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实施人本管理要牢固树立依靠全体员工、以职工为主体的思想。要制定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在分配上,领导要先人后己,坚持公平合理,不搞平均主义,兼顾公平与效率,同时还要制定福利计划和职工培训计划等,既能使职工能力提高,又能使劳酬对等。要合理开发人力资本。善于使用人才,做到用人之长、取长补短、奖惩分明,并要强化员工的自我管理。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员工通过自我管理来控制自己,进而达到自由发展自己的目的。因此,要多给每一个人发展的空间,多为企业的人本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管理创新的现实表现形式
管理创新的现实表现形式有多种,但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讲,最重要的有三种形式:
第一,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现实基础,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技术反映的是操作层面上人与物的关系,管理反映的是具体层面上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人与人关系的改善,有赖于人对物改造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人与人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人对物的认识与改造,即技术创新对管理创新有一种支撑性,而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有一种驾驭性。
第二,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宏观基础,管理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微观运行。制度和管理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宏观层次的,后者是微观层次的。制度创新,为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而管理创新则将制度创新的成果细化并实施。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缺一不可。但是,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制度并不能代替管理,制度创新并不能代替管理创新。因为,制度并不是万能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操作,而操作必需依靠管理。那种单纯强调“制度决定论”和“以改代管论”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
第三,文化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内在源泉,管理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外在表现。文化反映的是人对人(自身和别人)的基本态度。人对人基本态度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人与人关系的状况又反过来影响人对人的基本态度。文化创新,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现实地表现出来。如在管理学的发展史上,曾出现反映“经济人”的理论假定;反映“社会人”的人际关系理论;反映“文化人”的企业文化理论等,而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文化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管理创新的内在源泉。
三、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创新将同技术创新一起,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从世界范围来看,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第一次企业管理的突破使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到3倍,奠定了美国成为经济强国的基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企业创造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精益生产”等管理思想,指导着大批企业迅速成长,成为近几十年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一路领先的重要原因。而对于年轻的中国企业而言,卓有成效的管理创新将使中国经济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战略谋划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灵魂,而经营管理则关乎发展进程,是保障战略实施的支撑力量。它包括制定可行的战略规划和计划,并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也包括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创造性地有效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例如,神州数码搭建了管理创新体系,以此解决企业在相持阶段如何实现总量和利润的增长的问题,力图通过各个层面的创新与突破,推动企业发展,并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神州数码的管理创新体系,包含战略管理、业务以及技术三个层面,企业所有战略规划、管理、业务和技术的拓展无不围绕这三个层面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性举措。神州数码创造性地提出“增值服务生态链法则”,得到了产业链合作伙伴的积极响应,也使神州数码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了一条路。邢台作为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要想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创新。(作者单位:邢台市委外宣办)
Ⅳ 创新驱动为什么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因为:
第一,从紧迫形势看。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二是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许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还依赖进口;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迫切要求仍不适应,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要求仍不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适应,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整的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调高和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争取在不太长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第二,从艰巨任务看。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要求我们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族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三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求我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健康科学技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技术,大力发展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
Ⅵ 浅谈创新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论文2000字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什么是创新,中国自主创新之路应该怎样走以及在“十二五”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好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自主知识产权;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创新指的是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方式的引进和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创新词义解释为创新行为、发明行为或者创造某种新事物的行为,因此有知识创新(即科学新发现)、技术创新(技术新发明)。“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创新就是新的组合。”(1)总之,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就是新的组合,而这个组合最初可能就是由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引起的,一旦与经济活动相组合,就会带来一场经济领域的变革。
一、创新的含义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英语中Innovation(创新)这个词起源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换:创造新的东西.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改变,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创”,即创造。提及创造,不得不提到中国制造——产品产自中国、销往海外,在这一价值链中,中国企业获得的效益是最少的,尽管这比在国内销售更能保住其收益,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企业才屈从于外国品牌的各种苛刻条件,甚至不惜出让巨大利益,而真正能从中受益的是那些中间商、品牌商和外国的消费者,尤其中间商,更是最大的获益者。
那么中国如何提升中国制造能力呢?首先,要对企业生产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争取以零质量事故为标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平台,在出现贸易摩擦时政府要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联合起来主动维权;第三,企业要尽快树立品牌意识,要舍得在品牌方面的投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也有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本国企业获取应得利益,也有助于实现权利与责任的均等划分;第四,从国家政策上适时地作出一些调整;第五,从当前的宏观调控角度看,我们有必要将中国制造的产品销售市场从海外转向国内,目前我们正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样不仅有助于缓和国内经济运行紧张的状况,也有助于减少中国产品在海外的销售压力。
中国创造是一个所有权概念,只要是技术、品牌、利益等属于中国资本控股创造的,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生产的,都叫“中国创造”。张瑞敏曾这样分析:“‘创造’是‘人无我有’,而‘制造’却是‘我有人也有’”(2)。“创造”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生产的,假使不清楚用户需求,“创新”产品再好也只能是生产量,依据用户需求来生产产品,可以调节高低端产品分配和不同地区的市场份额,生产出多元化的成品,从而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降低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风险保驾护航。“中国创造”是不仅要从硬件与低成本劳动力中出效益,最主要的是从管理与技术中出效益。
“中国创造”不仅意味着核心技术的创新、自主品牌的打造,也包含商业模式的转变。
中国企业也可以从工业生产模式向服务生产模式转变,在国际市场上开辟一条新的营销道路。在现代竞争中,不是国际品牌的产品只能算是“半成品”,是“只能被有品牌的跨国公司来购买的初级产品”(3);随着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和市场前景的不断变化,新型高科技企业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对市场有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也只有在此引导下建立起良好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热情,稳步提升企业的生产和活力;中国创造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大环境。因此中国企业应该打造科技创新的坚实平台,跨越核心科技的“龙门”,开发和突破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必须以坚韧不拔的决心努力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二、以创新为助推器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当今世界形势发展、调整、变革之大——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走向已经发生巨变,科技产业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寻求新的突破,全球合作治理模式也在发生调整,这些因素都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很多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发展过程中的失调问题突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继续发生新变化:“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二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4)世界在发生巨变,同时中国也在进行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机遇和挑战并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国人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从而达到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的作用,在新形势中抓住机遇,在国际交往中操控主动权,认清中国特色主义建设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积极化解各种挑战并利用当前中国良好经济形势的战略机遇期,争取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的大方向依然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提高工业增加值率为主要目标,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5)
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首先,应该在原有工业的基础上,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中找到科技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创新点;其次,依托关键的核心科技,发展中国的自主品牌和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力;再次,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应该取消一些体制性障碍,全面整合市场准入机制、技术标准制定、发展规划等政策配套性要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最后,利用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资源为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思想工作并统一到“十二五”经济工作的发展规划上,全面推动各领域体制改革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问题,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源于体制的不合理,因此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实现持久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可靠保证。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军。加强体制改革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创造者的作用,确定改革的先后顺序,重点推进关键环节的改革。
积极推进经济领域的税费体制改革。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各层级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改革个人所得税征收方法,探究并建设经济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全面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增长和结构升级,防止“大跃进”式的盲目性模式再生。因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充分探究循环经济的新模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6)工业化为城镇化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也使城镇化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兴工业市场的扩大和其在全球的推广成为我国工业和城镇化进程中的有力手段。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也必将有力的促使我国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快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为早日实现现代化打好基础。
Ⅶ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应该从哪些方面实施创新
一是增加国内市场需求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激发国内市场需求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二是通过国际市场需求要求增高,对产品本身的质量、技术含量和使用效能要求增加,对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需求增加,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创造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从而稳定和增加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及份额。
三是国内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开发,经济发展环境“硬约束”进一步加强,必须走集约发展、高科技含量发展、高附加值发展的道路;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全面深入推进,就必然要要通过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来支撑和促动体制和机制改革。
Ⅷ 一篇关于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的理解
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权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现代化涉及十几亿人,走全靠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
Ⅸ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为什么要把创新摆在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共享是本质要求(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二、“五大发展理念”内在关系“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游离,都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理念内容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理念逻辑看,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本质要求五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顺理成章、交相辉映。从发展理论看,“五大发展理念”正在“精神变物质”,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既对传统发展进行革新升级,又对现代发展内涵进行全面提升、对现代发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从执行操作看,必须将“五大发展理念”统一贯彻、统一落实,一体推进、一起发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