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经济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新常态定位我国经济发展大逻辑
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飞速前进,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确实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再追求高速度、依赖强刺激,显然不合时宜,还会耽误未来发展机遇。
“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得出
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明确判断。
经济新常态的具体特征是什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权威阐释: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到新常态,就不会因为当前经济增速回落、风险抬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惊慌失措乃至丧失信心,从而能够积极调整心态、采取措施,逐步适应新常态。然而,仅仅适应新常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领新常态。
“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突出战略性。新常态是个动态过程,我们不仅要认识、适应,而且最终要引领。也就是说,要在注意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夯实中长期发展基础、增添未来发展新动力。”王军认为。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在采取措施稳增长、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挖掘新的潜力,增添新的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二是创新要实,三是政策要宽。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提出八个“更加注重”中,有三个更加注重与创新驱动有关,分别是: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创新驱动能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断动力。
放眼环球,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再工业化,欧洲正在大力推进“工业4.0”,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中国如果再走过去发展的老路,不仅无法走出产能严重过剩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但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
“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要与旧有发展模式告别,要求我们要加快打造新的驱动力量。以创新驱动推动结构调整,才能引领新常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我国调整货币政策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将带来哪些影响
①政府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必须履行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内,提容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6分)②“双率”下调,是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原则,是国内经济“保增长”的需要。“双率”下调,重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也可以看成是全球央行联手应对动荡金融形势行动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负责任的态度。降息有利于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避免其利润进一步恶化。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有利于提振企业的信心。是央行以更加积极灵活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有效举措。5.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和投资,我国自1999年开征税率为20%的储蓄存款利息税;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过热,物价上涨,经国务院决定,利息税税率自2007年8月15日起调减为5%。国务院决定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3. 农产品涨价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这是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争议较大的问题。如美国经济学家Garner教授认为大宗商品价格是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原因在于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提高了交易效率,使大宗商品价格变动能够灵活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化。而另外两个美国学者Pindyck和Rotemberg教授则认为,宏观经济或货币因素会引发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我国学者卢锋、彭凯翔利用均衡修正模型对我国1987-1999年粮价变动与通货膨胀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发现通货膨胀与市场粮价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是通货膨胀影响粮价变动,而不是粮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从我国的实际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判断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根据现行统计方法,其中食品价格所占的权重为33.6%。显然,食品价格或其代表性商品价格变动对CPI具有直接影响。通过计量模型评估农产品价格变动对CPI、农民增收和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价格上涨处于合理范围,不会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全年涨幅有可能达到4.5%-4.6%。数据显示,2007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5%,直接诱因是食品大幅涨价,食品价格上涨达18.2%。而非食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分别只有0.9%和1.8%,显然对CPI影响较小。由此可以判断,CPI上涨是典型的结构性上涨。而在选择的粮食、油脂、肉禽等反映粮食价格的代表商品中,只有猪肉价格对前期CPI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分析,假定除猪肉之外的其他农产品价格不变,若以2007年8月为基期,则猪肉价格每上涨10%,就会推动CPI上涨0.5%。因此,2007年8月CPI上涨6.5%,其中有3.6个百分点由猪肉价格上涨推动,猪肉价格上涨对CPI上涨的贡献达54.7%。
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不会推动CPI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若将CPI作为通货膨胀的预警指标控制在一定范围,可以根据模型测算猪肉价格涨幅的调控上限。如表1所示,假定将2007年12月CPI预警指标控制在8%,以2007年8月为基期,12月猪肉价格涨幅须控制在101%的水平(相当于猪肉涨价前2006年11月价格的3.5倍),月均涨幅不能超过19%,依此可分别计算其他预警方案下的猪肉价格涨幅调控水平。而实际上,2007年11月猪肉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60%,远远不及调控的上限水平。可见,现阶段猪肉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处于合理范围,对CPI上涨的影响仅具结构性特征,并不是推动通货膨胀的根本因素。(表1)
对CPI影响显著的猪肉价格,受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影响较大。分析显示,玉米价格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5个月前的玉米价格(考虑生猪出栏大致为5个月,同样滞后5期也是模型多次试验的结果)每上涨10%,就会使现行猪肉价格上涨5.3%。而大豆价格则对猪肉价格具有即期影响,大豆价格每上涨10%,猪肉价格上涨7.8%。
对猪肉价格有直接影响的大豆价格,由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既受国内其他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影响,也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比较敏感。如玉米价格每上涨10%,大豆价格将上涨4.8%;猪肉价格每上涨10%,拉动大豆价格上涨0.7%;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10%,国内大豆市场价格相应上涨0.5%。
与此同时,不同品种农产品之间的价格波动存在传导性和同步性,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当一种农产品价格波动时,将影响到其他农产品的价格预期,所有农产品价格都将发生波动。因此,猪肉价格作为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先导,带动了粮油价格的上涨,进一步推动整个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使CPI持续攀升。
价格上涨,使农民农村居民人均月增收217元。
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有多大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农产品价格不上涨,即保持在涨价前2006年11月的水平,2007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894元,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现金收入为2111元,这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村居民人均月增收217元,增长11.5%(表2)。若通过直补等措施使农民人均增收217元,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1600亿元,相当于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一半。(表2)
相比而言,2006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00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2%。如果农产品价格不上涨,2007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仅1894元,比2006年同期只增长5.6%。显然,这一轮农产品涨价,使农民在2007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收17%。
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月增加58元。
同样,我们可以估计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如表3显示,2007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1286元,而若农产品不涨价,则消费支出为1166元,可见,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120元,平均每月增加20元,增长10.3%。城镇居民2007年上半年人均实际消费支出4830元,比农产品不涨价的情形下多支出350元,平均每月增加支出58元,增长7.8%。
农产品价格波动新趋向
这一轮农产品价格属于恢复性上涨,尽管推动了前期CPI的结构性上涨,但目前仍处于合理范围。从全局上看,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尤其是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今后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也将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基本趋势。因此,必须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新特点和新趋向:
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首先由猪肉价格上涨,带动禽、蛋、水产以及粮食等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特征。这既有国际价格上涨的传导作用,也有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的推动影响;既是农产品需求结构升级拉动的必然趋势,也是动物疫病等突发因素影响的结果。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全年涨幅达4.8%。前期CPI上涨的直接诱因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而非食品等价格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具有典型的结构性特征。其中,猪肉价格上涨对CPI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猪肉价格每上涨10%,就会推动CPI上涨0.5%。如2007年8月CPI上涨6.5%,其中有3.6个百分点由猪肉价格上涨推动,猪肉价格上涨对CPI上涨的贡献达54.7%。若想将CPI控制在8%以下,则猪肉价格涨幅不能超过猪肉涨价前2006年11月价格的3.5倍,月均涨幅不能超过19%。而实际上,2007年11月猪肉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60%,远远不及调控的上限水平。因此,现阶段猪肉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处于合理范围。
不同品种农产品之间的价格波动存在典型的传导性和同步性,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如对CPI影响显著的猪肉价格,受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影响较大。其中,玉米价格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5个月前的玉米价格每上涨10%,就会使现行猪肉价格上涨5.3%。而大豆价格则对猪肉价格具有即期影响,大豆价格每上涨10%,猪肉价格上涨7.8%。另一方面,玉米价格每上涨10%,也将使大豆价格上涨4.8%;猪肉价格每上涨10%,则会拉动大豆价格上涨0.7%。
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必须切实让农民真正分享价格上涨的好处。2007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村居民人均增收217元,比不涨价增长11.5%,相当于中央财政补贴农民1600亿元。这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支持力度的同时,也要善于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杠杆来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六大调控建议
当前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保持其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大局的基础,这在当前新形势下,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切实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继续在重点地区、对重要粮食产品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
第二,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的物质基础,提高应对市场波动的调控能力。将粮食、猪肉等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手段,加大支持力度,优化储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储备吞吐调节机制,采取投资、补贴支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建立以企业为载体的重要农产品商业储备体系。同时,要强化政府保障食品供给的责任,加强食品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第三,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密切跟踪国内外市场形势和变化趋势,完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增强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正确引导和稳定全社会对农产品的价格预期,是目前最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建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进出口战略机制,灵活运用进出口手段,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促进国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
第五,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让农民真正分享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要加快推进大中城市和集中产区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新品种,加强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
第六,对受涨价影响较大的城镇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要通过提供财政补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方式,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
4. 如果人民币汇率上升,对我国经济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导致我们的产品在外国会涨价,导致销量降低,影响版出口。如果降价,就要降权低成本,能降低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工人工资降低。社会底层的人收入减少,国内消费能力会下降。影响中国实体经济。有钱人大老板,因为实体经济利润降低,从而撤出实体企业投资,把钱拿去做虚拟经济:炒楼,炒股,炒大蒜,炒绿豆,炒各种能炒的东西。产生严重的经济泡沫。社会的流动资金多了,就会产生通货膨胀,银行为了限制流动性,会提高利率,对贷款做限制。这样,导致很多想靠贷款做生意,做实体经济翻身的人,变成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国家,进入以虚拟经济为主的时代,生产力低下,必须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人民变穷,从而形成少部分有钱人和大部分穷人的格局。由于,经济衰退,两极分化,社会矛盾突出,大量失业,等等问题出现,国家总体上将进入亚健康状态。这样的国家很多,印度,菲律宾等等。。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基本不可能。少部分人是富豪,少部分人是小康中产阶级生活,大部分是维持温饱。
5. 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GDP增长显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
1979-2004年我国GDP平均每年递增9.6%,而同一时期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4%之间。在这26年中,有将近一半年份的年增长速度超过了10%。人均GDP的增长态势与GDP总量增长基本类似,1979-2004年我国人均GDP平均每年递增8.3%。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巨大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巨大的改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的亮点区域,与发达国家无本质区别。中央政府现在每年拨款60多个亿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用电与城市用电实行同网同价;87%的农村通客运班车;为修建沼气池解决燃料问题的农户补贴1000元以保护部分地区生态平衡;2007年9月起全国农村中小学全部免除学杂费;新型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降低农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三)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我国东部地区结构调整趋于优化,经济发展的集约性进一步体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日前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东部地区经济形势总体比较稳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幅同比分别提高了3.78、15.54和13.6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发达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迅速提高。
(四)三十年投资建设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30年前,中国老百姓还在为购买生活必需品大费周折,30年后,他们可以在商品丰富而充足的市场上随意购买。巨大的反差告诉我们,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独领风骚。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年均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翻番增长。到2007年,我国GDP达到24.66万亿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五)城乡消费迅速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增强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城乡之间消费增幅的差距不断缩小。2006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1543亿元,城市和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比2002年增长64.3%和48.4%,年均增速分别为13.2%和10.4%。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21.3%提高到2006年的30.2%,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2.5个百分点提高到4.1个百分点。与上年增幅相比,城乡市场消费品零售额的差距也逐渐缩小,由2002年的7.7个百分点缩小到2006年的1.7个百分点,表明城市消费一头热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
6.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来哪些影响
两个方面看:
有利影响:其一是有利于进口的增加,其二是外企利润额增加,改善投回资环境,吸引再投答资;其三是吸引外资对资本市场的流入,间接投资比重上升;其四是有利于外债的还本付息,减轻债务偿还的压力,
这个表现在航空业上比较明显;
不利影响:其一是抑制出口增长,减少净出口;其二是作为新兴国家,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其三是增加就业压力;其四是影响调控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7.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哪些影响
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总体上老百姓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了。而在储蓄额不断攀升的同时,居民最终消费率却在连年下降。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消费信心缺乏 消费信心用来概括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的总合,这些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缺乏消费信心是致使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低下的原因之一2.住房、教育、医疗负担沉重
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使得我国居民以支付这些支出为目的的储蓄意愿很高。
3.消费主力军掌握的财富和储蓄存款余额相对较少
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已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储蓄存款余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
4.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缺乏
新兴的理财投资由于缺乏诚信制度和相应的规范,始终未能成为居民重要投资渠道。虽然理财热在各城市兴起,部分居民也开始尝试以购买保险等理财产品作为投资方式,但由于这一新兴市场缺乏规范,产品过分宣传投资效应,加之一些代理商在推销中的违规行为,导致这一市场正在面临诚信危机,让消费者和投资者望而却步。
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
最后,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而投资正是我国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1储蓄余额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储蓄更多,这是看得到的财富。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郑京平 从长期增长因素看,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比较旺盛的市场需求,还有充裕的劳动力,仍可以保持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
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危害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最近几年,在宏观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下,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我国过高的储蓄率值得担忧,不希望这种现象再继续下去。
首先,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
其次,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最后,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储蓄率过高。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投资增长27.8%,依然保持高位。而过去几年,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占到GDP的45%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资金等待投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范剑平 高储蓄率必然导致高投资率,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
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任务和重要手段之一
综上论述,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既有贡献,也有危害。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时间上来看,贡献更多地来自于过去,危害更多影响到未来;从性质上来看,贡献更多地指向我们应该竭力避免和改变的方面,危害主要针对我们要追求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经济发胀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让这种贡献无的放矢。这样,就目前的时间点和经济形势来讲,高储蓄率的危害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在未来长期稳定的增长,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不仅是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手段.
8.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对外经济影响主要涉及以下三个关键词
一是贸易,有利于我国版进口贸易,不利权于出口贸易,
二是投资,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不利于引进来,引进外资受阻。
三是消费,有利于我国居民出境消费,旅游留学,不利于入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