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在网络中输入三个抄关键词:
"中国经济的发展" "周边国家 " "影响" 。可直接搜索相关链结。注意:双引号在英文状态下添加。在搜索结果中,点击网络快照。之后,新打开的网页,就可以看见,关键字已经加了颜色,然后,照颜色寻找,就可以查看,是不是自己要找的内容。
下面是其中的一个链结。
Ⅱ 中国经济增长,对周边小国家的带动意义在那些方面具体论述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看法认为,中国能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只要其他国家和地区能够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合,中国的出口增长和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将会使这些国家和地区从中获益;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中国和周边国家及地区是竞争对手,中国商品的出口将替代其他亚洲国家的商品出口,从而降低这些国家的商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
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引擎
实际上,中国处于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组装环节,中国的经济增长已成为东亚地区的增长引擎。
要准确把握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东亚地区的国际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障碍大大消除,跨国公司得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垂直生产链条跨越国界,形成了国际生产网络。日本和“四小龙”的直接投资流向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国家,对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也被东亚的廉价劳动力和高效的组装能力所吸引,将东亚纳入其生产链条中,这进一步推动了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东亚地区的国际生产网络表现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东盟从高到低处于不同的分工链上,但最终都向中国大陆出口附加值较高的中间产品,而中国大陆则承担最终组装的工序,并出口到欧美市场。《亚洲华尔街日报》曾载文论述了这种制造业格局的变化:“供应链的起点在亚洲,高科技产品的部件都在这里生产,然后在中国进行组装,最后的产成品被运往终端市场。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引擎,但并没有包揽整个供应链。”
由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主要从事组装环节,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带动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增长,从而成为东亚地区的增长引擎。1995年至2001年间,东亚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年增长率达到11.5%,而同期全球贸易的年增长率只有3.8%。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前五位进口贸易伙伴分别为日本、韩国、东盟、欧盟和中国台湾,从这些经济体的进口分别占到中国大陆总进口的14.4%、11.4%、11.4%、11.2%和11.2%。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成为近两年来带动日本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之一。亚洲开发银行曾利用全球贸易关联模型从反面估算了如果中国经济减速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如果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下降两个百分点,香港经济受到的冲击最大,将下降0.95 %,其次是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GDP的降幅在0.39%~0.43%之间。东盟国家受到的影响较小,只下降0.15 %~0.32%。在工业化国家中,日本受到的冲击最大,GDP可能下降0.24%。
与周边经济体是互补关系
从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FDI)的角度来看,中国与周边经济体主要表现为互补的关系。
中国经济对亚洲其他经济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中。首先,中国出口的增加是否挤占了周边国家的出口?从资料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出口表现出相似的增长趋势。换句话说,东亚的出口总额一直随着中国的出口一起大幅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东亚生产网络的进一步垂直整合。经验研究也显示,中国大陆的出口增长和“四小龙”及东盟四国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其中与“四小龙”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明显。这就说明,中国大陆与“四小龙”和东盟经济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从表面现象来看,中国大陆产品的出口在第三方市场挤掉了亚洲其他经济体的部分出口,但这主要发生在消费品市场而非资本品市场。并且,“四小龙”等在第三方市场消费品出口份额的下降很大部分是由于它们将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大陆,这部分出口转化为中国大陆对第三方市场的出口。
其次,中国的FDI增加是否导致周边国家外资流入减少?1993年以来,中国吸引的FDI迅速增加。从存量看,中国目前已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吸引FDI第三的国家。东亚其他经济体由于受到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FDI的流入一度出现停滞甚至下降,这种情况直到2003年才开始扭转。大部分经验研究显示,中国FDI的增加与周边经济体是一种互补关系。以日本对东亚的FDI为例,日本对中国的FDI与日本对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的FDI相关系数为正;分部门看,1989年至2003年日本在八个制造业部门和九个非制造业部门对中国的FDI和它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FDI相关系数也为正。这就说明,日本对中国和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直接投资是互补的而非替代的。
并非最大赢家
其实,东亚生产网络中,处于中国大陆上游的经济体获益更大。
在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处于中国大陆上游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四小龙”等)从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中获益更多。生产链上游的经济体向中国大陆出口机器、设备、复杂零部件等,中国大陆经济和出口增长越快,从这些经济体的进口也增长越多。相应地,在投资方面,为中国大陆提供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经济体对外资更具吸引力,从而流入的FDI增加,即中国大陆吸引的FDI的增加带动了产业链上游的经济体吸纳更多的FDI。不过,低收入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东亚经济体会较多地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而那些目前尚未能纳入东亚生产网络的亚洲国家在竞争中则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总体来看,中国占据了低成本和大市场的优势,其他亚洲经济体在纺织、服装、鞋帽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出口方面很难与中国竞争。当然,这也迫使东亚一些经济体向高附加值、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以保持在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这客观上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如,台湾在高技术研究设备方面吸引了更多的投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积极发展以生物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为基础的制造业。此外,随着中国贸易结构的提升,部分产业处在东亚产业链上游的经济体也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对周边经济体的影响还取决于该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例如,东盟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有着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是重要的能源和初级产品进口国。中国和这两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存在竞争,但它们其他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部分弥补了其在第三方市场出口的损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对中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例分别从1995 年的2.6%和3.8%增长到2004年的6.7%和6.4%。
低附加值行业的转移方向
从中国方面来看,要在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保持和获得更大的利益,一方面需要保持原有的加工贸易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努力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由于中国大量廉价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中国得以在加工贸易环节、劳动密集型行业保持较长时期的优势;而中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也需要中国长期地发展加工贸易。
劳动力供给的稳定增长、迅速的资本积累和技术变迁等因素使中国生产和出口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具备了很强的生产和出口新产品的能力,中国得以进入全新的市场。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已经从最初的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档的机电产品转移。中国从低成本的装配中心起步,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中心迈进。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中国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何去何从,这不仅关系到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关系到中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已明显提高,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开始逐渐转移出去。这种转移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具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其中湖南、江西等省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其南部可接珠江三角洲,北部可接长江三角洲,是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另一个是尚未充分融入或完全未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而又具有低成本优势的经济体,如东南亚的越南、缅甸、老挝等国,以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将低端产业转移到国外,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产业升级,还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减少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当然,无论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还是东南亚及南亚的一些国家,都要在方方面面做好承接的准备。
Ⅲ 如何看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虽然从表面上看,近两年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出现了不少专纠纷或摩擦,但属是,当我们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视野来考察时,就会发现,这些问题从其发展程度来看并不严重。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些因素是可以改变的。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巨大提高,中国营造周边环境的能力有了很大增强。面对当前的周边环境,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发展,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它的国际地位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其物质实力。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抓住当前的机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提升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的能力。其次,是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只要双方做出足够的努力,中美关系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第三,发展睦邻外交,拓展中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综合实力的增强,使中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最后,是加强软实力建设。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中国在周边国家心目中的认识和印象,使中国形象在这一地区更具亲和力。
Ⅳ 中国周边形势对中国发展有何影响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是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09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7周年。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却有存在着许多隐患。人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三、美国
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回缩到我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美国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我国的威胁。
四、中亚
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2009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7周年。17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中亚地区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冲击,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中亚地区毗邻我国西部边境,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五国作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在经济上,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文化上,中亚是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结合部。我国和中亚各国是长期睦邻友好的关系,并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长期的政治、经济贸易伙伴,以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
五、俄罗斯
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俄在对外政策上,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缘政治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实施欧亚并举的双头鹰外交。西部,把外交重点放在独联体地区,对欧盟签署“通往未来路线图协议”。对美,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内不会发生。
Ⅳ 中国经济发展对亚洲的影响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看法认为,中国能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只要其他国家和地区能够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合,中国的出口增长和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将会使这些国家和地区从中获益;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中国和周边国家及地区是竞争对手,中国商品的出口将替代其他亚洲国家的商品出口,从而降低这些国家的商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 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引擎 实际上,中国处于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组装环节,中国的经济增长已成为东亚地区的增长引擎。 要准确把握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东亚地区的国际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障碍大大消除,跨国公司得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垂直生产链条跨越国界,形成了国际生产网络。日本和“四小龙”的直接投资流向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国家,对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也被东亚的廉价劳动力和高效的组装能力所吸引,将东亚纳入其生产链条中,这进一步推动了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东亚地区的国际生产网络表现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东盟从高到低处于不同的分工链上,但最终都向中国大陆出口附加值较高的中间产品,而中国大陆则承担最终组装的工序,并出口到欧美市场。《亚洲华尔街日报》曾载文论述了这种制造业格局的变化:“供应链的起点在亚洲,高科技产品的部件都在这里生产,然后在中国进行组装,最后的产成品被运往终端市场。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引擎,但并没有包揽整个供应链。” 由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主要从事组装环节,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带动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增长,从而成为东亚地区的增长引擎。1995年至2001年间,东亚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年增长率达到11.5%,而同期全球贸易的年增长率只有3.8%。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前五位进口贸易伙伴分别为日本、韩国、东盟、欧盟和中国台湾,从这些经济体的进口分别占到中国大陆总进口的14.4%、11.4%、11.4%、11.2%和11.2%。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成为近两年来带动日本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之一。亚洲开发银行曾利用全球贸易关联模型从反面估算了如果中国经济减速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如果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下降两个百分点,香港经济受到的冲击最大,将下降0.95 %,其次是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GDP的降幅在0.39%~0.43%之间。东盟国家受到的影响较小,只下降0.15 %~0.32%。在工业化国家中,日本受到的冲击最大,GDP可能下降0.24%。 与周边经济体是互补关系 从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FDI)的角度来看,中国与周边经济体主要表现为互补的关系。 中国经济对亚洲其他经济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中。首先,中国出口的增加是否挤占了周边国家的出口?从资料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出口表现出相似的增长趋势。换句话说,东亚的出口总额一直随着中国的出口一起大幅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东亚生产网络的进一步垂直整合。经验研究也显示,中国大陆的出口增长和“四小龙”及东盟四国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其中与“四小龙”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明显。这就说明,中国大陆与“四小龙”和东盟经济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从表面现象来看,中国大陆产品的出口在第三方市场挤掉了亚洲其他经济体的部分出口,但这主要发生在消费品市场而非资本品市场。并且,“四小龙”等在第三方市场消费品出口份额的下降很大部分是由于它们将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大陆,这部分出口转化为中国大陆对第三方市场的出口。 其次,中国的FDI增加是否导致周边国家外资流入减少?1993年以来,中国吸引的FDI迅速增加。从存量看,中国目前已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吸引FDI第三的国家。东亚其他经济体由于受到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FDI的流入一度出现停滞甚至下降,这种情况直到2003年才开始扭转。大部分经验研究显示,中国FDI的增加与周边经济体是一种互补关系。以日本对东亚的FDI为例,日本对中国的FDI与日本对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的FDI相关系数为正;分部门看,1989年至2003年日本在八个制造业部门和九个非制造业部门对中国的FDI和它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FDI相关系数也为正。这就说明,日本对中国和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直接投资是互补的而非替代的。 并非最大赢家 其实,东亚生产网络中,处于中国大陆上游的经济体获益更大。 在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处于中国大陆上游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四小龙”等)从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中获益更多。生产链上游的经济体向中国大陆出口机器、设备、复杂零部件等,中国大陆经济和出口增长越快,从这些经济体的进口也增长越多。相应地,在投资方面,为中国大陆提供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经济体对外资更具吸引力,从而流入的FDI增加,即中国大陆吸引的FDI的增加带动了产业链上游的经济体吸纳更多的FDI。不过,低收入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东亚经济体会较多地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而那些目前尚未能纳入东亚生产网络的亚洲国家在竞争中则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总体来看,中国占据了低成本和大市场的优势,其他亚洲经济体在纺织、服装、鞋帽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出口方面很难与中国竞争。当然,这也迫使东亚一些经济体向高附加值、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以保持在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这客观上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如,台湾在高技术研究设备方面吸引了更多的投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积极发展以生物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为基础的制造业。此外,随着中国贸易结构的提升,部分产业处在东亚产业链上游的经济体也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对周边经济体的影响还取决于该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例如,东盟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有着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是重要的能源和初级产品进口国。中国和这两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存在竞争,但它们其他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部分弥补了其在第三方市场出口的损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对中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例分别从1995 年的2.6%和3.8%增长到2004年的6.7%和6.4%。 低附加值行业的转移方向 从中国方面来看,要在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保持和获得更大的利益,一方面需要保持原有的加工贸易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努力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由于中国大量廉价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中国得以在加工贸易环节、劳动密集型行业保持较长时期的优势;而中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也需要中国长期地发展加工贸易。 劳动力供给的稳定增长、迅速的资本积累和技术变迁等因素使中国生产和出口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具备了很强的生产和出口新产品的能力,中国得以进入全新的市场。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已经从最初的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档的机电产品转移。中国从低成本的装配中心起步,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中心迈进。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中国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何去何从,这不仅关系到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关系到中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已明显提高,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开始逐渐转移出去。这种转移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具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其中湖南、江西等省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其南部可接珠江三角洲,北部可接长江三角洲,是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另一个是尚未充分融入或完全未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而又具有低成本优势的经济体,如东南亚的越南、缅甸、老挝等国,以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将低端产业转移到国外,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产业升级,还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减少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当然,无论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还是东南亚及南亚的一些国家,都要在方方面面做好承接的准备。
Ⅵ 如何看待中国崛起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中国在崛起,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正在和世界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崛起是一支和平的力量,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以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将用自身的崛起给世界带来福祉,以和平的方式发展,在政治上争取和平实力,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并转型升级,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在文化上,兼容并包,扬长避短,有利于人类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Ⅶ 中国经济发展缓慢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吗
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将“阶级斗争为纲”推广到国际经济之中,似回乎“帝、修、反答”所生产的粮食和工业品都具有阶级性,因而我们就是再苦再饿,也不能要“帝、修、反”的粮食和工业品,所以出现了60年代初全世界粮食大丰收,而我们却有大量人饿死的奇怪现象。同时,那个时候我们曲解了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的原则,抛开国际分工协作日益成熟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而盲目发展所谓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农业体系,因而除了同当时的所谓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些国家有些援助性的政治性的所谓国际贸易外,基本上割断了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下。这当然与当时的冷战状态有关系,但我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自身,在于我们自身当时的“极左”路线,将自己处于与世界经济的隔绝之中
Ⅷ 一个国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能换来什么好处
A 中国如何提升影响力
中国现在号称是世界老二,但国际影响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总的来说,中国的影响力主要是依赖经济优势来提升,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不相匹配的。
众多周知,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主要通过“硬实力“,如经济、军事;“软实力”,如文化、外交来体现。经济优势并不等于一国的影响力。中国的综合影响力实在还有待加强。
经济优势是国际体系权力认定的重要指标。
但经济优势并不等同于国家影响力,特别是单项的实力(如财富)指标不一定有相应的影响力。尽管一国经济优势可能式微或上升,但国际体系一旦成形,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各国权力地位都会保持一段时间。与过去相比,国际权力体系的金字塔正日益变得扁平。塔顶之国美国依然强大,但塔身各种力量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确切地说,美国的政治优势,尤其是军事能力上的优势,使得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和战略伙伴高度认可美国的安全保护和战略主导地位。这给中国的经济优势转换成国家影响力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中国如何发挥影响力,妥善回应美国的地区战影响力将是关键所在。
有分析认为,中国的经济优势难以转化为国家影响力,源于中国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中国过分依靠国际市场的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始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结果导致许多国家对中国经济崛起的疑虑较为严重,担心中国商品冲击本国市场。其结果,不仅发达国家针对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而且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这样做。
一个崛起的中国,其独特性将更能赋予其客观、中性的能量,从而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事务。
其实,长期以来,中国做事的风格比西方国家低调多了,也就是韬光养晦。不过,这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是相一致的。然而,如果中国继续实行韬光养晦政策,其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在全球化大潮中,不进则退。进则成本递增,退则全是成本。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将经济优势转化为国家影响力。这就好比中国也有很多军事、外交资源,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也需要增强其影响力是一样的道理。
必须承认美国的影响力尽管下降了,但仍是超一流的!人家想做个事,一呼应就有国家响应,世界上有众多美国的盟国,这就是国际影响力!美国经常威胁要实施经济制裁,说美国不跟你做生意了,如果不是美国牛,哪个国家会怕呢?这就国际影响力!某个国家要经济援助,美国能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必须按其方案来调整经济政策,否则不给贷款不给援助,这就是国际影响力!全世界做生意都用美元来结算,每笔结算,人家都可以捞取好处!这就是国际影响力!
美国说句话,全世界都得掂量掂量,这就是国际影响力!说白了,这个世界怎么玩,还得看美国的脸色!
如果中国有足够的国际影响力,会有钓鱼岛的问题吗?菲律宾还敢跳吗?还会有台湾的问题吗?什么时候美国足够尊重中国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就差不多了。
Ⅸ 中国周边国家的发展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在世界的东方,有两个国家曾经先后主导东亚,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一个是中国,另外一个就是日本。可以这么说,亚洲第一的宝座只有一个,不是中国就是日本(嘿嘿,个人当然很倾向中国)。如果说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崛起必须要超越的对手是美国的话,日本就是我们国家在亚洲范围内崛起必须跨越的障碍。
在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日本。虽然日本不比美国,美国才是最有实力威胁我国的国家,但是,我们要看清楚,日本才是威胁我国的意图最为强烈的国家。他虽然不能单独对中国进行结构性打击,却可以联合大国共同对中国进行战争。从历史上来看,日本和我们多次交手。唐朝的白村江战役,元朝的征日,明代的抗倭,还有就是万历年间的朝鲜之战。特别是在近代,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就把中国做为其侵略的第一目标。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日本成为了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南京大屠杀的超过30万人的死难,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的3500万人的死难。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血海深仇。而恰恰他又是有着较为强大实力的国家。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他。
日本是当今世界按美圆汇率计算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拥有世界第二的军费支出,而且正在试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其实,不论日本是否人常,其经济实力决定了其必然将在政治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正视日本的实力。不要偏激,那对我们自己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我们要做的是发现日本的弱点,并战胜之。我们的仇恨更多应该成为我们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中国和日本之间有着比较深的历史矛盾。外交上,中国和日本之间被称为一衣带水,可有些人却在私下说是“一衣带血”。的确,中国和日本之间有过不堪回首的战争往事。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的学生,但是就是这个学生,却屡次认为自己超过了老师,而试图挑战他的老师。
也许有人会说,看看法德,自三十年战争之后先后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法德之间的历史积怨并不比中日少。可是法德却早已实现历史和解,并且共同支撑欧洲的天空,被称为老欧洲的轴心。在这些人眼里,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历史矛盾也应该可以遵循法德模式,实现历史性和解,在亚洲发挥轴心的作用 。当然,这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现实并不是理论,他不会因为某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首先,德国并没有像日本屠杀中国人一样去屠杀法国人,他们之间的交战更多的是一种骑士战争,只是一种实力的碰撞,并非带有要完全让哪个民族被抹去的目的。其次,德国人在二战之后不断进行反思,对二战的罪行进行反思,日本人却从来没有这么做。他们没有在战败之后正视其侵略历史,反而在不断美化侵略,甚至否定他曾经侵略的历史。从日本修改教科书的事件上可以看出,军国主义是否复活已经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需要讨论的仅仅是军国主义什么时候完全复活,复活到什么程度而已。岛国民族的劣根性就在于此,狭隘的民族观似乎变得难以逾越了。
中华民族是个宽容的民族,但宽容也是有限度的。我们的宽容是建立在日本对历史的认同的基础上的,单方面的宽容无疑是纵容侵略。我们已经被侵略过了,所以我们的民族不认同现在的日本是完全有理由的。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日益强大,温和的声音几乎不见了。这和二战之前是何等地相似呀。我们的民族也日益感到了危机的到来。和平年代国防建设的动力就是忧患意识。我们国家在一些地区的反日活动只是忧患意识的体现。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注定要被侵略的,一支没有忧患意识的军队是注定要被消灭的。我们对人民的反日活动也应该辨证地来看,一方面,这些活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日关系,但另一个方面,我们的反日活动也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于危机的忧患意识。难道一定要到战争爆发的时候我们才能去反对某个国家的侵略行径,而在和平年代我们对他们的一种侵略倾向不能以这种非暴力的形式进行提醒?可以这么说,如果日本继续对于战争罪行进行否认,那么中国的反日情绪是难以平复的,中日关系也就堪忧了。
现在的中日关系已经可以说是自复交以来以来的最低谷,而且中日关系还在降温。由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和东海油气资源开发问题上的无理取闹,这种趋势是很难短时间改变的。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日本向联合国提出了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这让中国人民几乎难以接受。一个还没有正视历史的国家怎么会有资格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呢?中国政府自然就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表态支持日本。就因为这,日本变得更加趋于疯狂。他开始不断地挑衅。先是提出钓鱼岛收归国有,后又向中国发出类似最后通牒式的文件,要求中国停止在东海的一切油气勘探工作。这无异于在本已紧张的中日关系上火上浇油。这也无怪乎在中国国内出现大范围的反日情绪了。日本人首先已经把获得理解的途径堵死了。
其实,中国人是比较容易满足的,只要日本愿意承认其侵略历史,中国和日本的和解也就要到来了。但中国人也是不容易屈服的,如果连侵略历史都不承认,我们中国人可能认同日本在世界发挥更大作用的要求吗?而且日本人竟然老是用停止对华援助来威胁中国。实际上,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人不怕!日圆贷款对中国是年三十的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但日本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可能忘记了,日圆贷款是要还的,而且平均一年才10个亿美圆。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它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记。日本用停止对华援助来说事,结果只能是挑动了中国人自尊的神经。
日本并没有美国那么强,所以他的弱点也较美国多,更较美国明显。
日本的根源问题就是其岛国民族劣根性。日本人的岛国性质显得比英国更加明显。岛国民族最容易出海盗。这个海盗是个什么心态呢?他们常年在海上游荡,抢劫货物,然后把人杀掉,把船烧掉。这种模式纯粹是冒险行为。因为这种模式是不能有任何一次失败的。一次失败就可以把自己完全葬送掉的。那么,我们看看日本的海盗式赌徒行为吧。
发生在唐代的白松江战役可以说是日本第一次大陆冒险主义政策的实施。那个时候的日本还不叫日本,而是叫倭国。当时,朝鲜存在三个国家,即新罗、百济和高句丽。其中,高句丽是最强的,老是打击新罗和百济。于是,百济和新罗分别在区外寻找了保护国。百济的选择是倭国,而新罗选择了唐帝国。日本当时之是一个小小的岛国,在经历了大化改新之后的日本并没有对直观的了解,可以说是知己不知彼。在这样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军队派上朝鲜半岛显然并不是一个合理的举动。当时的大唐帝国几乎是拥有无限的人力和物理,但日本并不知道这些。他们只觉得这是他们转移国内守旧势力的锋芒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的一个好机会。于是便借口百济求援出兵朝鲜半岛。但是,这样的盲目出兵显然对日本本身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最后不出所料,百济被灭,日本的冒险行动第一次失败了。他不得不臣服于大唐帝国。于是来唐的日本遣使就多起来了。东亚的力量格局也形成了以大唐帝国为中心的结果。此时的日本在整体实力上肯定是没有办法与中国对抗的,这无异是在飞蛾扑火。
日本在此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没有试图再次挑战中国。但是到了明朝,日本又再次试图进行大陆扩张主义。倭寇在中国东南沿海肆意烧杀抢掠,这还是小。更重要的是,日本在丰臣秀吉时代选择了入侵朝鲜。这时候的朝鲜就是一个微缩中国。作为明帝国的属国,大明天子不可能轻易把这个属国就给了日本。于是,丰臣秀吉本身就选择了和大明的对抗。可是,他再次忽视了力量对比的巨大悬殊。此时的明帝国虽然不说强得很,但怎么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是一个小小的日本就可以轻易将其的根基催垮的。日本人只是简单地认为明帝国是一个已经没落的帝国。而盯着入侵大陆的第一个目标――朝鲜。这只能说明日本人在这样的关乎国家命运的事情上过于草率,根本也没有经过周全的考虑,仅仅是以自己的战略为出发点,而全然不顾及到对手的力量。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也贯穿于日本的对外政策中。或许海盗本来就就是这样的心态,他并不知道对手是怎样,他只知道看到了目标就去打劫。这种想法是多么可笑,也正是这中思维,即使是日本的丰臣秀吉这样的一代枭雄也没有能够超脱这种逻辑。
当然,我们还有一次记忆最深刻的失败,那就是中日甲午战争。这是一场以偷袭开始的战争。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和日本都经历了一些变化,但我们的变化相对小一点。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日本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那是一次体制上的根本变革,虽然没有完全铲除日本的封建制度,但却给资本主义的发展亮了绿灯。中国则不同。中国采取的变革没有能够也不敢出动封建统治的根基,那仅仅是一次形式上的变革,没有深化到内容层面上。僵化的封建官僚体制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更不是谁想触动就能触动的。每一次的改革企图最后都在腥风血雨中失败。一次又一次血流成河。于是,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日本开始赶上来了。但中国并不是没有力量。可以说,日本人当时的决定仍然是很冒险的。可是日本就是一个冒险的民族,面对中国这样的庞然大物,他没有表现出畏惧,而选择了直面。不过这次日本人成功了。一次战争,把日本在亚洲的最可怕的对手打得不知所措。可是,这次战争虽然造就了日本的崛起,同时也加速了日本的冒险行动。日本人在十年之后,挑起了日俄战争,对俄国的远东利益提出了挑战。 这是日本第一次公然挑战列强。俄罗斯帝国,土地面积是如此的庞大,在任何一个国家面前都显得像一个巨人。而日本没有多管这些,他选择了战争。开战首先消灭俄国的远东舰队,这是一个大胆的行动。俄国人不得不调集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来亚洲增援。随后,在对马海战中,日本海军史上最重要的任务,东乡平八郎海军元帅(当时还不是)的正确指挥――实际上一个巨大的冒险――在俄国舰队的炮口之下进行转向。这可以说是一个正常的人很难作出的决定,可日本人就是能够做到。可以说,对马海战是日本历史上真正的国运之赌,如果输掉战争,日本这个国家可能就失去了继续前进的任何可能。可就因为那是日本人,他们敢于冒这样的风险。战败的结果可以说是相当严重的。当时的国际社会并没有形成现代文明观,而俄国人更是以获得土地为乐趣。看看苏联在二战胜利后的做法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如果俄罗斯获胜,日本的代价是多么惨重。但海盗就是海盗,俄罗斯这条运转不灵的船也叫他们给烧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倒没有怎么体现出日本的冒险主义。因为从政治版图上来说,同盟国靠的就是陆军,而他们离日本太远,帮不了日本什么。一旦和同盟国开战,结果是很严重的,不列颠的海军相信是足够强大的。这说明了日本在实力相差过大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选择冒险的。
可是,在一战中的正确站队让日本有点忘乎所以了。随着军国主义势力的上升,日本也感觉到了他可能要靠战争来转移经济危机。这次,日本仍然没有什么犹豫,他选择了轴心国。于是,不得不做出的决断――挑战美国。当然,日本人也深知,自己的战争实力和战争潜力都是不能与美国比肩的。于是,他又用上了偷袭了。珍珠港一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战列舰四沉四伤。的确,短期内增加了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可惜,美国的战争能力之强让日本始料不及呀。想想那是一种怎样的工业能力。短短的时间里,美国人造出了50条“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和25条“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日本人这一次的确低估了美国的能力了,但却没有给他们后悔的机会了。战争的结果早在开战时已经决定了。
日本人就真的那么看不清力量对比吗?他们又为什么那么喜欢冒险呢?这就是岛国呀,大陆情结以及海盗精神的结合。他们追求最大的收益。他们害怕被孤立。岛国封闭了就没有多少前途了。这就和一些人炒期货一样。风险大收益也大。日本这种冒险主义我们是必须遏制的。我们要知道,和日本交战是很多敌对势力愿意看到的。大家不要凭一时之快。老是高声呼喊消灭日本是没有用的。冷静是国家崛起过程中最需要的东西。因此,至少在短期和中期我们要避免和日本交战。海盗虽然乱来,但是在有种情况下却不会乱来,那就是他发现了对方是一条军舰时。海盗其实是懦弱的,只能欺负民船。他们的内心实际上是承受不了失败的。这又引出了日本的另外一个心理弱点。
为什么日本一直都没有敢于很明确而持久承认其侵略历史。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日本这个民族的脆弱本质。他对于失败十分忌讳,而且更害怕挂上了侵略的失败。因为日本这个国家实在没有多少本钱,失败一次那绝对不会像勾践那么简单,只要十年生聚。因此,我们和日本不打则已,一旦爆发了战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狠狠的打,打得日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敢斜视西方。这又得联系到日本的国情。的确,作为一个海岛国家,要失败的前提至少也要海洋上失败了,而海洋上失败了之后就意味着自己的生命线被别人控制了。对日本来说,失去海洋和被举国侵占的区别不大。都是生存权的基本丧失。因此,日本赖以生存的海军是我们打压的重点,只有让日本人感觉到他们海上不安全了,他们才会理智些。
对于日本,我们国家不要有任何的恐惧,日本这个民族也不值得我们恐惧。他们没有长远的战略,总是按照当时的状况而不作全面分析就决定。这样的策略只能导致他一次又一次陷入危机。就像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说的,中国是大国,所以中国必将战胜日本。而且我们还正在由大国向强国转化,到我们变成一个大强国的时候,我们对日本就将占有压倒优势。
由于日本的那种冲动和战略上的误判概率之大。我们有一个很好的选择,那就是借力打力。这个力是什么呢?很多,美国、韩国、朝鲜、俄罗斯都是我们可以借的“力”。首先是美国,美国和日本的矛盾不可说是不深。可以说,日本一直就把美国作为其排行第二的对手。毕竟,从日本的地理位置来看,日本的真正成为世界级强权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日本必须获得太平洋的控制权,这显然与美国有很大的冲突。日本人当然也认识到了这样一点,所以才偷袭珍珠港,试图颠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权。美国人自然也不会傻,他也知道,中国怎么说还是一个以陆权为主的国家,即使崛起之后也不会全面夺取美国的优势。但日本全不一样了,一旦日本获得霸权,其必将全方位挑战美国,特别是在海权上,日本必将谋求绝对优势(虽然这几乎不可能,但日本人心里就是这样想的)。这自然是美国所不能允许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是可以和美国达成默契的。关于韩国和朝鲜对日本的作用,我不用说得很详细了。朝鲜半岛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日本的威胁,特别是近代,日本长期占据朝鲜半岛。因此,不论是半岛的哪一个国家,都对日本没有好感,更不希望日本强大。独岛问题就是日本和韩国之间的契子,随时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另外,日本政府的运做也不是很灵活,一个很浅显的原因就是日本右翼势力非常强大。在日本政府那样的体制下,首相不得不顾及到国内的支持率。因此,我们可以想象,我们只要抓住时机大力地抨击日本首脑包括参拜靖国神社在内的一系列不承认侵略历史的行为,就可以获得朝鲜和韩国的足够支持。至于俄罗斯,不仅是北方四岛问题还没有解决,还有更多的历史矛盾沉淀着。这些问题现在的确不是很明显,但以后都将显现出来。而且,俄罗斯是中国遏制日本的一个重要国家。其实,只要中美俄三大国的地位没有决定性的变化,日本就很难从这个夹缝中崛起。当然,我并是鼓励挑起他们之间的战争(当然,这也是一种手段,但风险不小),只是希望形成一定的力量牵制。日本至今也没有找到同时平衡美中俄的办法,这是一个对我们来说不错的事情,我们也必须加以利用。
日本的一个很大弱点就是他们的经济很需要我们,而我们对他们的需要则显得不是很明显了。我们不从双方生产的东西上来分析,因为这样显得片面了。我们就看两个市场的走势。日本市场由于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已经趋于饱和了,而中国市场则还在持续的扩大中。也就是说,日本市场以后能为我们提供的可顶是要小于我方市场能为日本提供的东西,光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市场对于日本的重要性。我想,只要我国坚定地走下去,我们的经济牌就会对日本起作用。
对于日本的不承认战争罪行的言行,我们可以利用,甚至可以这么说,我们并不急于要求他承认战争罪行,因为这对我国遂行国家战略是有相当的好处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日本和德国一样都是二战的策源地之一,罪行也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区别,为什么日本就一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类似德国的尊重呢?结果导致日本的政治外交只能变成金钱外交。这也是和日本人的短视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战败后的国家有两种选择。一是向胜利国挑战,为执行和平的过程制造麻烦,希望其知难而退;二是与战胜国合作,同时设法恢复本身的实力,以待东山再起。这两种策略都有不消的风险。如果选择了前种方法,也就意味着将在虚弱的时候挑战胜利的国家。如果选择了后种方法,那合作可能打击民心。可是不管选择哪一种,千万不要两者都选,而是要有区别地选择。日本恰恰选择了两种。他对美国采取了第二种方案,而对中国选择了第一种方案。显然,这造成了中国对他仇恨日升而日本本身民心也受到打击,同时美国还没有能够对日本放心。这就已经是一个大大的败笔了。而一直不承认战争罪行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日本在国家社会上,当直接面对中国时是很难抬起头来的。虽然日本政府不愿意承认侵华历史,但这毕竟是事实,所以日本人是永远会心虚的。中国就可以靠着这一点不断打压日本。把和日本的问题都和历史问题挂钩。美国人不是习惯了把中国的问题都和人权的问题挂钩吗,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不把日本问题都和侵略历史的问题挂钩呢。这是很正常的逻辑。让日本人的良心窄不停给我们在很多问题上谋取利益。这是很致命的一个外交手段。我们看到,德国人能够不为凡尔塞和约付出足够的代价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战实际上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利益争夺战,没有正义和邪恶之分。于是,战胜国觉得让德国签定下那么苛严的协议似乎过分。于是,史特瑞斯――或许是德国历史上最接近俾斯麦的外交家凭借着战胜国的一种理亏心态不断施压,最终使德国因一战造成的损失变得最小了。为什么日本的政府官员于中国的官员会面总是没有什么精神,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精神上的债务,最终影响了日本官员的心态。精神上的压力对事态的影响可是不可让人小视的。对于日本人这么大的短视,我们怎么能不加以利用呢,那就有点对不起自己了。
呵呵,这篇感觉有点乱,因为其间不断有各种事情干扰。比如说真情互动版的斑竹“游走人间”让我去帮她辩论一下啦这样的事情。不过估计还能看吧。的确,对日本的战略是我们广大军迷比较关心的东西了。我想说的就是日本这个国家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打压他,但是不到不得以或者我们的实力远远压倒日本的时候,个人觉得我们还是要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任何一个国家。只有看到国家的长远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由于现在已经开篇了,而且能够影响日本的国家也比较多,所以我这次才论述了借力打力的问题。也不知道大家感觉怎么样。
或许对外战略问题的确不怎么适合写吧,太长,有时候。不过我既然开头了,怎么也得写完呀。不然就对不起自己了。无论怎么说,有意见打击继续提,我仍然是那句话,正确的一定虚心接受。但声明一点,我绝对不是和平主义者,更不是投降主义者,但我讲求在现实条件下的理性面对。
Ⅹ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的论文一篇
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提高本国经济的同时也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