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长江三角洲经济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
本文利用搜集到的长三角各城市统计部门大量丰富的统计数据,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和发展状况,绍兴与长三角各城市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详细的对比分析,从统计角度简述绍兴经济总量和增速在长三角地区位置变化情况,剖析绍兴在经济发展某些方面落后于部分城市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找出差距,扬长避短,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分析绍兴“工业立市、开放兴市、文化强市、合力建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长江三角洲属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地理基础为长江入海口处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工商辐辏之所”,对外埠际贸易发达,在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广为传颂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的诗词民谚,就生动地记载了长三角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的历史丰碑。 长三角地区历来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区域在全国崛起,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以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1/4以上的外贸出口,30%以上的外资利用额。
绍兴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经济与社会同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八五”、“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6.2%和14.2%,分别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4.2和6.1个百分点。但是,将绍兴置身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看,目前的经济总量却只能处于中等水平,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小进也退的严竣形势。如何认清自身不足,扬长避短、保持优势、准确定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绍兴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提升绍兴经济、社会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位,确保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城市领头羊,努力跻身第一层次城市,是当务之急和今后定位发展的方向。
长三角区域有十六个城市,分别为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从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看,到2002年,GDP超过1000亿元的有6个城市,分别为:上海(5408亿元)、苏州(2080亿元)、杭州(1782亿元)、无锡(1602亿元)、宁波(1500亿元)、南京(1298亿元);GDP在700—1000亿元的城市有5个城市,分别为:绍兴(928亿元)、南通(887亿元)、台州(858亿元)、常州(761亿元)、嘉兴(706亿元),其余5个城市GDP均在700亿元以下。本文依此将十六城市分为三个层次,绍兴暂居第二层次第一位。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贰』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
2009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72494.10亿元,占同期中国经济总量的21.29%。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538.7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0.05%,第二产业产值为36476.6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3.14%,第三产业产值为32478.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2.00%。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长三角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88∶50.32∶44.80,与2008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4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则分别下降了0.17个和2.32个百分点。 银行业
2009年,上海、浙江和江苏两省一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为138582.58亿元,比2008年增加30494.8亿元,增长28.21%,存款总额占全国比重为17.67%,比2008年低4.92个百分点;贷款发放量增长平稳,两省一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为104204.7亿元,比2008年增加24219.21亿元,增长30.28%,贷款总额占全国比重为18.79%。
证券业
2009年末,上海地区集合理财产品共有9个,首发规模超过150亿元,涵盖股票、债券、货币、FOF、混合型等多种形式。江苏省境内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117家增加到128家。2009年末浙江省证券经营机构数位居全国第三。全年证券市场交易规模含肆增长72.8%,交易总额居全国第三,证券营业部平均利润水平居全国第二。期货公司综合实力和盈利能力继续保持领先,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金额居全国第一,增长87.6%。期货公司规范运作水平持续提升,实现规模增长和强化风险管理双重目标。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证券市场表现良好,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保险业
2009年,长三角地区保险业平稳发展。如图所示,两省一市2009年保费收入总额221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3%,占全国比重为19.92%,略高于2008年。上海,江苏和浙江保费收入均有所上涨,其中,江苏省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907.7亿元,依然为长三角之首,占据长三角保费收入41%的份额。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实现保费收入665.03亿元、645.5亿元。从增幅来看,江苏省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7.06%。 截至2010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已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5个,国家级保税区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除此之外,长三角还拥有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各地还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省市级开发区,其中,上海建成宝山工业园区等市级工业开发区26个,江苏则有省级开发区116个,浙江有省级开发区100个。
2009年,与中西部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大,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均出现了负增长。2009年长三角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23.69亿元,占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量的28.90%,同比下降了0.72个百分点,其中弊羡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最多,达到1120.09亿元,南通经租老拍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最快,为31.27%。
『叁』 长三角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长三角城市群包来括:上自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2.2%。
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地区总人口1.5亿人,约占中国的11.0%。长三角城市群是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56个民族齐全,有少数民族约120万。 [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外来人口最大的集聚地,也是外来人口落户门槛最高的区域之一,城市群内约有2500万人未在常住城市落户。
2009年,长三角地区共完成客运周转量3578.3亿人公里,占中国的14.44%,其中公路完成2011.2亿人公里、铁路完成653.7亿人公里、水运完成15.1亿人公里,分别占中国的比例为14.95%、8.3%、21.88%;完成货运周转量25250.2亿吨公里,占中国的20.83%,其中铁路完成672.2亿吨公里、公路完成2403.8亿吨公里、水运完成21637.8亿吨公里,分别占中国的比例为2.66%、6.61%和37.67%。
『肆』 长三角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这个事给你的资料。很科学的研究数据。】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
正下方好评}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不要追问。另外提问,图片多了占屏幕空间。不好答题。谢谢】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
本文利用搜集到的长三角各城市统计部门大量丰富的统计数据,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和发展状况,绍兴与长三角各城市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详细的对比分析,从统计角度简述绍兴经济总量和增速在长三角地区位置变化情况,剖析绍兴在经济发展某些方面落后于部分城市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找出差距,扬长避短,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分析绍兴“工业立市、开放兴市、文化强市、合力建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长江三角洲属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地理基础为长江入海口处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工商辐辏之所”,对外埠际贸易发达,在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广为传颂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的诗词民谚,就生动地记载了长三角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的历史丰碑。 长三角地区历来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区域在全国崛起,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以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1/4以上的外贸出口,30%以上的外资利用额。
绍兴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经济与社会同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八五”、“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6.2%和14.2%,分别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4.2和6.1个百分点。但是,将绍兴置身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看,目前的经济总量却只能处于中等水平,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小进也退的严竣形势。如何认清自身不足,扬长避短、保持优势、准确定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绍兴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提升绍兴经济、社会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位,确保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城市领头羊,努力跻身第一层次城市,是当务之急和今后定位发展的方向。
长三角区域有十六个城市,分别为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从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看,到2002年,GDP超过1000亿元的有6个城市,分别为:上海(5408亿元)、苏州(2080亿元)、杭州(1782亿元)、无锡(1602亿元)、宁波(1500亿元)、南京(1298亿元);GDP在700—1000亿元的城市有5个城市,分别为:绍兴(928亿元)、南通(887亿元)、台州(858亿元)、常州(761亿元)、嘉兴(706亿元),其余5个城市GDP均在700亿元以下。本文依此将十六城市分为三个层次,绍兴暂居第二层次第一位。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长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GDP总量54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1 %,到2002年GDP总量达19983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9.5%,所占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人均GDP从1978年的800元提高到2468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从1978年的2.11:1上升到3.08:1(详见图一)。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259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4129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近几年又稳步提高,2002年达到21.8%(详见图二)。长三角地区不仅财政收入增长比率较高,运行质量也较好,从宏观经
金融频道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
济效益指标看,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高于全国,2002年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7%,比全国比重高2.2个百分点。从各城市发展情况看,长三角十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二)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体,三产发展速度较快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现行宏观分类是按三次产业划分,即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及为其服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包括各种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各种服务业,如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住宿餐饮、文教卫生、信息及公共机构部门。这种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经济中各类活动的性质属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顺序,从人类经济发展产业时序和国际历史经验看,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逐渐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1983年,长三角地区GDP三次产业结构为16.7:62.1:21.2,到2002年调整为6.0:52.1:41.9,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0.7个百分点。从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90年代,工业的基础和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助力器,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努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层次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劳动力结构来看,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长三角地区一产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为30.6%,比全国的64.2%,低33.6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1.3%,高出全国24.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28.2%,高出全国9.2个百分点;从生产结构来看,2002年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6.0%,比全国比重低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52.1%,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高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41.9%,比全国高8.2个百分点。
(三)外向型经济高度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提高
80年代以来,经济国际化成为长三角各城市发展的目标,上海和江苏部分城市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浙江七市在90年代以后也趋向于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支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利用外资增长强劲,出口连年提高。1990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仅4.30亿美元,2002年达到180.67亿美元,增长41.0倍,年均增长36.5%,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从12.3%上升到34.3%,13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49.56亿美元;自营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67.59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941.99亿美元,增长12.9倍,年均增长24.6%,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0.9%上升到28.9%。 二、绍兴与长三角各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增长迅速,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较不平衡,城市规模档次不同,市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一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基本一致,在总量和规模上遥遥领先,第二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稍有先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小,第三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相差较大,有明显断档现象。绍兴处于第二层次第一位,近二十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从近几年
发展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绍兴竞争要素较为缺乏,地理、人文优势不明显,面临压力大于机遇。 (一)绍兴与长三角各城市经济比较
从近二十年的发展状况看,绍兴的经济总量与第一层次的城市差距有所缩小,相对第二层次其他城市的优势有所增强、上海经济总量稳居首位,绍兴增速暂居第一
从各城市经济总量情况看,上海是名符其实的领头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居首位, 2002年GDP总量达到5409亿元,占长三角总量的27.1%,占全国总量的5.3%,1978—2002年GDP年均增长9.7%;人均GDP达到40640元,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1.65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1倍,在人口迅速集聚的情况下,1978—2002年均增速仍达到8.8%。
绍兴市在改革开放以后,凭借着良好的历史机遇、政策气候,以及绍兴人民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绍兴经济内强素质、外拓市场,经济总量得到长足发展,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基本走在长三角城市前列。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1.2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928.15亿元,占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到4.6%,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的位次从第13位上升到第7位,总量增长了81倍,仅次于台州市(84倍)居长三角第二位;按可比价格计算,绍兴市国内生产总值24年间翻了五番,年均增长15.7%,居长三角第1位。由于增长速度较快,绍兴GDP总量陆续超过了镇江、泰州、嘉兴和扬州,从第二层次末位上升到第一位,并且与这些城市相比,绍兴的优势有所扩大。与第一层次的城市相比,绍兴在其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但从总量上看第一层次城市扩张更为显著,绍兴与之相比,是速快量小,差距越来越大,与1978年改革开放时相比,从总量上看,绍兴国内生产总值与上海、苏州、杭州的差距
从262亿元、21亿元、17亿元扩大到4481亿元、1152亿元、854亿元;从各城市占长三角地区比重变化情况看,绍兴占长三角比重仅提高2.6个百分点,远远慢于苏州、杭州和无锡等城市。
2、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较快,绍兴居长三角位次稳步上升
受城市规模大小影响,经济总量的大小并不一定能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往往以人均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从人均水平看,目前绍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在长三角诸城市中处于中游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快速提高。1983年最低城市台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2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3.0%,2002年最低城市泰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21元,也已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1983—2002年十六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均在9.6%以上,最高的达到16.3%,而同期全国的年均增幅仅为8%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了很大提高,按户籍人口计算从1978年的299元提高到2002年的21414元,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的位次也从第14位上升到第8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0%,年均增速位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第1位。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绍兴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长三角的位次便稳步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80年代中期超过扬州和南通,由第14位上升到第12位,在90年代中期又超过了湖州、嘉兴和舟山,上升到第9位,在2000年初又超过了镇江,上升到第8位。到2002年与第7位的常州市还相差801元,与第6位南京相差1444元。
3、各城市财政实力同步增强,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 长三角地区不仅是江浙两省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地,也是国家中央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之一。2002年长三角浙江七市的财政总收入为814.73亿元,占浙江省财政总收入的77.6%,江苏八市财政总收入为989.96亿元,占江苏省财政总收入的66.7%,长三角十六城市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的21.8%。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城市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1978年长三角十六城市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仅上海(190.67亿元)和南京(10.85亿元)2个,到2002年财政收入最低的城市舟山也达到了15.71亿元。从1983—2002年的增长情况看,各城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均在13.0%以上,其中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4.8%的城市有12个,增长最快的是台州市(22.3%),其次是宁波(20.0%)、苏州(18.6%)和绍兴(18.2%);上海和南京由于基数较大,总量增长较大,但增速较慢,居末2位。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衡量地方财政负担大小的一个指标,由于城市在行政级别、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财政收入口径不同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可比性不强,我们对照与绍兴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行政级别相当的嘉兴、台州、南通等城市就财政负担问题作一简单比较。
绍兴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近年来相对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的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78年,绍兴的财政收入仅1.86亿元,2002年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17.3%。高于同期GDP的增速,但和嘉兴、南通、台州等城市相比,占GDP比重较低。1978—2002年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6.97%,比嘉兴低1.22个百分点,比南通低0.9个百分点,比台州低0.03个百分点。从时间上看,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80年代以前低于嘉兴和南通,高于台州,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低于嘉兴,但高于南通和台州,1995
年之后,便一直低于这三个城市。从理论上讲,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一方面说明财政负担小,另一方面也显现出税收上还有潜力可挖。 4、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结构调整显著,绍兴二产领先、三产靠后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十六城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83—2002年的20年间,长三角各城市二、三产增加值均呈较快增长,其中台州二、三产增加值以年均22.8%和16.4%的增速分别位居十六城市第一和第二位,绍兴以20.3%和14.2%的增速分别位居第二和第八位;苏州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速居第一位;从各城市二、三产增加值增幅比较看,上海及江苏的大部分城市三产增速已高于二产,从产业结构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长三角地区已处于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各市加快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得到了大幅度调整,以农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已改变为农业比重趋向下降,以工业为主体的二产比重急剧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占据较大份额的产业结构,同时在以工业化为主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各市以自身特色工业为基础,发展块状经济或产业群,与其他城市错位发展,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走在各城市前列,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猛,城市定位已非常清晰,就是要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从而带动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1983—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27.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已超过50%。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等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二产所占比重已过最大时期,在巩固发展二产的同时,三产发展一枝独秀,与上海市较为接近,相融程度较高。浙江七市二产比重均已超过50%,已处于二产发展的鼎盛时期,三产快速发展,近几年年均增速更是步步提高。
『伍』 长江对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有何影响
最直接的有利影响就是为长江三角洲提供的水利资源!首先,长江水系能为沿岸内城市提供生活容和工业用水,加快沿岸城市发展进程;其次,长江宽阔的江面以及良好的河道为水运提供了条件,使得沿岸城市的货运更为便捷;最后,长江水系能为沿岸城市农业、养殖业提供便利,进一步加快城市发展。望采纳,谢谢。
『陆』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分析: 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有“专鱼米之乡”和“属丝绸之乡”之称,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该地区公路、铁路、航空、河运、海运齐全,交通运输极其便利.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出现新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便利的交通运输.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长江三角洲的交通,理解解答即可.
『柒』 上海的发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特点是出口通畅,腹地开阔,口“惠”腹“实”。长三角地专区地理位置属优越,其核心上海位于长江口,是长江流域的出海门户,又是江海、水陆、空运的重要枢纽。长江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域,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域,纵贯数省,区域之间有干支流通航里程为7.9万公里的黄金水道贯通,不但把中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把京沪、京广、京九等南北铁路干线连接起来,便于东西推进、南北联动,使经济发展的空间极为广阔。长三角地区已初步形成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苏、锡、常、通、杭、嘉、湖、甬等15个城市分排两旁,组成了“口、腹、心”要素综合、实力强大的经济圈,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服务于长江流域、服务于全国。
上海处于核心地位,经济拉动以及国际金融城市的位置对长三角作用无疑至为关键。
『捌』 简述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长江对长江三角洲的作用是:提内供便利的水陆运输,容有利于其对外联系,提供农工业和生活用水等.
故答案为:提供便利的水陆运输,有利于其对外联系,提供农工业和生活用水等.
『玖』 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优势
长珠三角洲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 董 芸
《商场现代化》 2007年第13期
[摘要] 目前,长、珠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发达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各项经济指标都处于全国其他各地区的前列,如何保持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促进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经济发展目前所具有的优势角度出发,来为这两个地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发向出谋划策。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小珠三角
长珠三角洲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两大区域,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回首她们发展的历程,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发展道路的各不相同,成长的历程也各具特点。
一、地理位置的优越程度不同,一个紧靠港澳,一个围绕上海。龙头作用各具优势
长三角地区位于华东平原,交通便捷,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自古就是一个富庶之地。这里河网密布,通江达海,自古至今都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这个地区也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特别是最近,长江三角洲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沪宁、沪杭、杭甬交通沿线为城市密集带,也是产业集中带和生产力发展的主轴线,沿江、沿海地带的港口、工业和城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得到快速发展,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轴心的经济发展带已经初步形成。
而珠江三角洲位于华南平原,这里的地表自然环境特点是地势低平,河网密集,土质肥沃,水热资源丰富。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明末清初开始大兴基塘耕作制度,并不断扩大垦殖面积,发展商品农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这里物产丰富,尤其区位优势明显:该地区紧靠港澳,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了解世界经济发展最新动态的跳板,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港澳互补,在港澳经济的带动下,逐步形成自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一个最早开放,有各项政策扶持,各项政策法规较为健全,经验丰富;另一个经济基础好,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区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由于其紧靠港澳的区位优势,作为我国对外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国家在其发展建设过程中给予了相当大的政策扶持,包括财政和税收方面,整个广东省上交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及一个苏州市,令当时的上海、江苏等地区非常羡慕。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叶选平也非常感慨的说过:广东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重要增长极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区域内改革力量的合力驱动下,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腾飞。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投资,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而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从“苏湖熟,天下足”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源地,从发达的农业高产地区到今天全国工业最先进的集中之地,每一步的成就都不靠国家的政策优待,凭借自己的力量,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始,以区域内城乡自我积累为支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如今长三角经济进入了一个以上海为龙头,以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为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高度不断提升的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带。目前,长三角地区凭借其拥有的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特别是跨国资本正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
三、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珠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是中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竞争力的两大区域
从总量指标上看:(以2005年统计公报数据为例)
从人均指标上看:
长珠三角洲包括上海和隶属江苏、浙江、广东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2005年末,全国人口数为130756万人,而长珠三角地区25个城市,占地面积不足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2%;而人口仅为12183.925万,只占全国的9.32%,然而, 就在这片弹丸之地上,2005年无论从经济总量上,还是人均相对指标上看,均远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有些指标甚至达到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强!
尽管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长珠三角洲各个城市规模相对较小,无论从地理位置、人文历史,还是气候条件、生活习惯都非常相近,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所面临的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有所不同,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也有所不同
首先从长三角各个城市来看,由于他们分属于上海、江苏、浙江,长期的行政管理的割裂,在产业提升过程中必然存在:
(1)各自为政导致产业缺乏合理分工。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已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根本性转变,正朝着工业化后期阶段迅速迈进。 但是,长三角在产业提升过程中,面临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长三角内16座城市分属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从三省市主要出口行业的产值看,名列前几项的主要行业中就有三至四项是完全相同的。这种趋同的行业结构在以行政地域统计GDP的指挥棒下,必然导致恶性竞争,企业间的关联与协作难以开展,区域整体优势无法形成。
(2)从区域现代化的目标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目前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趋同,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非常严重,甚至于在对外招商过程中还竞相降低门槛。大都市连绵区尚不发达,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缺乏统筹协调,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高。而市场分割、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是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
而珠江三角洲则其所包含的九个城市均属于广东省,因此,它不存在由于行政管理割裂所存在的各自为政等弊端,但是,由于地理上的区隔,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历史上就不具有对内地的辐射性。改革开放20年,它也一直是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见长,对市场的辐射和影响主要在国外而不是国内,因此它对中国经济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出口大省这个角色上。而且,人们普遍认为珠三角没有“龙头”,也就是“龙头效应”没有在珠三角很好地发挥出来。
另外,再以城市功能和定位而言,据介绍,广东省原来明确支持以“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只有广州和深圳,而东莞市之后又高调向媒体宣布“东莞要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市”。再从产业来看,深圳有一年一度的“高交会”,东莞就来一个“电博会”,顺德、珠海、中山、惠州、深圳,各地都在搞家电制造业,产业趋同性十分明显。珠江三角洲地区缺乏一个大家公认的领头羊城市。这种战国纷争的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形成整体力量,其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自然大打折扣了。
针对目前两大经济区所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已制定,作为亚太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如何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整体上取得经济发展的主动,保持其经济体系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因此,加强政府合作进行市场体系建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协同调整的工作重点之一。
随着市场意识的不断强化,长三角目前已在实现错位发展。如现阶段二、三产业并举的上海市,和以制造业为主的江浙发生竞争在所难免,但上海的制造业将会慢慢向周边迁移,上海产业中的工业比重也会逐渐缩小,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都市经济过渡。在外来投资上,制造业去江浙,商业服务业去上海,中小企业去江浙,大型企业去上海。现在高科技台商纷纷向昆山、苏州、无锡等地集聚,形成完整的IT制造业群落,上海则为周边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这些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和市场。
本文原文
另外,作为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都十分注重市场建设,现已初步建立了一批与国内市场接轨的金融、技术、商品等要素市场框架,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额超百亿元的商品市场。其中,上海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包括批发、零售、现货和期货的多功能、高层次市场体系,成为中国现代化大市场交易数量最多、交易规模最大的城市。此外,在全国十大生产资料市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已拥有6个,使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明显加强,从而有利于引导企业按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分工和安排生产。
而随着CEPA的签订,标志着珠江三角洲的近年来极力倡导的“大珠三角”经济区的规划已经得到国家和香港、澳门的大力响应,所谓“大珠三角”就是在原来的“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再加上香港和澳门。“大珠三角”中的中心和龙头是香港,由香港这个以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航运中心为主的国际服务业中心支撑和带动“大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的发展。这样就解决了中心城市之争以及个城市的定位。广东要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之一。澳门则仍然是以其现有的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城市。?这样,形成两大产业群体:珠江口东部城群体即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工业基地(惠州)之一;珠江口西部城市群体即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家电和五金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为基地和基础工业基地(珠海)之一。CEPA加速港珠澳大桥建设,将影响珠江西岸尤其是珠海市的城市功能。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将加速“大珠三角”世界最重要制造业中心向西岸扩展,珠海依托香港的国际服务业优势和国际化中心城市优势,发展成为粤西的制造业中心城市。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要想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进的协调发展,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只有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大力促进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可持续、健康地发展,长珠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亮点的地区,因此,更好的研究、分析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寻找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更好地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具有积极意义。
『拾』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经济特点是什么经济为主
1.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了近半数全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近100个年工业产值手此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包括万向集团、金山石化、扬子乙烯、大众汽车、上海贝尔、东方通信等在内的数千家巨人型。 2.“长三带薯悔角”一体化是入世后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长三角蠢正”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个“长三角”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向世界。 3.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