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对于整个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定位是与长江中游地区形成南北双核,共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中心区域。
山东菏泽与聊城入围,在规划全文中已经有体现,建议你看下。
⑵ 中原经济区如何由地方战略转为国家战略
在全国“两会”上,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引爆今年中原经济的首轮议题;9日,《中原蓝皮书》发布,中原经济发展核心及方向一览无余。备受关注的中原经济区投资策略提至桌面,投资者该如何布局?昨天,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宏观
中原经济区升为国家战略
据媒体报道,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期间,河南省被鼓励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局面。此消息一经报道,市场随之议论纷纷,其中,“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说法引得市场一片欢呼。
9日,《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下称《中原蓝皮书》)发布,将中原经济的发展定位于“一极、两带、两翼”。“一极”指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开封等7个省辖市为支撑,构建大中小城市相协调的城镇体系;“两带”指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前者定位于培育形成郑汴洛工业走廊,壮大能源原材料、现代制造业、汽车等支柱产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后者则是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食品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两翼”指京广线以西地区和以东地区,前者的定位是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及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后者则是加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这已不是中原经济区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早在去年9月,国务院研发中心及河南省委等就曾在北京连续举办三场中原经济区高层论坛,探讨如何促进中原经济区发展。彼时就曾引起市场对中原经济区战略规划及投资策略的一阵热议。
策略
两条主线多头布局
建立于政策推进之上的投资策略布局一向是投资者盈利保收的法宝之一。尽管中原经济区战略规划尚未谋面,但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可根据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提前分配,以谋长远价值。对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战略投资,投资者可遵循以下选股主线:
>>区域发展
产业转移+城镇化加速+基建
大同证券首席投资顾问胡晓辉表示,虽然目前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规划,但中原经济区未来的规划发展带有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属性,产业转移、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以及由此带来的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等都将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实际的带动作用。
首先从传统产业转移的角度来看,目前像富士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已落户郑州新区,在“一极、两带、两翼”发展定位的背景下,未来中原经济区必将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群。这其中资源、交通运输行业都将明显受益。同时,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未来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必将带来消费升级、农产品等行业都将出现较快发展;
中原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马嵌琦认为,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移、升级,还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原经济区在招商引资初期的基础建设投资也将大幅增长,从而带动基建、机械、电力设备等行业也将加快增长步伐。
从这几个角度来说,在中原经济区资源类上市公司中,可重点关注焦作万方、豫金刚石、中孚实业等;交通运输行业中可重点关注中原高速、宇通客车;消费升级相关的上市公司可重点关注中原内配、新开源;收益农产品发展的上市公司可重点关注莲花味精、三全食品和双汇发展;受益基础建设的上市公司可重点关注中原环保。
>>十二五
特高压+新能源+锂电池+环保
“十二五”规划将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科学发展,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此框架下,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政策也为中原经济区的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发展的机遇。
马嵌琦认为,电力设备是河南省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在农村电网改造和国家智能电网的大步发展中,河南省相关的上市公司必将从中分得一杯羹,可重点关注特高压方面的平高电气和许继电气。
中原证券分析师张文利表示,在“十二五”规划之下,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将鼓励锂电驱动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同时也提倡发展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提高传统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具体到中原经济区,具有新能源汽车概念的宇通客车将直接受益。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十年规划,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汽车产业转型重要战略方向,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概念股也会相应受益。在电池行业中,像正极材料、电解液、薄膜等都拥有较高的技术门槛,拥有技术优势、规模扩张和产业链扩张的公司值得关注。具体到中原经济区,多氟多的产品六氟磷酸锂主要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在生产电动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过程中都有主要应用。
马嵌琦认为,随着沿海企业在劳动力成本压力下将搬迁到内地,中原经济区将担负着国家产业链重构和布局调整的重要使命,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的任务必将加重。郑州的中原环保已成为一家公用事业领域的环保企业,同时郑州市国资委的实际控制下,公司城市污水处理业务预计仍有较大的整合空间。
张文利补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作为新能源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太阳能光电技术将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能源科技。目前,晶硅太阳能电池是发展速度最快、技术最成熟、产业化规模最大的一种太阳能电池。河南开封的新大新材是国内最大的太阳能晶硅片切割刃料生产商之一;生产超精细钢丝的恒星科技也将受益于太阳能概念。
风险
发展方向有不确定性
尽管中原经济区的未来发展看起来很美,但分析师仍提醒投资者在策略布局的过程中注意控制风险。
胡晓辉认为,目前来看,《中原蓝皮书》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而且,相对而言中原地区以及河南地区经济基础仍较薄弱;同时,各区域经济振兴地区仍旧存在产业布局和资源竞争关系。因此,投资者仍谨慎看待中原经济区的未来发展。
⑶ 中原经济区现在已被正式纳入国家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请就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写一篇时事评论。
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中央企业在河南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这次不仅是签一批项目,更是感受到央企的力量。中央战略决策支持中原经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持中原,支持中部,是央企对新时期国家战略发展真正的全力支持。”卢展工说。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的河南,以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突出项目、品牌、创新、服务“四个带动”,深入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河南与中央企业渊源深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与央企的联姻直接推动了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而且带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是多年来我省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签约项目和金额最多的与央企对接合作活动。”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告诉本报记者,“大批央企投资河南,不仅可以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对河南的振兴也将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这次合作体现结构调整。在引进央企继续加强河南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并着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拟签约项目包括工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的项目100余项。
肖新明表示,河南省2011年与中央企业合作签约项目呈现出几大特点。
“首先是突出了园区建设。”肖新明说。在签约和推介项目中,各省辖市突出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产业集群项目,郑汴汽车产业集群、洛阳动力谷和石化产业基地、新乡和焦作装备产业集群,中原电气谷、鹤壁煤化工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安阳建材和医药生产基地等区域产业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此外,河南省着重促进存量优化。签约项目中,有10多项企业重组及技术合作项目,通过与央企合作,可促进困难企业解困,获得技术和资金支持,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发展能力。如中建总整体收购河南路桥公司,可注入资金20亿元,中烟公司整合省内4家烟草复烤企业,可有效提升企业规模效应。
另一方面,突出了市场主体。在拟签约推介项目合作主体中,既有省市重点国有企业,也包括一批民营企业。它们通过合作投资、相互持股、并购重组等市场运作方式,积极与中央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陈雪枫表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此次与央企的合作意义重大,对河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起到关键作用,河南与央企之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已经形成。
培育造血功能
可以预见的是,河南与央企将在更广阔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一场央企与地方政府“联姻”的大戏已在全国展开。
去年先后有贵州省与央企签约近3000亿元,涉及47个大项目以及40多家央企次第进入福建省,投资总额高达4700亿元等大手笔。
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省份见识早、动作快、力度大,其中上海市已经争取到大飞机、造船、电子信息、高新科技等20多家央企在沪安家落户。
湖北、湖南、安徽等中部省份接连举办了一系列与央企对接的大型活动,活动组织的很有特色,效果也很突出。
四川、甘肃、宁夏等西部省区行动迅速而且富有成效。
在山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蔺栋华看来,央企强大的投资能力与积极扩张投资的动力,与地方政府抓投资拉动、扩内需、保增长的热情相结合,使得国有资本在全国区域经济热点上和关键投资领域疾进。
目前来看,央企与地方经济对接的突出特点是多以产权为纽带的并购重组,建立以增资扩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制公司和以产业升级换代为标志的新型企业,发展以技术为先导的高新产业,形成以开发区为平台的产业创新和集聚。
有专家建议,地方与央企在进行对接合作的过程中,应各自找准自身定位,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和发展需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央企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围绕主业进行投资和并购,不能盲目“铺摊子”。
同时,地方也要根据自身发展优势与央企科学对接,要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不能盲目引进项目或盲目鼓励地方国企与央企重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与央企的对接合作中,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引进项目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地方产业体系建设,寻找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另外,央企除了拥有巨大的资产规模和广阔的市场体系外,还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地方在与央企合作中,要注重与央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培养人才等措施,促进地方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
事实上,以前地方企业和央企合作,一来是参股,二来是地方企业做配套,现在合作形式已经演化成共同建立生产基地等模式,“这就证明了央企和地方合作不再是虚的了”。
未来,如何加强“造血”功能、资源性产业合作以及如何求解央企和地方对接中大规模的跨行业、跨区域的资产整合和资本管理,或许是央企和地方都要深思的问题。
“河南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任召集人、省直有关厅局和中央驻豫机构负责同志任成员的省与央企合作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政府国资委。”肖新明向本报记者介绍说,河南省为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
可以预见的是,河南与央企将会在更广阔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抄的不错吧,!!!
⑷ 大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1.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以郑州、邯郸为中心,以洛阳、安阳、南阳等为副中心,以郑汴(郑州、开封)一体化为出发点,以“半小时经济圈”城市为紧密层,以“一小时交通圈”城市为辐射层的“一极两圈三层”的空间开发格局。
2.强化郑州的先进制造、科技教育、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功能,重点建设郑汴新区,推进郑汴一体化,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3.提升洛阳区域副中心的地位,重点建设洛阳新区。壮大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等重要节点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促进城市功能互补。
4.提升巩固邯郸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地位,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都市圈、山东半岛都市圈和中原都市群的重要节点和主要纽带,以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钢铁煤炭、白色家电、新型材料为主要产业,以冀南新区为主要平台,综合发展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国道,提升交通枢纽作用。
5.建设郑汴商洛(郑州、开封、商丘、洛阳)沿亚欧大陆桥工业走廊和沿京广、南太行、伏牛东产业带,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与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区。
6.加强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枢纽。
7.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和黄河滩区,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搞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绿化,推进平原地区和沙化地区的土地治理,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
⑸ 河南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分别是什么,分别是什么时间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课题组
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赋予了河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战略平台。三大战略规划实施以来,有的已进入规划中期,有的正处在全面加速阶段,对三大战略实施的进程、成效及存在问题等进行阶段性评估十分必要。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主编的《河南经济蓝皮书(2015)》,首次发布了“河南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总体评估”报告。该报告由河南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组织完成,部分院外人员参与了调研活动。研究人员在前期调研、收集资料信息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指标评价与政策评价相结合、效应评估与问题评估相结合等思路和方法,通过对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阶段性、综合性、数量化评估,核算进度,评估效应,得出了一系列评估结论,对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际进程,更加有效地推进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起点高、增速快、成效显
◎规划实施进程评估:
超额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
◎主要问题挑战:保持高起点高速增长的挑战;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航空港经济内生增长模式的挑战;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的挑战;以郑州航空港为龙头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挑战。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准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打造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为中西部地区扩大开放提供强力支撑都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目标
到2025年,建成富有生机活力、彰显竞争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地位显著提升,航空货邮吞吐量达300万吨左右,跻身全国前列;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国际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0亿元;建成现代化航空都市,营商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进出口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成为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
1.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1)分项评估
①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
2013年,郑州机场全年新开航线53条,达到143条,基本形成覆盖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航线网络。其中,已开通全货运国际航线达到19条,货邮吞吐量完成25万吨,同比增长69.5%,增速居全国大型机场第一位(本部分评估数据除注明外,均来自《河南商务发展报告2014》)。同时,郑州机场还是中部地区唯一开展国际快件的机场、货运航线总数位居中西部第一的机场。显然,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②开放门户建设
2011年、2012年、2013年,实验区完成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95亿美元、285亿美元、348.8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始终在50%以上,对全省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在95%以上,推动了全省进出口增长的强劲攀升,航空港开放门户地位已初步奠定。
(2)总体评估:
总体来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表现出起点高、增速快、成效显的突出特征。
2.规划实施进程评估
从实施进程来看,实验区在2013年3月到12月仅10个月、占6.5%规划期的时间,航空货邮吞吐量就已经完成2025年总目标的8.3%,进出口总额就已经完成2025年总目标的17.4%,均超额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如图1所示。
3.主要问题挑战
(1)保持高起点高速增长的挑战
规划实施以来,在2013年3月到12月仅10个月的时间里,郑州航空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体系、枢纽建设等各方面均表现出全民聚焦、全力推进、全面展开、全速发展的积极态势,以航空货邮吞吐量、进出口总额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等为代表的各指标均表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但是在起点高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高起点上保持高速稳定增长,面临更大挑战。
(2)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的挑战
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航空设备制造维修、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国际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这其中,既要求有航空经济这一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探索,又有高端产业发展的水平要求,还有产业体系构建的系统要求,如何立足发展基础、突出发展特色、增创发展优势,均是新课题新挑战。
(3)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航空港经济内生增长模式的挑战
规划提出“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实验区发展主线,也就是要通过建设大枢纽,带动大物流;通过大物流,带动产业群;通过产业群发展,带动城市群发展,进而以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如何在这一发展路径指引下,形成以互动融合为特征的航空港经济内生增长模式,进而实现快速发展,是目前航空港在起步期必须筹谋且时不我待的关键问题。
(4)以郑州航空港为龙头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挑战
我省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以郑州航空港为龙头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如何利用实验区这个特殊区域来探索改革措施、创新体制机制,使实验区成为河南乃至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平台和窗口,还面临诸多问题挑战需要破解。
探索航空经济驱动型发展模式,实际上也就是以航空经济加速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种新模式,需要把产业的转型升级、“四化”的同步发展以及区域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交通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融为一体,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关键点和着力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以航空经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是要实现以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双轮驱动”,通过着力发展有航空偏好型的临空产业,全力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形成有航空经济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通过着力发展航空物流业、跨境电子商务以及总部经济等,形成高成长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成长服务业互为支撑、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是以航空港建设带动产城融合发展,以高端产业体系发展与现代新城区建设互促并进,以航空物流带动航空产业发展、以航空经济带动现代新型港区建设,形成带动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示范区。
三是以航空港带动我省对外开放发展方式转变,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进转变,从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后移出的产业为主向吸引集聚高端产业转变,以全面深化扩大开放体制机制创新来激发动力活力,建设我省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
四是以航空港带动我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国际化航空物流中心,搞好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推动空港、陆港以多式联运打造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便捷安全的通道,建设我省全面扩大开放、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和前沿。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基本完成阶段性成效目标
◎规划实施进程评估:
基本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
◎主要问题挑战: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的问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边际产量递减的问题。
以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通知》为标志,河南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目前,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已经实施了5年多,取得了突出成效,实现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夏粮“十二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被总书记称为河南的“王牌”。
规划目标
到2020年,在保护全省1.03亿亩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用地稳定在7500万亩,使我省粮食生产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公斤,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
1.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在对规划实施成效评估中,立足规划要求及总体目标,从四个方面出发,分别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效益、粮食生产支撑条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行单项评估,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进而对规划实施成效进行总体评估。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估
规划实施以来,我省紧紧抓住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这个重心,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从政策支持、科技强农、高产创建等着手,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总产量“十一连增”,连续9年超1000亿斤,连续4年超1100亿斤(注:文中除标明外,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局相关资料)的骄人成绩,打造了河南“王牌”,切实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在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估中,主要基于规划提出的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的基本思路,分别从是否实现“稳定面积”目标、实现亩产量情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估。2013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5万亩,比2010年增长3.5%,保持了连年平稳增长,实现了“稳定面积”的目标。从亩产量来看,2010年以来,我省粮食亩产量在实现了从中低产向中高产的提升后,在达到750斤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增长态势,但是与在稳定面积前提下实现总产量目标所需的规划亩产量相比较,依然略有差距,故此在实现亩产量情况的评估中,根据实际亩产量与规划亩产量的量化比较,得分率为98.9%。在综合2个指标的单项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而可以得到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评估结果为99.5%。
(2)农业综合效益评估
在规划各项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目标。基于此,在对农业综合效益评估中,选取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这2个体现农业、农民效益情况的指标进行评估。从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来看,2009年以来,除了2011年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外,其余各年均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或是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情况来看,2009年到2013年,河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均少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同时也要看到,2009年到2013年河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平均增速为15.2%,快于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收入差距呈逐步缩小趋势。
按照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目标要求,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这2个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量化比较,可以得出2009年到2013年的年度评估结果,进而取平均值得到农业综合效益的综合评估结果为9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完成得分情况明显好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评估得分。
(3)粮食生产支撑条件评估
在规划提出的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我省粮食生产的支撑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考虑到粮食生产的支撑条件与农业科技、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机械化水平以及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密切相关,因此从科技支撑、投资支撑、基础设施条件、机械化水平、载体建设这5个方面分别进行单项评估,进而得出粮食生产支撑条件的综合评估结果。
①科技支撑
我省坚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基本达到100%,玉米、水稻等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通过重点加强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达到测土配方施肥100%、病虫害统防统治100%。但是综合来看,我省农业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2013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5.2%,而河南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考虑到科技支撑的总体状况和现实需求,采用河南与全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比值92.4%作为科技支撑评估结果。
②投资支撑
2008到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累计达2632.4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4.6%。在进行投资支撑评估中,采用各考核年农林水事务支出额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得出,再用各年度评估结果加权平均得到综合评估结果为95.7%。
③基础设施条件
201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09万亩,比2007年增加了375.2万亩,其中,机电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考虑到机电灌溉的重要性并且是体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采用这一指标值作为基础设施评估结果为80%。
④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7年的8718.7万千瓦增长到了2012年的10872.7万千瓦,增幅达24.7%。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稳定在95%以上,水稻机收率达到了76.5%,玉米机播水平超过80%,机收水平接近50%,实现了连年翻番。基于此,采用机收率作为评估指标,分小麦、水稻、玉米三个作物,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进而进行加权评估,可以得到机械化水平的综合评估结果为80.5%。
⑤载体支撑
2012年开始的粮食生产核心区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两年来,全省完善建成高标准粮田2623万亩,其中2013年建成970.9万亩。根据目标值与实际完成情况比较,得到载体支撑评估结果为100%。
根据科技支撑、投资支撑、基础设施、机械化水平、载体支撑这5个指标的单指标评估结果,进行加权综合可以得到粮食生产支撑条件评估结果为89.7%。
(4)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评估
近年来,河南粮食生产在遭遇雨雪冰冻、特大旱灾等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高基点连年增产,取得了傲人成绩。基于此,在进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评估中,选取了几个有重大灾害的典型年份,并以该年粮食总产量是否保持了持续增长、完成规划增速的比率这两个指标作为重点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2008年、2009年、2011年这3个年度的评估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可以得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综合评估结果为91.3%。
(5)实施成效总体评估
根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效益、粮食生产支撑条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这4个单指标评估结果,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加权后进而可以得到规划实施成效的总体评估结果为94.6%,如图2所示。综合来看,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效益、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方面基本达到规划目标,粮食生产支撑条件总体有所不足,综合评估结果为“基本完成阶段性成效目标”。
2.规划实施进程评估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明确了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公斤。在规划实施进程评估中,采用各年度实际总产量与规划目标值进行比较,得出各年度完成目标比例,进而求出平均值作为完成目标进程情况的评估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前述评估方法,得到综合评估结果为98.8%,基本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
3.主要问题挑战
(1)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的问题
粮食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但从综合性指标来看,河南农业科技贡献率为0.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亟待提升。同时,在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仅有70%左右,小麦50%左右,水稻55%左右。
(2)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评估中,粮食生产支撑条件是得分最低的一项。目前全省仍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近3000万亩不能得到有效灌溉,还有1519万亩低洼易涝地需要治理。另一方面,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多,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着粮食稳产增产目标的实现,而这一问题更是给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
2013年我省夏粮每亩生产收益361.3元,秋粮每亩生产收益504.3元,两季相加共865.6元,抵不上农民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民种粮的收益依然偏低,直接影响种粮积极性的提高。
(4)边际产量递减的问题
2008年到201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累计达到6617.3亿斤,粮食产量年均递增1.4%,粮食单产超过750斤/亩,实现了从中低产到中高产的跨越。但是同时要看到,河南粮食单产已经达到中高产水平,受边际效应影响,要在高基点上、在中长期内保持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到2020年实现1300亿斤的目标,面临着较大挑战。
中原经济区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完成阶段性成效目标
◎规划实施进程评估: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
◎主要问题挑战:
人均指标水平依然亟待提升;综合实力以及粮食生产、消费等需要着力增强;结构调整依然面临较大挑战。
自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来,我省以规划为引领,着力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全省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目前,距离第一个阶段性目标,即2015年目标已经只有一年的时间。此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和综合分析,对于摸清现状、把握问题,并进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三化”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
1.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在规划实施成效评估中,指标选取及目标值确定,均依据《中原经济区规划》中“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三节发展目标”中提出的中原经济区主要规划指标及其分阶段目标值,在单指标评估的基础上,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民生改善共4类进行分项评估,并进而得到总体评估结果。
其中,在经济发展分项评估中,按照中原经济区主要规划指标构成,采用河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这2个指标进行分项评估。①河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9.22%,与规划目标相比,实
际年均增速比规划年均增速快1.91个百分点,较好完成了规划目标。②河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2011、2012、2013年完成值分别为5.75%、5.74%、5.7%,与规划目标相比略有差距。经济发展分项综合评估结果为“完成规划目标”。
在结构调整分项评估中,按照中原经济区主要规划指标构成,采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这5个指标进行分项评估。①采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相关统计指标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估,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为1.52%,与2011年到2015年规划年均增速1.99%相比略有差距。②2011年到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增速为15.11%,高于规划增速0.11个百分点,完成规划目标。③河南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为5.41%,高于规划增速3.36个百分点,较好完成了规划目标。④河南城镇化率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为4.46%,高于规划增速0.19个百分点,完成规划目标。⑤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为18.1%、15.7%、13.8%,呈波动下降态势,与规划目标相比,存在差距。结构调整分项综合评估结果为“略有差距”。
⑹ 中原经济区即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是怎样划分的
中原城市群的范围,总共包括30个城市,在这些城市中,分为核心发展区和辐射区,中原城市群以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济源市、鹤壁市、商丘市、周口市和山西省晋城市、安徽省亳州市为核心发展区。政府为市场建立和维护规则,提供好的基础设施,履行自己的经济职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⑺ 中原经济区的经济支柱有哪些
你指的是中原这一带吧,支柱产业还是很多的,比如说农业,食品加工,一些矿产品的开采加工和机械设备制造等等
⑻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和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什么区别
建设可以是现在 词性实质性强 发展倾向于规划方面长远细致规划,经济区肯定要规划制定完善的文件规定 法规等 建设是沿着规划的成稿执行。建设侧重于实践。规划侧重于理论。
⑼ 什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原经济区(原名: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成立于1985年9月,是当时的邯郸市长白录堂和新乡市市长刘仲轩倡议并协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历经20年风雨,现经济区有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十三市,包括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河南省的新乡市、安阳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济源市组成的跨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目前,这一区域国土总面积97444平方公里,总人口5601.6万人,119个县(市、区)。
中原经济区实质上只是借用了中原之名而并非史学界严格意义上的中原,目前中原经济区包括 、安阳、焦作、新乡,鹤壁、濮阳、济源6个中原城市和长治、晋城、邢台、邯郸、临清、荷泽、聊城等中原周边城市。中原经济区的形成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三大经济区之后,于1985年中原13市联合成立的又一庞大经济区域,从该区域成立到2005年的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6190.87亿元,比1985年翻了4翻多,年均增长16.1%,目前该区域已形成冶金、煤炭、机械、化工、电力电子电器、汽摩配制造、纺织、建材、医药、烟草等工业体系。强劲经济发展,加快了中原经济区的崛起,也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新的经济隆起带,成为带动和促进全国发展中坚力量。
中原经济区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特有的资源条件和交通优势奠定了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战略地位,赋予了它吸引力较大、辐射力较强的特点。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处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的结合部,增长潜力较大、成长力较强,是东、西、南、北经济对流的中转站和交汇点。它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重要基地之一,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它的物产和劳动力资源以及巨大的购买力市场,对东部沿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处于我国由东向西的技术梯度和由西向东的资源梯度交汇区,对我国东西部发展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同时它处于中原腹地,又是革命老区,对全国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诞生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安阳、聊城、鹤壁的浚县,还有山河壮丽的太行风光、巧夺天工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光辉灿烂的文物遗存。三是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一区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形成了西有煤田、东有油田、西、北有铁矿的主要矿产分布格局,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黄河、漳河、卫河、汾河横穿本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全境,在华北地区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适宜的气候条件,肥沃坦荡的华北平原,为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便利。四是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依托丰富的资源条件,中原经济区已经形成了具有综合发展、相对均衡的工业体系。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中原经济区是客观的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的必然,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区位优势,二是基础优势,三是文化优势,四是人口优势,五是粮食优势
1985年以前,晋冀鲁豫四省交界许多地段,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省份,加上财政状况、重视程度的不同,很多路存在宽窄不同,质量不一,有的干脆就对不上头,成为了“断头路”;由于资源、信息的不共享,安阳和邯郸几乎同时都建立起了自行车厂,当时的经营状况比较理想,随着兄弟间竞争的残酷,盛极一时的状况难以维继,导致最后的破产。这种以行政区划为基本界限而各自为战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趋同等种种弊端,致使这一区域各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始终未得到显著提高。
24年来,得益于中原经济区的凝聚力,中原的人气合了,煤、铁、油,棉、面、果等分散的资源和特产聚合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一)各类商贸活动不断,区域内合作日趋紧密。
以开发中原地区资源为重点,以促进区域经济繁荣为目的,开展了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联合与协作。一是举办各种类型的商品交易会,促进区域内商品流通。先后举办了安阳春节物资调剂会、长治轻纺产品交易会、聊城农副产品交易会、邢台协作项目洽谈会、邯郸食品博览会、北方糖酒博览会、国际建材博览会等等,成交额达300多亿元;二是协进协出各类物资,调剂余缺,互通有无,金额达260亿元;三是积极交流经济技术协作项目4000多项;四是为建设项目争取贷款和拆借资金。争取国家低息横向联合贷款1800万,拆借融通资金37亿元。
(二)改善交通功能,构建区域联系纽带。
中原经济区瞄准影响和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交通问题,首先修通了一批地市间的断头公路,初步改善了区内交通状况。联合投资修建了馆(陶)聊(城)地方窄轨铁路,成为我国第一条跨省的地方铁路。以中原经济区名义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1994年架起了豫鲁边界上的东明黄河大桥,解决了两岸人民世世代代无桥的不便。高速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现在市与市之间基本实现了高速互通。区内京广线、京九线、邯济铁路穿越而过;京珠高速、青兰高速、二(连浩特)广(州)高速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邯郸机场、长治机场都已通航。目前,有关成员市正在联合推进邯(郸)黄(骅)铁路建设、邯长、邯济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区域内大交通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加快行业协作网络建设,打造合作平台。
先后组建了包括发改、广电、旅游、文化、统计、人事、教育等部门在内的30多条行业协作网络,解决了一市一地一系统内部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现已成为中原经济区交流与合作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板块。文化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掘区域民间共有文化资源,每年五一期间的举办“中原民间艺术节”已成为区域内代表性文化活动。旅游方面: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打造“中原游”精品旅游旅游线路。水利方面:2003年,河南省濮阳市与山东省聊城市密切协作,共同争取国家支持,顺利实施了金堤河干流疏通和彭楼引黄入鲁灌溉工程,较好地解决了区域灌溉排水问题。环保方面:2005年,邯郸市与安阳市联合查处了岳城水库上游的一些污染企业,解决了饮用水源地跨省界污染问题,保证了邯郸、安阳两市人民的饮水安全。通过这些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有力促进了各成员市的优势互补、互动发展。
(四)高层专家高度关注,群力谋划合作远景。
多年来,中原经济区走出中原,向专家学者请教,向友好经济区请教,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并取得了工作支持,探讨区域经济工作的新路子、新举措。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委员会及有关部委领导长期关注、支持中原经济区工作,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原经济区虽然是四省交界区域十三市自发成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但通过过去的工作,各成员市都大获收益,今后合作的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指导,以合作、发展、共赢为主题,致力在发挥承东启西作用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尽快崛起,打造重要的内陆经济增长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加强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合作,使之更富有成效,就必须使已有的合作机制制度化,并有时间上的连续性,这样才能使区域经济合作得到更快发展。一是健全完善政府层面的组织协调机制。在每年的年会、每半年的政府秘书长会议基础上,还应加强各成员市政府部门的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发改、商务、统计、文化、交通、旅游等要加强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二是建立健全民间层次的协调机制。通过建立民间团体、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的定期交流制度,大力推进民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建立研究层面的协调机制。由十三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论坛、研讨会、座谈会的形式,对成员市加强沟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关战略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二)增创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等重大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这充分表明活力频现的区域经济正成为提振中国经济的强大力量。中原经济区作为中部乃至全国较早成立的区域经济组织,要及早动手,组织力量研究应对国家部署新一轮区域规划这一历史机遇的具体措施,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前,要重点研究打破行政分割和地区封锁,在区域内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问题;研究产业政策、对外开放与招商引资政策的协调问题;研究产业分工协作与企业集团跨省兼并重组中出现的问题;中原经济区城市群的构建与推进城市化问题;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问题;十三市协调一致,共同争取国家扶持政策问题。同时,积极对外向上开展推介活动,介绍中原经济区的优势,争取国家在经济布局方面将中原经济区作为一个重要板块来安排,力争国家层面的支柱产业摆布到中原经济区。
(三)制定区域性优惠政策,打响中原品牌。
由于十三市分别隶属于四个省,受行政区划因素的影响,相互间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利于开展区域经济协作的区域性优惠政策。一是区域性产业政策。用产业政策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优化区内产业结构。二是制定适应经济规律的投融资政策,确保区域性重点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来源。三是利用外资政策上要参照国际惯例,制订出台有利于国际经济组织、跨国公司在区域内投资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原经济区的迅速发展。
(四)加强协作,发挥整体优势。
区域经济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统一、开放、畅通的大市场体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原经济区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协作,扩大合作范围。一是要加强区域统筹规划和协调。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充分利用产业上各有所长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二是推进和参与四省边境的经济协作。利用处于四省交界区域这一区位优势,大力促进边境贸易,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若干个商品交易市场、集贸市场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三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重点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减少地区间、行业间、所有制间经贸发展和企业联合的障碍,推动资源、生产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四是加强企业间的协作,推进企业在本区域内按照优化组合生产要素的原则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鼓励企业强强联合,组建区域性企业集团,培育区域领军企业,打造中原行业品牌。
中原经济区区位得天独厚,自然禀赋优良,文化底蕴深厚,合作交流广泛,社会联系紧密,区域协作发展氛围良好,具有进一步加快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优势和巨大潜力。我们将共同正视影响区域协作发展的现实因素,进一步按照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部委、各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主动学习借鉴兄弟经济区的先进经验,高效组织协调,密切多元合作,全力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全国区域大格局来说,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将使全国区域发展的布局更加合理、更加全面。民建中央完全支持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下一步将通过进一步的工作共同促成中原经济区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首先要特别注意区域内各地的共同性和互补性,要注重发挥各自优势,同时又要注意彼此间的互补互融,这样才能相互促进,共赢发展。其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打破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和限制。现在有一些经济区存在的明显问题就是还不能很好地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规划。第三,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一定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要找出薄弱环节,找准优势特点,准确定位支撑产业的发展方向,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发展之路。第四,要走出一条创新的道路。河南农产品资源丰富,又是文化大省,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河南还有劳动力、交通、区位等诸多优势,怎样发挥这些优势,走出一条创新的发展之路,需要认真研究。从我国发展情况看,许多地方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创新不够的问题,事实上我国现在一些产业的基础很好,已经具备了做大做强的实力,要着眼未来,考虑怎么把它发展壮大,创出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
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国家应把重视区域经济发展落实到经济区来。
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应高度重视经济区工作。特别是对非沿海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区、对急待加快发展的中西部经济区更要关注支持。对多年来自发组织又实效明显的经济区要在国家层面正式授名,同时选定可行的、可以真正形成经济板块的区域,统一指导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指导错位发展、联体发展、互补发展,研究实施相应的扶持发展政策。
(二)组建高层次的经济区指导或推进组织,以利更好地打破行政区划阻隔。
国家和有关部委应尽快指导成立由有关领导及知名人士参加的经济区高层协调指导组织,充分利用其社会工作关系和影响力,推动打破行政区划,充分发挥各城市优势,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为经济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建议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能够在涉及区域合作的重大项目中给予更多的支持,并适时地给予牵头协调。象邯长、邯济铁路扩能改造项目,涉及河北、山西、山东三省,单一的依靠市级联合争跑,推进难度较大,需要国家发改委协调有关部委及三省、相关市。建议国家发改委对于这样的跨区域合作的重大项目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有的放矢地搭建发展平台,培育中心城市。
国际化、国家级的重大的经贸活动等应有针对性地向经济区倾斜,特别是重点向区域中心城市更多安排,如定位于“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邯郸市,是中原经济区产业基础最雄厚、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功能最完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通过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重点支持,一定会更好地发挥其对区域内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国家和有关部委应更多地关注和统筹规划区域性重大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鼓励支持和有效指导联合申报、实施区域性交通、旅游、能源、信息等公共服务类项目,致力资源共享,倡导和谐竞争、合作共赢,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五)加强区域经济的宣传,增强经济社会认知度。
国家部委应积极指导、联系国家级媒体,特别是经济类媒体,加强对区域经济的宣传报道,宣传各经济区发展成果,更加广泛地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营造合作发展氛围,增强认知度。积极组织国家和相关机构举办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会议、论坛等研讨、交流活动,并支持各经济区适时争取自主举办相关活动,创造条件,抓住机遇,促进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