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谈谈为什么财政支出投入向民生倾向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内,是实现国家治容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Ⅱ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正确处理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民生问题也将相应得到解决。而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也影响着经济发展,民生问题解决得好,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民生问题解决得不好,就可能因为民生的矛盾影响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只有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长,使可供分配的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为改善民生创造前提条件,奠定必备的物质基础。只有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才能做到统筹兼顾,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妥善地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才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建立更加完善、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加投向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才能有效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健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扶贫济困,实现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社会才得以稳定。没有发展,没有又好又快的发展成果,即使再有强烈的民生思想和要求,也无从实现、无力而为。不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做好,仅仅在“分蛋糕”上做文章,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目标最终不可能达到。虽然富裕不一定就会产生和谐,但穷困肯定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社会危机四伏。因此,改善民生,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
Ⅲ 改善民生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高度关注民生,是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研究民生问题,促进民生问题解决,既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这项大型民生调研,就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关注研究民生问题,反映群众呼声和利益诉求,寻求符合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法、经验,为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难题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事实证明,好的经验、好的方法、好的研究成果都是出自社会实践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
民生调研活动作为关注民生的具体实践及其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不仅成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素材和学术源泉,也有力推动了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搞好民生研究,努力使研究成果转化为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智力支持,要求社会科学研究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增进人民的福祉建言献策。我们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树立济世为民的科研理念,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言群众之所盼、解群众之所忧作为科研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落到实处;立足于民生实际,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使关注改善民生的科研成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意志和愿望,为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路径。
坚持“三贴近”,是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社会科学研究关注民生,就要贴近民生领域各方面实际,贴近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群众,贴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联系当前社会、地方的实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住事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心理需求和生活追求,提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民生理念,得出解决民生问题的锦囊妙计;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营养,把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不断开拓新的理论视野,为改善民生、服务群众提出真知灼见。
实施联合攻关,是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有效方式。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协同配合。求解民生改善之道的课题调研,也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的互补和多学科人才的联合攻关,需要能够联合攻关的科研团队和善于率领联合攻关的学术领军人物。我们通过整合研究资源、人才队伍,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联合攻关,深入开展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这就告诉我们,实现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就要不断创新社会科学研究联合攻关的体制机制,优化社会科学队伍人才结构,创建高水平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学科领军人物;鼓励和扶持更多关注民生研究的社科工作者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努力推出更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精品力作;高度重视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努力造就高素质的社科研究队伍,让更多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治学和具有创新思维的社会科学学术领军人物脱颖而出,使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持续强劲的后劲。
Ⅳ 如何看待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 系2,民生指数的出现反映了什么问题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增长重在数量,而经济发展重在质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经济增长与发展共同构成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总量的统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相互促进。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追求好快省的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为持续有效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离开了经济增长就不能谈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体现社会经济进步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的增长,而实现社会经济进步的充分条件是经济的发展。
首先,东部地区民生发展水平依然在整体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从2013年民生发展指数排名中看出,东部地区基本排名都处于全国前10位。整体上看,东部地区民生发展处在全国领先,这与东部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关。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较完善,生活便利度高,政府在教科文卫、环境保护等方面投入较大。尽管面临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交通拥堵、环境破坏严重以及保障性住房尚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东部地区仍有较高的民生发展水平。测算结果表明,随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对民生关注也越来越高,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人力、财力等投入也相应越来越多,且更加注重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了当地民生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重视民生发展的迹象更加明显。往年我国民生发展水平大致呈现“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由强渐弱的阶梯形分布趋势。但是结合近3年的总体情况和2013年的现状看,虽然东部地区民生发展指数排名普遍居前,但西部的重庆、东北部的辽宁已经进入前10位,西部的陕西、内蒙古的排名也已进入前15,而中部地区的山西、安徽排名均有显著攀升。这说明,中部地区的经济和民生状况正在逐步追上东部,沿海和内陆的差距正在缩小。课题组也提醒,虽然中部地区民生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民生发展依然有待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正处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等压力会进一步加剧,中部地区仍要不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而从全国层面看,西部地区民生发展相对落后,呈现两极分化局面。其中,重庆、陕西、内蒙古的民生发展水平位居中等,排名分别为第10、13和15位。其余8个省(区、市)则全部位居全国末10位。西部地区民生事业发展依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制约,民生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Ⅳ 民生问题是事关经济发展基础动力的大问题这句话对吗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年来,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民生不断完善中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走出了一个良性循环。
第一,今年提出了就业优先政策。要把就业的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和推动。《报告》里讲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要求在支持各个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支持就业容量大的小微企业和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就业优先政策,《报告》里提出两项跟就业有关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政策,一是今年我们高职院校要扩招100万人,现在中国高职在校学生1300多万,每年招生400万人左右,今年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扩招100万人,并有相关政策作保障。二是今年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用于1500万人次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
第二,《报告》提出了促进居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因为促进消费增长关键是促进居民增收、提高消费能力。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政策,大体上将使8000万纳税人无须再缴个人所得税;实施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覆盖教育、养老等民生支出,将惠及7000多万户家庭。二者之间有所交叉。
第三,《报告》提出了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比如在教育方面,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超过1万亿元;在医疗方面,今年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还提出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报告》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
在社会保障方面,比如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适当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等;比如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和婴幼儿照护服务,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这次《报告》还提出要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加装电梯,解决老年人的生活不便等问题;推进移动网络提速降费,去年要求移动网络流量资费下降30%,我们做到了,今年在这个基础上要再降20%,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规范套餐设置,让降费实实在在
Ⅵ 中央财政加大民生支出对扩大内需的经济意义
最近一个时期,有关部门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部署,相继出台一系列涉及保障性安居建设、“三农”、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政策措施。 这些彰显民生特色的政策措施,犹如冬日阳光,温暖着百姓生活。
预计今年可开工建设80万套廉租房
为了加大保障性住房力度,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加大投资力度,目前,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已补助了68亿元廉租住房资金,各地累计筹集的资金已将近400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投入资金180亿元,已开工建设廉租住房32万套。预计今年可以开工建设80万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户数累计达到287万户,基本实现对低保家庭中的住房困难户应保尽保。
另一种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力度同样加大。目前,全国新开工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套数已超过90万套,预计到年底达到120万套。这也是近年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介绍,按照预定的工作目标,三年解决747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上目前已解决的住房困难的200多万户低收入家庭,全国100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今年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新增130亿元
据发展改革委介绍,今年新增1000亿元资金中,用于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的资金约130亿元。
据了解,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将投向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此外,这次出台的措施中,从加快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中医院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加大了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其中,2009年底要完成改扩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以及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等,总投资达217亿元。
这些投入政策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医疗保险等医疗政策相配合,可以逐步缓解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以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机构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正成为新医改关注的重点。
国家加大对医疗卫生、教育的投资,有助于城乡居民减少在这些领域的支出,进而增加其他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就业与预防失业并举
把稳定就业形势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承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对关闭停产企业已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要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及时将下岗失业人员纳入登记失业人员范围,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同时,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促进其尽快实现再就业。
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加强对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以及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根据需要延长培训期限,提高培训补贴标准,缓解就业压力,并以此提高技能水平,做好技能人才储备。
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具体措施包括,输入地要利用多种途径,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将已在用工地稳定就业半年以上而目前又已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要通过失业保险基金及时核发一次性生活补助,并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和政府补贴的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
输出地要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结合当地实际和农民工需求,适应转岗转业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和创业提供服务。
此外,要妥善处理倒闭企业、裁员企业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把解决拖欠工资作为维护农民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抓好落实。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
越是困难时刻,越要保障百姓基本生活,特别是使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的水平,按照当地2008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
同时,强调调整时继续向退休早、基本养老金相对偏低的人员等倾斜。
此外,为了减轻参加社会保险人员的费用负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提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结余规模较大的统筹地区,可采取一次性措施适当降低一定时期的缴费费率。
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据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中,340亿元用于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来自水利部的消息,为了让农民喝上“安全水”,今年第四季度,将优先安排50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可解决15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据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增投资用于农村沼气工程的有30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央、地方和群众自建的农村户用沼气将达3500万户,适宜农户普及率达到25%。
此外,为了解决3亿城镇居民的早餐和大众化餐饮需求,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拟从2009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全国125个百万以上人口城市支持250家早餐企业建设5万多个早餐网点。
面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市政公用设施支撑能力仍显不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采取措施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36个大中城市要力争明年底前实现污水全收集和处理;在“十一五”规划基础上扩大全国县城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面,使全国90%以上县城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要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确保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的同时,加快垃圾收运体系建设。
针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今年中央追加投资补助资金50亿元。
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出通知,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这一减费举措将为企业和社会减轻负担约190亿元。
据介绍,此次取消和停征的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涉及教育、劳动就业、人才流动、执业资格、工程建设、外贸出口、药品生产、家禽养殖、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
财政部数据显示,连同自2008年9月1日起停征的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约170亿元,今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减费措施可直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360亿元。
财政部综合司负责人说,通过实施强有力的减费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发挥与减税政策相同的扩张效应,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和居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
Ⅶ 谈谈政府为何加大对民生的投入意义何在(要求1000字以上)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民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
第一,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它后面直接关联的,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关。一个政府行为规范,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强,围绕民生问题反映的社会问题也许不很突出。因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容易受到民众的认可。
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呼声仍然会很高,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第三,这种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就是说,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得合理不合理,得当不得当,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种制度安排的后面,直接反映着政府的价值追求和治国理念,也反映着一定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些都是其政治意志的直接体现。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Ⅷ 中国政府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从民生方面回答
★中国政府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从民生方面:
中国政府在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情况下,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中央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42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实施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部分费率、再就业税收减免及提供相关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开展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多渠道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和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见习。全年组织2100万城乡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普遍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出台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在3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5年增加,去年又人均提高10%。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都有新的提高。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551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新建、改扩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00万套,棚户区改造解决住房130万套。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6927亿元,比上年增长44.2%。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加强。
3、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大幅度增加全国教育支出,其中中央财政支出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政策,中央下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666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500元和300元的目标。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开始实施。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资助学生2871万人,基本保障了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
4、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组织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49.5%。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01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8.3亿人。中央财政安排429亿元,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基本药物制度在3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了一批县级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实施扩大乙肝疫苗接种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面对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们依法科学有序地开展防控工作,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
Ⅸ 经济与民生的关系
经济与民生两者关系密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经济是民生的基础,先决条件。民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发展经济就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
Ⅹ 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你对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的看法,作为大学生如何对此作出贡献
要改善民生就要发展社会事业。
从医疗卫生改革到提高养老金标准,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到扩大社保覆盖面,中国正在全面采取措施,夯实未来发展的基础。有关部门已经宣布,将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继续提高对农民的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明年1月1日起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按照当地2008年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10%左右增加;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用财政补助的办法支持彩电、冰箱等家电“下乡”,预计可拉动近万亿元消费。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终于“出炉”。意见强化了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和投入,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一张覆盖城乡全部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网络,让人们充满期待。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教育、住房等巨大开销压力的逐渐减缓,消费这台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发动机,将会迎来一个高速运转的时期。“当前中国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双加速’阶段,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理清思路、着眼长远,夯实未来发展的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危机中蕴涵着巨大的机遇。抓住这种机遇,就会迎来新的飞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每战胜一次危机和挑战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消费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发达国家低30个百分点左右。这既是不足,但也是强大的结构性增长空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是增长的潜力和动力。“让百姓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这种分享,又会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充沛的、不竭的动力。这会是一种良性循环,是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希望所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