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日本发展经济的利弊

日本发展经济的利弊

发布时间:2021-02-22 09:49:15

㈠ 美国在二战后对于日本的经济援助给日本日后自主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利弊尽可能弊处多一些,或者有什么关

美国对日政策的“主要目标不是使日本民主化,而是企图使日本成为美国的卫星国”。并内反对南京国民政府奉行“与容美国一致”的对日妥协宽大政策。但鉴于美国占领日本、日本政府并无外交权,这些抨击主要集中于美国的对日政策,尚未直批评日本。
参考:http://www.doc88.com/p-099209410892.html

㈡ 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这对日本发展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弊端

这样的地理条件对日本影响很小,可以说日本能在战后非常差的条件下,地理位版置不好的情权况下发展成当今世界前列的大国,证明了日本这个国家的优秀和领导人的能力。某些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现在发展成这个样子,真的是丢脸啊,没错,我说的就是印度。

㈢ 为什么通货膨胀别的国家唯恐避之,而日本却是非要通货膨胀2%呢这对日本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通货膨胀,不能只简单看这个现象所产生的货币贬值的弊病,一定要看到它背后的积极的一面。
在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前提下:在一个稳定、发达的大国中,凡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大多都是在经济蓬勃发展状态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商品供应状况近乎“供不应求”、货币供应量加大,企业扩张招兵买马,工资不断上升,国家税收与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一派欣欣向荣。但此时涌动的“暗流”就是发生通货膨胀,而此时社会发展却很快。
但当通货膨胀率高于人们的承受能力后,政府就必须治理通货膨胀以保证人们生活水平不会大幅度下降,要稳定社会。因此就要采用降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少政府采购量、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发行量、加息、改变“扩张型”财政政策为“紧缩型”或中性财政政策等一系列“紧缩措施”,但这些措施带来的负面作用就是经济不景气、资金链断裂、企业裁人、就业困难等问题,而此时通货膨胀率一定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通缩”现象,使国家长期处于不景气状况。
此时政府就需要刺激经济发展。
日本就是这样,由于缺乏经济发展动力,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有限(比起中国这样的半计划经济国家),仅仅依靠降低利息等措施已经无济于事,只好出“狠招”,不惜以通货膨胀为代价刺激经济发展。当日本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后,货币会迅速贬值,这对以出口为主的日本来讲是有利的,而美元、人民币、欧元就相对升值,相对来讲日本货就很便宜了,就可以有效刺激各国大量购买日本商品,无形中实现了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的目的了。这就是日本所希望的结果。
你说到“别的国家唯恐避之不及”,是对的。因为通货膨胀逼人要付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代价,但如果能以此代价换来国家一段时间的繁荣昌盛,那这个眼前的代价是可以接受的,总比承受多年死气沉沉、经济不断萎缩、“等死”,或许要好一些。
但也未必,因为这个世界早已告别了商品“供不应求”的时代,进入了“供过于求”的时代,再希望像若干年前只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就能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那样,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日本经济是否能在承受了通货膨胀的代价后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㈣ 日本经济发展模式中特有的弊端

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 日本经济模式日本经济模式日本经济模式日本经济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在经过短暂调整后便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并创造了经济奇迹,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日本模式”。何谓日本模式,即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就是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经济模式特征日本经济模式特征日本经济模式特征日本经济模式特征 1、核心是“追赶”欧美。2、关键是“后发效益”。3、加强政府干预。4、引进技术,是追赶型现代化的主要手段。 5、出口主导、“贸易立国”,以保证“追赶现代化”所需的外汇。 6、实行统制金融。 日本经济模式危机日本经济模式危机日本经济模式危机日本经济模式危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模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日本经济奇迹。日本经济模式一度也成了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样板。然而,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日本经济模式成为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多年低迷窘境的重要原因,曾经辉煌一时的日本模式走向衰落。在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日本模式进一步陷入了危机。今年的大地震使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日本2011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3.7%。对此,有些经济学家甚至断言日本经济模式已经破灭。 日本经济模式转变日本经济模式转变日本经济模式转变日本经济模式转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日本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是造成80年代后暴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政府以及许多企业领导人也认识到了日本经济模式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开始调整和改革日本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模式。经过多年的调整,日本的经济模式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均发生了变化,政府对经济减少干预,放宽限制,企业间的竞争增加,活力增强,各个方面的改革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改革远未完成,日本经济模式的转变仍充满不确定性。 我的看法我的看法我的看法我的看法 对于部分经济学家关于日本经济模式已经破灭的言论,我觉得言之尚早。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出现挫折,经历萧条。这是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日本也不例外。当今,日本仍然是世界经济强国和科技强国,战后日本依靠先进技术和技术创新积累起来的技术力量依然雄厚。高素质的劳动力、大量的储蓄和充裕的资金等,这些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要素依然蕴藏于日本社会中————————摘自网络文库,希望对你有帮助

㈤ 战后日本经济的利与弊

(一)国体保留的利弊

1945年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
9日,苏联红军即越境进入中国东北,与日军开战。
同日,美国向长崎投了第二颗原子弹。
当天,日本政府在天皇皇宫地下室举行了一整天的会议,最后,在内阁与军部中的主和派与主战派仍争执不一时,44岁的裕仁天皇裁决:在本土决战准备不足,决定接受美、中、英三个盟国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结束战争。

10日,日本政府通过广播电台与中立国,将天皇的决定通知盟国。
随后,盟国方面表示:可以考虑保留日本国体的天皇制。
14日,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再次确认其“圣断”,并于当夜录制了天皇宣布的《终战诏书》。
15日,通过广播电台,天皇亲自宣布的《终战诏书》,向包括日本国民在内的全世界广播了。
9月2日,日本政府的代表,到停靠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了《投降文书》。

这样,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等国对日的太平洋战争,日本便以“终战”形式,向盟国予以投降,正式结束了战争。

9月15日美国陆军上将、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率其有43万兵力的盟军总司令部正式进驻东京,开始了对日本的时达六年多的占领。直至,1952年2月28日,美、日两国政府签订的法律上正式结束战争状态的《和平条约》生效,美军才宣布对日本战领的结束,其在日本的美军由“占领军”身份,改为“驻日美军”。

日本投降后的政局,有一些其他战败国家并没有的特点:

第一,日本国家的最高元首—天皇,并未因国家战败而沦为俘虏、战犯,相反,仍还作为日本国家与人民整体的代表,地位仍居所有的日本人之上。

第二,日本的政权机构,即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也仍然在予以有效运转。
美国占领军对日本的占领统治,不是以直接的军管方式,而是通过有效运转的日本政府,去实现其意志。而且,这个接受美国占领军旨意行事的政府体制,也不是打烂后重新组建的,而仍是原有日本政府体制方式。
8月17日,在天皇宣布“终战”投降后两天,日本新一届内阁成立(东久迩为首相),开始进行“终占”事务处理。东久迩完成“终战”事务后辞职,其后,币原内阁上台(1945·10·9—1946·4·22),接手处理国务,至1946年5月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党内阁即吉田茂内阁成立。

第三,国家的各项民主化程序在占领军的大力推进与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
其中,主要有允许政党能自由成立,开创了日本的政党政治新局面。因此,当时新成立的政党如同林立,1946年4月战后举行的第一次议员大选,竞选政党就多达 363 个。

其次,是制定并通过了《工会法》,让日本工人拥有了自由组织权、团体交涉权与罢工权,使55%以上的工人自由参加了各种工会组织,从而在劳资关系处理与国家事务中,工人在很大程度上都获得了发言与干预能力。

同时,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由政府向地主有偿征购其超过自耕地标准的多余土地,再转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农民则可以在长达30年内,再慢慢分期向政府偿还这笔购地款。这样,91%以上的日本农民,在瞬间便基本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从而大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战后的日本,由于美国占领当局没有取消天皇制,没有打断日本的国体,也允许日本政府国家机器(除军队全部解散外),在接受占领军指令的前提下,继续予以运转。因而,运用天皇的影响与日本政府的运转,不仅保证了美军在开进日本本土时,能无伤亡的顺利实行全国占领,对解散日本“皇军”、整肃20万对战争负有责任的政府官员、并全部开除其公职的工作,也都进行得很为顺利,同时盟国事先准备在战后日本,要进行的各项以推进民主的政治改革活动与战争罪行审判工作,更是能基本得以有序顺利的开展进行。

日本国则由于得以保有国体,天皇制也予以适当保留,所以,使其民心仍有所依附,不致发生战后的无政府状态或敌对状态。同时,由于仍有政府在有效地运转管理国家,使整个国家在战后进行的恢复与发展经济、文化与开拓发展民主政治的活动,都能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因而,避免了混乱曲折,保证了效率。

但是,保留日本国体,对日本曾侵略过的亚洲国家来说,却造成了一种随时会导致其感情伤害的精神隐患。因为,由于日本国体得以保留,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没有被追究,并仍保有了其天皇制。由此,对日本侵略战争罪责历史的解释与教育,五十多年来,一开始便不可避免地含有对天皇的敬畏与连续运转的政府的影响。

因而,日本国民便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罪责,很容易地产生了不以为然的淡薄心理与认识,而且,这种心理与认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导,到现在根本无法体会往日战争罪恶的新一代人心中,更日益强化。所以,这些年来,不承认日本侵略罪责的言论与举动,便常常在日本民间与政界要人身上发生,由此造成了对一些亚洲国家人民感情的伤害。

日本民间与政界要人经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在日本方面认为,“不去参拜靖国神社,以后谁还会去为国捐躯?”认为这是他们日本民族对为国献身精神的认可与赞赏。
可是,对曾遭受侵略的亚洲国家人民来说,靖国神社中安放有东条英机等战犯的灵位,参拜靖国神社,不就也包含了对战犯的赞扬?推理下去,不也就是对日本侵略战争罪责的抹煞?

现在的日本政府领导人,对亚洲诸国的舆论,自然不敢忽视。可是,他更不敢轻视日本国民的选票。大量事实已表明,日本国民中相当多的人,的确已是对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责,非常淡漠了;相反,对日本军人中动不动就剖腹自杀、尽忠于天皇的“神风”敢死队型的情形与人物,则给予了很高精神地位。因此,现在,的确很难指望日本的国民,能正确看待日本曾发动过的侵略战争了。

对此问题看法对立的日本与亚洲诸国,不论是国民,还是政要,其实,都已是与那场战争无任何关联或责任的人了,但是,要在这个精神与观念的问题取得共识,还真不容易!

再客观地看,日本国的确是一个与众很有些不同的国家:它居然将学习引进西方的民主政治、自由经济、个性文化体制,与本国原有的忠君、爱国、集体为上个人献身的东方传统古风,得以成功的嫁结。因此,它便既运用西方式机制,将自己朔造成为“亚洲的西方国家”,而那种企业不轻易解雇员工、国民的团队精神、妇女在日本仍处次要地位等东方传统现象,却仍时常凸现。

(二)实现经济的复兴(1946—1955)

日本战后经济的复兴,其实,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是在“一穷二白”或破破烂烂的废墟上进行。
自1868年明治维新始,早已在20世纪初便完成了工业化的日本,到三十年代时,它就已跃为美、英、德、法之后的第五个经济强国了。而1945年战败之际,虽然日本的国力财富损失了25%,但其综合国力却仍与1935年时的水平持平。

当然,由于日本的经济能力长期是用于战争,轻工业民需生产大幅减弱,农业生产破坏则更严重,粮食在战争期间就不能自给,而靠从中国大陆、台湾与朝鲜的掠夺性进口来弥补,因此,从1939年起,日本国内就实行了粮食定量供应(每人每天定量仅为 345 克)。到战败后,生活物资奇缺,物价飞涨,粮食更成了全日本的危机,人民生活是极端的困苦。

三大经济改革

美国占领军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只关心两个问题:(1)使其非军事化;(2)使其民主化,建立自由竞争机制。
至于其他具体运作,那是日本政府与企业的事。
在美国占领当局指示下,战后的日本,实行了三大经济改革:
(1)农村土地改革。(2)解散财阀与组建新的企业集团。(3)劳动体制改革。

农村土地改革大致情况,前文已述。
土地改革使日本真正出现了“耕者有其田”,从而,获得解放的农业生产力,不仅为保证国民的生活,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食品物资,由此,稳定了原本动荡不安的社会。同时,也为工业的复兴,提供了强大物资与人力基础。

解散财阀,其目标就是摧毁随时会演变为战争财力支持的垄断经济集团。从而,既达到经济的非军事化目的,又完成了企业自由竞争的民主化程序,打破了垄断经济体制。
当时,日本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野村等“十大财阀”,以及其他与支持战争有关的垄断性公司,共83家,改革后,被勒令交出大部分股权(政府没收性质),然后,或予以解散,或予以分割为多家公司。其交出的股权股票,则由政府转卖给或该公司内部员工,或进行市场拍卖。制定并公布的《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更在法律上使财阀集团不仅不复存在,而且,垄断企业也不允许再生。

劳动体制的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健全劳动立法制度,组建自由工会,改善工人生产与生活条件,建立合理的劳资关系。

这三大改革,无疑对日本战后经济,能很快复兴与高速发展,起了关键性的奠基作用。

战后经济复兴的基础

虽然,失败的战争使日本经济遭受到了很大的灾难,但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却也还是仍有不少的基础。
在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的运输与能源方面:铁路运输基本完好;船舶虽大部分毁于了战争,但船厂与港口却损失不大;电力基础(水力与火力发电)与钢铁生产能力,也基本没有受到破坏,恢复生产比较容易。

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工厂设备,原本是要作为对战争的赔偿,予以拆走付赔的。但由于后来出现的冷战局势,使美国占领当局改变了这个计划,结果,实际拆走用于战争赔偿的机器设备,仅只有原计划的 7 %,当时价值仅约 1·6 亿美元。由此,日本得以庆幸保有这些经济复兴的基础条件。

由于美国的支持,对其他国家的战争赔偿,也是比原计划大幅度的减少。
如原提出的赔偿计划是(美元):缅甸 25 亿、菲律宾 80 亿、印尼 172 亿、南越 20 亿;而最后实际赔偿则只有:缅甸 2 亿、菲律宾 5·5 亿、印尼 2·23 亿、南越 3900万。总共还只10·1 亿。而且,这些赔偿,其一,是都需用10—20年慢慢偿付;其二,都是以提供劳务与商品的形式支付。这样,恰好还有利于拉动日本的经济。

中国方面,则自动放弃了赔偿要求。

在人口素质方面,由于战前日本的教育就很受重视,四十年代日本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就达近乎100%。在摧毁财阀集团后,大量的人才新人得以进入企业各级管理层,填补财阀体制被摧毁后的空缺,从而成为了复兴经济的强大中坚力量。

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更是成为了日本经济复兴的一个重要转折。
战后的1946—1949年间,日本的经济主要是恢复性重建,至1949年时,工矿业生产平均指数,仍只有战前(1935—1936年)平均水平的 76 %。

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为日本经济的外向发展,提供了一个“特需景气”,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因此,到1953年朝鲜停战时,日本的工业生产、劳动生产率、实际人均收入与国民消费水平,就都超过了战前(1935—1936年)平均水平。
日本的外汇储备,1949 年末尚只有 2 亿美元,而到1952 年底,就达到了11·4亿美元。
日本国民的消费水平,由于城市工薪阶层收入较之1949年提高了21%,农民收入提高了17%,更有着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洗衣机、电冰箱、黑白电视机这新“三大件”的消费,开始取代原“三大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逐渐进入了家庭。

这样,至1953年,日本便完成了经济复兴的任务。

两大因素的出现,客观上帮助了当时的日本:
第一,美国因冷战形势的出现,而改变了大规模拆走日本机器设备及于战争赔偿的计划;
第二,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日本经济在恢复性发展时,获得了一个高整发展的外来机会。
对此,日本人自己都经常说:是“天助神佑”。

(三)走向经济自立之路(1955—1960)

朝鲜战争结束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势头,虽然又出现了短暂回落,但毕竟日本经济已走出了低谷,新一轮发展已是在较高的平台上进行了。

鉴于朝鲜战争结束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日本政府吉田茂内阁与鸠山一郎内阁,先后制定完善了一个《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提出了二大目标:
第一,力争做好产业的合理化调整,以实现不依靠“美援”与“特需”的国际收支平衡与扩大,在此基础上达到“经济自立”;
第二,充分吸收迅速扩大的适龄劳动人口,实现“完全就业”。

与此同时,在1952年2月美、日两国政府签订的法律上正式结束战争状态的《和平条约》后,日本就积极地加入一切有利于它发展的国际组织,如1952年8月,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53年2月加入“(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1955年6月加入“关贸总协定”。这些措施,对促进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日本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远远比预想的要好。
原计划在1955—1960年度内的五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要平均年增 5 %,工矿生产指数年增长要达7·4 %。结果,实际上,GNP增长为 9·1 %,工矿生产指数增长为 15·6 %。

1955年,是日本经济从复兴走向高速增长的分界线。
这一年,日本出现了经济全面好转的“无通货膨胀的数量景气”,即生产与销售都增长,企业利润增加,但物价并不上涨的理想局面。而1955—1956 年度 GNP 竟高达12 %,国际收支也出现了5亿美元的黑字,

在经济自立五年计划期间,日本国民消费进一步大幅升温,洗衣机、电冰箱、黑白电视机这新“三大件”的家庭消费,迅速普及。
洗衣机的销量,从1954年的27万台,增至1958年的100万台;而黑白电视机的销量,更是迅猛增长,从1954年的3000台,增至1958年的100万台。从1954年至1958年的四年间,家用工业产品的增长率,电视机达 47 倍,电冰箱为 24 倍,洗衣机与合成纤维均为3·7倍。

到1960年底,城市家庭中新“三大件”的普及率,达到了:电视机为 71·9 %、洗衣机为 55 %、电冰箱为26·6%。

因此,1956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称:“现在已不再是战后了,我们正面临着和过去不同的新情况。经济恢复期已经结束,今后则是以现代化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时期。”明确提出了“现代化”的新目标。

㈥ 日本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和过于依赖国外的市场,这对日本的经济有什么利弊

利 不需要原始资源 可以借助欧美的技术(包括日本人自己的技术) 生产产品卖给版发展中国家 节约了本国的权原始资源利用 弊 受全球经济大气候的影响严重 或者一旦技术失去绝对领先性 将对日本经济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㈦ 二战后美国为什么要帮助日本发展经济对他有什么好处

二战后苏联的迅抄速崛起和袭强大加上我们和越南东欧多国等先后建立了
共产主义政权,使的美国深感不安,意识形态的对立早在战前早就存在
美国为了抗衡苏联和遏止共产势力开始扶持日本和西欧主要的资本强国
这是最重要一点,其次日本在二战后受条约束缚,加之美国无可匹敌的
综合实力和对日本的驾御能力,美国并不怕日本重新抬头,加上日本
和美国都同苏联我们和南亚一些国家有矛盾冲突
共同的利益使之联系在一起
现在日和俄,中都还有领土,领海争议,互不信任感并没有减少太多
诸多因素加起来让美国开始不断扶持日本。

㈧ 日本高速发展存在的弊端

1.城市人口压力过大,容易猝死。
2.在早期曾经以环境为代价,多次出现内重大污染。
3.城乡人容口数差距过大,导致乡村边缘化。
4.城市社会保障、住房压力增大 。
5.交通压力大。
6.有些风俗习惯受到新经济体制,生活习惯的冲击。
7.丁克家庭增多,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影响社会发展。
8.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9.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宅男”,“干物女”等。
10.在盲目追求西方文化中,抛弃了本国传统文化。
11.增加了和周边国家的领土摩擦,例如“北方四岛”。

㈨ 日本工业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利弊

日本位于亚洲的抄东部,濒临太袭平洋。
首先,日本靠近我们中国,日本的茶文化以及其他的一些文化都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就这一点而言,日本位于中国沿岸的海陆位置在古代就对日本的文化发展缠上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次,日本的工业区都位于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扎样和海陆位置就变与日本进口工业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和出口工业产品。
最后,由于日本四面靠海,这就便于日本出海航行,从而到达别的国家,同他们交往。

㈩ 日本人的好处和坏处。

日本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日本人纪律性强,爱卫生,集会后没有一根烟头。日本也是回内收资源率最好的国家。容日本人热爱天皇,赞美樱花,有菊与刀的矛盾感和千纸鹤般的忧郁感。但是日本右翼势力强大,对侵华历史否认,对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人民造成伤害。且现其受美帝支配很严重。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有对华友好的,中立的,和敌视的。总体来说,大部分日本人还是很友好的。在日有很多移居旅居的华人华侨,定居于此还是很不错的。

阅读全文

与日本发展经济的利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