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22 13:28:16

⑴ 县域经济靠什么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我省非公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苏北地区县域民营经济正以呈强劲的态势发展:

▲涟水:民营经济强势扩张

为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涟水县把它作为经济“第一增长级”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在扩张资本总量和提升运行质量上下功夫。一是盘大一批现有企业。鼓励私营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情愿被人控股,拿出优良资产与外商企业嫁接。天平纸业、华盛布厂等私营企业引商合作后,扩大经营规模,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左右,成为骨干私营企业。二是扶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已有300多个。私企老板陈华云创办华茂食品有限公司资金不足,县领导帮他融资1000万元,现在公司已获国家ISO质量体系认证,并成为国家首批酱醋行业市场准入企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至4月底,该县今年共引进395个项目,合同引资额9.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四是强化领导和服务工作。成立涟水县私营个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民营经济发展局、企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在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建立专门机构,对私营个体经济进行规划、指导、管理、服务和信息统计工作。3月份开办的担保公司,已帮助向私营企业发放贷款230多万元。

今年1—4月份,涟水县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7.84亿元,占全县GDP的50.9%,入库税金297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5.4%,同比分别增长21%和23%;而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民营经济的比重也达到25.7%。出现民营经济强势扩张、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是该县近年来民营资本大量注入的结果。

在大量民营资本的注入后,涟水县民营经济激活起来,运行质量一路看好,呈现产销两旺、利税与产销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预计今年全县将新增私营企业530户、个体工商户4530户、注册资本1.55亿元,入库税收将突破8000万元。

▲泗洪民营经济发展迅猛

今年以来,泗洪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投资环境,使地方民营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今年1-4月份,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395家,私营企业90家,实现工业产值19.8亿元,有力推动了泗洪地方经济的发展。据悉,去年泗洪民营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0%,入库税收达27%。(摘编自中国江苏网)

⑵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内在联系最为紧密的经济整体,也是政府职能和作用在经济中充分显现的区域经济。2004年陕西省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并从2005年开始,开展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但从目前看,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县域经济相对滞后,因此,面对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机,认清和确立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及其切入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首先要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二、完善政府体系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政府要不断完善现行财政体制
在财政体制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调动县域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实现增强市级财力与壮大县区财政的目标,以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积极完善县域经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在县域经济金融扶持政策上要有新举措。首先是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引导,其次是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实现就业目标中的作用,将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研究适合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探索新的融资方式。第三是大力发展各类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贷款保险机构和其它中介机构。企业与担保公司签订协议,并参加保险,从而分散风险。第四是实施有区别的区域性货币政策。银行在制定宏观货币政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县域经济的巨大差异性。要充分利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区域经济进行资金调节。
(三)县级政府部门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要合理定位
县级政府的合理定位,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谓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对于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逐步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当前,这种转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推进县乡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精减县乡政府人员,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清理对企业和农民的不合理收费,切实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三是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区外生产要素来发展县域经济,比实施名目繁多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更为重要。四是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要实现城乡联动,必须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城市大市场之间的畅通联系。有了市场体系,还要积极培育农村流通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总之,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角色真正界定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来。
三、安康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切入点
(一)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定位应该是:
1、实施民营主体战略,使县域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这是因为,我市的县域多为欠发达地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活力不足、后劲不足、投资不足,缺少一种广泛的群众性经济的蓬勃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寻求新的突破,使县域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实施民营主体战略,就是要唤醒广大群众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市场主体意识,鼓励个人去寻求就业,去办企业、搞实业,创造财富,增加收入,加快民间资本的积累。一个县域,人人能自谋出路,人人能自食其力,人人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经济生长点,形成县域经济的\"星火燎原\"。
2、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我市现在也有一些自己的产业和企业,无疑它是进一步发展的根基,但这些产业和企业都存在结构不合理、层次水平低、农业不优、工业不强、特色少和服务滞后等问题。这些是制约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实践证明;单一的经济结构是支撑不了区域经济的,也支撑不了地方财政。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县域经济是典型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经济,因此,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包含领域大、内容多,包含管理升级、质量升级、市场升级、科技升级和服务升级,应尽快使社会经济主体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有机结合于一体的局面。
3、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发挥人才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现代经济增长表明,人才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之其它因素越来越大。现在,我市人才远离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滞留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市县域大多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但最主要的是缺具有现代市场意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激励固有的人才潜能,就要大胆放活政策、放活机关干部、放活科技人才、放活生产要素,留住已有人才、用好优秀人才,激活潜在的人才队伍,做到充分调动全社会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来。
(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要通过全方位的具体措施方能实现。因此,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是:
1、全面开放招商引资,精心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加快开发步伐。全力招商引资,是加快资源转换、抢先发展的现实选择。我们招商要以引进兴办民营企业为主,同时不放弃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和项目。要把优惠政策用好、用活、用出效果。当然,招商引资离不开载体建设,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和各类企业科技园区是较好途径。对园区的管理,坚持给予优惠,坚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坚持内外客商平等准入等原则,并要全方位优化经济环境,靠好的环境激活企业投资办厂的热情,使整个县城经济宏观放开、微观搞活。在引资中,要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强化效率观念,从减掉一批\"公章\"入手,对政策之外的事例,要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根据投资者要求和可能制定相应措施,力争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投资者满意,让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特别是政府机关要以承诺制和公示制支持投资业主合法经营,保护投资者权益。
2、以主动务实的态度,全面参与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战略,是一次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开发。在西部开发中,谁工作主动务实,谁就能抢占开发先机;谁拥有好项目,谁就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参与西部开发,我们各县区必须主动出击,集中力量抓好项目建设和项目争取工作。从我市县域自身的实际出发,形成项目开发、储备、实施等一系列运行机制。立足于我市县域的实际,要突出抓好生态建设、水利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和科技普及五个重点,尽快筛选出一批生态、交通、水利、城市基础建设、农业开发和农牧副渔产品加工等重点项目。与此同时,强化项目责任制,确定和制定项目落实策略,广泛搜集信息,摸清市场取向。另外,还要加大对自身人文、环境、政策、资源的宣传力度,为参与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来更多的投资者和开发者。
3、着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突破。我市现今至以后较长时间内的任务,是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发展特色种植业、做大林牧业、培育龙头经济组织和企业。
4、围绕商贸搞活,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加快市场化进程。我市县域要按照市场兴产业、强经济、促发展的思路,着力培育发展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构筑以县镇、建制镇和基地区为依托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当前,我市县域市场建设要以启动民间资金为主,运用政策引导、民间建设、自我管理的方式,不断探索市场建设新机制,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的办法,做到产权、体制、机制一步到位。
5、适度超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当前,我市县域基础设施落后是较突出的问题。要加大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推动经济的动力因素,又是经济开放招商引资的环境基础;既是引来外地人开发资源的\"平台\",又是当地人走出落后封闭了解精彩世界的\"窗口\"。因此,努力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用电低价,是不可等待拖延的事情。
6、立足现有条件,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创新人手,培育带动县域经济的\"小巨人\"和主导产业,再造发展新优势。一方面,城镇工商企业的机制完善,要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涉农企业和城市公用事业,也应及早准备,抓紧改革,使之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选择那些在县域经济中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产业产品,千方百计做强做大,积极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相关产业联合发展,使之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的\"小巨人\"。把市场机制引入农村经济发展各环节,发挥市场机制推动微观经济发展不竭动力源泉的作用

⑶ 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一)坚持绿色发展
部分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快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亮点。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行榜第一名的昆山市地区生产总值高达2920亿元。相对于大城市,县域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贯穿生态绿色、集约发展的理念,促进工业生态化转型成为这部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特色发展
就具有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明显的县域而言,其经济发展应该依托本地优势资源,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以低污染、高就业、高附加值、产业集群化、本地资源优化作为这部分县域产业选择发展的标准,优先发展农业、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产业、本地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经济。
(三)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随着大城市空间载体不断饱和与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大城市周边区县因区位和生产成本优势,成为分担大城市功能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这部分县域的发展需要通过与大城市主城区进行统一规划,功能上统筹分配,实现“产”与“城”融合,形成合理分布、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⑷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要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要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进一步膨胀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要坚持全民创业,兴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同时,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入手,在建设完善金融担保、技术服务、创业培训三个体系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膨胀崛起,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优势。针对当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计划,引导民营经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勇于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复杂考验中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二、在宏观层面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打造强县引领、中县角逐、弱县超越,县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三、在发展机制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基本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一)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高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县域之间和县域内要注重对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依靠近农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开辟更大的空间,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和区域限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覆盖县域内每一寸土地,科学地引导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拉动和乡镇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梯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加强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要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互动,以点带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并城、村并镇、村并区、村并企、小村并大村等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住、供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随着这几年党对“三农”工作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但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
采纳哦

⑸ 如何加强县域经济发展 调研报告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3.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户籍、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社会管理机制。
4. 坚持特色发展。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县域经济特色。因地制宜,将优势产业做出特色、将特色产业做出规模。注重特色园区、特色项目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5. 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增强活力、凝聚动力,加大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实行多元化招商,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县域中小微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中小微型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壮大县域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农业领域。
6.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系统建设,着力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业源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和城乡之间交叉污染。
三、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点
7. 以水利和路网建设为核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县域水利、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和抗灾避险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结构,提高道路等级标准,提升通达、通畅能力,连通省际、市际断头路。加快县域电力的扩容提质,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农村通信全覆盖,逐步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加大洞庭湖和病险水库治理力度,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塘、坝、堰等小型水利设施改造,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统筹中心镇、中心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
8. 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途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提高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立足县域现有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以技术改造、创新发展为突破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做强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发挥县域优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县域产业园(集中)区,完善产业园区布局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引导资源要素、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支持县域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县域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增强县域工业发展活力。
9.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着力点,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加快中心村(社区)发展,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社区)为基础,交通干线为主轴的新型城镇体系。重点突出县城扩容提质和功能完善,将产业园区建设与县城扩容提质有机结合,提升县城的承载力、带动力和辐射功能。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产业特色鲜明、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及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镇。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促进资本与人口向中心镇聚集。加快省际边界小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镇域产业,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省际边界城镇之间交通、旅游、商贸、物流、人流的对接,建设一批省际边界重点镇,使其成为省际边界区域性经济中心,推动具备条件的省际边界乡改镇工作。
10. 以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农业基础地位,用现代工业和科技装备改造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县域内每个主导产业重点打造1—2个骨干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粮食、生猪、油料、果蔬、棉麻、茶叶、烤烟、水产、竹木等优势产业。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实施现代种苗工程,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优质率,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着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着力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注重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每个产业形成3—5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农民素质提升。
11. 以生产和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配套服务。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县域主导产业融合互动。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形成便捷高效、规范有序、联通国内外的物流网络。适应加快县域城镇化要求,大力发展商贸、餐饮、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新建一批农村综合性市场,加快建设县域商圈、商贸重镇等。大力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构建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抓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信息、农村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
12. 以地域文化和乡村旅游为内涵,加强文化旅游建设。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建设,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培育壮大文化龙头企业,推动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整合县域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快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13. 以资源节约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引导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依靠科技加快县域新型工业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加强高新技术对工业的渗透嫁接,提升传统工业产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抓好良种繁育、农业生物、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集约化高效养殖、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到县市创办经济实体,促进县市、院(所、校)对接,开展科技合作。
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14.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促进财力分配向县域倾斜,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增强县级政府可支配财力。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使用限制,使县级财政有更大的调剂空间。实行分类分档配套,视情况逐步降低公益性建设、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的县级配套。支持县域产业发展,从2012年起,增加省县域经济工作引导资金。创新财政扶持机制,实施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每年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集中扶持3个重点县市区,每个重点县市区扶持3年。整合现有相关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鼓励撤乡并村,每撤并一个乡(镇)、村由省财政给予一定奖励,并列入补助基数。探索研究建立流域内生态补偿机制。
15. 强化金融支撑。完善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县域新增贷款占全省各项新增贷款的比重,到2015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域存贷余额比达1∶0.55以上。开发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推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共同发展。引导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到县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力争5年内每个县市区设立一家村镇银行。稳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支持每个县市设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对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实行差别授权管理,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组建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信贷资金介入创造条件。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引导规范农户和农村中小微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资金互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住房及宅基地、农业机械、水域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试点。对县域内工业园区、中小微型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等经济主体,开展信用评定,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继续做好现有农业保险项目实施工作,积极探索将农房、土地规模流转及地方农业支柱产业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实施“县域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
16. 加强用地保障。确保科学发展用地需求,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等战略性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分解下达土地使用年度计划时予以统筹,纳入所在市州计划,对于重大项目征收耕地所在市州、县市区不能占补平衡的,实行跨市跨县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县域产业园区倾斜,县域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与农村村庄整理复垦和新造土地增量挂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据项目投资强度确定用地规模,减少园区非生产性配套设施,严格控制厂区绿地面积,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盘活土地存量,对未按照土地用途用地、达不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过低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及时收回并重新进行招商。
1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县域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和“三支一扶”人员的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着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把经济管理经验丰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人才交流到县域各层次领导岗位,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定期选拔优秀干部到县市区工业园区或企业挂职或任职,鼓励技术人员和海外留学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到县市区创业,对县市区引进的高级技术人才(博士或具有高级职称)到县域经济领域创业满3年的,由当地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继续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从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选派技术人员到县市区、乡镇挂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眼县域产业提升和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切实培育县域技能型人才。县市区要加大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统筹区域内各类专业培训。
五、加强组织保障
18. 加强组织领导。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重大事项,组织、指导、协调、考核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制定支持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服务到位的工作格局。市州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指导和支持,要保持县市区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无特殊情况至少干满一个任期。有计划地选派经济强县市区的领导到经济欠发达县市区任职,加大县域干部与省直、市直干部交流任职和挂职、跟班学习的力度。建立全省县域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制度,对县域经济运行中倾向性、前瞻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加强县域经济区域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19. 扩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选择浏阳市、耒阳市、澧县、沅陵县为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试点县市,试点县市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外,享受与地级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省级行政审批权,试点县市能够办理的(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以及水电、矿产开发等涉及环境、资源保护等项目外),原则上直接放权或委托给试点县市。试点县市可直接参加省及省直部门召开的相关会议。试点取得经验后,扩大推广范围。县市区争取上级支持的项目申报实行双轨制,不需市级配套资金及平衡安排的项目由县市区直接报省,国家、省的项目资金由省直接安排到县市区。
20.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在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软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措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实行部门联企业、领导联项目负责制。建立健全部门协同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等服务。建立法治、阳光、规范、效能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打造诚信政府,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信用自律。
21. 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实行不同类型县域经济考核评估,从2013年起在继续以规模总量为主考核经济强县市的同时,按长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个区域,对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实行分类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体系,新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开放经济及社会发展等指标。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将县域经济发展实绩作为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每年对上一年度经济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进行通报表彰,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⑹ 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坚持绿色发展
部分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快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亮点。相对于大城市,县域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贯穿生态绿色、集约发展的理念,促进工业生态化转型成为这部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特色发展
就具有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明显的县域而言,其经济发展应该依托本地优势资源,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以低污染、高就业、高附加值、产业集群化、本地资源优化作为这部分县域产业选择发展的标准,优先发展农业、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产业、本地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经济。
(三)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随着大城市空间载体不断饱和与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大城市周边区县因区位和生产成本优势,成为分担大城市功能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这部分县域的发展需要通过与大城市主城区进行统一规划,功能上统筹分配,实现“产”与“城”融合,形成合理分布、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⑺ 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要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要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进一步膨胀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要坚持全民创业,兴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同时,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入手,在建设完善金融担保、技术服务、创业培训三个体系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膨胀崛起,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优势。针对当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计划,引导民营经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勇于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复杂考验中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二、在宏观层面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打造强县引领、中县角逐、弱县超越,县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三、在发展机制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基本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一)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高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县域之间和县域内要注重对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依靠近农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开辟更大的空间,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和区域限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覆盖县域内每一寸土地,科学地引导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拉动和乡镇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梯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加强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要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互动,以点带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并城、村并镇、村并区、村并企、小村并大村等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住、供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随着这几年党对“三农”工作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但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

⑻ 关于如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而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承上启下的纽带,是区域链、创业链、再生链、产业链的纽带。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思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县域经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财政资金绝大多数投向城区建设。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2、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一般而言,多数地方县域现代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目前粗放经营,产品低端现象较为普遍。3、农业产业化进度缓慢。目前技术、人才、资金都向大城市集中,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不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不规范,在提高科技兴农中的作用还极其有限。农村市场建设落后,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 4、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偏小。支农资金与城市建设投入相比,比例偏小,还很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步子应再大一些。这个题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符合县情的科学发展思路和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1、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科技兴农、基地扶农、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2、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4、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通过抓好项目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5、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三、结合县情,切实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爬坡上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我认为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信念,保证科学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重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县域经济。去年,我县生产总值达到119.1亿元,增长12.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利用五年左右时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坚定信念,就是时刻要以这个战略目标为重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育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澧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强化学习,保证学以致用的态度不松懈。加强学习,一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把握理论体系,增强党性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其次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不仅要能干好工作,还要能对省市县的发展战略说出一二三来,并且深刻地领会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识结构,要根据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广泛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提出新见解,并运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完成工作的业绩上,体现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3、埋头苦干,保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含糊。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应该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通过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把握县情,才能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献力献策。 4、务实创新,保证经济转型的方向不转向。坚持“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推动我县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社会形态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009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1.4:33:35.6,一、二、三产业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这种经济结构的弊端是单一产业拉动整个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因此,需要突破产业结构发展,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工业做大做强,突出支柱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阅读全文

与县域经济如何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