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用经济周期理论解释经济新常态
从现实表征来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不断呈现出一些看似矛盾、但似乎又合乎逻辑的新现象。主要表现是:虽然经济增速在回落,但物价水平却相对稳定,就业状况不但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在出口需求大幅下降,制造业因全面产能过剩而处于萧条的情况下,服务业依然保持了相对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整体经济景气下滑的过程中,“刘易斯拐点”逼近导致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势头不仅没有回落,反而在“民工荒”不断蔓延中保持了较高的涨幅。
上述三大典型现象,用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显然解释不通,但潜在增长理论和结构转换理论却能把个中的缘由说清楚。
首先,潜在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是和潜在增长率密切相关。所谓潜在增长率,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往往会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影响潜在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投入、劳动力状况、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等,其中,技术进步对潜在增长率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而资本、人力、资源在既定的潜在增长区间,对短期增长率具有重要影响。过去,我们依靠大量的资本投入、廉价的劳动力、充裕的自然资源,再加上比较宽松和有利的技术引进条件,使得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在较长时间内都处于较高水平,从而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金融危机以后,资本回报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约束趋紧,特别是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简单地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已经没有多大空间,技术进步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创新。所以,在技术创新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是必然的,GDP增速回落也在情理之中。可见,此轮的经济下滑,与此前的增长速度回落并不相同,它不是短时周期波动造成的,而是阶段性潜在增长率下降的产物,尽管增速下降,但发展还算平稳,尤其是物价水平与就业状况,没有出现周期性的大起大落。
其次,从结构调整与转换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时候,由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一般都高于第三产业,所以在服务经济比重不断增大、工业经济比重日趋缩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也会趋于下降。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比第二产业增幅高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鉴于服务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它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更强,同样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容纳的就业量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状况反而有所改善;经济景气下滑,人员工资仍在增加的奥妙所在。
Ⅱ 如何理解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贫困县如何适应新常态、谋划新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新常态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必能有番新作为。
一是在活用政策上使足新力度。贫困县份发展,靠的就是国家政策支持,要变被动等靠为主动争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提出“要稳定政策稳住增速,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所以,在新一年里,中央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还意味着保持适当的赤字规模,以利于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的投资支出。贫困县就必须利用好这一政策导向,加大对县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社会民生项目的规划、储备、包装和申报。要充分认识县情,准确把握县情,找准自己最需要什么、最紧迫什么、最长谋什么,发挥政策最大效应,使项目增量与提质同步,助推贫困县份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在凸显特色上下足新功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这就释放出一个信号: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发展不仅包括GDP增长,还应当包括结构调整的推进、民生的改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丰富内涵。作为贫困县,就是要结合实情,实事求是地发展,在发展中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路子。
三是在区域合作上聚足新合力。加强区域整体合作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联动的必然趋势,以往圈内单干、圈外观看、关起门自满的现象已不合时宜。。
四是在优化环境上唤足新气象。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好坏决定其发展速度。新常态下,贫困县必须转变思维,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要有“不优化环境就要挨穷受苦”的压力感、“不优化环境就无人问津”的紧迫感来促动新思维。贫困县份首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障碍问题,摈弃以往“你投不投资我们照样运转”或者“你来了我还没戏唱了”的旧思想,真正树立起“你发财我发展”的大理念。思想问题解决了行动上才会正比呼应,从目前县级投资服务流程看,要致力扭转审批环节多、研究讨论多、期望回报多、强调客观多和用地储备少、激励机制少、改革创新少、承诺兑现少、解决诉求少“四多五少”的弊端,把“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更加简洁高效,公开透明,严肃查处损害投资利益、破坏政府形象的行为,让投资者放心。
五是在依法行政上树足新形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强化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目的就是让政府想干的事能干、该干的事敢干、干了的事干好,真正把权力用好用实,实现职能与权力的配比统一,这对于贫困县而言尤为重要。同时,要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严格遵守落实。县级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基层代表,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自我约束机制,对权力运行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免疫,防止出现“权力无限大责任无限小”的现象。特别是在规范决策者依法决策行为上,要建立起决策前、中、后的及时纠错制度,避免有错不纠、纠而不严的现象。另外,要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这是法治政府建设“开门执政”的关键一步。
六是在民生改善上惠足新成果。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可知,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对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力度、设立民营中小银行、提高国企上缴红利比重、资源价格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等方向已经非常明确,明年可望有重大进展。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和转化,使之成为弥补贫困县份经济结构单一、底子不厚、服务弱化的“良剂”。同时,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增强后劲的重点来抓,用大政策促动小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转移就业、品牌开发、因时而蹴,以带动地方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的作用。
Ⅲ 用通俗的话解释下什么是"新常态"
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人类社会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人对社会的认识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
贯穿在常态-非常态-新常态中的主线,是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人类总是经历事物的正反面发展、总结正反面经验,经过感性-知性-理性、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后,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本质。经济新常态,就是人类经济发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进的成果;经济学新常态,就是人类经济认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结晶。
Ⅳ 新常态经济的释义
新常态经济是经济学范式转换。新常态经济是以一般均衡论为基础、价格经济学为核心、线性抽象为方法的政治经济学范式向对称平衡论为基础、价值经济学为核心、复杂系统论为方法的科学经济学——对称经济学范式转换。
新常态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新常态经济是以金钱为中心、价格为核心机制、GDP增长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人民幸福为中心、价值为核心机制、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共有制为基础、政府宏观调控常态化法制完善市场规范充分自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转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与民间市场的基础作用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新常态经济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GDP增长方式向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由配置型增长方式向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挤掉配置型增长方式中的GDP泡沫;由经济结构畸形、产能相对过剩的不对称态增长方式,向经济对称态稳增长结构转变;由资源低端产品粗放不可再生型增长方式向生态化创新性精细可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由外延数量增长型增长方式向内涵质量增长型增长方式转变;由效率型增长方式向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由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向内需导向型增长方式转变;由资源运营-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向知识运营转变。所谓稳增长,不仅是数量上的稳增长,而且是增长方式由低级向高级转变过程中的自觉性、有序性、持续性,通过发现、培植新增长点与技术、结构创新,自觉推动增长方式由低级向高级转变,不存在其他自由主义盛行的发展中国家在由低级增长方式向高级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这样的增长停滞不前现象 。
新常态经济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新常态经济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新常态经济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属于发展范畴、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增长速度越高越好,属于发展范畴、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经济的追求目标。把减速和高效划等号、高速和低效划等号、GDP高速增长和经济过热划等号,把新常态经济定义为减速增效、增长速度降温是错误的;人为降低增长速度将导致“滞涨”的严重后果。新常态经济就是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续增长,即我们讲的“调结构稳增长”。
为了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政府实行常态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混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经济”。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永远优先于消费资料生产投资。由于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只能由政府实施,所以政府投资永远优先于民间投资。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调整,只有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旧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永远主导消费,只有投资主导下的消费才有可持续消费,只有投资主导消费才有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由于节约有利于积累,积累有利于投资,投资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所以节约、居民高储蓄率有利于经济发展,而铺张浪费、寅吃卯粮不利于经济发展,所谓“消费拉动经济”是个伪命题。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是统一的,投资驱动和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不但不矛盾而且内在一致。只有投资驱动,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才有基础;只有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为主导,投资驱动才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使投资有效 。
新常态经济的核心是价值,新常态经济的经济学范式、新常态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新常态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核心都是价值。价值体现了经济主客体的对称;经济新常态的一切特征,都是以价值关系为核心的经济主客体对称关系的展开。以价值为核心的新常态经济,与以价格为核心的旧常态经济有本质的区别,新常态经济与旧常态经济的一切区别,都是以价值为核心还是以价格为核心这一本质区别的展开。无论投资驱动还是创新驱动,抑或投资驱动基础上的创新驱动,都是手段,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目的。如果把经济核心定位于价格,经济发展定位于一切向钱看,GDP增长就会演变为GDP增长方式;如果把经济核心定位于价值,经济发展定位于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GDP增长就从属于发展。演变为GDP增长方式的GDP高速增长确实会破坏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真正提高,这样的GDP增长确实需要减速;定位于价值、从属于发展的GDP增长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真正提高,这样的GDP增长不但不需要减速而且还要加速。只要是真正属于发展范畴的增长,其增长率不封顶不设限。GDP增长率只是增长的参数,既非目标,也非指标;对其预测、评估只有参考价值,其意义不容夸大 。
新常态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以经济为中心是以再生生产力为中心而非以钱为中心,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再生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民创新能力的发展而非GDP数字增长。从现象看经济发展是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从本质看经济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不仅是高楼林立,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应落实为社会资源可再生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与人民生活状况确实改善。改革开放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进一步提高、再进一步提高“先进生产力”——再生生产力 。
新常态经济发展是效益的发展不是效率的增长。再生生产力不能归结于生产率——再生生产力是质和量相统一的范畴,而生产率只是量的概念。生产率概念产生于工业经济时期,再生生产力则属于知识经济。是把“先进的生产力”放在首位,还是把“生产率”放在首位;是把“再生的效率”放在首位,还是把“配置的效率”放在首位,是“发展”与“增长”的根本区别,是新常态经济与旧常态经济的根本区别 。
新常态经济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增长。作为价值的创造、生产、实现的经济是整体范畴而不是层次范畴,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立体经济而不是层次经济。知识市场经济没有外部性,经济发展就是社会整体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强化政府经济职能,但只有把政府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才能使政府经济职能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内在环节。新常态经济发展不仅指社会财富总量或社会有效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是社会福利总水平或社会总的幸福指数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 。
新常态经济发展是辨证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增长。经济发展是对称的、时空层次相统一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辨证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后来居上的契机而不是中国重演西方经济增长史的平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发展而是以中国为主体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不是西方经济的增长逻辑而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逻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其成果本来属于人民而不仅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新常态经济发展是政府执政能力与民间活力、国富与民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民族主体性与开放性、物资财富增加与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的对称发展 。
新常态经济,是对经济本义的复归,对人类经济活动本义的复归。新常态经济把改革开放的目标定位于生产力发展、人民幸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不可持续增长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
世界也许再也无法回到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前稳定的“正常”状态,它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什么是全球增长的“新常态”?这成了昨天在瑞士滑雪胜地达沃斯开幕的第40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首场专题研讨会的主题。这一由2500多名全球政治和经济界领袖参加的“思想盛宴”为期5天。年会的主题为“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建设”。
Ⅳ 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
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拓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格局新面貌。发展理念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契合实际、推动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契合中国发展实际,必将引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用合规律合目的的发展理念指引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根基开辟道路。发展理念能否管长远,要看它能否经受住历史检验、持续推动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合规律合目的,必将引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指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坚持创新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一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位居今日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用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必将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发展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立足传统、突破传统,依托现实、推动变革。创新居于什么位置?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核心位置”与“第一动力”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功能作用,归根结底依靠上下同心、全社会一起努力,推动创新发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协调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二当今中国,处理复杂经济社会关系如同弹钢琴,统筹兼顾各方面发展如同指挥乐队,只有协调,才能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响曲、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曲。“五大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必将证明,把握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到协调发展,我国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协调与失衡相对立。历史上,失衡的发展、失衡的体制使一些国家落入“陷阱”、陷入灾难。协调发展理念,是认识把握协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是总结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提出来的,是正视我国发展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促进区域、领域、两个文明平衡发展。协调与整体关系密切。协调的范围是整体,协调的方式是发挥整体效能,协调的目的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作为发展理念,协调有其明确内涵和要求,主要是着力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
将协调发展贯穿于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协同意识、补短意识,把协调发展贯穿于发展各方面、全过程,让协调出动力、出生产力、出合力。
坚持绿色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三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绿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民有所呼,党有所应。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将指引我们更好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Ⅵ 全面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并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进行解读
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对中源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决定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的表现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运行度过增速换挡期、
转入中高速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符合后发追赶型国家经济发展的般规律,是后发优势的内涵与强度、技术进步模式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追赶进程迈向更高
阶段出现的新变化新特征。
Ⅶ 解读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说明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发展加块,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万元国内生产总修士能耗降低。经济结构改善,发展方式转变。
Ⅷ 如何认识和适应经济新常态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进入新常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对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进行了深刻阐述。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的旧常态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高速度,背后又有两个“高”来支撑,一个是高投资,另外一个是高出口,这两个高引发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所以加起来构成了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六高”特点,形成了旧常态。
现在“六高模式”的旧常态难以持续下去了。一是增长的基础出现了变化,特别是高出口,逐步受到全球经济动荡的约束;二是高投资的基础出现了变化,我们经常讲的人口红利、高储蓄这些基础,发生了一些中长期的变化。我们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储蓄率不再持续上扬,2008年以来储蓄率有所减弱了。更重要的是,传统增长所依赖的基础出现了一些问题。所谓的新常态,就是由传统的增长模式转向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这种转变的过程,很重要的是速度要变化,结构要变化,政策基础要变化,增长的动力机制和来源也要发生变化。
龙永图(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我很赞成刘院长讲的,我们要积极地看待这个新常态。
新常态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增长速度放缓了。过去30多年来比较习惯的两位数增长,现在逐步习惯放慢,也就是7%或8%这样的增长速度,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增长速度放缓了。我觉得还是要增强信心,要有战略思维,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新常态。
第二个特点就是经济转型也加快了。很多人问什么叫转型,现在把它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我们认为主要是从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转变到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其中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以后老百姓得到实惠,民生得到改善,社会更加公平。
第三个特点就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在淘汰退出一些过剩的产业,打造一些新的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还有就是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与其他国家新常态有区别
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们的新常态显然是不太一样的,一个是从谷底上来,一个是从巅峰下来,虽然都叫新常态,但含义是不一样的。
刘元春:对美国来讲,新常态主要是指金融危机后的治理和调整,他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去杠杆,通过大量的资产收购,大量的货币发行,使经济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复苏状态。应当说美国的新常态相对比较短暂,从2014年3月开始,美国的很多金融指标和经济参数,包括房地产参数,已经回到了危机前的水平。按照美联储的想法,它的非常规政策可能会在今年中期结束。
但是相对来说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一些变化,就是我们的基础参数发生了变化,适龄劳动人口总量开始回落,适龄结婚人口总量从去年开始也出现回落,人口红利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所构建的改革红利逐步减少,我们正寻找第二轮的改革红利。第二个是基础参数出现了一些变异,导致增长轨迹和方式做出调整。第三个是制度基础,要从改革开放构建的初级市场经济,向一个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转变。这三种因素叠加构成了中国新常态的基础。
龙永图:其实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们的新常态显然是不太一样的,因为美国讲的新常态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经济跌到了谷底,然后回到比较增长的态势,是这样一个恢复。而我们从高峰的增长速度,回到一个中等的讲求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一个是从谷底上来,一个是从巅峰下来,虽然都叫新常态,但含义是不一样的。
理性解读消费与投资
投资和消费之间实际上并不矛盾,中国现阶段是离不开投资的,关键是谁投资,效益怎么样,如果有大量民间投资,那么我们发展的基础就很稳固了。
刘元春:从短期来看,一个社会如果投资过多、消费过低,就会导致结构性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从中长期来看,我们一般认为消费不构成增长的核心,如果消费构成了增长的核心,那么我们拼命消费就行了,实际上从中期的角度来讲,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它的核心依然不在消费,而是在创新,依然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我们整体资本形成的质量的提升,这是它的核心。
第二个要看到什么?就是投资和消费之间实际上是不矛盾的,而是其背后的一个因素是有问题的,就是我们的收入分配结构、国民储蓄结构存在问题,老百姓缺乏消费的基础和制度。所以,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要进行调整,要构建一个常态化的、可持续的劳资关系。这是改革的一个重点。
龙永图:一谈经济增长和方式转变,投资似乎变成了一个坏事,其实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要发挥投资这辆马车的作用。投资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要有效。
刘元春:投资并不是高与低的问题,而是谁来投资、投什么的问题。比如印度就表示要向中国学习投资,特别是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的投资。我们经常发现社会舆论像钟摆一样,我们好像要抛弃其他新兴国家想向我们学习的东西。对此我们要反思,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
龙永图:中国现阶段是离不开投资的,关键是谁投资,效益怎么样,如果有大量民间投资,老百姓把自己的钱投资到文化产业中,投资到健康产业、医疗事业、教育事业中,那么我们发展的基础就很稳固了。
苏培科(财经评论员):要让老百姓去消费必须要解决几个问题。
首先,他要有钱去消费。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收入分配的问题,与政府和企业相比,个人储蓄的增长速度是在减缓的,在这种状况下,就要进行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让老百姓口袋里有钱去消费。
第二就是敢于消费。如果通过财政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包括医疗、养老在内的一系列问题,那么老百姓肯定是敢于消费的。
刘元春:再说说经济增速和就业的关系。在新常态下需要关注几个典型事实,一是GDP增幅回落,但是没有出现明显的通缩。二是GDP增速虽然回落,但是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失业,反而出现了民工荒、招工难现象,工资收入也是持续增长。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中国的GDP每增长1%,其带动的就业量就发生了变化,也可以说是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龙永图:为什么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了,但是就业反而提升了?因为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同样一个单位的GDP,服务业所产生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和房地产等产业多了30%,我们这两年GDP增速虽然放缓了,但是就业率反而提升了,每年创造一千多万就业岗位的任务一直超额完成,这点非常重要。
政府如何作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就是消化一些过去存在和积累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健康并可持续地发展。
刘元春:我们强调区间调控有几点考虑,第一个考虑就是要使民众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来进行发展和改革,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第二个,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保持1300万左右这样一个就业水平,按照我们的测算,GDP增速应当在7.5%左右,实际上7.1%的增速就可以保证新增就业在1000万。
龙永图:如果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将来有一天即使是7%的增长率,甚至6.5%的增长率就可以创造1000万到1300万的就业岗位。
朱煦(媒体观察员):对于中国来讲,新常态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挑战。这就涉及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在政府的定位上,究竟是主导定位,还是服务定位?在手段上是积极砸钱,还是谨慎出手?在目标上是政绩驱动还是其他?
刘元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通过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措施,给市场扩展空间,让市场有创新的空间、自我配置资源的空间,这是经济改革或者说经济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最核心的工程。这个工程完成后,新的经济增长的基础就会构建起来。
现在特别强调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职能的转变最后并不会导致政府完全退出市场。如果政府权力使用得当,同时又完全是在法律框架内行使的,是在监督的阳光下进行的,我觉得这对整个经济发展是件好事。我们认为改革的目标,用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个是公平统一的大市场;第二个是法治有为的强中央,而不是简单地讲我们把市场做大,把政府搞小,不是这个逻辑;第三个是低度广泛的大福利。这三个是我们中长期的目标,他们是相互统一的。
龙永图:现在要消化过去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消化一些过去存在和积累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所以在看到成就的同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中国经济才能保持新的增长常态,这是非常关键的。
刘元春:系统性改革从什么地方着手?现在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而且已经开始破题,就是我们关注的反腐,通过反腐打破传统的利益结构,来形成改革的活力和改革的共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当然,目前全面改革的目标是要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就是法治,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切入点。第二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国有体系的调整,下一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调整,也会出现。另外,还有经济领域其他的几个重点,比如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
企业的增长机遇
在新常态下,企业有很多机会。以消费为主的服务业的增长将非常快,创新依然是企业的核心,服务和创新之间的支点就是生产型服务业,这是我们未来很重要的增长基础。
刘元春:企业的机会是非常多的。看清未来发展的趋势、结构调整的趋势,以及新增长动力构建的基础,就会发现:第一,以消费为主题的服务业增长非常快,实际上除2009年以外,其他年份基本上持续2%的增长速度,价格一直上扬,而且服务业的上市公司业绩还是不错的。第二,中国未来增长,创新依然是核心。国家建立了很多产业基金,进行了很多税收和各方面的扶持,我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专利申请国。第三,服务和创新之间的支点就是生产型服务业,这是我们未来很重要的增长基础。所以大家会看到,阿里巴巴是一种或者几种创新的表现,我们未来会寻找下一个、下下一个类似于阿里巴巴的企业。如果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在中国遍地开花,我想我们国家第二轮的黄金增长期就指日可待了。
龙永图:企业有很多机会,比如老百姓越来越重视质量的问题,食品、空气、生活、吃喝拉撒睡所有的质量,追求更高的标准,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机会。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制造业面临大的升级,传统制造业大升级的一个核心问题要解决什么?就是服务业,从上游一直到下游,围绕着制造业可以发展很多高端的生产型服务业,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形态;另一方面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传统制造业得以提升。另外,老百姓的需求越来越多,文化消费、健康消费、教育消费也越来越多,在中国经济转型当中,这些新的领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