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化对经济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因而对经济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我国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形成了我国的文化传统。我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哲学文化传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儒、佛、道三位一体建构的中国传统哲学虽然历 经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及宋明理学几种典型的哲学形态,但其中的精华却体现出了继承性,这些便构成了中国的哲学传统,具体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为主导,强调人与天的合一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中国文化在于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学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说,性善说,这些学说对后世哲学及统治阶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求善基础上,中国古代乃至当今中国人都强调天与人的合一。这里的“天”与自然意义的“天”有着根本的差别,前者更在于突出完善的道德属性及它与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体性关系。它有点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万物,公正赏罚人间,天命是世间一切道德礼法的最高根据。“获罪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及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居敬”“立诚”“格物致知”的修养法则都体现了人性与天理的沟通、融合、统一。总之,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都潜存着这样一个逻辑进程:做人之始,当以德为本,修养身心,以成就圣贤,一旦得道,即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上通天道,下化万民。这一信念,是为中华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为根本,强调寡欲中庸。中国哲学传统的另一大特点,是它始终以伦理观念、道 德修养为主线。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义、礼、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这些均强调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选择中,中国人大都趋向于寡欲、去欲。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视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学家们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律条。我国哲学克己寡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内向、含蓄、中庸调和、注重平衡。
3.在人生态度上,强调出世与入世的互补。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出世与入世。出世主要为佛家与道家所推崇,强调修心养性;入世则主要为儒家所宣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世与入世的价值取向互相补充、融合,成为中国大多数人的人生选择。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同时又通过对经济、政治等经文化形态的影响来制约经济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文化传统决定下的民族的潜意识心理,它在哲学文化传统间接作用经济发展中充当着链条的角色。
二、传统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文化主要是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念体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制度经济文化,公司或企业文化,居民经济文化。
②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有——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生产力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生产率的变化。我们来研究生产效率:劳动生产效率=产品量/劳动时间△C/△T。假设△T为单元1且不变,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生产者在△T单元1的时间下生产的所有的商品的总量C。而商品的总量C又由那些生产要素所决定或者所影响?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生产力,劳动者所受的教育,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劳动者的专业技术,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对其专业技术的撑握和熟练程度,这些都是科学技术。
关于科学技术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邓小平就有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率”,科学技术的提高,可以改进基础生产设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调整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所形成的生产设备的科技化提高,使生产同一产品的时间缩短。特别是当代,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及其业的迅速发展,更使得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科学技术提供了更可靠,更迅速,更准确的服务,使得生产效率提高。而科学技术是文化的一个内在发展的外在的表现,所以,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提升有易于生产力的提高。
3.2 人口素质问题。人口学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开始,就有关于人口素质的研究,因为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人的素质直接关系的经济活动的运行。人口素质问题是一个关于科学教育体系和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历史性的学习和继承。人口素质关系到国家或地区当前和未来一大段时间内的生产力、创造力、科学水平、人口压力、地区生产潜力等。 3.3 创新与。在有关经济的文化内,创新是的灵魂。其可以体现在文化的积累结果和文化传承过程,也可以体现一个人,民族的前进精神,勇于接受不存在的,和宽广的胸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核心,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核心,它不但继承了文化,而且还推动了文化前进,使文化得也发展,是文化在经济领域最成功的运用。创新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消耗,增加了产出。创新了一个的灵魂,关于“创新”这个词,曾经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毁灭论”便明显地提出资本主义的资本生产过程便是一个“创造一样新的生产方式来替代已有的生产方式”创新是一个企业所必须的,企业依靠创新,以新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商品,既可得到有利的竞争地位,同时也可以得到更高利润率,甚至于得到暴利,这是当代每一个企业所追求,也是一种最好的企业运行方式。创新不但能让一个企业更好的生存,也是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必然条件。
3.4 文化与贸易。贸易的前提是有地区性和区域性的成在,是比较优势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地区性和区域性的划分是一个性的划分,区域性的确定在古代政治筐架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团体环境,在起原有的生产力不同和经济生产活动不同的前提下,文化的区域界定进一步使地区间生产的差距和种类的扩大,在不同部落间的交换就有必要在生产剩余的条件下产生,贸易就得到产生和发展。比较优势的产生也是文化等的结果,是文化在历史里形成差异性的影响。
3.5 文化产业。在文化中,可接触的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了文化产业,其组成了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和其他的经济活动构成了社会经济活动。比如的饮食文化,NBA篮球文化等。
3.6 文化的差异性所引起的经济行为差异性。中国人重储蓄后消费的观念,生儿养老,节约用钱,钱不露白与美国人重消费和投资,提前消费和享乐主义所产生的不同经济现象,中国储蓄过多,美国消费过剩等。
③ 改革开放后泉州的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年:泉州在更高站位上实现新跨越
在中国南方,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福建省泉州市,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足迹、异军突起的成就,让我们从一座城市的变迁感受到了跨越发展的勃勃生机。
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泉州市,北与福州、莆田接壤,南与厦门相接,西与三明、漳州为邻,东与台湾隔海相望,面积11015平方公里。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泉州只是福建省的一个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71元的农业小县。1985年,国务院批准撤消晋江地区,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30年过去了,泉州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化,把所辖的12个地区紧紧地“化”为一座城市了。
有人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泉州是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城市,从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泉州速度”,到社会经济体制机制转型、变革的“泉州模式”,都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http://www.ce.cn/xwzx/gnsz/gnleft/mttt/200804/16/t20080416_15176056.shtml
④ 福建泉州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提起福建,估计很多人想到的是福州和厦门。不过今天谈到的是福建省一个特别低调的城市,GDP连续20年第一,除了本地人,外地人都很少知道,大家知道是哪里吗?
但是这样一个美丽而又发达的城市,却又如此的低调。导致很多外地人甚至都不知道泉州这个地方,更别提了解泉州的经济。作为整个福建最低调的城市,小伙伴是怎么看待泉州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评论留言。
⑤ 从文化作用的角度,说明泉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意义 高二政治大家帮帮忙
文化的作用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它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4、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的意义
1、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文化能够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如果是材料题,就结合材料说明就行了。
⑥ 泉州地域文化有哪些独特的特点
泉州位于我国东南之滨,与台湾隔海相望。现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和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安溪县、德化县、金门县(待回归)以及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11015平方公里,人口768万。
泉州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观景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路起点、世界宗教大观、中国著名侨乡”是泉州旅游形象的集中概括。
人间四月天最美是江南 全球花样酒店生猛爆料 海港城亚非欧文化明珠 聚焦国内知名企业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唐代景云2年泉州建制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全市文物众多,遍布各处。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48处,市级600多处。巍然屹立的东西石塔,气势雄浑的洛阳古桥,令人敬仰的郑成功史迹,保存完好的屈斗宫古窑址,无不闪烁着泉州历史文化的光彩。
海上丝路起点。泉州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宋元时期,曾经是“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刺桐港就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东西方文化的汇合交融,结出了灿烂的文明硕果。晋江陈埭、惠安白崎、丰泽云麓、永春达埔等乡村,还聚居着古代阿拉伯移民的后裔3万多人。风格迥异的灵山圣墓、清净寺、草庵摩尼教遗址,“山中无石不刻字”的九日山摩崖石刻,气宇轩昂的天后宫、六胜塔,无不记载着与东南亚、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珍迹。
世界宗教大观。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保存着丰富的中世纪以来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犹太教、摩尼教等宗教遗址,朱熹曾誉泉州“此地古称佛国”,佛教名刹开元寺、崇福寺、承天寺是闽南三大丛林,道教则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造像,同时,泉州城乡均有大量香火远播的民间信仰的大小宫庙。泉州的多种宗教和睦相处,体现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著名侨乡。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旅居海外的泉州籍华侨680万、港澳同胞70万、台湾同胞900万,他们身居异域,心系故土,热心桑梓公益,鼎力支持家乡的两个文明建设事业,海外乡亲不仅是泉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客源。
素有“山川之美为东南最”的泉州四季如春,景色似画。“四时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处、国家地质公园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秀丽的戴云山、九仙山、清源山、紫帽山层峦叠嶂,妖娆多姿。德化岱仙瀑布、永春牛姆林原始森林、安溪茶叶大观园等自然生态别具风采。海滨沙滩也极富魅力,惠安崇武、石狮永宁、晋江金井、衙口几处海滨,连绵沙堤,天风海涛,是休闲度假、浣沙浴日的好地方。而洛阳江、西湖及山美人工湖、龙门滩水库等江湖,山光水色,苍松翠柏,足以怡情悦目,使人流连忘返。
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是泉州旅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泉州到处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至今流传着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不仅是我国戏曲艺术的宝贵遗产,也是海外乡亲倍感亲切的乡音。拍胸舞粗犷诙谐,火鼎公、火鼎婆妙趣横生。发祥于泉州的南派少林武术,影响遍及台湾、东南亚、日本等地。还有,泉州的民间工艺和地方特产也独具特色。德化瓷器工艺精巧,自宋代就远销世界各国,被誉为“国际瓷坛明珠”。泉州的石雕技术高超,题材多样,以惠安的雕工为最,有“石雕之乡”之称。木偶头雕刻、彩扎、竹编、刻纸、纸织画等工艺品也名扬中外。而安溪铁观音茶是乌龙茶的极品,早就作为贡品列为名茶,畅销海内外。
泉州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极为重视, “十一五”把旅游业作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共托朝阳”的倾斜政策和优惠措施,加以扶持培植。市政府先后出台《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若干意见》,扶持旅行社发展和旅游车队发展的有关规定,从政策上给予扶持。目前,泉州已有星级酒店82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7家、三星级50家,客房1万多间,床位二万余张;旅行社8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家、国内旅行社84家。并且拥有一支经过大学、职专、函授专业训练的旅游从业人员近5万人。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安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泉州以其优美秀丽的山光水色,目不暇接的文物古迹,群星璀灿的历史人物,绚丽多姿的戏曲艺术,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构成了旅游资源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地方风貌而别具魅力。泉州是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投资开发建设盈利的好乐园。
⑦ 急啊~!泉州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泉州拥有悠久的港口贸易历史,港口设施完善,进出口买卖的商贾云集于此.泉州专背靠属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国家同意福建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战略的方案,鼓励福建积极吸收台湾资金和技术.泉州是闽南话的地区,对于台港澳以及生活在外国说闽南话的华人都有辐射的影响力.
⑧ 旅游对泉州经济的影响
州: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与创新
21世纪是个性化的时代,品牌是目的地的一张独特名片。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为“体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品牌成为21世纪的竞争利器。但同时,也有人指出“恐怖主义是21世纪的毒瘤”,进入21世纪之后,战争、疾病、灾难等无一不对敏感的旅游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许正如著名国际旅游咨询专家沃比克(Bertvan Walbeek)所指出的:旅游界巨头和相关人士需要了解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即在旅游市场营销中,创造知名度,推广环保、友好、安全的目的地形象才是至高无上的追求。因此,旅游目的地品牌也成为目的地应对危机、恢复重振的基石。
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是体验经济时代的要求。旅游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体验经济,旅游产业就是阅历产业。一个目的地能否能深入消费者心中,关键在于品牌的三个“度”,即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其次,品牌是目的地的重要无形资产。如果把目的地当成是一个企业,好的品牌就是目的地的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使其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同时,在目的地遭遇危机时也为迅速反弹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第三,品牌是目的地诚信经营的载体。旅游目的地通过品牌对消费者做出质量、服务、价值等多方面的承诺,消费者通过对品牌的选择,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保证。第四,品牌建设是目的地竞争的利器。品牌建设提出了目的地鲜明而独特的市场形象、定位了清晰的细分市场、并对将获得的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环境等方面做出了综合保障。
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又成为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活跃的地区之一。但随着泉州地区沿海城市晋江、石狮等的崛起和发展,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大泉州”的旅游形象在市场上并不突出,旅游目的地品牌尚未形成,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泉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发展和迅速崛起。“大泉州”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的必要性主要在于:(1)泉州地区景点分散,众多星星,缺乏月亮。泉州传统旅游景点分散,而且经营规模较小,缺乏真正的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精品。(2)泉州旅游企业普遍小、弱、散、差,个体营销能力有限,亟待在“大泉州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下整体营销。(3)长久以来,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的市场形象显得陈旧,模糊。亟需要树立泉州崭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此框架下整合多种资源,开发新型旅游项目。(4)泉州在区域内定位不明确。泉州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厦漳泉闽南“金三角”中定位不明确,闽粤赣区域合作中定位不明确,在闽粤赣皖13省区域合作中也不明确。
品牌建设思路
笔者认为,未来旅游业的竞争,将会从地域资源为基础的竞争逐渐转化为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的竞争。目的地的独特个性将在旅游竞争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要打造中国“类型”旅游目的地名牌。所谓“类型”旅游目的地就是旅游目的地不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是一个“功能”的概念,例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会展旅游目的地、特种旅游目的地等。但长期以来,泉州很少注重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个性塑造,在许多游客眼里,泉州仅仅是一个空间地域性的概念,而不是一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随着旅游竞争的不断激烈,各个旅游目的地都在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例如杭州为“爱情之都”,厦门为“温馨之都”,三亚为“休闲之都”,成都为“成功之都”,上海为“时尚之都”,青岛为“帆船之都”,深圳为“欢乐之都”,哈尔滨为“冰雪之都”,广州为“美食之都”,香港为“动感之都”等。泉州要想在众多的旅游目的地中突显,就要在立足于自然人文资源的基础之上,又不囿于现有资源,把泉州打造成为“海滨休闲之都”的类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从而在新一轮的“类型”旅游目的地竞争中抢得先机。
作者: 远非 封 2006-12-18 09:5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泉州】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与创新
泉州旅游品牌创新
任何品牌都会老化,所以都需要更新,旅游目的地品牌也需要管理和创新。
1、品牌形象创新品牌创新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目的地形象,清晰界定新的目的地形象并注入新的文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内涵,品牌形象创新不是彻底的抛弃,而是“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的过程。
对泉州来说:从“历史文化名城”到“海滨休闲城市”,原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显得陈旧和模糊,也并不适应已经发展了的现实。根据建设“大泉州”的思路以及泉州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把泉州定位为“滨海休闲城市”不仅符合泉州的实际情况,也适应泉州下一步发展的需要。泉州的各种传统文化,戏曲、宗教等都可以发挥休闲娱乐的功能,从而也找到了适合的现代利用途径。泉州的各种特产:石雕、陶瓷、茶叶等也成为商贸的重要内容。此外,该形象还指出了海滨是泉州发展的方向。
2、品牌传播创新传统的品牌经营只注重品牌的树立,依靠传统的途径进行品牌形象传播,而忽略了品牌形象的有效传播。要认识到品牌的传播就是要抓住“眼球”,在“注意力”经济中,知名度和美誉度就是一种生产力。要从关注“品牌形象”到关注“注意力”。
对泉州来说,首先,要继续采取传统的方式,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络等媒介有意识地向公众介绍“大泉州”整体品牌形象;其次,要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尽快形成品牌的良好形象,提高泉州目的地品牌的美誉度。再次,通过大型活动的举办吸引广泛的注意力。例如体育赛事、展览、大型会议等等,都是借题发挥,推介目的地的好机会。最后,还可以通过创办城市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两项活动来制造轰动效应。例如“潍坊的风筝节”、“哈尔滨的冰雪节”、“宁波的服装节”。泉州也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和经济方面的优势,举办“海峡两岸时装周”、“陶瓷·石雕工艺展”等等。
3、品牌管理创新创建旅游目的地品牌固然重要,但是也不可忽视品牌的日常管理,在管理中政府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
首先,政府要增强品牌经营意识,把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经营和管理摆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树立将会带动泉州各产业的蓬勃发展。其次,要把旅游目的地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提高目的地的精神文明程度、塑造文明的旅游形象作为旅游品牌管理的重要内容。另外,建设目的地通达的旅游信息系统和做好目的地的安全管理也是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的主要内容。
还有一篇见:
http://post..com/f?kz=156105064
《论泉州旅游业综合名牌战略的实施 》
⑨ 泉州经济发展
有人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泉州是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城市,从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泉州速度”,到社会经济体制机制转型、变革的“泉州模式”,都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一)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泉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22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递增17.7%。在2002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后,今年将突破2000亿大关,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全省第五位跃升为全省第一位,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生活富: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递增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递增14.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低于全省的2.72:1。
制造强:泉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泉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泉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泉州;泉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荣誉多:如今,泉州市的头顶上戴上太多的桂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二连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三连冠)、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二)
泉州的崛起,始自“三来一补”生产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香港地区加工业开始向外转移。当时泉州发展工业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但毗邻香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又有几十万香港乡亲。于是,泉州县委决定“借船出海”,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发展外向型经济。30多年来,泉州人走过了一条买“洋设备”、学“洋技术”、生产并出“洋货”的路子。华侨和台港澳同胞回乡探亲带回的西装、衬衫、录音机、手表、皮鞋、运动鞋等“洋货”,一件件被消化,成为泉州乡镇企业的产品。
这些如今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加工材料,硬是让泉州人制造出了发展的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对外贸易迅速崛起,出口渠道不断拓宽,外贸进出口从1979年的0.0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54.91亿元,年均递增30.7%。出口从1979年的0.02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预计的49.5亿美元,年均增长32.2%。泉州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每年进口数亿用于再生产的初级产品,如苯乙烯、初级形态的塑料、合成纤维纱线、纸浆、钢材等,保障了工业生产的原料供应;出口产品分布涉及轻工业品、重工业品及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宽广领域,并成为我国服装、运动鞋、陶瓷及工艺品、竹藤制品等出口商品的主要产地。
30年来,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内容的泉州外向型发展道路,虽说不是一帆风顺,但是一个农业小县的跨越发展却是健步如飞,四个阶段清晰可见:一是1978—1986年,作为成立“三来一补”企业的起步阶段;二是1986—1992年,乡镇工业蓬勃发展阶段,工业大跨步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泉州经济的起飞,1992年全市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三是1993—1998年,泉州经济高速发展阶段,6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30%;四是从1999年到现在,泉州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
(三)
改革开放30年,是泉州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的30年,是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
30年来,泉州人民充分发挥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前沿以及侨乡优势,把握机遇,抓住中心,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新辉煌。
——县域经济不断壮大,专业特色突出。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比全省高出近30%。全市所辖7个县市全部进入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其中,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等5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晋江、石狮和惠安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市)。泉州各县市十分重视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和发挥传统工艺优势,把资源特色转化为产业特色,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南安发挥建材资源优势,侧重发展建材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集散地和建材加工基地;安溪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建成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和中国茶文化旅游之乡;2006年晋江鞋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246.96亿元,成为我国运动鞋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利用民间传统瓷雕技术优势,侧重发展工艺陶瓷,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而以雕艺之乡著称的惠安县,雕艺品出口名扬海内外,石工艺品年产值超百亿元。
——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品牌化集群化趋势明显。泉州经济发展靠工业起家,以工业发家。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省高出10.9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达4225亿元,是1978年的315倍,年均递增22.7%,工业总量稳居全省首位。培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纺织鞋服业、建筑建材业、食品饮料业、工艺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五大传统支柱产业,2007年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418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9%。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有636家,销售收入超十亿元企业有26家。“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力促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大力拓展新兴产业,推动全市工业保持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诞生了全市绝大部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至2007年底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8枚(工商总局认定),中国名牌产品47个,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三位,荣获感动世界的中国牌品城市称号。新兴产业快速铺开,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修船造船和生物制药等新兴主导产业也初具规模,2007年产值达449.86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修船造船业发展已驶入快车道,2007年产值现价分别增长52.9%和591.9%。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0.51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力推进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泉州分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2亿元、56.98亿元、322.09亿元、888.36亿元和1519.24亿元,1978-2007年泉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28.2%,泉厦和福泉高速公路、泉州晋江机场、漳泉肖铁路和肖厝、石湖、围头等港口码头相继建成投入运营,构筑起现代化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电力、通讯快速发展,泉州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三个城乡电话用户超百万户的地级市,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设施滞后状况,跻身进入“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行列。“十五”以来,泉州重点建设成就辉煌,投资规模快速扩张,在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一批关系泉州发展转型升级的大项目也相继投产。2007年泉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9.81亿元,增长39.5%。其中福建联合石化项目完成投资超100亿元,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福厦铁路(泉州段)、福炼“一体化”3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中化重油加工、石狮PTA、泉州修造船厂、深圳五洲龙汽车等一批项目正加速建设。2006年末,全市通车里程已达10670公里,其中二级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1976公里,高级路面里程9509公里,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沿海大通道,公路密度达98.29公里/百平方公里。泉州晋江机场跻身全国50强。港口建设朝深水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0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21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2万标箱。
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城区建成面积由原来的6.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7年预计的8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预计达53%,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为骨干,沿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连接重点城镇的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大泉州“组团式”城市群逐步形成。古城保护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既保留了文化古城独有的风韵,又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古城保护建设有4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个项目获联合国奖项。以片区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拓展,中心城市框架迅速撑大,城东、东海、桥南三大新区初具雏形,先后荣膺“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
——居民收入快速提高,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前,泉州的城镇从业人员几乎全部分布在国有和集体单位,而农村劳动力则主要从事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这种就业结构彻底得到扭转。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递增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递增14.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低于全省的2.72:1。全市在1996年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后,大力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宽裕型小康工程,“十五”期间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电、通邮、通公路,2005年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99.7%,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环境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459元,为1990年的10.1倍,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消费支出5180.4元,为1984年的19.8倍,年均增长13.9%。居民家庭食品性消费支出比重下降逐步下降,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38.2%,比1990年下降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42.7%,比1984年下降18.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也同步提高,和谐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市享受低保的城市居民达25245人,1-10月累计发放保障金2400万元,月人均差额补助114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达86937人,1-10月累计发放保障金5600万元,月人均差额补助69元。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到年底预计将分别达到55.5万、45万、50万、40.11万和 39.02万人。
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泉州带来了污染,特别是环境的污染,水源的污染,人的身体健康受影响,这点是泉州发展需要注意改进的!我本身也是泉州人,感谢你对泉州发展的关心哈!
这是我查的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有空可以到泉州走走看看,现在泉州变化很大,城市建设发展挺快的,但是和福厦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泉州人有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欢迎来泉州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