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论美欧日在中国对外贸易的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8年中国、美国、日本、西欧、香港地区的对外贸易额及其增长率等有关提供目标市场买家和卖家的详细交易情况
❷ 我国2013年对外贸易现状如何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2年,但制约外贸稳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
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欧债危机略有缓和,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可能有所改善。但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刺激经济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难较多,加上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态势不会明显改观。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
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普遍需要持续紧缩财政,企业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宽松货币政策无法根本扭转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加上失业率高企等制约,经济增长动力仍较疲弱。一些新兴经济体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逐渐暴露,发展面临的风险上升,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6%,低于金融危机前10年4%的平均水平;世贸组织预计,全球贸易量增长4.5%,明显低于危机前10年6%的平均水平。
二是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可能再起波澜。
欧债危机既是欧洲货币联盟的制度危机,更是欧元区外围国家的竞争力危机。随着欧洲稳定机制启动和银行业联盟构想开始落实,欧元区制度设计的薄弱环节正在逐步加强,但外围国家不仅财政缺口大,而且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提高竞争力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其间若经济、政治形势恶化超出预期,可能在金融市场引起新的波动。2013年,欧元区外围国家融资需求依然高企,部分国家面临大选,对欧洲金融市场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美国财政悬崖涉及金额约占GDP的4%,若处理不好,可能拖累美经济重返衰退。
三是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仍可能持续动荡。
近期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均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巴西等也降息刺激经济,可能引发各国货币汇率频繁大幅波动,国际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冲击全球金融稳定。美国、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地遭受重大干旱,导致全球小麦、玉米减产,中东地缘政治持续紧张极易冲击石油供应,加上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投机资本涌入商品市场炒作牟利,农产品和能源价格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四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
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世贸组织监测,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进口额的0.9%,且限制措施应对危机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一面上升,影响更为深远。一些国家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态度保守,想方设法加以限制。在选举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国家经贸政策甚至出现“去全球化”的危险倾向。
从国内看,随着一系列扩内需、稳外需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并发挥成效,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党的十八大将进一步激发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有利于继续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普遍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快于2012年。但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需求增长受到一些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多困难。
国际国内的风险因素叠加,将对2013年中国外贸发展形成较大压力,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
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疲软、风险持续高企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短单、小单多,长单、大单少的局面还将持续。截至2012年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2012年前三季度加工贸易进口累计仅增长1%,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出口难有大的反弹。商务部对国内1900余家外贸重点联系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9月,企业出口利润指数已连续5个月低于100的临界点。
二是贸易摩擦的影响持续加大。
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贸易预警(World Trade Alert)”项目监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随着中国出口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国外对中国新兴产业出口的限制明显增多。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增长38%,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太阳能光伏电池在多个海外市场遭遇贸易摩擦,出口严重受阻。
三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
近年来,中国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2008-2011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5%,制造业农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长15%。随着周边国家工业化发展加快,部分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产业和产品订单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迹象。2012年前7个月,中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欧、日市场份额比上年分别下降2.1、1.4和2.7个百分点,流失份额主要被周边低成本国家挤占。在外需下滑的同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出口企业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等综合优势。
应当看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最快的十年,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超过20%。2011年出口额占全球比重10.4%,连续三年居全球之首;进口额占9.5%,连续三年全球第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外贸可能难以再现前些年的持续高速增长。
针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应继续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一方面,立足当前,密切跟踪形势变化,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困难,努力将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全力以赴稳定外贸增长。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市场环境趋紧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促进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增强外贸长远发展后劲。同时,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进口促进平台,积极扩大国内短缺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部分供应偏紧商品的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❸ 读哪些书去了解欧美、日本的经济发展史
可以阅读来以下书籍来了解欧自美、日本的经济发展史,希望对你有用
埃克伦德、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人大出版社2002年
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作者:[美]道格拉斯·C·诺思 页数:251 出版日期:1994年12月第1版 SS号:10017584
❹ 欧美澳日等发达国家为什么总看中国不顺眼
我们要认识到,到目前为止,中国所有的进步都是跟随型成就,还没有产生领导型成就。
跟随型国家的发展都是零和游戏,别人在那里玩,你冲进去大发展,就把别人的份额给挤压了。你不受待见,那是正常的结果。你在街上开家包子店,突然来了个人和你竞争,你竞争不过垮了,心理自然不爽。中国发展的目标是要成为领导型国家,能够在无人区开辟出新的产业,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让全世界雨露均沾。
这个世界唯一的领导型国家就是美国,美国的特征就是能够开辟出一个个崭新的产业,打破零和游戏的桎梏。
1915年美国发明汽车流水线生产,造就了汽车产业的繁荣,汽车产业至今是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的第一大工业。
二战后美国发明了集成电路,直接创造了家用电器等电子工业,索尼松下成为受益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发明了微机,直接造就了PC机和笔记本电脑产业兴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人又开创了互联网和windows这样的全新产业,完全的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形态,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和程序员们成为了受益者。
21世纪,乔布斯又发布了智能手机,直接带动了全球进入智能手机时代,网络流量猛增,运营商大规模上3G,4G,中国华为公司和中兴公司也获得了高速发展。任正非说要感谢苹果是有道理,没有苹果开创的智能手机时代极大的增加了全球网络流量,那么对运营商新建管道扩容的需求就不会有那么大。
现在美国又在搞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将又是超级大产业,中国现在紧跟美国,中国已经发现了一个道理,美国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绝对不会错。美国在过去的100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产业,在稳固自己领导者地位的同时,也带动了全世界的共同发展,这就是美国当超级大国,世界领导者的底气。
中国现在也在逐渐尝试能开创一个产业,例如量子通信,北京到上海1000公里级别通信网已经建成,已经有公司从中受益,但是总体而言,中国仍然是跟随型国家,要想减少利益冲突,减少不受待见的状况,中国必须成为能够开辟新产业,开发人类新需求的领导型国家,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让全世界受益,打破零和游戏。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是提高科技实力。
❺ 近几年内欧美、日、中等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问题对比
对待经济危复机的处理方式制各有不同,这个问题是最为关键的。
现在来看中国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小于题中提到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对出促进经济增长也做出了很有效的方案并得到明显成效
美国,关键在于克服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和对国民信心造成的影响。另外他也不放弃在老问题上的纠缠,例如伊朗核问题,朝核问题,以及如何对待中国的问题。
欧洲,努力摆脱经济危机,并多方展开合作,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和共进共赢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萨科齐一直忙着瞄美女。
日本,忙着建立与中国的互信,但又有右派忙着美化历史。一个极为矛盾的民族,骨子里极为自卑的民族正在担心无法在几十年后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如何生存。担心被中国赶超(这是必然的)有不甘于放弃如此之大的合作伙伴。
香港,就在旁边,却不太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好像跟原来一样,平稳,平安并且从危机中及时地抽身出来。有种蒸蒸日上的迹象和态度。
中国,人民币的全球定位与国际货币地位的争取,后奥运的文化和经济建设。国民福利的进一步提高。
❻ 美欧日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擦,楼上2位找的很全啊、、、、要不大家一起抄? 然后让张力柱头疼去?
❼ 国际清算银行称过去十年美欧日在扭曲金融市场,该如何看待
要知道存储资金的渠道不只是商业银行、经济就是个蜜罐子等等方面可以理解了。
要知道存储资金的渠道不只是商业银行
我们都知道周期一旦掉头,那么极度宽松的国家就没有工具来抵御,比如说名义上的负利率的日欧,他们只是驱赶银行将资金借出去,可不是在央行作为准备金存着,所以他们的实际上利率归零。而贷款妥妥的是正利率。
其实我们这样想一下,我们平时怎么弄蜜糖水就可以简单的理解到了,你要是想要甜点,就加多点糖了,要是不想就加多水,就税收少收点,那么财政就少收点了,流出去市场的钱就多了,人民可以支配的钱就多了,市场自然就活跃了。
❽ 日本经济发展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一、战后经济恢复〔1945-1955年〕
1.战争对日本经济的严重破坏
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2.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其含义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已经结束了。经济白皮书这样写道:“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这标志着到1955年为止,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此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
1.重新赶超的出发点
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以后,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这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战前,日本经济虽然达到了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的水平,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与美国相比,日本经济的发展整整停滞了20年,与欧美各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1955年虽然已经不是战后了,但从国际比较看,日本在经济方面已沦为三流国家,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二流半的国家。从位于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之间的意义上说,日本当时还是一个中进国。1955年,日本的GNP只为美国的1/15,西德的1/2;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20美元,在西方各国中列第35位。其次,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为40%,出口商品结构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主要是靠纺织品和日用杂货来赚取外汇,在重化学工业方面,还没有与欧美各国相竞争的能力。由此看来,还不能说日本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
因此,在战后时代宣告结束以后,按《白皮书》所说的现代化,赶超欧美发达国家,日本经济就马不停蹄地奔向了新的目标,急急忙忙地开始了新的征程。
2.三大景气
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
景气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6.4%、1957年度7.5%。
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
景气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11.2%、12.2%和11.7%。
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
景气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1.8%,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3.高速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1955-1972年,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在这18年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年均为9.7%,其中,1955-1960年度为8.5%。1960-1965年度为9.8%,1966-1970年度为11.6%,呈不断提高的态势。这一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大多数年度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了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不仅是日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在整个60年代,日本经济年均增长为11.1%,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4.1%;与美欧各国相比,前者分别相当于美国的2.7倍、英国的4倍、西德的2.3倍、法国的1.9倍,后者分别相当于美国的3.1倍、英国的5倍、西德的2.4倍、法国的2.3倍。
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因战争和战败而拉开了的日本和美欧各国间的经济差距不仅迅速缩小了,而且还重新超过了西欧一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开始之前的1955年,日本GNP为240亿美元,落在英国、西德和法国的后面,只相当于美国的6.0%。到 1967年,日本GNP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年又超过了西德,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高速增长达到顶点的1973年,日本GNP增加到4170亿美元,分别相当于西德的1.21倍、英国的2.30倍,对美国的比重也提高到了35.1%。这样,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就进一步巩固了。
表1 主要发达国家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比较
(1950-1975年,单位:亿美元、%)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日本 GNP 110 240 430 891 2042 2313 3060 4170 4633 5013
增长率 11.2 10.8 12.5 5.7 8.3 5.3 9.7 5.3 -0.2 3.6
美国 GNP 2862 3993 5060 6881 9824 10634 11711 13066 14129 15288
增长率 8.7 6.7 2.3 5.9 -0.3 3.0 5.7 5.5 -1.4 -1.3
西德 GNP 430 721 1146 1855 2166 2594 3443 3814 4206
增长率 11.9 8.5 5.5 5.9 3.3 3.6 4.9 0.4 -1.7
英国 GNP 415 542 720 1009 1237 1405 1595 1812 1966 2336
增长率 3.2 3.7 4.7 2.5 2.3 2.9 2.1 7.9 -1.2 -0.7
注:1,英国1950年拦内数据为1951年的统计。2,实际经济增长率按实际国民生产总值(1975年价格)计算,其中英国是按当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
资料来源:司楚、訾嘹祖译、矢野恒太郎纪念会编《日本100年》,时事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77-79页。
三、低速增长〔1973-1990年〕
1.日本经济的三大转折
〔1〕由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的转折
经过第一次石油冲击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1976、1997和1978 年度各为4.8%、5.3%和5.2%,与高速增长时期比,只相当于1965年经济危机时的水平。尽管如此,但1978年后已摆脱了萧条的影子,景气确实是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收益也增加了。为此,《经济白皮书》在总结这种现象时说:虽然是4%-6%的经济增长,但却有经济景气的感觉,这意味着日本经济今后将进入“新的成长轨道”。与高速增长时期10%左右的增长率相比,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虽然是低速增长,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3%左右的增长率相比,却依然高出一截,所以就被称之为中速增长。中速增长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这一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动不大,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比仍属于增长最快的国家(参见表3-1),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稳定增长时期。
表2 1975-1990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实际经济增长率,单位:%)
年度 日 本 美 国 英 国 西 德 法 国 意大利 加拿大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7
4.8
5.3
5.2
5.3
4.3
3.7
3.1
3.2
5.1
4.9
2.4
4.1
6.2
4.8
5.1 -1.3
4.9
4.7
5.3
2.5
-0.2
1.9
–2.5
3.6
6.8
3.0
2.9
3.4
3.8
3.4
1.2 -1.3
4.1
0.1
3.9
2.2
-2.3
-0.4
1.1
4.0
2.5
3.4
3.6
4.8
5.2
2.1
0.6 -1.4
5.6
2.7
3.3
4.0
1.5
0.0
-1.0
1.9
3.3
2.0
2.5
1.5
3.7
3.6
5.7 0.2
5.2
3.0
3.3
3.2
1.6
1.2
2.5
0.7
1.4
1.7
2.1
2.3
4.5
4.3
2.5 -3.6
5.9
1.9
2.7
4.9
3.9
0.2
-0.5
-0.2
3.5
2.9
2.9
3.1
3.1
3.9
2.1 5.5
11.7
1.7
4.6
3.9
1.5
3.7
-3.2
3.2
6.3
4.3
3.3
4.2
5.0
2.4
-0.2
资料来源:〖日〗东洋经济新报社《经济统计年鉴》1980、1985、1995年版。
〔2〕由资源能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经济的转折
第一次石油冲击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最沉重的打击,使日本经济陷入了负增长和恶性通货膨胀的险恶境地。然而,第二次石油冲击却并未对日本经济造成多大的打击,1979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为5.3%,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1980年也只略降至4.8%。相比之下,1980年美国和英国经济都出现了负增长,西德和法国经济增长率也骤然下降到了1.5%和1.6%,连上年的一半也不到。另外,1980年日本的物价上涨率为3.0%,1981年也只提高到5.0%,大大低于美国的9.5%和10.0%、英国的19.3%和14.5%,与西德的4.8%和4.0%大体相当。这样,日本经济就由第一次石油冲击后的“劣等生”,转而成了第二次石油冲击后的“优等生”。
在两次石油冲击中,日本经济之所以出现这种从劣等生到优等生的转变,是由于第
一次石油冲击暴露了日本经济的脆弱性,日本从第一次石油冲击中学习了经验,汲取了教训,在节省资源、节省能源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73年以前,原燃料进口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NP的增长速度,而在1974年-1985年的12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0%,而原油进口量却从29000万千升减少到19600千升,减少了1/3。这样,日本生产每单位GNP的原油消耗量在12年间就下降了40%左右(参见表3-2)。
〔3〕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的战略转变
“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大搞加工贸易,从国外大量进口廉价的资源和能源,向国外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和机械设备,廉价买入,高价卖出,使日本的经济财富迅速增加,经济实力也空前强大起来。
“技术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由于“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高度发展,并改善了出口结构,提高了贸易条件和国际竞争力,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尽管如此,但由于重化学工业发展严重地依赖海外的资源和能源,易于污染环境,产生公害问题,因此,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消耗资源和能源多的产业就出现了优势下降的趋势。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冲击以后,“贸易立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局限性已开始显露出来了。为此,在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经济转移的同时,日本政府就根据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的设想。1980年3月,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通向技术立国之路”、“创造性的技术立国”的战略思想。1981年也被称之为“技术立国元年”。
技术立国并不是对贸易立国的否定,而是贸易立国的继续。就是说,在新的条件下,日本的出口贸易已开始减少资源能源多消耗型的重化工产品,而转为增加资源能源节约型的高附加价值的知识密集型产品。这种转换,不仅没有降低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反而有利于提高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由于推行技术立国战略,日本经济不仅顺利地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到稳定增长的转变,而且在80年代继续保持了世界经济优等生的地位,把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发展成了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
2.平成景气-日本经济发展的顶点
表3 1985-1990年度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
年 度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名义GDP增长率
实际GDP增长率
内需贡献度
民需贡献度 6.2
4.5
3.7
4.0 4.3
2.7
4.1
3.6 4.6
5.2
6.2
5.8 6.4
5.1
5.8
6.6 6.7
4.5
5.2
5.0 7.5
5.1
5.1
4.5
工矿业生产指数
制造业开工率指数
制造业设备投资增长率 100.0
100.0
18.4 99.8
95.4
-9.5 103.1
95.5
-6.5 113.1
101.0
19.8 119.7
103.0
15.1 124.5
104.1
25.5
全产业经常利润增长率
制造业经常利润增长率 3.9
-2.0 -2.0
-16.8 31.9
34.5 29.6
33.9 8.4
12.3 -2.0
-3.8
生产者批发物价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 100.0
100.0 94.6
100.0 93.1
100.5 92.5
101.3 95.0
104.2 96.2
107.5
实际工资指数
完全失业人数(万人)
完全失业率 100.0
158
2.6 102.5
171
2.8 104.4
170
2.8 107.8
150
2.4 109.2
139
2.2 110.6
134
2.2
家庭实际收入增长率
家庭消费支出增长率
个人住宅开工户数(万户)
125.1 1.8
1.4
140.0 1.8
0.7
172.9 4.6
4.1
166.3 2.9
3.0
167.3 5.3
4.7
166.5
出口数量指数
进口数量指数
贸易收支(百万美元)
日元汇率(年均日元/美元) 100.0
100.0
55986
238.54 98.7
108.4
92827
168.52 99.8
117.8
96386
144.64 106.2
141.9
95012
128.15 109.7
149.6
76917
137.96 116.3
❾ 欧美国家从2008年以后经济增长一直维持在什么上下日本的经济增长是19991年以
欧美国家大多数维持在1.5%左右,其中美国好点在2--3%左右,日本有时候是负增长
❿ 求欧美日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0年,欧盟、美国、日本仍为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额达到4797.1亿美元,增长31.8%;中美贸易额3853.4亿美元,增长29.2%;中日贸易额2977.7亿美元,增长30.2%。 一、欧盟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中特别指出“中国致力于发展中欧富有活力和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并期待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与投资伙伴”,以欧盟东扩为契机,这一良好愿望得以提前实现。随着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欧盟对华投资也保持着良好的势头,欧盟是中国累计第四大实际投资方,仅低于香港地区、美国和日本。
欧盟是我累计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近年来欧盟继续保持我国最大技术来源国的地位。我从欧盟引进技术中,技术费用比例越来越大,引进技术的质量有明显提高。
从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引资的质量与结构、技术引进的质量与水平三个方面综合来看,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质量效益水平要高于我对美、对日的水平。正如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所说,如果把中国的经济发展比作一枚需要贸易、投资、科技这3个引擎来助推的火箭,那么,欧盟则扮演了“为每个引擎增加推动力”的角色。因此,更应进一步加强双边的经贸合作。 二、美国在中国外贸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2004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达2000亿美元,多数进口产品属于消费品,中国企业基本已经占据了美国的消费品进口市场。2004年,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运动品81%,鞋68%,家具42%,电子设备22%,服装20%。 作为美国主要的消费品进口国,中国的进口产品占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的比例分别为:服装和鞋10%,家具和家居用品6%。除了食品和能源,服装、鞋、家具和家居用品共占个人消费支出的10%。 中国产品在美国的个人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却对美国的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该指标是美联储评估通胀的首选指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不同,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影响到了消费模式的改变。也就是说,因为中国产品占总的个人消费支出的2%,除了食品和能源,中国产品也占到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的2%。然而,中国在美国的消费品市场上起到了价格的引导作用,因此,中国产品决定着美国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的价格,这是由价格竞争的特性决定的。因为价格竞争,中国产品对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的影响已经超过了2%。当中国进口产品的名义开销占2%时,中国进口产品价格增长20%,将推动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上升0.4个百分点。 2005年一季度,美国政府对中国的纺织品实行进口限制。2005年一季度比2004年同期美国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上涨到1.7%。 如果美国对所有中国的进口产品全面征收关税,或者对人民币进行重新评估,将导致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更高。尽管其他的国家能够提供比中国更低廉的产品,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和中国一样强大的产业能力。中国的进口牵制了美国的物价上涨,任何进口成本的增加都将使美国的通胀水平更高。 三、日本在中国外贸的地位和作用 中日经济关系非常紧密,虽然有些问题,但没有大的贸易摩擦,呈坚定发展的势头。 第一,世界经济呈现增长,中国向世界市场供应的产品增加。对此,日本对中国的关键零部件的出口不断增加。第二,中国国内对日本产品的需求旺盛,汽车及数码家电产品等出口稳步增长。第三,企业内部国际分工及生产工序间分工进一步取得进展。由于价格及性能的原因,生产基地的割据状态进一步推进,因此不得不从日本进口在中国当地难以采购的半导体等电子零部件、汽车相关零配件及构件等高附加值产品,造成日本出口增加。另外,预计从中国进口普通用品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