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24 08:35:41

⑴ 谈谈你对调整广东区域发展战略,重构区域发展格局的看法与建议(不少于1000字)

广东区域经济重构发展新格局
--------------------------------------------------------------------------------

金羊网 2007-05-18 10:40:51

本报记者 邱登科

广东“十大”前夕,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教授欣然接受本报专访,纵谈本届广东省委在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还对下一届省委在构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方面将要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已遏制

《民营经济
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请您简要点评一下本届广东省委在协调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的成绩?

陈鸿宇:2002年以来,由于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先后出台一系列面对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区域扶持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广东山区地带和东翼地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已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山区地带、粤东、粤西投资增幅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均高于珠三角,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开始得到遏制。

区域政策须进一步完善

记者:相信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

陈鸿宇: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以及现行体制等主客观原因,广东省内各地带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仍十分突出。这一状况表明,在高度肯定广东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同时,现行的区域政策还可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各展特色和优势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现行区域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区域格局的划分偏于粗放。把非珠三角地带一概视为“欠发达地区”,容易导致政策工具和手段“一刀切”,东西两翼的临海优势和发展潜力较高的山区地带缺乏精准及时的政策扶持。(2)政策工具及手段单一。区域扶持政策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重大项目布点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内生增长机制发育比较缓慢。(3)政策的实施重点和实施步骤不明确。缺乏发展时序上的安排,有限资源就难以优化配置。

调整发展格局梯度推进

记者:应该从哪些方向来着力调整广东区域经济格局呢?

陈鸿宇:通过调整广东区域政策来重构区域经济格局,已刻不容缓。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认为,最优的区域资源配置方式是把资源倾斜配置在最具增长后劲和发展潜力的地区,即高梯度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世界上一些重要区域的空间经济一体化进程,由原来的“单核心区”的向边缘区扩散推移发展,已经转变为“多圈”、“多核”、“重叠”、“共生”,最终才能达到“多核心区”的有机融合和城市空间的一体化状态。目前,我省工业化进程已开始进入中期阶段,珠三角地区已进入工业化成熟期,从区位条件、工业化进程、区域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等多重因素发展变化趋势来看,仅靠大珠三角一个“核心区”来带动全省各地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综合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选择东西两翼沿海地带和粤北山区部分具有增长后劲和发展潜力的地区,培植为带动广东区域进一步协调发展的新“核心区”,通过多圈推移、梯度推进,带动经济腹地(即“区域边缘区”)发展。

区域发展格局的新表述

记者:具体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这种区域发展新格局?

陈鸿宇:基于对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我将构建广东区域经济新格局发展战略和拟形成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表述为:双核两带、以海哺山、三圈推进、协调发展。

所谓“双核两带”,是指要重视和依托广州、深圳两个区域特大型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大力发挥其区域经济增长的主核心区作用;同时,要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带”和“山区增长带”。广东沿海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大片平原和台地、大江大河入海口,又是人才、人力、财力汇聚地,工业化起步早,因而是多种区位因素可能优化聚合的空间地域。充分发挥东西两翼的临海优势,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东西两翼经济带和城市带,形成沿广东海岸线及相关交通枢纽所形成的带状空间经济体和产业走廊,与大珠三角经济区连结成为南海沿海经济带,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对广东未来区域布局的优化将产生深远影响。“山区增长带”主要指清远、河源、肇庆、云浮、汕尾等山区地带中近邻大珠三角、近年来工业增加值增长较快的地区。这一增长带具有大规模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增长后劲和发展潜力大,需要重点扶持,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形成我省新的制造业产业带。

所谓“以海哺山”,主要指广东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中,由于生产力的历史积淀、东西两翼积聚的临海发展潜力和珠三角产业扩散等原因,广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会逐步形成沿海经济带和山区增长带先行发展和重点发展的布局,在沿海经济带对山区的反哺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各空间地域的区位优势,推动各地域间的协调发展。

所谓“三圈推进”,是指在新的区域政策支持下,东翼经济带和西翼经济带获得长足的发展,与大珠三角一起,形成粤东发展圈、粤西发展圈和珠三角发展圈。粤东发展圈以汕头市“核心”,涵盖汕头、潮州、汕尾、揭阳、梅州等地区;粤西发展圈以湛江市为“核心”,涵盖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地区;珠三角发展圈指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都市圈并涵盖河源、清远、韶关等地区,“广州—佛山”极、“香港———深圳”极是这一发展圈的“核心”。“三圈”的三个核心区的要素和产业同步向北扩散,在“三圈”的大格局下,合力带动粤东北、粤北、粤西北山区的发展,可以大大缩短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时间。“协调发展”是广东区域合作和区域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志,是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布局相统一,地方政府的政策边界和区域边界、市场边界相统一。在解决有限资源空间配置的摩擦时,必须以此作为调整地方发展时序关系的标准。

因此,构建广东区域经济新格局,要针对“两带”间、“三圈”间以及各经济带、发展圈内部增长后劲和发展潜力的差别,加强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破。优先发展沿海经济带,重点扶持是山区增长带;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地区的发展。在区域政策实施的突破口方面,必须要有精准化的差异:对珠三角发展圈,应着力推动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推动其产业有选择地向其他地区的转移;对沿海经济带,应着力于消除其地域壁垒与摩擦,完善要素流转网络,培植产业带、产业走廊和产业集群。对山区增长带,应积极推进来自珠三角地区转移产业的再升级和发展,继续倾斜于其具有增长后劲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促使其成为主导产业。在区域政策导向方式上,需要改变依赖于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政府推行方式,改为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提高粤东发展圈和粤西发展圈的外向依存度,不断完善北部山区的市场体系,努力培育各地区的内生增长能力,促进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的协调发展。

⑵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
q我
代做

⑶ 对调整广东区域发展战略,重构区域发展格局的看法和建议

广东区域经济重构发展新格局
--------------------------------------------------------------------------------

金羊网 2007-05-18 10:40:51

本报记者 邱登科

广东“十大”前夕,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教授欣然接受本报专访,纵谈本届广东省委在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还对下一届省委在构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方面将要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已遏制

《民营经济
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请您简要点评一下本届广东省委在协调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的成绩?

陈鸿宇:2002年以来,由于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先后出台一系列面对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区域扶持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广东山区地带和东翼地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已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山区地带、粤东、粤西投资增幅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均高于珠三角,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开始得到遏制。

区域政策须进一步完善

记者:相信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

陈鸿宇: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以及现行体制等主客观原因,广东省内各地带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仍十分突出。这一状况表明,在高度肯定广东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同时,现行的区域政策还可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各展特色和优势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现行区域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区域格局的划分偏于粗放。把非珠三角地带一概视为“欠发达地区”,容易导致政策工具和手段“一刀切”,东西两翼的临海优势和发展潜力较高的山区地带缺乏精准及时的政策扶持。(2)政策工具及手段单一。区域扶持政策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重大项目布点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内生增长机制发育比较缓慢。(3)政策的实施重点和实施步骤不明确。缺乏发展时序上的安排,有限资源就难以优化配置。

调整发展格局梯度推进

记者:应该从哪些方向来着力调整广东区域经济格局呢?

陈鸿宇:通过调整广东区域政策来重构区域经济格局,已刻不容缓。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认为,最优的区域资源配置方式是把资源倾斜配置在最具增长后劲和发展潜力的地区,即高梯度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世界上一些重要区域的空间经济一体化进程,由原来的“单核心区”的向边缘区扩散推移发展,已经转变为“多圈”、“多核”、“重叠”、“共生”,最终才能达到“多核心区”的有机融合和城市空间的一体化状态。目前,我省工业化进程已开始进入中期阶段,珠三角地区已进入工业化成熟期,从区位条件、工业化进程、区域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等多重因素发展变化趋势来看,仅靠大珠三角一个“核心区”来带动全省各地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综合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选择东西两翼沿海地带和粤北山区部分具有增长后劲和发展潜力的地区,培植为带动广东区域进一步协调发展的新“核心区”,通过多圈推移、梯度推进,带动经济腹地(即“区域边缘区”)发展。

区域发展格局的新表述

记者:具体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这种区域发展新格局?

陈鸿宇:基于对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我将构建广东区域经济新格局发展战略和拟形成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表述为:双核两带、以海哺山、三圈推进、协调发展。

所谓“双核两带”,是指要重视和依托广州、深圳两个区域特大型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大力发挥其区域经济增长的主核心区作用;同时,要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带”和“山区增长带”。广东沿海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大片平原和台地、大江大河入海口,又是人才、人力、财力汇聚地,工业化起步早,因而是多种区位因素可能优化聚合的空间地域。充分发挥东西两翼的临海优势,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东西两翼经济带和城市带,形成沿广东海岸线及相关交通枢纽所形成的带状空间经济体和产业走廊,与大珠三角经济区连结成为南海沿海经济带,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对广东未来区域布局的优化将产生深远影响。“山区增长带”主要指清远、河源、肇庆、云浮、汕尾等山区地带中近邻大珠三角、近年来工业增加值增长较快的地区。这一增长带具有大规模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增长后劲和发展潜力大,需要重点扶持,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形成我省新的制造业产业带。

所谓“以海哺山”,主要指广东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中,由于生产力的历史积淀、东西两翼积聚的临海发展潜力和珠三角产业扩散等原因,广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会逐步形成沿海经济带和山区增长带先行发展和重点发展的布局,在沿海经济带对山区的反哺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各空间地域的区位优势,推动各地域间的协调发展。

所谓“三圈推进”,是指在新的区域政策支持下,东翼经济带和西翼经济带获得长足的发展,与大珠三角一起,形成粤东发展圈、粤西发展圈和珠三角发展圈。粤东发展圈以汕头市“核心”,涵盖汕头、潮州、汕尾、揭阳、梅州等地区;粤西发展圈以湛江市为“核心”,涵盖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地区;珠三角发展圈指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都市圈并涵盖河源、清远、韶关等地区,“广州—佛山”极、“香港———深圳”极是这一发展圈的“核心”。“三圈”的三个核心区的要素和产业同步向北扩散,在“三圈”的大格局下,合力带动粤东北、粤北、粤西北山区的发展,可以大大缩短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时间。“协调发展”是广东区域合作和区域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志,是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布局相统一,地方政府的政策边界和区域边界、市场边界相统一。在解决有限资源空间配置的摩擦时,必须以此作为调整地方发展时序关系的标准。

因此,构建广东区域经济新格局,要针对“两带”间、“三圈”间以及各经济带、发展圈内部增长后劲和发展潜力的差别,加强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破。优先发展沿海经济带,重点扶持是山区增长带;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地区的发展。在区域政策实施的突破口方面,必须要有精准化的差异:对珠三角发展圈,应着力推动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推动其产业有选择地向其他地区的转移;对沿海经济带,应着力于消除其地域壁垒与摩擦,完善要素流转网络,培植产业带、产业走廊和产业集群。对山区增长带,应积极推进来自珠三角地区转移产业的再升级和发展,继续倾斜于其具有增长后劲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促使其成为主导产业。在区域政策导向方式上,需要改变依赖于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政府推行方式,改为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提高粤东发展圈和粤西发展圈的外向依存度,不断完善北部山区的市场体系,努力培育各地区的内生增长能力,促进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的协调发展。

岩吾岩使呀????

⑷ 广东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布约占全省的80%和70%,

BC

⑸ 广东省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目前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较好。其中珠三角区域包括:包棚圆察括广东省内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门市、惠腔察州市链茄、肇庆市九大行政区划市。
另一方面,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主要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肇庆、云浮、汕头、汕尾、揭阳、潮州、阳江、湛江和茂名13市。

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广东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供给方式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供给结构

从中国中央“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明确表示看,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改革。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改革的内容。

改革角度

从中国改革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可谓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时间里最深刻的一次功能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多方面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使产业、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的约束。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一些制度体系已严重滞后,进而提出了创新制度供给的迫切需求。所有这些需求加起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为止仍然只能称为“半拉子”市场经济,在影响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等要素方面,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供给抑制与供给约束。现在制度结构、生产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庞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类新需求,不利于中国各类消费潜力、改革红利的释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才会提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号召。

  1. 居于制度创新之首的,应当是管理经济、社会方式的创新

  2. 具体表现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管住、管好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严格规范的行权方式,做到廉洁、高效、透明、公正、公开,一方面优化合法经营、公平竞争、高度法治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诸多系统性、基础性问题正在浮出水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决心与勇气,更需要改革的系统设计与专业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在这方面可以作为的空间还很大。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

  3. 2.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形成与公民、中央与地方之间稳定的经济关系以及规范的财政管理制度

  4.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两年来,财税改革的力度很大,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当前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推进财税改革的外部环境正在变得现实而严峻。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既要兼顾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自身更要向纵深推进,需要啃下多个“硬骨头”,如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央与地方事权改革、地方收入体系重构、预算管理基础制度建设、PPP等。这些都是十分复杂而牵动全局的改革,但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5. 在“管住权”“管住钱”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国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对要素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真正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全面释放经济社会活力。 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6.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

一、我国经济增长正面临“五力”约束

  1. 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影响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2. 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与东部、城镇地区有着显著差距,且公共服务大部分附着于户籍之上,它已经影响到全国统一要素市场的形成,使得区域、城乡不平衡产生自我强化的内生机制。这种格局决定了我国虽然进入新常态,但并不意味着各地区、城乡同步进入新常态。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仍有非常广阔的财政空间,潜在经济增长能力较为充足。但是,这些地区的发展不能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要发挥“学习效应”,避免出现东部地区、城镇地区的负面问题,在扩大需求的同时,主动优化供给侧。

  3. 2.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产业的总体创新能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对产业结构竞争力形成抑制作用

  4. 我国处于加速工业化,并向知识社会转型的重要节点。然而,几乎所有传统产业都出现危机,国有行政性垄断较为突出,产业网络化创新程度较低,知识扩散和共享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活力不足,意愿不强,市场主体对经济的预期由乐观转向观望甚至悲观,严重影响了我国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进一步转向知识文明的进程。一些传统禀赋优势在逐步丧失,必须要寻找一条新路来优化生产方式,让技术创新成本更加“低廉”,实施国有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5. 3.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进入攻坚期,束缚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性因素仍然存在,制度结构竞争力亟待提高

  6. 和市场、社会的关系仍然得不到正确处理,在对待处理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时,仍然怀着“管控”的思维,而非树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对市场、社会的干预较为严重。、社会主体在开拓市场、配置资源时,第一时间不是想到“找市场”“找需求”,而是“找”,通过强大的之手来实现既定目标。

  7. 4.改革开放将进入新阶段,仍需要多方探索,供给侧管理与对外开放新格局有机融合的方式,构建面向全球的利益共享结构,提高利益结构竞争力

  8. 经济新常态之前,出口导向战略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吸引了大量外资,改善了我国资本短缺的状况。然而,这种“大进大出”的对外开放模式,加剧了全球资源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引发了我国和资源能源产地的利益矛盾。我国须加快构建新型开放经济格局,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做强制造业和提升服务业,服务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从这个意义上,“一带一路”、亚投行并不是一个区域、局部概念,而是创造一种新的利益共享、合作机制。

  9. 5.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在不断丧失,以家族为纽带的传统伦理结构受到剧烈影响,亟待按照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完善社会伦理结构,服务于供给侧管理

⑺ 谈谈你对调整广东区域发展战略重构区域发展的看法与建议

海大的吗?
我牺牲点,把我找到的资料贡献出来……
算是为革命同志服务吧
专家建言,以往按地理区域划分广东的格局,不利于各区域间相互协调发展

“先行一步”的广东,在国人心目中,常与“先富起来”联系在一块。

然而,在粤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部分贫困县,曾几何时,人均GDP还不到1000美元,几乎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同在南粤蓝天下,依然忝列“欠发达地区”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与繁荣富庶、流光溢彩的珠三角形成鲜明比照,差距一度节节扩大。

可喜的是,自广东省第九届党代会确定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后,五年来,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正驶入一条发展的快车道,一些昔日贫穷落后的市县,走上了跨越式发展之路,发展动力强劲———据统计,2006年,全省山区地带和东翼地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已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山区地带、粤东、粤西投资增幅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均高于珠三角,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有专家称,这意味着,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已喜现“拐点”!

“在看到我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以及现行体制等主客观原因,广东省内各地带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仍比较突出。”广东省委党校周立彩副教授近日著文提出。

周立彩认为,目前,珠三角已呈现典型的工业化成熟期的产业结构特征,而非珠三角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西翼和山区还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由于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广东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2005年与2002年相比,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从80.03%上升为82.6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从63.97%上升为67.15%,珠三角地区“极化效应”仍在继续。此外,东翼地带和北部山区的梅州、韶关以及云浮等地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西翼地带以及河源、清远等部分邻近珠三角的山区,这一新出现的不协调发展态势,值得高度关注!

“在肯定我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同时,我认为,现行的区域政策还可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周立彩提出,广东省现行区域政策,仍存在着“区域格局的划分偏于粗放”、“区域政策工具及政策手段单一”、“区域政策的实施重点和实施步骤不明确”等问题。为此,调整广东区域发展战略、重构区域发展格局,已刻不容缓!

“把珠三角地区都视为‘发达地区’,把非珠三角地区一概视为‘欠发达地区’,对珠三角和东西两翼之间、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程度,也就缺乏全面的把握。其实,即使在同一地带的内部,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客观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周立彩说。

而在广东沿用了二十多年、为广东人所耳熟能详的“珠三角、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划分方法,亦被认为“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蒋建业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随着近几年来山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和山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山区的区位功能得到全面提升,跟广州、深圳、珠三角的空间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广东实施产业转移的内、外因条件均已初步成熟。可以说,广东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新格局。以往受资源、地理因素影响,按地理区域划分全省的发展格局,不符合目前国际产业纵向分工的基本规律,不利于各区域间产业内部的互相配套,很难做到跨区域有效配置资源,该是按产业发展水平高低重新布局的时候了!”

⑻ 为什么说“必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丁力 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广东传统发展模式的心病。全国“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汪洋书记所言一针见血,指出了广东区域发展长期存在的软肋与问题所在。那么,上述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有人归结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确,珠三角9个地市以不足1/3的面积创造了全省80%以上的GDP,如果考虑珠三角边缘地区,如惠州、江门、肇庆等地一些边远县落后的现实,广东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可能要比数据显示的更加突出。有数据表明,上述趋势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根本性改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带来不同地区的政府与百姓在收入上的贫富差距拉大。但是,这种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广东独特的外源型经济发展的产物。 外源型经济是伴随经济全球化在欠发达国家与地区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与地区跨国公司通过经济资源在全球有效配置,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战略体现,同时也是欠发达国家与地区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机遇,实现本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由于外源型经济分布有其自身的市场经济规律与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实际利用外资的80%以上集中在珠三角核心地区,从而形成全省经济特有的二层区域结构。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试图通过重大项目在周边地区,特别是沿海粤东粤西两翼的分布,着力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珠三角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周边地区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其效果如何仍然有待观察。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最为重要的战略思想。在坚持这一改革方向的前提下,转型升级的正确做法是在全省率先建立起统一的区域市场,在全省范围内,通过省财政体制的率先改革,集中必要的更多财政资源,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为全省范围内的户籍人口自由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以通过人口的自由合理流动来调整,通过市场力量解决当前存在的由于政府干预、行政壁垒与户籍制度造成的各种资源配置低效与不均衡现象。只有人口自由合理流动了,真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才有可能,在政府主导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市场经济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需要明确的是,区域协调发展不应当是传统的人为追求GDP差距的缩小,更不应当是通过政府力量实现所谓发展的平衡。区域协调发展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区域发展中坚持将社会主义的公平与市场经济的效率有机地统一起来。社会公平主要由政府在公有制的生产资料基础上主导,经济效率,包括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主要通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是通过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真正意义的区域统一市场,通过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推动广东转型升级。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⑼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是什么,如何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26907452&SUID=
这里有,去看看吧回。答

⑽ 为何说广东区域发展悬殊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广东经济常年居于全国第一位,但在人均GDP、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上均不敌江苏。广东省2018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区域发展不协调,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仍然是我省突出的矛盾。”

数据显示,江苏面积为10.72万平方千米,2016年年末常住人口7998.6万人;广东面积17.97万平方千米,2016年末常住人口10999万人。从2005年开始,江苏人均GDP就超过广东。2016年,江苏人均GDP达到96887元,广东达到74016元,相差2万余元。2017年,江苏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024元,广东为33003元,相差2000元。

广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在广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同时,如何形成全省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阅读全文

与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