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谈谈经济发展

谈谈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24 10:42:51

A. 谈谈你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

目前中观全球经济,中国在这个时候表现尤为突出。-不论是经济复苏速度,还是失业比率,等都很强劲。但是这不能代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会良好。主要原因:很多不确定因素主导着中国市场化经济。 1. 人均收入只能体现在表面。(公务员收入整体提高了人均收入)2. 7-8亿的农名荒废农作物,而外出打工。社会就职产业-供大于求。无法体现他们的效益.(劳动力增多将带给城市很大压力)3. 国有企还处于主导作用。(私营,集团自主研发尚未成熟) 中国经济的发展现良好且唯一强大的支柱是美元外汇储蓄世界排名第一.要想在世界经济上面有展露,必须借美元极高的储备这条桥梁来踏上经济强国,还有一段距离。5-10年中国不能利用这些外汇在世界各国任何一个产业,站稳一席之位。那么经济发展还将会更加长远。

B. 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同时也显现出一些突出矛盾和冲突。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面:
(1)、经济总量同比上升。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比重超过10%。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甚至衰退,它们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排位、占全球的比重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下降。
(2)增长速度总体平稳。2013年,消费、出口、工业等都出现回升。据统计数字显示,一方面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速基本在逐月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在逐步减缓;另一方面,经济效益仍维持较高水平,企业活力增强,面对外部环境趋紧和成本上升,一大批企业主动转型,靠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增强创新意识、优化产品结构应对危机,谋求发展,竞争力日益提高,市场适应力更强。 (3)、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现在处于小康社会决胜的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阶段的转换时期,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调整或下降,但是本质上来说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自于消费的持续扩张,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培育出在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上形成我们新的优势。 其次,显现出的矛盾与问题:
(1)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原有产业迅速发展等
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过去中国经济发展一直都是靠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后来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缓解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但成效并不是很大,杯水车薪;由于技术还不够成熟,资源还未得到很充分的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如今工厂乱排放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如北京等地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又如云南就有一个小村庄就因为当地工厂乱排放工业废弃物而污染当地水源,导致全村大部分居民里患癌症,成为“癌症村”。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以便稳定持续发展,同时为子孙后代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2) 自2008年10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对我国
出口贸易型企业造成严重冲击,企业的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的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致使我国的就业和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也正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大学生的我马上也快毕业了,工作问题是个很头疼的问题。
(3) 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城乡发展差异
化、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问题仍很严重
一是表现在资本存量方面:由于沿海地区由于开放得比较早,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迅速增长, 资本大量积累; 同时改革开放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 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本的输入, 为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投入。而中西部由于地理位置和政策的影响资本存量都不及东部,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二是科技投入方面东部地区仍然占据优势
我们不仅要注重中国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注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想出解决办法,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缺点,促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C. 谈谈对我 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我可以毫不隐瞒的告诉你,我是一名学生(高中生).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是版:发展权不全面,虽挂着全面发展,杀富济贫的大旗,但所作却与所为大相径庭.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是很乐观,从电子科技这方面来讲,跨国公司的销量远远大于国内公司的销量,比如:松下等.总体来说,真的很不如人意.
我只是说出我想说的话,这只代表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指出来.谢谢!

D. 谈谈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下面是较权威的解释 希望对您有用“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全球环境的共识。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明确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的奋斗目标。用“可持续发展”概念界定“经济体系”的性质,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体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具有长久、活跃的发展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也十分突出,比如三次产业的比例仍不协调,工业结构层次偏低,重点产业缺乏鲜明特色,知识、智力投入不足,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程度不高,持久稳定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正是从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致力于不断增强我市经济的持久竞争力,始终保持城市经济的活力和优势,党代会报告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这一战略思路。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协调。经济体系中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必须要形成较为合理的比例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国际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依次兴起是产业结构成长的必然规律。当代经济学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这是由需求与效率两个因素结合所造成的,即对一产、二产产品的需求呈不断减小趋势,而一、二、三产的效率呈依次升高态势,两者的结合导致了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背离这一规律,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门类之间不能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极易导致各类要素资源配置失衡、利用效率低下,使得经济增长的基础变得脆弱,发展出现大起大落。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先进城市的第一产业比例在5%以下,第二产业在40%左右,第三产业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60%。而2002年我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9.6:50.4:40,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今后应在提升一产内部结构的同时调减一产比重,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努力增加三产的比重,做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我市有500多万农村人口,调减一产比重并不是单纯地压缩规模,而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配置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为二、三产业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我市目前人均GDP为2565美元,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速起飞的阶段,必须进一步发展制造业,重点是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扭转结构过“轻”过“低”的局面。增加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并通过中介产业的发育,在更广泛的领域为工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二、骨干突出。一个城市的经济体系中如果拥有若干规模大、实力强、科技含量高、效益佳的骨干行业和企业,就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产业的成长有赖骨干的支撑,骨干行业、骨干企业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们以大规模的产能提升整个城市的经济能级,大规模的利税壮大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和档次的主导力量。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绝大多数国家成功的产业都是由企业集群组成的,在企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适度竞争是该集群内单个企业与整个企业集群保持活力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我市目前的“十大”企业集团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近40%,实现利税占50%左右;“九五”期间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占6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是如果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来审视,我市的骨干企业规模偏小、骨干行业“点高面低”,尚无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产品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只有三家;整体效益不佳,百元产值利润率仅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13位,缺乏整体竞争力强的行业,对少数优势企业的依赖较大。有鉴于此,今后应在继续扶持“十大”集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世界500强进军的同时,迅速提升“十强”企业,并积极培育后备企业,形成梯度发展的良性格局,努力增强大企业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搞好环境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集聚大批优势企业,着力培育企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骨干行业,使经济体系的发展具有持久、多元的支撑力量。
三、特色明显。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重点产业和产品必须具有鲜活的个性和特点,才能培育差异性优势,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纵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各地在经济结构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战略主导产业定位不清晰,造成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经济效益低下,教训相当深刻。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立足自己城市的实际,用自身鲜活的个性和特色来标定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根据产业的成长性和市场需求的前景确定战略主导产业。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作为发展中国家及其城市,发展特色产业和强势产业,是实现后发优势、抢占世界经济战略制高点的最佳路径选择。我市确定的发展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建设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机车船舶集装箱制造、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既是我市的特色产业,也是骨干产业。今后要坚持“以港兴市”战略,着力推进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把青岛建成世界著名海滨度假城市;充分发挥海洋科研优势,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把青岛建成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产业城。抓好大项目是建设四大工业基地的关键,要落实责任、全力推进,尽快形成各具特色、在国际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生产基地,力争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份额、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四、融入世界经济循环。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国际市场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在全球范围营销,不断提高经济体系融入世界经济的紧密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席卷世界的浪潮。它表现为生产、分配、消费、市场、投资与贸易、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和扩大交易利益的主要力量。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抓住全球范围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制造业转移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尽快融入世界经济循环,有利于我们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前来投资,有利于改变和提升我们自己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扩大消费,有利于我们的产品和企业直接走进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循环,对于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市一直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发展重中之重,2002年外贸依存度已达92.2%(在地原则),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120亿美元,吸引了53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在青生产经营。但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对外开放的规模和质量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缺乏产业龙头项目,缺乏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尚未形成在国际具有重要地位的制造业中心。今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引进更多的世界知名企业,引进更多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专业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制造业中心,在世界产业链条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同时要构筑起牢固的城市经济安全体系,防范和化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五、资源消耗递减。21世纪经济的发展,不能再走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老路,自然资源消耗的成本在最终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应不断下降,知识、智力在成本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传统的依靠资源、能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必然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导致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不断下降,最终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国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都主动遵循“非对称性零增长”理论,尽快有序地通过实现三大“零增长”,达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即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 (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社会财富的极大提高;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因此,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必须按照“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零增长”的要求,逐步递减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尽快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实质是减少有形的物质投入,增加无形的知识、智力投入。当前知识、智力已经成为比原材料、资本、体力型劳动力更重要的经济因素,例如美国微软公司,每年只需推出几种软件产品,装入造价低廉的光盘、磁盘中,一张就可卖到数百、数千元,其产品成本绝大部分是由知识型劳动力成本、核心技术研发成本构成的,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青岛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今后要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抵消和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通过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值人力资本,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六、环境发展同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生态质量和环境质量为代价,必须实现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0世纪西方工业文明带来了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生态破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人类自身的难题,并呈加剧的态势,这也是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重大问题之一。环境不可交换、买卖,对环境的破坏难以逆转,环境的再生代价巨大。如果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最后势必会使一个地方丧失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条件,一时的经济增长最终也会停滞甚至倒退。更何况,在当今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环境壁垒”日益森严,如果我们不能实现环境发展同步,就无法融入世界经济循环,同样会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生态质量,防止长期性的生态退化,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短期性的环境污染,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按照“环境发展同步”的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应当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经济资本与环境资本并重,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结合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诱导环境友好型项目和产业群的建设,从开发和建设的源头控制破坏生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零污染”排放,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反映环境价值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和环保投入,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
七、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在经济体系中,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要形成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的良好局面,共同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一个成熟的地方经济体系中,大企业的作用是“1+3”,一方面为政府提供主要税收来源,另一方面成为集聚优势产业、集聚高新技术和招商引资的平台;中小企业的作用是“1+1”,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定位不同,但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目前我市大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大量的中小企业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导致市场竞争力弱,效益不佳。据统计,我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个数占总数的88%,从业人员占58%,但利税总额仅占29.5%,亏损额却占到56.2%,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合理有序的分工协作局面尚未真正形成。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低,势必对全市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在积极发展大企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术进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措施,使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在一些特殊产品、特定领域的独有竞争优势,不断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优势企业集团在技术、人员培训上对中小企业予以指导、扶持,在大中小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培育产业链条,形成良性互动、共存共荣的局面。

E. 谈谈你对网络经济发展的认识

第一,发展网络经济,可以促进中国在更广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入许多过去难以进入的产业领域,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二,网络经济的迅速传播,使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下降,而质量性能不断改善,使中国可以较少的投入,缩短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服务领域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可直接应用较成熟的硬件、软件系统,建设较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各类网络应用系统,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形成后发优势。
第三,发展网络经济,为中国传统产业提升和改造开辟了新的途径。中国拥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交通运输、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以及金融、保险、贸易及大多数服务业,都存在网络经济推广和应用的广大空间。
第四,网络经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第五,发展网络经济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中国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
第六,网络经济将加快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冲破传统的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障碍,促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国网络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步,尽管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产业和技术支撑能力逐步增强;中国电信业改革加快推进,竞争性市场结构正逐步形成;电子商务的应用不断扩大,2000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772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发展网络经济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市场潜力巨大,分摊在科技开发和创新上的成本相对较低;庞大而迅速增长的用户将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截至2000年底,全国上网人数达到2250万人,连续两年保持以6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信息服务消费正在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领域之一。“十五”时期,中国将推进“三网合一”,如果允许有线电视网经营因特网业务和机顶盒等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将会大大推进因特网在居民家庭普及与居民消费,使网络经济迅速越过规模效益门槛,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F. 概述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谈谈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如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十分重要。从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信心明显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施,改革开放继续有力推进。

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开局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全年经济工作,需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谋划与部署,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一、充分认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

2018年,我国面临三方面严峻挑战。首先是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其次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再次是两难多难问题增多,要实现多重目标、完成多项任务、处理多种关系,政策选择和工作难度加大。

尽管如此,我国经济仍然在高基数上达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2019年,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仍不乐观。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下调全球经济增长展望,把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降为3.5%。

与此同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尽管如此,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这表现在:

我国经济拥有足够的韧性。2018年在大幅度压减工业产能和严格环保督察的环境下,工业增加值突破30万亿元。在国内结构性去杠杆以及融资环境收紧的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18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66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同时,受服务业需求持续扩大以及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服务业经营利润同样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1.4%,营业利润增长6.5%。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我国经济的需求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未来几年我国商品零售规模有望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市场。我国经济不断迸发创新活力。2018年研发(R&D)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2018年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8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在经济运行层面,我们面临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的双重风险。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在宏观调控上,推出调结构、防风险的政策措施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为此,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加大需求调控力度。



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是,这些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措施,决不意味着“大水漫灌”,更不意味着宏观政策导向的根本转变。2019年乃至更长远的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取向都将遵循“五个坚持”。

1、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出台更有效的措施,继续推动生动实践。

3、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既要体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还要体现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4、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同时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结构性去杠杆,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使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创新强身健体,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下大气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发展。同时要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赋予微观主体更大活力。

三、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10项工作任务,每项任务都很重要。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关键一环是要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要立足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本途径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其基本规律大致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价值链上的横向升级。由制造环节向上游延伸,向研发、设计、创意、标准环节推进,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由制造环节向下游延伸,向品牌、渠道、物流、服务环节推进,如家用电器产业。二是价值链网络上的纵向升级。

要使从事制造环节的企业由模块供应商上升为系统集成商,如高端船舶、重大技术装备产业。三是价值整合层面的创新。这主要包括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超前布局新兴产业。深化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

发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应该看到,以数据为关键投入要素的数字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此,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还要看到,智能制造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自动驾驶是智能制造最具商用前景的领域之一。我们需要着眼这些新兴产业,提前进行布局,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积聚力量。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改革攻坚。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更多集中于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上。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优是当前发展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引入市场机制能有效解决供给不足、不优等问题。

公共品既具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性,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商品性,应恰当分类、区别对待、具体施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缓解政府投入资金的不足。这些特殊产业也带有普惠性特征,引入市场机制后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的,但需要解决投资回报和企业发展的商业利益问题。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解决好知识经验短缺和资本积聚不足的问题。当前,不少中小企业感到忧虑和困惑,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新形势下,要依靠新动能发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产业,就超出了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以至于一些企业不知从何着手。

还要看到,一些新产业需要的投资较大、需要的技术较高,大量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投资和运营能力。因此,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激发全社会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推动新技能的普及,同时探索社会资本积聚的新模式。

阅读全文

与谈谈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