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2-24 20:46:41

1. 经济发展和道德到底是什么关系

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我以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其积极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影响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元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但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公平竞争型经济、质量效益型经济和法制纪律型经济,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秩序要求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之中实现,所以道德必须介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成和运作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充分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人们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人们选择市场经济的目的中,就已经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当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性、广泛性和频繁性越来越显示出道德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因而规范经济行为不仅成为法律频频涉及的热点,也成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 第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此,我们不应该单方面注重经济建设或道德建设,他们应该统合于具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 我们所要建立的道德体系,应当是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又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经济的建设也应该是在道德体系所容许的范围内有序有度

2.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社会现实谈谈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

我国社会现实谈谈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

3. 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实际,论述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

写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分析、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就行。总的来说,分着来写就Ok啦!

4. 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社会发展一般说来是经济的发展,一般先有经济发展,后有道德,比如说过去人内像食,就是应该经容济不发达啊,经济是道德发展的基础,有了经济才能有道德,同样道德也影响经济,如果经济上去了,道德没有相应的提升,那么道德会约束经济的发展

5. 运用唯物史观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社会现实谈谈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

关系
经济发展为道德进步奠定物质基础
道德进步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6. 社会道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亚当·斯密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讨论中,有些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划界说”的源头追溯到英国18世纪经济学家兼伦理学家的亚当·斯密。如果通观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我们就会看到,亚当·斯密并不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划界说”的倡导者。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讨论中,有些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划界说”的源头追溯到英国18世纪经济学家兼伦理学家的亚当·斯密。如果通观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我们就会看到,亚当·斯密并不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划界说”的倡导者。

伦理学家对经济活动进行研究,亚当·斯密并不是鼻祖。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在其著作中对经济活动给予论述。但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却对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经济自由的思想是亚当·斯密经济论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的中心。他认为,除了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国民财富和资本增加扩大劳动就业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外,经济学说及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也直接关系着国民财富的消长。如流行一时的重商主义学说,由于它代表的是商业资本的利益,并且片面认为财富只是金银货币,仅产生于流通领域,否认社会财富包括各种生产物品和消费品,看不到工农业是社会财富生产的源泉,因而这种经济学说不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同样,国家对经济生活采取的各种限制政策,对商人经济活动的干预,也会阻碍资本扩大投资和广泛就业,从而影响社会财富的生产。而在客观上,斯密的时代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一方面,残余的封建制度和过去的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仍在束缚着英国产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基督教的谦恭、顺从、禁欲、忍耐等传统道德信条也在束缚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进取心和创造力。正是在英国资产阶级力求实现商业上的自由竞争的呼声中,斯密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经济自由的思想。
斯密认为,分工一经完全确立,每个人的劳动产品只能满足自己极少部分的需要,其它大部分生活需要必须依靠他人的劳动产品。即每个人都要依靠交换而生活。交换不是恩惠和赠给,而是有偿的物品流转。商品交易的规则是等价交换。所以,如果人们要享受更多的物品,就必须能够生产更多的东西获取交换的媒介———货币;要使自己的产品迅速转化为贷币且有盈利,必须投资和生产社会上最需要的东西,这样,每个人愈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就愈是为社会生产更多的产品,社会的财富增长就愈快。有鉴于此,斯密主张,“每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就是说,国家应废除一切特惠或限制,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让每个人在平等自由和正义的公平制度下,按着各自的路线,自由经营,谋求各自的利益,从而使其劳动和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并增长社会财富。这样,斯密把“自由”放在第一位,就找到了市场经济的“秘诀”。值得注意的是,斯密所说的自由是把资本所有者、生产者推到经济规律中去,服从“看不见的手”的导引,并遵守正义的法则,而不是为所欲为的放任。
斯密的经济自由的思想,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破除封建专制束缚的资本主义时代精神的反映。如说划界,斯密的“自由说”是为资本主义道德与封建主义道德划了界限,是为新的资产阶级道德开辟了道路。

斯密自己没有明确提出过“经济人”的概念,但由于他在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道德人”概念,并又在《国富论》中对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商人的行为给予了详尽的分析和描述,故一些人便把他所描述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概括为“经济人”。
在斯密看来,“经济人”是商业社会的产物。人类所特有的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倾向逐渐导致了劳动分工并产生了交换,其结果使人类脱离自然经济进入商品社会。在少交换的小农经济社会,人们需要的一切物品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创造,人人都力图靠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身随时发生的需要,自耕而食,自织而衣,自制而用,但在实行彻底分工的商品经济社会,由于每个人只能专职于某一行业,他的绝大部分生活用品需从社会上各种才能所生产的共同资源中购取自己需要的产品,以致于“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于是,在商业社会中便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人”。
斯密认为,经济活动遵循的是等价交换原则。在商业社会中,除乞丐的一部分需要可以靠道义上的恩惠、慈悲的施舍得到满足外,人们的需要全部都是通过交换而得,以致于“人类几乎随时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即是说,人们在商业社会中生活需要的满足基本上是通过互通有无的契约、交换和买卖来实现的,而人们从中表现出的“互相帮忙”不是出于仁爱利他的动机而是由于利己的企图,因为交易的通义是:“请给我以我所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所以,你要与他人作买卖获得你需要的东西,你必须首先刺激他的利己心,使其明白做这事是对他自己有利的。因此,斯密指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在斯密看来,尽管人人都有同情和怜悯之心,甚至是元恶大凶之人也不例外,但在交换的买卖活动中,人们不是遵从无私奉献的伦理原则,而是奉行等价有偿的互惠互利原则。
斯密指出,“经济人”的行为动机是个人私利,其合理行为是主观为己客观为人。按照斯密的观点,经济人活动的动机和出发点虽然是出于一己私利,但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其活动往往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因为等价交换的原则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想获利赚钱,必须投资、生产、经营那些供不应求的社会需要的产品,否则,无法获利。进言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通过满足他人、社会的需要而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尽管经济人想的只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并没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但由于“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总把资本选定在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而促进公共利益,他就会在客观上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一旦他把资本投资在利润低的行业,用不着法律的干涉,个人的利害关系与情欲会自然引导他把资本投资在通常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准此,经济人的行为动机是自利的,甚至丝毫没有考虑公共利益,但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引导经济人在盈利驱动下投资于最有利于社会的事业。本意是个人的利欲,客观上却有利于社会,这就是商业社会中经济行为的模式。斯密在此,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的本质要求出发,以为人们的获利只有一种途径和方式,完全排除了损人利己的不正当的谋利手段,以致于在他看来,无论商品生产者和经济者活动的动机如何,其行为结果必定会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也就是说,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是同向一致的,越是追求个人利益,就越会促进公共利益,所以,在斯密的眼里,尽管经济行为不是出自无私利他的伦理动机,但它也不是损公害人的不道德行为,而是一种为己利人的应该得到道德肯定的行为。这表明,斯密并不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完全对立,不是市场经济发展,道德一定要堕落。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尽管看到了人类的道德活动和经济活动受着不同原则的支配,并分析了经济行为动机的自利性,但他并没有把这种追逐个人利欲的行为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他不仅承认出于同情、仁爱动机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而且也认为出于自利动机的行为也同样具有道德价值。他在《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简称法律学)中,不仅重申了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能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而且认为商业的本质中有道德的基础,会对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起促进作用。
第一,商业社会打破了陈旧的传统道德标准。在过去的基督教的道德习俗中,一味地提倡“爱人如己”,要求人们具有同情、仁爱、献身的品质和精神,光把给人无酬地服务或把东西白送给别人的行为才视为是道德的和高尚的,一旦有偿服务或把东西与人交换,往往就视为是不道德的,并受到鄙视。斯密认为,这种道德评价不适合商业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因为在商业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大部分是通过交换和买卖取得的,不可能无偿赠送,这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不能仅仅求助于他人的仁慈,必须依靠互利互惠的原则。所以,商业社会的道德观念不同于基督教的绝对排斥利益的传统道德观念,它不仅认为社会领域的无私奉献的利他行为是道德的,而且也认为经济领域的为己不损人的行为也同样是道德的。
第二,商业活动培植了人们许多优良的道德品质。交换作为分工、技艺和贸易的结果,不仅使人们的不同资质才能交相为用,增进了人们生活的便利,而且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助协作,有利于人们的团结和友谊;交换的实现,使人们的劳动得到了报酬,就会鼓励人们勤勉,精神勃勃的工作,避免闲荡、偷懒、耍猾的恶习;通过契约完成的商品交换,就会使交易双方养成诚实无欺、守时信用的习惯,以致斯密感叹到“在野蛮民族之内,诚实是极其希罕的美德,推广诚实和遵守时间的道德乃是商业”。斯密还认为,在交易的活动中,双方为获取自己的利益而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这不是庸俗不堪的东西,恰是商品交换的正常现象。也正是经济人的自利动机和赚钱欲望,驱使他们注重经济效益,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并形成了勤奋节俭、改革创新的品质。
第三,商业交往造就了自由、平等、和平的社会。在斯密看来,商业是自由、平等与和平的发祥地,因为商业交换和契约是人们在平等基础上自愿缔结的结果,它排斥外在的强制和特权,人们拥有平等的地位和交换的自由;人们之间的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则使人们之间及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这种共同的利益就会使人们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而商业贸易又使每个地方的人们有机会了解他国的风俗习惯,有利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改掉不良的陋习。
总之,亚当·斯密不仅论证了商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且认为商业蕴含了互助友爱、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美德。尽管斯密所说的这些美德都是按照资本主义经济要求的理想道德,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中常常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甚或有背道而驰的现象,也不排除斯密作为忠诚的资产阶级理论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资本主义文明的腐败方面,但他的思想核心始终坚持市场经济能够培育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新的道德品质,经济活动的成功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品质是协调一致的。还有,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亚当·斯密的这种思想是17、18世纪英法思想家的普遍看法。法国的孟德维鸠在《论法的精神》及伏尔泰在《风俗论》中都有论述。在英国,许多经济学家也都有相关的论述,如托马斯·孟、巴尔、诺斯。这表明,商业精神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商业蕴含着道德的思想在当时已是公论,斯密不可能再提出划界的观点。有些人把他视为“划界论”的首创者,可能是基于他的“二元论”的人性论思想。斯密在人性问题上,一方面主张人性是自私的,一方面主张人性是仁爱的,二者并列起作用,所以,他的经济学以自私论为根据,他的伦理学以同情、仁爱为基础,有所谓的“经济人”和“道德人”之说,以致于一些人由此得出斯密是“划界论”的倡导者

7. 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道:就是明事理。德:就是付出。道+德:笼统的讲就是有素质。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风俗和习惯有进步和也有落后的。记得,看过这样一个记录,从明朝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安徽凤阳地区以农业经济生产为主,但由于土地稀少贫瘠、加上频繁的天灾,当地人民经常吃不饱,于是产生了当地人外出行乞的风俗习惯,当万里出任安徽省委书记时,亲身到当地考察,当他看到当地人大多出外行乞和一家母女三口人只有一条裤子可穿的情况时,他责问陪同的当地官员,当地官员的回答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的人有外出行乞的风俗习惯。当时万里气愤难当,痛责了麻木的当地官员。并发誓要改善当地的生活。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由于我们政府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政策,凤阳人改变了外出行乞的习惯。包括凤阳在内的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提升。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素质也有了很大改善。

这就是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的很好的例证。

再来看看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对道德提升促进的情况。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血腥肮脏和不道德的。

对非洲黑人的惨无人道的奴役,对美洲土著的灭杀,对亚洲人民的残酷掠夺,对欧洲人民的无情压迫。所有这些,我们是否就可以认为迄今为此的人类经济发展最迅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是使道德退化而不是促进的呢?

有压迫的地方注定要有反抗。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基本是安定的,人民也是安居乐业的。这是因为在贪婪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人民不能容忍的时候,尤其是有了马克思理性的指出资本主义的弊端的时候,资本主义觉悟了、改良了。

首先,限制了资本主义贪婪的无限制的胃口,出台了反垄断法,给了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

其次,在物质上,他们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水平,在社会财富再分配上让利于人民。

再次,在精神上,他们出台了陪审员制度,让最平凡的人用他们的良知来执掌法律。

当然,上述资本主义的改良无法克服其本身的固有缺陷。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对道德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商品生产促进了道德进步,还具体表现在:自由竞争促进人们增强自主意识,形成独立人格;等价交换强化人们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价值规律推动人们增强主体作用商品经济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着个性的丰富和人性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人们打破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树立奋发图强和开拓进取精神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作用。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推动人类道德进步是基本的历史趋势,道德进步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虽然不是绝对平行,在大体上还是同步进行的。道德的提升和进步归根结底是经济关系发展的产物。

8. 道德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有了巨大发
展,道德领域里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经济与伦理的
困惑日益受到多数人的关注。从1986年开始,伦理学界就
有不少同志对此进行了考察和探索,提出了商品生产与
道德进步相背离的论点,立即就有一些同志进行反驳,提
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一场广泛持久的讨论在伦理学界
全面展开。许多理论工作者都发表了论文,陈述自己的意
见。经济发展究竟是推动道德进步,还是阻碍道德进步?
评价道德进步的尺度是什么?成为讨论中的两大主要议
题:
一、关于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
上主要观点有三种:(一)经济与伦理两难冲突论,认为商
品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商品经
济的发展势必要以道德的退步或牺性为代价。因为,商品
生产必然产生个体意识的觉醒和私有意识膨胀这种道德
演化的“二律背反”。当前道德消极现象的出现,就是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生产竞争机制的产物。有竞争就必然产生
商品经济活动中的盲目性,有些人就会私欲膨胀,产生投
机心理,一系列不道德现象就随之出现了。所以,经济与
伦理的冲突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注定会影响甚至阻碍
道德进步。(二)经济与伦理自然协调论。协调论者指出,
冲突论者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错误。若把谋取必要生活
资料界定为谋利,并且以谋利为恶,那么人类经济发展史
就成了道德的退步史。与此相反,经济发展推动人类道德
进步是基本的历史趋势,道德进步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虽然不是绝对平行,在大体上还是同步进行的。道德归根
结底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商品经济对道德的影响作用,是
原始经济和自然经济望尘莫及的。就像商品经济是社会
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一样,道德消极现象是一种伴随现
象,不是可以选择的。它产生于自然经济下旧的封建道德
残余,也从非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及其相适应的社会关系
中产生。并不只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内在机制的必然产
物。所谓经济与伦理两难冲突的论点,夸大了道德的相对
独立性,这种冲突实际上并不存在。商品生产能促进道德
进步:自由竞争促进人们增强自主意识,形成独立人格;
等价交换强化人们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价值规律推
动人们增强主体作用商品经济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
着个性的丰富和人性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人们打破因
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树立奋发图强和开拓进取精神等方
面都发挥了极大作用。(三)经济与伦理双向效应论。论者
认为商品生产的内在本性和运行机制对道德进步有双重
影响。它在推动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下,也会诱发出
某些消极的道德现象。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内存的特
殊优越性,可以有力地抑制商品经济共性可能产生的对
道德的消极影响,把负作用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并且认
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道德的双向影响并不是势均力
敌的。其演变趋势也不是同步的,而是正向效应日趋强
盛,负向效应日趋消弱。这不仅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
践上也是可行的。此外,有的同志还对外资商品和小商品
经济等多种成份对道德进步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二、关于评价道德进步的尺度 大家认为,评价经济
发展是不是阻碍了道德进步,关键性的问题是衡量的尺
度。但对道德进步的标准却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生产
力标准。认为道德的进步性就在于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
所要求的那种最先进的经济关系相适应。尤其是目前我
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更应当把是否有
利于发展生产力做为检验道德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
(二)社会和谐标准。认为凡能调节好各种不同利益的关
系、维护社会安定、使社会公平、正义、人际关系和谐的道
德是进步的。否则便是道德的退步败坏。道德建设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还要为个人的完善、不断提高人
的素质、培养人们对集体的献身精神,从而使人与人的关
系达到和谐。(三)主体活动标准。认为主体性是人的一个
本质属性。一种道德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表达人们
的发展意向,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展开
和主体性的积极发挥,应该成为判断道德进步的尺度。
(四)、道德质与量的标准。认为道德进步的尺度有质与量
两个方面。其质应是看在阶级社会里居于统治地位的道
德观念是否反映了先进阶级的利益要求,是离共产主义
道德更近一些还是更远一些。其量是看这个占统治地位
的道德观念的实践中贯彻的深度和广度。此外,还有不少
同志提出了促进改革标准、人的全面发展标准、价值标
准、主客体标准、综合标准

9. 经济发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答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

10. 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谈谈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责任担当在价值观中占据核心层面,市场经济其实就是责任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责任担当意识如果能得到有效确立并广为传播,成为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精神,如果广大的经济主体都能够明确自身责任,市场经济发展将会更加稳定、合理、有序。

经济主体有了责任担当意识,自然在客观上会更加自由地享受各种在道德与法律允许范围内供给的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责任担当意识的树立,在客观上可以树立良好形象,提高信誉,从而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整个经济健康发展。

(10)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扩展阅读

在经济交易中,如果主体都重视信用涵育,就会认可、尊重参与者对于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持有、交换、转让、支配等权益,这又会增进主体的交易信用,而这些主体也会相应地选择合理的方式、时间、地点进行交易,从而交易各方都能各取所需,增进自己的利益。

实验经济学家认为,道德情操是经济生活中合作的基础,合作是人的本性和道德情操驱动下的行为。有合作精神的主体,一般都对合作于自身和其他主体的重要价值有清晰认知,因此他们大都具有开放意识,对新兴市场、新兴技术、新产品和服务、新的贸易方式等持有敏锐嗅觉和接受能力

阅读全文

与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