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我国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1、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7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的规律是潜在增长率与人均收入成反比。
在摆脱贫困陷阱之后,低收入经济对应高的潜在增长率,中等收入经济对应中的潜在增长率,而高收入经济对应低的潜在增长率。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和剩余劳动力的减少,潜在增速必然下降。
2、经济中结构扭曲的纠正。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在潜在增长率相同的条件下,由于经济发展路径不同,能够实现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不同。过去这些年中,特别是2008年以后,我国经济中的结构扭曲日趋严重:投资结构扭曲、产业结构扭曲、融资结构扭曲等,
造成大面积产能过剩,投资回报大幅度下降,环境破坏加剧,其严重程度在其他经济类似高速增长时期不多见。纠正这些扭曲,必须停止、减缓、调整以往增长模式,也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看作是延期支付的成本。
3、激励机制的变化。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除了有效率的资源配置,还要靠激励。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强劲的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市场的扭曲以及伴随的腐败,效率成本和社会成本都很高。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政府激励正在发生变化。过去那种政府深度参与经济决策的模式正在淡出,但规范市场经济的服务型政府模式尚未建立,我们正处在转型期间的中间状态:就是政府权力并未显著减少但做事积极性减少了,这也是导致增速下降的原因。
(1)我国经济发展放缓政策的原因扩展阅读
措施:
1、留给市场和企业内生调整和发展的空间。中国经济“韧性”程度高,不仅政府调节能力强,而且个人和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程度大。要给市场自我调节的空间,给个人和企业调整的机会。
2、发挥政府在供给政策上的作用。一方面应减少行政审批、加快财税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为民营企业松绑、促进金融创新、鼓励创业等。当今技术变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降低了进入门槛,又可满足个性化需求,非常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另一方面是政府可以支持产业发展,但要改变方式。比如推动电动汽车发展,但并不直接参与投资和制造,而是发挥规划、协调以及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
3、重新定义政府激励机制,建立新型政商关系。解决政府“不作为”的办法不是回到过去那种“作为”,而是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从“关系紧密型”转到“保持距离型”,
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从“参与型”转到“服务型”。在法治经济框架中,重新定义政府激励,既减少政府腐败,又把企业解放出来。
2. 我国当前的经济政策走向是什么原因是
2010年,我国经济具有许多特殊性,可以称之为“转变之年”或“过渡之年”。如果能够实现“三个转变”,我国经济就将步入新一轮平稳较快发展期,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今年二季度我国GDP增速回落,这会不会导致出现二次探底?宏观调控政策会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对此,需要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研究,防止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判。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需要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为基调,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核心,把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保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做好下半年工作,对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的成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较好基础,都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还不少。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刻把握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新一轮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我国经济的特殊性2010年,我国经济不仅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遇到许多两难问题,而且具有许多特殊性,可以称之为“转变之年”或“过渡之年”。由保增长向保持平稳增长转变。去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冲击,中央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和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我国GDP增长率达到9.1%,超过增长8%的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三种前景:一是增速达不到8%的预期目标,经济出现第二次下滑;二是增速迅速攀升,全年增速超过10%,经济出现过热苗头,并向过热的方向发展;三是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增速保持在9%-10%之间。从上半年的情况看,第一种前景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但必须认真对待。第二种前景也是应该努力避免的,否则容易出现大起大落,使经济发展态势变得更加复杂。第三种前景的可能性最大,也是我们所期望和要力争实现的,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因此,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着力点就是要实现由保增长向保持平稳增长转变。由争取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各项预期目标向准备实施“十二五”规划转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的跟踪分析,“十一五”规划的绝大多数指标都可以实现,特别是数量方面的指标,如增长速度等已经提前实现,但节能减排等指标还必须经过最后冲刺才可能完成。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争取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预定的目标,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国经济能向实施“十二五”规划平稳过渡,使“十二五”规划能有一个好的开局。由过去偏重经济增长速度向更加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了扭转长期以来在经济工作中形成的偏重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经济结构调整、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趋向,中央在今年年初已经作出部署,强调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力求今年能有一个好的开端,在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多、过快发展,减少某些行业过剩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展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力争今后5至10年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如果能够实现这三个转变,我国经济就将步入新一轮平稳较快发展期,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正确认识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今年二季度,我国GDP增速从一季度的11.9%回落到10.3%,回落1.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的19.6%回落至15.9%,回落3.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5.6%回落至24.8%,回落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家信心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也有所回落。这些指标的回落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会不会出现二次探底?宏观调控政策会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对此,需要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研究,防止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判。这次增速回落的原因是什么?这次增速回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去年GDP增速前低后高,去年一季度只有6.2%,二季度上升到7.1%,三季度上升到7.8%,四季度上升到10.7%,呈逐季上升的态势。在正常情况下,今年的GDP增速自然会出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如果采取基期增速不变法来衡量,今年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速与一季度是基本持平的。二是2008年底以来出台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的效应在2009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充分显现,从今年二季度开始逐渐减弱。以投资为例,今年上半年,中央项目投资增长13.0%,比去年同期回落15.6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增长26.7%,回落7.4个百分点。与此相联系,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回落19.9个百分点。相反,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长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了1.5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和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只下降了0.8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三是中央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微调,包括加大对房地产的调控、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货币政策逐步由去年实际上的过度宽松回归到今年的适度宽松,客观上降低了对经济刺激的力度。比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在连续上涨15个月后开始下降。上半年,扣除土地购置费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一季度回落20.4个百分点。又比如,二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落。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扣除价格因素,6月份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回落导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回落约0.4个百分点,占整个回落速度的14%左右。这次增速回落是正常回落还是非正常回落?有三种情况的增速回落,即高位回落、中位回落和低位回落。从季度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0.3%,与2000-2009年一季度平均增速一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快于2000-2009年一季度14%的平均增速。再从年度看,在“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我国GDP的预期增长目标都是7%,但实际执行结果超过很多,从2003年开始连续5年超过10%。为了缩小实际执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也为了增加就业,我们把年度GDP增长预期目标上调到8%。如果把8%当作最低预期目标或保底目标,我们有理由将9%定为中位目标,把10%定为高位目标。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到11.1%,二季度也达到10.3%,根据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机构的预测,今年全年我国GDP增速可能接近10%。因此,目前增速的回落不是在9%的水平上回落,更不是在8%的水平上回落,而是在10%以上的高水平上回落,是一种正常回落,回落的速度是可控的。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处在合理的增长区间。这次增速回落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换句话说,这次增速回落是否还会继续下去?要讨论这个问题,需要明确所谓“二次探底”的含义是什么。这个“底”肯定不是指2008年和2009年年度GDP的数字,因为它们都在9%以上,而应该是指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的情况。2008年四季度GDP增速为6.8%,2009年一季度为6.2%。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上半年比较,可能还会适度放缓,但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从国际上看,美国经济虽然还没有完全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但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欧洲一些国家虽然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但已经制定出应对方案;日本经济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的因素;主要发展中大国的经济仍很有活力。也就是说,尽管国际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比去年要好。正因为如此,我国出口增速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上升35.2%。下半年,我国出口环境仍将复杂多变,扩大出口困难很多,但可以预料我国出口仍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可能由负转正。从内需方面看,这些年我国消费一直在稳定增长,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在15%以上的增速。今年上半年,按现价计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1%,二季度增长18.5%,比一季度的17.9%还上升0.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在15%以上。随着国家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政策和刺激消费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落实,我国消费增长仍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虽然应当转变,但保持投资的适度稳定增长还是必要的,只不过投资方向、重点和结构需要改善。投资仍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一个强劲动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须注意几个问题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在确有必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时,应把握好时机,注意调整的力度、节奏和匹配。具有宏观调控职能的部门不要出现跟风现象:一说刺激,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出台刺激措施,生怕自己落后;一说退出,又争先恐后地出台退出措施。这样会出现政策的叠加效应,加剧经济波动。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核心。首先,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和经济增长速度有密切关系。由于我国经济还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只有保持高的增长速度,企业才能获得较大的利润,国家才能有高增长的财税收入,就业难问题才能得到缓解。但是,经济增速太高,各方面的需求旺盛,企业没有压力,调整经济结构就提不上议事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无从谈起。更重要的是,这种粗放型的高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矛盾积累到一定时候就要大爆发,那时损失会更大。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短期高速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下决心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一个合理幅度之内,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适宜的宏观环境,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其次,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对能源、铁矿石等产品的需求在增加,价格在大幅度上涨。今年我国原油、铁矿石、塑料、铜、成品油和大豆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增加并不多,但价格上涨超过60%,这是推动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国内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环境成本的上升、职工工资的提高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推高工业品价格,增强通胀预期。消费品价格上升的压力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合理幅度之内,过快的增长会进一步推高需求,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就有可能使通货膨胀预期变为现实。把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保证。宏观调控只能解决短期经济问题,长远的深层次问题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为了使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必须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宏观调控、有利于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应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理顺省以下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把各种专项基金、国有企业收入、社保基金等都纳入国家预算,增强预算的约束力、权威性;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加快资源税和其他税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特别是改变国有投资无人负责的情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增强服务职能,大大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这些改革虽然是长期任务,困难很多,但必须积极推进。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今年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包括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等。总之,应把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和引导下,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3. 如何理解2015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现象
民生宏观:何以解忧唯有基建
①2015年一季度GDP7 %,符合预期,但环比增幅1.3%却是历年最弱的。展望未来,因外需羸弱、房地产下行和制造业产能过剩拖累,经济内生下行不减,预计稳增长力度会有所加大,二季度经济能否企稳还看稳增长力度。
②1-3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13.5%,增速继续放缓,未来还有下行压力。房地产销售反弹一方面因去年同期低基数,另一方面因货币宽松和利好政策支持,但考虑到人口和库存压力,反弹可持续性存疑,销售不见真正拐点,不带动库存有效其化,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还将不断下行;制造业终端需求不足,过剩产能未出清,未来趋势以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为主,制造业投资继续下行;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回落,对私营部门信用惜贷抽贷,融资成本高企,私营部门难有资本开支动力。要想投资企稳,只能依赖基建投资加码。
③一季度出口3.15万亿元,增长4.9%,出口稳而不强。对内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仍不断攀升,再加上融资环境偏紧和劳动力成本制约,出口内生增长动力不强。未来出口的关键看“一带一路”推动下新的贸易区域拓展。
④1-3月社会零售增速10.6%,继续放缓。首先,房地产销售下行,促使家具、家电和建材装潢等消费均放缓;其次,前期经济下行、流动性收缩,居民收入增速乏力将后周期影响消费。最后,“三公”消费和反腐对消费负面冲击还未结束。
⑤经济下行中也有积极变化。人口红利消褪,低端劳动力供给收缩,国民收入分配向劳动力倾斜,促使服务业、消费等第三产业继续高增长,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经济转向技术进步,工业增加值虽然惨淡,但高端装备[4.50%]制造和计算机通信等行业表现相对较好。
⑥展望未来,二三季度经济仍有内生下行压力。首先,尽管货币宽松,但货币政策机制传导不畅,实际利率依然高企,私营部门很难有内生的资本开支动力;其次,尽管支持下地产政策频出,房地产销售也似有回暖,但可持续性尚待观察,高企的待售和在建面积意味着房企短期内还将继续去库存,投资反弹至少也得在今年三季度以后。再次,过去房地产和基建繁荣留存的过剩的重工业产能将长期面临去化压力,进而制约资本开支。最后,制约出口的实际有效汇率攀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全球贸易再平衡等内外部因素短期不会有改变。
⑦经济内生下行压力大,预计未来政府会加大稳增长的力度。一带一路的大项目清单将陆续公布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长江经济带规划也有望在二季度公布,以交通、环保和“互联网+”为核心的基建投资将驰援托底经济。在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双放缓,PPP短期难堪大任的压力下,货币会宽松积极配合公共部门需求的再扩张,降准、降息还会出现,再结合近期政策风向:政策性银行改革+信贷抵押再贷款+总理强调定向调控,PSL和再贷款等定向宽松措施也渐行渐近。
申万宏源:经济增长前景堪忧保增长需要出重拳
申万宏源指出,增长前景堪忧,首先,一季度GDP增速低于2014年全年的7.4%,增速创6年来新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3月份与前两个月相比增长动能明显减弱,内外需大幅度回落,经济惯性下滑压力加大。
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0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60292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72605亿元,增长7.9%。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
对此,申万宏源表示,经济增长前景堪忧,保增长需要出重拳。
申万宏源指出,增长前景堪忧,首先,一季度GDP增速低于2014年全年的7.4%,增速创6年来新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3月份与前两个月相比增长动能明显减弱,内外需大幅度回落,经济惯性下滑压力加大。
申万宏源表示,PPI连续37个月负增长,持续呈现通货紧缩状态。按照政策滞后期以及历史经验,通货紧缩会呈现自我加强的趋势,至少六个月内难有实质性改变。随着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行,企业效益下滑,产品销售困难,企业经营困难。
此外,申万宏源强调,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滑,前两个月同比增速仅1.7%,主要税种的税收收入同比增速全线下滑,财政收入压力加大。保增长需要出重拳:我们在春季报告中明确提出保增长将是二季度头等大事,今天公布的经济数据印证了我们的这一判断,要实现保全年7%的目标,保增长需要出重拳。稳汇、降息、降准、增支、减税五个方面尤其是降息降准和投资的力度都将明显加大。经济低迷,物价低位的形势,4月份一次降息和降准仍值得关注。
“中央再提城镇化,城镇化仍然是目前经济增长的动力,建议重点关注37年再次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以及关于地下管廊东北新疆福建云南建设的部署。”申万宏源指出。
汇丰屈宏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降息降准刻不容缓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屈宏斌认为,经济增速和通胀率双双持续下行,表明总需求小于供给能力,出现产出负缺口。改革调结构能提高效率增加潜在生产能力,但不能解决需求不足和产出缺口问题。货币财政政策宽松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但却是扩需求稳增长的有效工具。因此,改革和宏观政策调节不能偏废。
“眼下下行压力加大,降息降准刻不容缓。”屈宏斌说。
华泰宏观点评3月和一季度经济数据:经济急速下行 政策加码发力
一、一季度经济加速下滑,货币加码财政基建发力:一季度GDP增长7%,基本符合预期。一季度GDP环比折年仅5.3%,经济增长动能大幅下降。经济下行符合我们此前预判,通缩稍有缓解但依然严峻,出口大幅低增,工业、投资、消费全面低于预期,14日公布的货币信贷社融数据同样显著低于预期,预计二季度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友好,货币宽松政策将继续加码,财政和基建投资则将发力稳增长。正如我们2014年11月11日公布的中长期预测显示,今年一季度经济加速下行至7%,二季度经济在政策扶持下企稳,三季度将走平或略有下滑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持续性。
二、工业大幅回落,运输设备是亮点:3月工业增加值仅5.6%,大幅低于6.9%的一致预期,一季度工业增加值6.4%,较14年全年8.3%出现大滑坡。3月发电量下降3.7%,钢铁增长3.6%,汽车增长3.5%。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权重进一步下降,工业增速的下台阶是趋势性的。分行业看,3月上游的采矿业增长1.4%,中下游的新兴制造增长分化,通用设备增长2.4%,专用设备下降0.2%,汽车6.3%,运输设备15.5%。
三、投资低迷,基建发力:1-3月固定资产投资13.5%,低于市场平均预期的13.8%,制造业投资增长1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1%。地产新开工投资增长8.5%,新开工面积增长6.8%,销售面积下降9.2%,销售额下降9.3%,地产部门在一季度仍继续回落,是否能像我们预期的能在二季度初企稳仍有待观察。行业继续分化,上游的采矿业下降4.1%,中下游的新兴制造投资相对稳健,其中通用设备增长8.6%,专用设备增长9.4%,汽车增长7.6%,运输设备增长8.3%,电气增长13.4%,计算机增长18.3%。
四、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的下滑主要由4个原因导致:经济低迷,居民收入增速下降,进而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的下滑;物价低水平运行,物价的低迷制约了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反弹;反腐和八项规定制约消费,餐饮消费的增速仍然远远低于八项规定之前的增速;实际利率下行幅度不够,制约了居民对耐用品的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有望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但是势头较弱,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下降是板上钉钉。
摩根士丹利华鑫章俊:稳增长力度或加码
国家统计局公布1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其中GDP增长7%;工业增长6.4%,其中3月份增长5.6%;投资增长13.5%;消费增长10.6%,其中3月份增长10.2%。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高级经济学家章俊表示,GDP增长符合预期,稳增长力度或加码。
章俊称,一季度GDP增长7%的数据符合之前的预期。他表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这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
章俊指出,数据也反应了一季度经济增长弱的事实,他认为这跟之前PMI等数据表现也很符合。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基建投资增加,对此,章俊表示,这表明政府希望通过基建等方式来拉动固定资产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决心。
章俊强调,四月份开始,去年四季度的基建等项目的效应会慢慢体现出来,政府在稳增长方面的力度也会加码。
盛来运:当前紧要任务为稳增长保就业提效益
国务院办公室于2015年4月15日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介绍2015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盛来运表示,总的来看,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形势、居民消费价格和市场预期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新生动力加快孕育,积极因素不断累积。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把稳增长、保就业、提效益作为紧要之务,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盛来运:经济处在新旧动力转接关键阶段回落正常
国务院办公室于2015年4月15日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介绍2015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关于一季度增速回落问题,盛来运表示,今年一季度增速回落,还是在预料之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曾提到,今年经济运行的困难比去年要多,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情况确实如此。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国际层面来看,主要是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经济复苏比较缓慢。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分化态势比较明显。不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势出现分化,发达国家内部,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国家的走势也出现了明显分化,而且它们的汇率政策也不一样,汇率变动也比较频繁,再加上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一些地缘政治冲突有增无减,这些不确定性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也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世界经济的贸易量复苏动力不足。有一个指标“波罗的海贸易指数”,3月末只有600点,比年初减少了21.6%。这说明世界整体的贸易,外部需求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出口。
第二方面,下行压力来自于国内。当前正处在“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增速换挡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新动力加快孕育,但新动力的体量还比较小,虽然增速比较快,但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的消退带来的影响。所以,经济目前处在新旧动力转接的关键阶段,存在下行压力。
对于一季度经济速度的回落应该是在预期之中的。这种回落也很正常,因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增速换挡、增速回落一定程度上讲有利于调结构和转方式。
4. 怎么看待我国的经济增速放缓
注意通货膨胀
5.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增速放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冲击中国速度的第一因素当然是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内技术经济研究所容副所长李雪松对《经济参考报》说,2011年,欧美经济即使不会出现衰退,但复苏缓慢几乎成为共识,全球贸易在未来的一两年将充满很大的不确定性。
欧美债务危机将通过下面三个渠道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稳定:
第一,通过出口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
第二,通过金融渠道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
第三,影响投资和消费信心。
(5)我国经济发展放缓政策的原因扩展阅读:
为什么当前中国经济层面更强调增长的质量而不是速度,这其中固然有短期各种因素冲击的原因,更多的则是中国当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仍然希望像以前那样发展将越来越难以持续,所以必须巩固发展的基础,以保证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由于多方制约因素的出现,经济学家普遍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从2012年开始进入中速阶段。
6.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应如何解决
自然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罗~~~~
不过不可否认我们自己也存在一些泡专沫。
如何解决的话 这是属由国家来决定的 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来控制,不过从未来 从长远目标来看 要加快经济的发展,根本上 还是要提高生产力 故还是要发展科技,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 当然 还有良好的社会次序
7.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综观中国目前的经济,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漏斗型经济”。这种经济类型可以从政治上寻找到终极的原因。
遍访那些做着小买卖的人,人人慨叹钱难挣。扣除了税、费所剩无几。一些中小企业主,顶着经理、老板的名号,一年下来,整个企业的纯收入不及一个上班族,有些甚至还要亏损。税赋过重导致一些小买卖人不得不打偷税漏税的主意,不得不放弃创业选择打工。近年来为什么报考公务员热持续升温,和原来许多人放下铁饭碗、金饭碗去“下海经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因就在与此。
被动选择的打工族的状况又如何呢?工资收入的增加远远抵不上物价的飞涨。油价涨、电价涨,自来水、煤气、有线电视、风景区门票等等,在垄断背景下同样是涨价没商量。在一片涨声之中,那些并非掌握在垄断部门和行业手中的商品自然也要跟风涨,如住房、粮食、蔬菜、肉禽蛋奶等等。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在这种经济状况之下,永远的目标只能锁定在温饱,而不是富裕。
生活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的国度里,绝大多数人活的累、活的拮据,只有极少数人活的潇洒。物价上涨对于他们来说,连吹过的微风都不算。国企老总的工资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一个贪官被揪出,几十万已经是小菜一碟,上千万,直至过亿同样也不新鲜了。社会财富被极少数人占有,他们为了保险起见,纷纷转移到国外,消费到国外。由此构成了中国式的“漏斗型经济”。本该在国内用于消费并刺激再生产的资金,结果却流出体外了。于是银行再抓紧印钞票,让老百姓手里的钱贬值、再贬值,让老百姓想往富裕、想过上好日子的愿望破灭、再破灭。
中国的经济以“出口拉动型”为主,中国的产品之所以物美价廉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外国企业入驻中国,看中的也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这些现象本身事实上标志着一个政治上的判断:普通的中国人贱、普通的中国人不是人、不够人、不值得获得人的尊严和待遇。
中国的经济果真没有发展的空间吗?看看日本的地震死了多少人,再看看中国的地震死了多少人?看看人家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看看中国人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就知道了。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完全可以过的更好一点,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你把普通老百姓刮的一干二净,总是让他们日子紧巴巴的,让他们没有更高的消费能力,中国的经济发展真的要放缓甚至崩盘。(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八日星期五)
8.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原因、作用
提高/降低银行利息,
对商品实行限价销售,
提高/降低关税,
国家投资给某一项目或者部门资金,
提高/降低/取消税收,
发放国债
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比较严格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努力调整进出口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使经济运行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在世界经济稳中趋缓的背景下,在国内稳中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有可能出现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势头可能有所放缓。具体可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2007年开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逐步下降,其中2007年大约为26.9%,明年全年是24%左右。促使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在企业效益提高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加快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需要加大对先进产能和节能减排设施的投资;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支持,也是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2、2008年全国出口减速主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有所加快,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以及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价格全面上涨,制造业出口的利润空间不断被侵蚀。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使得2008年全国出口增速下降。相反,由于国内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和进口关税逐渐下调使国内外比价关系变化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加上国家其它鼓励进口政策,2008年进口增速将基本保持稳定。出口增长速度,2007年全年将达25.7%,2008年为20%,净出口增长回落到25%左右,全国经济增速有可能因此而略有放缓。
3、全国消费增长将保持高位。宏观经济景气较旺,社会保障的加强,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强的促进作用,这些基本因素决定了全国消费增长将保持高位。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5.5%,比2007年低0.7个百分点左右,但实际增长为12.7%左右。
根据以上分析,考虑到国家信息中心等权威机构预测分析,2008年全国经济增速呈现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2008年GDP增速将回落到10.8%,下降0.7个百分点左右。
9. 中国经济放缓是什么原因造成
从根本上来说,抄是原先的袭靠大量廉价生产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潜力快挖尽了,市场、资源、环境、人口的制约作用开始凸显。经济改革消除了很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但是中国产业层次不高,在国际分工体系的位置低的问题一直存在。很多地方外资企业林立,工业产值虽高但实际上是外资企业的代工生产基地,在利润分配上没有自主话语权,属于一种“打工经济”。即便是一些本土品牌,缺乏核心技术,产品的核心部件需要进口,只能赚取一点微薄的组装加工费用,缺乏议价权,是一种“组装经济”。很多利用外国资金技术结合本国丰富廉价劳动力建立起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比较成本优势削弱了之后,原有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方式遇到瓶颈,但是产业又没能顺利地转型升级,就会遇到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停滞的问题,也就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中国目前的状况,是靠加工出口贸易发展起来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天花板效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要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突破这个桎梏,提升自己在价值链的位置,才能顺利迈入发达国家行业。
10.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应采取什么政策原因是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只是序曲,现在的危机已经扩大到几乎所有债券(资讯,行情)品种,其连锁反应将是一场全球性的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的持续必然导致全面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将不止美国受影响,整个世界将会有很多国家陷入危机中。中国也很难独善其身,更不妙的是刚好中国自身经济也出现问题,雪上加霜,必须好好谋求对策。 金岩石指出,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及时做出调整,从重点追求CPI 下降的面子工程转为刺激经济成长,从反热钱的闭关自守转为鼓励外资流入的拉动消费,从贸易主导的出口加工转为投资主导的市场扩张。这是比较传统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思维。而谢国忠认为,中国接下来的路一定是要提高经济效率,改革是唯一出路。从短期来看,两方面的政策很重要。从稳定需求来看,财政政策对经济应该托一把。考虑到出口企业和地产开发商的资产流动性问题,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越来越明显。一些财政刺激措施可以做软着陆的保障,例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铁路网修建等,来缓冲下行风险,对经济长期发展也有好处。同时,要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他们的偿债能力问题。接下来就应该找到经济低效率的地方并加以改变。在财政收支、金融资本政策控制、价格体系政府控制中存在着相当多低效率的地方。中国经济里面低效率的地方太多了,提高效率,中国经济就可以上一个新台阶。在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明显地转向政府这边。降低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可能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问题。 大家很多意见打的都是政府财政的主意。目前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局面,理所当然会首先考虑确保经济软着陆。传统的思路当然驾轻就熟,因为我们各级政府一直以来就算没有面对危机,干的就是这活。可是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生产性、基础性内需扩张一直在超量提升,可是消费性内需却没有相应的提升,经济结构是偏向生产性循环的,当前的生产资料的产能的过剩还没有有效压缩,短板的居民消费急需提升以确保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这样的话,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性扩张,只能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根本的问题可能解决效果不会好到哪去。要确保软着陆估计那么大的财政力量可以办到,但是今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可能路会更长了,与谢国忠提高生产效率的期望更会背道而驰。如果非制度的原因,中国要提升生产效率,能提早提高了。遵照目前体制短时间内要提高生产效率的想法有点不现实。如果前面两位学者的选择处于经济体制成熟的环境,副作用不是太大,那么我就不开口了。不然,还需另辟蹊径。 我的思路在前些天的博文《推动国民消费,构建均衡合理的国内大经循环系统》中已经提出。要推动国民消费,扩大消费性内需,最根本的就是提高国民收入,实行合理普适的社会保障。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经济系统中,要以就业来实现全面的普适分配是越来越不现实了。但在新的分配制度没有有效形成之前,尽可能提高就业率还是政府必须做的功课。这也是扩大基础性、生产型投资的一个初衷吧。但目前来说,还是不够。不充分就业的现状只有越来越明显,我们必须在按劳分配之外,特别是按资分配上动点脑筋。十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已经逐步发展起来,但还很不完善,应尽快规范起来,学会掌控,才可能配合推动新的分配制度的探索。在推动国民消费上,硬性规范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是很重要的一条,目前我们也只是刚刚提出建议性要求,力度明显不够。除提高国民收入之外,让国民敢于消费更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主要是要提高全民合理普适的社会保障,解除国民生存、生活的后顾之忧。这两年关注民生政府做了不少事,花了不少钱,特别是在义务教育上,农民税费负担上有长足进步。但是,制度性的缺陷没有解决,医疗方面,非义务教育方面,就业方面,人们生存、生活的压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归纳起来说最核心的是推动国民消费,扩大消费性内需。但我们还需推动新的分配制度的探索,在按资分配上动点脑筋。在《让非流通股继续非流通吧--关于全民资本分配的设想的简要概述》、《地方政府官员有权任意处置全民共有的资源和资产吗?--关于共有体制制度规范关键点的一点思考》两篇文章中我提出了十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共有制的设想。关于共有经济体制的设想,核心的一块就是国有、集体经济全面确权分配到全民个人名义下,实行县(市)一级集中托管从而实现全民按资分配,保障基本生存生活,实质使经济体制变为共有。在新的分配体制下,逐步取消财政支出方式的发展经济行为、社会保障行为,以高度自组织行为构建未来科技高度发达,人们难以充分就业,按劳分配为主难以保障社会持续发展情况下的新社会的经济体制基础。 这是新的经济体制设想。当前形势发展已经可以推动实施。这套构想也只有中国目前的现状能够先行实行。一个是我国有巨量的国有资产,同时能够较快进行市场化资本化处理,另一个是目前中央集权能够全力推行,又有财政力量能够进行平衡推动。当然科技的发展也使技术难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如果能够较快的推行,巨量资本原来的生产性循环很快会实现大经济循环,居民消费能够较好启动。还有财政补贴平衡的投入,能够灵活的调控居民消费。而由于实现分配保障,即使取消财政性保障行为,居民的消费顾虑也得以部分消除。要启动消费性内需根本不是问题。体制的转变,财政性支出方式的经济发展行为的取消,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政府的退出,必然会使经济效益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