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经济发展如何
s. 近期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分析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0.6%,比去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长10.4%,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长9.9%,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从分季度数据看,2007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为12.6%,是1995年以来当季经济增长率的最高值。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呈逐季回落的态势,到今年第三季度累计回落3.6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五个季度回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两个方面原因是主要的。
一是世界经济增速下降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影响。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下降,世界贸易增幅回落。这对我国出口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一季度,货物贸易顺差414亿美元,同比下降10.8%;上半年,货物贸易顺差987亿美元,同比下降12.3%;前三季度,货物贸易顺差1810亿美元,同比下降2.5%。明显削弱了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是目前我国处于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回落期。从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长期保持两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从GDP历史数据观察,世界上能够连续保持5年及5年以上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和地区极少,只有我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创造过这样的纪录,还有香港特区。日本和香港特区连续保持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最长时间是5年;新加坡是8年,但在第5年即达到峰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两次连续保持5年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历史。第一次是1992年至1996年,整整5年;第二次是2003年至2007年,也整整经历了5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第一轮周期为1981年至1990年:1981年,经济增长处于周期的波谷,谷值为5.2%;1984年,经济增长处于周期的波峰,峰值为15.2%,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1990年,经济增长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为3.8%,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第二轮周期为1990年至1999年:这轮周期从1990年经济增长处于波谷开始,1992年达到周期的波峰,峰值为14.2%,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次最高值;1999年,经济增长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为7.6%。第三轮周期从1999年经济增长处于波谷开始,种种迹象表明,2007年已经达到了本轮经济增长的波峰,峰值为11.9%,2008年开始经济增长进入回落期。
从分季度数据看,从1993年第一季度开始,到1999年第四季度为止,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下行区间。在这个区间的开始,经济增长率出现了连续六个季度的回落,从1992年第四季度的16.5%回落到1994年第二季度的12.0%,累计回落了4.5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季度回落0.75个百分点。从1994年三季度开始在波动中呈回落的趋势,1999年四季度回落到6.6%,比1992年第四季度回落了9.9个百分点。从2000年第一季度开始,到2007年第二季度为止,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上行区间。在这个区间,经济增长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9年第四季度的6.6%上升到2007年第二季度的12.6%,上升了6个百分点。事实上,从季度数据看,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新一轮下行区间,到今年第三季度,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回落。
目前,综合考虑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对世界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处于回落期的实际情况,一是要尽最大可能避免经济增长率回落幅度过大;二是要尽最大可能缩短回落期;三是要尽最大可能在经济平稳着陆之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我们要认真总结我国历史上经济增长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需要做好以下若干方面工作:一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最大努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努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比重,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性。三是要切实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收入保障。四是要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水平,努力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五是要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六是要稳定外需,避免外需大幅度下降,同时,努力调整外需结构,实现外需又好又快发展。
Ⅱ 未来5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需要依靠什么
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于投资的拉动,也就是基础建设的开展。
回顾中国基础建设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基础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公路、铁路、水利等领域,除了这些最基本的建设之外,与时俱进的还有互联网,城际铁路,充电桩等等。
总而言之,我国不停地在进行着基础建设,即使是有一天,基础建设完全完成了,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我们还有着潜力巨大的消费和出口。
Ⅲ 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过去的3 0年里,一些亚洲国家经历了其他任何地方前所未有的高经济增长率。然而,这些经济增长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亚洲丧失了一半森林覆盖和不计其数动植物物种,1 / 3的农业用地已经退化,鱼类资源减少了一半。
如今,亚洲区域严重污染城市的数量最大,河流和湖泊属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确实,环境退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包括东亚次区域的经济迅速增长、中亚经济转型国家其原有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不可否认地忽视了环境,以及南亚地区贫困仍然是决定性的地方性问题。在柬埔寨,森林破坏导致灌溉系统的改变,致使水稻减产,无数居民受到饥饿威胁;马来西亚的S r a w a k a森林,砍伐与严重的水土流失相伴相随。严重的是,森林退化在这些地区,已不只是威胁到生产力的发展,而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了。
亚洲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追根寻源,根子就是在于政策的失误。急切地追求高经济增长率,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以至于一些地区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是亚洲的一员,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也恶化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目前,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身净化能力。水的有机污染和大气二氧化硫及颗粒物污染等老问题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已经出现,比如危险废物、微量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现在,我们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地退化、江河断流、水生态系统失衡等生态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有效控制。
恩格斯对人类盲目的实践活动早就有过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可惜的是,现代人对经济增长需要,以及对商品价值的盲目追求,淹没了理性分析。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在将环境和生产力错误地割裂开来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发展生产力而不是环境,因为他们能最生动、最直接看到的仅仅是眼前利益。但是,时间一长,人类总是会付出代价的。而事实上,环境和生产是不可分割的、互惠共生的,为了自身的经济安全,保护森林与环境才是人类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
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已经给了我们教训,这也在警醒我们。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需要一个科学的发展观念。只有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做到既发展了生产、又使得生活得到富裕、又保持维护了生态环境的良好,不至于毁了环境,让子孙后代骂,从而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亚洲的经济教训告诉我们,发展经济不能只盯住G D P,不能只陶醉于眼前的利益;必须有一个长远的战略,必须要看的远一些,必须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构建经济体系。从这方面看,我国作为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是尤为重要。
Ⅳ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二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三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Ⅳ 中国经济要起来 需要大力发展哪些行业
首先还是农业,还得现代化农业,因为连接不断的房地产开发,葬送了很多好土地,人中回国人多,如果无答粮食,你想国家出问题不?
其次, 中国应该发展特色工业,比如,希土这个,只有中国有,居然还让外国开采,有人说价格比馒头还便宜,你说有问题不?应该在平行一般工业的同时重点推出特色工业也就是比别人强的工业。
再次,中国的提升一般工业的层次,打造自己的品牌,而非一直对外OEM,比如深圳那最大也是中国或者世界最大的玩具OEM工厂,不是倒闭了吗,如果他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后果绝对没有如此严重.即改变中国企业一直为外人做嫁衣裳的格局.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政府尤其地方政府不要崇洋梅外,给外国人少税,土地便宜等,那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如高丽棒子在青岛那样悄悄跑路,并且导致国人看不起自己,把黑人都当神仙供着.比如深圳现在工业成片的倒闭过后,我觉得那消化工程,不知道比90年代的海南如何?
Ⅵ 中国经济的前景如何
第一财经日报:近一段时间来,华尔街看空中国的言论纷飞。你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如何看待? 李山泉(美国奥本海默基金董事总经理):先讲一下历史吧,不管是华尔街投资人还是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常常走上两个极端。要么说中国经济非常好,要么等中国经济略微有问题或可能不好时,就说中国经济要崩溃。 历史已经证明,这些人不太了解中国的情况。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永远会有问题伴随。但是,问题是不是严重到会一下子崩溃?我觉得不太可能。 我同意这样一种看法:中国像以前那样的高速增长,的确难以为继。现在一些经济上的问题要解决,恐怕要把这种高增长速度降下来,从而回到可持续、稳定增长的模式上。 彼得·苏(Peter Tsu,美国Witter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目前我对于中国经济的看法比较中性。有些板块继续表现良好,有些就特别差。 我不认为中国经济会陷入类似日本“失落的十年”那样的衰退。当初的日本经济政策有很多失当之处。例如日本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过于迟缓,而且取消得又太早。中国的现状和当时的日本有很多的不同。在日本“失落的十年”中,个人和公司的借贷都大幅度减少,因为很多投资机会消失了。 而现在中国由于人口分布与日本不同,还是有很多投资的机会。所以你还是会借钱投资,得到不错的回报。只要还有借贷和投资,中国的经济就能从危机中恢复过来,避免走向萧条。 具体而言,中国经济的问题集中在房地产板块和资源板块。而我看好中国的科技电信板块、医疗板块,特别是消费板块。 罗格夫(Kenneth Rogoff,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我感觉,中国的经济会稳步发展,不过不会像以往那样高速发展。政府部门正在紧缩投资借贷的标准,我们也看到工业生产领域的稳定趋势。 当我今年2月份演讲的时候,我真正想说的是,任何经济都有周期。无论这个经济实体有多大、多成熟、多复杂,都难以完全避免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也会有自己的周期,可能是在10年后,会见到明显的经济放缓。我不能说,中国今年的风险,会比未来10年中的任何一年高,我现有的信息非常有限,所以无法下结论。 罗杰斯(Jim Rogers,国际著名投资家,索罗斯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真正对中国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是西方国家经济目前遭遇了很大的麻烦。西方经济的规模,包括美国和欧洲,加起来有中国经济的10倍大。西方经济放缓,每个经济体都会受到影响。 我认为,中国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的某些部分会下降,但另一部分,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发展得不错。
Ⅶ 经济发展主要靠什么
农村政策要长久不变
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杜润生
我已经95岁了,超过了三个30年。看到改革开放这30年的发展成就,我感到很高兴。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土地和劳动力。
农村政策要长久不变,但这还不够。要在稳定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合理流动,允许农民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权益不被基层政府侵害。
要真正解决农民问题,让农民富起来,关键还在于城市化,把更多农民变成市民。经验证明,城市化率上不去,农村要富起来是不可能的。
如今,农民已经有了经营土地的自主权,加上市场交易自由,接下来就是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要跟上。
宏观调控须跟上市场化进程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
30年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推动了中国经济蓬勃地向前发展。
当然,市场经济目前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比如说资源要素市场,资本金融市场等等需要发展到位。但是,也有因为经验不成熟,犯了过度市场化的毛病,不该市场化的部分都搞市场化,带来不良的后果。
市场经济在发挥激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同时,本身也存在一些固有缺陷,在总量平衡上、在资源环境保护上、在社会公平分配等问题上,会引发种种负面效果。国家的宏观调控一定要跟上市场化的进程。
这些年,我们国家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们在短期的宏观计划调控上先后取得了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功经验,但是国家计划对于短期和长期的宏观经济的导向作用明显减弱。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党的十七大重新提出要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计划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它再次提醒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有计划的。但这并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旧体制、传统体制当中去。
我们要重视计划在市场当中的调控作用,使计划与市场这个老大难的、世界性的、多年的问题,在改革中实现更高层次的结合。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
最近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政府干预又热门起来了,美国采取了救市举措,欧洲也采取了措施。这说明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会有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加强市场监管。本来,市场监管就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搞市场经济必须要监管市场。
但是不能说因为发生了金融危机,美国现在也采取措施救市了,就认为,现在美国也搞“社会主义”了,市场经济不行了。不能这样判断。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个结论来之不易,我们付出过代价。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发展到开放的社会,从贫穷、落后的社会步入到小康社会,这三个伟大转变既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成果。30年来,我们的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现在的第四位;我们的财政收入原来是1000多亿元人民币,现在将近到6万亿元人民币了;外汇储备原来很少很少,现在到了1.9万亿美元了!为什么现在国际社会也重视中国,在金融危机当中希望中国发挥作用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实力增强了。
从30年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不能随意否定,这是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证明了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动摇,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出口导向发展模式面临调整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王洛林
对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就是针对改革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提出今天应该抓什么改革。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这就应该与对形势的判断结合起来考虑。
当前,国外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且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在国内,即使没有发生金融危机,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着不得不转变的情况。所以,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当前都是一个转折点。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华尔街将不再是原来的华尔街,美国的经济会和以前不同,整个世界的经济也会和以前不同。这种变化将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个冲击主要还不是说我国的金融机构买了一些房地美、房利美的债券,或者说我们的出口贸易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是美国原有的那样一种债务帝国的发展模式将不能够持续下去。而中国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因此也不能延续下去。这对我们的冲击才是最大的。
历史上每次重大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后,都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社会政治、经济倒退,一种是进一步向前走。那么,当前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自己能不能从这次危机以及其冲击中接受正确的教训,接受一些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的教训,这样我们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才更加有意义。
回答不易,望采纳。云掌财经也有相关介绍,你可以来看看哦